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东京婚约
人们提着皮箱,穿着统一的工作服,那些看起来笔挺、规矩而不是全然颜色、边纹、角料一样的工作服。大多人也可能是,一个挎包或者双肩包。行色匆匆地擦肩而过。双手在包包的束缚带上捏着的,是一些学生,旅行者。放在上衣口袋的,是社会青年。自然下垂的,多为上班族。
有一个人,她始终变换不定。时而搭在胸前,时而放在背后,时而交叉在前,时而前后摆动。是还没有决定了,要做哪一类人呢?而先融入这个国家里面吧!那些看起来,日复一日,在嗡嗡嗡的车辆声,画了大条的斑马线上面,还有界限分明的人行道、马路以及一些点缀着的电线杆,偶尔的,还在鸽灰的水泥地上面破开一个规矩的正方形的泥土上的植被,都那么明确的知道自己属于谁,适合做谁。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知道,看起来点头哈腰的,不一定非得是一味的赔笑,然后说“对不起,对不起”或者“欢迎,欢迎”。也可以是,面无表情的。但显然,这会让人忍不住地,感觉到奇怪。那扇推拉的木门就在旁边,不走,却始终站在那里。是你什么地方做不对吗?长得太好看,太难看?哦!是那双手吗?不知道放在哪里???于是,眼睛稍稍地看过去。立马又得到一个谦卑的弯腰。而那张脸,那张也可以是,眉毛拔光了,画上标致的月牙形,涂了厚厚的粉底白的脸。还是那样严肃。而另一种情况下,像是你走在一张榻榻米上,以为足够干净,足够舒服,还得要一张坐垫的。他们则呈现得表里如一。接下来,该是吃饭的时候了。还会有两种情况。取决于你是否想要真正的了解这里所谓的文化了。
第一种是:上一壶茶,双手捧在掌心,对面的食客为你倒上。然后他自己可以完全的从心出发。开一瓶可口可乐,耸着肩喝着。第二种:每个人的前面有一张规矩的餐巾,摆了一双筷子,一碟酱料。笔挺挺地跪着,等待第一份菜上来。大家这么对视着,互相看着。目的明确,只是为了吃饭这件事而已。所谓食不言,从决定了之前,就得墨守这个规矩。但你也可以说话的。而此时,你的身份更像是一位艺妓而不是一位食客。大家会从心底里面感激你
,事后会为你鼓掌。而天知道,你仅仅是因为不明白而感觉到尴尬,无奈。便赘余地打破沉闷而已。
这样的次数多了,人们会在这种一致的喧嚣外壳下回归他们的过去。然后讲起从前,让人莫名的去认同。老实说,无论他们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解释得多么清楚。事实,那只能是一种过去在历经了千秋万代情况下的演化罢了!这里面加上了城市,美酒,灯光,金钱,礼貌。终究变了味道。是化开来的文化。以文化之的文化。总有一种把人往外推的感觉。就像一间保留了本地特色的高档餐厅罢了。
非要说喜欢,非要说让人值得学习。在我,还是得远离那商业味道十足的外壳而去回归大自然。寻找山川、河流、树木。以及,在你从这里感叹,惊讶的同时间。迷失了而看到的一间简单的小木屋。木屋里面有一处佛龛和一坛香炉那样的文化。。。
2 ) 透明的隔阂
不是所有生物都适合在任何地方生存,即便生命力再旺盛,也难免有属于自己的禁区。表面看来,人类似乎是适应性最强的动物,凡人的体质只要有基本的保障也能在极端环境下存活下来,而日益发达的交通和通讯科技,更使得人类可以跨洲际,甚至是跨星球地来去,这就让人类的足迹几乎能够覆盖地表,从而在生存的广度上远超其它动植物。但是生存并不等于生活,环境中也有人类自己添加的成份,于是一道道厚障壁建立起来,看不见、摸不着,俨然是透明的,却又分明存在,一旦碰壁,阵痛自知。
