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乏喜剧笑料的这部片子,终归是个悲剧。姨妈在东北寒冬腊月的露天市场上卖货,两眼无神,木木地嚼着干粮咸菜,往日风采一概不见,人好像魂都没了。我们一路看着有主张、有情趣的姨妈,最后变做了行尸走肉状,难免不为她惋惜。 为啥说是悲剧呢。要说人各有各的活法,自得其乐就算不得悲剧。姨妈以前虽孤单,可过得挺快乐。养鹦鹉,一养14只,养一缸鱼,再唱唱京戏,连她做家教教的都是英式英语。 英式英语!这就是姨妈的悲剧的象征。身价还端在那儿,却早过了时,不被待见。而现实总难免在这小天地搅起波澜,提醒着真相。 要是姨妈不理会就罢了,可姨妈她又是爱面子的人,所谓的爱面子,也就是跟社会妥协,求得认可和尊重。她甚至不惜撒谎,把鞍山的女儿说成是在洛杉矶,以向另一个小市民、邻居水太太炫耀。在跟社会的不断交接中,渴求被接纳的姨妈却发现不被接纳。在被一个骗子骗得人财两空后,姨妈心里的墙围终于塌了,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来自外界的打击,最先出自外甥宽宽,十几岁的小男孩假期来看她,却跟网友合谋骗她的钱。这次,到底是骨肉血亲,姨妈还要在警察面前为外甥求情,钱也拿回了。 还是那些钱,下个骗局来自一个老男人,她才真的被打垮了,不仅是钱没了,还因为她付出了真感情,对一个心怀浪漫的女人来说,这才是致命伤。如果说上一次只是被现实轻轻地撞了一下腰,那这一次,现实却像她自己从楼梯上重重跌落一样,摔得她体无完肤。 周润发演的这个潘知常,颇懂得讨好女人,温馨家常晚餐开场白便是,你的碗跟我妈家的一样,你的排骨跟我妈做的一样,甚至不惜嚎啕,显得一往情深,接着更有高论,女人有两种,一是美人,爱英雄;一是佳人,爱才子。言下之意,姨妈不是美人就是佳人,极具代入性。好像是一个美丽的圈套,温柔地张着大口,等人往里跳,姨妈招架不住,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于是自动的变成了美人,面对英雄,款款唱起了霸王别姬。别说,音色婉转、眉目含情的姨妈,在这一刻还真是光彩照人。且看潘知常,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是为鱼上了钩得意,还是身为票友为她叫好?恐怕是前者。清醒布局的他,和意乱情迷的姨妈,本来就不在一个层级上。 唉,如果说人生本是幻梦,我还真觉得潘知常是颗好棋子,他给了姨妈真正想要的东西。这个姨妈的丈夫给不了,那个老实巴交的东北工人,哪里懂得情调。可是最终害了姨妈的也是这个情调,因为日子终归是平淡的,情调却是那么虚幻,可以为一时,却不可为一世,骗子骗的只是一时,所以做足功夫。 投其所好的骗子给了姨妈实现美梦的机会。这是她这一生里唯一的一次绽放吧。你侬我侬,琴瑟相和。女人的心,即使60岁了也一样浪漫,姨妈就说明了这一点,而这个时候,还有一个潘知常,愿意陪她做梦,共赏如梦似幻的华美的戏服,共唱浓清蜜意的国粹艺术,啊,谁也别说姨妈不幸福,这个时候,这个女人达到了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都是这个骗子给的。 但姨妈是个矛盾的女人。她有多理想多梦幻,就有多现实。只可惜,她虽一再受骗,也难免积累了点经验,可到了下次还是被骗。姨妈太善良了,也太愚蠢了。东郭先生的故事谁都知道,但是东郭先生们也总是前赴后继,代代不绝。 潘知常骗了姨妈两次,第一次300元,第二次,偶遇,姨妈讨回300块后钱却又相信了他。她也总是问他,是不是骗她,还曾经想过一刀两断,可就是下不了决心。不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的姨妈,内心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一会是理智,一会是情感,直到钱被骗光了才彻底向现实投降。 大幕总有拉下的一天。有过高潮,当然就会有尾声。可悲的,是姨妈倾覆了全副心力,赴这一生中之美丽之约,期望大而失望大,于是难以复原,变成了呆呆傻傻的一个。 其实大家都爱姨妈,她正义,她有情趣,她善良,虽有点小市民的斤斤计较、护面子、难免对人玩点小伎俩,但伸出手去帮人的也是她。还爱她的婉转的唱腔,满屋的放飞的鹦鹉,穿着自己织的红彤彤的毛线泳衣跳下水,真觉得这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女人,连骗子最后都要陪坐一宿,可见也难免愧疚。 姨妈是个有弱点的女人,跟每个人一样;姨妈是个热爱生活的女人,这个倒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姨妈是值得尊重的。 后现代?的确,不光星爷的疯疯癫癫的小人物如此这般,姨妈,不过是整点无厘头的小情调,到最后也难免归入这笑笑哭哭的一类里去。又哭又笑的生活,本来就是真的生活。姨妈的悲剧,是她被现实打垮,再也坚持不了自己。而没被现实打垮的那些姨妈们,我们称之为喜剧。不合适宜?管它!
