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重庆美女》烂到山崩地裂
谁都知晓内地秋季档烂片云集,众多糟粕总喜欢吃饱了混天黑。人民需要娱乐不错,但应该多在喜剧片里用用心,绝不能山寨“无厘头”,更不该过分恶俗嬉闹,非拿着丢人显眼去逞能,进而哗众取宠。
真受不了拙劣的剧情:马氏兄弟为派唐少爷去火锅店卧底偷秘方,硬生使男女主角相遇相爱,小伙子弃恶从善,最终令老丈人和女友合解,并抱得美人归,创意寥寥,漏洞百出,可谓降低了观众智商。乍一观《重庆美女》,确实有《食神》《满汉全席》影子,都拿美食比赛讲述人生哲理,但形容和内容却差了十万八千里。笔者强烈怀疑杨紫婷导演懂不懂拍片,弄那么多耍宝笑料,把重庆的优美民俗拍了个遍,反而成就了催眠良药。
全片致命败笔当属那对傻活宝---马家兄弟。庞勃与姜超两位演员,动不动便挤鼻子弄眼,时不时就摇头晃脑,拼命上窜下跳,朝着装疯卖傻的路子狂折腾,毫无收敛,甚为讨厌。问题在于娜和袁成杰是主角,人们还没机会发挥呢,你们哥两只负责插科打诨,就应适当而止,起到绿叶托红花的作用。这下好了,哥两照死了抽风,从头闹到尾,抢了主角的风头不说,低笑点的嬉闹干脆令《重庆美女》崩溃。拜托了!喜剧不是这么拍的!
当然《重庆美女》剧本写得臭需要鄙视,两大配角恬不知耻的胡闹,也属于致命败笔,再瞧两大主角?也被荒废得够戗。原东方卫视《娱乐星天地》主持人袁成杰,撒野了一样跟着折腾,他演的花花公子唐少爷,不求不装傻,只图乱犯贱。尤其兄弟多次被丑女狂追,仅呈现了重庆街头美景,卖弄了伪时尚运镜,其余索然无味。演戏像木头的于娜,跟着应景胡闹不说,剩下香港老戏骨罗家英,则轻松成为摆设,可放着这么个搞笑能人不使唤,相当浪费人力财力,典型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最可悲在那个“四面埋伏”的盒子,前面一直虚张声势,狂造了半天悬念,还将香港老演员午马弄出来,扯什么“同心结”,废话那四个锁怎么得一起开,否则盒子必碎。结果闹了半天,里面竟然是女主角母亲离去的书信,无创意地叫父女两和解,敷衍了事的“美满”收尾,当然叫所有观众大跌眼镜,但再怎么痛呼难看,依旧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重庆美女》尽管强于《皇家刺青》《气喘吁吁》,尽管片中的变脸、灯笼、街道,皆呈现中国传统民俗美,可惜影片仍烂到山崩地裂。此类在数字院线混奶粉钱的腐朽,绝对是华语小制作的悲哀,编导们理应好好去反省,好好去面壁思过,想想为何自己拍如此无稽,免得自己节约了成本,拍得持平了《无极》,还好意思沾沾自喜。
2 ) 这样的垃圾真是浪费资源啊
因为实在没有比“很差”更差的评价了,老公当时下载时还有人评论说是80后美女的处女作,堪比《疯狂的石头》又一以小搏大的力作。真不知道谁这么不开眼,托儿的太明显了,还以为后面能有什么出奇制胜的情节,这么垃圾的片我们竟然能看到最后,真是佩服自己的勇气啊。真是个超级大烂片,不吐不罢休
3 ) 《重庆美女》——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喜剧”?
《重庆美女》——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喜剧”?
