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若悬崖,道德止于蛮荒 ——看《荒蛮故事》 文/空语因明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道德咒语如是道。 《荒蛮故事》讲述了六个独自围绕复仇主题而展开的故事,其中充斥着冷漠,愤恨,鄙夷,压抑,狭隘和偏执。若要从这些故事获取什么训诫的话,那么就是起始陈列的那句话,无非就是去恶扬善之类的,咒语般的道德。那句训诫给出某种暗示——或以这种暗示为前提——善与恶之间是清浊分明的,只要内心能够净意向善,那么就能获得抛弃恶的觉悟。三岁小孩由于太纯真,以致还不会相信这种论调。 要从这些故事去获得什么道德训诫,应该是一厢情愿的愚弄。《荒蛮故事》客观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更明智的嘲弄或诚恳的娱乐:诸诫退让,须来观看与狂笑。众善与众恶并非俨然两立,而是矛盾地纠缠着。该影片的名字本身即是一种反讽:所谓“荒蛮”故事实际上并不属于荒野,而是发生在社会之中,渗着社会的血印。这种反讽不是在贬低人性,而是在传达那太人性,那太恶又太善的事情。众善与众恶的根源通过这种反讽被放置在自然(荒野)与社会(文明)的二元论中得到领会。 【善恶之众相】 《蛮荒故事》中的六个故事是贴着“黑色幽默”标签的悲喜剧。它们是悲剧的,因为仇恨萦绕着;但又由于它们发生的动因太微不足道了,而使得它们成为喜剧的。其中每个导致悲剧发生的仇恨,其原因都能够通过虔诚的道德考虑而避免——但它们没有被避免。 第一个故事——“帕斯特纳克”——名为帕斯特纳克的男子设法把所有他仇恨的人骗到同一架飞机上,并载着他们撞向他所仇恨的父母,与他们同归于尽。按照道德观点,这个男子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但我们也可以从他的遭遇中看到他人的冷漠,他父母对他的冷漠造就了他这个有缺陷的人,而其他人则破坏了他的人生轨迹,使他陷入了绝望。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仇恨中,任何道德意义的责备都会无济于事。另一方面,作为观看者的人们也是冷漠的,因为这个故事对观众的震撼并不在于对帕斯特纳克之个人悲剧的同情,而在于他的复仇计划之精密或完美——他用一次行动杀死了几乎所有待他有直接仇恨的人。复仇很难达到如此的畅快——与复仇的不道德形成对比,构成了仇恨之黑色幽默的本质方面。 第二个故事——“老鼠”——某个女服务员被唆使用老鼠药去毒死那个害她家破人亡的中年男子,却难以避免地导致了她不期望的事情发生。面对那个仇恨似海的可恶之人,这个故事中的女服务员所表现出来的扭捏与第一个故事中的睚眦必报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主要是由于这个女服务员陷入了所谓的道德考量或律法担忧。由此所导致的复仇之反差是第一个故事中复仇的快感和第二个故事中复仇之拙劣。大概是奴隶般的道德让复仇缺乏力量,而缺乏力量的复仇会划落成可笑的怨恨。但是,在这里,如果道德训诫阻碍了复仇,那么会增加道德的荣耀吗?会增加法律的正义感吗?当然不会!如果复仇在这里没有发生,那么只会让道德显得更加卑鄙。因为道德不仅没有惩罚这个恶人,甚至没有阻止这个恶人继续作恶。事实上,在这个黑色幽默的故事里,可笑的不是人,而是道德或善的法则。 第三个故事——“地狱之路”——城里人与乡下人在路上驾车相遇并无礼地互相发泄愤恨,直到仇恨升级,两个人同归于尽。如果这两人中的任何一个能够谨记三岁小孩都知道的谦让道德,那么这个可笑的悲剧大概就不会发生。这个故事的复仇是短暂的激动导致的,而这激动又指向人在不同文明程度——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偏见。乡村社会往往被认为文明程度不如城市社会,前者缺乏后者那种严密的道德规则。根据这种偏见,乡村社会更接近荒蛮社会,而城市社会符合标准的文明社会。