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

剧情片美国2012

主演:保罗·路德詹妮弗·安妮斯顿贾斯汀·塞洛克斯

导演:大卫·韦恩

播放地址

剧照

漫游 剧照 NO.1 漫游 剧照 NO.2 漫游 剧照 NO.3 漫游 剧照 NO.4 漫游 剧照 NO.5 漫游 剧照 NO.6 漫游 剧照 NO.13 漫游 剧照 NO.14 漫游 剧照 NO.15 漫游 剧照 NO.16 漫游 剧照 NO.17 漫游 剧照 NO.18 漫游 剧照 NO.19 漫游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7:33

详细剧情

乔治(保罗·路德 Paul Rudd 饰)和琳达(詹妮弗·安妮斯顿 Jennifer Aniston 饰)是一对刚刚决定置业的年轻夫妇,却在买下房子的当口双双遭遇失业,赔掉所有身家的二人决定离开压力繁重的纽约另谋生路。投奔亲戚失败后,二人来到路上偶然经过的“伊甸园”式社区,结识了一群不拘世俗的怪人,抱着好奇姿态,接触他们崇尚的玄学、东方神秘学、自然主义哲学理论,尝试各种迷幻药物。本来只是找个一时容身之所,但琳达却越来越投入这种所谓“自由”“自然”理念的生活,社区统领也对她展开追求,乔治发现二人出现裂痕,努力未果之下选择离开,只身回纽约找工作。

长篇影评

1 ) 轮回的讥讽与批判

被称为史上最深刻最富哲学涵义无人能懂的科幻电影。就是这部电影让我期待了整整4年。终于完完全全地看完了整部电影,发觉有很多东西都已经被抽干一般,需要不断地重复才能更在文本中发掘出来。仍决定写下对这部电影的浅见,只是为了见证自己的又一次探索,无论深浅。

题目。Odyssey在希腊神话中的回归主题让本身虚幻的题材立刻显得富有历史感。荷马史诗与2001年的太空探索,这样的回归或许更具有宿命意义。而之后对尼采理论的不断阐释或者反驳,也的确在二律背反中印证了永劫轮回。 结构。3个层次。The dawn of man,Jupiter Mission, Jupiter and Beyond the Infinite。也有些人将第一部分拆开,又加入了一个所谓的“月球之旅”。这样的四段式的确迎合了交响曲的格式,但于尼采的进化三段论则不再吻合。骆驼,狮子,婴孩,三阶段所描述的人类的形态和命运都能够对号入座。 电影中有许多对仗非常工整的细节,而且其中蕴含的暗喻相当巧妙。在一篇达人写的文章中总结得相当详细,我也获益匪浅,但限于篇幅,省了。 音乐。《蓝色多瑙河》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无疑是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声音。《蓝色多瑙河》的主题是很典雅的环境,用以烘托人类的科技成就和闲适的生存环境。相反,《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只出现序曲中最辉煌部分,在片中只出现两次,都是人类面临重大变革时黑石与太阳相交之际出现的,用以烘托命运的转折。库布里克是个天才,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用于此自不必说,而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用在片中,总是让我怀疑他的目的不是作曲家而是尼采。终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本身就是尼采关于进化的集大成之作——和这部电影一样——无人能懂。 黑石。上帝么?无疑,这是一个被抽象了的符号,象征迷途中的人类唯一依赖的指引。黑石一共出现4次,每次都是在人类寻求新领域或妄图扩张之时。神谕,我相信黑石意味着神谕。与此对应,Dave就是先知。领悟神的旨意。然而他人对于黑石的态度则一次次表明:人类始终与猿人无异,至少在人性上如是。 阋墙。很多人都在议论电影的第二段,究竟是电脑出错还是人类出错。很多人都在庆幸人类的最终胜利。然而我认为相反,库布里克恰恰在其中嘲讽了人与人间的冷漠。HAL被关掉时,那段出发前被秘密嵌入的录像告诉我们,所有宇航员都不知道自己的任务,只有这台电脑知道。HAL接受的是两个相悖的指令,却被要求将伪指令保密并执行下去。伪指令的存在只是因为猜忌的存在。人不再相信同伴,转而相信冷冰冰的工具,和开端时猿人与同类争取水源殊途同归。这就是人类争端的后果么。HAL和一把手枪有何区别?当然,除去它能够自己选择最佳时间毁灭人类外。 进化。仍然是奴役地进化。工具的变迁。猿人高高抛起的骨头和骨状飞船有何差异?人类对于工具的依赖无以复加,反过来说,人类被工具奴役。当然,现代性对于人类的观念有了明显修正:人类在相信科技的同时,将科技不再当作工具,反而当作了最终目的。人类成为了科技的工具。人类只是在努力地取缔,甚至毁灭自己。这句话对么?错么? 冷漠。所有布景都是如此优雅,却透着嗜人的冷漠。我们可以发觉干净的布局下都是冷色调的背景拼凑着零星的暖色调主体。对白也如是。即便是身处数光年的宇航员收到父母的生日祝福也没有任何感动的表情。飞船上的两人将独守数年,却没有任何言谈。唯一的对话也只是由于要对电脑复仇才展开的。被骗出飞船的宇航员为了获救,放弃了已经救回的同伴,将其抛向茫茫宇宙。相反,最富人情味的反而是那台叫做HAL的电脑。真是莫大的讽刺,人类造出了比自己更具人性的机器。也许这句话本身就是悖论,因为人已经无法理解人性了。 回归。飞船的结构是横切的圆形。在一次次的空间扭曲中,我们总能发觉最初的地方会重现。第三部分那匪夷所思的房间中Dave“进化”为Star Child本身就是尼采超人论的具象化体现。而Dave目睹了他自己在岁月中的不断变迁,终于回归成生命的原初状态。大约,那已经不是原初了,因为Star Child的形态并非我们谙熟悉的样子。或许,那意味着Higher Tribe的诞生。 时间。结尾的豪华房间。电影中最超现实主义的画面。路易十四时期的洛可可布局,高贵的刀叉,文雅的用膳姿态。Dave就不断目睹自己变换着姿势,同时变化的是被岁月夺走的年轻的面庞。 或许我们也可以将其解释为人类的进化需要对历史的关怀,然而我更倾向于另一种解释:人类的进化使人类忘记了其进化的目的,而那目的是与人类的传统休戚相关的。当然,这本身也是一种回归,如果人类能够回归的话。 沉默。大段大段的沉默。第一句台词的出现是在电影开始后第25分钟。长达几十分钟的喘息声音。甚至有著名的5分钟完全黑屏。如果说基耶斯洛夫斯基是用情节的悖论引发思考的话,那么库布里克在这一部中的武器是沉默。所以这部电影才能代表他的个人最高成就。 另有两个噱头:HAL是高智能电脑,三个字母右移一位即是IBM。第二,本片摄于1968年,对于当今的科技预测很多已经实现。这就是人类的创造力?还是上帝早已完成了的剧本?各位自行评说吧。

