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十九世纪果戈理的史诗型历史小说改编,政治不正确,却是精品
看了电影,又看了果戈理的原著,看的是英文翻译,因为我很可惜不懂俄语,但翻译的很不错。对照下来,深有感触。
小说和由此改编的电影讲述的是十七世纪时候原来与波兰立陶宛联盟为盟友的哥萨克国,所谓的Zaporizhian Sich 抗拒波兰的战争故事。果戈理的小说中,已经有了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色彩,与历史史实有出入。因为哥萨克国被并入俄罗斯是以后的事情,他们在小说和电影中声称为俄罗斯而战,是没有历史基础的。但果戈理生活的19世纪,是浪漫民族主义兴起的时代,所以,情有可原。但那时的民族主义,还没有蜕变成为二十世纪的大国主义,集体主义,还具有不少人文,人性的色彩。
在我只看了电影,还没有看果戈理的小说的时候,我不禁又对这部电影的动机产生了怀疑。到底,这又是俄罗斯官方赞助的片子。这是否又是在推行泛斯拉夫主义,俄罗斯大国政策呢?还有是片中东正教和天主教这么对立的态度,好像天主教不是基督教似地,这个态度让我反感。但是,片子是很有气势的,就算你不同意,你都要被哥萨克的英雄气概而深深感触。
片中恼人的是他的次子Andrii怎么一切不顾地为了爱情放弃对父兄和同伴的忠诚,这有损他的英雄形象。但他又不是一个反面英雄的角色。这个人物塑造的有点矛盾。
片中,演的最好的是父亲老Bulba,据说,他是乌克兰前文化部部长,有点意思。
看了原著之后,感叹电影的表现手法与文学手法的不同,在某些方面,与文学相比,受到局限。小说中对Andrii形象塑造的很成功,对他动机解释的让人心服神服,而且,那没有片中他母亲被杀害的一个细节,这样,就使得他的决定并不像片中那样让人叹惋。
片中也没有充分体现哥萨克人对波兰居民的摧残,的确是有些场面,但没有直接地体现他们的野蛮,这是很欠缺的一面,因为哥萨克的特点没有被体现出来,对理解哥萨克历史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片中,哥萨克就成为了爱国英雄,其实,哥萨克起家是由一群无法无天的汉子组成的,联合他们的是东正教,所以,宗教的意义在这主要是来统一来自各方,不同民族的人,而不是灵修,道德,主要起到是一种社会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没有想到天主教同样是基督教,而是把天主教当做是穆斯林教一样对待。
去除这样不足,这部电影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把文学作品搬上荧幕的例子。这是俄罗斯电影界所擅长的,六十年代的《战争与和平》就是一个重要的先例。美国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1962年好莱坞和南斯拉夫合拍的同名影片《Taras Bulba》没有做到这一点。
总结一下我的文学与电影的对比:对果戈理来说,英雄就是英雄,不需要所谓的Ideology,勇气和冒险精神就是塑造英雄的前提,而俄罗斯这21世纪的片子中,英雄是要具有正确思想和动机才能被称为英雄。文学中哥萨克虽然提到很多次东正教和俄罗斯,但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自我定义的概念,而不是真的人屈服于大集体主义了。但影片的叙述,难以逃脱这些框架。可能是因为我们现代人就是这样理解民族,国家的吧。
无论如何,这是一部绝对好的影片。让我好奇的是,波兰人看了这个片子后,会怎么想?
2 ) 幸好还看过
其实我没看过这部电影,只是原著小说的爱好者,看到大家的评价,感觉也不用特别去看电影了,因为原著小说我实在是太喜欢了。哥萨克英雄毫无道理也毫不讲理的生活方式真是太史诗了,为什么要仁慈,为什么要正确?
哥萨克英雄既不怜惜自己更不怜惜敌人,但那句异常震撼的“我听到了!”难道不是父亲所能给儿子最大的支持和爱吗?所以塔拉斯后面反反复复说“什么也别怜惜”,连同波兰少女和婴儿一起将天主教堂焚烧,我由衷的尊敬着这位哥萨克英雄。
3 ) 屁股决定脑袋
电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哥萨克大起义和与波兰的战争,描述了一个名叫塔拉斯布尔巴的哥萨克老人,算是他们哥萨克的民族英雄吧。塔拉斯布尔巴有两个儿子,次子爱上了波兰女人背叛了他们,被老人杀死;长子在抗争中被捉、然后被杀。老人依然不屈不挠地抗争,到死为止。
这绝对是个鼓舞人心的故事,可是,我不光看到了波兰人对哥萨克的伤害,也看到了哥萨克对波兰人的伤害。在故事里,当哥萨克前进的时候,波兰人的那一边不也是城镇十室九空、老弱妇孺惨遭杀害的吗?一方的英雄,也是另一方的刽子手。很多事情,无所谓对错。如何行动,如何评价,无非是看行动者和旁观者处于什么样的境地罢了。
果戈里的小说里并没有塔拉斯布尔巴老婆被杀的情节,电影中加了这么一段,倒是能让观看者更加理解哥萨克对波兰人的仇恨。只不过,电影宣传的意味太过浓重,哥萨克们都开始为了俄罗斯这个国家而奋斗了?那时候他们的大部分有那样的意识?我想,果戈里更多想要表达的,还是一个向往自由、不屈不挠地斗士吧。
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当俄罗斯帝国的君主们开始吞并、瓜分波兰的时候,那又是波兰的血泪史和波兰斗士们不屈不挠的斗争史了,风水轮流转,丛林法则,无非如此。
4 ) 扯淡的俄国人
搞毛线啊,人家波兰乌克兰是内战,乌克兰哥萨克认波兰立陶宛王国是自己的祖国,老毛子硬来插上一腿。
哥萨克造反是杀贵族,不反国王。打打和和。后来盟友克里木汗国被波兰策反,没帮手了,顶不住才求助俄国鬼子。
和波兰组队,是受罪多少的问题。和老毛子组队,是生死的问题。看看后来乌克兰历史就知道了。
5 ) 冷兵器时代不错的电影
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了。
1唯一不理解他的小儿子为什么背叛父亲和信仰,我看到他小儿子问“有地道?”我心思这大哥要引大军杀进城里,没想到这哥们在这种时候居然想着约会???这个应该挺讽刺的,哥萨克不是崇尚自由吗,这自由的彻底,都没有底线了
2波兰的军队带着翅膀。。感觉挺有意思的,我在别的电影里也看到了波兰那个时代的军队,也是带着翅膀,被亲率的小孩喊:“看,天使!"
