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1 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2 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3 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4 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5 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6 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13 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14 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15 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16 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17 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18 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19 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7:06

详细剧情

  本片由英格玛·伯格曼编剧,剧情改编自伯格曼父母的婚姻故事。其母安娜原是富家千金,偶然认识了贫穷的哲学系学生亨利·伯格曼,执意要嫁给他,不惜违背母亲的旨意。但她前往亨利的故乡结婚之后,才发现地处穷乡僻壤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美好,此时她才回想起母亲对她那美好的用意。

长篇影评

1 ) 婚姻生活

伯格曼用《婚姻生活》道尽了婚姻的一切,而这部讲诉伯格曼父母的“婚姻故事”,他却将执导的任务交给了奥古斯特而非自己。也许他认为离自己太近的事物必然会导致无意识的偏见和极端,又或者,他已在《芬妮和亚历山大》中塑造过一个严厉、暴力、控制欲极强、近乎于病态的教主继父角色,显然这样的角色一定带有伯格曼父亲的影子。而在《野草莓》中那个让子女后辈疏远、痛恨的父亲形象则更多来自于父亲对伯格曼精神世界的影响,仿佛伯格曼进入到了父亲的脑子里,帮助父亲悔过,替父亲认清自己。父亲的形象在伯格曼的电影里很少会展现阳光的一面,一个艺术家所创作出的作品多少都会带有私人的烙印。而此片中伯格曼“真正的父亲”果不其然的拥有着伯格曼电影里父亲们的特质:虔诚、严肃、固执、无趣、自我,甚至不近人情,而贫困的出身也让这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充满了自我牺牲,尤其是出身优渥的母亲。关于富家女嫁给穷小子后无法忍受乏味、清贫的乡下生活的故事不计其数,一开始总是关乎于爱情,可婚姻生活的本质是消解爱情,这在《婚姻生活》里已经被郑重的告知,所以当爱情趋于平淡时,生活的触感变得越来越重要。母亲渴望牧师父亲接受斯德哥尔摩的神圣职位,但父亲却因为怀疑对方的信仰而拒绝了搬到大城市的契机。母亲的随和与顺从与父亲的固执和强势形成强烈反差,总有人要牺牲,“脾气好”的人往往是牺牲更多的一方。寄宿在他们家的男孩因为嫉妒和恐惧而试图将他们的孩子扔进河里,这是父亲代表上帝(爱)而接纳的男孩,却上演了一出农夫与蛇的戏码,而始终打算将男孩送走的母亲看似冷血实则更加理智。母亲与远道而来的弟弟纵情跳舞,而严肃的父亲却情不自禁的拒绝了母亲的舞蹈邀请,将欢快的氛围瞬间降到冰点。这一幕像极了尼采眼中的天主教教条和酒神精神的对抗,这对夫妻注定无法和谐共处。伯格曼对天主教的质疑同样出现在他的众多电影里,而通过父亲这个角色的塑造,似乎可以猜到这其中的动机与根源。最后父亲在失去母亲和孩子后深陷痛苦,最终接受了斯德哥尔摩的宫廷职位,这是父亲最大的妥协,只为换回爱情和亲情,两人在长椅上的对话和深情静默而炙热,就像《婚姻生活》里离婚后的夫妻两人重回热恋期一样,离别才能诞生爱情。