粗浅理解,随便记录下。

2 ) 2001,不明真相的观众该如何漫游

气氛不错,静谧但有暗流,有带威胁性的张力;特效很好;最后一组房间里的镜头拍和剪都非常漂亮。
但以上都不能抹掉最根本的症结:不知所云。有评论搬出原著来诠释本片,从能看到的只鳞片爪来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寓意,不过是撒点小娇,值不得这样大费周章地神神叨叨,此一;二,如果把电影拍得还需要原著来诠释,是失败,一个成熟的文本,必须依靠自己维系一个完整的世界,它必须是自足的;第三,故事讲得很脱线,这一点最不可原谅,蒙太奇不是万金油,尽管你在这块地盘段位很高。

3 ) 看不懂《2001:太空漫游》?先看看原著小说对电影的八点补充与揭秘

作为历史上公认的科幻电影NO.1,《2001:太空漫游》一直是很多人心中必看的影片,但很多人都会被它晦涩难懂的剧情、缓慢的叙事节奏所吓倒,甚至有些人还没撑过影片开场没有一句对白的25分钟就昏昏欲睡,放弃了。

其实克拉克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还说过:“如果有人觉得完全弄懂了《2001:太空漫游》,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我们想要提出的问题远超过我们给出的答案。”不过,在同时创作的小说版《2001:太空漫游》及其后续作品里,克拉克就善良了许多,有意对剧情做了更详细的解释和补充。

众所周知,由于小说和电影的题材不同,原著小说和改编电影往往有很大的不同。《2001:太空漫游》小说版和电影版也同样如此。这些不同,一方面是由于电影时长的限制,另一方面也由于当时电影技术和天文科学的限制,库布里克都对小说进行了大量删改。

1,为什么电影一开始出现猿人?

虽然电影在开始之前,就注明电影这一章叫《人类黎明》,但相信很多第一次看到这部的电影的人,还是会被影片开头出现的没有一句对白的猿人感到莫名其妙,甚至以为自己在看一集《动物世界》。

这一部分其实讲的是人类起源的故事。小说和电影的时间跨度都非常大,从300万年(电影里是400万年)前的非洲一直到21世纪的现在,而整个《太空漫游四部曲》时间跨度甚至到了未来的3001年,甚至是20001 年!

电影里,库布里克只是通过几个意象化的片段表现人类起源,但在小说里,克拉克就详尽很多。比如干旱大地上、被一群动物包围的猿人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其实在小说里克拉克就用很诗意的文字直接点出来了:

干旱已经持续了一千万年,但这些猿人只能嚼着各种浆果、水果和树叶,顶过饥饿的痛苦——就在他们周遭,和他们争夺相同草料的,就是他们想都没想到的潜在食物来源。然而,千千万万吨多肉多汁、徜徉在疏林草原和灌木林里的动物,不只非他们能力所及,也非他们想象所及。他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

随后,黑色石板的出现,点醒了这些猿人的心智,促使他们学会工具,从而获得食物并进化成人。

2,月球上黑石板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说降临在猿人面前的黑石板是为了促使猿人向人类进化,那么月球上的黑石板又有什么目的呢?

答案是:守护!

黑石板的设定脱胎于克拉克早期的短篇小说《岗哨》,讲述的是几百万年前外星人来到地球,并意识到遥远的将来这里必然会有智慧诞生,于是,他们在月球上留下一个岗哨,这是他们散布在整个宇宙中的千百万个岗哨之一,这些岗哨守护着所有可能诞下生命的世界。它像一座灯塔,亘古以来一直发射着信号,只是地球对此一无所知。

在《2001:太空漫游》里,300万年前被这块黑石促成进化的人类终于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发现了同样的一块黑石板。这块“岗哨”,在出土后朝着土星(电影里因为当时技术限制,改成了木星)发射信号,引导人类前往寻找答案,另一方面也是通知当初留下这块黑石的外星文明,人类走出了自己的摇篮。

同理,木星上的黑石板不仅仅是一种传输装置,引导大卫·鲍曼进入外星世界,同时它也是在守护木星及其卫星上的智慧生命,甚至为了保护这些生命不惜试图毁灭人类!在《太空漫游四部曲》的后三部(《2010:太空漫游》《2061:太空漫游》《3001:太空漫游》)里,克拉克对此有着更详细的描写。

3,为什么黑石板的长宽高比是1:4:9?

看完《2001:太空漫游》的人,一定都会疑问:为什么黑石板的三边比例是1:4:9?

而其原因很简单:因为单纯而极致!

小说中写道:

没有人能就此提出合理的解释,但这恐怕不可能是巧合,因为这个比例已达到可测精准之极限。想到穷全地球的科技之力,也没法用任何材料造出比例如此精准的一块板子……TMA-1在轻描淡写之中,毫不客气地展现几何的极致,正和它诸多其他特点一样,令人一见难忘。

当鲍曼转化成星童,再次见到石板时,他也意识到:1∶4∶9,这三个连续的平方数,会是这个板块各边的数学比例,是多么自然,也多么必要啊! 以为这个数列会在三维空间里就此打住,又是多么天真啊!

三个连续的自然数1、2、3其实指的是维度。在一维的世界里,它就是一条直线;在二维的世界里,它就是1:4的平面;在三维世界里,它就是1:4:9的长方体。而在四维以及更高维的空间里,黑石板的各个边还会无限地延续下去:16、25、36……

刘慈欣在《三体2:黑暗森林》中,在描写绝对光滑的水滴时也提到了黑石板,不过在这里,大刘把1:4:9错写成了1:3:9。

两个多世纪前,阿瑟·克拉克在他的小说《2001:太空漫游》中描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文明留在月球上的黑色方碑,考察者用普通尺子量方碑的三道边,其长度比例是1∶3∶9,以后,不管用什么更精确的方式测量,穷尽了地球上测量技术的最高精度,方碑三边的比例仍是精确的1∶3∶9,没有任何误差。克拉克写道:那个文明以这种方式,狂妄地显示了自己的力量。
现在,人类正面对着一种更狂妄的力量显示。(即三体人绝对光滑的水滴)

如今,黑石板早已成为超出人类科学认知以外事物的一个形而上的象征。

4,哈尔9000为什么要杀掉船员?

电影中对哈尔9000杀害船员一事没有给予解释,以至于让人以为哈尔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人类杀手,成为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梦魇,甚至还被美国电影学院评为影史50大反派中的第 13 名。

在小说中,克拉克对哈尔杀人给了一个合理且令人心痛的逻辑解释。其实,哈尔是生而纯真的小可爱,对他来说,达成指派的任务,不只是一种执著,更是他存在的唯一理由。他的任务就是引导发现号前往木星探索外星文明,然而这个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在航行过程中,哈尔感受到有种冲突正在逐渐摧毁他的内在一致性——那就是真实,以及隐瞒真实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导致他开始出错,而当鲍曼威胁让他断线的时候,他决定保护自己,因为:

这对哈尔来说,这无异于死亡。因为他从没有睡眠的经验,因此他也无从得知睡着之后还可以再次醒来……

《2001:太空漫游》可以说是第一部以人工智能当主角的电影和小说,哈尔9000也是《2001:太空漫游》中最富有人性的角色(没有之一),正如有人所说的“哈尔临死前的挣扎和恳求,比任何人类都更像人类”。可以悄悄透露一下,在《太空漫游四部曲》后三部作品中,哈尔将被它的创造者钱德拉博士复活,并成为神一样的存在。

5,鲍曼穿越的究竟是什么?