记得06年初时列了06年期待的几个片目,其中就有《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不曾想一年过去才得窥真容。期待的原因只是因为许鞍华,这个有《投奔怒海》《客途秋恨》《女人四十》《半生缘》《千言万语》等佳作等身的香港女导演,从来都有着对于生活细节的细腻捕捉,和对于历史现实的敏锐洞察。
外甥宽宽来上海姨妈家度假,这个保守、清高、吝啬、矜持的独居中年妇人的平静生活被打破,随之而来一系列生活变故。姨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对于人生的一点小小的理想却在纷繁复杂、孤清无依的生活中无情幻灭。
纷繁杂乱的生活中,原本可以构筑出一个丰满、立体的形象,但对于整体把握的缺乏,造成了形象的失控,这种失控一方面来自于斯琴高娃的表演,另一方面来自于情节的铺陈:姨妈本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小知识分子,但斯琴高娃本身的气质,却给角色带来了市井粗野的一面,而有些细节,例如睡觉打鼾、穿毛线衣游泳等等场景,除了引人发笑,实不知对于形象的建构有任何作用。斯琴高娃的表演虽然时有令人击掌之处,但总体上并没能建构出一个清晰完整的角色,甚而有时过于用力,使表演流于夸张,这也是斯琴高娃一贯以来表演上的缺陷。何为真正优秀的表演?何为收放自如?可以参见许鞍华前作《女人四十》中的萧芳芳。
影片中还有许多其他人在姨妈的生活中进进出出,为了女儿的白血病而碰瓷行骗的史可,终日抱着猫、花枝招展的邻居卢燕,在沦陷在生活的泥潭、粗口成章的闺女赵薇,还有被外婆领养长大、半边脸遭毁容的飞飞,这些人在姨妈的生活中进进出出,而正是这些人来人往最后造成了姨妈的惨淡收场(也许这种表面上惨淡的人生,表面上没那么光鲜,但却更有安全感、更让人踏实)。配角个个给出了精彩的表演,尤其是史可的表演,火花四溅,让人大开眼界,而赵薇的表演虽然仍旧那么不靠谱,但相较自身而言无疑是天大的突破。这些鲜活的角色构成了那些被主流社会所忽视的女性群像,一个个鲜活生动。但有时过于抢戏,有喧宾夺主的嫌疑,而且这些角色很多时候游离在影片主线之外,并未能与影片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像是影片长歪的枝丫。
影片结尾不免让人错愕,情人鸡飞蛋打,邻人魂归西天,女儿从天而降,姨妈的前情旧事终于揭开,给姨妈的生活状态提供了一个注解,好似悬疑故事,终于揭开了谜底。姨妈跟着女儿回到了曾经抛夫弃女的下放之地,开始了一种乏味寻常的草芥人生。影片毫不犹豫地撕开了人生的本来面目,还原了嬉闹生活背后血淋淋赤裸裸的本来面目,在这里许鞍华依旧保持了对于历史的严肃反思,和对于现实的深刻洞察。
但这样把影片突如其来的带入对于历史现实叙述当中的做法,使得影片就像是一个请君入瓮的圈套,那一切的嬉笑怒骂都只是为了影片最后的现实升华,这种刻意为之的做法并非从影片本身自然生发出的枝丫,非但没有拔高影片的立意,反而割裂了整部电影的情绪律动和情节逻辑,对于现实的嘲讽和批判在这种前后矛盾的叙述和悲喜剧的犹豫不决中被削弱。
影片中段,姨妈和潘知常穿上霸王虞姬的戏服,细踩碎步,轻甩水袖,乐颠颠美滋滋地从房间舞到走道,久石让的音乐梦幻中带悲凉,整个画面色调暖意浓浓,成为整部电影的华彩乐章。我理想中的影片结尾就应该是这样,一个类似于《女人四十》的结尾,这才符合整部影片的气质,缭乱绚丽,却有着人生无尽忧伤,让人回味无穷,唇齿留香。可惜许鞍华预支了如此动人场景,空留苦涩绵绵的人世沧桑。
