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少年时》,理查德·林克莱特是位特别有耐心的导演,他用12年拍出《少年时代》,用7年一部的速度拍出了爱情片的经典before三部曲(个人最爱影片前十名),93年他拍摄了自己的高中时光《年少轻狂》,而今年他又把自己的大学生活拍给我们看。这部最新的作品依然带有导演自己强烈的风格,所有的事情发生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剧情的发展、冲突与转折主要靠角色的对话完成,也就是所谓的话痨电影,看起来这就是一部热热闹闹的大学新生入校片段集锦,但导演真实的向我们展示了新生们应有的样子。影片的结尾很精彩,喧嚣之后突然转静,一场爱情开始萌芽,最后一幕,男主在第一堂课上带着微笑安然入睡…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激情,他们有可以勇敢追求的梦想。
人的大脑就跟一个滤网似的,专挑自己喜欢的事留下,越久远的记忆就愈发不靠谱。这也可能是个自我保护机制,谁干了那么多傻逼事还能有颜面在现世继续吹牛逼呢?就跟《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小军和他的伙伴们一样,那应该是挑战我人生观的第一部电影。原来我们开玩笑或者在论坛对暗号,都用姚二嘎在电影里饰演的傻子的台词:古伦木!欧巴!
有一个导演也特别爱回忆原来的事,而且用的不是滤镜模式,或者是更加变态的滤镜模式。我特别喜欢他,因为他细致入微不留情面,还因为他絮絮叨叨废话连篇,还有他外表戏谑内心纯情。这个真的特别对我的路子,多少年钟情的好像都是这一类,包括人。你有没有发现,榜样对一个人的意义巨大,你会朝着他的方向去活。这世界于是就像是错综复杂的迷宫,各种线路清晰明确。当然有些迷途的不知道自己在干嘛的,所以有了那些小径分叉和不靠谱的交集。
《各有少年时 everybody wants some!!》2016 讲的就是这么个故事,80年代一帮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棒球队,是怎么在人生最有精力最蛋的时候,度过开学前的那个周末的。和导演之前最有名的“爱在午夜”系列的作品一样,应该也是奔着三部曲走的意思,续的是1993年的《年少轻狂 dazed and confused》,第三部还没出来。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 Richard Linklater真真忠于自己的风格,做到了让时间来证明,以生命在叙述。另一部他的作品《少年时代 Boyhood 》(2014),跟着一个男孩子从6岁拍到18岁。午夜系列,跟着男女主角跨越三个年代。这就有了某种从银幕插到现实生活里的力量,效果惊人。
《各有少年时》里的小年轻们每天荷尔蒙过剩,到处找乐子。一股80年代气息扑面而来,迪斯科,派对,姑娘,啤酒,大麻,茬架,黑胶唱片。时间大把,可以尽情花在所有无用的事情上。自由自在,无所事事。现在看来竟然是人生理想!!原来远在20岁的时候已然达成。。。人生特么就是一场后知后觉。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个30多岁还混在大学里的神秘少年,他简直就像是昨天晚上看片子的我自己。跟小伙伴们嗨翻,吐露眼圈和人生心得,走后只留下平克.佛洛依德的唱片还有一卷大骂。卧槽太酷了,偶像!只是,他为什么要在大学里串来串去呢?他是在十年后顿悟,乘着穿梭机飞回去的吗?还是,他压根儿拒绝长大,因为他对以后的事心知肚明。
那些认认真真犯傻逼的岁月,跟朋友们开的恶俗玩笑,上课打盹或者干脆翘课,看过的vcd,dvd《独立时代》《巴黎野玫瑰》《宝拉x》《爱情万岁》《情人》《永恒一日》。。。。。好多后来再也不会回头去看的电影,不再听的音乐。因为知道就算回去看了,也不是一个意思了。还有遗留在模糊记忆里的爱人,你还是那时候的样子吗?吵架的时候无厘头,好起来又不知道怎么对你好。
电影看的哈哈大笑,看完又略苦。过去的和将要到来的,有谁真的认的清。能确定的有什么?只有现在的这一分钟。这话其实张国荣早就说过啊,你还记得是在哪部电影里吗?
