第一集很差,说不出来的差。人艺的俩人,是无知觉的自恋,且不自知。濮存昕感觉人当天是不是不舒服,思维慢,说话不利索。老头最差,陷入到无聊且不自知的状态。感觉是在上个世纪的三观。糟糕的一集。
第二集,扳回来点。讲宇宙科学,总是有真实的美。但也哪里差了点。说不出来。
第三集,照理说请的人不错。但给武志红的剪太多,不让人进一步江。给陈晓楠那么多,停留在浅表的讨论。失败的一集。
看了之后的嘉宾,只有对马爷,呼兰,周其墨三人地点期待。其他无感,特别讨厌邓亚萍。还有,再不把马家辉,许子东和道长请回来,这一季,估计就是终结季了。
窦老师时隔多年又谈起失眠,看来他也接受了。
回想,我应该是在17、18年,突然意识到要接受自己。我可以不喜欢自己,因为确实有很多地方不好,但我要接受自己,这是一种顺遂,顺着自己去想,去走,去看。失眠,也是一种接受。不用刻意去改变它,也不要求变得多好,没必要完美到一切都好。又想很多事,又很多事都做得很好,又睡得好,为什么非要那样。自己本身这样,就是自己,就是一种好。
这么多年来,身体不好,我知道很大程度上是睡眠不好,但睡眠只是一个表象,决定睡眠或者说决定休息的,是自己的心。有的人的心,就是不会停歇的。见过很多医生,看到我都会说,你是想很多的人。我是,我也接受了。万事万物过我心。我会想,会思虑,也会写,会记录,那我的心,我的脑神经,就是很难休息。人一定要活得很健康吗?就是想得多,就是失眠,就是身体不好,也是一种人生啊。
窦老师说,还是很怕死,不知道有几分自我调侃。就在今天,在法源寺,我还突然想到了死,想到了,死才不是可怕的。人一定要学会自己和自己相处,因为最后一定是只有自己,是自己去面对死。我们活着的每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死也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如果按照自然规律,或者是命数,或者是什么,到了死的那一刻,那就去好好体验它。如果人真的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那既然什么都没有也就连怕都没有了。但如果不是,那么接下来还有很多的世界,还有很多的经历。
我又想到,人一定不能做坏事,要有敬畏心,即便不知道在敬畏着什么。但凡能静下来想一想,死后的各种可能,都会敬畏。或许,死后类似于中国传统神话一样,升天,那么如果人在天上,看地面的事,清清楚楚,如果做不好的事,一方面是丢人,天上在看着,另一方面是会受到惩罚,简单拨弄一下,就改变人的命运。再或许,眼前这世界,只是一层,死后是另一层,或者叫进一层,当然外边还会有层外层,这里获得了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事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会决定下一层。再或许,是前一段时间想到的了,有时会看到好人早死,坏人长寿,那或许是因为每个人到这世界,都是来受苦,都是为了救赎,受的苦足够了,也便得以解脱。总之,此生之命,都要敬畏,要怜悯,不过近来我也体会到,不要对他人对世事过多干预,只是用好的心,好好地活着。
如果不是晚上回来看窦老师这期节目,我会忘了在法源寺边走边想的这些。每天的想,确实太多了,很多记下了,很多也没记下。圆桌派,第六季,窦老师会觉得时间很快吗。每次看到,都或多或少有点节点的意味。会想起十年前上大学时,耳机里无数的顺序播放的锵锵三人行,熟悉到听到声音就知道是什么神情动作,会想起工作时的圆桌派,也想起两次不同的锵锵行天下感受,到了今天,又有点回溯的感觉。好像还是在说着那些事,但随着自己的变化,感受也会不同。
今天特别有意思的是,从万寿公园一走出,就看到了晚晴。如果晚上睡觉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那么白天遇事时就是任尔东西南北风了。是那样柔软,又不断树立,可以坚强。
去年七号在潭柘寺,看着那么多人,我很突然地想,希望帮所有人实现他们的心愿,今年在法源寺,好像没太看很多人,我突然想,要实现自己的心愿。我从你们中来,我终会到你们中去。我们彼此相遇,帮助,攻击,但我们其实都是一体。
第十集,开头平平,越聊越嗨,张双南老师说了好多有意思的话,够咱们这些物理小白拿来放嘴炮的了:杨振宁爱因斯坦这个级别的物理学家的理论太超前了,因此保守主义的诺贝尔只能选择他们那些不太重要的发现颁个奖;杨和爱都是信奉对称的,因此杨米尔斯方程刚发表是认为没有质量,因为有了质量就不够对称,此后果然得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但这是否也说明人类的所有发现其实本质上都是一种无意中和宇宙规律暗合的发明,因此都具有可证伪性,而这一点恰恰又和主观性的审美有关系,就像物理学家对对称性的迷恋,就像牛顿对神学的迷恋。这一集再次证明了涛哥的文青属性,天天看溪山行旅而不厌,估计是二玄社的高仿品,应该得几万块钱吧。这一集还得再看。
