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前两集而言的直观感受来说,这部片子用拍盗墓片一样的风格与人物架构拍出了《三体》:一个冷静寡言的职业“盗墓者”(汪淼)、一个咋咋呼呼又不乏智慧的“军官”(史强)、一个精神崩坏的“疯子”(丁仪)、莫名其妙的“摸金竞赛”组织(科学边界)和关于古墓尘封已久的往事(红岸基地),以及自以为能营造出气氛但却充满塑料质感的布景与以重复和五毛特效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悬疑感。再看到后面,布景、镜头和特效,真实感和代入感还差一截,很难让观众彻底沉浸到其叙事节奏中去。打一星肯定是贬低,这部片子及格肯定是及格了,但作为三体的影视化创作,离期待值还很远很远。
从演员上来说,看不到什么“小鲜肉”的流量明星,基本上都是有一定实力与资历的演员,这也是这部片子未播出前我比较看好的原因。张鲁一饰演的汪淼中规中矩但也符合预期;本以为于和伟饰演的史强会有些违和与不搭,但看下来却是最自然最舒服的;王传君饰演的丁仪有点用力过猛演技浮于表面;林永健饰演的常伟思就有点拿腔拿调了,是要稳重,但也不至于如此;陈瑾饰演的叶文洁几乎完美跟我读小说时候脑海中浮现的形象对上了,没什么可说的。
按目前这样,我猜最后评分会稳定在7.2上下。艺画开天的版本已经妥妥的“依托答辩”,这部继续观望,至于说网飞那部,就那选角那编剧和导演,呵呵,可能除了场景与红岸能给一点点惊喜外,压根别指望。我唯一希望的就是,别原著叫《三体》,三个影视化版本最终呈现出的却是“三坨”不可名状之物。
(23.2.6补充)现在这剧劝退了沉默的大多数,本身科幻就小众还用较差的质感和剧情节奏打消了大部分观众的兴趣。你也别跟我杠,有效播放市场占有率已经说明了一切,现在这部剧就属于小众人的自嗨。要怪就怪选的档期不对,剧有《狂飙》电影有《流浪地球2》,让这部剧显得更加不堪且令人惋惜。微博上借第二部的预告弄了一小波热度,否则连讨论度都没有,买热搜都没用。杨磊导演您要是不会拍就让给有才华的人去拍,或者想办法给郭帆导演拍成电影,真是影视版权被贱卖了。
评论区那些连名称都不改的“豆友xxx”,还有各种新注册的,或者片单只看过艺画三体和这部的,还有片单充斥着各种低分古偶剧和日本俗套轻喜剧的,甚至还有在一月份批量增加一堆所谓“看过”把片单弄到300+的,上来说我是水军,我都懒得搭理回复你。你们脑中只有“踩一捧一”不存在客观(强调一下,我这个影评也很主观,不喜欢就退出看五星好评去),遇到不喜欢的评论有无数的帽子可以扣,轻则这个亦或那个的水军黑子,重则慕洋或五十万,脑中渲染不存在的争斗为自己的观点揪占无可辩驳的正义性,再肩扛民族主义国家复兴的宏大叙事,我也只能说你“配得上你所遭受的苦难”。当然还是欢迎有理有据评论的人,我全部虚心接受,并保持三星论断,因为我看到十二集就已经弃了,没有发言权了。
(23.1.17补充)鉴于评论区说我写的“又臭又长”,巧了,我也这么觉得。毕竟是16号熬夜看完快随便写的,加上确实不是专业的影视工作者,很多语言差强人意。这里特地过来总结一下,而且我也不可能每出一集就在这个文章末尾补图片和评论,因为大致问题是相通的。下面是太长不看版。
1.剧中场景布景“新”“假”,缺乏该有的细节,没有质感。
2.剧情拖沓,节奏奇慢,频繁闪回,切换镜头,每集只要汪淼开始疑惑质疑不敢相信,就开始各种闪回,有些镜头快用烂了还在剪,以此来制造悬疑感,带来的却是感官重复。每一集除去片尾最后五到七分钟是重灾区,像是预告。
3.特效不过关,导演还极喜欢不时插入赛博朋克风的色彩与镜头设计,但是却用的廉价并与剧集整体风格不搭。
4.跟2几乎是一体两面,就是表现手法单一,用极其夸张的运镜与特写来表现人物此时的震撼或眩晕,往往还时长不短。例如第二集跟丁仪对话完走的那条路时的一系列镜头,第二集末尾洗照片时的镜头,第三集开车人站在路中央的一系列镜头,第五集带上3K眼镜后的一系列特效与镜头,往往还要在这里面再插入赛博风,我说你印度手法已经说轻了。很难不相信是为了水剧情。
5.人物越往后看厚度就越欠缺,台词几乎照搬书里,忠于原著是好的,但能不能适配影视的特点再创作一下啊,就那些词,而且大部分都是解释性质“科普”性质的(往往此时继续插动画剪镜头再加无科幻感空镜)。而且这一点再加上第二点几乎劝退非原著观众,因为就算看了四集也有很多不知道到底在讲什么,很难看进去。
我现在看到第五集(看完第六集补充一下,第六集末尾看到导演想用心走年轻叶文洁的苗头,不知道下集还会不会补充叶哲泰,大概不会了,继续观望),一直很不满为什么导演对于红岸要“藏着掖着”只是不时闪回几个镜头,为什么不走完整的双线叙事或者有一段十分钟以上的完整叙述,觉得导演不会重点拍红岸而表示失望。于是有人评论反讽说——
《三体1除了红岸就没什么可拍的了》
我初中读的原著,很多都忘却了。他什么也不说套个书名号就过来反讽倒是让我有了动力去翻翻原著到底有多少笔墨。于是我拿我那本老书,重庆出版社的那版共299页,开始粗略统计一下——汪淼的现实故事线共计147页,游戏世界共计59页,红岸基地故事线共计79页,后红岸或者说三体组织共计14页,算下来比例约为10:4:5:1。折算下来这剧三十集,红岸怎么说时长至少要在七八集左右。这么一算反倒更悲观了,因为发现三体游戏居然也有接近红岸的笔墨量,但以这部剧的特效水准不能说不担忧,我对于该剧7.2评分属实是乐观了。如果后期保持特效水准不变,评分大致在6分上下,这还是考虑到有艺画在前的比较效应和大家对于国产科幻的鼓励心态。
这样一翻突然理解为什么前五集就是不好好叙述红岸,因为这部剧貌似就是照原著的叙述目录结构来组织的,你们不会没有剧本吧?别告诉你们为了忠于原著真的不作影视化的调整吧?而且这一版的分节分有36节,你们不会真就按这个顺序合并一点点凑三十集吧?要知道原著中很多小节故事情节偏弱,主要是借对话来补充科幻设定与背景,都是术语与数据,你要读书的话是不错且易于接受的,你要是影视化完完全全照搬台词哪怕插再好的动画你不做调整也会显得枯燥。这个差别就像微信一分钟的话打语音跟打文字的感受区别。像是原著“台球”一节五页,你演了第二集半集多,另外半集照着目录讲“射手和农场主”补设定理论,宇宙闪烁加起来9页文字量,你演了第五集近乎一整集。我在想,是不是三十集的时长对于《三体1》来说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以至于观感竟然如此拖沓,不过按比例转换10页文字确实是一集嗷,同时也能解释上面第二点。别告诉我导演你真准备按比例折算时长。
总之目前及格,但离优秀,或者说离良好还远,而且先观望,我现在都不纠结红岸了,等三体游戏的镜头出来,可能就不是及格的问题了。
(23.1.23更)第七集到第十集剧情推进的慢的要死,你加原创情节对于丰富原著内容与人物当然好,但请问你做到这两点了吗?只是换成徐冰冰和慕星把那些车轱辘话再说一遍再演绎一遍,有丰富主角汪淼或史强的人物弧光吗?有推进什么有效剧情与信息吗?每次看到慕星和徐冰冰巴不得直接跳过剧情还不带有损失的,演技台词有一种未加雕琢的美。慕星那一段潜入拍摄的戏能不能别那么中二?别给记者行业招黑,也别给安保机构强行降智了好吗?
