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电台

剧情片美国2019

主演:约翰·罗宾森埃里克·罗伯茨希瑟·玛塔拉佐达尔莱尼·凯茨里奥·菲茨帕特里克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摇滚电台 剧照 NO.1 摇滚电台 剧照 NO.2 摇滚电台 剧照 NO.3 摇滚电台 剧照 NO.4 摇滚电台 剧照 NO.5 摇滚电台 剧照 NO.6 摇滚电台 剧照 NO.13 摇滚电台 剧照 NO.14 摇滚电台 剧照 NO.15 摇滚电台 剧照 NO.16 摇滚电台 剧照 NO.17 摇滚电台 剧照 NO.18 摇滚电台 剧照 NO.19 摇滚电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7:41

详细剧情

Times are tough, listener-ship is down and Clarence Lindeweiler needs to come up with a plan to save his struggling alternative rock radio station...

长篇影评

1 ) 他们的青春如此漫长

以“20世纪60年代”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不出意外的话,你会发现大量的条目中包含这下列词语:摇滚、嬉皮士、迷幻、颓废、民主运动、自由主义、垮掉的一代……

众多奇妙富有魅力的词汇,构成了这样一个让人无法忘怀的时代。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你可以放肆乃至放纵,可以彻夜狂欢,可以在LSD制造的幻觉里享受天堂般的快感,可以背上背包穿越森林和原野在路途上纵情欢笑,可以蓄起披头长发参加各式Party和集会,可以弹着吉他随便亲吻路上的姑娘。

60年代的全世界,都燃着不羁的烟火。

在美国,克鲁亚克的一本《在路上》犀利地插入每个不安分的年轻的心脏,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忙让所有人都变得躁动,而LSD更是助长了这样狂热的情绪,霎那间,整个新大陆变成了嬉皮士的乐园,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由,蔑视传统体制和道德,对政府更是有着彻底的不留情面的批判。随着1968年马丁路德和肯尼迪的相继被刺杀,顿时将整个社会推向“革命”的浪潮。反越战游行、民主民权活动层出不穷,嬉皮士们的激情已燃到沸腾,纷纷将满腔热血洒向社会活动的火堆上。

法国的年轻人也不甘示弱,一场“五月风暴”将国家大大小小学校里的学生尽数席卷其中,渐渐波及到所有社会群体。风暴的主题依旧是民主,法国人的浪漫注定了他们对“民主”这一概念的理想主义,对这场革命,有一句很浪漫的表述,“不为面包,只为玫瑰”。

与此同时,南美洲丛林中的切格瓦拉也正进行了属于他的风暴,他的革命更加具有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的色彩,他的斗争不同于美国的游行和法国的文化风暴,切格瓦拉面对的,是真正的战争——为自由而战,为解放拉美人民而战。题外话,这个神奇的人物近年来突然一跃成为中国大批青年的偶像,他的头像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T恤、背包、打火机甚至水杯上。

而当时的中国,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大革命正轰轰烈烈地展开,有些年轻人变成了魔鬼,对他人肆意加以暴虐的残害;有些则默默离开了课堂离开家乡,走向了山野田间。这些,就不多说了。

前面说的这么多,其实我只是想说一部电影而已,它的名字叫做《海盗电台》。
任何一部电影,如果能了解其时代背景,对剧情的理解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更何况,这部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英国。没错,激情四射、不可思议的60年代,民主和自由的精神之光照耀着整个西方世界,英国也是一样。而在当时,摇滚因其旋律中的自由和宣泄,成为一群年轻人心中坚不可摧的信仰。

故事讲述的是一群人,在一艘船上办起了一个摇滚电台,播放当时最美妙的摇滚乐。显然,他们当中有些人已经不年轻了,但我想,音乐一定具有令人保持青春的魅力,它保持了他们的纯真和简单,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权威的不屈不挠。而,海盗电台,承载了所有有关音乐和自由的梦想,名副其实是这帮嬉皮士的精神乌托邦。

六十年代的英伦摇滚有极迷人的旋律,拿我钟爱的beatles说,他们的音乐中有种极简明可爱的质朴,对爱的无尽向往渴望,歌词通常直白而热情,偶尔忧伤起来简直像心脏咽下了一口柠檬汁,酸得拧起来。我电脑上有Beatles的所有专辑,每次乱七八糟的音乐听到腻的时候,我可以将beatles播上整整一天。《约翰列侬的理想世界》里有大量他们演出的片段,有几个画面,看台的歌迷大声尖叫,激动的歌迷甚至拼命与保卫冲撞欲爬上舞台,更有甚者,在演出时激动到昏倒被人抬出看台。