2 ) 善意的背后《善意的背叛》观影

伯格曼真是人性的分析大师。他的故事永远把人物的命运放在及其真实、残酷的、阴郁的、欢乐、悲伤、不幸、幸福的光影对比中展示。就像生活里有阴天和晴天。他把人写的有灵性。男主的固执、自尊,面对妻子的阴郁、强势,又离不开彼此的矛盾。无法用只言片语表达的东西,都通过镜头演绎出来。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无不是内心的外化。他的喜怒哀乐如同戴着枷锁。他的妻子的爱和付出,他视为理所当然。唯一真正动他感情的是儿子差点被一直好心照顾在家的男孩儿出于报复想带着他的儿子跳入河流中,他暴怒将男孩一顿暴打。他的内心极其残忍失去自控的一场戏,最表达他的内心。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他主导着一切。他很少会露出笑脸。他虽然也是个善良的人,永远被他独立的不与常人同样的生活目标所驱使。一样可以发挥专长的提拔,被他视为对他的侮辱。他的内心似乎永远走不出自我的画地为牢。而这个目标令他烦躁不安、令他众叛亲离。最终沦为孤家寡人。这样的追求是符合上帝的意志还是符合他对自我的定义。他生活中有什么牵挂吗?他奋斗的目的是什么?是争一口气,还是为自己和所爱的人赢得一份安稳舒适的生活?他似乎永远在与生活斗智斗勇。说他一心追求信仰吧?他似乎不相信上帝是可以将人从苦难中解脱出来,也不感觉上帝是他的精神寄托。他的矛盾思想,虽然不无生活经历带来的感悟。但他的精神追求势必是充满形式和真实内心的冲突的。他的职业不如说是精神控制的一种表达,一种自我肯定的方式。因为他虽然善心收留孤儿,但他并不真正为孤儿着想。这种所谓的善心,最后不得不演化为一场悲剧。

还有他和工程师在教堂的一场矛盾冲突。看出他和工程师完全不顾幼小的孩子的感受,用语言互相攻击侮辱。他如果是真善的话,完全可以选择更明智的方式。

整部作品,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因为他不仅写的是两种阶级结合后的婚姻矛盾。而是不同成长背景带给人的成长多么深的影响。

感谢伯格曼献给人类如此精彩的戏剧。

3 ) 绿树林,伯格曼的源起

八十年代初,已近70高龄的伯格曼拍完了家庭史诗剧《Fanny and Alexander》,逐渐淡出电影界,集中做电视(2003年的电视电影Saraband再次秀出女神Liv Ullmann,其水准较旧作豪不逊色)。1992年的这部片子,是他写的剧本,讲的是他父母的故事,仿佛在几十年探讨宗教、孤独和欲望的导演生涯告一段落之际,他终于鼓起勇气来直面这一切的根源,以怀念纪念,以记忆告别。

丹麦导演Bille August也不简单。别的没看过,但1987年他那部Pelle The Conquer已经赢得了戛纳金棕榈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印象很深的,是他将人性置于北欧自然的敏锐体察。

《善意的背叛》本该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古装melodrama,不玩弄类型,不徒求新颖,没有浓妆艳抹的情景和情绪。但伯格曼细腻深情的笔触成全了微妙的人物情感细节,导演隐忍庄重的讲述为情节注入触动人心的力量,这样的结合,达到了一种神奇的浸润式效果。节奏不拖沓,钢琴配乐稀疏得恰到好处,摄影机在室内基本处于静止,人物角色交替出现在中景、近景和特写中,油画般平衡唯美的构图。户外的镜头会多一些移动,但幅度有限,缓慢不易察觉,人物则变得偏远,让位给斯堪的纳维亚的风景,偶尔流露出塔科夫斯基式的悠远诗意。这样的对比,让气氛不致太过压抑或萧瑟,始终保持在从容的状态。薄雾、微风和雪花都俨然飘出屏幕萦绕在观者四周,人物的情绪在克制的镜头移动中更是绵延不绝,仿佛尘埃,镜头微微一抖,就洒进心里。尤其是女主角,虽然并非典型意义上的美女,但特写中每次一颦一笑时的嘴角纹真能达到男主角所感受到的那种“勾引”。影片中最有感染力的两个瞬间均来自她:其一是入夜,她将自己的儿子充满爱怜地抱回他自己的床,然后看着隔壁床上已经熟睡的村里男孩,表情顿时变成空白的深渊,我们看到一个冲破阶级束缚、努力追赶爱人神性的女人终于屈服于自己平凡的自私、恐惧和由此而生的自我仇恨;第二个场景即是影片的结尾,在柔和的绿林中,她慢慢转头,发现自己的爱人坐在一旁的长椅,抿起嘴角,眼神中有一丝爱意和不止一点的不安和犹疑,一段对话后镜头切回远景,她打开左肩,手搭在椅背上,伸向她爱的人的方向。


