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来到世上不只是为了接触上帝的。那种事情会把人的元气、人的潜能统统抽干的。
2. 当丁姆对著醉鬼的脏嘴打了几拳之後,他不唱了,大喊︰“接著打,干掉我,你这杂种窝囊废,反正我不想活了,这样的臭世界没意思。”我让丁姆停一下,因为听听这种老朽物谈人生,谈世界,会吊起我的兴趣。我说︰“哦,臭在哪里呀?”
他嚷道︰“臭就臭在世界上允许以小整老,就像你们这样,没大没小,无法无天。”他大声疾呼,挥舞手臂,遣词造句十分了得;只是肚子里冒出来 咯 咯的怪声,就像里面有什麼东西在旋转,或者像某个鲁莽的家伙发出声音想要打断他,所以这老头不断用拳头加以威胁,喝道︰“如今不是老人的世界啦,也就意味著我一点也不害怕你了。老兄,因为我己醉得你打我都不觉得疼,你杀我都乐于死。”我们大笑,狞笑而不说话。他就说︰“如今究竟是什麼样的世界呢?人类登月,人绕著地球转,就像飞蛾绕著灯火打转,再也不去关心地球上的法律秩序。恶事干脆做绝吧,你们这些肮脏窝囊的流氓。”
3.诗人的上唇像类人猿,耷拉的老嘴里含著烟斗。
4.我看了看顶上的一页,上面有书名《发条橙》,然後说︰“这书名颇为傻冒。谁听说过上了发条的甜橙?”接著我以牧师布道式高亢的嗓音朗读了片断︰“——硬是强迫生机勃勃、善于分泌甜味的人类,挤出最後一轮的橙汁,供给留著胡子的上帝嘴唇,哎哟,生搬硬套只适于机械装置的定律和条件,对此我要口诛笔伐——”
5.他摇动著,皱著眉瞥我一眼,仿佛用尽了世界上的全部时间。
6.像没有淤泥的湖一样干净,先生,”我说,“像夏日的晴天一样透明。”
7.如果人们善良,那是因为喜欢这样,我是绝不去干涉他们享受快乐的,而其对立面也该享受同等待遇才是,我是在光顾这个对立面。而且,不良行为是关乎自我的,涉及单独的一个,你或我,而那自我是上帝所创造的,是上帝的大骄傲、大快乐。“非自我”是不能容忍不良行为的,也就是政府、法官、学校的人们不能允许不良行为,因为他们不能允许自我。弟兄们哪,我们的现代史,难道不是一个勇敢的小自我奋战这些大机器的故事吗?对于这一点,我跟你们是认真的。而我的所作所为,是因为喜欢做才做的。
8.位学问渊博的作者说了一些老套套,他大谈所谓的“没爹娘教训”,社会上缺乏真正高明的教师,去狠揍那些无辜的傻瓜,把乞丐式劣根性逐出体外,使他们呜呜哭著求饶。这些傻乎乎的文字真令我喷饭,不过,能在报纸上追踪到自己在夜以继日地制造的新闻,味道真是不错嗳,弟兄们哪。每天都有关于“现代青年”的情况,但该报登过的最好内容是一位穿立式领衬衫的大伯写的,他是经过深思熟虑,才以上帝仆人的身份发言的︰“原来是魔鬼逃出了地狱”,它如雪貂一般钻进了年轻无辜的肌肤,成年人应该对此负责,因为他们的世界充满了战争、炸弹和胡话。那话说得对。他是半仙,明白事理。所以我们年轻无辜的孩子无可指责。对对对。
9.暴力滋生暴力。
10.良善是从内心散发出来,是自由选择,人若无法选择,就不是人了。
11.只有笨蛋才思考,聪明人用灵感。
以下全部节选自我看的一篇文章,网址如下:Feminist Aesthetics: Epistemic Justice a... mygoddesscomplex.com
(对这个话题有兴趣或准备上来就杠的朋友建议先通读全文)
↑这是对Anthony Burgess的原作《发条橙》的评价:
性交易、厌女症在burgess的世界里司空见惯,女性的身体只是“在兄弟们之间传来传去的商品”。
↑还是对小说的评价:《发条橙》里没有真正的女性角色,那些说话的东西只是菲勒斯中心主义(阴茎中心主义)故事的催化剂。
↑对库布里克的电影《发条橙》的描述:电影中,那个住在古房子里的养猫女角色被改得比小说里的年轻,而且她的出场画面变成“怪异的瑜伽动作”、被阴茎和性装饰物环绕,这诱导观众认为这个受害者活该,她巴不得被人强奸。