许鞍华与编剧李樯、摄影余力为、剪辑廖庆松、录音杜笃之、配乐久石让等人合力嘈嘈切切错错杂杂弹奏了一曲,弹了出大珠小珠,只可惜珠子大小不同,成色各异,没能用一根合适的线仔细串连起来,因为要拿出来展示,大家催促得厉害,匆忙用一个普通瓷盘盛了端上来,尽管珠光宝气,却也乏善可陈。
我一直以来都刻意避免去看那种还原市井小民底层生活的电影,因为那里面的生活太艰难也太现实。
这类电影与悲情浪漫英雄主义的大片截然不同,大片里面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恩怨情仇离我们太过遥远,这种令我们常为之惆怅百转的情节日后大多成就经典,太过坎坷的经历,再借助坎普的语言、坎普的行为、坎普的拍摄手法总让观众们唏嘘落泪。我们热爱的就是这种拥有着遥远距离感的震撼,和那份永不磨灭的刻骨铭心。
而那种刻画小市民人生百态的电影,往往拥有太过真实的生活场景、似曾相识的对白……我们每个人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环境在这种电影里比比皆是。观众常常会自发的产生一种代入感,在这类电影的映射下看到一个酸涩平淡生活中的真实的自己,如果看得多了,就会和《杀手莱昂》里那个小娜塔丽·波曼一样心灰意冷并质问:生活永远如此艰辛?
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小喜小悲充斥在两个小时里,却同样让我感叹底层人物的悲哀与无奈!
在这部电影里,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姨妈读过大学,操一口正宗高雅的英式英语发音,痴迷京剧与国画,内心追逐富有情调的精致生活,却在文革时远配东北鞍山委身于粗俗的糙老工人,不甘梦想破灭的又抛夫弃女逃离那个梦魇回到上海。但即便是在上海,也无非邻里间的攀比与争风吃醋,为了几块水电费跟假期里寄居的晚辈斤斤计较尖酸刻薄,被别人偷了一幅自己的国画作品首先流露出的是欲盖弥彰的窃喜……斯琴高娃对这个角色的诠释绝对精彩入骨,她把身为小人物却身处繁华都市的矛盾心态勾勒的恰到好处,姨妈自命清高,嫉妒心膨胀,虚伪自私,却又同时善良、宽容、内心情感丰富、更富有同情心,她那与当前社会格格不入的言行举止和她身上那种让人又爱又恨的表里不一,使姨妈在上海的各种遭遇,看起来貌似荒诞怪异,实际上则无不透着冷列的尖锐。她的对手从卢燕到史可,再从周润发到赵薇,他们都是姨妈生活中举足轻重的过客,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步一步的,或直接或间接的把姨妈逐渐逼向绝地……而姨妈。而这些情节也恰如其分的反衬出社会现实的阴暗面与凄凉现实。
然而生活中,又何止姨妈一个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老戏骨卢燕所饰演的灰带鱼表面上看起来矫情做作,但实际上同样是都市里被人遗忘在角落一隅的独居老年,无可避免的孤独又脆弱,经不起一点波折,他们唯一的需求翻来覆去无外乎还是那两个字——陪伴,一旦这个精神支柱被摧毁了便一无所有。
史可出演的打工女骗子金永花同样精采绝伦,有人说她自甘堕落,有人说是生活逼迫成为骗子不值得同情,但无论如何她有着令人心碎的隐情。谁都想奉公守法的挣钱,谁都曾经奉公守法的挣钱过,但是由于生活的压力,来自大环境的不公正,对于弱势群体的刻意忽视,而选择“快速致富捷径”的漂泊在外的金永花们绝不是可以被我们忽略不计的极少数。而金永花最后替女儿做出的选择与结果,虽然表面看起来残忍决绝,但这其实是无根无基弱势打工族们最后的无奈选择,如果还有一丝生存下去的曙光,谁会去斩钉截铁的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呢?