伯格曼与真性情的母亲有多亲近,就与严厉寡言的父亲有多疏远。就像在《Fanny and Alexander》里一样,影片对上流社会家庭的描写是温柔而充满人文关怀的,甚至都有一段节庆时节一家人手拉手边唱边跳的桥段。而作为从这个世界诞生的母亲,更是寄托着他最深远的记忆和想象。电影里伯格曼的父亲有亮丽的金黄色头发、孩童般白皙的肌肤和俊美秀气的五官,即使多年后头发已经稀疏,他的容颜依然如玉一般静止在时间中,他的美是遥不可及的,虚幻的;而母亲,黑发,雀斑,抬头纹,下眼袋,略微沙哑的嗓音,她的美来自她的率性、慈爱、勇敢和真实。这个戏剧化的故事实为伯格曼对他整个家庭存在的一次合理化探寻。

影片里有一个道理:需要爱一个人才能不那么恨自己。就像所有对立的概念一样,爱描摹恨的轮廓,定义恨的实质。在这个故事里,宗教和女人撕扯着男主角的爱,时刻考验着他调和、妥协的极限。

相比专营世界电影的DVD品牌Film Movement发行的蓝光修复版,今天看的胶片版色彩阴暗,线条模糊,声画噪点频繁,但在数码化的新时代,貌似正是这些缺陷成为了影片魅力的一部分。对于“作贱”的影迷来说,那些划痕噪点拼接处简直秀色可餐。缓慢而不沉重,浓情而不矫情,三个小时转瞬即逝,让我走在路上都觉得步伐有些轻飘,好像故事里一部分爱和悲伤悄无声息跟了出来。


据说当年虽然瑞典提交了这部影片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但评审委员会因为该片的电视版已经在电视上播出过而剥夺了其评奖资格。不过金子终会发光,在同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一举拿下最佳女主角和金棕榈大奖。导演和女主角(正是导演的妻子)均是当年伯格曼钦点,可谓宝刀未老。

如果有机会很想看看5个半小时长的电视迷你剧版。虽然有人说有些累赘,但我相信,如果观者能够跳脱戏剧企图的传统思维,借鉴neo-realism的真实而无为的逻辑(当然,也要自始至终能保持电影版的水准),那么每个段落就都是故事真实的延伸,也就都是有效的——因为我只想浸在那个忧美的世界里多一会儿。

放映结束,旁边的一位大姐表示,结尾男主角说他已经向女主角希望的那样接受了更体面舒心的宗教职位,其实他是在撒谎,只是为了暂时讨好他心爱的女人,但实际上他早已决心留在那个脏乱差的小村庄,继续以牧师的身份引导当地悲惨的民众。她说他这句谎言点了本片的主题:一个人在爱和宗教之间的挣扎。

但我不以为然。既然是挣扎,那就没有哪一边有绝对优势。决心留下就意味着选择宗教而放弃爱,但男主角忍不住偷偷回城里见她,已经说明他的爱之强烈,所以妥协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如果继续往下拍,男主角也很有可能因上流阶级宗教观念中的伪善而痛苦愤懑,家庭矛盾继续酝酿发酵——是为挣扎。考虑到影片最后的绿林和温暖的光线与整部影片如此格格不入,以至于完全可能是伯格曼作为孩子的个人美好愿景,或者是另一部电影的开始。这样一来,谎言还是真心,只是电影内外的两面,都说得通。但说到底,这是伯格曼的世界,注定混杂着记忆、遗憾和憧憬,因为电影的结束正是他的开始,那个藏在绿林中女人肚子里的孩子。