以这个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来看,那种偏见所设立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是肤浅的自以为是。人类社会的荒蛮与文明并非那么截然不同:城市社会所设立的道德标准只是用来自我保护的伪善,它深深地包裹着本质上的荒蛮;一旦其中人不再有伪善的必要,那么其中人可能会比荒蛮更加荒蛮。 第四个故事——“小炸弹”——某个爆破工程师不满城市车辆管理部门的蛮横拖车罚款行为,在抗议无果之后,策划了一场针对车辆管理部门的爆炸。在这个故事中,复仇的对象不再指向个人,而是指向某种不适当的社会管理。对于很多市民来说,如果遇到如此荒谬的社会管理,大概要么在抗议之后忍耐要么直接忍耐。维持社会稳定而放弃个人多余的需求,这是文明道德对市民的要求。毕竟,“个人的疯狂是反常,而集体或国家的疯狂就是规则”(《善恶的彼岸》156)。所谓文明的社会常常以集体利益为理由去粉饰荒蛮的规则,当然,这时候它们已经成了文明的规则。复仇,在该故事中成为试图炸碎社会规则的冲动——对于社会管理者而言,这行为“显然是报复社会”=恶;而对于广受那种社会管理之压抑的人来说,这却是解放的契机=善。面对这种矛盾,不知三岁小孩儿该如何从中判断善或恶。 第五个故事——“钞票”——某富豪用钱去帮助儿子逃脱法律制裁。该故事转向了复仇的反面:避免复仇——法律的复仇即法律的正义。这里遭遇黑色幽默的是法律,它试图通过复仇去克制罪恶从而趋于平衡,但总有权势试图逃避法律的复仇。当法律自以为是地以为完成了它的复仇,权势人物却在暗自嘲笑它。 第六个故事——“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某新娘在结婚典礼时发现她的新郎背着她偷情,于是变得疯狂乱搞,宣告对新婚丈夫进行持久至死亡的报复计划;而新郎在短暂的惊慌之后,变得冷酷,似乎铁了心要和自己的新婚妻子展开复仇竞赛。有言道,“不幸的婚姻不是由于缺乏爱情,而是缺乏友情”。相互仇恨的夫妻成为困在一起的敌人。复仇在这种情况中失去了它的畅快,成为矛盾般的自我伤害。(注:一些人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有异议,认为这个故事的结果是爱,或许导演也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表达一种对复仇的和解。可能是由于我对爱的理解过于理念化了,所以不会采信这种对爱恨交织辨证的现实理解。即便这个故事真的是在和解,我们看到的也不是单纯的和解,而仍然是矛盾般的自我伤害。所以此文对结局作了悬置,只使用模糊的表述对结局置之不理。) 在分析过《荒蛮故事》的六个故事之后,可以发现它们并非那么零散地围绕复仇这个主题展开,而是可以构成相互关联的序列。在第一故事中,复仇是那么畅快和令人惊呼;在第二个故事中,复仇虽没那么惊艳,但还是相当畅快;第三和第四个故事中,复仇则显得压抑,善恶在其中不那么分明了;第五和第六个故事,则把复仇的黑色幽默推向了更加难以捉摸的处境。在这六个故事构成的序列中,复仇从清晰转向了模糊,而善恶越发纠缠在一起了。 【三岁知德:善恶之源】 《荒蛮故事》中的六个复仇故事组成的序列构成了对通常所谓道德的反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所暗示的善与恶的分离——“克己者,触事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疏诸恶之源”——是不成立的,因为善恶往往如《荒蛮故事》所表现的那样互相纠缠着,而不是辟疏显明的。克己不怨,或许能够解决《荒蛮故事》中故事三和故事四的情况,但对于其他几个故事的情况而言,难以达到合适的道德结果。那些扬善抑恶的道德规则并非难以领会——三岁小孩儿都知道——只是不那么尽如人意而已。完全按照所谓的道德规则所营造的社会,或许并非人间天堂,而可能是人间炼狱。这个文明的社会发明了善,却用人性的恶去定义了它。
今天“山竹”登陆了,剥好了的山竹还是很好吃的。
这是一篇可以打赏的影评,不信你可以试试,嘿嘿!