倒是担心的游戏部分最后做出来我认为还可以。我本以为游戏会用真实场景,外景仿《沙丘》,宫殿内景仿《荆轲刺秦王》,但一想以这部剧的制作成本与国内水准不光是苛求,做出来还会更加不真实与违和,现在的游戏场面已经算最优解了。
申玉菲永远在电脑前打着“莫名其妙”的台词(指原著粉心领神会,普通观众蒙了9集),要么就是站在窗前望着有“枯山水”意味的庭院,要么就是在客厅的巨型屏幕前继续说着“莫名其妙”的台词。“物理学不存在了”,就这一句话重复了九集,目前的剧情推进结果是从“物理学不存在了”推进到了“物理学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从申玉菲住所聊到史强办公室,能不能快点推?就这一句话连带着“倒计时”这三个字就跟链式笔记一样,一说就开始闪回内置的以往相关镜头,有完没完,我求求你了导演快点推好不好?真就按目录来啊,现在第九集剧情刚好是到第八节“寂静的春天”再加上后面“宇宙闪烁之二”共九节的情节量,该推剧情就推,该补充原创情节的就围绕着主人物主线去补,现在这是在干什么?
至于红岸第十集后一半有了完整的叙事情节,终于不闪回了,我在此叩谢。而且这一段布景画面也没什么问题都挺好。叶哲泰的故事也真就第六集点到为止。
看到这里我还发现导演特别喜欢用荷兰式镜头,就是使画面倾斜着去拍,用到了几乎和闪回一样的滥用境界。还有加的莫名其妙的旋转镜头和绕镜头,打光永远靠窗户,都让观感急速下滑。到第九集,这部剧的设定水平也基本都定了,红岸、三体游戏、汪淼史强线再往后看也就是这样的水准了,所有看到这的人基本可以决定继续追还是不追了,如果你是纯路人对原著不了解,那我十分佩服你已经追到了这里。这部剧就是有国产科幻情怀加成的七分剧,如果后面还不加速剧情推进,补的原创情节依旧很水,怕是原著粉和路人双双不讨好。
(23.1.17更)第五集这一集先不说带上眼镜后的特效像是吃鸡游戏,汪淼摘掉眼镜后坐在地上,那个音效和镜头切换,甚至还给了屏幕上的汽车一个一闪而过的特写,甚至还配了一小段激昂的背景音效,再加上蓝紫赛博打光,我真的看笑了,说你印度风味没问题吧?剧情依旧很拖沓,这一集就讲一个宇宙闪烁。但有一说一,第六集的画面构图、布景还是不错的,有几处画面还挺出彩,比如说新办公室那幅画,还有叶哲泰镜头拉远满目疮痍的窗纸(这一处光影确实好)。最好的事情是这一集没有什么不必要的闪回,夸张运镜,也没塞赛博风的打光,全程看下来画面很流畅。有人说这集剧情依旧有点拖,但我认为比起一至三集还是好太多。而且前面既然给了汪淼那么大的震撼,这集用大量笔墨让史强给汪淼作平复来使人物以正常状态去推进后面剧情,我认为这很合适,毕竟是过渡性质的一集。但我不能理解的是各种给史强和汪淼组CP和“磕糖”的,还什么狗屁“汪史随风”,你们可快收了神通吧,磕工业糖精是不是磕出问题了?徐冰冰塑造的有点太做作了,麻木脸,只想说表现高工作能力大可不必这样。除却剧情上的争议,我认为第六集质量还是不错的。
(以下是最开始写的)
接下来我就前四集谈一下目前我个人的极主观感受,后面也许会继续更。如果这拍的不是三体而是其他什么,我可能根本不会有下面的这些吐槽与“无理苛求”。如果与您的观感差异很大,欢迎留言顺便打五星平衡一下我。
第一集的剧情叙述简直稀烂,导演为了创造出一种悬疑感镜头各种切,各种非原著读者不明所以的行为与台词,看下来仿佛看了40分钟的预告片。关于布景和画面,有着国产电视剧的通病,那就是过于“干净”与“新”,而且主打的就是一个以毛坯房为主打的简约风。你布置科研场所仿佛里面的科研工作者是第一天搬进去的一样,仪器任何使用痕迹都没有,也没有一点点人员在里面工作很久、搞过上面研究的痕迹;你布置个人住所,却几乎没有任何生活气息,干净的像只是短期租房连家具都不想买。
就以红岸基地为例吧,你哪怕在墙上挂个黑板写上点东西,多摆几张大一点的木质桌子上面散一点资料,多一些没人的但堆有一些文件袋与档案,有绿色台灯的工作位,在仪器上粘一些便签——就是一个干净整洁,仪器崭新程度堪比新建中学,纯水泥的简约监狱风。
这个布置你不能说他没有过这方面的努力,但是努力程度不够。前景的这个桌子还可以,但远景那三个摆着电脑的真是一点东西都不想给你多放,墙上三个可能是的工作条例,其余就没有了,光秃秃的水泥墙,也没有什么彰显时代的东西,除了这一身绿色装还背景音乐。或许你还是没有理解我的意思,觉得我有点吹毛求疵,而且后面有这样一句词——
场景的布置是实实在在地能影响观众的代入感,并且增强真实度。我也不是专业影视工作者,那就容我对比一下,你们比较一下观感。以《怪奇物语 第四季》为例,都是一个国家秘密的科研基地,都是水泥墙,《怪奇物语》展现的美国地下科研基地是这样的——
这下能感觉到了吧,水泥墙也不光是水泥墙,上面有相应的水管、通风管道和电线电缆,桌子上有各种科研的“中间产物”。就算你说红岸基地本身是以监听观测为主的,产生不了什么杂七杂八的瓶瓶罐罐精密仪器,而且那是现代化的美国科研基地,那来看看这部美剧里的苏联监狱——
没有多少东西吧,也是几个电脑显示器,摆的整齐的几摞资料,一些个带开关按钮的仪器,但它的“使用感”却出来了——显示仪器工作与关闭状态的信号灯,桌子玻璃下压的便签与文件,仪器上的一层锈蚀黄,木质桌面上一些难以擦掉的反光可见的污渍纹理,甚至于说铁栏杆上的掉漆。然后再来对比一下《三体》。
接下来这个镜头就将整个红岸基地内部给我们展现了出来,真就光秃秃的水泥墙与横梁,连档案柜宣传画标语也不多放多贴,整个画面右侧立着一个毫无美感的水泥柱。这个巨型设备不知道是画面调色问题还是道具刷漆问题,按理说应该有金属质感的地方都显示出浓浓的塑料味(更新补充:评论区有人说兴隆天文观测者的仪器就是这个质感,那就是我根据射电望远镜的主体结构主观臆断刻板印象了,受教。那这个画面可能就需要改善一下构图,补充一下左下和右下的内饰)。但这个红岸基地外部整体倒是跟《我的三体》一样,算是非常符合想象了。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我就不像上面一样细说对比了,光放图简单说一下。如果你还是不太能理解我的说辞,觉得“为黑而黑”,也请您保留意见纯当我吹毛求疵(更新:我也不是吹美剧,这个画面调色、布景你们可以自行比对《回来的女儿》和《我和我的父辈》“诗”一篇,尤其是后者,你们就能体会出来质感差异了。这个不费笔墨了,因为后面的问题主要是导演经常用各种空镜头和闪回导致剧情拖沓,观感重复)。我在此为红岸基地颁发卫生标兵锦旗。