赵薇客串的刘大凡代表了姨妈曾经抛弃掉的鞍山生活,刚刚出场时,她的粗俗、冷漠让人反感,但随后她在马路中间与姨妈争吵的那场对手戏,又把观众拉回到对于“环境造就行为”这个社会因果的感慨上来,由此对于女儿刘大凡的恨意一下子软化得无影无踪。而后赵薇在鞍山饭店做大厨的那场戏中,她蹲在门口静默的抽烟,姿势始终是那么粗俗不堪,其间赵薇一语未发,但是就是通过那指尖、眼神的流动,把所有的屈辱、疲惫、憧憬、悲凉与沧桑、愤怒与不甘发挥的淋漓尽致……早已流出银幕、贴地潜行,渗透进每个观众的内心深处。
电影里甚至连打扮怪异的新新人类也不例外,她那引人注目的发型,和看似堕落的行为背后同样隐藏着一段悲伤的往事,他们借布满尖刺的外衣掩饰保护着自己,可到头来仍然会独自缅怀被别人抚慰时的那种温暖。
这部电影里充斥着下层人物的悲哀,好像就惟独周润发一人例外,始终用春风得意的姿态诠释了另一种骗子的形象,他和斯琴高娃之间的姐弟恋充满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尤其是骗才骗色之后还做一副伤怀样,简直演绝了。
所有的观众,包括我,都看得出周润发始终在骗斯琴高娃,可是姨妈自欺欺人的问:你告诉我实话,哪怕是你骗了我,我不会怪你。想必周润发在那个时候也惊诧于姨妈的一往情深,所以他赔偿了一整夜的时间来陪伴在姨妈身边,这也是一种无言的认罪和弥补了吧。
清晨,在他转身离去时,手臂行云流水的一挥而过,风衣飞扬披肩下是坚定又充满了霸气和嚣张的步伐,背影潇洒寥寂依然如故,这个镜头可真是意味深长,我们又见到了那个韶华的小马哥、完美的许文强。一个市井下作的骗子竟然感性到如此极致,这是致敬,还是嘲弄?
至此,我宁愿也自欺欺人的说服自己相信周润发是无辜的,因为这部电影太需要一点真诚的结局了。两人在公园里由京剧结缘;他和姨妈坐在局促狭窄肮脏的楼梯间里用手挖着吃西瓜;他对她说“平生唯有两行泪,半为浮生半美人”;甚至他看着泳池里丑态百出的姨妈极力装作不认识……所有这些难道不也是一种浪漫吗?
甚至周润发拿出他收藏的戏服给姨妈时,两个京剧迷,一个贼眉鼠眼满脸胡子茬的盛装虞姬,一个膀大腰圆大肚似孕妇的猥琐贵妃,就那样咿咿呀呀的陶醉在二人的繁盛时光中了,当他俩从室内唱到二楼楼台,恶搞的喜剧效果渐行渐远,剩下的只有让我叹为观止的惊艳。真希望这两个人的关系能永远停留在这一刻。可是命运一再开她的玩笑,他不是许文强。
在最后一个镜头里,姨妈练摊时背后的半导体里传来了《锁麟囊》的声音在喧嚣中逐渐清晰,可这时你却看不到京剧能再次触动她的心弦了,姨妈就那样坐在风雪里就着咸菜丝啃干馒头,她在上海时的张扬渐渐消沉,在鞍山完全回归了低调与落寞。属于姨妈的生活就这样戛然而止,勾起我心里一片唏嘘。
当你看的时候总是哈哈大笑,当影片结束时却总有人落泪。生活就是这样“后现代”!
______________
我博:
http://blog.5d.cn/vip/shiichi/200703/375915.html
至少关于上海的叙述结束前看了偶实在特难过了,市井、上海人、上海里的外地人和阿扎里、七十二家房客间的嚼舌根等等统统都烂在一个不靠谱编剧的意淫中。陕西路延安路附近萨地方来这种筒楼,大姨妈在那里摔一跤居然被送到外滩的医院里,汗趟趟滴,简直像在看粗糙的台湾偶像剧。艺术高于生活不等于野鸡路子,给5星的一定不会生活在上海。后现代生活哪里不能发生,非要上海?只能说矫情。久石让的音乐大气悠扬到莫名其妙。相信鞍山一定也不是电影里那样。所谓文艺片,太爱意淫,太不诚恳,又么想法,一个个都是不伦不类的十三点!!!
