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太感动了。
就算再愤怒,再难过,人其实也可以在一瞬间改变。人在变化,可以因为爱、因为善良而变化。
一直对母亲回家执意反对的女儿,母亲住进来她就搬出去,却在结尾那场祖母生日宴上,面对家里人不断问她妈妈你那几个月去哪里了,站出来说你们这么太残忍了。
明明整部影片只是聚焦在大家庭的房子,但是戏剧冲突从没中断。
弟弟带着漂亮女友回家,女友看出来压抑的家庭转身离开,弟弟去买叶子二人飙车撞了哥哥的车,哥哥怒斥。
女主在美国几年,家里人不关心。女主回来后,家里人想了解她却给她前男友打电话。她把前男友祖母的首饰藏到了书架上,自己没找到先怀疑女儿的黑人男友。
女儿和哥哥2个男孩表演的海盗,像是影射母亲的作为。
女主想为自己人生做主,想要回房子中的钱。哥哥与爸爸开始讨论,哥媳说你们也太泯灭人性了。女主自己去找老同学(实际不是)房屋中介,回来评估。女主打开好几间房门,一下子就躺在床上,感觉像暗示对方来场尽兴的sex,对方完全不搭理。女主带着中介进门,妈妈说,好吧,如果你想,那就卖吧。
哥哥说服家里人把女主送精神病院未果,转身要带孩子们离开,怒气冲冲地走到厨房,却发现厨房一片温馨——孩子们正准备端着蛋糕给祖母。
一家人逼问下,女主癫狂。发现女主几个月待在弟弟家,拍弟弟的电影,谁也说不清到底是弟弟想拍女主,还是女主主动要求拍自己。
结尾是二人在DV机录像中欢乐的画面。
整部片子把家庭描绘得非常动人,争吵,自私,有一切负面的东西,但是这里有爱还是家。个人非常喜欢,很感动。
看完后非常抑郁,我想如果自己是一位母亲,恐怕也会和女主一样疯癫、不负责任,但我也会对着女儿说我爱你,我也真的爱你,但我哭泣的另一半,是为了完全利己可以有一处容身之地,可以被平和的接纳而不再孤独一人四处奔波,我希望内疚、自责、眼泪可以换取原谅,哪怕是乞求。但是我非常讨厌这样的母亲,我完全理解她女儿对她的不妥协,事实上,我也是如此反抗我的母亲,最终断绝关系。在母亲和女儿身上,我既看到了爱与恨,也看到了自己对母亲的厌恶与高度相似的地方。这让我感到痛苦,我无法逃避我与她性格相似的那部分。家庭里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眼熟,从表哥到奶奶,每个人都自以为可以口无遮拦,可以为你做决定,可以为你好,或者是替你分忧。但实际上,越是想均等让每个人感受到公平,越是只会换来牺牲某个人的生活来维系表面平和的样子,一切都有代价,这才是公平。最后全家唯一的正常人变成了疯子,或者说没有变成疯子,只是她积攒了太多情绪,发酵,最终支配她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情节,生活就是会这样平静的异化直到摧毁一个人,甚至有时候,这种毁灭直到余波都全程与爱相伴,但只有当事人明白这种爱的不合理与不恰当。我不觉得家人们一起过生日是维系表面的平静,事实上如果我是那个孩子,在陷入巨大的混乱和无助时,献上生日蛋糕,已是我最纯真、幼稚,但确是为了平息危机唯一能做的行动。成年人们直到最后一刻,才意识到今天原来是生日,是他们三番五次在女主试图解决问题时,用来强调以逃避问题的生日。或许直到最后,被偏爱的与努力寻求公平的人都不明白,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又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但这就是生活,要么选择适应不公平的合理规则,要么被放逐到生活边缘,被定义成不合群的人格障碍。
法国人最擅长拍中产家庭争斗吵架题材,从古典派到新浪潮、八九十年代的喜剧,再到千禧年代的作者电影,类似的作品源源不绝地涌现,从未间断。这种发生在一个局限空间的家族矛盾冲突有着各色各样的拍法,有夏布洛尔的黑色悬疑剧,或者欧容百无禁忌的性喜剧,也有阿萨亚斯或戴普勒尚的温情印象派,同时也有像麦温和塞德里克·康这种激烈派。
本片导演塞德里克·康是编剧出身,相当擅长在剧本里制造戏剧化效果,他在这部《祝你生日快乐》里选择全家人聚首为老母亲祝寿的当天引爆一颗定时炸弹,逐一撕开母亲与子女,以及子女之间的旧患伤口。这一家子表面上看来相敬如宾,没想到女儿回来后掀起轩然大波,永恒不变的中产家庭矛盾纠纷纷浮出水面。