到了室内,同样是弱生活气息的布局,也许科研工作者就是这样子的装修与摆放风格?总之就是你把人物移出画面再去掉滤镜调色,完全可以作为装修公司样板间样图。
既然说到这了,插一嘴,上述图片里面警察与军队的制服服装实在是太二流了。另外在这个会议前罗列了各个主要国家的高级外交将领,且不说常伟思的台词念得极慢还拖长音,停顿极多,又不是什么“重要讲话”,仅仅只是介绍一下人物,让人听着着急(我先想想,难道是为了同声传译突出一个真实?那我只能说这种地方大可不必),这么高级别的会议居然允许史强和汪淼不停地插科打诨,丁仪还摆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违和感过于强烈(更新:可以自行比对原著里会议背景环境就知道为什么电视剧违和了,你既然都嫌原著开会场景太不堪,就不能把配套的情节都改了包括下面这个名单,用来配套剧组构建的正式开会场景,光改大的场景其他细节又不改,不违和才怪。真要扣原著,就应该斥责会议场所太新太好太严肃)。
另外这个镜头设计实在是,频繁切镜导致剧情极不连贯,每次切到杨冬或者红岸基地基本说两三分钟就切回来,压根不想走多线叙事(可三体1你不重点拍红岸线就确实没多少可拍的了啊),就只能频繁的用记忆闪回的方式给观众提供一些没头没尾的信息。换场景时候总是以从外太空不断放大至居民楼,我能理解他的意思,就是智子从三体系飞到地球,有一种隐蔽的摄像头监控拍摄人类的感觉,但他用的很俗,这个红蓝色位移呈现出一种低成本的美感。这种创意哪怕做PPT现在都很少用了,居然用到这部剧里面,只能说有些降低质感。
剧情推进实在是太慢了,你可是要拍30集啊,剧情量没有少到让你这样拖时常吧?我刚开始第一集是在央视看的,想着好久不看电视了,这个电视剧居然上星了就打开电视看看,央视第二集的预告直接给我雷到,因为他剪的是第二集汪淼在路上出现幻觉的一系列镜头。
你能想象到一种落差和震撼吧?就是第一集整体色调现代就是冷色调加蓝,红岸是冷色调加绿,看完之后央视给你弹得预告居然是上图“大红大紫”,左边赛博霓虹右边古寺红墙,我第一时间心里的想法就是“woc这哪这啥?下一集怎么就这样了?”,它让我瞬间魂穿90年代香港鬼片的阴曹地府与鬼吹灯盗墓笔记一类的衍生网剧。
这一段不仅色调色彩与整部剧不统一而且还毁掉了前面营造出的冷峻神秘的气氛,用色彩的冲击来展现人物此时内心的崩溃,但展现得实在是太没有艺术感了。虽然从闪回杨冬在警车旁看到资料的时候色彩就已经开始过渡,时不时在画面左右两侧闪回红蓝色调的回忆画面,但加上夸张的特效和色彩丰富但又不那么丰富的布景,令这一段很突兀。
在剧情几乎毫无推进的情况下还得继续忍受它解释学说的动画与夸张特效。
另外我也忘了原著对丁仪的住所有没有描述,这个装修风格才真是毛坯房式。这个不做褒贬先放在这,有点晚了懒得查书,如果是忠于原著或者准备搬家或别的什么求提醒我一下(更新:评论补充忠于原著)。
听丁仪讲了半集的语气神态用力过猛的话,我觉得这个完完全全五分钟用犀利但又有些蔑视厌世的语气是可以讲完并让观众理解的,但这总共拖了17分钟,将近半集。在丁仪的人设塑造的有点歪,剧情推进几乎为0全为解释性质的台词的情况下,继续看有点画蛇添足又添的质量不佳的特效动画。
然后继续参加科学边界读书会,继续带着特效与建模动画听解释。
再然后参加葬礼,纳米材料用途还是没有推进下去,继续点到为止,引出照片时间的剧情。后面洗照片只有一个小bug。那就是倒计时时间。首先下面这张图点出拍摄时候最早是1200,拍的杨冬。
之后汪淼直接当场在屋子里面拍了一张去洗,显示的最晚倒计时是1187
也就是说在杨冬还活着,曼费教授也还活着的时候,到现在杨冬葬礼办完最多才过去13个小时。但从剧中间的台词可以知道最起码在杨冬去世的某个时间点到杨冬葬礼最起码有两天时间。
这显然与倒计时对不上。当然这只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小瑕疵。奈何他在自己洗照片时候镜头实在是切的太频繁且久了,从38:25一直切镜头并且画面放大来展现人物疑惑不敢相信的错愕一直切到39:20,切了一分钟咱就是说是不是太久了点,30秒就差不多了,一分钟多少有点印度风味,要不是这样我还真没注意到倒计时的时间问题。
然后这一集就结束了,整个前两集就给观众暗示了两件事:1.外星人要来了,人类很弱小,物理失灵(对 三体还没点出来,至于那个红岸基地是在干嘛也不知道)。2..科学边界看上汪淼是因为他的纳米材料研究成果。没了。
这一整集依然在倒计时上下笔墨,至此倒计时的情节总共已经占了一集半,其实用一集的时长完全够用,剧情有点拖沓。这集前半部分里面女儿的存在感很奇怪,工具属性有点过于强烈,至于其他的观感还可以。
这一集节奏就还好,但求求砍掉一些闪回和重复性台词的背景音以及一些完全为了烘托气氛的镜头,有时候气氛其实已经足够了再加这些确实有些多余,以及低质量的赛博朋克风——但叶文洁那的闪回就属于剧情补充设置,就还可以。另外,这一集汪淼实验室和叶文洁的住所布局和色调还是很合适的。
先说这么多,回头有时间再写,还是希望后面越拍越好,三星观望。
2.17全集看完更新:
这两天把《三体》《平原上的摩西》两个小说改剧都看完了,两个剧都有不同程度的遗憾。
《三体》是把原书结构整个改了。小说连载版是从「疯狂年代」开始平铺直叙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现实感极强,也没有任何难以理解的地方。
而剧版相当于史汪查案线、叶文洁线双线并行。史汪线开头没什么吸引力(大史咬住不放归根结底就是“杨冬死了”,可杨冬到底是谁呢?只会反复复读“物理学不存在了”,剧和书一样的单薄工具人)。
叶文洁线又受审x影响无法全面展现她的动机,没法直观地拍爸爸和妹妹的死使她对人类绝望,使得她后面抛夫弃女、毁灭全人类的疯狂都动机立不住。
更雪上加霜的是,原创的人物完全是多余。潘寒环保魔怔人,女记者变炮灰,慕星仿佛个AI,这几个人写的又没意思、也不能推动故事情节,除了水时长、拉低全剧观感(以及硬增加“含女量”),到底有什么用呢?