虽然很夸张,但我完全能够明白他们的心情。音乐本来所具备的直击人心的力量,可在不设防时轻易攫取人的灵魂和理智,你能感觉自己在旋律中的爆炸,远远超出心灵的震颤和精神上的感动。这正是我时常会把音乐视作某种宗教的原因。

对于海盗电台的每个成员,音乐无疑就等同于宗教,等同于生命,等同于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值得去捍卫和奉献,值得付出所有。我不得不说,我真喜欢这些家伙,那些他们生活中的细小片段,因不间断的各式各样音乐变得闪闪动人。每个人的性格都极具魅力,看起来貌不惊人的家伙们,当戴上耳机开始对着话筒播音时,几乎闪烁着神一般的光彩。
其中一个细节,沉船前,鲍勃的唱片被水淹没,情况危急时,这个一头乱七八糟头发、满脸胡茬的老头儿,第一反应并非逃生,而是沉入水中挑选钟爱的唱片,直到找到唱片后,才心满意足地浮出水面,一脸明媚笑脸。我突然对这糟老头子充满难以言表的敬意。

与泰坦尼克的沉船不同,泰坦尼克号的沉船在电影中实质上是对杰克和露丝感情的一种渲染,以此为背景的爱情显得更为壮烈而悲怆,沉船沦为悲剧爱情的背景和铺垫。海盗电台的沉船,则是一个符号,《圣殿春秋》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一个权威能够击倒一个持剑者的罪行”(这里的权威,是指宗教力量),同样,也没有一种力量,能遏制掌权者的控制欲。电影里,当局对海盗电台的封杀计划可谓无所不用之极,诡计、污蔑、专制,在“海盗”们陷入绝境时不施予援助,任其自生自灭。

很高兴看到导演的浪漫主义情怀在影片最后得到彻底地展现,千帆齐聚,人们自发驾驶着自己的小船,到海面上营救自己的英雄。“海盗”们的绝望消失无踪,只有不可抑制的兴奋和激动,在海平面上摇摆。

作为一部英式喜剧电影,必须说,这个结局比简单的大团圆结局更振奋人心。而昆丁从水下突然冒出水面,振臂一呼的那句“Rock'n'Roll!”每个人都欢呼起来,简直太他娘的震撼了!这一刻,我坚信他们感觉到的是从未有过的自由,从内心最深处喷薄而出。

想到《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一句话:“当你真正渴望一件东西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帮助你实现”。果然,全世界都动员起来,拯救了海盗电台关于音乐的梦想。这正是电影所要展现的最珍贵的信念。

六十年代是神奇的时代,哪怕它充斥了毒品、乱糟糟的性、暴力,哪怕当时的人们不可避免要面对的是迷惘、颓废、不能逃离的抗争。八零后的我们,也经过过迷惘和痛苦,但我们太快被社会同化,太早屈服,我们面对几乎能一眼看穿的人生,耸耸肩就放弃了抵抗,青春从此泯灭。

而那一代人的青春,因为激情和理想而无比漫长,而有些人,整个人生都是青春期,如约翰列侬,如米克贾格尔,如克鲁亚克,如金斯堡,如“海盗”中的昆丁、鲍勃、加文,他们的激情如此令人感动,他们的青春如此漫长。正是他们漫长激越的青春,点亮了奇迹般的六十年代,而那一时代——我们都知道的——再也不会重现了。

2 ) 千帆竞逐,摇滚不灭

有些电影,你要上它那个“道”才能理解它的乐趣,比如《海盗电台》,当一些人说这是部“傻片”,如何如何烂时,却依然挡不住相当多的摇滚迷泪流满面的将这部电影捧上神位。首先表态,我爱死了这部电影,看到最后千帆竞逐的场面,我也有了想哭的冲动,所以看到有人骂这片如何傻时,也难以理智的想回骂,娘的,你他妈听摇滚吗?!