电影里的6个小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简短、精炼、醒脑。忍不住强行分析一波。
美女模特在飞机上被乐评家搭讪,闲聊中得知乐评家在是模特前男友(加百列)毕业答辩中的评委,乐评家认加百列的作品就是辣鸡,并狠狠地嘲笑过他一番。随后飞机上所有的人都表示曾经和加百列有交集,且都在交往中或深或浅的伤害过他,有给他带过绿帽的好朋友、欺负过他的同学、羞辱过他的班主任、坐地起价的心理医生、炒他鱿鱼的酒店经理,这时候给加百列发过好人卡的空姐告诉大家大事不好了,加百列是他现在的同事,他利用送咖啡的机会反锁了驾驶室并控制了机长。就这样加百列驾驶的飞机撞向了一对老夫妇,没错,这对老夫妇就是给他留下深刻童年阴影的父母。
让我想起了《罪恶之家》里的情节,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曾经对一个陌生的小女孩或多或少的使过坏,他们还不知羞耻的为自己辩解道:自己加在骆驼上的那根稻草是不足以使骆驼轰然倒地的,可事实正是因为这些自命不凡的家伙每人使得一点“力”才会把小女孩一步一步的推入死亡的深渊。罗永浩讲过一句笑话,“你知道吗?你改变了世界,像你这样子恶心的人,你的出现就会让世界变得更恶心了一点点”,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个世界已经够恶心了,别再改变世界了。
服务员认出了客人就是以前自己镇里的地痞流氓,他放高利贷逼死了自己的父亲,侵吞了家产后又诱奸了自己的母亲,如今他摇身一变成了正经商人,还准备竞选市长。厨师提出在他的饭菜里放老鼠药毒死他,服务员半推半就的同意了,却极力想撇开责任,后来客人的儿子来了,服务员以打翻饭菜的方式阻止无辜第三人受害,不知真相的客人被惹恼了,抓了她的头发就要打她,厨师出现把客人捅死了,了结了一桩恩怨,担了所有责任。
我觉得导演很奸诈,他设计了一个在外部世界找不到存在感,渴望从新入狱的厨师去帮助服务员复仇,观众可以尽情的享受酣畅淋漓的复仇,没有好人入狱后的种种不堪心理负担。那如果没有厨师这种设定,面对“杀人放火金腰带 修桥补路无尸骸”的社会乱象你会怎么做?导演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他说,你们会选择在一边打嘴炮。
奥迪车主被拖拉机别了一下,奥迪车主就F U C K !了拖拉机一句,然后他们从当初的语言冲突,到肢体碰撞,械斗,追车,最后居然点燃油箱同归于尽,弄弄的黑色幽默,让你不寒而栗。路怒,可以说
路怒身边每天都在发生,我也亲身经历过,说一下我当时的感受,我愤怒的不是对方乱开车,而是一个做错事的人居然可以如此理直气壮的来指责你,真的是让人原地爆炸,就好比电影里拖拉机车主一样野蛮无理,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遇到这种人远离他吧,你说我伪善我也认,因为我当时内心就希望这种人下一秒就在这个世界消失。
一个爆破工程师在无过错的情况下被贴罚单了,去拖车公司理论,被前台机械式敷衍搪塞。然后他又去行政复议,反遭奚落嘲讽,一怒之下砸了办公室,随后他遭遇了拘留、被公司解雇、甚至差点离婚,一连串的麻烦接踵而至,一个比一个严重,当他的车以同样莫名的理由被第二次拖走之时,工程师的理智绷断了。他在车里安装了定时炸弹,并故意违章停车,当他的车被第三次拖进停车场的时候,炸弹爆炸了。吊诡的是,这种极端的行为反而让工程师摆脱了困境,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声援,而他的家人又重新回到他的身边,并在监狱里为他庆生。
我短暂又肤浅的生活经历发现,一套有缺陷的社会制度,要经过漫长的斗争才会有所改变,而一款有BUG的手游,第二天就会被修复。试问为什么?在交罚款的大厅有很多在质疑拖车公司的合法性,但他们最后都选择了乖乖交罚款,只有男主做了那头一直在冲撞制度围栏的头羊,其他人都做了沉默的羔羊。根据“圈养理论”,牧羊人会选择杀死聪明的头羊,但电影里爆破工程师不仅没有收到惩罚,还得到了回报,导演是在鼓励大家热情举报BGU吧。
富二代造事逃逸,富一代收先后买通园丁、律师、检察官去顶包,本来是明码标价的,却有人想中饱私囊,他们四方为账款展开了斗智斗勇,最后富一代以100万搞定了一场事故。
我觉得这是六个故事中最阴暗的一个,实在是太丑陋,当不明真相的群众为法律又一次捍卫了正义,又一次复仇了罪恶而欢呼的时候,富一代正在他那八进八出的大宅子里暗自嘲笑正义,复仇?不存在的,偷偷告诉你们一个秘密“金钱是人类发明的最伟大的自由工具之一”