4 ) 伯格曼:爱的奏鸣曲

观看这部电影驱散了长时间翻阅电影引起精神生出的疲乏与倦怠,仿佛回到了初时与《芬妮与亚历山大》、《秋日奏鸣曲》、《呼喊与细语》相遇,内心生出的醇厚触动。重新折返,再拾起大师经典难掩心中雀跃。熟悉的体验,对生活与世界的深度思考,依然充溢着伯格曼式的人性关怀。 毫无疑问,在电影史上,伯格曼这个名字,是一座后辈难以逾越的高峰。他的作品不断激发、启蒙行业的新鲜血液,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从业者。在形式风格上,伯格曼的电影以其标志特征——戏剧性与古典性,抒写了其独具匠心与标新立异的位置。对舞台凝练的把控与生动的设计,不可谓融会贯通。凭借先锋而梦幻的笔触,运用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手法,将隐遁于生活背面的真实,制约着人的肉身与精神诸多层面的痛苦表现出来,将抽象具体化。这些无不体现了伯格曼对戏剧过渡影像这类载体的独特理解。 提及伯格曼,在一览伯格曼深度博闻的知识建设之余,同时感受到的是伯格曼敏感的内心世界。不能忽略的,是他童年的生活。一如钟摆的流动声在其作品里频繁出现,放不下的童年魔障,幼时的成长记忆对其产生的影响可见一斑。而出身于优渥的家庭环境,也让其与物质层面的贫穷,生存的苦难划分开来,也就使得伯格曼的视野更多的是一种贵族处境的思想意识。但最重要的,对这些终极问题的探寻,对这类人与社会等公共领域里存在的,关于现实困境的思考,将人的内心意识普遍存在的人性与信仰等问题推向大众的视野,给人类一个驻足与自省的空间,这也是伯格曼为人称颂的原因之一。 在伯格曼早期的创作中,将翻阅到繁复而沉闷的宗教情节。人在直面人间惨淡遭遇的同时,也必将求索生命灵魂的本质归属,这是每个流落人间的生命关心的信仰。同时,也归咎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出生在牧师家庭,在经验、智识甚至阅历不完善之际,面对外界一切的神秘与未知,面对充满困惑与矛盾的世界,将精神寄托到一个充满神性与庄严的事物。所以伯格曼早期的作品总在讨论宗教的存在,宗教的意义,宗教的归属,一些人类世界普遍存在的信仰问题。在后期的创作中,关于“信仰”的巩固与递进,却更具广博、深邃、凝练与人情的通达。像在《婚姻生活》《呼喊与细语》《秋日奏鸣曲》等作品中频频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孤独,个体的孤立,亲密与隔阂,仇恨与爱慕等人性孕育的极致痛苦与永恒困境。这些作品解构了真实世界无处逃避,在精神与现实之间,肉体与灵魂之间存在的矛盾处境。将爱情,婚姻,生活的本质现状裸露,真实吐露了人之于世界的残酷境遇。 伯格曼的经典对于观众们的意义,就如同质朴的箴言,它们看似素朴,而静水深流。《善意的背叛》凝聚了毕生的智慧和勇气,是伯格曼对爱情、家庭、婚姻的一次严肃的回晤与审视。我们领教了伯格曼的悲惨世界,一个被痛苦充满的创作者。当然,伯格曼并非彻底的悲观主义者,自然万物有因有果,福祸相依。如同他在作品里面表现出的,在经验与智慧上对这种现实与困境释放出积极的讯号。爱将是人的终极信仰,是人类的希望。驱散生活当中的不堪,大爱将构建美的世界。人之于生活中的痛苦与执着需要放弃内心过于自负的叛逆和自我中心,简单地接受这个世界,接受爱和渴望爱,现实则变的明朗。

5 ) 善意的背叛

电影资料馆 4排1座 怕困买了罐雀巢咖啡 着急进场取完票把手机摔了。还差20分钟结束时胶片断了 半个多小时后修好继续放映 电影节时字幕故障 这次又有这个意外 命途多舛。

非常舒服的一次观影 3小时并不觉得长。体会到一一说的的那种代入感 跟着角色高兴伤心。看完后骑车在正午的树荫下 没有了早上的怨气 变得平静。

胶片的质感太迷人了!细腻的情感 配乐的钢琴声入魂。这种电影就应该在电影院看么!

享受在影院看听狂风暴雨大雪纷飞的电影场景。

“但是,我们能够彼此谅解吗?”

6 ) 不被理解的孤独

善意的背叛 孤独的人是永远不被世人理解的,而孤独又大多产生于贫穷,与之相对应的便是超乎常人的自尊心以及与之同等的自卑感,尤其是贫穷孩子与富家女的故事,更是各种艺术作品所关注的。在美学上他有一种悲情的美感,这种美感源之于男女之间对其陌生环境所造就的不同品性的相互吸引,但这种爱情就像闪电,如何让它持续下去,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只停留在欣赏它的美感上,如果一切的美感都在孕育着或本身带着悲情色彩和难以解决的矛盾,这不是我想要的。 这部电影最终在两人不断崩溃和调和中走向了一种似乎圆满一些的结尾,但男主角的内心世界和思维还没得到一定的转变,习惯了贫穷,会只限制于在贫穷中找到纯洁找到属于自己的安逸,而逐渐酝酿出仇富心理,这种层面的善良和博爱之心都是很狭隘的,况且他作为一个牧师,孤独是必须的,但孤独作为美感,它的界限是很严格的,孤独能成为一种美感,这个人必须是实实在在体会了各种阶层的欢乐和无奈,懂得各种人的内心,不存偏见地走进自己的孤独,这才是一种纯洁的孤独,那种怀着怨恨,避世的孤独,只是自己和自己生气。