↑还是这张图,大意是说库布里克以原著的暴力为自己的电影作辩护,但电影里有意设置了使女性更加色情化的成分:开头被团伙强奸的女人在小说里只有十岁,而且既没脱衣服,乳房也没发育。电影里的却有意换成了成熟女性,这更贴合大众脑袋里“性成熟的”“理想的”女性规范。然后就是猫女的年龄被削减,然后被安上色情意味,让观众感觉她本来就淫荡,如此一来她的死法就多少带点“死不足惜”。这些都是电影的安排,所以,库布里克的辩护并没有说服力。
↑电影中,对女性身体的物化被一层层糖衣炮弹所覆盖,让女人对之无视,甚至把它浪漫化,这伴随着对性暴力的幻想。
↑上上张图里说的就是,作为人的女性在这个故事里直接被省略的情况。这让女人保持沉默,不把自己的身体视为有价值的人,而只是当作审美的客体。
上述例子都涉及了女性身体,主要是为了推动男性叙事向前发展,但是小说《发条橙》并没有忽略强奸的破坏性这一事实。而库布里克他们的电影,却把这一点加工得性感化、浪漫化,然后消解这种破坏性。
以上是文章主要观点,这篇帖子的工作只是粗略的搬运和翻译。仅供大家讨论。
(本来这篇是发在话题里的,但话题没法分享到别的平台,就发在这里,看影评的朋友请见谅)
库布里克“未来三部曲”的主旨是“人类的未来应该何去何从?”,《奇爱博士》的答案是:在激情中毁灭;《2001太空漫游》的答案是:在德性中超越人类;《发条橙》的答案是:好好做一个人,人过去是怎样,将来也应该是怎样,不要妄想成为神,也不要甘于堕落成兽,自然地认识包含了人类的世界,就是自然对人类的定言命令。
那么,如何定义人类?无法定义,毕竟人类目前并不能以自然的角度认识人类,但可以对人类的性质进行假设:人类是一个由自由意志和道德律有机构成的理性存在者。因此下面所有针对影片的分析都是基于这个假设前提。
影片最先呈现的就是自由意志,当自由意志以意志活动表现出时,表象为遐想与音乐;当自由意志以能动作用表现出时,表象为性与暴力,而意志活动到能动作用之间的过渡点就是权力意志,比如影片中Alex阅读《圣经》时遐想自己是鞭打耶稣的罗马士兵,本质上就是对以宗教为代表的至上真理的推翻与重构,又或者是影片中伴随着古典音乐做爱、斗殴,此时古典音乐似乎不再曲高和寡,而是无比亲近,古典音乐失去了由时间铸成的威严高雅,其悠扬顿挫反而与做爱、斗殴时表现出的自由意志完全吻合,但自由意志只会在征服他人的一方身上体现,古典音乐的出现恰到好处地让观众把自己代入到征服他人的一方,让观众感受征服他人时的快感,而不会代入到被征服的一方进而表现出同情。尽管自由意志的视角给予了人很强烈的快感,但时间久了也会疲劳,没错,人也会对自由感到疲劳,有趣的是,人类此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与自由意志相对的道德律,而是去追求更深层次的自由,我不止要征服手无寸铁的平民,我还要征服我所在的流氓团队的其他成员,从征服曾经的征服者身上获得更强烈的快感。我在追求无尽的权力的同时,还要破坏其他人的自由意志。猫夫人,在一栋近乎与世隔绝的别墅里,那里不止充满了与性相关的艺术品,还充满了肌肤饥渴症患者的福音——猫,她身上似乎有着我从地下奶吧都无法感受到的自由意志,我的权力意志当然不答应,同样的,她的权力意志也不会答应我的权力意志,她不止要拒绝被我征服,还要征服我,不过最终我还是征服了她。虽然我征服了猫夫人,但并没有征服权力意志本身,最终我还是被我的团队成员和法律的权力意志给征服了,他们都是我曾经征服过的,但此时我的反抗失去了往日的威风,甚至显得有些可笑,我不得不面对现实,停止遐想、与自己喜欢的音乐不辞而别。