有些电影,以一种情感感染人,比如这部《海盗电台》,你有被深深代入到影片的感觉,那两个小时,你的脉搏几乎随着这部电影的节奏而动,已经不会再去从什么剧情、摄影、导演、演技之类的角度分析这部影片,而就是凭着一种纯粹的感觉,因为这部电影让我很high,所以我也要想大家力荐。这是部极具摇滚精神的电影,它的反叛,它的自由,它的率真,结合同样具有自由精神的“海盗”二字,更是如此。“海盗”如今已经抽去了早期那种杀人放火的杀气,更多蕴含纵横海洋的自由精神,比如《加勒比海盗》里面以杰克船长为首的一帮神经质海盗(有趣的是,本片的船长正是《加勒比海盗》中的章鱼船长戴维琼斯),比如现实中,瑞典甚至有以网络分享为纲领的“海盗党”开始登堂入室,正式进入政治生活,让无数反盗版的大公司们窘迫不已。在20世纪60年代,有这样一群海盗,他们没有使用刀戟,没有使用枪炮,凭借一种叫做“摇滚”的音乐,“挟持”了无数人的耳朵和心灵,这是一艘自由之船,一个乌托邦的世界,我已经看了太多描述未来世界如何可怕的反乌托邦电影,所以当看到这样一艘自由之船凭借声音让无数个体组成摇滚乌托邦的时候,怎能不感到激动?

船上的诸位都是些肉体凡胎,在他们身上你看不到“高尚”,只看到率真,有时候他们尖酸刻薄,有时候又真情流露,有时候游戏人生,有时候又豪情万丈,他们也会为了女人争风吃醋,但是也会为兄弟两肋插刀,最后心有芥蒂的兄弟也会重归于好。这是多么纯真的画面,大家想哭就哭,要哭的尽情;想骂就骂,要骂的过瘾;想笑就笑,要笑的痛快;当然,想XXOO,也尽情的去XXOO。自由的声音常常让权威恐惧,本片将这种力量浓缩到一位部长身上,一位立志一年内关闭海盗电台的部长,他歇斯底里,他张牙舞爪,他使劲浑身解数想要关闭电台,而它的手段一个比一个卑劣,也更反衬出那首自由之船上的人们是多么纯真。终于,眼看他要得手了,当他手持红酒,与家人在收音机旁得意的等待着电台最后的广播时,哪里想到DJ以让拥趸流泪的语言抒发一阵离愁别绪后,立刻就高呼“let’s rock!”,那一刻,少数官僚的恼羞成怒和多数拥趸的欢呼雀跃形成鲜明对比,自由的精神在那一刻喷薄而出,势不可挡。海盗永远不会被陆地的法律束缚,摇滚乐也不会因为一些官僚的恼羞成怒而停止,一群那么可爱的人们在坚持,在梦想,而这种精神也深深带动了更多人,在影片的末段,海盗船遇到海难,眼看即将沉没,而当那部长不愿施救,露出他最后血腥的卑鄙时,船上的勇士们还在坚持广播,船上还有人视珍贵的唱片甚于他的生命,他们簇拥在船头,本来意外将迎来死亡,没想到却引来了国王般的拥戴,相信不只是我被最后那么多人自发驾船前来营救他们的场面所感动,那一刻,他们成了王,民众选择了他们,选择了摇滚精神,而非官僚的思想。最后,大家高呼“Rock 'n ' roll!”时,也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在迈克尔杰克逊死后,我就曾经写出我对他价值的看法,“国王有两种,一种是在众人拥戴下坐上宝座的;一种是拿着刀枪抵着众人拥戴他坐上宝座的,迈克尔是前者”,“一个黑人小男孩,竟然凭借歌喉和舞步,成为美国的时代象征,成为一代人精神塑造的重要一环,成为让政客们汗颜的真正的人民国王。”,海盗电台的精神同样如此,他们以自由的声音感染陆地的人们,让千万人汇成摇滚乐的海洋,沉没的只是一首破旧的船,但是那种精神永不沉沦,所以,在今天,更多的电台在播放摇滚乐,而在60年代后,摇滚乐领域也继续涌现更多明星,让更多的人去享受这样的音乐,包括中国人。中国的摇滚乐在经历了20世纪末的一阵高潮后,如今正处于一种混沌期,处于一种大家戏称的“土摇”、“穷摇”阶段,但是我相信混沌中总是蕴含着力量,你看和我一样有那么多中国青年被这部讲述英国60年代摇滚文化的喜剧激动的欢呼雀跃就知道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56288b02bfa843064bfb518d.html

3 ) 热血沸腾的片子

1966年英国,北海上飘扬着一条游艇,这里有一群充满了摇滚梦想的年轻人,在24小时不间断播着自己喜欢的音乐,他们叫做海盗电台。全英国的年轻人,无论种族、信仰,都热衷于海盗电台的音乐。被学校开除的卡尔被海盗电台的首领昆汀引荐入伙。

2009年喜剧音乐剧情片,影片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一个由DJ组成的乐队用音乐结合了几代人,来和一个古板到都不能接受爵士乐的政府对着干的故事。很不错的片子,看完了热血沸腾!追求理想大概也就这样吧!生命不止,摇滚不死!Rock'n'Roll!

