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缥缈的思想实验——《明日赴死》
今天聊聊电影《明日赴死》。
片名She Dies Tomorrow (2020),别名她明天就死了 / 明天她死。
事实证明,译名会直接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第一印象。
看到《明日赴死》这个译名时,估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以为这是一部类似《007:无暇赴死》式的动作电影。可是实际上,这部电影是一部标准的印象流文艺片。
如果译名老老实实按照原名《She Dies Tomorrow》翻译成《她明天就死了》,或许大家就会在脑海中形成一部文艺片的印象了。
这部美国电影讲述女主角艾米忽然就十分笃定地认为自己明天一定会死。艾米所指的“明天”并不是广义上的未来,而是十分明天的第二天。
艾米瞬间变得特别迷恋这个世界,希望能给这个世界最后留下点什么。思来想去,艾米决定把自己做成一件夹克。
在艾米为自己的死亡做准备的时候,她还不断向身边人传播自己的死讯。一开始大家都对她的荒唐想法感到可笑,可很快大家就有了和艾米一样的感觉,都觉得自己明天就要死了,瞬间都变得十分沮丧压抑。
在imdb上可以看到,这部影片的标签是 Comedy、 Drama 和 Mystery。但就影片表现来看,你并不会感受到有任何喜剧情节,近乎荒诞的设定也不会带给人喜剧感觉。
而剧情和神秘两个标签同样如此,影片拍摄了一个极为简单荒诞的设定下,不同人群的反应,其实并没有什么剧情可言。而神秘惊悚元素,大概都是依靠灯光效果表现。
每个人都会对死亡产生恐惧,当这种恐惧变为会传染的真实情况时,人们会如何反应。影片仿佛是一场大型新潮思想试验场。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形式大于内容。
没由来的设定一直到最后也没有得到一个完整交代。你无法知道这里的预知死亡是真是假,也不知道明天这些人会不会真的死去,你只能感受到他们对于必将到来又未知死亡的恐惧。
明知会死却不知道怎么死,这点到很像新冠疫情下的西方人。他们强调自由呼吸的同时,实际上更加害怕死亡威胁。无奈他们自由的空气只能保证自由呼吸,却无法保证他们健康。
他们感染人数轻松突破七百万例,冠绝全球。疫情下的政府,满脑子想的是甩锅给大洋彼岸和选票,懂王和睡王还可以睁着眼说瞎话,关键还有一大群簇拥。
全片充斥着虚无缥缈的无力感。
片中介绍的制皮夹过程,艾米听得心里一紧,你都猜不到她会不会去做个夹克。
活着已然十分艰难,明知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想要留下点证明自己来过、死后能对世界有用的东西,到头来还是没有一个合适方式。
思想实验噱头很足,
虚无缥缈内容很空。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妙看影视
豆瓣3.9分超低分的烂片?
《滚石》《纽约时报》说它充满深度
到底是小众意识流?
还是装逼哗众取宠?
与新冠时代不谋而合
假如明天你要死了,今天你要怎么过?
关注“陀螺电影”,回复后台关键字“明日”
撰文/ 秋䒕墨
编辑/ 冷狗
排版/ 小阿平
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是什么时候开始,死亡率和大规模疫情,打破了我们对生活美好的幻想。
如果你知道你明天就要死了,你会怎么度过今天?
如果你知道你生命的结局即将来临,你会怎么做?
你会举办一个盛大的派对,拜访你的家人,或者断绝一段关系么?还是骑着你的摩托车在高速公路上狂奔,喝得前所未有地酩酊大醉,或者做一件你已经拖延多年的事情?还是直接不去理会,亦或是压根不在意这个已知的死亡结局?
每个人,每个时刻,答案都会有所不同。这看起来是一个思想实验,极具启发性。
艾米·西米茨的新片《明日赴死》(She Dies Tomorrow)的出发点,也是从这里开始。但在看《明日赴死》之前,我问我自己,这只是一个思想实验么?
█如《纽约时报》推荐时说的那样,这部在疫情之前拍摄的电影时至今日低调面世,十分应景,惹人反思,让人回味无穷。
█《Common Sense Media》高度推荐,这部充满诗意的恐怖电影用梦幻般的声音和视觉,创造了情感上的痛苦和明媚,探讨了一场存在主义危机。
█《滚石》杂志则将《明日赴死》睥睨于前不久一度流行的《传染病》,探讨了全片没有杀戮却让所有人严肃反思死亡的深度。
█《Vulture》也半开玩笑评价,它既令人不安又令人捧腹,就好像有人决定让大卫·林奇重拍《传染病》一样,复杂中夹杂简单,焦灼里铺排搞笑,呈现出多重层次。
█《The Film Stage》也形容《明日赴死》是一部奇异而有质感的电影诗歌作品,就像一场危险的死亡进军未知世界那样,神秘又让人上瘾。
█《时代周刊》更是发出了灵魂拷问:如果……如果这部电影是一首歌而不是电影,那这将是我们现在这个焦虑时代的颂歌。但这个歌颂永恒的问题,是我的想象,还是真的发生了?