就是想说看了两次有刘子超的节目,真是不喜欢他。我都想不到怎么会那么浅薄的谈各种问题,没有真的想过能不能礼貌闭嘴。除了他第六季都还不错。但是濮存晰和冯远征其实也谈不出什么内涵。又不是访谈,看起来很尴尬。不过不舍得嫌弃他们。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
看到第三集,文涛在节目的最后由科学精神谈到法治与媒体的操守,恍惚间有种在看锵锵三人行的感觉,甚是感动。 尽管两位嘉宾并没有接着文涛的叙述做更深入的社会层面讨论,或许也谈了后期没有呈现也未可知,但总体来说两位嘉宾还是不错的,整期都在本着严谨的态度去试图通俗化地阐述天文学的方方面面 但其中很明显的困难在于,当两位嘉宾试图将现代天文学去做通俗化,去做口语化的阐述时能明显的感到两位嘉宾的思索与卡顿,没有了某位嘉宾的那种侃侃而谈,这也引来了弹幕的不少吐槽。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科学已经先于语言,而语言已经后继乏力。
自莱布尼茨与牛顿发明微积分后,数学已经和古典数学完全不是一回事,古典数学你依然可以试图用日常语言去清晰的阐述它是什么,而微积分之后日常语言已经失去了去阐释的能力,谁能不借助公式清晰明了的来说明黎曼猜想是什么呢?
数学的这种发展同样也是现代科学的发展脉络,如果你想要本着严谨的科学精神去借用日常语言来做深入的科学阐述,阐述时的思索与卡顿是不可避免的情况,因为他们在试图从贫乏的日常语言中找到一个能指来指向那个科学中的所指,这或许看起来不够侃侃而谈,但这却是我们时下所缺乏的负责任的科学态度。
而所谓的侃侃而谈,与当下用日常语言来表达量子力学的各种时髦概念如测不准原理一样,无非是一种牵强附会,是一种语言的劣质包装。
for《上海电视》
作为一档谈话节目,《圆桌派》的前几季都有明显的新闻色彩,即同时兼具时效性和话题性。但到了第六季,《圆桌派》好像缓和下来,选题不再像从前那么接地气,涉及的领域从戏剧、体育到天文、考古。从第五季开始,一季的集数从原来的二十四集变为现在的十二集,但每集长度也有所延长,企图把话题聊深聊透。无奈有时嘉宾发散思维太强,聊着聊着就聊飞了。 前几季的《圆桌派》着重于发表观点,第六季《圆桌派》则更侧重分享经历、传播理论,也难怪有网友在弹幕上调侃,这季的《圆桌派》是来扫盲的。第一期和第二期的“人艺”,请来了北京人艺的两位老演员李光复和濮存昕,“审美”一期则请来了艺术学者徐累和邱志杰以及出版人张立宪对于美学的分享,而“考古”和“天文”两期,则请了相关专家对其所在领域进行科普。 能做到六季的节目并不多,倘若能做到,一说明有还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二说明有不错的口碑和收视率。《圆桌派》有一部分观众是从《锵锵三人行》时期就累积下来的,爱的就是他们“混不吝”的谈话风格,仿佛世间就没有他们不能介入的话题、不敢发表的观点。但当节目的定位从时事转移到通识,而嘉宾却未能在节目中对其领域的基本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未能言简意赅地梳理出学科的主要脉络,不由让人觉得,这一季的圆桌派,实在太挑战观众了。幸好笔者在戏剧圈混迹多年,当北京人艺的老前辈们分享角色塑造和分析剧本的心得时,还能获得些许共鸣;也幸好身边有朋友在自媒体上进行考古学方面的大众普及,因此观看“考古”那一期时,还不至于看得一头雾水。但当看到弹幕上的网友纷纷发出“不明觉厉”的感叹时,不知道这一季《圆桌派》的目的达到了没有? 进入第六季后,《圆桌派》宛如一个锋芒毕露的少年蜕变为一个成熟稳重的中年人,让人惊喜的同时也略有惋惜,仿佛望见一位风韵犹存的迟暮美人,怀念它昔日的风采。倘若要进行通识教育,君不见慕课、视频网站上的入门课程百花齐放,哪怕是纯粹的聊天,或许在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今天,大家宁可选择在睡前打开播客或者FM电台收听直至入眠。《圆桌派》在原有的特色淡化、并且输出方式也无法很好地满足受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时,该何去何从?