7 ) 伯格曼的家庭秘事,婚姻与爱情的背刺

婚姻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会赋予婚姻不一样的意义,因为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但每一段婚姻总是会有自己的经验,这种经验性的东西如果我们可以作为参考,就会避免很多问题的发生。然而很遗憾,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避免问题的发生,真正到了问题不断凸显的时候,我们才愿意回过头来看看之前的那些参考经验,这究竟是好是坏,但即使这样,依旧对于解决问题于事无补。
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开始获得的时候,就注定了要牺牲一部分东西,至于这部分东西是好是坏,是不是你愿意付出的,因人而异。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讲述的就是一个婚姻故事,本片的故事蓝本是基于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父母之间的爱情。
《善意的背叛》讲述的就是伯格曼的父亲与他的母亲之间的故事。亨利伯格曼是一个哲学系的穷学生,偶然结识了富家女安娜之后,两个人坠入了爱河,然而世事无常,这段本就在物质条件上不对称的爱情在一开始就没有受到尊重,安娜的家人对于亨利并不重视,同时也不打算接受这样一个穷小子成为自己的家庭一员。然而这还不是主要的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亨利本身是一个极度敏感且偏执的人,虽然他一心想要成为一个神父,但这并不解决亨利的本质问题。亨利很固执,内心深处也很脆弱,虽然在跟安娜的相处中,亨利会觉得很舒服,但这并不代表今后的生活中两个人的结合是没有任何的问题的。与此同时,安娜也并不是一个太过于迁就别人的人。安娜从小娇生惯养,在跟亨利的接触中,安娜找到了一种不一样的乐趣,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安娜心中本质的性格。只不过两个人在热恋中无法完整地展现自我而已。
但是这就是爱情,即使是知道前面的路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两个人依旧是愿意去尝试,愿意去体验感知。于是,冲破了一切艰难险阻之后,安娜终于跟亨利走在了一起。然而一开始,矛盾就慢慢蔓延了。对于亨利来说,安娜的出现给了自己一种动力,但这种动力在热恋结束后,当两个人步入婚姻之后便成了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虽然两个人可以用很深的感情来弥合彼此本质上的区别的鸿沟,但这种鸿沟有时候太过于宽广了。
对于安娜来说,亨利在婚后并不愿意每一件事情都与自己商议,他更愿意的是独断专行,这是安娜所接受不了的,因为她在自己的成长环境中总是被迁就的那一个,如今遇到了亨利之后,却成为了处处迁就别人的人,这对于安娜来说是不可接受的,隐忍的性格并不代表着骨子里也这么认为,安娜对于亨利的怨恨开始扎根了。
而对于亨利来说,极强的自尊心可以让他变得孤傲,但孤傲的代价就是自己的物质生活远没有期待的那样优越。这对于亨利来说或许可以接受,但对于习惯了物质生活丰富的安娜来说,这样的生活如果长久的不能改变的话,那么存在的意义也就不大了。但是这一切并不被亨利所接受。
两个人随着岁月的徒增,彼此之间的最好的感情也在逐渐的消失殆尽,安娜因为亨利收养的小男孩对于自己的孩子的伤害而更加怨恨亨利,尔后,当亨利拒绝了前往大城市发展之后,安娜对于亨利的怨恨到了极点。最终,她回家了,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家中,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环境。
然而亨利却依旧是不愿意低头,即使是被逼无奈接受了前往大城市的请求,亨利依旧是没有在心里彻底的顺应安娜所希望的生活,一切都在妥协中进行,两个人依旧是在表面上进行了和解,但内心深处都知道,这种和解无法存在的。
安娜和亨利对于生活的期待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是刻在了骨子里,而且对于两个人来说一时的冲动并不能转化为生活中的动力,因为都不愿意妥协,即使是亨利表面上进行了妥协,但内心深处并不愿意接受安娜的行径,这就促成了两个人虽然面子上过得去,但内心深处依旧是有着一种鸿沟,这种善意的背叛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问题还是会继续。
当然,如果两个人不结合的话,问题就会被避免,但这样的避免并不能有效地将所有的问题全部解决,我们期待的与我们所为了这种期待而付出的成正比,如果只有期待没有付出,那么生活会带来什么,会给予我们什么,这是不可想象的。有的问题有解答,有的问题则是无解的,无解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地尝试,总会有一种方式可以让某种关系动态平衡的。找吧,找吧,谁能断言一定找不到?
……你好,再见

