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看似搞怪的真实
我不的不说我还没有完全缓过神儿来。
我是在同城里看到的活动信息,于是找去了,连晚饭都没有吃;于是看到了。放映前主办人说这部电影有些颠覆西方同志电影的声名。说实话,我倒不觉得这是一部恶搞片。我倒觉得这更像是以一个人的ms荒唐的举动来影射整个这个群体的某种仍未得到的欲求——被真正的接受。
电影似乎是在展示Bruno这个曾经的名人想要恢复其失去了的光环的过程。事实上,在我看来,这种隐喻还是可以理解的:
受挫前的Bruno很风光,是因为他没有做搞砸什么,在这个表面上人人都能接受各种个体性的社会中,他“自然地”存在着,似乎如鱼得水;某一天他搞砸了什么,不管是什么,服装展也好,鸡尾酒会也好,随便什么,于是他真的out了,原本和他一起掩藏在光鲜表面之下的,仍在继续,只是他out了。于是开始了他向正统社会进军的进程,这个过程很可笑。可笑的不是他的荒谬,而是他的天真。他以张扬的gay的形象出现,用这个世界真的都很能接受gay的心理去插入远没有那么包容的社会,用各种搞怪想要博取传统社会的青睐,结果只能失败,爱他的人被他遗弃,他自己也保自己遗弃了。于是他想要把自己掰直。种种尝试,却都以恶搞而终。最终他改头换面了,以一种直男的形象出现,以这个社会最能接受的样子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之内,他似乎就是一个直男了的时候,他是真的被接受了。可是在gay的眼中即便他像60年代的嬉皮士那样留着长发、蓄着胡子、不时地喊着脏话、煞有其事地展示肌肉、甚至做出渴望女体的样子,他仍然是gay、仍然散发着像以前一样的诱惑力。于是,当曾经被他赶走了的爱人重新出现在他面前时,准确说是,当gay世界之门再次出现在他面前时,被压抑在他体内的最本质的东西理所应当地蓬勃起来,理所应当把这个不是他的他变成了他本来应是的样子,于是happy ending了。于是因为他们的、而不是他自己的努力最终在他已经放弃成名、放弃同志身份、放弃自己最真欲望的最后,圆满地把他那些不再想得到的送到了他们身边。或许就是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吧。
同性恋权利运动也经过了这样一个类似的过程,只不过还没有完全真正地达到一个happy ending的状态。轰轰烈烈的场景不会永久,淡然平凡的生活才是日常。仅在彩虹日当天杯解说不是真的接受,那还可能是强忍。只有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被接受才是真正的接受。平淡才是真嘛,只是不知道这种平淡的从容的完全的真正的接受状态什么时候才会达到。
2 ) 布鲁诺在恶搞谁?
从年初到现在,布鲁诺被说道太多了,有人说科恩要恶搞一个贱俗的gay了,有人说科恩要拿gay开涮。看到这些谈论,我常常这样猜测《布鲁诺》的大致剧情:刻画一个贱俗的gay角色,败坏全世界gay的形象。
昨天看了,和想象中大相径庭。虽然布鲁诺的形象确实比较恶俗,但是这个角色并没有败坏的恶意。布鲁诺一心想要成名,可是行为乖张,因此屡屡受挫,其间一个深爱自己的人从一而终不离不弃。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布鲁诺发现成为名人的先决条件是“做一个直人”,那些给他灵感的大明星们,正巧都是同志绯闻满天飞的大牌。他终于伪装成了一个100%的直人,在拳击场上,暂时离开的爱人突然出现,打醒了他,也打醒了那些崇拜伪装直男而且恐同的直人们,不料,无心插柳柳成荫,布鲁诺就此成名,而且无须伪装地成名了。
《布鲁诺》当然是在恶搞,那些恶俗的镜头语言几度让人反胃,还好,我坚持看完了。恶搞的意图丝毫不隐晦,讽刺无处不在,表达方式赤裸直接,不用半点拐弯抹角。
关键问题是,这部电影在恶搞谁?gay?奥地利人?美国人?电影结束的时候答案出来了,《布鲁诺》在恶搞恐同的直人。武术教练,性派对里示范动作的家伙,军队和露营的猛男们,和那个被布鲁诺赞美拥有一张适合口交嘴的神父,还有那些拳击场上因为自己是异性恋而觉得骄傲的人。
拳击场一幕是最具讽刺性的一个场景,他们在崇拜一个自称100%直人的同性恋,他们为之欢呼呐喊,他们似乎只剩下“身为直人”这件事可以骄傲了。布鲁诺在这样的众目睽睽下,亲吻了他的同性爱人。人们终于发现自己被愚弄了,他们震惊,他们绝望,而且看似痛苦,他们朝拳击场上扔垃圾,他们歇斯底里地谩骂,他们喊“stop”,好像看到两个男人亲吻就如同践踏了自己的尊严,他们喊“滚出我的城市,变态!”