昨日下午在电影频道看到本片,之前的预告只知道片名,便对其主题已有大概的把握,应是异国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其中伴随着明显的文化冲突。好奇之下还是坐下来观看,初观之下的确如此,女主角和当地的距离是显然的,可看完之后却又感觉不止这样,甚至觉得如若还只停留在不同国家、人种的文化差异,抑或是怅惘于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结局,那也许就太过片面,该片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已不局限于这些,而是突破了固定的框架,不落窠臼。一个出生在日本的比利时女孩,心里始终怀着对出生地的好感,长大后终于千里迢迢来到东方,并希望融入那里的生活,通过兼职教学认识了日本男学生,并在相处中彼此相爱,甚至已到订婚阶段,可迟迟未能步入婚姻殿堂,最后主角离开日本返回家乡,恋情也无疾而终。 故事内容并不新鲜,影片的节奏也很明快,可意味却多端,虽不明确,但难以言说,或者表现不必单一,“不明确”的本身就是导演个人的内心层次。
人之初,根深蒂固,出生后直到五岁都生活在日本,这就让这个国度牢牢地扎在女主角的心里深处,其后即便回到家乡,常年生活在法语区,可却始终念念不忘东国,对其向往着,期望有朝一日重返,这在影片开头便实现了,回到日本仿佛唤醒了另一个自己,或许这才是其心灵的“故国”、“家乡”。即便不能持有日本国籍,仅凭出生地是不够的,可对日式文化依旧有所惦记,略通语言,比起居日多时的同胞,“御好烧”也认得,这些应该都是童年的记忆,虽然遥远,却不会磨灭。不过陌生感还是存在,毕竟从未亲自了解过这个国家,在与男学生的接触下开始见识,所见所闻,不无新鲜,狭小的街道错落有致、在铁路外练声的男人、歌妓的舞蹈和夜总会的女郎,都让其大开眼界,最是血腥的武士黑帮片,令人不忍卒睹,独特文化所具有的森严感首次体验,实在难以接受,又联想到学生家长冷峻的面容,心里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突然,爱情来了,不期而遇,与男学生日久生情,于是便有肉欲的激情,可男方不懂西方的规矩,在过夜后黎明必须离开,还要女方尴尬的提醒,她似乎忘了此时此地是在日本。终于感情日渐加深,到了拜会家长的时候了,想起日本婚后古板的生活,身穿和服的女性在家相夫教子,不免窒息,对方父亲赠送的礼物显得古怪,不知如何处理,也不熟悉人家的礼节,在同友人的交谈中知道“礼尚往来”的复杂。不过终究还是到了订婚阶段,这也是西方的礼俗,先订婚才结婚,男方有些不解,却也从了,然而之后就无下文,迟迟不能进入婚姻殿堂,男方一再催促,女孩都有些动摇了。影片的最后,婚姻没能到来,福岛的地震和核辐射却爆发了,在这举世瞩目的事件下,外方人员纷纷撤回,男生也劝女孩回家,女孩本坚决留下,可房东也来相请,日本全国已经严阵以待,共同面对这次灾难,不过这并不包括外人,这是一种关怀,可关怀之中让人也感到一丝的排外,无奈之下女孩只能独自坐上回国的飞机,旁白告知了两人再未相见,恋情无疾而终,日后男方还是结婚,对象却也是一个白人姑娘,这是一种情结吗?这个结局是开放式的,让人充满着想象,在婚姻的犹豫被突发的自然灾害所中断,迫使其离开,也意味着放弃这段感情,这是大自然帮人做出的选择吗?而整部影片也在此处画上句号,所有情节所要传达出来的意思也在这令人遐想的结尾汇成一团,使得本片的主旨不明一端,呈现分散的状态,剧情的意味是多层的,收尾是疑惑的,一切都是非单一的,正是这种不同寻常的单调,使之远超此类影片常规化的主题设置,即老生常谈文化的差异,让观者有着品味的后效。一直都忘提及,片中的女主角来到日本总是怀揣着两个愿景,其一是融入日本人的生活,其二是成为一名作家,而她积极投身于前者,却终未如愿,可片中屡屡受挫的写作目的,在脱下和服后竟实现了,这是否为一种讽刺?不知是以“上天为你关上了门,却打开了窗”解释,还是“艺术家在事业上的成功往往是通过生活上的失意所得”来看更为合理?