但是在多少年后的长安街上,人到中年的时候,大家再次见到年少时的傻子伙伴,兴奋的对他喊:古伦木!得到的却是:傻逼!
(本文原载于作者微信号 叨叨小宇宙)
初见豆瓣的6.7分、尖锐的短评,我惊讶于,同是 Richard Linklater 的作品,爱的三部曲收到的好评如潮,而此片却如此不受待见。
各有少年时,说来也巧,是与前来上海出差的好友,一起于上海电影节在有限的排片列表里,一眼相中了的。毫不避讳地说,我一直很欣赏 Richard Linklater 的编导功力,尤其是爱的三部曲和 Boyhood,对于时间流逝中爱情、成长的诠释,都带给我以一种梦幻与现实交融的温暖;仿佛做了一场甜甜的梦,醒来后,现实中的痛苦难堪与温存在记忆里的美好,一起氤氲,模糊,然后就可以默默释怀了。
当然选片的时候,内心难免有些小忐忑,怕不喜欢导演对于喜剧的拿捏,怕文化、年代差异造成的生硬代入感。
先说说我的观影体验。买票时很是匆促,仅落下最后一排靠边的,和前方过道为邻的位置。然而真正身处其中,却有一种游离于观影群众但又贴得很近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奇妙感受。
至于正片,不想作太多剧情介绍,因为你甚至可以说它根本没有围绕什么明确主线展开;1980年,大学伊始,几天的时间线便简单地串联起几个人生活的全部。一群好哥们,一支棒球队,同住在一幢兄弟会的破旧别墅里;按捺不住的荷尔蒙,通过派对、训练,甚至像互相弹手指都能作为锦标赛的,任何可以比较的形式来发泄。
这是一群人的故事。如果硬要选定个主人公,那么便是那个刚步入大学的,喜欢收藏唱片,担任抛球手的男孩。他与女孩邂逅,与兄弟们开派对,撩妹,开玩笑,训练,第一次约会,和女孩敞开心扉......
电影里的有些对话仿佛像在抖机灵但却又那么自然真实;夸张的情节遮不住的是每个人各异的性格。
这些为什么足以引起我的共鸣?不曾像导演加入过棒球队,大学生活也没有那样得疯狂,更不是因为男主和我认识的一个同学长得太像让我频繁出戏,而是在于电影描述的一群人,迥异的性格、兴趣偏好,不妨碍我把身边的人们一一对号入座;你爱你的二次元,他爱他的Twilight Zone; 你爱你的周杰伦,他爱他的Pink Floyd;你遇到女生就怂,他则是撩妹高手。
我不否认学业负担,或是文化本身的差异带来的剧情隔阂,但那兄弟间的情谊,对爱情的憧憬,抑或是内心的小小悸动,却是跨遍全宇宙共通的。在电影的放大镜下,我们为别人的生活唏嘘,同时勾起记忆里的波澜,来缅怀那段属于自己的一群人一起疯狂的青春岁月。
我记得片尾里,开学了,男主斜趴在课桌上的微笑,他不也正是刚做了一场梦吗,对爱情,对大学生活,只不过他的梦才刚开始……
喜欢理查德克林特莱的电影,从《爱在》三部曲到《男孩时代》再到现在的《各有少年时》,无论人生的那个阶段,无论跨度的长短,导演自己当编剧的好处实在太多,将自己的思考完完全全地融入到作品中去。最佩服理查德克林特莱的就是能够将自己的感悟长篇大论地加载在角色的台词中,开创了所谓的“对话体”电影,却丝毫不会让人觉得说教满篇,无心再看。不论是在法国街头偶遇的年轻男女还是人过中年的繁琐夫妻,不论是懵懂成长的小男孩还是初入大学的青春男女,平凡的邂逅,寻常的争吵,陈旧的年少叛逆,俗套的大学青春,任何题材在理查德的电影下都具有一番独特的哲学意味,既平淡又深远。
影片中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几个男生在屋内吸烟,成长于两条小河边的男生在谈论什么是音乐,什么是艺术,什么是人生。他所理解的,他所思考的。还有一个是男女主在湖中交流来到这所大学的契机,男主写了什么论文,男女主对人生的见解“督促你,去做一件事,无论那件事情是什么”,是棒球也好,是表演也好,是每时每刻的撞钟也好,你需要全心全意的做一件事。
意料之中的佳作,仍未让人失望,典型的理查德式调调,我很喜欢,期待导演的下一部佳作。
其实《各有少年时》大概是理查德·林克莱特目前的电影里最不讨人喜欢的一部了吧。青春,躁动,激烈和爱情,充满了荷尔蒙,80年代的花衬衫和阔腿裤,让电影聒噪,甚至肤浅,里面没有《爱在三部曲》对于爱情变化过程的探讨,没有大段大段的对话,没有哲学和阅读,只有没头没脑的角色,没心没肺的对白,和没日没夜的狂欢。看的时候会觉得,电影像是日记,没有任何野心,然而电影想要说的,就是友情,爱情,和没有任何野心的青春。
