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万岁》这样的电影,看其时是笑声不断,看过后却是挥之不去的惆怅。就如张爱玲在《〈太太万岁〉题记》里说,我非常喜欢“浮世的悲哀”这几个字,但如果是“浮世的悲欢”,那比“浮世的悲哀”其实更可悲,因为有一种苍茫变幻的感觉。 这种苍茫的变换,在100分钟的时间里,的确是交替行进,人生的悲喜剧原是不曾定性,随意上演,结局是大欢喜,但又有多少的悲剧即将上演,谁又能说得清呢。 陈思珍的少奶奶生涯,是处处扯谎,全是为了别人好,委屈自己,但别人不领情不说,反而要责骂她。婆婆怨她就知道扯谎,不想想她自己吝啬、小心眼,不是思珍佣人早不干了。丈夫怨她扯谎借来了岳父的钱,后来被人卷了钱生意失败,也是因为岳父的钱晦气,总归是她害的。我们看着谎言圆来圆去,到最后圆不成,生发了多少笑,是嘲笑,是好笑,却没想到思珍的心里有多慌乱有多苦。 思珍真是不容易。维系着一个不富裕的家庭,小心打点上上下下,算是有生活的智慧的女人,更加难得的是,她从来不考虑自己,反而不怕委屈自己,但是这样机关算尽,到头来却没人说她好,她真是不值。 张爱玲说,“中国女人向来是一结婚立刻由少女变为中年人,陈思珍就已经有中年人的气质了。她最后得到了快乐的结局也并不怎么快乐;所谓“哀乐中年”,大概那意思就是他们的欢乐里面永远夹杂着一丝辛酸,他们的悲哀也不是完全没有安慰的。” 那么思珍有什么样的安慰呢?丈夫志远潦倒的时候跟她说,思珍啊,这世上只有你一个人待我好。貌似贴心贴肺,心心相印。这是受了婆婆的气后,还有的慰藉,听了这话思珍就啥都不计较了。 但是呢,慰藉只是暂时的——“她丈夫总是郁郁地感到怀才不遇,一旦时来运来,马上桃花运也来了”“当初原来是他太太造成他发财的机会的,他知道之后,自尊心被伤害了,反倒向她大发脾气——这也都是人之常情。”(张爱玲语)。 所谓的人之常情,就是旧式大男人怎好仰仗女人,这多不给他面子。反倒是情妇处处仰仗他,撒娇耍泼乃是家常便饭,却都是小女人的可爱,反而好显出这大男人的气派来。只是这大男人没有想到,小女人绝起情来,也一等一的厉害,可说原先有多娇,此时就有多狠。 志远破产后,情妇咪咪的白相情人闹上门来,假称咪咪有孕要求赔钱,志远焦头烂额,求太太帮忙,思珍念及夫妻情份,决定最后一次帮他。就只身赴小公馆,谎称要接咪咪正式入门——又扯了一次谎,那场戏煞是好看,思珍说得来那叫一个热闹,又说要搬过来了,好省钱,又说咪咪的衣服好,丈夫都不舍得给自己买的以后可以借来穿了,又说要在客厅搭个铺给婆婆,她和咪咪睡床好照顾她这有孕之人……咪咪和白相情人气得把她轰出去,看的人眼泪都笑出来。 咪咪是个骗子,每次见一个新情人,开场都要说,我的身世真惨。——能不能讲给我听呢。——可以啊,但是你不可讲给别人,因为我是第一次讲给人听。说完,她一脸媚笑,一只眼睛诡秘的眨一下,好像很体己的样子——上官云珠演得真好,这样娇弱的人儿,怎不招人怜惜?难怪良家妇女会败下阵来。这电影愈加让人觉得良家妇女在中国的没有前途。 张爱玲曾说,正经女人虽然痛恨荡妇,其实若有机会扮个妖妇的角色的话,没有一个不跃跃欲试的。你看这里,思珍费尽心机招来了什么,远不及咪咪抛一个媚眼来的实惠,就难怪她会出此言。 也许可以把这看作是试探,神说:“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哥林多前书10章13节)”因为神的试探,必是找到你的弱点,才能施加。咪咪这个试探志远没能受住,思珍想跟他离婚,志远又一次跟她说,这世上就你对我好,没有你,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思珍就破涕为笑,婚也不离了,女人到底好哄,神也为受试探的人开了一条出路,看着的人却有些悲哀。 思珍算是仁至义尽。张爱玲也是,编剧的稿费还要给胡兰成度过“小吉”。但是思珍没有离婚,张却是毅然决然地离开胡,这才聪明。虽胡晚年和佘爱珍也可以琴瑟相和,想必张也是不屑的。 其实人都是怕试探的吧,或者受试探多了也就受住了,或者未必,也要看人的。而在这一场试探里败下阵来的志远又值不值得思珍怜惜呢。张爱玲又说,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所以,我们只当这是爱好了。为了爱,谎还是要扯下去——思珍,也许你觉得值得,但我这看客,只觉得你好累,果若有福报,你是积德的。