泰坦尼克号的背景音乐,慢放的深情缠绵,还是一贯的恶搞场景,可是那场景已经让人笑不出来了,太让人心酸了,一个折叠椅飞进场地,差点砸在他们身上,他们就在这样的袭击中疯狂地不顾一切,撕扯对方的衣服,甚至去亲吻肌肤。直男们或许仍然觉得爆笑,但是gay看了,估计笑不出来。
结尾的歌当然也恶搞,充斥了恶俗的字眼,可是,这样一首恶俗的歌,演绎者居然全是大牌歌星。仇恨和恐惧之上又有什么……嘿,布鲁诺,管婊子怎么说……我是奥地利的耶稣,他是白人奥巴马……我有一个关于第三世界的梦,食物、干净水和教育……最后一句歌词意味深长:hey!hey!he’s gay,he’s gay.OK!
只有这种极致的赤裸,才能最直接地讽刺。
3 ) 无邪恶趣味
如果您注意到了评论标题可能产生的歧义——“无邪” 的 “恶趣味”;无 “邪恶” 的 “趣味”,我想这正是我想说的。
主创似乎有着孩童般的磊落无暇。
虽然在这部片子中你所能见到的生殖器和“不适当”行为比所有的B级片都多,但奇怪的是,作为一个成人,你会更有感于“恶趣味”之“趣味”,而非“恶”,完全可以同样抱着一颗孩子的心把它当作一部卡通片来看。
主创似乎无意伤害任何人。
虽然乍一看来“弯的”“有色的”“犹太的”“穆斯林的”“基督教的”…都被他嘲讽或是赤裸裸地侮辱,但是公正地讲,他只是在夸张地陈述,喊破了被人们讳言,而又确凿存在的事实。如果他刺到了什么,我想那并不是鸿沟两侧的人,而更多的是鸿沟本身。
这是一个诚实的孩子闯进国王新衣检阅礼的故事,想想这个来自英国的另一个“科恩”,其实和大名鼎鼎的“科恩兄弟”具有一样的见识,是在用另一种方式人类世界的荒唐无理。
4 ) 萨沙.拜伦.科恩把自己当成了《布鲁诺》斗牛的红布
如果信所有的画面都不是真的,那么跟你握个手,咱们英雄所见略同。本来想用个“志同道合”这个词,前思后想,左推右敲,还是决定在这儿不冒这个险。因为我对此片的感觉并不在它刻意营造的噱头上,也不在那些颇受争议的表演上。虽然没看完,但还想说说,只想说说我看到的某些内容。 布鲁诺继承了波拉特的衣钵,再贱到底。佩服萨沙.拜伦.科恩的恶搞勇气,有老婆孩子的支持(据说孩子都有了就是刚订婚),豁得出去也属正常,毕竟这也是为电影艺术献身。 重要的是,卖弄一句官话,他的演出风格代表的是另一种艺术声音,不算正经艺术,起码也能叫非正经艺术。有报道说欧洲某些皇室也对此片感兴趣,瞧瞧,就中了那两字——艺术。生活不就如此吗?好坏都是生活。 片名想来是玩了个文字迷游戏,我一听此名就想到了另一个人。那个被烧死在鲜花广场上的科学家布鲁诺,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位伟大的人物是被当做异端折磨迫害致死的。我当然知道两者没有可比性,只是讨巧胡说,也不过是为了替萨沙挡几句骂。 恶搞恐怕借用的都是那些处在浪尖上的人群,方阵都摆开了,害怕别人吹锣打鼓替你赚吆喝不成?直男有意见,觉得亵渎了他们的眼球。同志出来抗议,说是丑化了他们的形象。大热天,谁都稍安勿躁,没必要大动肝火。美国总统奥巴马还被恶搞做了山寨手机的代言人了呢。一切,就当为最高的艺术——生活添砖加瓦吧。 Yo! What’s up ,man ? Hip-Hop 如此流行,恐怕经过布鲁诺的点拨,会让某些人的灵感也迸发出火花的。哪天一不留神,就能听到这样一句话,“我学的英语不是美式的,也不是英式的,是纯正的黑人英语。” “人体盛”也能让布鲁诺拿来招待屏幕外的观众,情报收集得够专业。不过千万别奢望,看看肥佬的脂肪堆就算赚了,美女的胴体这会儿可都在高级餐厅的餐桌上。还有那些墨西哥工人,他们跪在地上,就是天然的桌椅,这到底是哪一层人的生活方式?也忒人道了。布鲁诺又涮了大家伙。 去非洲,你用一个ipod能买一个婴儿,布鲁诺向喜欢收养孩子做慈善宣传的荷里活明星敬了个左手礼,麦姐、茱莉皮特受此礼,当仁不让。你说这事靠不靠谱?我说这事相当靠谱。人家都是圈里混的,可能知道做慈善不只是买孩子收养这么单一吧。 