短评

该片中的女主为了她坚信的爱情,每每的作出退让,生活中当遇见各种诱惑、试探而每每需要选择时。。。我们该如何去判断呢

5分钟前
  • 菜菜MJ
  • 推荐

北影节先后因字幕有误和断胶片往返影院多次才看完。回味两天仍无法提炼个明晰主题:阶级与性格是婚姻危机的根源?爱是恒久忍耐彼此牺牲?顾全家庭搁置理想是善意的背叛?都是,但都不够,厚重而深邃的电影值得再三朝圣。PS个人道德观:苦难不值得夸耀,更不能成为一言不合就冒火打老婆的免死牌。

6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母女联手弹琴有《秋日奏鸣曲》的影子,家庭纠葛和阴影在作品最底色处泛光。即使我们如此相爱,我们仍要为嫉妒猜疑怨恨所折磨。

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电影中我最不喜欢的东西,就是为了剧情而去虚造情绪,让人物显得虚假。这就是我讨厌这部电影的原因。

12分钟前
  • Filo
  • 较差

和《婚姻生活》一样,是一个关于爱情的史诗,和《芬妮与亚历山大》一样,则关注伯格曼的童年。比利·奥古斯特是拍摄史诗征服者佩尔而获得伯格曼的信任的,在这部影片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伯格曼的编剧,他把那段父母的过往理解为神话,也是部分谅解,同时间接地涉及到当时瑞典的社会主义运动、边远地区牧师的精神至上主义的生活(让人想到梵高在成为画家前的那段虔诚的经历),富贵者与贫穷者的生活方式的难以协调。伯格曼的杰出之处在于,从来不会把故事停留在“爱”,相反,通过母亲偷看女儿的信,亨利抽养儿的巴掌,年轻夫妇之间的冷战与僵局,影片不断地渴望着同时也质疑着伟大的爱,最终把它描绘为一种伯格曼式的纠结和缠绕。

16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推荐

和平 6.19 2045 / UME 6.12 2045

20分钟前
  • ZEricy
  • 力荐

想起上午放映事故的事情,我倒没觉得字幕不匹配这件事给我造成多少困扰,毕竟有原版的英文字幕可以参考,真正让人困扰的是那群在电影院里大呼小叫、因为自己一点权益受损就要破坏所有人观影体验的人。资料馆最终一定会免费重映的,这已经是一种惯例,于我而言重映更多是为了弥补这群人带来的恶劣体验。

24分钟前
  • 1先森
  • 还行

August他把平凡拍得太真實太深刻,深刻到電影結束仍久久不能自拔。 180分中不斷有人離場,但結束時的掌聲說明了一切。不要輕易在家嘗試挑戰這三小時,因為那種炙熱的溫存很難被理解。

29分钟前
  • 北海道の雪
  • 力荐

在资料馆发生了播放事故,但所有人都在黑暗里等待,躁动和沉默。前排的一个大姐喊,“这怎么会事啊,也不给个解释” 那一刻,那么客观地感受到自己就是鲁迅笔下那些沉默者。这无关于英文字母大家是否看得懂的问题,而是我们面对这样粗暴的商业行为是否要反抗的问题。谢谢刚才发声的人。

31分钟前
  • 竹刀穿林
  • 推荐

⒈哇,这应该是我看过的制片国家最多的电影;⒉额,中文匹配出现问题,只有英文字母可以辅助观影,仿佛有种来到英语课堂的既视感;⒊胶片放映、字幕匹配等出现问题,希望观众能谅解的同时,影院方也应在放映前做好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准备,为观众提供更优质的放映;⒋资料馆,这次,我依然谅解你!……