《太太万岁》
男人犯罪女人落泪,丈夫崩溃太太万岁
中国女人成则成于精通人情世故,败也败于心宽悲慈过度,(电影里的)中国男人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先前是个窝囊废怪责时运不济苦于怀才不遇,然后当了反骨仔在外潇洒天地在家呼之即去,不久兜里干净,嚷吵尖讽借钱晦气,誓要离婚强撑硬气,妻子再帮一次,收敛生性低声下气,完满收官家庭和气。张爱玲的故事看得真是令人痛心,哪怕给了个美好的结局,总是渗漏着看透人世浮华的悲戚凉意,轻轻哀叹着道出那亘古不变的丑陋人性,小女人们事事以家庭为先,句句以他人为重,长辈对那一箩菠萝蜜的喜爱比对媳妇的尊重还要多,社会对那一纸结婚契约的捍守比对女人的在乎还要浓,大丈夫们在干什么?有利数时家和万事兴,难临头即要分毫算清,老爹不是老爹,老公不是老公,到底是男人最懂男人,爱极了女人的性,又恨极了女人话多过放屁。
笑多了,都要用哭归还愉悦
我看到大家在这部影片底下都是关于“张爱玲”的,或者不痛不痒地说几句“人生悲欢”、“家庭观照”或者“烟火气”,我感到非常震惊,竟然没有人愤怒?没有人关注这部电影所刻画的当时极端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吗?没有人意识到思珍的悲剧命运?
这部电影关于性别偏见的主题被巧妙编织进了情节,某种程度上弱化了观念表达。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悬置”通病,他们明确地知道社会问题是什么,也清楚地刻画了社会矛盾,但是他们不知道出路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解决。他们始终有一种基于个体的伦理观望和不确定性, 他们希望明天会更好, 但是无法确认明天是否会更好, 只能以自己的艺术创作去表达, 去改善自己的生活境遇, 从而呈现出一种悬置的心态。
导演桑弧拍这部电影时,就职于上海文华电影公司。在《太太万岁》之前,他还导演过张爱玲编剧的另一个电影《不了情》。桑弧本人也编剧过一部当时非常火的电影《假凤虚凰》。
1945年战后,当时现实主义创作的理念继续深化(要求对社会生活本质深刻、准确的反映)。但桑弧选择了一条更“软”的路子,即以喜剧的风格反映当时的日常生活,他的影片没有讽刺喜剧那样强烈的政治色彩(比如同时期的郑君里《乌鸦与麻雀》),而是集中表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歌颂美德的同时讽刺和揭露社会上的恶风恶俗。
由此可见,《太太万岁》在歌颂思珍的贤良能干的同时,意在讽刺当时社会强烈的性别偏见——针对男性(志远)的道德底线显然比针对女性(思珍 )的低。思珍在家左右逢源,为了安抚婆婆、打点下人,不可不谓兢兢业业,却总是弄巧成拙,最后大家反而都把错算在她的头上。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带有婆媳争端、丈夫出轨、妻子屈尊维持家庭尊严的生活喜剧,实则是对女性身不由己的悲剧命运的关照,带着一个悲剧内核。
思珍作为媳妇,两边不是人;咪咪在唐志远面前看似耀武扬威,转身就被丈夫掌掴
如果40年代的电影就已经告诉大家,女人结婚后丈夫可以明目张胆出轨,婆婆可以点名道姓辱骂,连父母都认为思珍是“唐家的人”,无法给她最大的安慰,甚至父亲与女婿一起逍遥——我想这已经不是单纯的“饮食男女”喜剧了,我相信没有一个女人能笑得出来。
而且,更深一步想,思珍这种忍气吞声、贤良的品质值得歌颂吗?她为了维护家庭放弃自己,任凭一切与家庭有关的人,婆婆、丈夫、丈夫的情人去侵占她的领地,不断缩小自己的生存空间——这种畏缩的特质,放到男人身上不是蠢,不是软弱吗?为何放到女人身上就值得称赞了?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女人,你为何要结婚?