我到了一个被用来教化人的环境,但这里还是有权力意志:有同性恋想征服我的身体、狱友都在挑衅神父的威严。不过,除了权力意志,我在西服和狱警的征服下,似乎开始对道德律感到善,并且在神父的感召下,这种善越来越强烈。最终,我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完美的道德存在者,虽然神父认为所谓的“完美道德存在者”的制造是不道德的,但我这个决心毕竟是有道德意义的,因为动机是存在者意志的主观规定根据,但前提必须是道德律为存在者意志的客观规定根据,通过生理学来接近道德律是完全错误的,最重要的是,实验者制造“完美道德存在者”的动机的前提与道德律并没有丝毫关系。不过,即使漏洞百出,Alex到底成为了完美的道德存在者,但此时Alex并不像以前那样对道德律感到善,而是对与道德律相对的自由意志感到恶,他失去了原应该不断变化的价值评判标准,把道德律作为唯一价值评判标准,他脱离了生活、抛弃了人性,他不能做爱、不能施暴,甚至不能听音乐和遐想,他只剩下了耶稣式的受难,曾经的罗马士兵变成了被鞭打的耶稣,但即使有耶稣这么一个至善的存在,这个世界还是充满了权力意志,它以有形的施暴和无形的政治博弈都形式存在,这两种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暴力是有形的政治,而政治是无形的暴力,因为它们的性质几乎都是个人爱好加权力斗争。作为一名作家,我爱好性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反对极权主义,但我又因为交了几个要么体格健壮,要么有权有势的朋友而得到了征服曾经征服我的人的机会,只要能让我的权力意志在这个世界上昙花一现,即使我受到法律制裁我也心甘情愿。作为一名政客,我爱好性地想要控制所有人,让他们不再拥有强烈的权力意志,同时我也要假装自己就是道德律的具象化物,人们向来是对道德律感到善的,因此,打着道德律的旗号,我绝对可以征服自己的政敌,即使去刻意讨好一个曾经被我征服过的实验品我也在所不辞。
以上就是影片中人类的全部,总结来说就是权力意志强的人征服权力意志弱的人,很单调,但也确实就是全部。在看电影时,当画面上同时出现了权力意志有差距的两方后,观众更倾向于把自己代入到权力意志更强的一方去,而当画面上只有权力意志几乎没有的对象时,观众则从电影里出来,回到自己的道德律,来同情这个对象,我写这篇文章时也是这样,在写自由意志时更倾向于用第一视角,而在写受难时更倾向于第三视角。观众和写这篇文章的人的行为不也是权力意志的体现?人做的事很简单,但人的性质却很复杂,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探寻形而上学,但所有想法的产生、理性的运用本质上只是复杂而又普通的生理反应,一旦切除与反应作用相关的器官或者形成一个条件反射,人的欲求能力就会改变,欲求能力即被欲求有现实性的对象,这个对象的欲望的原则先行于实践规则,如果科技发展到可以任意控制人的生理反应,如此一来整个社会就是掌权者权力意志的体现,这很明显是违背自然律的,与自然律的违背会使人类最终走向毁灭。
那么,库布里克是否对人类的表现绝望了?我认为是没有的,正是因为对人类抱有希望,所以才大胆且详细地指出人类的错误,这样人类在犯错时就不会误认为这是正确的进而继续错到底,相反,人类会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恐惧、愧疚,因为恐惧、愧疚而产生本能上的反抗和抵制,反抗多了、抵制多了,自然就会远离错误,但不可能彻底终止错误,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的,不可能有完美的道德存在者,作为自由意志和道德律构成的矛盾体,人也不可能达到自由意志与道德律之间的平衡点,人类所需要做的,就是遵从自然:不要侵害他人的道德与自由、在自己的道德和自由遭到侵犯时要及时保护自己、合理控制自己的自由意志……遵从自然,就是爱这个包含了人类的世界,现实世界与《发条橙》所描绘的那个世界的唯一差距正是在于,《发条橙》里人类的活动是没有爱的,而现实世界里人类的活动是有爱的,毕竟现实中父母会疼爱孩子、仇人之间会有恻隐之心、作家会为了大众的幸福批评权力,最重要的是,现实世界有库布里克。