文\小小yumiko
刚看到电影名称《重庆美女》,我就有一种心潮澎湃的感觉,以为这部片子会讲述关于这个山城美女的故事,但是看完片子之后才知道被这个电影名字给忽悠了。在影片上映之前,各大媒体都争相的介绍这部影片。国内首部全80后团队制作、运营的电影,由80后美女导演杨紫婷亲自掌舵,于娜、罗家英、姜超等领衔主演。从节目预告上我们看出了这个电影是一部纯粹的伪大片,似乎今年很多电影都想要迎合我们大众的整体趣味,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大众的整体趣味在飞速上升,无论是《气喘嘘嘘》、 《欠我十万零五千》、还有《追影》,今年的喜剧片都没有得到观众太多的赞扬,这些作品往往是嘘声一片。
《重庆美女》作为一部喜剧影片,以80后作为阵容主打似乎又成了一个青春偶像剧,其搞怪风格有点无厘头的味道,但是你的无厘头让给我们看了似乎确实有些搞不明白想要说什么,就连影片的名称“重庆美女”都没办法去解释与它有什么关系。重庆,影片故事地点的发生地,那么美女,你可以解释片中有三个美女,那么以这样的命题规律我们都可以叫xx美女,此部影片又有了一点标题党的感觉。“无厘头”的的电影名称加上“无厘头”故事情节再加上"无厘头"你就可以很自信的说我就是一部喜剧电影,如果这样我们都可以去拍喜剧片了。
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何为喜剧, 喜剧的基本特点是滑稽和引人发笑。它描述和表现现实中的人物和事件,反映它们的内容和形式、动机与效果相矛盾而造成的喜剧性冲突。那么在西方的喜剧里面大多是以滑稽,幽默为主,比如卓别林、憨豆先生等。而在东方我们以无厘头,搞怪为主。例如周星驰。那么我们大多的喜剧片就是以无厘头来演绎的,无厘头也就是无来头,指一个人的言行毫无意义,莫名其妙。一个后现代文化本应是我们80后最为熟悉的,但是让我们去演绎出来,其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此部影片没有让我笑一次,可见剧本给我们带来的喜剧冲突丝毫没有让我们为之一笑,实属悲哀。
罗家英的表演还是很老道,很难让我们想象当年那个啰嗦唐僧的风采,反而在这个电影里他的话是少之又少。而于娜和袁成杰这两个主角却让那俩胖子姜超、庞勃抢尽了风头,到最后多不知道谁是主角。于娜确实显得有些苍老,没有当年那个身材高挑的风姿,送她一句话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而身为主持人的袁成杰其在表演上的天分实在不敢恭维。另外两个女演员,如果说按美女的标准她俩都不符合,一个说话像个男人,而另一个只有身材没有脸蛋。
这就是被我们各大媒体争相看好的一部喜剧?其实每部电影的好坏最终还是让我们受众来决定,重庆美女固然美丽,但是我们的电影也要符合标准,别让我们的喜剧变成一种低级趣味,《重庆美女》80后的电影,让80后也没搞懂实属悲哀。
4 ) 《重庆美女》:当无厘头已成往事
Sololau/文
怀念无厘头风格,怀念周星驰电影,怀念那个存着在“江湖”和“传说”的过火时代,怀念那段凝视生活同时又戏谑人生的癫狂岁月。
之所以用“怀念”这个词,根本原因是那些“美好的日子”真的已经成为了逝去的“回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也是无法再回来的“曾经”了,并且在今天看来合拍片不仅是港人北上的捷径,更是大势所趋,不但香港电影无法复兴,甚至“香港电影”这个名词也在一天天消解。就在我们逃避现实在用怀念的方式去重温那一个个美梦的同时,惊奇的发现那些梦境的精神内核在当下的电影作品中正一步步变质,电影《重庆美女》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无论是繁华的重庆还是动人的美女都不足以从根本上促使早已看惯风月的观众走进电影院,真正提起观众兴趣的是“全80后班底”几个字。原因很简单,80后是改革开放后的新一代,这个群体经历了各类文化如洪水泛滥般融入大陆的激流年代,并且80后的精神品格和思想格局都在这场繁荣中经历了消解和重构。70后面对纷杂的新文化在睁大了眼睛的同时还固守着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而完全生于这段革新之中的80后的认知方式与前辈们存在着毋庸质疑的区别,当然这是题外话,在这里不再多说。
