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迹

剧情片大陆1977

主演:石维坚李默然邓书田顾岚浦克

导演:赵心水

播放地址

剧照

熊迹 剧照 NO.1 熊迹 剧照 NO.2 熊迹 剧照 NO.3 熊迹 剧照 NO.4 熊迹 剧照 NO.5 熊迹 剧照 NO.6 熊迹 剧照 NO.13 熊迹 剧照 NO.14 熊迹 剧照 NO.15 熊迹 剧照 NO.16 熊迹 剧照 NO.17 熊迹 剧照 NO.18 熊迹 剧照 NO.19 熊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05:02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反派演员

小时侯的朦胧的记忆,是有一个反苏修特务的电影,里面有老毛子把中国人赶到江里的画面,这个场景记得很清楚,所以,近日猜想是不是这个《熊迹》。

买来一看果然是,不过故事情节倒不吸引人,文革的气息还是很浓的,虽然是77年拍的电影,不过文革气息是不会马上没有的,正面人物一色儿的浓眉大眼,恨不得涂上小红脸。

不过最有意思的倒是里面的反面演员。其中一个姚局长,也就是特务紫貂。一出场没看出来什么,但一张嘴说话,突然觉得非常的耳熟,想了半天,边看边想,突然间意识到——少壮。

没错,《战上海》里的少壮,“我誓死不做党国的叛逆”,就是那个汤司令留下监视刘毅的少壮。“司令,你看,刘毅这条老狗。。。”他的口音很有特点,不知道是哪里的口音,个别的词很有他自己的个性。

但,如果不是他的口音,我已经认不出来这个很有局长气质的竟然是当年盛气凌人的少壮,他也很老了。

本片中还有一个反派角色,不过在这里演的剧中人是个被坏人利用了的主任。他在《苦菜花》里演坏人王柬之。

想想,当年的电影难怪让人一上来就能辨别好人坏人,连演员也多半被烙上反派正派演员的烙印,不过,我认为当年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反而是这些反派演员,他们是最被人忽视的一群演员,他们的演技惊人,其中的佼佼者当然就是:安震江,当然,其他默默无闻的更多,向他们致敬。

2 ) 苏修间谍落网记

该片是文革后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几部对苏反特片之一,影片的剧本和故事情节都取自文革中。相比于另外两部类似题材的《黑三角》和《东港谍影》,《熊迹》保留有更多的文革色彩,典型的口号式台词和舞台腔,群众运动式的侦破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今天看来,剧中敌我双方的技术手段都比较落后,比如情报信息的传送仍需依靠暗语接头等人工传递的原始方式,但烟盒窃听器、越境布雷反追踪等间谍细节的展示仍然超越了《秘密图纸》的六十年代,带给久违于惊险反特片的观众一定的惊喜。