之前我说《三体》剧组布景很差,肉眼可见地穷,年代感还原上完全是一坨x。看完后明白了,全剧的经费都花在古筝行动上了。
平心而论古筝行动是拍的不错,但那个屎黄色滤镜太QQ空间廉价质感了。看了花絮明白,哦原来是疫情影响不能去国外拍,所以就在国内取景,面对可能会穿帮的植被环境就只能死命糊滤镜了 这又是另一层遗憾。
所以总结来说,《三体》第一季就是内有缺钱(虽然想不通三体这种级别的大IP为什么企鹅不舍得多点投资),外有各种不可说因素影响,再加上主创有自己的想法(改全书结构、加原创人物),使得成片「可看」,但也充满遗憾。
好的部分全是忠实地还原了原著(全宇宙闪烁,三体游戏,古筝行动),差的部分都是剧版原创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拍(前几集的银翼杀手式慢镜头色彩,后面加的几个原创人物无意义猎杀情节)。
古筝行动和大史最后在蝗虫地的演说给8分,但前面说过的种种缺陷又扣分,最后我还是维持最初的判断,给7分吧。
哦对了,虽然史汪bl线原创了太多不是耽改胜似耽改的地方,但作为张鲁一眼镜受爱好者,我表示很喜欢多来点 ao3上的各种史汪肉可太香了!
假期出游后回来继续补剧,看到12集。
好的地方都是原著的(叶文洁与渣男、两个“上面的人”威逼利诱那段,一比一拍下来就很有感染力),冗长无聊无意义的都是原创的(环保魔怔人boss、莫名其妙记者线)。
剧版把叶文洁爸爸和妹妹的前史直接去掉了,从进林场开始拍,把和渣男的那一段作为对人类失望的动机(白客演的还挺精髓的)。也不是不行,但还是忍不住想要是能把人物动机完整拍出来得有多震撼。
但剧版整体还是太苍白了,明明是小说里一模一样的情节,但布景太干净简陋,导演镜头语言也不行,导致只有“复原”而没有更多的影像叙事和韵味。叶文洁看到巨木倒下的震动,看小说很容易共情,剧里多机位反复拍了八遍也只感受到笨拙。
叶文洁下直升机那段,我妈说:“这拍的太假了,雪下得那么大,地上却只有薄薄一层。”是这样的,现实部分布景细节用不用心,观众是会从生活经验出发的,说它是cos剧真的不冤。
5~6集观感:
这几集不再广告片式疯狂慢镜头闪回空镜,而是老老实实拍故事后,观感好了不少。感觉123集像一个导演,456集又换了个导演,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算是汪淼感动中国式演讲有点媚俗,也比之前不明所以乱闪回要好不是?
文*到第六集终于拍了,嗯,指轻描淡写盖棺定论的那种,放在CCTV播完全没问题的那种,言辞之外的东西只可意会。就,放在国产片的尺度下我完全能理解,毕竟我也是搞这行的太知道申核的镣铐了。但之前无数评论区里对我叫嚣着“文*怎么就不能拍了你等着打脸吧”的评论,你们的“能拍”,就这?
这几集最大的看点是,大史和汪淼真的太基了!!万万没想到2023开年第一基会出现在三体啊!大史怎么那么主动直球!“我会永远陪着你”是怎么回事!在自己胸口上放个炸弹倒计时,“你归零我也归零”又是怎么回事!吓得我赶紧回忆了一遍小说,确认了原著里的美帝cp不是大史x罗辑吗!nbcs的史汪怎么天降感情线了!正主舞到脸上不嗑一口都不礼貌了
截止到第六集,原著粉、科幻粉、国产剧粉我都不敢打包票推荐,唯独BL嗑学家我是强烈推荐来看看的 一方直球坦荡热烈主动,另一方从高岭之花到被驯养(我在说什么x)。大过年的,来都来了,我们史汪虽然人工,但很甜:)
(看过原著,以下1~4集评价原文)
1.总体来说感觉豆瓣开分会在7分左右。
2.纯粉丝向,属于看过原著的话再看剧能回想起“哦!这个角色”“哦!这段情节”。对坑外人来说。。。我妈跟我一起看,我觉得她很努力去尝试理解了,但片子叙事依托答辩。假如我没看过小说的话,纯看剧我是看不懂的。
3.感觉导演可能是拍广告片出身?《银翼杀手2049》极端粉?优点是光影霓虹效果拍得很绚烂,张鲁一脆弱感爱好者看各种怼脸特写会看得很爽,大史x汪淼cp存在感很强:)
4.缺点可太多了。
小说的叙事是很清晰的,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但因为不能拍文*,整个红岸基地的前因后果只能故弄玄虚空镜闪回,没看过小说的观众压根看不懂你闪回是什么意思。
这样就使得第一集成了辣鸡中的辣鸡,毫无叙事信息量,就是这里空镜一下那里谜语人一下。做不到用画面讲故事,哪怕你像国产玄幻片一样开场用台词讲个5分钟设定呢?