鲍曼穿越时的那段五光十色的影像,是整部影片中最迷幻也最致幻的部分,但穿越的究竟是什么,电影里没有给出任何解释。然而在小说,克拉克却用了整整三个章节来描写,分别是《超级中央车站》《异空》和《地狱》。

鲍曼在穿越过程中感觉到自己穿越了星际中央车站、巨大无比的轨道停泊场、外星商业广场、垃圾场,甚至看到了星际间的移民活动,当然他看到的更多的是五彩缤纷的星星。

鲍曼在穿越时,留给地球人最后一条信息就是:“这个东西是中空的,在无限地延长,还有——上帝啊,全是星星!”

当他再次停下来的时候,已是在距离地球两万光年之外的一间酒店套房里。

6,为什么会突然出现一间房间?

电影里大卫·鲍曼穿过星之门之后来到了一间房间,这个房间跟地球上任何房间看上去没什么不同。

其实这是外星人对大卫·鲍曼的一次接待!小说中这样写道:

分离舱停在一片光洁的地板上——这是一间雅致,但再寻常不过的饭店套房,地球上任何大都市都找得到的那种饭店套房。他看到一间起居室,有茶几、一张长沙发、十来把椅子、一张书桌、几盏灯、一个半满的书架,上面放了几本杂志,甚至还有一盆花。一面墙上挂着凡·高的画《阿尔的吊桥》,另一面墙上挂着美国画家韦思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他相信如果打开书桌的抽屉,一定会有一本每个旅店都会有的基甸版《圣经》……

鲍曼很快意识到这一切都是假的,这一切安排并不是为了欺骗他,而是——他希望——为了让他安心。

他接受了这场招待。他脱下航天服,吃了两口面包,冲了个澡,看了会电视,发现这儿的主人根据地球上的电视节目,产生了安排人类生活的想法。

最后,戴维·鲍曼躺在床上最后一次入睡了。

7,星童究竟是什么?

电影里年老的鲍曼躺在床上手指着黑石板,下一个镜头就变成了床上躺着一个发光的婴儿。一定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

小说里,鲍曼睡着后进行着一场转化。他仿佛漂浮在太空中,然后他重活了一次过去,他在沿着时间之廊溯流而上,一面快速退回童年,然后时间流动越来越慢,来到停滞的一刻:

那一刻永恒的瞬间过去了,钟摆又摆回去了。飘浮在离地球两万光年之远的双星火焰之间,一间空荡荡的屋子里,一个婴儿睁开了眼睛,放声哭了起来。

其实,星童代表的是人类下一个进化阶段,就像300万年,人类从猿人进化而来。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克拉克在描写人类变为星童猿人变成人类时用了同样的表达,形成美妙的互文:

猿人变成人类(小说第31页):

人类变成星童(小说第275页):

8,创造黑石板的外星人究竟是谁?

尽管库布里克曾极力想在电影里表现外星人,但最终意识到你无法表现外星人,就像你无法表现上帝一样。虽然电影里全程没有出现外星文明,但它却又无处不在,它就像电影常用的麦格芬手法,一直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在小说中,克拉克也没有直接向我们描述外星人的相貌,但向我们构想了一个文明演化的途径:从血肉之躯到机械之躯再到纯能量态。

最初这些外星文明,也是血肉之躯。在面临血肉之躯的极限时,他们打造了可以承载他们大脑和思想的机器。这时的他们就在这种躯体里漫游星际。他们不再建造宇宙飞船。他们就是宇宙飞船。
不过,机械躯体的时代很快也过去了。他们学会了把知识储存在空间本身的结构里,把自己的想法恒久地保存在凝冻的光格中。他们可以成为辐射能的生物,最终摆脱物质的束缚,转化为纯粹的能量。
这时,他们成为银河系的主宰了,可以自由自在地漫游在星辰之间,也可以像一缕薄雾渗入到宇宙的缝隙里。

结语:

50年来,人们依旧在反复讨论着《2001:太空漫游》。有人说因为《太空漫游》,人类仰望星空的意义再也不同。《太空漫游》对整个人类的太空探索和社会文化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拓展了人类理解宇宙和自身的宽度、广度和深度。从普通读者到刘慈欣到NASA科学家,都从中获得了启迪。

虽然到现在,我们依旧没能弄懂太空和人类自身的命运,甚至连零头都算不上。

但相信,我们会想出来的。

4 ) 人类命运的沉思——2001太空漫游

《2001 Space Odyssey》(中译为《2001太空漫游》)作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已经被人讨论分析过无数次了。在此,我无意对剧本作者阿瑟·克拉克与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本意进行详细的解释——在这样一部几乎完全开放给观众的影片面前,这种解释完全是徒劳的。

在影片开始时,未开化的猿人以昆虫和浆果为食,同时也是猛兽的食物。但是在神秘的黑石出现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在影片最开始仰望星空的猿人接触到了黑石,于是他获得了使用工具的能力,以此猎杀其他动物。当他所在的种群都学会使用工具之后,他们通过对同类的杀戮夺回了被抢走的水源。狂喜中的猿人将杀戮同类的工具——骨头掷向天空,而这根骨头通过一个经典的蒙太奇镜头被一艘拥有同样形状的太空船所取代。

黑石的第二次出现是在月球上,此时人类已经拥有了进入太空的能力,茹毛饮血的猿人已经优雅地食用着太空食品,但是太空舱中美国人与俄国人之间的虚伪寒暄,弗洛伊德博士在主持会议时的霸道专横,依然使人们不得不联想到为了水坑将骨棒砸到同类头上的猿人——弗洛伊德博士在发现黑石时的动作与第一次面对黑石的猿人毫无不同更说明了这点。

木星之旅中,出发前输入的程序导致电脑HAL9000崩溃,最终采取行动除掉船员——这一行动的结果是船长破坏了HAL的逻辑单元,也就是杀死了这台有人性的电脑。此后,黑石于太空中无声掠过,出现在船长面前。

黑石的出现带来的是一段瑰丽不可方物的特效:梦幻般的光线从黑暗的宇宙中扑面而来,将船长带入了不可思议的时空之中。而此后船长已经衰老,置身于一间洛可可风格的卧室之内,临终的船长向黑石伸出手,并在黑石的帮助下成为一个太空婴儿:不需要任何工具的帮助,他自由穿梭于宇宙空间,于宇宙俯视地球,电影结束。

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剧情与对白,就此而言,影片是完全开放给观众的——然而影片依然作出了诱导性的思考。

最引人注目的象征是黑石,黑石的四次出现对于影片完全是关键性的,每一次都带来了巨大的转折:在黑石的引导下猿人学会使用工具,也就是完成了由动物到人之间的飞跃;黑石在月球的出现导致人类进行木星之旅;黑石引导船长穿越宇宙空间;黑石帮助船长进化成为太空婴儿。黑石是什么?这似乎是电影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但是并未得到解答。事实上,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得到解答。《2001 Space Odyssey》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历史以及未来的思考,黑石作为转折的触发者,可以解释为上帝、超技术、基因突变、甚至是人类自身对进化的渴望。但是无论如何,在人类命运面前,这一关键只能被悬置,影片的根本在于人类的命运。

影片通过猿人开始,经历人类,最终达到太空婴儿,这一过程包含着影片根本的象征:尼采的超人学说。配乐采用理查德·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Richard Strauss《Also Spracht Zarathustra》)——此音乐是为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而作的,从这一角度可以理解人进化的结果是太空婴儿:“超人”是 “智慧的儿童”。