导演:桑弧
编剧:张爱玲
摄影:黄绍芬
剪辑:傅继秋
失足丈夫浪子回头的全过程。当然不是胜在故事梗概,吸引我一动不动看完的是对细节的绝对拿捏。
美感。少奶奶给老太太拜寿时姿态既日常、端庄又风情万种,民国上海太太的美感完全被演绎出来。对上尊敬做小伏低,被问到打赏数目也会先让老太太拿主意;对下周旋体恤,贴补佣人工资;家教好格局大,锦上添花的聪明和世俗智慧,完美太太。虽然讲普通话,但还是完全演绎出了上海家庭的情调和本色,前半段的礼节应对、人物交往都有种旧版红楼梦的感觉,后半段引入很多现代冲突,撩起华丽丽的长袍看到四散奔逃的虱子们。还有,妹妹的帽子着装、电话、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与传统观念,大概也是上海近代西化的表征之一,张爱玲写得上海器物、人物、事物完全可以看做现代化的旁证史料。
呼应和伏笔。太太刚和弟弟谈银行工作不好,丈夫这边就来岳父家筹款子了;老太太和拆白党两帮性格阶层迥异的人都说喜欢看苦戏;别针第二次出场的时候观众就会预感要出轨的;不过重复太多次的巧合就让人有点怀疑了。
神经喜剧。从一地鸡毛的生活中挖掘艺术、美感和黑色幽默。少奶奶父亲的形象和肢体喜剧效果拉满:认钱不认人,“小公馆”本性不改,出场时的阴阳怪气,堆叠起来让人尽管是在他犯错时也不会嫌恶而是默会一笑;很本土,在这里看父亲的势力和父亲旧习性不改的时候,和读《厌女》里父亲的女儿章节是完全不同的情感。瘫坐的姿势让我一度怀疑这位是葛优老师的喜剧启蒙吗?妻子每次说完“不扯谎”之后立刻扯谎,前期观众会莞尔一笑,后期估计只会是心酸了。
神不知鬼不觉的转场。同样令人拍案叫绝的,被弹幕称为“神不知鬼不觉”的是镜头转场:远贸有限公司牌子的流畅过渡简单四个镜头反映公司筹备全过程,与老丈人的“设几个部门、招多少职员”正好呼应。另一处是少奶奶从“小公馆”出来,关上门打开门直接一个镜头转到家里,镜头语言背后的悲凉婚姻哲学还有女主人的困境尽显无遗,让人想到内容上娄烨在《浮城谜事》里的处理:妻子和第三者同时对自己的孩子说“爸爸回家啦”“爸爸来接你回家啦”,镜头丝滑,镜头语言背后泪目。
影片主旨。看到中途一度以为是中国早期的女性意识启蒙,但结尾因为丈夫的诚恳又回心转意,可见并没有向旧生活方式和观念开战,而是像吵架和好,或许并没有太大的想讲女性意识的野心,而是记录日常饮食男女家庭伦理喜剧片。不过或许也是因此而没有拔得过高落入说教悬浮,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吧只能说?现在很多试图揭示中产阶级心理的片子可以借鉴当年的文华公司,而不是《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北辙南辕》。私以为坚定离婚到不离婚的处理有三种可能:其一是在买胸针的时候说“不如买无线电”,太太应该是很注重精神层面的人,高于物质层面,最后为一线希望的爱放弃离婚有迹可循。相对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娜拉看到了婚姻裂缝决定出走,上海太太的选择会让人觉得“这个勇者明明超强却过分慎重”。她是真正坚强的女人,遇到千丝万缕的家庭关系,心细如发,妥帖处理;面对针对丈夫的敲诈,睿智斡旋,处变不惊,干脆利落,一劳永逸;但是面对“男人的悔悟”,反而主动步入谜局;就像张爱玲用这部剧本的收入接济胡兰成。其二是,这部电影要迎合彼时大多数市场观众的心态,不能完全流失掉男性观众,所以选择了相对缓和温情的结局,上映引发海内报纸530余篇铺天盖地的宣传评价报道,据传是当年的票房冠军,我不意外,实至名归。其三,或许离婚也只是这位太太顾全大局、迫使丈夫彻底改头换面的策略和智慧,像前面一样曲线救国提自己的需求,目标实现,就没必要再离婚。旧上海勇立现代化潮头,但并不是革命的现代化,而是实利的现代化和商品化。