3 ) 转一篇随笔

引自: http://www.xici.net/b645723/d40008754.htm
  反特影片是一个特殊的电影名词,带有非常强的时代特色,这类故事片一直深受观众欢迎,五六十年代曾是我国反特电影的高产时期,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像《秘密图纸》、《寂静的山林》、《虎穴追踪》、《国庆十点钟》、《徐秋颖案件》、《铁道卫士》、《跟踪追击》、《羊城暗哨》、《冰山上的来客》等,由此培养了像印质明这样的“侦察员专业户”,以及像叶琳琅那样的“女特务专业户”。那时反特片的主要内容,几乎都是打击美蒋特务的颠覆破坏活动。到了文革时期,除一部《铁道卫士》外(1960年摄制,片头在文革后加上了语录朗诵),其他国产反特影片在银幕上全部消失了,所表现的对立矛盾被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所取代。在文革的十年间,朝鲜的两部反特片《看不见的战线》和《原形毕露》成为了中国银幕上这类影片的唯一亮点。
   文革期间,中国的反特影片生产彻底叫停,直到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才由长春电影制厂拍摄了中国文革后的第一部反特故事片《熊迹》。紧接着,当时国内四大电影厂的反特片生产全面启动,掀起了一个小高潮,随后两年内,长影又拍摄了《暗礁》、八一拍摄了《猎字九十九号》、上影拍摄了《东港谍影》、北影拍摄了《黑三角》。随着当时中苏矛盾的持续加剧,反苏联间谍的内容成为这时期反特片的主流,上述五部影片中,反“苏谍”和反“台谍”的比例是3:2。进入八十年代,国际冷战格局开始朝着不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中苏对峙在客观上得以缓解,而随着我国政府宣布放弃“解放台湾”的主张,“台湾特务”逐渐变成了一个过时的名词,加上“中美友谊”、“中日面向21世纪”,除了这些,还有什么“特”可反呢?反特题材的影片从此迅速降温。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北京警方破获李家琦、仇云妹国民党特务案,这时官方最后一次提到了“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如今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无论是官方媒体、文艺作品,还是普通百姓,好像不再有“特务”的概念了。不过也到是,老想着“反特”,经济还怎么发展呢?钱还怎么赚呢?
   《熊迹》是以1974年1月发生在北京西坝河(今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附近)的苏联驻华使馆一秘马尔琴科间谍案(“苏修间谍落网记”)为基础创作,故事情节跨越北京和哈尔滨两市。文革十年可以说是中苏两国对峙的十年,这期间不仅爆发了边界武装冲突,林彪事件、七十年代初期的全民挖防空洞运动、北京发生的爆炸苏联大使馆未遂事件等重大事件都和苏联有关。文革提出的“反帝反修”,实际上是拿美帝当了个陪衬。然而奇怪的是,这个时期反苏(或者说“反修”)题材的大型文艺作品却少得可怜,小作品倒是有一些,像小歌舞《自卫反击战,痛击新沙皇》、歌曲《七亿人民七亿兵》,还有那首“反帝必反修,砸烂苏修的狗头”。这和当时全民“反修”、“打倒新沙皇”同仇敌忾的热浪非常不协调,直到文革后期,银幕上才出现一部动画片《带响的弓箭》和一部故事片《征途》与“反修”有关。我个人认为,中苏关系比中美关系错综复杂,因为这当中有两国、两党关系史上的恩怨,有破裂不久的兄弟般合作,有意识形态的纷争,有两国高层间的关系,有国内对林彪事件以后国家走向的思考等等,这些是是非非可谓“是中有非,非中有是”,不像中美关系那样单纯、简单。从中国高层的角度,也许是主张在文艺宣传上保持低调的,
   《熊迹》这部电影从思想导向上,还是文革意识形态的延续,片中对文革还是采取赞扬的态度,比如苏方的一个间谍,提醒他狂妄的上级不要轻视我方侦察员时说:“别忘了,他们的侦察员都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这无疑和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吻合。但这部电影还是给了我们一些全新的感受,比如,大段背诵语录的情节没有了,演员生活化的语言多了,电影主题的生活背景(比如滑冰、游园、圆舞曲)比重明显加大。特别是,在一场历史回忆中,表现了沙俄士兵大规模屠杀我江东居民的场景,给了观众极大的震撼。虽然在此前两年的电影《征途》中也有同样的场景,但表现程度极其有限。而《熊迹》所表现的外国侵略者大肆屠杀中国人民的场景,在我国以前的电影表现中是非常罕见的,过去我们宣传的重点,主要都是八路军、新四军如何打击侵略者,尤其在文革期间,反对“战争残酷论”是江青的一贯立场,即使南京大屠杀,我们也是在后来才普遍知道的。因此说,《熊迹》中这个小的章节,在中国电影史上,开创了描写中国人民惨遭蹂躏的先河。
   《熊迹》由巩卓编剧,赵心水导演,侦察员李欣由石维坚扮演,在他身上仍没有脱离英雄人物“高大全”的模式,不过我认为,这话得两下里说,英国的007不也是“高大全”吗?只不过他比我们的特工多了那么点儿男女关系。石维坚随后和冷眉主演过一部四人帮迫害知识分子的影片《并非一个人的故事》,观众反映冷淡,但在后来的《天云山传奇》中,和女主角王馥丽双双成名。此外,李默然、浦克、达奇、刘世龙等著名演员在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说到反面角色,我们不能不提到孙敖,他不是反一号,在片中扮演以不正当男女关系被苏方要挟而成为特务,且历史问题严重的主任医师(又是一个知识分子),演得非常好。大家知道他是一个著名配音演员,但他扮演的几个主要银幕角色,几乎都是那种窝囊废型的坏人,像《三进山城》中的王翻译、《吉鸿昌》中的叛徒、《熊迹》中的康一挺。还有一个派遣特务周英杰(相当于真实案例中中方特务李洪枢)的扮演者刘文治,当时还是一个不知名的演员,后来在《苦恋》中扮演男主角,八十年代因在影片《孙中山》中扮演孙中山而声名鹤立。和七十年代绝大多数电影歌曲创作模式一样,《熊迹》的歌曲由一首进行曲风格的主题歌,和一首抒情歌曲组成。
   《啊祖国!永远为你当哨兵》由吴雁泽领唱,片中背景是,李欣冒充特务“银狐”到北京与苏方间谍周旋,胜利返回后,心情愉快,信心倍增

短评

熟悉的北京地铁一号线。

4分钟前
  • 卢天白
  • 还行

没啥意思的反特电影

6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还行

以七十年代反苏修为背景的谍战电影,主线上还是略微有点技术含量的,作为文革后第一部反特电影尚算合格。将对方特务为我所用,我方人员通过打时间差,假扮两方人员与对方接头(这不是《毒战》吗),最终钓出中外两条大鱼。作为「麦格芬」的熊钟虽然造型很丑,但居然也是个效果很好的窃听器(就是尺寸可能太大了点)。对正反派人物的塑造还是逃不出时代的窠臼,正派都是浓眉大眼,而反派必定行迹猥琐,就连生活作风也有问题(所以看到康一挺对病人态度奇差就该猜到他是反派了),而苏修特务们不知道是不是请新疆同胞来串的场。取景上做得还挺全面,既有雪原追凶的自然风景,又插入了不少东北城市生活的图景(边境上的滑冰场,劳动节歌舞,在公园锻炼的人群) ,在七十年代东北应该算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了,对其街景的展现很有意思。

8分钟前
  • Mr.Graceless
  • 还行

当时的苏修想控制我国作为附庸,原因是它从建国起就是被共济会员控制的国家,斯大林、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都是共济会员,从内部挖社会主义墙角,苏联解体前更是有数百高官加入共济会。马克思揭露批判了共济会,并提出了针对策略http://www.szhgh.com/html/48/n-10048.html 新中国建国时才是真社会主义

12分钟前
  • 拒绝沦为中美国
  • 还行

5,创作观念十分陈旧,还带有文革电影很多脸谱化、程式化的固有顽疾,77、78年是华时代,虽然已然有了新时代的气象,但思想还是文革式的,电影也不过是萧规曹随、固守沉疴罢了。

13分钟前
  • мая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