3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新天地UME】三个小时和最晚场造成三分之一不到的上座率,因此而没有杂音,能够静心。简单空灵的钢琴主调不断响起,如诗如画的摄影,全靠眼神和举手投足来传达的情绪转变和突然爆发的感情冲突,连那张弛的节奏都充满诗意。隽永的美,感人至深。结尾处的家庭聚会几乎跟芬妮与亚历山大开头一模一样啊

37分钟前
  • 小岩菽
  • 力荐

伯格曼父母的故事,看的是4集的迷你连续剧,每集90分钟,分4天看完。整体有些拖沓,不过如果剪成180分钟可能有些地方就不可能解释的很完整。还有不得不感叹,那配乐真的什么地方都可以用啊!!配乐很衬瑞典的荒野。

41分钟前
  • 浪味仙
  • 力荐

服了资料馆的观众水准!!放映故障没有中文字幕,大家一起看英文字幕20多分钟,才有少数人起哄。直到工作人员反复调试也没弄好,出来说只能放英文字幕版,不看的可退场。结果多数人选择继续看英字幕版,那可是将近3小时的全靠对白推进的剧情片!1点半放映完还有不少人接着看下一场....电视版更好!

46分钟前
  • bluesquall
  • 推荐

如果不是在影院,我怀疑我很难看下去。于是影院的魅力就都来了,几乎一声不经意的呼喊都会让你一惊。导演很喜欢借环境引申情绪,四季的变幻。包括配乐、情绪都是很缓的渗入,让观众一点点的去感受角色的困扰并辐射自身。

4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3小时胶片版。剧本由伯格曼根据父母的婚姻故事而改编,却不肯亲自导演。前半是八点档狗血爱情肥皂剧,后半则是另一视角下的《芬妮与亚历山大》。除了女主爸爸之外的不少角色都由内而外散发出令人生厌的臭脸气息。尤其是男主角,简直就是一个自讨苦吃的极品奇葩矫情犯,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过苦行僧的生活。本片充分体现了门当户对在婚姻当中的重要性

53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男猪让我想起某个人,或说某些人。女人总是更善于让步和妥协,但那是为了爱。而且不要以为她们的妥协和宽容无止境。这部片是关于生活本身的,有过一些体验的人大概会更好地感受吧。

57分钟前
  • 白·波奇塔·熊
  • 力荐

世界史 恍如隔世的320分钟,片子结束,像是过完了一生。伯格曼用这部作品对自己的创作生涯进行回顾,将几十年对婚姻与宗教的思考融入剧本里,感情真挚饱满,亨利和安娜虽然打破了阶级之间的阻拦,走到一起,但是婚后发现,有些东西是永远无法打破的,那就是性格方面,双方都很强势,加上猜疑之心,足以使这段婚姻走向终结。导演精心调制的光与色,使每一帧都具备油画的质感,堪称顶级艺术品。

60分钟前
  • 波尼奈奈
  • 力荐

太凶猛了。三个小时丝毫不觉得冗长,没有一句话是废话,虽然听不懂瑞典语,但仅从翻译都能感觉到语言的优美和抑扬顿挫。架构在集体人性上的婚姻,两位母亲、两位主角惊人复杂而真实,人物厚度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看似平凡,其实质感超强,北欧有史以来最大制作。金棕榈当之无愧。

1小时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片子里的小孩不是伯格曼,伯格曼是片尾母亲肚子里怀的老二,电影讲的是伯格曼出生之前的事。结尾处理得真好,为了妻儿,亨利希妥协了,放弃在穷乡僻壤布道的理想,接受了首都的体面生活。也许每个儿子出生前,做父亲的都有过这种妥协吧。孩子眼里的父亲,也许就是父亲在做父亲前看不惯的样子。

1小时前
  • 艾弗砷
  • 力荐

关于婚姻有几个老调重弹的感想:1、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生活狠难没有矛盾,这些矛盾当爱还在时尚能抵挡,当爱消耗殆尽时,就会成为梦魇。2、父母对儿女的婚姻直觉往往是对的,因为保护下一代是所有动物的天性。3、一波三折的恋爱开始往往预示着一波三折婚姻生活,正所谓始乱终弃是也。

1小时前
  • 汉隆剃刀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