第一期不苟同,濮存昕叨叨半天也没出来个观点,没踩到点子上,李光复也就老了,像个老年痴呆,缅怀着那金色北京余味,像一根风干透的北京腊肉,过誉了这俩人。 呼兰,冯远征这两期给的触动最好,邱志杰谈美,谈审美那两期最差,最后一期的哲学,被点到了好多东西。
就推广聊天文化而言——文涛,这播客盛世如你所愿
过年了,朋友们。
任何艺术都是即兴的,可惜这一季没有铁三角了。
从广告一窥节目现状:四特东方韵-长安福特-海天酱油-喜临门床垫…
第一集我虽然不太有共鸣,但是我仍在期待我有共鸣的那集。因为那一定有收获。
人艺的演员,如果继续停留在目前这个状态,对老演员顶礼膜拜,对同行一团和气,对小辈吹吹捧捧的状态。恕我看不到它的未来
「节目能够生存 就可以了」,窦文涛对着两位正当红的脱口秀演员发出这般的感慨,短短几个字道尽了节目制作者的心酸。做到第六季,主题越聊越专且精,内容越失去锐气。这是当下文化类节目逃不脱的宿命。
我明确的认为自己看到了窦文涛老态和心不在焉。当年那个神采飞扬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窦文涛可能再也回不来了。我应该对此感到愤怒还是释然呢?
第一集的质量就如此之高!濮老师、李老师对话剧与表演的理解与造诣不可谓之不深!《茶馆》里的台词桥段脱口而出、角色神态信手拈来。相比较现在的流量明星,可能连《茶馆》是什么都没听说过吧?
不要再请演员了求求
只能说这种不痛不痒的话题了
濮存昕说体验生活那段太好了。现在好多演员(相对用心点的)会为了演某类角色去观察这个职业的人,名曰体验生活。然而现实是,即便是同一种职业身份,也不是千人一面的。所以所谓的体验生活最看重的还是理解力和想象力。完整copy是塑造不出属于自己的角色的!//这季也没文道和家辉
就一句:人艺牛逼
第一集就极度舒适,光复老师很可爱,濮老师讲的很深刻受益匪浅,开头还有些拘谨后期越聊越舒服了,这才是演员的素养,演员真的是一个有门槛的职业,不是谁都可以演的,宁可要质不要量!
圆桌派终于开了,世界又重新开始运转。(文涛就像一只在地球核心努力跑圈的小白鼠,满头大汗的维持地球转圈,没有你饭都不香。)
少了社会话题和普世价值, 有点失望。
我知道它不是锵锵,我知道不是他们不想聊别的话题。可我依然觉得有一股没有方向的愤怒在我胸口横冲直撞。我只能换个思路想,还能和文涛见面,多一次都是好的。想念那些不再出现的嘉宾,爱大家,祝大家身体健康。(对了,生日快乐,文涛和许老师。
人艺的两期一般。濮存昕端着副“望之俨然”的知识分子领导架子特没劲,还不如让李开复一个人侃点可乐的。焦菊隐的时代已经是文革以前了,可能不必快五十年了咀嚼着昨日光辉来自夸。 天文这期挺有意思,咱们面对外星生命还是有点小市民心态了。 文涛现在除了每年一季《圆桌派》还有没有其他产出呢?难得一见啊。
语言文化类节目近乎绝迹,且看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