烂番茄打分83。
Metacritic80分。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明日赴死》让一种小众意识流电影跃入大众视线之中,掀起了一番电影语法,叙事表达,和内容角度等不同层面的热潮讨论。
这个故事,很适合居家观看。
艾米,一个正在康复的酒鬼,她确信第二天她就会死在刚刚买下的房子里。但就像路易斯·布努埃尔的荒诞派电影一样,就为什么她突然如此确信她的死亡即将来临,在开篇没有给出缘由,在后面也没有多做任何解释,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就已经接受了这就是故事开篇递出的一个设定性事实。
只见艾米独自一人悲痛欲生,她打开一瓶葡萄酒,浏览着网上的火葬瓮,反复听莫扎特的安魂曲。令人讶异的是,这整个过程并没有电影过场戏一般匆匆而过,反而认真的以一种独特的表演方式,安静地将镜头静置。也因为这种没有推进任何情节的静止,我们才能看到角色强迫我们思考的一种直面死亡的状态。
整个过程,很有感染力。又带有一种令人不安的现实主义色彩。
为什么会有不安呢?
因为整部电影都在剧情叙事和恐怖氛围之间游离——在冗长的场景中,角色们被压迫,不断绝望,在令人产生幻觉的强光中,用惊恐的声音低声说话,整个影片画面都由他们的精神状态转变所引导。
它摆脱了普通行为和惯常类型的羁绊,暗示了这些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自由意志。比如,前一个场景是令人不安的惶恐,而下一个场景就立刻转向荒谬的黑色喜剧氛围。但也同时,让一切充满了意外与惊喜。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接下来会得到什么。
开始看《明日赴死》的时候,最惊讶的是它的诸多设计都自带一种泛着魔法的感染力。
纷乱彩色的灯光、无法辨认的声音、沉重的节奏和安魂曲那永不休整的旋律不断萦绕着无处不在的恐惧,似乎在铺叙一场无处可寻,无迹可踪,但无形存在的捕获。
记忆最深刻的是这样一场戏——
人类是“唯一一种装腔作势的生物”,艾米的朋友简提醒生日派对上的客人们。她在得知艾米要死了之后,安慰艾米,但随即也穿着睡衣出现在她哥哥和嫂子的派对上,在震惊的客人面前宣布,她将在第二天死去。
“我想我可以被做成一件皮夹克”,在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她相信自己第二天就会死去的信念后,艾米确信她的尸体是有用的。
从“皮夹克”的一语双关,到戏里人物的转折,这挑战了我们如何分别伪装和真实的我们,迫使我们记住我们是真实的,明白我们正活在不会永远存在的肉体里。
《明日赴死》的英文是《She Dies Tomorrow》,这个“She”(她),虽然不是为我们现在的世界而生的,但却在探索死亡的过程中唤起了孤独。
尽管影片直到最后,对于角色是否相信自己只剩一天的时间的解释是患上了精神病,还是最终恢复了理智,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它却叩响了很多人心中的警钟——
孤独的生活是黑暗的,困难的,比思考什么时候将会死去更耗费生命。
从这种层面上,《明日赴死》既是一个迷人的实验,也是一个幽闭恐怖症的谜题。它可以是关于很多事情,也可以什么都没有,它那种自由飘忽的、焦虑的期待情绪,随时可能被引入多重神经症。这也是这部电影最迷离的地方。
看《明日赴死》的时候,我最大的疑问在于,为什么每个角色都失控了?
知道看到影片中没有自杀倾向且正在康复的酒鬼,隐喻着旧病似乎在神秘地复发;
模糊的记忆,暗示痛苦的分手或重大的后悔;
在最近买的房子里徘徊,抚摸着墙壁和硬木地板,以及没有打包的物品,强调着空虚;
才恍然不仅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明天就会死去,还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在独自面对这个事实。
《明日赴死》看起来在说一个现状:每个人都在临死之前,重新意识到他们此前把自己的关系搞砸了多少,也同时明白就是那些曾经切断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联系成为了逼近孤独的致命一击。
夜深了,一层裹着喘息的的色彩和一声奇怪而急迫的哭泣声把恍惚的艾米拉向观众,然后我们飘浮着回到简身边,看到她在显微镜下的血样上无法集中精力的样子。这种表象出现过很多次。
如同影片里反复出现的血液流动的意象,《明日赴死》有无数怪异且时不时令人费解的断层式叙事,呈现了一种迅速蔓延的心理传染。诚然,这种表达似乎很蠢,可当结果定向,却令人沮丧。
虽然严格意义上讲,《明日赴死》并不是一部恐怖电影,但它把西米茨的视角塑造成了可怕的预言性假象。有创伤,也有尸体,有R级的血和大量的焦虑。
或许,这部电影最重要的是生命的终结:面对即将到来的期限,你会像其中一个角色一样,拔掉病危的父母的生命,还是像另一个角色一样,仅仅因为可以摆脱一段不满意的关系而感到轻松?或者你会像艾米一样,只要被做成皮夹克就会开心吗?