年轻气盛,各有少年时。
其实抛开内容不谈,导演是在用光影勾勒一段时光,一段不需要多思考,没有那么多规则,一切都含苞待放欣欣向荣的时光。日夜颠倒的生活,一箱一箱的黑胶唱片,在舞厅被驱逐,还可以去乡村酒吧听吉他。开着蓝色的小车子,好像可以抵达所有的地方。所有的剧情都在为了青春的概念服务。
关于少年,青春,理查德·林克莱已经在《少年时代》中说的无以复加了,那《各有少年时》还要说什么呢?可能是说的篝火哔哔啵啵的顶点,玫瑰色的日出染色的雪原,丰饶至极限的无人海岛,饱满到接近炸裂的一颗浆果,说的是那些美好的辉煌的最盛大的时光,没有人在考虑未来腐化可能的瞬间。
他说:最好的,最棒的,少年时代。我们遇见最好的朋友,经历最好的时光,穿上最好的衣服,去最好的派对,看见最美丽的星空和烟火,最清澈的水源和溪流,拥有最幸运的宽容。
正因为少年的美好,当未来到来时候,当时间开始走下坡,篝火开始熄灭,雪原开始融化,岛屿上出现第一个脚印,浆果变得干瘪,会有感慨和遗憾,那些不珍惜的挥霍的时光,竟然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当人人都带着面具的时候,你会怀念那一年的化妆舞会,厚重的脂粉下面都是真心。
你会发现,电影里几乎没有任何的戏剧冲突,很多冲突都戛然而止,非常“大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好像是大部分的人的生活,我们遇到的不过是普通人,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读着别人添油加醋的奇葩,进行自己的日常。
英文名叫Everybody Wants Some!!,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some是什么,电影中的各位都处在对some毫无概念的状态,一个时间做一个时间的事情,没有明天,没有后天,没有未来,眼睛只容得下一枝玫瑰和一片叶子。
“我们对这个世界还充满了激情,还有自己所追求的梦想”。
<图片1>
导演理查德·克林莱特的最新执导电影《各有少年时》早就在北美上映了,但直到最近网上才流出资源。作为导演的忠实粉丝,当然第一时间看了这部电影。
导演克林莱特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早先从事石油钻井工作,但因为个人喜欢小说和电影,所以决心开始搞电影工作。作为一个独立导演,他经常自编自导甚至自行出演。
作为一个有着老文艺青年气质的导演,他总喜欢把镜头聚焦于叛逆的年轻人,并给予少有的同情和理解。所以在克林莱特的电影中,生活总是充满有些不切实际的美好,年轻气盛的青年人以及一群狐朋狗友,甚至音乐啤酒以及午后的阳光都会让人无比羡慕。
熟悉这位导演的观众都知道他的电影一般都有简单的情节和大量的对话,其中以“爱在”三部曲为代表。可谓是典型的话唠片。三部电影拍摄时间中间分别间隔了9年之久,而电影中的故事也分别间隔了9年。
现实和故事在他的电影中达成了某种高度的一致性,让人陷入一种分不清究竟这是故事还是电影的错觉。所以说,这种时间上的一致性让人在看他的电影时会有一种看纪录片一样的真实感。
第一部上映于1995年,杰西和赛琳娜的初次相遇,一见钟情,却匆匆分别;第二部上映于2004年,九年之后的再相逢,两个人在生活上都有各自的问题;而第三部则上映于2013年,又一个九年之后,步入中年的两人终于在一起生活,激情不再,生活虽然不美好,但却无比真实。
导演似乎特别喜欢用这种时间里的错觉。在他的另一部电影《少年时代》中,克林莱特花费了十二年的时间拍摄了一个孩子从六岁到十八岁的成长历程,然后再短短的三个小时的电影中展示出来。看着电影的小男孩缓慢而自然地长成一个大男孩,每一个观众都能切身感受到时光的流逝感。
在电影《少年时代》的最后,男主角开着车子离开小镇去上大学。而这部最新电影《各有少年时》的开头,也同样是男主角杰克开着车子听着音乐去大学报到。
两部电影前后衔接得如此之好,以至于看到这第一幕的我恍惚有一种错觉,似乎是《少年时代》的小男孩在去上学的路上,偶然穿越回到了八十年代,然后便有这部电影的故事了。
