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选择一种生活与我们相爱
库姬在自己的丈夫棺材下葬时引用了她丈夫保罗的话,“我们无法选择在何地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在何地生活,在何地死亡”。这一句话让我联想到了19世纪中叶以萨特代表的存在着主义者鼓吹的人的自由选择的观点,并为之欣喜自己目前的生活正处于一种无意识地流动过程当中,就像一张崭新的白纸,我可以规划我的未来,希望我不只是一厢情愿。一个意大利的交际名媛在一次车祸中,答应了比自己小的男人的求婚,并和自己的儿子随着他的丈夫来到了非洲肯尼亚大地。当他的丈夫和自己的儿子相继死去,自己依旧和自己的小女儿生活在非洲不愿离去,她感悟到了在非洲生活是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但她爱上了在非洲的生活,世事无常,但我们无可奈何,只有爱才不会输。于是,关于我是否对自己的理想生活有一厢情愿的追求已经毫不打紧,关键是我要在这部影片中看到一种可以与我们相爱的生活和生活环境。
我用心品尝女主人在非洲的生活轶事,她对抗游荡的狮子、与土著邻居斡旋、挑战盗猎者,适应恶劣的气候以及防不胜防的毒蛇等等,都足以取走生命,但库姬顽强而热烈地活下来了。有时候,我们发现有的爱是激烈的,但燃烧得迅速,在我们不经意之间,爱已成空;但有时候,我们发现不温不火的爱却是永恒的,比如库姬和保罗的父亲之爱 ,库姬和伊曼纽尔的母子之爱,以及库姬和周围人一起生活所产生的友情之爱,更重要是库姬已扎根非洲大地,对这片有大海、沙漠、绿地、大象、牛羚……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环境的爱。她爱生命,爱生活,这种爱贯穿到她的一生。另外,在于盗猎者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她是野生动物保护的天使,躬身亲为,为维持自己美好的家园而努力着。当然,我们无法排除,她刚来的时候不适应感,保罗一直强调在肯尼亚大地的生活步调不同,经常外出对库姬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用爱达成了理解,用爱阐释了生活,这都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影片有许多经典的台词值得我们回味,这位生活在肯尼亚的著名作家用她细腻的笔触给我们展示了她颇具传奇色彩的半生,我不得不试着从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到底是什么。
现在,我要忘记影片的内容,忘记它所折射出的传奇光芒。我要对照自己,对照生活在中国教育制度下的大学生,我们有没有机会有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过上自己需要的生活。影片中,保罗曾对库姬说:“这对你不公平,但这是我需要的。”我想,当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理想生活水准,我们可以对谁说:父母?朋友?还是自己?每一个人都想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得到梦寐以求的东西,比如漂亮的房子、美味的佳肴、豪华的跑车、迷人的妻子或丈夫,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60多亿人,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过上自己需要并且想要过的生活,大多数人只是“应该”过上这样或那样的生活。笛卡尔说,“征服你自己,不要征服世界”。我觉得此言有理,作为薄弱的个体,我们没有能力改造世界或者强迫别人做什么,但我们却可以去战胜自己或超越自己。萨特在他的文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人靠把自己投出并消失在自身之外而使人存在;另一方面,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连尼采也说,“人的价值在于超越性”。不过,在我看来,对于像我们这样没有某方面过多天赋的平凡人来说,在于适应和享受生活,并达到爱的高度,而并不是所谓的超越。我们不需要怎么去把握存在感,因为当生活节奏加快时,我们毫无知觉。举个例子,如果没有手表或者时间计时器等,我们每天的工作和休息是没有差别的,海德格尔说,“‘存在’就是时间,不是别的东西”。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可以安慰我们平凡人的心灵,我们最终只是尘土,所以我们随着时间而耗尽生命。
但在耗尽生命的过程中,我们有得选择,尽可能去选择自己想要过的生活。由此,我们需要希望,越是绝望越应该抱有对生活的希望。 这样对未来的希望,我偶然发现用拜伦的诗句“我的心灵也正是这样:倾身向往,对你聆听,就像夏季海洋的浪潮充满了温柔的感情”做比,似乎能能有一番美好的意味凸显出来,我们正是要”利用自己“来生活,好好的生活。
2 ) Choose your friend,Don't let them choose you.