许鞍华真的是一个非常让人难懂的导演。。。。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拍出来啊。。。
影片的意义不错,就是有个令人恶心的斯琴高娃
阿姨,你怎么搞得啊,来例假就不要下水了嘛
搜到这么个花絮:许鞍华本来打算给影片一个喜剧的结尾,却因为周润发不肯到鞍山补拍最后几个镜头,而被迫以现在的悲剧情节来结局。
6/10。姨妈精神追求超越物质,带有小市民的虚荣与善良,为了省水电费与侄子吵架却自己开空调睡,操着不合时的英式英语,有责任心制止商贩乱丢垃圾,文革的经历令她不舍得放弃梦想甘愿抛夫弃女。泳池水被大红泳衣染红、外甥“绑票”事件和约会怕邻居撞见爬楼梯,绚丽色彩与深蓝暗调等技巧处理荒诞桥段。
剧中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说的就是姨妈败退的人生进击之路啊。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姨妈一定要回东北,因为她的钱被骗完了,她的损友邻居死了,她的爱情童话破碎了,她彻底变成了上海的陌路人,整个上海都在把她往外推,像极了开头那一口不合时宜的英式英语。曾经一心向上的心气,和好强的自己被永久地留在了病床上。女儿“生而不养”的质问是谴责,但也未尝不是一个退路的暗示,她知道她该回去了,为了“偿还”,也为了认命。实际上,姨妈在上海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她一心追逐着花花世界里的七情六欲,追逐着美好的东西,活得有心气有欲望;回到东北后,生活被简化为生存,结局摆摊啃馒头就咸菜看着悲凉,但和浮华虚幻的上海梦相比,却也无比真实和锐利,绝非麻木。这个画面令人触动,我感受到了一种浮华最终跌落了的,真实的刺痛感,很有力量。
生活还是重重向我压来
音乐久石让。 阿姨来例假就不要下水了。
完全没想到,这竟然是看过的最“上海”的电影,甩了那些打着上海旗号的不知道多少!能把这样的上海拍出来真是做梦也要笑醒了。斯琴高娃,你太棒了!【剧透】但是结尾是什么意思?是说上海被共和国强奸了么?本来就是知青回上海,户口恢复,正常情况下,死赖也赖在上海,凄凉了此一生,不可能再去东北这种创伤过的鬼地方的。
40岁之前活得像王彩玲,40岁之后活得像姨妈,文艺青年要么变得商业化,要么活得这么拧巴,最终甘于平庸。都不是好路,但着实没有别的道儿可选了。
我想起了很多在年轻时犯错的孩子,再痛都能站起来,就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姨妈对周润发说:“我十八九岁你骗骗我,我还能挣回来,我都这把年纪了你来骗我,是在绝我的路啊!”
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更牵动观众的情绪。喜剧元素与要表现的思路不融洽,有时让人尴尬。片名明明是从侄子宽宽的视角看待叶如棠,片子的开头部分也是如此,但中间忽然换了导演自己的视角,不免突兀割裂。周润发的表现最亮眼,斯琴高娃太用力,喜剧节奏不够放松。如果没有后面的悲情压阵,整体会让人很失望
能不能立法禁止赵薇模仿各地方言
看到大大的月亮我就笑了。我挺喜欢这部,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許鞍華一如既往的小人物生活情節 不動聲色又流淌心田. 電影即將結束的時候 我看見斯琴高娃演繹的姨媽已經昰和開場截然不同的角色. 呆板的對苦澀單調生活的聽之任之 和那個在火車站風韻猶存的上海女人形象大相徑庭。嗯 生活有時候昰需要謀略的。
絕對被低估,非常喜歡。故事寫得好,導演好,表演好。香港導演能把內地拍成這樣很不容易,說斯琴高娃演的不好的人真不知道在想甚麼。姨媽這個人物和姿態就是應該這樣。許鞍華是所有華語電影裡難得的一直在關心女性的導演,這本身就值得敬佩。
王彩玲去上海浪了几十年最终还是得回小镇过她鄙视的粗糙生活。立春和姨妈基本都能总结出一点,没钱就别想过好只有一个人的生活,人傻就别当文艺狗。多少跟豆瓣主义形的意识形态有所冲突。各位享受孤独享受一个人的精彩的,还是天天买一注双色球吧。#心灵凉茶#
知情下乡嫁给乡人,却觉得自己是上海人,《我的前夫》,结果在上海却是被社会淘汰的老人、外乡人。而飞飞面临的是父母去支援新疆,明明身在上海,却也说不好根在哪里。赵薇是姨妈的翻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后也是希冀男人能给带来新生活。姨妈一辈子没人爱,偷偷摸摸吃瓜,瓜子在嘴角挂了一路,那个假装与她恋爱的男人却没提醒她——他压根没正眼看过她的脸。与《立春》《松子》《昨天》一样,人在城市社会dislocation的故事,也因为dislocation和坚持,而在外人眼里显得有些可笑、不正常。后来姨妈治好了病,变作正常人,像王彩玲一样不再唱歌。“太平盛世,个人经历的最大兵荒马乱无非是幻灭。”可是他们都曾沐浴在巨大月光下,也有后人会(无论多么短暂)畅游在月光里。
斯琴高娃的上海话,周润发的普通话,史可的武汉话,赵薇的东北话,谁说得更不地道一些呢……关键是,剧本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