和他以前的多数电影一样,电影的故事总是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并没有情节上的复杂性。比如“爱在”三部曲跨度十八年,也只是两个人相遇相知相爱的故事而已;《少年时代》跨度十二年,无非是一个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而《各有少年时》跨度仅有五天四夜,讲了一个大学新生苦涩而甜蜜的入学故事而已。
导演克林莱特曾说过这部电影是根据他自己大学生活为原型拍摄的,在导演看来,大学入学时是每个人人生中特别的时期。离开了家庭,一下子没了束缚,你想要知道自己是谁。而这种寻找自我的过程通常发生在派对上。
所以,电影中的五天四晚,每晚都会有派对,从Disco酒吧转战到乡村酒吧,再转换到摇滚现场,最终是表演系的化妆晚会。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故事的每一天基本上都是从下午开始的。
我相信,没有早晨是全世界每一个大学生共同的体会。至少对于大学时代的我来说,每天都是从中午开始到午夜结束的。
导演还觉得在这段时间内,你会和一些有趣、古怪的、但心肠好的人玩在一起,他们会成为你的朋友,那种感觉很好。你似乎吸收了他们的能量和精神,那是个很好的状态。
所以导演在电影中设置了一群各有特色的棒球运动员。他们在一起喝酒聊天玩一些自己定义规则的奇怪游戏,他们还会在一起运动比赛谈论一些奇奇怪怪的话题。
总之,这群人将会是男主角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群人,正如每个人上大学时认识的朋友或许就是一生的至交一样。
当然,美好的故事中总会有爱情的出现。电影开始时的初次相逢,到一半时的一封情书,然后一次有趣的通话,到一次派对,再到最后湖中的对话。他们的相爱非常简单而直接,但是美好得让人羡慕。他们聊惠特曼的诗歌,谈论摇滚乐的精髓,甚至说起人生的信仰。
所以说,这部电影的主题非常简单,无非是大学生活的两大主题:大学同学间的友情以及恋人间的爱情。虽然因为整部电影出现的人物太多,而导演也没成功塑造他们,导致我基本上除了男女主角之外,不认识其他人。
但是电影这种简单的美好却让我无比心动。或许在派对文化上,我们的大学生活并没有他们那样精彩,但是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大学时代。这种年轻时的激情和简单的美好总是全世界通用的。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那便是音乐的准确使用。作为出生于六十年代,在八十年代上大学的导演自己来说,似乎音乐才是让大家走到一起的原因。
所以林克莱特自己就有着非常棒的音乐品味,同时对电影中的音乐总是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各有少年时》这部电影中,更是出现了各种风格的八十年代美国流行乐。
首先电影的片名《各有少年时》的英文为《Everybody Wants Some!!》,就来自美国七十年代重要金属乐队范·海伦(Van· Halen)的一首同名歌曲,这首歌曲也在电影中出现。
而电影开头男主人公杰克开车去上学时听的音乐便是美国七八十年代经典摇滚乐队The Knack的《My Sharona》,鼓点干脆利落,吉他solo令人着迷,以此奠定了全片八十年代崇尚摇滚与自由的迷人味道。
接着在电影中连续出现各种经典摇滚乐队以及他们的经典歌曲,其中包括Pink Floyd,Patti Smith,Blondie,Queen,The Cars,Dire Straits,Blondie,Foreigner以及等等一些乐队。
所以说,对于一个经典摇滚乐——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摇滚乐——的爱好者来说,看这部电影在意的或许已经不是剧情如何了,而是接下来会出现哪个乐队哪首歌曲。