我最喜欢的最后一个故事,因为女主实在是太可爱了。女主在自己的婚礼上发现了男票的炮友,她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愤而离场,在天台上嚎啕大哭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厨师好心安慰,新娘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天台上与厨师XXOO,恰好新郎就看到了这绘声绘色的一幕,此时的新娘已经铁石心肠,她并没有为此感到羞愧,而是扬言要让婚礼继续进行去下,婚后天天给你戴绿帽,气死你,你要是敢和我离婚我就在法官面前装无辜,让你净身出户,我还会把你的事情在朋友圈曝光,让你颜面扫地。新郎听后当场吐血,新娘返回婚礼现场后大闹特闹,把小三摔在玻璃上,和新郎母亲扭打起来,闹累了之后就抱着胖胖的自己在地上哭,就在大家都被闹剧吓得惊慌失措的时候,男主开了香槟,切了结婚蛋糕,放了舞曲,邀请新娘跳舞,他们两跳着跳着就开始啃嘴巴,上下其手,故事以她们在婚礼现场啪啪啪结束。
还是要相信爱情的不是?那种可以突破重重阻碍的力量。
谢谢你们的打赏,你们打赏的每一分钱我都不会捐出去,我会用来买零食,O(∩_∩)O哈哈~
本文有关键性情节剧透,入内需三思 《荒蛮故事》是由6个小故事组成的黑色喜剧,这些故事是分别独立的,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但难能可贵的是它们并不沉迷于叙事,节奏清醒简练,对人性刀刀见血,见好就收,总体说来惊艳和成功。 这种由小故事们构成一部电影的模式很值得注意,我相信在未来会越来越盛行。将来一切的信息交流都更迅捷瞬间,各种互联网通讯工具极度发达,知识会更加粉碎化和碎片化,人希望得到越多越好的信息却没有耐心详细了解一个真相,时代和社会心理环境欢迎此类单刀直入的小故事,它们将在二十分钟之内完成;在二十分钟内揭示中心思想、完整故事情节则更需要考验导演的编导剪辑功力和艺术直觉。急速消费和迅速扩散分享的网络时代将催生更加伟大、手法精准的艺术家,当然也会制造更多浮躁逐利、转瞬即逝的垃圾。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荒蛮故事》在形式上有实验性和预见性,内容简短,干净利索地揭露了人极具兽性和黑暗性的一面:暴怒、嗜血、失控、贪婪、复仇、对暴力和强者的盲目崇拜,控制欲,心机和贪婪;难以满足的报复和极端自私、宁可一起抱着大家都死也不愿意放过对手的毁灭性心理趋向。 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藏匿的暗黑面孔:就像哭泣的新娘突然变得铁石心肠,化身黑暗的复仇天使,一把把情敌摔向玻璃窗;而文质彬彬的文明人也能在下一秒变身嘶吼的野兽,试图彻底杀死一个陌生人。在文明、秩序、自律和成功的面具背后,我们轻易被激怒又失控的暴怒和报复欲望,这些暴怒与复仇欲引导我们进入与之前截然不同的诡诈命运轮盘中。 看完令我陷入了沉思,这种沉思不仅仅是对于黑白相间的人性,也是关于人类所执导的盲目而混乱的生活:不断变化的面目,始终游走的身份,无法相信的关系,欺骗与背叛的婚姻,轻易破碎和轻易重组的家庭,还有我们始终难以辨认和无法把握的包括自身和未来的那张,暧昧不清的脸。 在充满秩序和教养、富有历史与文明的社会与人类行为背后,我们总是那么没有逻辑,糊涂,茫然,莽撞,像只动物:遇见一些挑衅就轻易暴怒、失控、然后摧毁自己的生活;也或者因为一点利益就从道德典范化身贪得无厌,不择手段敲诈盘剥别人来获取好处。 第三个故事——互杀 在这个故事里,起初开奥迪新车的男人讽刺挡在自己路上的一个破卡车,后来他停下换轮胎时,卡车司机又过分的羞辱了他,这进一步导致奥迪男开车撞向卡车,然后两人搏杀,同归于尽。 因为歧视和语言暴力而引发的小小矛盾,最后导致车毁人亡。人与人之间由于不肯宽恕和原谅而得以逐渐扩大化的暴力模式因双方都不肯退让而逐渐升级,杀死不想杀死的人,灭掉本可以通过的路,最终演化成不可收拾的惨剧。不断被累积的矛盾和一触即发的情绪最终将两个在公路上短暂相逢的陌生人引向绝境。 值得玩味的是那个黑色的结局,两个人本身在车里撕打在一起,立志要弄死对方,结果汽车爆炸了,他们被焚毁成两具紧紧搂着的灰色骷髅,看上起好像一对想不开而相拥殉情而死的男同性恋。。。 第五个故事——金钱是最狠毒的游戏 富翁毛利西奥的儿子闯了车祸,致使一名孕妇身亡。毛利西奥不惜一切代价要请律师做伪证布局,让自己的园丁做替罪羊,并承诺高额的补偿金。结果前来调查的警方委托人一眼就认出了是伪证,毛利西奥不得不再次试图收买警方委托人,要自己的律师前去谈判协商。