后面进入到原著情节后观感稍好,但二三集几乎可以砍掉一半时长。汪淼陷入倒计时焦虑这个情节水了两集却毫无信息量,又慢又拖音效一惊一乍,「物理学不存在了」到底意味着什么也没讲清。除了可怕音效物理意义上给观众心理压迫感,根本没有叙事效率。
甚至每集中间还给你插首歌整点空镜MV,我都看笑了,上次看到这种操作还是《山河令》,这就是鹅式注水吗?
5.演员基本上味道是对的,唯一出戏的是王传君演的丁仪。外形完全不科学家,念台词方式和其他人也不在一个次元,感觉像艺术家王传君本君来片场客串了一样。
画面质感比较贫穷,看起来是真经费不足,也是导演能力不足,不能用有限经费拍出高级感(国内电视剧导演高级感第一人还得看陈正道)。
经费不足的段落,比如召开全人类会议的指挥部,简陋得像个传销窝点似的,一股贫穷网剧质感。
各种迷幻霓虹灯光其实也是在取巧,这是用最廉价成本拍出“科幻感”的方法,可惜它跟三体这个作品本身的气质并不兼容。
刘慈欣的美学是苏联式的,钢铁、冷硬、宏大、壮丽。而霓虹灯美学是赛博朋克式的,二次元、轻浮感、迷幻感、反乌托邦。就目前所看的剧集里,最有大刘美学的画面只出现在海报里:)
片子里绕来绕去就是几个主角怼脸拍,简直像日漫里「世界系」动画,全世界末日了只有几个高中生主角拯救世界。鹅版三体里也是,没有群演,布景也缺乏生活感。除了主演很努力地hold住了范儿,整体是既没有真实世界代入感,也没有科幻的壮丽想象感的。
(布景缺乏真实感具体来说,背景设定在07年,汪淼家的性冷淡装修像07年还是17年?手机知道用诺基亚,为什么给汪淼家装了个挂墙上的56寸超薄液晶电视呢?要不导演回忆下07年中国家庭的电视是什么样的呢?
不是说07年不可能存在这样的电视,但戏剧作品是存在一个东西叫“解释成本”的。如同王传君演的丁仪,现实中存在这样的科学家吗?肯定有,但这是反直觉的。若通过演员扮相、通过场景置景,一眼就能让观众信服的话,就能少了很多额外的解释成本。
粒子对撞机什么的都借了真实的实验室场景来拍是有心了没错,但这不正说明除了现成的能借到的场景,需要美术自己布景的地方就做得廉价、缺乏细节么?众所周知样板间是最便宜的,需要做旧、需要做细节才最花钱。场景美术好的国内电视剧比如隐秘的角落、长安十二时辰,正是无数细节堆叠起来才使观众产生“这是个真实场景”的信服感啊。)
6.一句话简评:大型cos剧,唯一做对了的是找了还算贴脸的戏骨演员们,信念感让他们努力hold住了廉价的场景美术和谜语人编剧。
适合粉丝拿来当素材库剪视频,看5分钟浓缩版就挺好的。
要问我会不会继续追?答案是会。毕竟身为张鲁一脆弱感爱好者,光看脸也能支撑我看下去(笑)。身为三体原著粉也还是想看看真正与观众见面的第一部真人版三体,后面还能给我整出什么活儿。
如果是冲着“听说《三体》很牛逼,我没看过小说又想知道故事”的非演员粉普通观众,来追全剧真的大可不必。
我发现只要主观上不想去认同一个东西,他再好都可以找出可以拿出来批评的点。反之亦是同理,主观上认可了一个东西,它再破碎都有拿出来可以夸奖的点,人啊,最擅长见鬼说鬼话。
选角可能有些问题,但真没那么大,你会觉得有问题,是你在读小说的时候脑海中就已经构建出了一个形象,你觉得剧版的形象不符,就开喷,一千个眼中就有一千个哈莫雷特。我们每个人都是卑微的虫子,还不愿意睁开眼看看哪怕大一点的世界,选择在自我世界沉溺的虫子死不足惜。
剧情是完全按照原著走的,作为电视剧有些地方看起来确实割裂和莫名其妙,但小说,它就是这样的,你看小说也会莫名其妙。哪个人看小说的时候,不觉得第一部的剧情奇怪吗,什么科幻小说,明明是历史和悬疑小说,科幻只是世界底层。如果改剧情改到一开始就可以吸引没看过书的观众,那就不是刘慈欣的三体了
配乐上似乎是和《暗黑》有些想象,整体的感觉和每集最后的音乐,但这没什么问题,看暗黑的时候被剧情和配乐吸引,这样的配乐放在三体上同样适用。
特效上我其实特别怕这剧拍的只有对话,没有特效,因为小说前部分基本看不太到太多需要特效的地方。作为科幻剧,全是对话才没意思,就像《彗星来的那一夜》,作为科幻片,一点特效没有,全片对话,虽然最后仍然后脊背发凉,但看起来真的差了点东西。三体的这些特效确实是点睛之笔,我特怕拍出来和彗星一样。
如果没有雨果奖,没有刘慈欣的其他小说,一个新人作家写的三体第一部,我想骂的声音可能和评论区一样多,估计没多少人会忍受前面的奇怪和割裂,争议就来自于慕名而来的人太多。
豆瓣真是没意思极了,国外国内双标地离谱了,就你天天看网飞啊,逛个油管,看个网飞,刷个ins尾巴都要翘上天了,你心中的优越感来源只是别人的垃圾箱。但我也知道,人得有点得意的地方,不然怎么维持心理的平衡,不平衡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活不下去的,哪怕这种平衡多么荒谬,也是一个人活着的支点。凭借三言两语肯定不能摧毁一个人活着的证明,是吧。
自私、狭隘的人只会像阴沟里的虫子一样,在黑暗中默默等死,广阔、包容的人会拥有无边无际的灿烂世界。
不对啊,按理说,《三体》的原著都看完了,应该就很难再有人如此狭隘了,难道这些自称看过原著的人看的都是《十分钟带你看完〈三体〉》,大概是吧。
调整了一下文序,每天更新的那一集放在最前面。其他的按时间顺序从前往后。我每集都会不断调整自己的结论。前面会标注写下评论的时间。认真看剧,等待尘埃落定。解释一下,有朋友说中立分的话可以先不评分,我下次会注意。看完全集前三星是中立分(剧评评分似乎只能浮动不能删除),因为此时的结论容易浮动变化。
聊在前头:1.本文不意在终结“三体电视剧好不好”的讨论,所以在看完全集前不会给出强结论。与其纠结于结论,努力去代言某种心证,发出一些“振聋发聩”的话,我更喜欢解读细节、补充分享、在具体的桥段上给出评价。
2.本文的标准:我觉得《三体》的系列讨论有一个倾向,只要能够还原原著,它就是好的,并且不需要再讨论了。我觉得这个标准有一些粗暴,“还原”本身就分好坏。从文本到电视剧,从文字到镜头语言和台词,本身就只可能是“翻译”而不是完完整整的复制。所以这个时候怎么能只谈剧情的“还原”,不去谈剧集的表演、气质、着墨的比重、摄影等等呢?