电影的最后,一夜长谈之后的男女主角正式开始上课,在教学楼前依依不舍地告别。然后棒球队的队友出现,互相打趣开玩笑。接着教授在黑板上写下:Frontiers are where you find them。然而男主却昏昏睡去。
The Cars的《Good Times Roll》响起:
Let the good times roll
Let them knock you around
电影就此结束,美好的大学时光就此开始。
附电影中所有音乐列表以及我自己整理的网易云音乐歌单:
http://music.163.com/#/m/playlist?id=416850305&userid=20585393
"My Sharona" — The Knack
"Gold”— John Stewart ft. Stevie Nicks
"Driver’s Seat" — Sniff ‘n’ The Tears
"Rapper’s Delight" — Sugar Hill Gang
"I Want You to Want Me (Live)” — Cheap Trick
"I’m Bad (I’m Nationwide)" — ZZ Top
"Take Your Time, Do It Right" — SOS Band
"Let’s Get Serious" — Jermaine Jackson
"Shake Your Groove Thing" — Peaches & Herb
"Give Up The Funk (Tear The Roof Off The Sucker)" — Parliament
"Driving Me Backwards" — Brian Eno
"Lookin’ For Love" — Johnny Lee
"Miss Broadway" — Belle Epoque
"All Night Long" — Joe Walsh
"Sleep Dirt" — Frank Zappa
"Heart Of Glass" — Blondie
"Urgent" — Foreigner
"Romeo’s Tune" — Steve Forbert
"Ladies Night" — Kool & The Gang
"Bad Girls" — Donna Summer
"Good Times" — Chic
"Drivin’ My Life Away" — Eddie Rabbitt
"Cotton-Eyed Joe" — Beau Smith
"Every 1’s A Winner" — Hot Chocolate
"Fearless" — Pink Floyd
"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 Queen
"Alternative Ulster" — Stiff Little Fingers
"Frat Cars" — Riverboat Gamblers
"Gilligan’s Island" — Riverboat Gamblers
"Heartbreaker" — Pat Benatar
"Everybody Wants Some!" — Van Halen
"Ain’t Talkin’ ‘Bout Love" — Van Halen
"Treat Me Right" — Pat Benatar
"Because the Night" — Patti Smith Group
"Whip It" — Devo
"Rough Boys" — Pete Townshend
"Maybe I’m a Fool" — Eddie Money
"Cars" — Gary Numan
"Pop Muzik" — M
"Minimum Wage" — The BusBoys
"Third Uncle" — Brian Eno
"No Judy" — Standing Waves
"Hand In Hand" — Dire Straits
"Good Times Roll" — The Cars
"Cherokee ChaChow" — The TWITA Boys