这个做伪证的过程就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律师从中作梗,说警方委托人索要100万美金的协商金(其实其中有他的分成),而自己如此卖命也得要50万;园丁不甘自己原先的补偿太少,要求也分得更多的钱外加一栋海滩别墅。 “一个谎言往往需要更多谎言去圆”果真不错。不消半个钟头,毛利西奥就发现这三位已经狮子大开口,要价超出了自己承受的范围。毛利西奥并非愚笨的人,他在关键时刻发挥了自己谈生意的手腕和精到,他勃然而起,称自己再也不需要这些贪婪者的帮助和伪证,他会叫儿子立刻去自首。毛利西奥的突然放弃令这三位要挟和企图盘剥他的人慌了手脚,最终同意三人共同分得100万摆平此事。这场发生在富翁豪宅里的谈判好戏形象又生动的勾勒了在体面、公正和老实巴交的社会面具背后,人性那永无穷尽,犹如黑洞般的贪婪;趁机要价,落井下石。但得逞的人并没有幸免,当谈妥条件,园丁被当做替罪羊押出豪宅时,孕妇愤怒的丈夫举着斧头砍向了他,这个布满心机和丑陋的故事戛然而止。金钱是最狠毒的游戏,利益是人性最精确的试金石,在这一场谈好价码演出的欺骗里,大家都是自愿的演员,没有一个无辜的人。 第六个故事——你死我活的婚姻 一场豪华而完美的婚礼正在举行,新娘罗米娜却意外发现自己的丈夫阿里尔背地出轨的情妇就坐在宾客席上。罗米娜哭泣着质问丈夫,疯狂而绝望地奔向楼顶企图自杀,跟一个厨子做爱,被寻她而至的丈夫发现。“我要得到你的一切,你的房子,你死了我正好拥有一切!只有死亡才能把我们分开!”疯狂的罗米娜在楼顶狂笑着,她这段宣言狠毒到引起了阿里尔的呕吐。 婚礼现场的蓝灯跟随两人的矛盾激发而变得逐渐阴暗诡秘,场面虚幻而恐怖,狂欢的游行拖着两个怒目相向、满腹仇恨的夫妻,疯狂的罗米娜与阿里尔开始直接在现场做爱。这是让人无法理解的情节调转,但却是让每个人都心有余悸的异常和变态。一种共同的相爱相杀的关系的确立,一个互相举刀看谁先死的狂热屠戮。最后的镜头摇拍到散落一地的蛋糕屑上,仿佛正躺在蛋糕桌上做爱的他俩像在爱恨大餐中咆哮饕餮、暴饮暴食的野兽,一对既相吻又相互撕咬,誓要厮杀一生的终身伴侣。两人最后紧紧相拥的姿态,像极了在第一个故事里同归于尽的两个司机。冲动与莽撞的感情吞噬了所有剧情,而逻辑和道德逐一被消解。罗米娜与阿里尔互相背叛,却在一件事上达成了同谋:那就是死活都要绑在一起,看谁先输,看谁先死!恩爱夫妻的背后,是不能灭绝的自私和虚伪,是长期的变相谋杀。 这个故事如此震撼,也充满着绝佳的黑暗气息,可以算得上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是一个非常精彩的高潮片段。 无常的命运利用人性的弱点去操纵摆布任何一个人,一次细微的变故就能引发人生病变和人性畸态。人会扭曲到身不由己、面目狰狞,为了毁灭对方不惜把自己变成魔鬼,凝视深渊而被深渊回望;与恶龙缠斗已久不觉已变成恶龙;与愤恨共生,与火和贪欲共焚。无论是精明算计的富翁,还是坐在奥迪车里的男士;无论是拿着免费机票乘机的模特儿,还是拥有豪华婚礼的新娘,表面所倡导的善良和宽容轻易就被戳破撕碎,根深蒂固的兽性和报复的热望却显现壮大,它们引领黑暗愤怒的我们狂奔于歧途,互相厮杀绞死,共同执着,奔向自掘的坟墓。 悲剧中人人有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和性格责任:斤斤计较,睚眦必报,一旦被别人所犯,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加倍偿还,极度的自私不仅伤害他人,也会毁了我们生活的初衷,而无数人却乐意维持互残互害的关系,这是无法控制、缺乏理智又异常野蛮生猛的野兽本性。荒蛮故事并没有发生在蛮荒之地,它发生在文明的世界,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行为和心中,当我们自以为自己的聪明已经足够,可以主宰这个世界和自我时,世界不动声色地强力扭转我们脆弱的运命和巧妙利用着我们疯狂的念欲。我们就这样和世界一起,共同编织了人类的整个命盘。 严正声明: 2016年4月24日,腾讯新闻手机端电影栏目里发表的署名为“毒药”的关于日本电影《小森林》的影评“这位禁欲女神让我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后半部分原文抄袭我的豆瓣《小森林》影评“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其中的原话及“日本弃子电影”的论点。这个“毒药(也叫“毒药APP”)”自称为运营影评的北京公司,以前就涉嫌抄袭别人的文章,现在依旧喜欢白拿别人的作品!不劳而获道德吗!你们一个文化公司为什么不自己写影评?而随便盗窃独立影评人的文章!!喜欢不择手段耍小聪明而不靠真才实学就想赢吗?!你们身为媒体人这样做好吗!!!