布鲁诺放上音乐跳舞,后来脱了裤子吓走那位老医生,直到了解到那位老医生就是美国前总统候选人之一,我才笑过后,突生一丝惊诧,布鲁诺很疯狂,恶搞很全面、很强大。 在中东,布鲁诺穿着热裤,戴着中东传统礼帽逛街被追打,然而他的这番旅行竟然是为了解决中东巴以民族矛盾。音乐响起,原来歌声才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但惺惺相惜还需要时间。一般人想都没敢想,布鲁诺想到了,就去做了。 恶搞对布鲁诺来说无处不在,一大堆娱乐圈明星露与不露脸,他都能让人家在此片中成为符号、道具。布鲁诺结束了,还会有下一个某某某,就像波拉特退场时那样。 一路说来才发现,萨莎通过布鲁诺这个角色竟然喷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讽刺幽默画。就像他那些五颜六色、艳俗刺眼但价格不菲的着装,知道都是假的,其实都是真的,他只是做了一回funny man。最后总会发现什么,那些躲在阳光下真实存在的恶俗才是最令人难堪的。如果你足够用心分析这部荒诞的闹剧,抛开布鲁诺这个人物,至少能洞悉到萨沙.拜伦.科恩想说的一些话,他只是没说,你自己去感觉好了。
5 ) 禁忌有多远 玩笑开很大
果然很搞笑,完全没有禁忌的欧式幽默,而且怪不得在美国被定为成人限制级,确实连成人观众都要有心理准备才能承受呵呵,相信那些老派保守人士看到片中如此寡廉鲜耻的内容一定气到脑梗。 倒不是其中一个接一个的“荤段子”,正如Sacha Baron Cohen在今年MTV颁奖礼上从天而降“69式”直落在埃米纳姆(Eminem)脸上的“行为艺术”,这个新创人物“奥地利酷儿” Bruno摆明了要以一副“无知者无谓”的“同志骄傲”挑战一切异性恋男权禁忌——当然是用幽默的态度。 所以冲着几年前那部《Borat》而来的观众绝对不会失望的,由“种群歧视”到“性向恐惧”,这次的刺激只会更加升级而已。
6 ) 想起一个人。。。
这次观影,让我突然想起一个人。
这个人,我拒绝了TA的信任和邀请——让我帮TA著书立传或是写夸张小说,帮TA成名。我拒绝TA,不是因为我对同性恋或变性人有偏见,我喜欢和他们交朋友。而是因为TA只想成名,作为这类人,而成名。
我看布鲁诺很努力地要出名,出名本身没有别的目的,甚至并非是“作为GAY而出名”,他对政客、明星、教士、恐怖分子……一视同仁,只因为他需要借助他们的力量,帮自己出名;他奇装异服、私运非洲孤儿……是因为世界名流都有这种表现,他就极力瞄准模仿。所以,最后穷途末路才会假扮直人格斗士,是出了小名。直到不离不弃的那位上场,肉体一碰撞,灵魂就被撞出原型了。因而才真正大红大紫,能与大明星共唱GAY的赞美歌。
Sacha Baron Cohen的讽刺是相当狠的。出镜表演也相当狠。他这次是拿性取向来讽刺包括娱乐政治文化体育各方面在内的媒体效应。最后歌中那句he's gay he's gay okay真的是很嘲的一句话,也就是这句,让我想到那个TA,TA真的相信,人只要出了名,就能为所欲为,就能给各种事情找到理由,而GAY不GAY不重要,只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拒绝。TA办不到布鲁诺那些事,只是空有“要出名”的欲望。如果我还能遇到TA,会说,你去看看这个电影,再告诉我,你到底为出名做了什么事?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以为见过很多为了出名不惜一切的人。但布鲁诺的极端表演给我们上了一课。所谓不惜一切,有时甚至意味着抹煞自我——哪怕本来是你自以为是卖点的东西。
我喜欢他在中东,和恐怖分子谈话的那段。让我想起某个政治小说里说的,现在的媒体对恐怖分子的关注,使他们成了当之无愧的名人,甚至作家、艺术家、政治家的替代者,改写人类精神的走向。他们利用恐惧,主宰了媒体和新闻。果然,布鲁诺也会想到利用他们暴暴光。