8.0 林克莱特这部新片就像是80年代版的Dazed and Confused,但有他在这二十多年中积累的成熟,既有鲜明极具年代特色的群像塑造,对于叙事的掌控也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它敢于玩弄廉价的俗套,但这些俗套的戏份往往都会以林克莱特式的充满智慧的对话与情节而结束,依然是对一群角色某些特定时刻的鲜活刻画
无论是相比三部曲,还是相比《少年时代》,这部电影都逊好几筹。。。之前作品中那些放松的灵动以及从个体生发出的普遍性,这部电影里完全看不到。
群戏导的真是厉害。典型美国运动型直男之间的关系表现得好真实。蠢中有哲理。
记得少年时代里,梅森开着车去大学报道,然后可能他中途厥过去了穿越到了80年,于是就有了这部电影,哈哈!林克莱特以前在大学就是打棒球的,这部电影和《年少轻狂》一样也充满着他对当时美好的回忆。一群对未来无忧无虑的狐朋狗友,大家一起开派对、抽水烟,谈恋爱顺便谈人生,年轻真好啊
Linklater没俗气的挑选那种青春偶像(比如芙蓉)把该片弄成屎尿屁,倒请了一群主力电视圈正值上升期的男生们来演这个怀旧又充满荷尔蒙的电影。他把在光头剧集下的两演员--BlakeJenner和GlenPowell用得很好,前者拍出好美的一幕,后者挖掘了更多喜剧的气质【嫌弃光头。
“你发现了吗,周围的一切,每个人,都在比。连抽水烟都他妈要比。”从直男癌群像开始,到若有所思的温柔日常结束。成长就是任性后的克制,狭隘后逐渐开阔,比了解厌恶更重要的是找到热爱。“人生唯一重要的就是尽早进入最佳状态,做最好的自己。”看完好想换一套棒球男孩造型呀!
如果不是最后一幕莫名触动了我,这片子在我这,顶多2星……
please take me back to the 80s when people are dancing to disco, wearing high-waist jeans and before trilogy hasn't come out and woody allen was still making serious films like annie hall
真的太特么无聊了 绝对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4 又一部让自己觉得大学四年真是白过了的电影,而电影里也只演了三天半的故事。Disco舞厅,乡村乐酒吧,朋克乐队现场,棒球队派对,艺术挂派对,八十年代的场景不能更让人向往,估计林克莱特心里就是那个不舍得离开校园的老大不小假冒投球手。狂欢之后的清晨池塘里的对话展开了历史课上的第一场梦。
时间魔术师林克莱特继续在简介的时间框架内着手自己的荷尔蒙叙事,但这一次,他镜头中的琐碎日常却不断地在典型与普遍两个极端遭遇身份的撕扯。对于如我这样的林克莱特粉,面对《各有少年时》的无动于衷大约也不能只用一句“缺乏共鸣”就给打发了。
果然是延续了《年少轻狂》的基调,乌托邦式的大学氛围,年轻的肉体肆无忌惮的挥霍,打打闹闹似乎生活没有不开心,虽知道是假象却也不会觉得尴尬与突兀,编导功力在。另外,其实林克莱特从来都是直男界标兵啊,所有作品中几乎看不到同性元素。[B]
多一些阿巴斯,少一些林克莱特。
第一次给林克莱特三星,其实客观可以给4。80年代特定群体的青春还原,比99%国产青春片思路正确太多。少共鸣,梅森与我的相似度大概和这群人与直男癌的相似度有的一拼。青春片没共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林克莱特电影里的人物庸常得不发光也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俩事恰好凑一起了,一种创作观的倒退。
跟林克莱特最无共鸣的一次,感觉就像在看未来直男癌们的长成,全、程、冷、漠、脸。 随便起的“各有少年时”居然成正式译名了,好吧你们开心就好... (︶︿︶)
别人的大学生活肆意声色,我的大学生活沉溺光影。有人精彩潇洒,有人死宅宿舍。
这部其实有点白开水了
6.9,青春其实只是一场梦。从结局男主角眼睛闭上那一刻···开始···
大学开学前的三天,肆意的青春与荷尔蒙,林克莱特一贯的话痨而不失智慧
无聊,蠢,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