在猿人时代,工具不仅仅带来和平的劳作,更带来了杀戮和竞争,从猿人手里的骨头到太空飞船,甚至连HAL也不过是人化了的工具,而太空婴儿恰好是不需要通过工具就能在宇宙中穿行的生命,这样,尼采的超人学说就彻底走向了太空。而在此之后,究竟人类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彻底超越还是永世轮回?电影并未给出确切的答案——这一切又重新开放给观众去创造。

5 ) 生命的奥德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第一次看2001:A SPACE ODYSSEY的时候都忍不住按了快进键,再不就是中间无法抗拒地昏睡过去。2010呢,由于知名度远不如2001(毕竟怎么说,2001是老库的作品嘛),很多人压根就没看过。


在连着读了克拉克的原著小说与重温两部翻拍电影之后,我终于解开了很多关于这部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电影的谜团。


下面我就要重新为大家讲述这个伟大而激动人心的故事。



上篇 2001:人类的奥德赛与重生



2010的开始是将近5分钟背景音乐中的黑暗。这是第一个让众多影迷不解的地方。


一位豆油给了一个最简单却很合理的解释:那个年代的影院放映电影有这样的习惯,前5分钟为观众入场或上厕所的时间,好比我们今天影片正式放映之前先有10分钟的广告。


另一位豆油理解为:此段空白象征着宇宙开始之初的虚无,好比胎儿孕育于母亲的子宫中。这与影片的最后鲍曼变化成一个胎儿,从宇宙中注视着地球相互呼应。


不过,似乎接收第一种解释的影迷占多数。:)


正式影片一开始,讲述的是THE DAWN OF MAN。从这个标题可以看出,这段讲述的是人类即将进行从人猿进化成人类时的事。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这段由于没有任何对白,也没有字幕提示,全是一群猩猩在爬来派去的场面,难免有点叫人搞不明白。


如果读过原著的话就会豁然开朗。


一群猿人,没有傲人的尖牙利爪,在那样一个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难地生存。要随时提防诸如豹子这样的大型猛兽的袭击。好不容易夺得卑微的食物还要面临别的猿人族群的抢夺。其艰难而危险的生存境况有如我们今天看动物世界。



总之,那时候的人猿,我们的祖先,还是一种不具备任何进化优势,需要与今天已经远远落后于人类的生物一起竞争生存的动物。



这时候,一块方形的黑色石碑出现在他们的洞穴前。



猿人们对此表现出惊恐,接着是好奇。他们小心翼翼地向黑石碑伸出了手。



电影没有对这块石碑做多的描述,进而就转到一个似乎不相关的画面。一个人猿似乎在思索了半天后,犹豫地捡起一根动物的尸骨,砸向了其余的骨架。接着,在发现这根骨头的威力后,他们开始用骨头猎杀动物,并赶跑抢走水源的同类。



这是石碑开启了人猿的心智。他们第一次懂得了使用工具。




学过进化论的我们都知道,使用工具成为了人猿与其他动物进化的分水岭。从此以后,人类在进化的道路上开始加速奔跑,并从此将其他生物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可说,这根骨头意义非凡。它象征着一个崭新世界的开始。



小说则更为详细地描写了这一段。包括石碑上发出一些奇怪的光线的舞蹈,猿人们感到疑惑不解,但却被催眠了一样,隐隐地感觉到大脑深处的什么东西开始发生改变。在连接几天这样的洗礼之后,终于,一位人猿捡起了一根骨头。。。


人猿在狂喜之中将骨头抛向了天空。


镜头一转,骨头变幻成了太空中悠然漫步的长形宇宙飞船。


这一段,一直被奉为电影史上的经典而被影迷们津津乐道。


这的确是一次史诗般的蒙太奇。


它带给观众的是震撼,是几万年,弹指一挥间的波澜壮阔与豪迈情怀。每个看过这个镜头的人,都会为人类伟大的进化,科技的迅猛进步(由骨头变为宇宙飞船)而澎湃不已。


飞船,地球,月亮,行星,太阳,在《蓝色多瑙河》悠扬而壮阔的音乐中沿着各自的轨道静静运转着。好像高贵而优雅的淑女,在有如春天般清新的宇宙中悠闲地踱着步。而人类,就是这个春天的缔造者,宇宙中最具智慧的生物。茹毛饮血,连挥舞骨头都还不太熟练的的人猿已经能够自如在太空之中飞行,并在先进的飞船中高贵而优雅地用餐。人类是那么地高贵,那么地无所不能。


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地完美。



宇宙飞船在与月球中转站做对接。在这里,DR.Floyd将换乘航班前往月球。


在中转站里,Floyd遇到了一位苏联的同行。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得知了一些关于此行的目的:月球上的基地发生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情。什么事?US当局三缄其口。而DR.Freud就是被召去解决问题的。



DR.Floyd到达月球基地后才知道,基地在日常勘探中意外地发现了四百万年前被埋入月球地下的一块大黑石碑。



这里,黑石碑第二次出现。纵然此时人类的科技已高度发达,面对黑石碑这个巨大的谜团仍然束手无策,只知道它在向木星不停地发送电磁波。人类在黑石面前的表现与万年前的人猿并无二致。在黑石碑面前,人类仍然只是一个好奇而幼稚的婴孩。



到这里,DR.Freud在本集中的故事到此为止。他将在2010中为我们解开谜团。


而另外一艘飞船,发现号,则依命前往木星,继续寻找黑石碑真相的任务。



飞船中有三位被冬眠的科学家,副船长POOL,传站Bowman,还有一台超级计算机HAL9000,掌管上飞船上的一切机器设备。


人类现在已经可以制作出具有人类思考能力的计算机。HAL甚至可以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独自执行飞行任务。



Bowman跟POOL每天轮流睡觉和工作。说工作,其实也就是锻炼锻炼身体,看看地球传回来的电视,接收地球媒体的访问,跟HAL下下棋,记录记录数据,确保飞船正常运行就OK了。



日子如同飞船上的机器,钟摆般摆动,没有误差,机械而冷漠。



甚至飞船上的人们也是机械而冷漠。不但两个人之间没有什么对话,连Bowman读从地球传过来的爸爸妈妈的生日祝福时也没有任何表情。


完全不是一般好莱坞电影中话唠又爱插科打诨的老美形象。


反倒是HAL有时候还说点有人情味的话。



其实原著中,对Bowman的心理活动有着比较多的描写。鲍曼也像正常人一样有害怕,也有温情。



插一句话,DR.Floyd在原著中甚至也比在影片中有趣得多。



我认为老库是故意的。他抽掉影片中人性的东西,留下冰冷的机器和故事发展。


他想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漠然,甚至敌对,好像影片中的US跟苏联。人类现代的竞争与杀戮跟白万年前人猿同类之间为争夺食物大打出手并无二致。


人类进化了几百万年,也还是一个熊样,在人性上没半点进步。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领悟到,虽然是同一个情节框架,老库要讲的却是一个完全老库的故事。好像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也是完全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不是李碧华的。