一开始因为他们穿得土而不爱看(和我一开始拒绝看《老友记》的原因一样)。毕竟是两千年时候的电影,我对巨大的垫肩的承受力很差。
但是剧情很快推进使他们离开了意大利,来到了非洲就是另外一个世界了。没有激烈的情结也没有任何时尚因素的干扰。这就是一个干干净净的故事。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得那么新鲜。在真正美丽的大自然里。一样有爱在缓缓流淌。喜怒哀乐。
最后还是看得很投入。也热泪盈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既不能用外表来判断一个人,也不能用衣着的时尚度来评判一部电影。
电影里有很多思瓦西里语,非洲的一种土语。看的时候学了几句。
当他们指着大象对几岁小儿子说:“豆腐”的时候,我和那小孩同时重复了一遍:“豆腐!”
于是我得知了在思瓦西里语中,大象就是豆腐。
他们自我介绍时说:"热 么 桑 得哎 XXX",所以热么桑得哎是我叫XXX的意思。。
另外给我留下印象的,不是思瓦西里语的,是他们送他们的小孩子去上非洲的学校时,男的给小孩留下的话:“Choose your friend,Don't let them choose you.”
不知怎的,我就是很喜欢这句话。
觉得它可以变成很多句子:Choose your life,Don't let them choose you.
Choose your man(girl),Don't let them choose you.
Choose your way,Don't let them choose you...可以一直造下去。反正重点在于一个choose。强调做人的主动性。把握和选择和抛弃和拒绝。
就像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和劝说,选择了来到了特殊的非洲。在这做了一个和人生那么长的瑰丽的梦。。。醒来时有个白色的气球漂浮在空中,摇曳地诉说了死去的丈夫的承诺。
3 ) 别养蛇
不要离妻而去
房子建稳一点好
小心狮子跟踪你
迅速的学习一种土语
会开车
还有推土机
听妈妈的话吧
和很多非洲电影类似,但依然看着喜欢,喜欢肯亚,喜欢非洲
这部影片最大的瑕疵是少了让人共鸣或者印象深刻的背景配乐,相比<<走出非洲>><<不朽的园丁>><<何处是我家>><<卢旺达饭店>>而言,总是少了一份回味
the 126th in CDUT, 28th May 2006, @3202, English class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也一直是心里珍藏的好片子,经常在脑海里浮现片中的情景。欣赏女主角对梦想的坚持和在人生逆境时的勇敢;也佩服她在人生的转折阶段做出的所有决定。
一个关于非洲的想像。
男人就该这样,骑马、奔跑、狩猎、喝酒、热爱土地~
追求理想的女人。埋葬丈夫已经很不容易了,emmanuel,为什么非要养那条蛇!!!
梦游非洲.I Dreamed of Africa.2000.中字,递纸:https://www.jdmm.top/file/2682916/
除了风景就没啥了
比起《Out of Africa》,这部的调性明显更为自然和谐。里面的东非方言和土著音乐,配上肯尼亚雄奇壮美的山河影像,仿佛真的能嗅到那片土地的野性与激昂。人物塑造的弧光基本给到了女主。#试问这是vp第几次死在电影里了?
为了题材和剧情去看的,还有Bob Marley。片子本身一般般。非洲的故事里,主人公貌似都要赔上所有,所谓high price才能过那种extraordinary life。
Emmanuel你为什么要养那该死的蛇……
改编自真人真事。可与《走出非洲》相媲美,不过,给人的记忆点稍逊一筹。
我不能选择在何地出生,但可以选择在何地生活,在何地死去。
生活在别处,生活在非洲,如果没有热爱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信念,没有办法生活在危机四伏的非洲吧,更别提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了。还是没办法理解。
not well casted
这样的老少配,还真是经典~有没有喜欢里面演儿子那个?
6/10,没有什么特别的,金贝辛格本色出演。
Kuki Gallman真是坚强到 stubborn 的程度,她如果仍在意大利呆着估计什么都不是,所以人生都有奇妙的转折的契机。电影只是她日后和偷猎者斗争的前传。今年4月她被匪徒伏击之后,身中两弹,抢救出来,还在医院里就说她肯定会回去,因为她知道自己最终一定会比这些人坚持得更久。
Emmanuel你为什么要养那该死的蛇……为什么要存蛇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