4 ) 总有一些东西,我们爱之如生命

不得不说,这是我在大荧幕上见过最美好的一次沉船。现在这艘沉没了的摇滚海盗船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再次驶入我们的视野,直击我们的心脏。

知道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后,我就把它列入“今年必看”的名单。上世纪六十年代, 我热爱的年代。我不知道把这10年从历史中抽掉,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美好还是更糟糕--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六十年代,我们的世界一定比较无聊。

有句经典的话:“如果你记得六十年代发生过什么,那么你没有真正经历过。”对于一个以大麻和迷幻摇滚为标志的年代,你知道这话并没有言过其实。
但总还是有些东西被铭记下来。

六十年代是革命的时代。但历史上从来没有一场革命像它这样迷人,以后也不会再有。这场革命的关键字有:反战,民权,反政府,性解放,女权主义,黑人权益,同性恋权益。
这么多的运动,现在穿好衣服去参加你的游行吧~
如果你是女人,你既可以像肯尼迪夫人一样装扮得优雅而得体,也可以套上刚刚流行起来的紧身牛仔裤和迷你裙展示你的曲线。当然,还有裙裤和空军装提供更多的选择。
如果你是男人,不如留长头发蓄起胡须,哪怕卫生状况真的堪忧,但只要女孩们喜欢,管它的。

那个年代有太多迷人到死的家伙。安迪沃夫用他堆砌的番茄罐头征服了美术馆;肯尼迪总统和他的夫人夜夜在白宫举行派对;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震撼了所有人的心灵;永远的战士切格瓦拉以自由的名义不懈奋斗;当然还有所有人的上帝――甲克虫乐队。

而比这些迷人的更加迷人的,是那一张张饱含希望和梦想(当然还有吸食大麻和LSD以后的晃神)的年轻面孔。

“如果你要去三番市,请记得在发间别上鲜花”
也许很多人都还记得这首著名的“San Francisco”。
六十年代的年轻人称自己为“花的孩子”。只要你在头发或者口袋插一朵鲜花,那么你就是兄弟姐妹中的一员。爱与和平是他们的口号。每个人拍照的时候都摆过这个姿势吧――食指和中指一起组合出一个V――恭喜你,那就是爱与和平。快坐时光机回六十年代,你是他们的一员。

那个年代绝不会缺少的东西除了游行就非集会莫属了。
最著名的是1967年的“爱之夏”。超过10万的年轻人从世界各地蜂涌进三番市,交流彼此不同的价值观。当然,在大麻和音乐的催化下,交流进行得顺利极了。夏天结束后,年轻人们都带着新的经验和想法回到各自的城市, 精神高昂。

美国是这场革命的中心,但它的影响波及了整个西方甚至全世界。在《海盗电台》里,我们看到了反政府,女权,同性恋,性解放,毒品,连越战都以玩笑的方式提到了。当然还有摇滚--这几乎是这个电影的全部。
片中大部分主角从年纪上来说,应该属于“垮掉的一代”。但他们的精神无疑是花之世代的。比四五十年代要来得积极和明亮。
我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是船舱进水的时候,Bob倔强地抱着他那一箱子的唱片,在“father and son”悠扬的调子里缓缓下沉。无论Carl怎么劝说,他坚持着一味摇头。最终亲情占了上风,箱子落在了甲板,唱片脱匣而出漂浮在水中。他挣脱开Carl在水里不停翻找,挥手紧紧抓住了其中一张――在这命悬一线的生死时刻,他对着这张被救下来的唱片竖起了大拇指,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有没有什么东西,你爱之如生命?

每个人都被问过这样的问题吧:如果可以穿越,你要回到什么年代?
我的答案很久以来都是六十年代。
我书房的墙上并列着三张照片:毛泽东,切格瓦拉,甲克虫乐队。共同点?