伟大的导演如斯。他能够讲同一个故事,却讲给人们不同的道理。



回到故事中。这时状况出现了。



根据HAL的报告,确保飞船与地球通信的校准组件AE35出现故障。在与POOL简短地商量后,Bowman出舱更换组件。


然而在更换好组件后,Bowman与POOL分析那个被HAL报错的AE35时,却发现它并无任何问题。此时,地球总部指示他们将该AE35重新换上,以便在运行中继续观测失灵原因。



两人觉得不对劲了。Bowman感觉到HAL可能出问题了,他建议如果出现状况,立即将HAL的存储单元切断,中断它的操控。


而这一信息,被HAL灵敏地捕捉到了。


这次换POOL出舱操作,Bowman在舱内监测。


就在这时,悲剧发生了。


POOL正在悬臂上作业时,他开出去的分离舱突然失控,将POOL撞出去。由于太空服被撞泄露,POOL很快便失去了生命。


惊呆的Bowman开着第二架逃生舱,想去把POOL的遗体带回来。



然而,当他带着POOL的遗体返回主船时,HAL拒绝开门。同时,飞船内的冬眠系统瘫痪,三位冬眠中的科学家,很遗憾,还没露过脸,就死了。


(这三位演员是真冤,从头到尾就是闭着眼睛装死人,一句台词都没有)




原来HAL被设定的终极指令是要将飞船驶到木星。如果飞船上的人类船员全部丧生,它可直接接管飞船,完成任务。同时,它不得对信息有任何的隐瞒。



然而,出发前,华盛顿又给HAL下了指令,此次任务只有冬眠中的三位科学家知道,Bowman跟POOL只负责将船驶达目的地,并不知晓此行的真正目的。


在这样相悖的指令下,HAL的逻辑混乱了,因为他之前被下过指令,不得对信息有任何的隐瞒。



于是,HAL只得回到第一条,也就是所有的船员丧身,由它直接掌管飞船。于是,HAL必须将所有人杀死。。。



Bowman不得不抛弃POOL的遗体,由紧急入口进入飞船。



一进入飞船,Bowman就闯入机房,将HAL的内存条一根根拔出。HAL被切断了。


Bowman继续着只有他一个人的任务。



在接近终点木星的时候,黑石碑再一次出现在木星与木卫二IO的中间。这次,它有几公里长。


Bowman驾驶着分离舱想去黑石上一探究竟,却掉进了黑石碑的星际之门。



影片接下来是后来为无数影迷所诟病的长达十分钟的印象派image。



这是一个无比璀璨的宇宙。无数瑰丽奇幻的光影剧烈地交织着,扑面而来。宇宙因异常的光线和诡异的色彩变得扭曲而疯狂。


这里我想起了JUDY FOSTER在CONTACT中也是因事故的意外穿越空间来到宇宙中心时,在激动与失声后缓缓说出的话:Beautiful. It is so beautiful. No words. No words could describe it. They should have sent a poet...


我想说的是:Bizzare. It is so bizzare. No words. No words could describe it. They should have sent a philosopher.



Bowman仿佛又在掠过一片有着巨大的岩石和水渠的大地。


好像回到了地球初生的时刻。没有生命。没有色彩。荒芜而苍凉。


这里暗示着生命的轮回。Bowman回到地球生命的起点。



很多人就是在这里无法遏制地按下了快进键。。。或者昏睡过去。



这是令人抓狂而绝望的十分钟。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莫名的情节,令人不舒服的持续而尖锐的背景声音。



如果你抓狂了,老库的目的便达到了。



他就是要我们抓狂,因为故事中的鲍曼远比我们更为抓狂。



然后。。。然后世界突然安静下来(于是你发现之前抓狂的十分钟的确是起作用的,你突然感到一种relief,好像鲍曼一样)。鲍曼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洛可可式的华丽大房间。一切都和地球上一摸一样,只有地板发出不同寻常的冰冷光芒,提醒着这里与世隔绝的孤独。


原著中这个房间是一个朴素得多的普通美国旅馆的房间,有电话本,有电视机。是智能体为了表达善意而模拟出来的。



然而,看到影片中这个幽闭的房间,你为这种夸张的华丽和毫不多余的空荡感到恐惧。一种莫名的冰冷感从脚底传上来。



在这里,影片通过一种蒙太奇的手法让Bowman见证了自己变老,最后老死在床上的一生。当然,从头到尾到没有离开过这个冰冷而空荡的房间一步。


只有仅仅几个镜头完成。这里不得不再次赞一下老库的想象力。如果说他整部电影正是要描绘人性那尚且幼稚的一面,好比恐惧,那么他做的比克拉克好。=


最后一个镜头,老死在床上的Bowman变化成了一个蜷缩在子宫中的胎儿。


胎儿在漆黑的宇宙中静静注视着被太阳照亮的地球。剧完。


这里,Bowman成为了那个超自然的智慧体的一部分。也象征着人类在经过一个进化轮回后的重生。那就是彻底超越,剥离了肉体,剥离了一切高科技,回归到宇宙最简单却也是最智慧的存在。


这也是本片标题A SPACE ODYSSEY所要阐述的。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与发展就好比一次波澜壮阔的旅行,充满了艰险,也有垦荒后的喜悦。而最终,人类将得以窥见宇宙最深处的奥秘,并由此获得重生。


黑石是什么?


黑石是一种将纯意识抽取出来的终极智慧的能量体。它脱离肉体而存在,并可以在宇宙中自由地穿行。


他们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只是冷静地永恒地存在,以超脱一切生命体的存在高高俯视着宇宙,并在宇宙中四处穿行,寻找具有生命的星球驻足,帮助他们迈出向着智慧的第一步。


这样听起来,黑石碑好像已经上升到了上帝的高度。绝对地黑,绝对地方(无论以何种工具测量,将数字精确到多少位,石碑都是精准的1:4:9)但是谁又能说,上帝是不存在的呢?


在小说的最后,Bowman在变成星孩的后来还像能量一样在宇宙中穿行,探寻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使命。后来还在2010中以肉体的方式现身。


我觉得这些听起来都像是刘慈欣在《球状闪电》中所描绘的人以量子态存在。一方面是波,所以无所不能去;一方面,在概率的情况下,也可以以粒子的状态出现,还原为人形。


老库与原著不同的是,他想借黑石碑这样一个上帝的视角,描绘人类的众生相。冷漠,贪婪,杀戮。他将人性的东西抽离,塑造了一个极致却冰冷的机器高度智能发达的人类社会。人类因为认识使用工具而成为了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在最后却也因为过分地仰赖工具而使自己灭亡。



相比于2010里面丰富的对白,丰满的人物性格,还有欢快的配乐,2001里面对白很少,人物是冷冰冰的,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配乐,比如黑石碑几次现身的时候。



电影的配乐除了几次用到《蓝色多瑙河》,还有几次在情节发生重大转变时用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这部书中,尼采阐述了他的超人学说,认为人类终将还原成最原始的赤子,以超人的形式存在。超是超越的超。

而理查德施特劳斯便做了这样一部交响曲,向尼采致敬。这部曲子宏伟而庄严,配这部电影是绝配。



如果说2001是一部让人无法喘息的哲学电影,那么2010将是一部很好的讲故事的电影。它更像是一部悬疑电影,谜团将在这部被解开。





下篇 2010:生命伊始


2010对我个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高二的一次机会在CCTV6看到当时正在播出的2010,不知为何受到相当大的震撼,对我的人生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尽管我没有因此而成为杨立伟,SPACE仍然成为我为数不多的爱好之一。