和尼采、康德、塔可夫斯基一样,库布里克已经去世多年,但人类还是要像先哲那样去批判、去反思,然后远离错误,同时要想办法去认识自然,用自然的方法来作为实践准则,这样人类才能互相尊重、人类才能在这个世界长久地生活下去。
对于他的电影我一直都抱着没水平写影评就闭嘴的态度
看的差点儿吐了~~~
第三遍看生理上的不适感减轻很多,在英国骚乱之后更能理解文明社会下隐藏着的危机原由,库布里克尽情展现在乌托邦神话下所能发生的丑陋一面,又转回手痛击倾向于将人符号化的国家机器,最终把世界交给暴力像永动机般循环的开放式结局,正义在人被剥削掉道德选择权后沦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一样的背景音乐
在感官层面上,我只知道自己第一次,从一部电影里,享受到了施暴的快感。没有理由,没有结果,没有思考,没有其他。
其实也说不出哪好 但早期作为一个伪文青我还是给了5星
暴力慢镜,性爱快镜,一个本我的坠毁。只有笨蛋才会去思考,聪明的人用的是灵感和上帝的旨意。这两个多小时完全是库神对时代性体制永无止境的诘问,个人选择如果被抑制,是否善恶的边界已经被抹去。
人性本恶,不要太凶残,也不能太软弱。社会体制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被利用的。
库布里克真混蛋,但也真天才。
我觉得惊讶的是传说中的经典居然真的让我觉得很经典
影片通过一个漫长而完满的暴力实验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对待暴力与对待行为准则的态度不经意间便自相矛盾,既反对暴力又以暴制暴,西方社会一直追寻的人性在影片中却不复存在,这使影片给人一种飘渺洪荒的感觉,而对社会政治的深刻嘲讽以及人的生活信念的崩溃与迷茫也表达着一种深切的探索精神~
有些经典,是靠表现形式撼动了一个时代。但是,不同的年代对于震撼的标准是不同的。在我看来,所有要拿历史地位说事的经典,统统算不上是真正的经典。
经典的3p节奏..漂亮干净的画面
“我完全康复了”
我愿意这么看这部片:前半部分看到男主角无恶不作观众恨死他了,后半部分看到他陷入无助受到非人道治疗,还没来得及感到大快人心就立刻又倒向了无限同情男主批判社会情绪中了,墙头草一样。观众就是在这样的观影情绪中被导演狠狠的抽了脸。
如果人甚至没有选择邪恶的权利,那还是人吗?
重看 库布里克真的是个非常真诚朴素的导演 不是直接演出来了么和神父的对话『善行必须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才有意义 剥夺你的选择你就不是人了』那里 他的每部片子思路都很清晰 感染力不足/一头雾水是跳步造成的 改编成电视剧都会很出色 他才不可能装逼呢……
最欢乐的乐章VS最邪恶的人性 虽是大师之作但3星不推荐 因为观影中确实感到不舒服
成功预言了杨永信的电击疗法。
没办法。。。谁让咱假装是文艺青年呢。。。很喜欢
Stanley Kubrick竟然用《发条橙》解读贝多芬,开头至今令我心有余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