7 ) 比失敗的荷里活愛情還感人
有看過的人,一定對My Heart will go on 那一段印象深刻。整套電影,分明是惡搞的,甚麼墨西哥人肉椅、棒棒健身單車、包裹非洲嬰兒,我還以為自己在看《稻中乒團》的真人版。但是My heart will go on那一段,我真的看得有點感動:面對著愛恨交纏的局面,為求成名而扭曲自己性取向的社會壓力,滿場野獸般的無知觀眾怒吼和橫飛的雜物(包括摺椅),一個激烈的濕吻。那不是浪漫是甚麼?就算是惡搞,都惡搞得好浪漫。起碼比很多失敗的愛情片感人多了。
8 ) 恐怖的人生
萨莎·拜伦·科恩确实是位超级贱才!本片太多搞人的片段了,实在是不能一一类举,有些只有看过才有感觉,最后那段和助手在摔跤擂台上,在加上my heart will go on的配乐,称得上经典。。。
剧中男主是多么传奇而又曲折的一生啊,据说这角色在现实中还有个原型,他就是奥地利舞蹈选秀节目主持人海德尔,如果有八成相识,都可以称之为恐怖的人生。。。
环球电影公司这4200万美元花得值,虽然没有《波拉特》那么强劲,北美上映第一周就收回了3042万美元的成本。。。
搞到死啊。原来是Borat又跑出来了。
这电影是为了让更多人“恐同”吗?
这是德国国脚拉姆演的么。
我觉得吧,人活到Brüno这样也真是不枉此生了,至少他是轰轰烈烈乱七八糟稀里糊涂至贱无敌没皮没脸越挫越勇泼皮耍赖癫来滚去地走过那么一遭了(这么长的片名就得有个这么长的形容)。
“不要再打了,朝鲜和韩国,你们基本都是中国人!”2013.11.5
哈哈
Sacha Baron Cohen是世不二出的喜剧奇才!!
【波拉特:为建设伟大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这次更黑,【布鲁诺:网眼T恤外国基佬让直男难堪不已的美国奇妙旅行】,上帝啊!
人至贱则无敌,拜伦科恩用最极致嘴恶趣味的手段讽刺了美国恐同群体,空气口交那段绝对是神作!许多片段均为真实素材,就像今年奥斯卡红地毯上倒骨灰的那一出,或许也能出现在新片《独裁者》中。片尾的合唱居然有咱家Chris Martin啊啊啊亮瞎眼!
我觉得这是我生前能看到的最贱的电影了,应该是,如果有比他更贱的一定请告诉我,重谢。不过我真的蛮喜欢的。
贱啊!!!!!!!!!!!!!!!!!!!!高潮部分无愧高潮
贱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那么多兵器你不学,偏学贱; 上剑不学偏学下贱; 下贱招式那么多,你却学最贱; 铜剑铁剑你不学,偏去学淫贱! 终于,你练成了武林绝活:最淫贱! 最后达到人剑合一的境界——贱圣!布鲁诺当之无愧!7
我喜欢。一个正常人,应该像布鲁诺一样,不畏惧表达“政治不正确”的观点,也很享受挑衅与歧视他人的快感。不过,这个伪善的社会,已经把正常人变成了不识时务的怪人。布鲁诺的行为能被接受,也是因为他有基佬身份做挡箭牌。他受歧视,所以有资格去歧视。他玩得如此尽兴,我竟也有把自己变弯的冲动。
反讽一旦失去古典的力度,到了现代就只成为嘲笑,现代利用嘲笑赢得了对古典的胜利,嘲笑又导致现代被现代之后攻击。无论是种族还是性别,科恩的片子可以一笑,最重要的是笑过之后,绝对留不下任何东西。
赶波拉特差远了
非一般恶搞+限制级镜头!出格贱人生与屁屎尿的基佬情....嗯 特立独行还是变态呢?回答不了...结尾算是美好吧......我竟然没有快进!shit!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那段空气BJ。多少想到Ed Wood。目瞪口呆。
Sacha Cohen is such a political genius + kinky goofy fearless a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