阿梅丽走了,没有收获爱情,可那个开始对其略有敌视的法国女孩虽然不知结果,但在视野之内却获得了爱情,尤其是对方也是本土男生。之前还信誓旦旦地跟主角宣讲东西方不同的爱情观,指出“日本人和西方人两性不通”的观点,日本女人可以适应外国男人,可外国女人和日本男人之间就很难发展,说话时明显夹杂着些微的醋意和不满,可最后自己也是找的一个日本男生,告别时命令式的呼唤也让主角效仿,女权主义在这个男尊女卑严重的国家貌似绽放了一瞬间,又消失在夜色之中。看来那个女子也想极力融入日本社会,同样的目的却有不同的结果,有的人就能适应新的环境,有的人却不能,这不只是个人努力的因素,更是难以说清的原因,正如一种主义,即便再符合普世的观念,也总不能在任何地方都大行其道。
第一次写影评,却给予了这部讲述一个比利时人和日本之间经历的电影,篇幅略长,不能面面俱到,不过也算倾力表达。
3 ) 东京不热,如爱梦幻。
首先,我要做的是推荐,这真的是一部非常出乎意料不按套路走的小众电影,其次,我是被海报吸引进来的。
这部电影的调调很像好莱坞喜爱拍的浪漫主义文化输出电影,异国情调文化、深陷其吸引的女主角、及时出现并爱上的男主角、甜蜜过后伴随的冲突、冲突带来的戏剧改变、最终又找到突破口、完美结局。
当时我看简介就猜想,这简直是法国版的eat pray love。。。(《美食、祈祷和恋爱》),但是毕竟女孩纸多看看这种潜藏情愫的电影也是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就go on了。
看罢,我最终发现女主角跟那些甜腻的美国甜心的确不一样,她是独立的,且思考着的。
不得不说,女主角爱美丽是一个十分有性格的女生,欧洲文化开放并且鼓励人思想多元化,即使她生于东京,但是她的成长背景还是极大部分地与欧洲挂钩,毫无遮掩地,她自信地承认自己痴迷于日本文化、醉心于东京街头、,特别是当她遇见凛吏时,这个在当时极其内敛且让人感觉有点奇怪的日本男人时,她也很快爱上了,很快地也,毫无保留地爱上了。
爱美丽也是一个积极努力、勇敢的女孩,她花费了如此多的精力努力地融入她所喜爱的文化,跟日本上班族挤电车、自豪且自信地告诉日本人自己可以用日语交流、热情地与凛吏的朋友相处、对待凛吏的父母抱着敬畏之情、一个人去爬山、遵从一切日本传统习俗。
但20岁还是一个懵懂且摇摆的年纪,不管再努力,消耗再多的时间,有时还是会搞糟一切,但幸好的是她还有足够的精力与资本去好好爱一个人。
那天清晨,爱美丽跪在了壮观的富士山下,那是她和凛吏的感情中遇到的第一个困境,她不懂他的家庭与父母更加不懂他的为人,她喜欢这个国家神奇且炽热的文化,但它毕竟还是陌生的,陌生也同时意味着两者难以相调。
在一个人登山后,爱美丽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也是本片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独白。
我曾迷失日本
是富士山找到我
令我上了人生一课 教我怎样逃出鬼门关
我那时20岁
我还未找到一直追寻的东西
这就是生命可爱之处
那天 我学会要自由才可去爱
那天 我明白出生是苦乐参半的
那天 我学会要接受自己的所有 以及还未遇上的一切
那天 我明白到人生的奥妙
看,她在这段感情中还成长了,独身一人游走在这一片绚目的国度中,她变得成熟了。我想这也是凛吏爱她的因素,她和日本女人不一样,她独立又有趣,性格活泼且开放,尤其她还可以说着一口流利动听凛吏为之狂热的法语。