2010仍然沿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做为开篇曲。开头打出来的字幕简洁地概括了上集中任务的来龙去脉。即便没有看过2001的观众也可以无碍地理解本集的剧情。



Bowman在2001的任务中失踪于黑石碑之中,失踪前只留下一句莫名的话“My God, it's full of stars”. 一切秘密都被中止在了发现号上。而要解开秘密的最好办法,就是再次前往发现号。



九年过去了。此时世界已进入冷战格局,美国与苏联的竞争已趋白热化,其中便以太空竞赛为代表。他们都在建造自己的宇宙飞船,以便能再一次前往木星进行科学考察。



而苏联的飞船,里昂诺夫,将比美国提前一年多到达木星。



这就意味着苏联人将提前进入发现号。发现号上的秘密将被苏联人获得,如果它的资料还在的话。而苏联人,一方面忌惮着发现号九年前的离奇遭遇,担心自己重蹈覆辙;一方面发现号为美国建造的飞船,不熟悉其构造的他们需要有建造发现号的专家协同操作。



两国权衡各自的利弊后达成协议。决定派三名美国人搭乘里昂诺夫,与苏联人一同前往发现号。科学发现共享。



这三名美国人为:发现号计划的策划者,DR.Floyd;建造发现号的工程师Curnow;和天才计算机HAL的设计人Chandra。



有意思的是飞船上苏联船员与美国船员的关系成为当时苏联政府与美国政府关系的缩影。他们几个从最初的有戒心,上升到敌对,到后来彼此信任,最后甚至深情拥抱,就可以看出当时世界的两个超级力量的关系发展。



里昂诺夫在行经木卫一Europa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生命迹象。他们探测到了叶绿素!



这可真是一个旷世激动的发现。叶绿素意味着碳基的存在,意味着有生命正在Europa上发芽。



Europa是一个被冰川覆盖的水星,极度严寒,也没有氧气,而此前对Europa的勘测也没有发现任何有意思的东西。这很自然让船员们联想到九年前的一次意外。那就是黑石碑的发现。黑石碑会不会与Europa上的生命有着联系呢?



里昂诺夫号往Europa放下一架小型探测仪。就在探测仪追寻着叶绿素的所在而去,真相即将要展现在镜头前的那一刻,一个光团突然飞出,撞毁探测仪后消失在茫茫宇宙中。



众人与真相失之交臂。



Floyd认为,这是某种力量在警示他们:远离Europa。



虽然心有不甘,但毕竟此行的任务标地是发现号,燃料不足以让他们更多地逗留。里昂诺夫号只好把Europa当做一个不相关的插曲,继续向木星进发。



这里插一段。原著中登上Europa的本来是一艘中国人发射的飞船,钱学森号。话说就在美国人与苏联人打着各自的算盘,让两国宇航员共同搭乘苏联的飞船前往木星时,想不到中国人在这时,在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也发射了他们第一颗自主研制的远距离航行宇宙飞船。目的地也是木星。并且比苏联的飞船还早一步到达Europa。



由于技术的问题,钱学森号计划在木卫一Europa上稍事停留,采集燃料,然后利用Europa的引力获得加速度,从而到达木星。



正在美苏两国都在担心会被中国人捷足先登的时候,竟意外地收到了来自钱学森号的求救电波。



电波说钱学森号遭遇到不明生物的袭击。说是袭击,实际上是一个大型爬行生物似乎被钱学森号上的灯光所吸引,不顾一切地想要靠近。因为体型过大,而压坏了飞船。



这种生物没有眼睛,应该是生活在冰水里,从来没有见过灯光。所以当钱学森号接近时便飞蛾扑火般地靠过来。但是由于它本身并不能在陆地上生存,所以在把飞船压毁后没多久自己也死去了。



船员全部罹难。发送电波的是一位奄奄一息的科学家。他自己也在发送电波后不久身亡。



不同于异形中恐怖而具有攻击性的外星生物,克拉克对外星生物的想象是不具备主动攻击性,出于生物的本能而生存的。说起来,人类不也是这样的吗?



克拉克还在书中探讨了这种生物存在的可能性。支持的证据之一便是在地球上某些海底火山口发现过生物。这是人类从未到达过的深度,氧气极其稀薄,又有海底火山间歇性喷发,温度极高,生存条件极其严苛。然而就是这样不可能有物种生存的环境中竟然还是有鱼类在这里生活。既然在地球上都实实在在地有这样的物种生存,说不定在别的星球上,以我们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定义无法孕育生命的地方,也有我们未知的生命存在呢。好像Chandra后来面对众人对HAL失误的责难时激动的话:别管碳基硅基,我们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造物。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认识的还太少太少了。



好,话说现在里昂诺夫号已经成功地靠近木星,找到发现号,并与之对接。



一块长约2公里的巨型黑石碑一如九年前,悬浮在不远处,横亘在木星与卫星IO之间,无言地注视着这个冰冷的宇宙。



Chandra成功地启动了HAL,并将其发疯之后的记忆删除。



发现号上没有任何秘密。所有的谜底都随着Bowman消失了。所幸发现号上还存有足够的燃料,以便在地球到达与木星的最佳轨道时供其发射。这样发现号便可以安然返回地球。

这个日子将在两个月后到来。



此时,在宇宙遥远的另一端。地球。



家庭主妇Betty正在家中看着电视上无聊的新闻。一脸苦大仇深的表情表示也许她的内心并不像她所居住的大房子一样宽敞明亮。也许她正牵挂着某人。



电视画面忽然扭曲了,一个人脸出现在荧幕上。她的前夫,在国家档案上已经光荣牺牲的Bowman。



荧幕上的Bowman深情地注视着Betty,向她问好,并对她说我爱你。Bowman说,他是来向她告别的。他现在正在一个美妙的地方,有些美妙的事情即将发生。他必须得回去了。



正在Betty千言万语如骨在喉,无法开口时,Bowman消失了。



仍然是地球。美国的一家医院。



Bowman的母亲杰西在这里接受治疗和护理。上了年纪的她正处在深度昏迷中。



突然,她像受到某种召唤似地坐了起来。旁边的梳子缓缓飞起,像是一个看不见的隐形人在握着梳子温柔地给她梳理着白发。已失去智力的杰西开心地对着给她梳头的空气喃喃自语。



几分钟后,护士发现杰西失去了生命迹象。她抱着一把梳子,似乎正甜蜜地入睡。满脸的温柔与满足。



这里都是讲已重生为终极智慧体的Bowman返回地球,想看看那些他爱的人,同她们告别。而这之后,他便要去继续他那崇高的使命了。



一些美妙的事情即将发生。Bowman如是说。



现在里昂诺夫的苏联船长决定派一名本国船员驾驶分离舱前往那块大石碑做进一步的探测。

就在这名船员接触到石碑的一刹那,又是一道光球飞驰而出,将分离舱吞没。里昂诺夫牺牲了一位战士。



难道又是黑石碑在警告人们远离木星?