另一方面,警惕“还原意味一切”的论断,是因为对剧集有更多期待。我只是觉得相比剧集借着《三体》而伟大,剧集应该让《三体》更伟大。二者的区别在于你是希望电视剧成为火焰投射在洞壁上的影子,还是成为让火焰烧得更旺的薪柴和氧气。
3.本文对于下列常见讨论的逻辑并不欢迎:(1)我觉得他就是还原了我心里的原著,所以你有批评就是水军,就该死(2)为什么电视剧这么烂还不让人说,你们原著党就是高贵(3)你意见和我不同,所以你是诡辩,所以你没读过原著/没有品味和审美,所以你烂……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讨论是永远都不会有结论的,你只是输出了一个没有任何细节和内容的观点,然后扣了个帽子。
有效讨论至少得厘清三件事:我们观点的差异是什么?这个差异基于什么样的事实,或者对于相同事实理解的什么不同?那这种差异该怎么弥合或者比较?
纯粹的信仰没有讨论空间,它不走向真理,它只走向十字军东征。
(2.24)第二十三集,组织疯狂、潘寒瞬死、日凌之谜。
西拜心悬千步台,枭雄气尽陆生才。 三门汹汹寒潮急,犹应当年朔望来
一个小的插曲是,叶文洁在ETO大会之前发现了冬之死来自于自己的一次疏忽,或者,就因为自己。 11:38切入了一个悠长悲伤的配乐,还夹杂着一点史诗感等着,直到14:19结束 。 这个配乐其实有点突兀,但却是叶老内心的声音。当她扫墓的时候,旁边还站着一个佩戴着清华胸章的人,墓碑上爬着蚂蚁。如果我猜得没错的话,此人正是第二部的主角,罗辑。杨冬之死的真相可以说成为叶老心理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她为罗辑播下宇宙社会学种子的动因之一。因为她开始怀疑自己的事业了。
ETO大会发生了很多事:对潘寒的质疑;统帅属于哪一派;全球起义;潘寒之死以及红岸回忆。但实际上,只有一件,就是叶老回来接管组织。这里大家或许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为什么汪淼能够这么快的被接纳呢?ETO不做背调吗?这里我倾向有三个理由:叶老自己的私心、三体想招安以及国安局的工作真的做得很好。潘寒的死,剧里展现得和原文稍有出入:
以她不可能具有的力量和极其精巧的受力角度,熟练地将潘寒的头颅扭转了一百八十度,寂静中,颈椎折断的咔嚓声清晰可闻。少女两手同时快速松开,好像那个头颅发烫似的。潘寒倒在地上,那支杀死申玉菲的手枪滑到了桌子下面。他的躯体仍在抽搐,双眼暴出舌头吐了好长,但头颅却一动不动,仿佛从来就没有属于过那个躯体。几个人把他拖了出去,他口中吐出的血在地上拖了长长的一道。
我觉得剧中更合理一点: 以我一些粗浅的刑侦小说和剧本杀经验:脖颈被扭断的死因往往是椎骨错位导致脊髓损失,对应呼吸中枢损伤,呼吸骤停;而双眼暴出、舌头吐得很长是被外力强行勒死的痕迹,因为勒死容易触及到舌骨附近,会把舌头推向外面。
最后日凌之谜,那狭窄频段的突变,会是由什么引起的呢?不想剧透的可以跳过:
太阳能量镜面增益反射的猜想:能量镜面并非简单地反射低频侧的电磁辐射,而是将它放大了!以前观测到的那些在狭窄频段的神秘突变,其实是来自宇宙间的辐射被放大后的结果,所以在太阳表面观察不到任何相应的扰动
(2.15)第二十二集,叶老叹仁慈,大史悲慕星,来不及缅怀,又要投入战斗!
这集必须先聊聊两段文戏,人物气质与剧情推进交织在一起,真正是光影中的演技派:
先是叶老去纪念申玉菲那段戏,两句话,回味无穷:
一是“我要和申玉菲,说声再见”,大家有没有想起,年轻时的叶文洁,也是同样执拗。如果没有那种骨子里的执拗、叛逆和善良,这个故事根本不会出现。她不会坚持不签字。不会默默忍受污蔑。不会绝望但又顽强反抗。不会不达目的不罢休,不择手段。等等。老年叶文洁,看得更加透彻了,但也正因如此,她的执拗更加坚定了。如果说她以前的叛逆还会内耗,如今只能说是一种纯粹的坚定了。
二是“仁慈,仁慈在宇宙尺度上空空荡荡,宛若尘埃。想明白了这些,才是真的绝望。”当我看完书的时候再回看这句话,其实感慨蛮深的。 一方面,叶文洁看清了三体人也带不来她想要的美好世界,三体自己也只是为求生存不择手段的文明,相信三体能净化人类本质上也是一种幼稚;另一方面,叶老此时也是参透了黑暗森林法则。她明白用仁慈去思考外星文明和宇宙舞台,无异于自我感动和自取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在汪淼这条线发生的同时,她也在启发罗辑参悟黑暗森林。
她虽然是三体组织的统帅,但她其实一直怀揣着对人类的大爱。所以一方面,她不断漏出马脚引导汪淼查到eto,另一方面,她也将抵抗三体的唯一法门授予了罗辑。这颗人类的火种,被她平静地播下。
然后是大史悲慕星那段戏,导演自知二人感情铺垫不多,所以没有强行按头哭,而是用一种非常细腻的方式把这份情感通过细节传达出来:
“她从来都不会只带一只录音笔”把前面伏笔收回,隐晦地暗示,大史对慕星,早已经不是普通的关注。(我很少嗑,但大史这句话真的有点刀了)
然后大史跑去喝咖啡(他记得,慕星要请他喝咖啡来着,他不喜欢,但他还是来喝了),张大嘴巴、摇晃身体、双手叉腰、两眼飘渺、眼睛眨得很快哈着气,神情愤怒又恍惚,脸皱巴到一块,叹了一句“真的是苦” ,
当大史像魏成一样走入停尸房的时候,他的反应是:凝视、歪头端详。这绝不单单是一个老刑警观看受害者尸体的表现。哪怕像大史那样雷厉风行的人,他在那一刻,都慢下来了。时间在巨大的悲伤和惋惜凝固了。
最后再补充一个小细节:为什么三体离地球只有4光年,三体舰队能加速到十分之一光速,却要花450年才能到地球呢?大体上两个原因:一是加速过程比较缓慢,二是考虑到危险和能耗,实际上是不能一直全速前进的。但是三体派出了一只先锋队快速赶往地球,这也就是后面大名鼎鼎的水滴故事了。
有空聊聊三体人的形态,为什么在剧里呈现褐色的身体和红色的纹路。
(2.15)第二十一集,科幻的铺垫尘埃落定,剧情的狂飙才刚刚开始!