前年去蹭电影社会史课的时候,Thierry Frémaux老师讲到他每年给戛纳选片,十五部片子,总要挑几部四平八稳的和几部实验性强的或者在某些方面与众不同的。《荒蛮故事》(Relatos salvajes)显然属于后者。每次都有一部喜剧片来陪太子读书也算是戛纳的一个传统,《荒蛮故事》便是去年的陪读童子。不过世界头号电影节的陪读也不是随便挑的,单从艺术质量上来讲,片子的画面感和叙事都是一流正剧的水准。几位演员在采访中都表示,导演Damián Szifron经常对每个镜头都有极为确切的预期,不是说达到了剧情的喜剧效果就可以放弃对画面的精雕细琢。 片子的时长符合当今艺术电影的普遍趋势,能长绝不短,观众似乎也渐渐习惯了两个多小时的片长。不过跟摘下近两年金棕榈的《冬眠》、《阿黛尔的生活》不同,《荒蛮故事》让人在影院里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紧凑、浓缩、勾人。习惯了被动接受的娱乐电影时代喜欢这种被影片节奏绑架的感觉,叙事进程中不留可供走神的缝隙,把我们完全擒获。这样的节奏可能跟《荒蛮故事》的片段结构有关。全片分为Pasternak、Las Ratas(老鼠)、El más fuerte(最强者)、Bombita(小炸弹)、La Propuesta(提议)和Hasta que la muerte nos separe(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六个片段,虽然视觉风格贯穿始终,但是题材和内容实际上有很多不同。主创人员也谈到了Szifron的想法太多,这样一个结构正好把不同的点子都用上了,不用忍痛割爱。 【大师、鬼才、戏骨】 在上周拿到奥斯卡提名前,该片有两大买点:戛纳明媚正选的竞赛片和阿莫多瓦兄弟监制——没错,就是那个著名的佩德罗·阿莫多瓦。其实第一制片人是佩德罗的哥哥,因此他本人到底为片子做了多少事情,是要打上一个问号的。不过在Szifron风格化的荒诞和冷幽默中确实可以窥见阿莫多瓦和Dino Risi等南欧导演的影响。 2003年Damián Szifron的长片导演处女作《海底》(El fondo del mar)是一部严肃的正剧,有人说算惊悚,也说得通。总之在故事和叙事上都略显平庸,不如他的一些电视作品和短片。2005年的《勇者时代》(Tiempo de valientes)重拾出轨与背叛的话题(《荒蛮故事》里也有!),探案的剧情也可以说与《海底》中的猜忌一脉相承。《荒蛮故事》的基调则完全不同:导演在大银幕上改走喜剧路线,勇夺去年阿根廷票房冠军。 片中最大的明星自然就是阿根廷戏骨Ricardo Darín,2002年他以阿根廷国殇片Kamchatka冲出南美,2009年又凭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他们眼中的秘密》(El secreto de sus ojos)走向世界。既然是戏骨,戏路自然多样,Darín的喜剧作品中最为国人熟知的应该就是2011年的《中国故事》(Un cuento chino)了。与这种情境喜剧式的笑料不同,《荒蛮故事》带来的是一种存在主义意义上的荒诞,一种笑而难喜的体验。Simón这个角色难度奇高,因为片中其他角色都可以用悲剧或喜剧的脸谱来套,唯有这个人物实际上是一个正剧角色。要在这样一个闷骚的人物身上演出悲怆与诙谐,对导演和演员都是极大的挑战。 【仇恨的荒诞】 揭幕的Pasternak是六个片段中最短的一个,排在字幕出现之前,很好地浓缩了全片每一个部分的节奏感,让观众作好准备。从一个平静的日常场景,到人物之间的互动;随着互动不断加强,匪夷所思的荒诞出现了。然后就是场面的失控,坠机前激烈的混乱和不可思议的巧合让观众爆笑着进入《荒蛮故事》的世界。始终没有露面的Pasternak在这一瞬便是机上所有人的上帝,握有生杀大权。他是全片戏剧线索的完美隐喻:大大小小的错误不经意间激起仇恨,偏执的复仇把生命带向荒诞不经的处境。而安排了这一切巧合的命运又像Pasternak一样,隐匿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你只惊鸿一瞥,细看时却又不见。 从天上回到地上后,Las Ratas和El más fuerte提供了一些实在的社会批判,让人忽觉脚踏实地的沉重感。前者讨论腐败与正义,后者则是对阶级关系歇斯底里的嘲笑。浓而不化的仇恨依旧是故事线索,只是比Pasternak更加具体化:死亡从银幕之外(希腊悲剧的规矩)进入到了视线之内,观众在笑的时候也有些迟疑。