唐诺在他为《刀锋之先》所作的序言中写道:
“什么样的人最爱谈死呢?
答案是:恋爱中人、宗教中人和革命中人。恋爱时,它叫生死相许,宗教时,它叫殉道燔祭,革命时,它叫慷慨献身。”
生命无疑是可贵的,勿庸置疑。但在那个年代,大部分人相信有的东西比生命更可贵。比如爱,比如理想,比如信仰。

跨过一个千年的我们,站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世界每天都以光怪陆离的崭新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永远有新的面孔,新的影像,新的声音,新的文字。我们开始变得小心翼翼,变得疑心重重。
人口膨胀,环境污染,恐怖主义,金融危机……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于是我们堵上了耳朵不听,捂住了眼睛不看。电视里开始充斥着无聊的笑料,大荧幕成了爆米花的狂欢。我们一边欢笑一边嫌恶。
爱?理想?信仰?大家可能会说:哦,你莫装B了好伐?莫装B。
可是,我真的不知道,除了相信爱理想和信仰,我们还能相信什么。除却爱理想和信仰,我们还剩下什么。

宣布船体进水的那一刻,全部的人都表现得非常平静。他们的平静并不是因为预知之后会有人来营救,也不是因为面对死亡毫无惧怕。
你害怕死亡吗?废话。谁不害怕。但有没有什么,强大到让你能够战胜这种恐惧?
他们是怕的,当然害怕。但是对摇滚的热爱和对自由的信仰,让他们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即将到来的命运。

1969年,阿波罗号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走向太空的梦想。好了,现在我们必须跟六十年代说声再见了――这真是一场完美的告别,不是吗?
就像那个年代的吸毒者宣言:Turn on, turn in, drop out. 那些花儿,开在了时光里。

If you’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 please take me with you――I mean, San Francisco in the year 1967.

5 ) 真让我伤心啊!

没想到作为对摇滚音乐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国家拍出来的摇滚电影是这个样子!人物设定只能用装逼两个字来形容,剧情土的不能再土了,再简单一些就和AV片一样直接了,到处都是听着摇滚晃晃悠悠的人,到处都是为摇滚电台伤心流泪的人,而这些DJ则享受了神一般的待遇,到处都是温暖的胸脯和更加温暖的大腿……,最让人受不了的是电影对摇滚概念的界定,你他妈爬到桅杆上你就摇滚了?你耍耍流氓你就摇滚了?你把屎拉到床上你就摇滚了?草!我小时候爬到树上逮知了的时候,树摇着摇着我就从上面滚下来了,我是不是更“摇滚”啊?
丑恶的商业片,把无耻·堕落·肮脏的屎盆子扣到摇滚的头上竟然能还有那么多人叫好,我怀疑是那个带着眼睛的部长拍的这部电影,意在让你以为听着摇滚乐就会有女生上床,你务必兴奋地幻想,然后把那肮脏的东西留到艾薇儿的CD封面上,当然你说里面的歌好听让你高潮了我不反对。
希望有人能告诉我这不电影怎样看才能好看,我现在还坚定的认为把屏幕关掉看这部电影是最好的选择,不过最后那句Rock n Roll还是让我弄了一裤子。他大爷的!

6 ) 最好的时代 最棒的摇滚

电影表现了一个以摇滚乐为精神食粮的年代,精心挑选的几十首摇滚金曲轮番上阵,观赏性确实很强,从冷幽默到下三路,英式笑话随处可见。导演尽情地展示了男人间的快意潇洒,他们只为音乐而活。

一艘船,一群人,这个海上电台管理松散,但是分工合理;D J们主持风格各异,自由自在地漂浮在音乐的洋面上。电波从船舱里传出,收音机把他们的声音带进千家万户。《海盗电台》(The Boat That Rocked)除了这处主场景和主角们,剩下的只有两拨人:一心试图搞垮电台的无聊政客,电台的超级粉丝和忠实拥趸。影片的转场切换大多在这三部分做文章,往往音乐声一响起,一边是政客的咬牙切齿,一边是听众的欢呼雀跃,冷热两重天。

电影表现了一个以摇滚乐为精神食粮的年代,精心挑选的几十首摇滚金曲轮番上阵,演员们的服装造型更是标准的英伦范儿。《海盗电台》的观赏性确实很强,从冷幽默到下三路,英式笑话随处可见。不说载歌载舞的耍酷段落,光是几处带点荤味的段子都可以把观众搞得乐呵呵了。光溜溜的童子鸡卡尔为了第一次煞费苦心,却接连撞墙,丧气不已。结果每逢周末,支持电台的Groupie(原指仰慕并追随摇滚乐手的人)都会来拜访他,然后上演翻云覆雨的固定节目。