时代重现。“从五四的文学革命到1930年代的革命文学,到抗战时期的救亡文学,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的沦陷,才给了她机会”(柯灵)。孤岛时期,中产阶级电影先河,不攻讦主流证据,扎根生活和道德,通俗喜剧背后是新的生活方式和夫妻地位的探索。这让我想到《南海十三郎》中主流价值与革命影视VS娱乐化电影的争论;革命价值观教育电影痛斥“你用肉弹色诱三军,叫他们怎么去打日本鬼子?扰乱军心,荼毒生灵……兵荒马乱,不想发财。”;“娱乐戏”反驳“你每部戏都叫人家忠君守节,中国已经没有皇帝了,你的思想太陈旧了,老弟,收山吧,你那套不吃香了。”;主流继续痛斥“做戏也做人,戏要启示人生一条正确的路,我的戏全部都是导人向善,教人有始有终顶天立地。”孤岛时期的上海编剧,大概也在探索不同于革命正剧的另一条路子,虽然后期一段时间内不被提倡。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太太万岁》不是被构想出来的,很多细节和现实设置都是独特文化现象的再发现。首先是令人咬牙切齿的拆白党,依靠色相,专攻富家子弟,情利双手,而被吸血的人“家破人亡”,活脱脱上海的名利场。由富裕之家嫁入中产的女儿,有金条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金条帮助,物质、财富、标签都是门票。旧上海的故事已经远去,但是形形色色的人物世情却脱胎重生,循环往复。接下来是通货膨胀,二万零花钱,敲诈二万万分手费,现在要怎么多估计会被调侃“你要是的GMD的金圆券吧”。
PS.观影小Tips:B站出了着色版,整体观感和美感不如黑白电影,但两版对比,着色版能看到很多细节,比如少奶奶拜寿时,佣人手上拿的芍药花,细节更丰富,可以用来作二刷。
这破镜重圆,看在眼里,终归有些不是滋味。
好的地方太多了,如果挑一句:石挥简直太神了
主演气质有点像原节子,整部电影的风格也有点像日本早期家庭片。因为年代的原因,台词的喜剧效果反而增强了……在这个国家,太多的东西都中断太多年了。
7/10。桑弧这剧可以说是模仿刘别谦擅长表现的金钱与爱情的问题:失去经济地位的丈夫连买来的情妇都无力掌控,只能利用妻子的情分摆平外遇。收音机和别针的轮换、绢扇的掩面、电影票根的谎言和报纸噩耗的虚假担忧,道具都用于揭示心理和炮制笑料,如上小公馆教训女婿的岳父同样掉入桃色陷阱后换上夸张的西服,或妻子向女佣谎称口红印的手绢属于自己后拿着抹泪,笑着笑着就让观众哭了。擦红药水的细节象征妻子之贴心,使离婚之即丈夫心回意转。桑弧对刘别谦“门“的元素也运用纯熟,表现在丈夫用手表找流氓换回别针,只从门外听见耳光声来渲染情境。依靠动作(女佣摔碗、老母争吵、丈夫抱怨、电话讨钱、弟妹私奔)加速节奏,引发冲突的法子是俗套的情节剧打闹,比较失败。利用情妇“有喜“谎称接走她一段最别开生面:善意的谎言才是解决婚姻危机的大智慧。
好看。大上海,拆白党,饮食男女,用不动声色的局部大特写接景、转场,暗示人物心理,有妙趣。摩登城市气息中产阶级生活,年轻人光鲜时尚打扮,不用装,都是骨子里浸染,要是中国电影没断层,这股灵气一直沿袭下来,现在演艺圈就不会有那么多穿着世界名牌却一身渣土、地沟味的男女屌丝了。
六十年前在中国怎么做女人,现在还是怎么做女人。
太太做到这种份上就算是功德圆满.