这种构思和写法并不新鲜,而这个故事看起来像是外放型的舞台剧,导演止步于将人物心里所想的全然放大投射在其激烈台词和动作行为上,缺乏较为细腻的内心描写。每个人物一出场就已定下其逻辑走向,很容易让人猜测到他们各自的表现:母亲对小儿子的偏心、对大儿子的忽略,患病姐姐和其女儿之间的芥蒂,没有人的秘密会被掩盖得住。
人物塑造也完全倒向好莱坞的肤浅乏味,要么是插科打诨的台词,要么全写在脸上的性格,那个搞艺术的小儿子一看就知道是搞破坏的幕后黑手。唯独是突然现身的女儿这个角色算是例外,她既有刻板印象的一面,也有复杂的背景和隐藏秘密。而她收放自如的演绎让人对她之前消失的经历大感兴趣,同时也有赖这位戛纳影后艾玛纽尔·贝克特的过硬演技,让我兴致勃勃地看罢全片。
生日或节庆,大家庭的聚会总是暗涌奔流,谁人越是希望开心顺意,越是会出岔子,会收不住。那些痛苦,那些积怨,全都要靠一个压力,才好冲破掩饰,最终关系最亲密的人,才好口无遮拦,才好知根知底地直戳最痛深处,才好叫自己连一点寄望都不该留存。阳光明媚,分崩离析,这法式大宅,格外美了。三星半。@法国影展
一看到这种大家庭撕逼的戏就会想到《海猫》,也越来越能理解“爱是魔法”这种中二的概念了。本片最好的地方在于爱与恨都那么自然,没有明确的立场设定,也没有把每个角色的阴暗面都写的那么邪恶,毕竟我们成年人的世界更多的只是不堪。而导致克莱尔精神状态的原因最终也藏在了猫箱里,让真相好像显得没那么重要了。艾玛这条线,划开了成年与未成年的世界,好想留在不用总是权衡利弊的那一侧啊。
太爱看法国人家庭聚餐了!
恭喜我电影院法语能听懂百分之七十!
我挺喜欢这种家庭聚会电影,尤其是法国人拍的,一家人聚在一起,各怀鬼胎、勾心斗角、歇斯底里、大彻大悟,但是这部电影没那么戏剧化,倒是有人作有人受的调调,这边吵完架,马上就歌舞升平其乐融融泪眼婆娑,倒是法国人的做派。对每个生命个体的最大尊重,给与每个人充分的表达自由,但是,问题始终是无解的。可是,法国人会反问,生命不就是这样吗?
非常夸张抓马的家庭故事,影片里的闹剧是有导演的,而真正的导演却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角色拍得无比正常。
全世界的家庭龌龊起来都很像,拍不出什么新意了。
好一部法式家庭撕逼大戏,比《八月:奥色治郡》生猛多了
超预期好看,太法国了!疯狂、爱与理智此起彼伏,一个家庭相爱相杀,看似没有情节没有结局只有起伏,可这就是生活啊,这就是家。演员太赞了,法式幽默get。
法国人和上海人一样,也是要抢房子的
「也許有精神病是個很好的藉口」,我就知道一大家子聚會肯定是要七國咁亂六國大封相,總有一種感覺,就是正常的人在其中才是最痛苦的,但他們卻沒有痛苦的理由。
精神分裂的表演真实到位,兄弟姐妹的撕逼入木三分
2020.12.5百老汇电影中心,法国电影展映。提到小津全场爆笑。
法国人最擅长拍这种家族争斗撕逼题材,各有各的拍法,有温和派的,也有像麦温和这位导演这种激烈派的。这位导演擅长制造戏剧冲突效果,却忽略挖掘人物的内心表现。看起来是外放型的舞台剧效果,也就是将人物心里所想的全然放大投射在其动作行为上,缺乏较为细腻的内心描写。唯独是突然现身的女儿这个角色算是例外,也有赖这位戛纳影后的过硬演技,让我兴致勃勃地看罢全片。
2020 SIFF #04 Bercot 演的真的太棒了!这评分咋回事儿 又是因为听不懂法语看字幕的原因吗…… 中间话剧那段好感动,我要去找原唱。ps 为啥演员表没有阿根廷妹子的信息!!!
J’adore CK!
1234,1234,1234....仿佛终于体验到假如可以成为芙芙的孙女是怎样的感觉,多想有这么一个奶奶。没什么好得过在自己生日的时候看这部给芙芙Catherine Deneuve(75, October 22, 1943)庆生的影片。撕不撕逼没关系,小津安二郎或是枝裕和都拍不出这种狂躁和癫狂。2021.1.17 大银幕重看觉得这家人实在可爱,芙芙说“好,我们把房子卖了”便是对女儿最浓的爱吧。
全世界的生日快乐歌都是同一首?无奈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无法理解片中的争吵不休歇斯底里。 我只想对凯瑟琳德纳芙说一句:对所有的烦恼说Bye~Bye,对所有的快乐说Hi~ Hi
依靠疯子创造戏剧冲突真的没必要,逼格跌落谷底
与皮亚拉、马勒和阿萨亚斯比,欠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