终于在这一集揭示出我们真正的敌人就是三体文明,三体正式迎来了第一个大的剧情锚点。如果说前面的铺垫很容易劝退没有科幻阅读经历的人的话,从这一集开始,三体故事的有趣性将会拔高一个级别。三体聚会和三体组织派系清理帮助塑造了一种“权力的游戏”的身份认同和斗争的刺激,往后就都是剧情的狂飙了。
补充一点细节。首先是魏成这段认尸戏,太好了太好了 6分45秒到8分27秒 最开始靠近的时候有意侧脸和背对尸体,然后看到的一瞬间,把蒙着的布盖回去,一是震惊,二是骨子里的懦弱和害怕。这两种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然后开始徘徊、念念叨叨、下意识就开始算,因为他自知辜负了申玉菲的唯一期盼,觉得自己算法的问题和申玉菲的死有关系 也因为数学在此时是他唯一熟悉的,唯一的救命稻草。 最后在算的时候紧张、颤抖,总是忍不住低头掩面。没有往常的专注和松弛,总也掩饰不住的巨大悲伤。 塑造好一两个人物不难,难的是每个人物都如此精彩,三体的剧组真的用心了。
我最近也看了流浪地球,我觉得中国科幻可以打出去的一个招牌或者特色是行动模式的不同:从好莱坞的领导式、指挥式,转变为合作式,这个还蛮有意思的。面对地球共同的问题,终于不再是某个国家颐指气使了,慢慢去发掘文明合作的复杂和多元性,也蛮符合我们自己提出来的发展理念。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三体聚会那一段的表演性还是太浓了,尤其是那个前卫的女作家,活活演得像个托。感觉是没什么人气的传销大会,底下坐得全是托。给这一集稍微掉价了一点。
(2.13)第二十集,魏成的独角戏,三体的悲歌,巨大的金属拳头对着冷酷的宇宙永恒挥舞。
先简单聊聊一些很硬的术语。1.进化算法。在我看来,其实也是逼近法的一种。剧里的表述是“用数量得到质量,确立优胜劣汰法则,能生存下来的运动模式,就是对三体下一实验断面状态的正确预测”,这句话其实很不好理解。粗糙地解释一下,大家可以想象自己是上帝,然后在某个星球上创造一个族群,允许这个族群通过复制、交换、突变进行繁衍,但制定一个筛选规则:谁能更快速或者更精确地给出三体问题某个断面的可验证的解,谁就可以被倾斜更多的算力以便于这个族群分支的生存。其实就是进化论的思想+计算机的算力+人类的筛选规则和目标函数。
2.混沌系统。这个词其实在科幻电影还蛮常见的,广为人知的就是“蝴蝶效应”(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剧里的表述是“三体其实是一个混沌系统,它会把任何微小的扰动无限放大,其运行规律从数学本质上讲,都是不可预测的”。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气象系统和股市市场都是很典型的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相当敏感。
为什么混沌系统难以预测呢?因为我们不可能穷尽某一刻的所有细节去给出这个时刻的所有初始条件。一般的系统只要初始条件大致正确,最后的结果相差不会太大,因为微小的变化在计算过程中会趋向收敛,也就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可以忽略的误差”。但混沌系统的敏感程度决定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3.洛希极限。我照搬一下百度百科的解释嘿嘿,解释得还蛮清晰的:洛希极限(Roche limit)是一个天体自身的引力与第二个天体造成的潮汐力相等时的距离。当两个天体的距离少于洛希极限,天体就会倾向碎散,继而成为第二个天体的环。它以首位计算这个极限的人爱德华·洛希命名。
潮汐力其实也就是引力,但作用于别的天体上的时候,就叫对这个天体造成的潮汐力。
聊完这些术语,我觉得这集的内容还是很能体现出大刘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考的,例如:
1.爱因斯坦:错的不是我,错的是宇宙。用美学去理解物理与数学,其实一直是理论界的传统。大名鼎鼎的奥卡姆剃刀在很多领域也曾经被奉为圭臬。关于如何理解量子世界,曾经也有两个学派,一派是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另一派才是哥本哈根诠释。后者以其简洁、直观和可以想象的优势成为了当今量子力学的主流。
2.宇宙大捕猎的残余。大刘贯穿三体的核心意识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不过是历史的遗迹。无论是三体文明还是后面讲到的三维文明,都笼罩在一种强烈地悲观之中——自然早已面目全非,我们都只是苟延残喘。
3.你看这摆锤,像不像一只巨大的金属拳头,对冷酷的宇宙,永恒地挥舞。无论如何,顽抗到底。文明的尊严在于不服输。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大风很大,可以吹起好大好大一张白纸,但吹不走好小好小一只蝴蝶,生命在于,不顺从。三体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个文明以宇宙为背景所做的挣扎与抗争。但就是这个简单的故事,演绎了多少太空悲歌。
(2.13)第十九集,很多关键的谜题开始浮现,简单作一点点注解。
第一,关于第二红案和伊文斯。19集的对话里,有这样几个信息点:1.审判者号上有可以与主沟通的设备 2.伊文斯曾经追随但又背叛了叶文洁 3.叶文洁偏拯救派,伊文斯偏降临派
伊文斯的选角还是蛮符合原著的,皮肤晒成黄黑,美国口音,农民气质,金发碧眼的。年轻的伊文斯充满了激情,甚至有一些癫狂,看看后续剧集会不会展现。
第二,这集提到了比尔马修的接触符号学。我觉得那个争夺辟邪剑谱的比喻还蛮形象的,但还可以进一步说:哪怕辟邪剑谱上面一个字也没有,大家也必须争夺。因为从外星人哪里获得什么并不重要,但让大家都知道你和外星人有交流,才是重要的。哪怕你说你能闻到外星人放的屁,这也会成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节点。如果要举一个历史上的例子,可以类比一下中国研究原子弹,只要知道这世界上已经有人研究出了原子弹(意味着这件事是可能的),中国的研究进程都大大加快了。
第三,关于费米悖论。这个悖论大致有两个基本要件:1.如果有外星文明,他们早该非常发达了以至于宇宙遍布了他们的足迹 2.没观察到外星文明。这两个要件构成了这个重要的悖论。
关于这个悖论有非常多的猜想,例如大筛选理论(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毁,因而无法大规模宇宙航行),而剧中提到的无线电静默理论就是大刘黑暗森林猜想的雏形,指所有的文明出于某种原因有意隐藏了自己的踪迹。至于为什么要隐藏,就看各位的想象了。
这个悖论还蛮好玩的,大伙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猜想,我之前就经常瞎想:会不会是这个宇宙进入到毁灭周期了,以至于高等文明自己都赶紧跑路了,谁也不会特意来通知一下无知的地球。