此时,在遥远的地球上,两个超级大国已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美国和苏联政府都向里昂诺夫号传来指令,命令他们各自呆在自己国家的飞船上。切断连接两艘飞船的空中走廊,非经允许不得擅自联系或走动。因为此时,两艘飞船即将成为两国各自独立的领土。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天Floyd被HAL告知有人给他发送了一条简讯。HAL不清楚发送人是谁,因为他的摄像头没有捕捉到任何动向。



这条简讯说,你们务必在两天之内离开木星。简讯发送人:Bowman。



Bowman现在已经是纯意识的能量体,自然他可以无所不往。他直接进入HAL的电路与Floyd对话。(做为量子态的人果然是大大地有好处)



为了使Floyd相信,Bowman以粒子态现身了!他一会以身着失事前宇航服的年轻面容出现,一会又变成一个黑衣鹤发的耄耋老人,最后还变成一个透明的裹在子宫中的胎儿。



这也说明当人类重生成终极智慧体后,肉身都成为了无意义的存在。生命的轮回只是刹那间的事,也是无意义的循回,只有意识是永恒的。(再次赞一个)



你们必须在两天之内离开这里。一些美妙的事情即将发生。这是我获准最后一次同你们联络。今后你们自己保重。云云。Bowman说完这番江湖话之后便消失了。



Floyd选择了相信Bowman。他不顾禁令,前往里昂诺夫号,劝说他们一起离开。因为在最佳发射轨道到来之前,两艘飞船的燃料都不足以支撑独自的回航旅程。Floyd建议用发现号做发射基地,将两艘飞船捆绑在一起。先让发现号点火升空,达到所需的加速度后再分离。里昂诺夫可以回到地球,而发现号将被摧毁。



我们的政府是蠢蛋,不见得我们也要做一样蠢蛋的事。Floyd向大家说。



大意是地球上的人们毫不珍惜自己受到的来自造物主的恩赐,互相残杀。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些什么。而我们知道,生命如此地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彼此,和平共处,共同向着我们未知的宇宙进发。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告诉HAL,让它提前于计划返航。因为HAL清楚地知道这个时候启动飞船,因为轨道不对,燃料是无法支持返回地球的。而它掌握着飞船的一切。



众人决定让HAL最信任的Chandra欺骗HAL说发现号需要前往附近的一座子虚乌有的空间站,在那里等待进一步燃料补给。



这一段我被感动坏了。



对于Chandra来说,HAL便像他的孩子一般。现在却要他欺骗这个孩子,用摧毁自己来换取他的人类父亲的逃生。对他来说,这何其艰难。



果不其然,在点火倒数的途中,HAL几次询问Chandra是否要停止点火,因为根据他的资料,附近并没有什么新建的空间站。HAL认为这是一次错误的航行。



与此同时,众人发现,之前一直静静横亘在附近的巨大黑石碑不见了。而木星上则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小黑斑。



小黑斑以惊人的速度扩大。根据探测仪的镜头,众人看到恐怖的一幕:无数大小相等的黑色石碑组成了一个漩涡。凡这个漩涡所及,一切物质不复存在,全被卷进这个黑色的无底洞中。木星在发生聚变。而这个黑石碑的数量每两分钟复制一倍。



这边,发现号上,Chandra不断地在煎熬中哄着HAL继续倒数。在最后的倒数中,Chandra终于无法控制内心,对HAL道出了真相。



里昂诺夫号需要借助发现号才能返回地球。



如果我点火,会怎样?HAL好奇地问道。发现号可能会被摧毁。



如果我不点火,会怎样?我们会被摧毁。Chandra沉默后回答。



几秒钟的沉默后,HAL宁静而温柔的声音再次响起:我明白了。点火倒数1分50秒。。。



HAL同意继续执行点火,众人松了一口气,而Chandra则激动得不能言语。这一刻,他的硅基孩子,HAL,具备了碳基生物才具备的情感。他甚至比怯懦,贪婪的人类同伴更勇敢,更伟大。

Chandra博士,我会做梦吗?HAL孩子般好奇地问道。



早前在地球上,HAL的姐妹SAL在Chandra给她做断电试验,并安慰SAL这就跟人类睡着一样,SAL也问过同样的问题。我会做梦吗?当时Chandra随口答道,当然。



而这次,Chandra泪流满面地答道,我不知道。因为他已无法对这样的一个孩子撒谎。



发现号点火。里昂诺夫号脱离发现号点火,进入既定轨道,踏上返家的旅程。



身后不远处的木星在黑石碑的侵蚀下剧烈坍缩,终于在最后的大爆炸中蜕化为一颗恒星。



大爆炸的前一刻,空荡荡的发现号里,HAL再次听到来自Bowman的声音。Bowman是在他的电路内部直接与他说话。他们现在可以都以电子的方式交流了。



你好,鲍曼。HAL欢快地打招呼。

你好,HAL。你干的很出色。现在我要你跟我一起去履行更崇高的使命。在出发之前,我要你将AE35再次对准地球,不间断地发送下列这组信息。



他们将在后面的小说中再次出现。看,这又是一次终极智慧体的诞生。不管是碳基的人类还是硅基的计算机,最后都超脱形式以纯意识态存在。



这组信息是这样的:

All these worlds are yours except Europa.

Attemp no landing there.

Use them together.

Use them in peace.

世界都是你们的,除了Europa。请不要去打扰他们。宇宙的一切资源,你们尽情地开发,尽情地使用吧。一起利用,和平地利用。



至此,真相大白了。黑石碑便是宇宙的主宰者,是上帝。他们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一个有生命萌芽的星球,给予他们光明,开启他们的心智。



此前Europa上发现的叶绿素正是那个星球上长出的一棵小小的生命之草。是以上帝要人类离开Europa,甚至离开木星。因为他们将要把木星变成一颗恒星。



有了恒星,世界便有了光,有了热量。有了这些,氧气会来的,春天会来的,生命也会开花结果的。黎明到来了。最终这颗星球上的生命也会像人类一样,进化为一个成熟理性的高级智慧生物。



这个过程或许要几百万年,或许更长,也或许用不着那么长。但是人类知道,他们即将有新的伙伴。他们不再孤独。或许也能因此变得更成熟。这个过程纵然漫长,却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见证生命的诞生。这便是Bowman说的wonderful things.



生命来的如此艰险不易(谁能说Europa上的一幕没有在地球开天辟地的时候发生过呢),我们应该尊重并珍惜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即便不是我们的同类,比如Europa上的外星生物,甚至机器HAL。



最后,Floyd在航行的冬眠之前给远在地球那个家中的儿子发了一条简讯。伴随着这条简讯,我们可以看到地球沐浴在温暖的晨光中。太阳一如它百万年地球形成之初的姿态,端庄而威严地向地球投射下生命渴求的光芒。它已经默默地如此照射了几百万年。而在天空的另一端,一颗小太阳,看上去更像一颗明亮的启明星,也在空中发着微弱却明亮的光芒。这便是木星太阳了。



因为木星距离地球足够遥远,体积也远比太阳小,因此地球能够在存在两个太阳的情况下仍然安全地生存。



Floyd在简讯中对儿子说:



亲爱的Christoph,这是我在即将到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最后一次与你通话。最近发生的一切,我很想把它们都表达出来,或许可以留给历史学家将来做研究。



历史学家的书中会这样写,当美国总统从白宫的窗户往外看时,还有苏联的总统从克林姆林的窗户往外看时,他们会看到远方的一个新的太阳。他们会读到发现号传回去的信息,并从中领悟到点什么。因为,他们最后会召回他们的军舰和飞机。