电影《重庆美女》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香港电影文化甚至说得更具象一点是香港喜剧片中的无厘头文化对80后的影响。无论从电影的故事文本建构还是人物形象设计都能明显的看到周星驰电影的影子,小人物的故事是一直的主题,对两代人观念冲突的探讨问题上《家有喜事》和《大话西游》(正好罗家英还是《大话西游中》的父权形象饰演者)都蕴含着丰富的思考和延伸,甚至是饮食题材都有点向早已“食神归位”的周星驰作品致敬的意思,虽然这种读解看起来有点像笔者的一厢情愿,但没有人能否认香港电影对于70末和80后的意义,那些光影早已在这代人心目中打上了烙印或者说成为该群体文化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但可惜的是这部《重庆美女》虽然带有无厘头风格的影子但却只是徒有虚名,不但故事情节稚嫩,人物形象生硬,而且主题上也不够深入。美女成了单纯的花瓶式角色,全片也没有看出一点对于重庆这座城市的感情和定位。整个故事看下来平平稳稳没什么高潮,牵强的剧情令本片呆滞无神。
最重要的是本片丧失了喜剧电影(不单单是无厘头喜剧)的根本精神内核。周星驰喜剧被人崇敬至今不是没有理由的,当然星爷的个人魅力已经是块招牌了,但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生活的凝视态度和一股子自嘲精神。小人物故事定位使得电影更接近真实的生活,直面底层生活的辛酸。无厘头喜剧风格则是面对现实顿感乏力的小人物们的一种戏谑式发泄,当然这种戏谑在今天看来充满了自嘲的意味。所谓的后现代解构,也是通过消解权威消解传统认知定式的方式来抒发民众对于现实的复杂态度。同时,这种复杂的态度又不是悲观的,而是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最好的例子当然是周星驰自传式的作品《喜剧之王》中那个面朝大海的渺小身影发出的呐喊。艺术性,商业性,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才是真正的喜剧作品。
80后登上电影舞台初执导筒还是显得有些紧张和浮躁,毕竟创作经验和人生阅历都还欠火候,但我们坚信这只是时间问题,因为中国电影太需要注入新鲜血液了,期盼着新锐导演们的大放异彩。但同时也感慨甚至有点恐惧经典电影的内核正在一步步流失。当无厘头已成往事,当喜剧沦为纯粹的闹剧,当观众不知道该因何而笑的时候,回忆会显得更为美丽,也更加悲哀。
5 ) 廉价心态导致电影溃败
就今年来说,已经有多部打着“喜剧电影”幌子、内核却空洞无稽的小成本华语片来忽悠观众了,而这其中,只怕最烂的就要属这部《重庆美女》了。粗糙的画面、生硬的情节、浮夸的表演、廉价的心态……从影像中看到的这一切一切似乎都在印证着《重庆美女》已经烂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原本以为之前的《气喘吁吁》、《皇家刺青》、《大胃王》等片已经相当烂,可直到看完《重庆美女》后才发觉,那些电影至少还可以笑笑,总比笑点全无的《重庆美女》令人昏昏欲睡要来得强。因为本片的喜剧效果做得实在太烂,导演采用过分强烈的夸张手法,造成光装疯卖傻、哗众取宠,而忽视了事物之间的矛盾以及对被否定的事物加以辛辣的讽刺,并且丧失了无厘头喜剧电影最基本的精神内核。从整体上看,《重庆美女》的喜剧部分做得毫无诚意与创意,黔驴技穷地照搬许多经典喜剧的桥段,孰知出来的效果是东施效颦,差强人意。于是,虽然本片标榜着自己是部喜剧电影,却笑果尽失,令人大感失望。最拙劣的就是影片的最后效仿《食神》,痴心妄想地提出了一个“秘方就是用心”的主题,可惜此积极严肃的主题与单薄无稽的剧情显得格格不入,最终也无法承载起这励志的主题,显得十分苍白。
影片围绕“偷秘方”展开故事,各路人马汇聚,本来这么俗套的故事认真拍也能看,可惜影片的逻辑性实在太烂,编剧设计的那俩啥马家兄弟,典型两个二百五,就这智商也能做不法之事?而于娜饰演的孙小舞放着几个好友不合作,轻易相信陌生人去合作偷秘方,结果咎由自取,把自己给搭进去了。另外,孙小舞和唐少爷的爱情戏也够呛,没有做一点情节铺垫就莫名其妙地相爱了,实在让人无法有共鸣。而孙小舞和父亲之间的亲情戏也犯了同样的毛病,缺乏精妙的情节设计,最终沦为无法令观众感动的鸡肋。
这样一个错漏百出的故事,本来就与片名“重庆美女”几乎沾不上边,可导演偏偏取了个揭自己短的片名,企图在影片中走过场地用变脸、美食、方言、经典来标榜自己这部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影,可惜这一切都流于表面。而作为观众的我们,最终的结果当然的既没有尝到美食的甜头,也没有看到一群美女可以养眼,恨不得把导演找出来抽一顿。
本片不仅摄影粗糙、故事推进奇烂,人物形象塑造得也相当肤浅。而演员的发挥更是失败中的失败。如今的于娜尽显老态不说,还非来演一个23岁的青春少女,不过如果有足够的演技,可以像《爱有来生》里的俞飞鸿那样,用实力掩盖外表,可于大小姐毫无演技不说,一张可塑性不强的脸还给整部溃败的电影再增加了烂片指数。袁成杰就不说了,和于娜的烂演技基本持平,编剧甚至给这家伙起个啥“詹姆斯·唐”的名字,合着007就这痞子模样?还有姜超除了二百五似的手舞足蹈、搞搞乌龙,基本没有任何用处。罗家英最惨了,导演放着这么一个喜剧高手不用,非让那些演技为0的年轻演员使劲折腾,最终导致罗家英的喜剧才华在片中竟然一点也没显露,佩服!