《海盗电台》以卡尔的上船经历,带出一个年轻人的觅爱和寻父之旅。摇滚带来的绝不是颓废、萎靡和失败,它同样能给人类制造幸福、快乐和满足。片中的摇滚乐,被诠释为个人跟政权对抗的手段,让观众的思绪回到激进的60年代。导演有意识地用耀眼的光亮笼罩电台的每个角落,尽情地展示男人间的快意潇洒。这艘船上几乎没有矛盾的存在,他们只为音乐而活,音乐才是那门默契的交流语言。

《海盗电台》群戏很多,导演理查德·柯蒂斯(Richard Curtis)展现了良好的喜剧片功底。剪辑速度较快,节奏感掌控得宜。以圣诞餐桌一段为例,话题主导、中心人物还有不同D J的性情差异,都能得到反映和顾及。

当《海盗电台》重演了一次灾难片里的船舱进水,影片迎来了真正的剧情高潮。一直到喜出望外的“千舟齐发来相见”,它的煽情方式变成了十足的男人电影,跟《勇敢的心》高呼“freedom”如出一辙,只不过这里换成了更显激情的rockN’roll。每个人都看到了别人伸出的援手,情有所归,这样的结局,完美到让人难以置信。海盗电台沉没进北海,但是这群人的心不死,摇滚的时代,不会结束。【南都 http://gcontent.nddaily.com/2/a2/2a27b8144ac02f67/Blog/30d/15774e.html

性、毒品和摇滚乐,加上大量的60年代怀旧情绪,这是理查德·柯蒂斯写下的赞美诗,献给属于海盗电台的那段狂野岁月。———DerekElley(《综艺》)

一盒关于成功与失败的混音带,以主题来说电影可能有点太过圆满,但是轻松活泼,很有观众缘。 ———《帝国》杂志

7 ) 自由本是件肤浅的事

昨晚回到宿舍就已经快过零点了,懒懒的,实在不怎么想继续看书,想着看部没什么营养的电影消磨下时间就早早洗洗睡了。 基于这样的原因,才选择下了很久的《海盗电台》,然后出其不意地心澎湃了一把。 “地下电台”是个历史悠久的概念,即使在我们的教育中,地下电台也并不陌生。举凡海内外,说起地下电台,总是与红色政权、革命、民族解放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同20世纪中叶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共沉浮。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一次去上海广播电台,直播间大门口有荷枪警卫把守,甚为震惊,心想不就是播播新闻报纸摘要,990广播,百灵鸟广播么,又不是市政府。大人们开玩笑说,如果要占领一个国家,第一件事情就要先把电台给打下来……或许直至互联网诞生之前,电波应该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最高效的媒体工具,毕竟不是谁家都买得起二十九寸大彩电,但是路边摊一个调频收音随声听的价钱,比一份新奥尔良烤翅都贵不了几个子儿。或许故此,空中话语权的争夺战,成了所有战争中另一条至关重要的隐形战线,地下电台象征着彻底而绝对的自由,它可以横越所有洋海高山,所有的铁丝网和禁令,冲破一切阻隔,在空中穿梭传递着信息,因此成为了最具革命性颠覆性的象征符号。 风雨飘摇的革命年代过去之后,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地下电台也理应伴随着烈士们的鲜血与传说共同沉寂,走入博物馆。但《海盗电台》告诉我们,即便是经济昌盛国泰民安的和谐年代,即便是繁荣似锦的60年代英国,自由永远不是一纸红头文件,一句合法的口号,或者一尊纪念碑那么简单。60年代的英国人,认为追求自由的需要从来不能停止,更不会伴随着民族自由的实现而走到尽头,还有其他甚至更多的自由需要被唤醒吁求,并用同样的热情与疯狂去追寻,那不一定必须是高尚的,复杂的,形而上的,可以仅仅只是听音乐的自由,听摇滚乐的自由。 在当下自诩自由已经多如高速公路上的废气的和谐社会中,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才令屏幕前的观众心有戚戚然焉。当然影片鲜艳的色彩,夸张的服饰,经典的音乐,舒缓有致的节奏,轻松明快的调子,煽情的高潮,骨子里的英伦浪漫喜剧范儿,还有那一群有爱又型格的老男人们……都可以是让人爱上这部影片的理由,但总有那么一些其他的,有足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让上述这些因素变得更可爱,才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沉醉在剧情之中,跟着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屏息,一起默哀,一起流泪。对于并不属于,也未曾见证经历过故事所发生的年代的我们来说,海盗电台是一个我们承受不起的乌托邦,它代表的不过是一个最简单最普世的梦想,无论我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追求个人自由的自由。或许有一天,当我们能够实现这一点,并能够尊重宽容每个人拥有同样追寻自由的权利,才可以实现真正的天下大同吧。 海盗电台确实是肤浅的、商业化的、非摇滚精神的、讨巧的、程式化的,甚至可以说是媚俗的,但这并不妨碍我给它打上五颗星。让我们把摇滚精神留给音乐人,把文艺电影留给影评家们,把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的争论留给哲学家们,把实现自由的范畴的讨论留给伦理学家们……然而追寻自由,争取自由,渴望自由的权利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因为自由本是件肤浅的事。