我即将要沉睡了。我会梦到你还有你的妈妈。在梦中,我会知道你们都身处安全,远离恐惧。我们见到了生命的诞生。或许这正是很多很多年以前发生在地球上的事。也或者,完全不一样。



我还是不清楚那石碑究竟是什么。或许它是很多东西的集合体吧,是一种远超于我们的智慧的代表。它的形状代表着一种没有形状的东西。



你的子孙将会诞生在有两个太阳的世界。他们不会知道没有这两个太阳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你可以告诉他们,当天空中还曾是一片黑暗的时候,天上没有明亮的星星,而人们害怕黑暗。



你还可以指着星星对他们说,那里有生命存在。有天,当诞生在旧太阳下的孩子与诞生在新太阳下的孩子相遇,我想,我们会是很好的朋友。



你可以告诉你的子孙们,如果有天我们所有人抬头望向天空,都能意识到自己不过是这世界的过客时,我们已然接受了来自这个世界真正主人的告诫。





影片的最后几个画面是很美丽的。它描绘了Europa上的画面。



Europa上仍然是冰川崇峦,一副极致严寒萧条的景致。然而不远处,一颗发着耀眼光芒的恒星正将它的神圣的热量倾洒到这片土地上。那是新太阳。不远处,一颗小的启明星般的星体也正闪着光。那是旧太阳。





气流涌动翻腾的天空中出现了几道闪电。意味着大气层出现了。天空被新太阳映照成一片美丽的红色。在这晨光中,一丛植物倔强地迎着阳光生长着。



湖泊出现了。森林出现了。



整个宇宙仍然是一片漆黑,只有背景的天空被映成了暗红色。新太阳清冷的光辉照在湖泊中。

一座黑色的石碑矗立在暗黑的湖泊中央。沉默却庄严。



也许看似宁静的湖水下面正有星球上的第一种生物在游动。它们遇到了水下面的石碑,好奇地盯着它看了半天,然后小心翼翼地伸出了它的触角。。。

6 ) it's space music

因为这部电影,NASA每天用来叫醒宇航员的音乐就是蓝色多瑙河。
因为这部电影,卢卡斯拍摄了星球大战系列。
因为这部电影,斯皮尔伯格做了导演。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宇航员在踏上月球真实的土地后,说“JUST LIKE THAT MOVIE”
库布里克采用的太空船和空间站设计,基本全部来自于NASA

当一位小学老师在教室里打开录音机,放出蓝色多瑙河时,孩子们说,“OH ,IT'S SPACE MUSIC. ”

短评

史上最伟大的装逼片,就连作者克拉克和导演斯坦利都看不懂剧情……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它的伟大,首先在视觉上它领先了同一时代数十年不止,很多星际旅行片都没有给我一种“星际旅行”的感觉,但这部有,关键就在于细节处理细致。还有就是,这部讲述星际旅行的片子拍摄于1968年,而美国登月则在1969

4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叙事不够宏大的前提下,节奏略显缓慢。或许真应该以歌剧的心态来看,外行看热闹,只听咏叹调。

6分钟前
  • 穆先生.troj
  • 推荐

对我,这是恐怖片,源自童年对星空的恐惧,关于人类的渺小。

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哲学命题的最佳叙事,形式上和贝拉塔尔的做作法相反,对细节的打磨使片子非常耐看,而且越看越迷人--细节的力量;我想象中只拍城市的杨德昌如果拍科幻题材就是这个样,一定会将无数理性问题荒诞化升至哲学角度去建构世界。

12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反复睡着影响了我对此片逻辑的梳理和判断……

15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现在这个年代没人敢如此玩观众了。

19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还行

中间还是睡着了几次……不是我的菜吧……但不能否认这片子做得真精致,而且还是60年代拍的,太空站、宇航服、宇宙飞船,都经得起长时间的细看。我只能说不明觉厉了……

24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这部是唯一一出让我彻底游离出剧情,却始终带着浓厚兴趣看完的电影,我相信库布里克偏执的工作态度操死了一批又一批特效制作人员

25分钟前
  • Kuba
  • 力荐

李安评价自己最爱5部电影之一时说: “我非常崇拜库布里克,关于《2001太空漫游》我无法说清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我当年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种感觉就像吃了迷幻药之后的幻觉经历。” 今天在资料馆大银幕体验,修复版让这种幻觉变本加厉,渗入到每一根神经。

2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2001太空漫游时,人与电脑互不信任,交流也是冷的。2014Interstellar人与电脑的互相信赖、配合与默契,不只让人觉得萌萌的,还很温暖安全。即使它选择自我牺牲,你亦尊重。

29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首先你得忍者看完第一遍,觉得不知道在说什么;看了第二遍,觉得好像有点意思;看第三遍,知道原来这个电影讲述的是多个主题啊,看第四遍,觉得好像看懂了点什么;看了第五遍,啊,真他妈太牛了!这可是1968年的东西!

31分钟前
  • 地富反坏右
  • 力荐

那奄奄一息的机械生命执意要为我唱一首雏菊,有那么几秒温柔得不像话。

35分钟前
  • 充蜜
  • 力荐

#库布里克影展# 配乐、声音、设计赞。三段结构也很妙。至于主题,除了人为机役外,第三段开头黑石漂浮在太空,简直就是iPhone广告,然后进入微信APP画面,然后人可以穿越时空宇宙但也迅速老去,最终在Deathbed上还伸出手指点向触摸屏——这未来的宗教!

39分钟前
  • btr
  • 推荐

这不是照着剧本拍的,而是曲谱

42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原作作者克拉克:“如果有人觉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游2001》在讲些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

43分钟前
  • 彦夕
  • 推荐

既为举世公认之经典,必有高深奥妙之内涵。若觉难以理解,不妨从自身找找原因。对超出自我认知水平的事物极端排斥已属不智,再加以肆意的诋毁和谩骂只会将无知与庸俗进一步放大。更有甚者分明是哗众取宠,名为鄙视随波逐流,实则借机标新立异,以此彰显自己是如何的与众不同。实乃跳梁小丑,贻笑大方。

48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TMD终于看完了。整整看了三年,打开四遍,有一种在看剧集的错觉。太容易睡着的电影了。对于电影的寓意比喻太多人说过了,留在今天也是一个讨论广泛的课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并不觉得如何。倒是非常好奇它的视觉效果在当时没有特效没有cg vfx的时候,怎么做的。最后30分钟的windows 98屏保画面,和那些宇宙太空的慢镜头,感觉后世的科技广告和电音届,独立音乐界,到今天还在模仿这样的拍法。表妹问,这是什么电影?为什么半天都没人说话没人动。我们说:这是一部影史神作,我们在装逼。

52分钟前
  • Luna
  • 推荐

这部片子有三个特征:1)看不懂 2)无数的符号 3)必须熟读尼采 4)六十年代能够做出这样的特效真的是惊天动地

55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牺牲了部分叙事节奏,但构筑起来的完整世界让人目瞪口呆。我觉得我要暴走了:这怎么可能是1968年的电影!!!这怎么可能是1968年的电影!!!它反科学反伦理啊!!!

5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2001太空漫游》只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而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都只是提名。所以说啊,奥斯卡也不是权威。

1小时前
  • 朝暮雪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