从El más fuerte开始,影片的另一个模式也被开启,就是一种可以称之为“再也忍不下去”的呐喊。如果说Las Ratas中的两个女性角色一个象征成功的隐忍而另一个则是毫不自律的释放,那么之后四个片段的每一个角色在自我控制上尽了很大的努力,只是最后都败给了愤怒。 【和解的荒诞】 El más fuerte的荒诞是愤怒的后果,而在Bombita中,不可理喻的生活是人物爆发的动因。故事从超现实或非现实的巧合和边缘情况开始向城市中产阶级令人窒息的世界转移,Bombita中关于官僚主义的每一个细节似乎都是从我们自己生活中抽取出来的,而人言可畏的古老教训在污名化他人成瘾的都市生活中依然有效。导演在第四个片段中动用他最出色的演员不是没有道理的,Bombita是全片的一个转折点,浓烈的仇恨开始让位于仇恨之后失败的和解。现实的荒诞恰恰在于我们不能控制复仇的后续,也不能预期原谅的后果。 Bombita以琐事开场,以轰动收尾;La Propuesta以人命关天开场,把我们带入到对蔑视生命的愤慨中,之后展示的却是一轮轮的讨价还价。人命不仅是腐败和权力的牺牲品,还是贪婪与虚妄的赌博筹码,死者的尊严在生者的博弈中被践踏得面目全非。其喜剧魅力在于把悲剧中一带而过的谋划过程和脸谱式的腐败交易具体化,而在这些残酷的细节中处处都是荒诞不经的虚无。豪宅中所有人都在犯罪者的命运和自己的私利间来回运筹,直到死者丈夫在大门口用铁器给了替罪者当头一棒,大家也许才想起受害者本应是悲剧的中心。 导演在采访中透露,在最初的计划中Bombita是收官的片段,作为一种综合和一种和解。可最终还是觉得Hasta que la muerte nos separe的犹太婚礼场面更适合放在最后制造高潮,同时这也是最具个人风格的一个片段。如果说之前的五个片段展示了这个荒谬的世界中不可理喻的种种逻辑并对之加以嘲讽,那么最后一个片段则是消解了所有逻辑,情感与冲动最终掌握了剧情发展的全部动力。错误、怨恨、复仇的主题再次浮现,不过这一次它们没有沿着一条社会线索沉降为失败的和解,而是直接溶解在酒神式的狂乱中。前面五段国仇家恨贬谪时事的义愤和胸闷,最终以完全失控的、绝对非理性的狂欢释放出来。
看完整理了一下关于凶器的细节,非常有意思:
为了方便描述先给故事编号:
1 飞机失事
2 厨娘杀人
3 司机斗殴
4 爆炸
5 肇事逃逸
6 婚礼
在3号故事里灭火器被用于互殴,4号故事里,灭火器出现时我就心中一惊,果然最后被用来砸玻璃了。6号故事里,男主角去追女主角时,镜头两次带过灭火器,我同样有了联想,但是这次,灭火器意外地没有被使用,正如这个故事里意外地没有人死亡一样。当你在前面多次反转后惯性地以为又该如何如何了吧!导演以“偏不往那个方向走”地方式再一次进行了反转。实在是调皮啊。
- 出现三次(3、4、6),被使用两次(3、4),第一次有人死亡,第二次没有;
暂且不把片头算进去的话,正片的第一个小故事是厨娘的故事,在厨娘抽出刀捅了官员时,你甚至都没来得及看清楚那是一把刀,得在她反复捅的时候才反应过来。 这把刀在最后一个故事里再次出现,这次给了很明确的焦点镜头,甚至像舞台上被打光一样。但恰恰相反,这么明确地被展现的刀并没有被用来杀人。不得不说是一次非常妙又不落俗套的前后呼应。
- 出现两次(2、6),第一次有人死亡,第二次没有。
司机斗殴时的爆炸将一切愤怒归于平静,工程师的爆炸则为他解决了所有问题。
- 出现两次(3、4),第一次有人死亡,第二次没有。
3号故事里的司机斗殴里出现了钝器(扳手),在5号故事的最后,被害者的丈夫同样是用钝器(锤子)袭击了他认为的罪魁祸首,以工具类的钝器袭击人是效率最低最原始的发泄愤怒的方式,但是最为惊心动魄。
- 出现两次(3、5),第一次有人死亡,第二次不确定有没有。
是的我把第一个故事的飞机和第五个故事的肇事汽车都归类为交通工具了。(丧心病狂的分类爱好者
- 出现两次(1、5),两次都有人死亡。
1、1-5、2-6、3-4、3-4、3-5这样的结构,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律,但是有一种错落有致的平衡对应。
我还画了个图:
2、第三个故事果然最暴力啊! 所有元素都齐了。再加上它在整个故事里的位置,也确实是一个转折:在它之前是以报复结束,在它之后故事总是走向和解,而它本身也有着非常强的象征与讽刺意味:最为激烈地最后在一场大火里烧成了紧紧相拥的两具骸骨,这是不是另一种和解?
3、除了交通工具外,每一个凶器都是第一次有人死亡,第二次无人死亡,可能是巧合,但拎出来看也非常有趣。
4、除了每个故事里的反转之外,还有故事之间层层叠叠的反转与正负呼应,这些联系构成了六个看似独立的故事之间的完整性。可以说是很棒了!