放在21世纪的今天也完全应景啊,对家庭关系的处理、人性弱点的披露,都那么一针见血,张爱玲调侃不忘犀利
最近接连看华语老片,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是,我们现在从文学到电影,都失去了讲述日常的能力。但讲述日常,我们曾是世界翘楚。
编剧张爱玲,所以质量还是有保证的。虽然是喜剧剧本,有一些台词还是有张爱玲小说里那种感情的痕迹。太太要离婚的时候,说的那句“感情的事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再也不会像从前一样了”。一下子就想起了《半生缘》里那句“我们回不去了”。╮(╯▽╰)╭
如此一出轻喜剧,张爱玲深知市井的喜乐及妇人的“聪明”……
张爱玲编剧,这应该是最地道的上海味道了,摩登天然的小资格调,精致且斤斤计较,但实则关系的还是人情,颇有温度的。恰如片里的这位太太,里外周璇,八面玲珑,上的了厅堂受得了委屈,精明能干顾全大局,实在比电影里的男人强一万倍!真是太太万岁!得妻如此夫复何求!石挥这角色这演绎真是滑稽十足。8.2
对白就像说相声一样 猥琐的男主和靠说谎持家的女主与大仙一样的土财主爸爸与专爱看苦戏的老妈还有我的人生比苦戏还苦我只告诉你一个人的咪咪小姐
嬉笑怒骂市井大戏,男女皆是犯贱脾气。沾花惹草风流成性,强颜欢笑苦楚难尽。亲家对喷甚是有趣,咪咪勾魂风骚演技。若论演员石挥给力,若论角色太太不易。胸针挽爱仍存情意,痛并快乐生活继续。
靠谎言周旋的模范太太 可是张爱玲自己写的剧本怎么从小说里的摩登市井味儿变成了老娘舅味儿…
我们夫妇之间里的女革命在这里还是个瘦弱又圆滑的太太。很有趣的爱情小品,女人与家庭,石挥的怪岳父
男人大概都想要这样的太太,无论怎么背叛,哄一哄,还是能乖乖回来。
情感入世,外观时尚,几个大特写很棒。汪漪最美,蒋天流揣摩得最好,上官云珠的角色最好玩,至于那个完全就是狐狸长相的……实在无语了。男一号很猥琐,石挥以“太超过”的方式在演绎配角……
40年代还有这样的中国电影,有种泪奔的感觉。张爱玲的这悲喜剧剧本简直是神了!各种元素真是把骨子里守旧外表现代的40年代的中国发掘透了,我津门石挥的演技有种能说话的巴斯特基顿的感觉,忧郁呆滞的眼神中藏着各种蔫坏损。
张爱玲编剧的都市爱情剧。剧情并不复杂,也带些造作的成分。结尾还是大团圆。主角是蒋天流演的媳妇,以说谎的方式维系家庭关系,倒也是苦情。石挥的配角把戏都抢了。看民国老电影无法不想这些演员今后的命运:石挥、上官云珠自杀,蒋天流演女革命,早早息影,活到了91岁。唉。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