8 ) 删了恶心的部分,很好看的超长mix MV一部

【按】大半是摘抄,那天弄好不知道放哪儿,索性作罢,刚才不下心又找到了,就来贴上一帖。


看完片子,不爽,于是挑了豆瓣前五页三星以下的评论,不多,却都说的挺靠谱,且有人妙语连珠。

四星五星的,姑且认为大家都太渴也太可怜了,人家海盗电台有人说fuck,我们只有HX的豆瓣电台和充斥着阳痿广告的电台,奶奶的,于是失去了冷静的判断力。或者,是一种情结的满足,于是真觉得有意思。所谓爱上别处的生活,爱的不是某种生活,而只是别处。那艘船就是他们的别处。

我的观点如本文标题,有些镜头还是很漂亮的,摄影和剪辑都有出彩的地方,音乐就不用说了(只是挑一些牛逼的老歌串串,有一亿人可以做到)

太多恶心的内容了,比如所有正儿八经秀精液的和空不垃圾I love R'nR' die for music的;连青春都不生猛,娘兮兮的。另外这部电影对女性的态度令我很不爽,傻屌崇拜的厉害,搞得我看的时候连性欲都很低落。“山寨泰坦尼克+粉丝是多么有用啊!”的结尾,简直就是瞎逼烧钱。

说实话太让我失望了。不装逼的说,《真爱至上》那样水准的主流温情喜剧我超爱的。理查柯蒂斯怎么堕落的这么厉害。生生浪费了我钟爱的销魂老戏骨比尔奈伊。

我是不是该怀疑这部电影不是赞美摇滚的,它根本就是反讽的。它要说的就是:摇滚除了能让人在麻木的现实中YY一下,爽一把,骗几个妞儿,别的也干不了什么了。而大家爱的,就是这点精液+精神鸦片,瞎逼崇拜崇拜,再糊弄糊弄自个儿。

不过,有一句台词超爱的,私人青铜老师的“最亮点最英国”点出我的心声:西蒙同学说,老婆跑了我之所以活下来,因为我为音乐而生,我也能为音乐而死。我正一阵恶心,哪知那个小个子新闻联播说,我为新闻和天气而死。至少是为天气。这句台词太英伦太牛逼啦... @摇滚还是失败者大聚会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60778/


以下摘自豆瓣评论。马克用

诚然,摇滚这个常和性与酷沾边的词汇,略带神秘而又很难解释清楚,于是乎一大堆的青年蠢蠢欲动,仿佛哥摇滚了就是酷,哥摇滚了那姑娘就那啥了。 from 小角色 @教你如何成为一名伪摇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67860/

昨儿一朋友跟我说了一句话“摇滚乐是好多人的G点,稍微碰一下就射了”,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的观点是跟摇滚乐沾边的就不是傻逼,但凡有人喊一声“摇滚”,他们准不假思索的喊“万岁”并且痛哭流涕,可能这电影是拍给他们看的,摇滚乐里没傻逼么?有,多了去了。 from 鲍勃辛 @珍爱生命 远离烂片 http://www.douban.com/review/2585403/

希望有人能告诉我这不电影怎样看才能好看,我现在还坚定的认为把屏幕关掉看这部电影是最好的选择。 from 狩魔猎人 @真让我伤心啊!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07817/

摇滚乐来自生活,没有发自生活的情绪只能停在摇滚乐的表皮。此片的生活在哪里?在船上?之所以在船上,正是制作者无法在生活中反映摇滚乐的影响,干脆取巧把故事的矛盾安排在脱离生活实际的船上。扒掉那层比基尼,剩下的就是瘦骨如柴的肉体,我看着,没有欲望。此片,煽情来的赤果果,就像类似“团结就是力量”的口号,你们欢呼吧。 from 早米庵 @摇滚乐就是文青的潜规则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02126/