结果天使上去拿长枪把小孩子捅死了,忘了是哪部电影了,波兰那个时期的军队很有实力,都带翅膀的,当时号称铁翼军团,我想是不是和信仰有关系,什么基督耶稣,圣母玛利亚,天使之类的。。
3他大儿子被抓住的时候,我很感动,5,6个人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按住的,那个时候他还在喊着父亲,特别是上绞刑架的时候,还在喊:“父亲你看见了吗!”,哥快哭了,我觉得波兰人太残酷了,弄死就得了呗,所以现在慢慢的理解了,为什么好多军人在失败的情况下自杀,这样会有尊严也不痛苦。
看过各种魔幻的,纪实的,各种冷兵器电影,什么特洛伊,埃及艳后,亚历山大,凯撒之类的,我感觉这部电影不逊色那些,不知道为什么评分这么低。。
6 ) 吐槽
#塔拉斯·布尔巴#在豆瓣看很多人是这电影好···我呢 在看电影过程 想起一些别的东西 现在能给三星吧,1感情线父子表现的还行 可是他小儿子的表现的 就是在馋公主的身子 人家是拿面包换的···2如果义和团大喊为了中国向前冲啊!同志们!什么感觉?就不知道是不是字幕的问题反正他们喊的是俄罗斯3攻城战后期 大喊一声就死一个人 虽然我他喵的一个也不认识 但是小说里面真的怎么写?4电影色调和配音 配音太····夸张了 你们是在街上抓人配音的吧色调 英雄的黄昏 是这意思吧 可是也不用范围这么大吧 屎黄色我是见过我们的FC游戏的啊。
7 ) 杀人英雄
很好看的俄国电影,把俄国小说那种扎实的力量和沉厚又单纯的感情都表达出来了。
作为战争片,有一点尤其可贵: 英雄就是要杀人的!!
最受不了拍古代战争片非要加点人文情怀,反战思想进去,一定要歌颂一下超越战争的人性。
这是适合于近代热兵器时期,战争代价升高以后而出现的价值观,古代人哪讲这套?
英雄,战争就是要杀人,荣誉是很简单的事情,为了生存,为了财富,为了种族,杀!杀!杀! 不管哪个英雄都一屁股血债,那时侯人类的生存还很微末,人类承受不了,也不需要什么人文情怀,人类残忍,顽强,一切为了生存而斗争,难道狮子吃羚羊之前还要自我检讨一番么?
一个值得咏怀的英雄,不是因为他多么善良正义完美,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正义存在,唯一的理由是他活得彪悍,活得痛快淋漓,傲看天地。
这样的生命,这样的历史,让人看了觉得真实,踏实。
这就是为什么我看不惯什么投名状,集结号之类的玩艺儿,装深沉之前最好先学会简单。
城堡战那一段还行
去年暑假里面看的,好长,好野蛮,好莫名
我要宽容点就给四星了,但还是不。题材有看点,可导演的掌控能力实在是不敢恭维。
几百人拍出来的小作品废话还特多,不过却反映出俄国人的种族倾向和狭隘
扎波罗热哥萨克……
毛子会的三板斧就是 1纠结的家庭和男女关系 2宏大的历史哲学民族命题 3傻愣傻愣直接粗野生猛的外在技术表达
满眼皆是俄罗斯老头..........
故事凌乱啊
把一堆烧杀掳掠狂信愚昧的暴徒美化成天真烂漫的殉教圣徒,每个人死前都要或赞美或祝福俄罗斯。可笑之极。托字幕组的福,通篇充斥着“同志”、“兄弟”的深情呼喊,似乎在看革命战斗片一般,还真有点不太习惯。
战争场面大 历史硬伤少 主旋律不肉麻
两个儿子,一个死在自己的枪下,一个死在敌人的刀下。
不喜欢的类型
这片子我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比如最后Тарас Бульба 被绑被火烧,他手下的伙计还策马扬鞭跑过来跟他喊话,问完话又貌似得很嗨皮的跑走了,,,你们不救主公,这是要去哪欸,,,看得一脸黑线,,,因为没用字幕看,好多地方还是听不太明白,
实在是不够吸引我看下去
The nearest early-morning show 9:00 80rub=16¥..:(太血腥了)。波兰姑娘太漂亮,也太不懂表演,难怪混迹纽约呢
剧情凌乱了,也跟翻译质量不高有关系。俄罗斯的主旋律片,够埋汰波兰人的。ps:女主角确实不错
很不错的片子。
这种事情在我们国家的任何历史时期都没有过吧。华夏民族还是缺少点血性。
导演:“待会哥萨克死的时候不要忘了喊‘愿俄罗斯母亲永远繁荣昌盛’!”哥萨克:卧槽,临死喜提新妈?!
死就死了,还要装逼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