把新闻故事拍成电影到底有什么意思啦?只喜欢两个司机斗狠那段……婚礼也马马虎虎吧……其它都很无聊。
拉美人民多奇志,拉美导演有邪活。年度最值得期待、最超出预期的荒诞喜剧,劲爆黑色邪典幽默调侃社会弊端人生百态,猛打鸡血笑中带泪。视觉语言极其娴熟。喜剧版《六个道德故事》。《断背山》《通天塔》配乐师桑托拉亚拉美风情吉他电子音乐燃爆全场。
“跟你做的比起来,我那做的都不算什么” 魔性十足,荒诞满分。每个人都有过一闪而过的犯罪念头,这部片子把我们没敢做出来的那部分呈现出来,狠狠戳中我们的软肋。这个世界总是如此厌倦又可笑。“没人不希望恶有恶报,但又没人愿意脏了自己的手。”
这片和“天注定”的最大区别,就是我们只剩下填充胸臆的戾气、而阿根廷还保留着无政府主义的癫狂。同样是故事拼接,“四个月亮”导演该好好看看这片...
最后一个故事满分。
人生的大喜大悲实在是太TM刺激了。8.7
除了ICBC植入广告外感觉可以满分,片头出字幕那段+全片配乐太牛逼了,bombita这段开始随着灯闪听到gustavo santaolalla标志的吉他声我激动到浑身打颤全面炸裂!喜欢台译片名,感觉抓到了精髓。阿根廷电影绝对西语世界的良心,想看的演员都看到了还这么充满正能量太开心!!!
人要有脾气。脾气发得不好就傻逼,发得好就牛逼。
拖车爆破那段儿结尾的温馨-1星
《天注定》与这一比除了形式之外皆落下风,虽然都是怒火中烧的爆发,前者一派阴郁充满戾气的基调,仿佛一切都是体制的错与人无关;而拉美人民告诉你个个文明人身体里都住着凶蛮野兽,用一场撕逼大戏结尾真是看得很爽。除了第一个故事很一般之外其它都相当惊喜。
一般,质量参差不齐。盲目的好口碑太多,尤其是各种拿《天注定》说事,真是一个可笑的对比,非要找个比较的,之前有部《燃烧的棕榈》要比这片子好看得多,更有深度。
始于荒诞,止于更荒诞。于我们,还是有很多共鸣的
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就是戛纳的全部意义。到戛纳不是为了访国内的四线明星,某种程度上也不仅是为了膜拜大师,因为大师在硬盘里也可以看。好的电影节应该更多给不知名的好电影及小国惊喜片提供展映平台。所以在我看来,《蛮荒故事》就是今年戛纳的唯一惊喜。
客机坠毁背后有何惊天秘密?厨娘为何对顾客起了杀机?荒郊野外两车爆炸烧焦尸体怎会纠缠一起?爆破工程师炸毁拖车公司是有预谋还是耍脾气?顶包案背后是何种金钱利益?新郎新娘婚礼现场反目成仇与神秘女子又有何关系?请收看人间自保指南:《别刻薄 别冲动 别装逼 别较真 别贪婪 别约炮》
这是迄今为止天蝎座人士在银幕上最大规模的集体展现。
看得爽爆了!为什么要忍耐假装?为什么要粉饰太平?为什么要扮演文明?爆发啊!撕扯啊!杀戮啊!玉石俱焚啊!鱼死网破啊!同归于尽啊!
主竞赛黑马,阿根廷天注定,看过的都叫好。六个因仇生暴的小故事,每个都张力十足,戛纳巴赞厅里大笑不断。除了天注定,还有拉美版无人区、全民目击等等,差不多的故事,明显人家拍得更劲道。经典配乐、独特角度的运镜也很风格化。不知评委之一的贾樟柯看了作何感想?
同样展现社会暴戾情绪的阿根廷版《天注定》,但要比后者艺术、幽默和高级很多。可以从中胡乱联想到马航、反拆迁、药家鑫、T3爆炸、深圳车祸顶包,外带一个巴尔干谅解式的合家欢结局。
年度撕逼大戏,颁奖季最好也最好看的外语片之一。丛林心态下,所有的人都是animal,所有的故事都是蛮荒故事。精彩翻转,虽癫狂,细思却并不意外,生活实际的样子,远比这荒谬得多。某种意义上,<消失的爱人>是喜剧,<蛮荒故事>却是悲剧。因为前者是刻意的虚无,后者是真实残酷的白描。
本年度最惊喜的一部喜剧片。6个故事罗列在一起,不拥挤不仓促,每个独立都有各自独立的笑点,整个集合在一起就像一头猎豹一样,用冷冷的双眼观望这个社会。还有每个故事的镜头,场景运动都相对独立,具有新意。非常的阿莫多瓦和鞋拔子昆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