我们来分析一下此片中比较high的因素:一:大量的老歌儿。对于不知道为什么喜欢怀旧为什么喜欢摇滚的怀旧青年而言,这就是大量的tits和hips,本能的刺激。二:以摇滚的名义互相操。对于当不上骨肉皮以及当过骨肉皮的朋友,这里属于拉近生活距离的手法,就好像毛片儿里虚幻的都是上门送外卖的诱奸主人公,让男的女的都觉得自己也可能赶上一样。三:打着摇滚的旗号做宁死不屈状。这个类同于被容嬷嬷扎针,纯粹是自找SM,而且极假。不过,快到高潮的时候哪管那么多,只管看就是了... from 死人青铜@手淫片儿之一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73887/

短评

be gentle,but be firm

4分钟前
  • 达斯佛™
  • 推荐

因为一直对摇滚无感,所以这部电影一直没有看,以至于差点错过。电影始终充满激情和浪漫,英伦风情美得让人沉醉,还充斥着对自由的执着。当唱片随着轮船的沉没而漂泊于大海汪洋,摇滚的疯狂已完全蔑视了一切。Rock'n'Roll!★★★★

5分钟前
  • Q。
  • 推荐

有没有六星啊?!!!! 笑中有泪

9分钟前
  • Jin
  • 力荐

啥叫牛逼?牛逼就是逃命的时候还用仰泳。。。。。。。

13分钟前
  • Zephyrance
  • 推荐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关键时刻,粉丝能救命啊……

18分钟前
  • 安东
  • 推荐

邪恶的政府 。自由放荡的R ock DJ 。这是1960s的童话。主题不是摇滚乐。整个故事只是努力从古老的摇滚乐时代里挤出边角笑料来。一群男人在船上。会发生什么。这只是部喜剧。1960s只是件衣服。下次换上70S。还有80S等着呢。

20分钟前
  • melonking
  • 还行

遥远的保守年代,年轻人用摇滚乐冲击禁锢。

2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这无疑是我看过的,最摇滚的电影。

28分钟前
  • 灼热的海豚
  • 力荐

六零年代Rock&Roll之魂巨燃,真男人的片子...真英国范儿的合拍!开着蒸汽船的勇敢海盗水手们,用自由的音乐大肆劫掠。女王的军队做作无能,所选的提督蠢笨可笑,男孩的初夜如此重要,千帆竞渡的自发救援很令人感动,这是传奇片嘛!这是现代浪漫海盗片嘛!这是勇于追随自由的一帮游骑兵嘛!

32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摇滚、毒品和性永远是吉祥的一家。

33分钟前
  • Ran
  • 还行

Rock&Roll,rock the world!!!!!!!!!!!

34分钟前
  • neeeeeverland
  • 力荐

《真爱至上》导演、《诺丁山》《BJ单身日记》《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编剧、《憨豆的黄金周》制片…依然励志,依然Happy Ending,依然内流满面。

3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西蒙佩吉或盖里奇那透露着精致的简单粗暴,在理查德柯蒂斯这里永远不会体现,他的电影包装精美色彩鲜艳,同时却也失去了英式喜剧的洒脱和随意,风格更近似于美式工匠电影;一群出色的性格演员(jen和roy看到你俩我就泪目了)也只能掩埋在表面性的摇滚精神和串场的名曲里了。

40分钟前
  • 彦夕
  • 还行

England, the Kingdom of Rock'N'Roll, the Nation of Hope

44分钟前
  • RITA
  • 力荐

我想说,给五星的人是有梦想愿积极心未死的人.给一星的,你已厌世你已反感一切美好事物,鉴证完毕.

45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推荐

一星给Richard Curtis,一星给所有的fuck,shit,testicles,一星那些听电台的美好的人,一星给大不列颠,一星给摇滚

46分钟前
  • 力荐

真特马的带劲!

47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这是一个给人们梦想和欢乐地电台,这是一个乌托邦的电台,这里有爱,有梦,更多的是音乐带给人们的欢乐。是那些嬉皮士们 的DJ带给了人们这个只属于我们的电台。音乐很棒!摇滚万岁!

51分钟前
  • 推荐

一种情绪

5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与此同时,政府高官与国家电台却开始注意到这些无政府主义的小团伙,并多次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对策,从最初的封口令,到后来的军队驱逐,对抗愈演愈烈

55分钟前
  • (๑⁼̴̀д⁼̴́๑)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