但东京总是狂热的,东京的年轻人总是浮躁的,或许这也暗示着,凛吏爱的,是爱美丽带给自己的感觉,说到底,这是一场不带有幻想的虚欢,它很真实,但却夹杂甜蜜,但奈何结尾酸涩。
这不单单关乎凛吏,我同时也在嘲笑爱美丽。凛吏问她我们什么时候结婚,她一再犹豫和退缩,她感受到了文化带给她的家庭压力。她在东京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却感受到了生存压力而倍感沮丧,说到底,她迷情于东京浮华、迷醉如霓虹灯般闪烁的外在文化,但深入到内底,她还是拒绝的。就如她对黑道切小拇指而感到恶心、对武士精神感到奇怪一样,还是畏惧和不理解的。
她和凛吏一样,爱上彼此的一种感觉,是彼此带给彼此的一种全新的感觉,错就错在,他们称之为爱,而爱美丽在明白后还有所期盼。
无辜者的都是无辜的。
最终让我恍然大悟的,是最后一场戏,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凛吏送爱美丽去机场。他们将要离别,爱美丽含着泪遗憾地说,我没有跟你的父母道别,凛吏说,他们不想你这样。然后他将话题突然转到自己最近在看有关法老王的书,想成为埃及人之类的话,如此轻描淡写。
爱美丽轻轻笑了一下。
凛吏似乎又多了一个让自己狂热的东西,他或许会认识到一个了解埃及文化的人,然后又被彼此吸引、与其相恋。
那个人或许跟爱美丽相似、或许又跟爱美丽性格迥然,但他们依然恋上彼此给彼此的感觉。
但事实是,他娶了别人,一个会讲法语的女人,不是爱美丽。
相恋就是虚幻的,跟反映在透明玻璃上面,两人做爱的画面一样。
4 ) 东京婚约
2017-2-11 12:50
#电影# 《东京婚约》(2014)。豆瓣6.8。
改編自作家艾蜜莉諾彤的半自傳小說。影片开头就特别喜欢。出生在日本的比利时女孩对这个记忆中的国度爱的深切,在20岁的时候故地重游。找到一份为日本学生教授法语的工作,每天就是在见面、教法语、上日语课的日常中度过。
前半段的东京游真是赏心悦目,中间开始进入恋爱阶段后剧情就急转直下变情色电影。不能因为是欧洲人就不停的又脱又露吧,女主寡淡青涩的肉体,男主一张尚可接受的寻常脸,白开水般的激情。冷漠脸不停快进,以至于结局莫名其妙的分手搞得我一脸懵逼。
全片最大亮点就是干净整洁的街道和人文风情,全程法语没几句日语也是让人捉急。不过男主的性格很是我的菜,温柔体贴,温文尔雅,柔顺乖巧,还急着结婚,一下让我想起最近婚恋专家们提醒的小心这样的男人很可能就是GAY在骗婚,不禁大笑出声。
其实还算挺温馨的爱情电影,就留下吧。
5 ) 一个白人萝莉在东京的无聊游记
CCTV6又用了一个小众的片名《东京恋人》,可人家《东京恋人》明明已经有一部了,应该避免撞车才对。
一个白人女孩孤身前往日本寻梦之旅,遇到了一段所谓的浪漫爱情,最后小小感悟一下人生。没什么意思。这种片子女主一定要有文艺气质,男主得帅气才符合观众心理,但现在这个女主偏向萝莉,男主也有点废柴又不沧桑大叔。细节方面还是有一些勉勉强强过得去的,但看着没多少感觉,或许是故事太散乱,平淡,沉闷,而结尾也是没什么惊喜。如同一篇无味的游记。
6 ) 东方臆想之大成
写下这段文字时距离看完这部作品已有接近一个月,居留英国小半年有余似乎习惯了对于西方的种种“特立独行”熟视无睹,但对于这部影片依然感觉难以描述……
这恐怕是在法式浪漫下西方人对于东方臆想的集大成之作,软糯的法语更是登峰造极。在小清新基调的粉饰下,无论是婚姻观还是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都似乎像是印象派画作中看似肆意的凌乱色块,变得不再难以接受而是反倒可爱了起来——