因此,《重庆美女》的彻底溃败,正是因为主创们缺乏一颗热爱电影、对影片认真负责的心,不仅如此,主创们还反其道而行之,不加节制、变本加厉地胡来,最终以“廉价、粗糙”这样的字眼来填充这部所谓的无厘头喜剧电影,自取灭亡必然在情理之中。
更多影评:
http://blog.sina.com.cn/jiayao
6 ) 《重庆美女》·城市·饮食·方言·电影
毫无疑问,《重庆美女》是一部烂片,但正是这部烂片,让我思考了城市、饮食、方言、电影四者的关系。
香港电影是华语电影的半壁江山。香港不过是一个人口六百多万的城市,而且香港是一个方言城市,何以它生产的电影能够深入影响十几亿人口?这除了历史、制度、人才等因素,最重要的便是这座城市所特有的饮食文化和方言文化。
作为一座城市,香港是一个国际大都会,也是重要的贸易港口,还是金融家的乐土。但就电影而言,为产业输送营养的却是香港特有的饮食文化和方言文化,而非摩天大楼。随着国内一线城市的高速发展,香港的高楼大厦已经不再是什么特色景观,但随处可见的粤式酒楼和茶餐厅仍然是香港的一道风景线,而这道风景线在香港电影中也无处不在。香港是一个粤语为主、英语次之、国语再次之的城市,随着香港和大陆的关系日益密切,国语已经逐渐上升为第二语言,但仍然无法撼动粤语的地位。懂得粤语的内涵与趣味的人看香港电影,会别有一番感受,能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如今的香港电影(多是合拍片,并不纯粹),多半有国语版,只懂国语的人一般也愿意看国语版,这在我看来非常可惜的,因为在我个人的经验里面,原汁原味的语言对观影的感受影响殊深——哪怕你并不懂得这门语言。许多人看好莱坞大片,喜欢看英语原版,何以看香港电影,反而不喜欢看粤语原版?也许很多人只是缺乏尝试,他们多看几部粤语原版的香港电影,想必也能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妙处。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非常快,曾经创造惊人的观影人次(这个不能以票房算,否则还要换算才能看出当年电影业的兴盛)。十余年前,中国的电影产业突然陷入低迷,但自“中国制造”的大片《英雄》(2002)横空出世后,开始了复兴之旅,近几年中国的票房数字更是高歌猛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大约10年前,导演王晶扬言中国电影将迎来“黄金十年”——如果仅以票房来看,这个“黄金十年”已经实现。可是,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大陆却未能造就一座堪与香港媲美的“电影之城”,甚至连望其项背者也没有。北京、上海都有不少影视城,浙江更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横店,它们确实中国影视业勃兴的标志,可惜的是,这些影视城并没有自己的特色,更遑论造就一座城市的影视文化了,“电影之城”乃是痴人说梦。
我个人认为,北京、上海、横店都不具备成为香港那样的“电影之城”的条件,理由很简单,它们的饮食文化和方言文化都不够突出,辐射有限。有人也许会说,横店是没有自己的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方言文化,但北京、上海不是有吗?北京的京片子虽然有一定的特色,但基本就是普通话。上海话很有特色(特别是周立波用“海派清口”把这种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吴侬软语影响有限,覆盖面太小(不过上海和江苏的几个城市,覆盖人口应该不足5000万)。而说到饮食,北京菜、上海菜连四大菜系都进不了,况且这两个菜系出了这两座城市,就基本没有立足之地了。我考察来考察去,觉得大陆最有可能在文化上创造“电影之城”的乃是重庆,当然,若有成都加盟,更是所向无敌。
我想,假如《重庆美女》完全用四川话来拍,虽然难逃烂片的命运,但必然会好看、好玩得多。导演杨紫婷既然打出“重庆”这张牌,就应该将电影彻底重庆化,而不是浅尝辄止——不仅仅是四川话,该片对火锅文化的表现,也不过蜻蜓点水。
多年前,网络上非常流行一段重庆交警与记者的对话。我在上班的时候看到,十分好奇,便让一位来自四川的同事用四川话将这段对话给我演绎了一遍,我个人觉得精彩绝伦!我去过不少中国的城市,因此也领教过不少各地方言,若说味道、魅力,首推四川方言!我熟悉粤语,当然知道它的妙处,四川方言我只是“略懂”,而这“略懂”已经让我心醉神迷,这是何等美妙的方言!