不止如此,这部电影还有一个与时代不可分割的社会意义,让《明日赴死》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精心制作、表演精美、极简主义的珍宝。
本身,从“死亡”这一设定出发,人们就很容易把2020年的电影和这地狱般的一年联系起来。简单地说,《明日赴死》剥开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2020年不管我们明天是否真的会死去,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可以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既感到解脱,又感到恐惧。
在现实里,我们中的许多人都生活在一种完全无法忍受的幻觉中,我们很少会遇到这种幻觉:死亡就在遥远的某个地方,而不是近在咫尺。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我们明天会死,但我们也不知道我们不会死。灾难在每个角落等待着。当一种看不见的病毒威胁到正常的生命平衡,世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时,它就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明日赴死》把死亡预感想象成不仅是我们偶尔会经历的事情,而是一种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这是一种出现在某些灯光下的狂躁,就像精神失常。
没有人可以选择不受疫情的影响,这将永远改变我们。但无论你我做什么都无法抹去现实。所以面对死亡,我们仍然独自在房间里跳舞。我们尽我们所能去战胜孤独。我们提醒彼此什么是重要的,谁是重要的。我们做一些事情来分享我们的疲惫、挫折和喜悦。在孤独的疯狂中,如果幸运的话,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通常忽略的智慧。
最后,想到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最可怕的讣告是纪念那些不知道死亡即将来临的人,但无论如何,死亡还是为他们而来。
那么,如果你知道明天你注定会死,你会如何做?你会如何思考?看到别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生活,你是否会认为也应该这样生活?
整个就是装神弄鬼,搞什么呢?
一星电影,一星给孜孜不倦营销此片的梵宝。这部电影就让人很想把手伸进屏幕里摁着主角的脑袋往墙上撞并告诉它流水线生产的玛丽苏总裁文里的女主们都比你还适合这部电影!
3/10 探讨个人并试图延伸到大众对于死亡的焦虑,但过于苍白无力的探索方式只是让电影最终达到了反效果,观众的焦虑感可能完全是被电影本身给强行制造出来的,无病呻吟也许是最能概括本片的词汇。
开头像模像样地铺了一大堆情绪,到真正开始有人物或对话的时候就全都玩完。
对死亡恐惧是本能,迷恋也是(只是被拒绝承认,就像想象着大限将至来获得的宽慰感),细枝末节能察觉到 Lars von Trier的Melancholia余味,但模模糊糊在文本层面浅薄不少,结果我更叹服Melancholia的绝妙了。
是的,我看完了。
这拍的是什么?这么难看!
形式过大,内容过小,看的时候就容易走神儿&疲惫,一旦走了神儿形式再大也没啥用了,拉不回来了。
没有注定死亡的觉悟,自然无法体会生活的乐趣。但是电影文本比较差,结构也奇怪,让我无法投入进去,无法共情,所以只能打个一星飘过。
结构奇怪,无法投入进去
5分。一个不错的题目和设定,但为什么要去走文艺路线呢?走死神来了这样的恐怖片风格不好吗???
我看了个啥。。
“Hi,I'm dying too” 电影不到四星,但是情绪和我自身相投。人总是会在某一刻死去,不知道是多久,有可能就是明天,然后开始担忧惶恐甚至绝望,并将这种情绪悄然地传递给身边的人,大家一起陷入了明日会死的惶恐情绪之中,不断地重复着那句“I'm gonna die tomorrow”整体节奏拍得一般,但是终于有人把困扰我让我惶恐害怕了无数个晚上的想法给拍了出来,还是比较开心的。
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女主说自己要死了,传给闺蜜,闺蜜传给弟弟,不断传染
为什么不拍短片,长片只能无限地放大那股矫情劲儿。
传染性中邪死亡症
这电影里的人是都在用网抑云吗
電影無聊且爛就不用說了,其中有一段,藍紅光快速閃爍,非常不舒服,友情提醒,如果有癲癇病史,請勿觀看此片。
能拍MV就别拍电影
剪成十分之一长不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