我想对于大多数遥想绯色的东方文明的西方人而言的确如此。
但对于像我这样的东方观众而言,臆想终究是臆想。一切仿佛是从瓷器或是浮世绘中延展开来的东方,山水人物花草虫鱼,色彩明丽饱满,画面华丽逼真却缺乏细节与灵魂,即便让樱花、歌舞伎、刺身料理等日本元素以及绯句式的内心独白充斥整个故事依旧于事无补,唯一的效果只是让认知变得愈加生硬刻板且尽是猎奇意味。
如果的确有一种穿越中西方的爱情,我私信依然是基于现实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
东方文明的拘谨与豁达、坚忍与狂热、世俗与信仰,一切矛盾且调和的存在,并不是以西方的思维模式所能简单解释的。就像是同样内心柔软敏感的“弃儿”剧本,发生在西方文化下的是《天使爱美丽》,而在东方却是《古都》,任何想把这二者杂糅的努力难免归于失败。
竟然是个悲剧结局,三星半。
一场春梦了无痕的订婚,东方男孩和西方女孩的“迷失东京”。两主演都萌萌的,真心配一脸。说它是小清新吧,床戏又多得一丢丢,果然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欧洲电影~~~
趁着刚看完赶紧给五星。小清新,节奏轻快,举重若轻,又很真实。音乐很赞。
太不喜歡結局。
不崇日也不爱法国,难受。-5 星
怀着很大的期待去看,说不出哪里不好就是觉得不够过瘾
故事叙事存在问题,尤其后半部分感觉是没什么可拍的了硬往下撑着,但是前半段很可爱,让人对日本充满喜爱
这剧本是从垃圾桶捡到的吗?
Tout ce qu'on aime devient une fiction.
第一次去电影院看了以法语为主的电影,意外的看懂了剧情听懂了百分之70的对话…除去上床上床上床和有事没事就露的点之外,在法国的电影院里看到上野公园的樱花,神社的鸟居,特别是听到中岛美雪的歌都感到格外的亲切!
妹子和妹子的裸戏都颇好看
女主萌萌的 看完以后想去日本的欲望减少了......
特别喜欢的一部爱情电影 讲述故事的方式很温柔 那种在异乡的迷茫和彷徨感同身受
很可爱的一部电影,只是拍到最后,用了一个最烂的结局方式.
很小清新,不仅仅故事,色彩,男女主角的长相。但是,我就是喜欢女主角这款类型的法国女生。故事一看镜头和场景布置就借鉴了许多特吕弗的电影。特别女主角的服装搭配,明明就不是跪舔日本文化而是跪舔当年的新浪潮。
女主有点像Juliette BINOCHE
其实这部片子的主旨是比利时人和魁北克人联合起来黑法国人吧…
暖洋洋的和风色调以及清新可爱的bgm。女主萌软毫不矫作,当真是une japonaise d'origine française. "Je suis amoureuse d'un Japonais. Il a 20 ans et moi aussi. Je l'ai toujours rêvé ! J'aime le Japon" 哈!做一个歪果仁的酸甜苦辣可是放之四海皆准!
改编自amelie nothomb的小说ni d'eve ni d'adam,源自作者自己年轻时在日本的经历,有些场景确实让人啼笑皆非,fondue suisse,和朋友吃饭,我更相信两人相爱是爱慕着对方的国家文化吧。
女主好可爱,日本人的一些习惯真心接受无能。本片简直是对日本文化跪舔无节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