至于四川的饮食,我想不用我多说,随便那一座城市,都离不开川菜!我本人也是一个嗜好川菜的食客,论材料,它不如粤菜,但说到味道,粤菜逊之。
再说,四川人遍布全国各地,四川饮食文化和方言文化辐射之广,居全国之冠!重庆虽然已不再属于四川,但它无疑是集四川饮食文化和方言文化之大成者。
自从方言不再是电影创作的“禁忌”,一些导演开始有意识地把重庆作为电影的拍摄地,并在片中彰显重庆的饮食文化和方言文化。张一白是最有“重庆意识”的导演,他相继拍了两部以重庆为背景的电影:《好奇害死猫》(2006)、《秘岸》(2008)。这是张一白的“重庆三部曲”的前两部,但第三部至今不见踪影。但要说最著名的以重庆为背景的电影,当数《疯狂的石头》。网络上面甚至出现了该片的网友自配的重庆话版。而更为有趣的是,《疯狂的石头》让一句来自粤语的俗语——“我顶你个肺”——成了著名的流行语,这种巧合在我看来乃是香港、重庆两地方言文化之映射。2010年,《让子弹飞》引发观影热潮,片方顺势推出川话版,又割了一轮影迷的“韭菜”——我就是为了看川话版,专门去影院二刷的。《让子弹飞》不推东北话版,也不推粤语版,只推川话版,足见四川方言在电影中的独特魅力。
此外,重庆作为一座山城,孕育了无数腿美肤细的重庆美女,在重庆街边“打望”乃无数男人的一大乐事。美女从来都是电影的重要资源,重庆美女将为“电影之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山城还盛产棒棒军,他们虽然不像重庆美女那样秀色可餐,但也不失为一道独特之风景线,一如“送外卖的”之于香港和香港电影——熟悉香港电影的人都知道,“送外卖的”乃是香港电影中深入人心的特有角色之一。
饮食、方言、电影,加上美女和棒棒军(其他的我还没有发现),重庆必定是中国大陆最有希望成为“电影之城”的城市。可惜,近年“重庆制造”的影片越来越少了。我希望看到更多“重庆制造”(更希望有一天“重庆制造”能够像“香港制造”那样,成为一张城市的电影名片)的电影,当然,前提是它们一定要说四川话,吃火锅,露美腿,晒棒棒——我心知这是痴心妄想,却仍忍不止天马行空起来。
我把杨紫婷看成杨紫琼了。我勒个去 我说那么不好看。
袁成杰你个大傻逼,于娜你个大傻逼,戚薇你个大傻逼,导演你个大傻逼。
看在于娜和家英的份上给2星,否则1星
戚薇,戚薇
就名字招人。。。。
基本上是一部浪费时间的影片...
国产影片最近怎么了 一部比一部烂
只有一开始解放碑的MM比较好看
实在看不下去
重庆美女跟美女无关
很平淡。
确实是一塌糊涂。当观光片都不够格
You must be fooling me
哎。
瞎了我的狗眼。
烂
没看出有什么好笑的。
看过差的 没看过这么差的!
我一直以为戚薇是上海人。。。
除了几个漂亮的,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