第四,关于雷和杨在红案的牺牲。这是补足叶文洁这个人物的关键线索和拼图。我真的很期待后续剧集会如何呈现。先在这里标记一下。
最后,魏成报案的原因大概是申玉菲死在家里了。按原著的节奏,此时降临派是很忌惮魏成的,因为一旦三体模型被破解,那么主的降临就很可能会泡汤。就像日本如果解决了自己的资源和土地问题,其实也不会产生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去侵略四方。降临派一面说着人性本质就是恶,一面坦荡地做着最恶的事情(哪怕对主都不忠诚,只对降临的渴望忠诚),真不知道是自洽还是矛盾。
(2.11)第十八集,坦诚地讲,这集真是目前我心里的巅峰。我看得头皮发麻,两个叶文洁的演技真是让人起鸡皮疙瘩。红岸的揭秘,拍得如此诗意。
我之前看三体的时候,就非常喜欢那段发往宇宙的文字,这是我心里对社会主义事业最好的描述之一。今天听到叶文洁念出来的时候,我真是心潮澎湃,想起了自己第一次读毛选和毛诗的感觉。文字版给大伙再分享一下:
向收到该信息的世界致以美好的祝愿。 通过以下信息,你们将对地球文明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人类经过漫长的劳动和创造,建立了灿烂的文明,涌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并初步了解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行发展的规律,我们珍视这一切。 但我们的世界仍有很大缺陷,存在着仇恨、偏见和战争,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财富的分布严重不均,相当部分的人类成员生活在贫困和苦难之中。 人类社会正在努力解决自己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努力为地球文明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发送该信息的国家所从事的事业就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使每个人类成员的劳动和价值都得到充分的尊重,使所有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都得到充分的满足,使地球文明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文明。 我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期待着与宇宙中其他文明社会建立联系,期待着与你们一起,在广阔的宇宙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但给大伙补充个细节,事实上,这已经是第四版了。原书中,第一版向宇宙发出的信息意识形态非常浓重,并且被上级批评和驳回了。
(第一稿) 收到以上信息的世界请注意,你们收到的信息,是地球上代表革命正义的国家发出的!这之前,你们可能已经收到了来自同样方向的信息,那是地球上的一个帝国主义超级大国发出的,这个国家与地球上的另一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企图把人类历史拉向倒退。希望你们不要听信他们的谎言,站在正义的一方,站在革命的一方! 【批示】已阅,狗屁不通!大字报在地上贴就行了,不要发到天上去,文革领导组今后不要介入红岸。这样重要的信件应慎重起草,最好成立一个专门小组,并在政治局会议上讨论通过。
第四稿和第一稿真是高下立见。
我本来觉得这一段已经很感动了,但是当叶老缓慢地回忆自己作为天文学者追寻外星文明时的孤独与平和、宁静与孤寂的时候,我真的有一种想落泪的冲动。这一段当时也被我摘抄了下来,叶老说出口的瞬间,我心里涌上了三组词:宇宙的空旷、人类的孤独、科学的浪漫。这三者何尝不是在做三体运动呢,互相牵引,互相排斥,划过夜空,形成灿烂的轨迹。
外星文明探索是一个很特殊的学科,它对研究者的人生观影响很大。”叶文洁用一种悠长的声调说,像是在给孩子讲故事,“夜深人静的时候,从耳机中听着来自宇宙没有生命的噪声,这噪声隐隐约约的,好像比那些星星还永恒;有时又觉得那声音像大兴安岭的冬天里没完没了的寒风,让我感到很冷,那种孤独真是没法形容。 “有时下夜班,仰望夜空,觉得群星就像发光的沙漠,我自己就是一个被丢弃在沙漠上的可怜孩子……我有那种感觉:地球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里的偶然,宇宙是个空荡荡的大宫殿,人类是这宫殿中唯一的一只小蚂蚁。这想法让我的后半辈子有一种很矛盾的心态:有时觉得生命真珍贵,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时又觉得人是那么渺小,什么都不值一提。反正日子就在这种奇怪的感觉中一天天过去,不知不觉人就老了……”
大伙如果特别喜欢这种在宇宙面前的孤寂与渺小的感觉,可以推荐看看《沙丘》的电影,剧情不谈但画面和美术做的非常好;或者我之前推荐过的vr电影《球体》。看完这段再去想想人民的名义里面的孙连城,每天只看星星不理政务,不能说赞同,但也能慢慢理解。孙连城其实还不够透彻,他毕竟站在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如果真的觉得人类不值一提,大可以退居闲职,以玩味人生宇宙。
还有这一集的演技,5分33秒到5分55秒这一段,我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年轻叶文洁演技真的炸裂,短短20秒,震惊、试图平静、眼红、止不住泪滴、颤抖,一气呵成,收放自如。
叶文洁为什么哭?就是因为那一句“我希望有一天,能够称呼你一声,叶文洁同志”。在那个时候,同志两个字真的意味深远,甚至是一种必须的身份。更何况,叶文洁身上背着叶哲泰反动知识分子的“枷锁”,和自己被资产阶级错误言论洗脑的罪名,这一声“同志”,可意味太多了。我记得我之前学过一丢丢俄语,第一个被教的词,就是“同志”,用中文说,就是达瓦里氏。
再聊聊杨卫宁这个人,他对叶文洁的爱复杂、沉重而且隐忍。他背负着背叛老师叶哲泰的愧疚,希望叶文洁能够离开无法逃离的雷达峰,但同时,又心怀着异样的情愫,不忍心欺骗叶文洁,甚至最后选择告知真相。他不图叶文洁喜欢他,所以他凶她,忍受着和叶文洁的疏远,但他又忍不住靠近,和叶文洁共同从事一个事业。这个人拧巴,这份爱,也有些沉重。所幸叶文洁此时已经不是个小女孩了,不会轻易像之前那样沉沦儿女情爱了。
之后有时间,再给大伙补充一下历史上的那些原型: 卡达谢夫的文明分类、太阳电磁活动数学模型 、 奥兹玛计划、绿堤国家射电天文台、美国阿波罗计划、红岸自译解系统
(2.11)第十七集,悬念迭起,节奏还蛮不错的,感觉镜头的技巧越来越多了。
关于申玉菲被刺杀,原因和后续就不聊了;剧版和原著有所不同,在原著里,似乎没有这一段,而是搜查申玉菲别墅的时候,发现她倒在血泊之中。现在看来,导演还要交给申玉菲很重的戏份。
抛开改编,单看这一段剧情,大伙或许能发现这一段的主要手法就是蒙太奇的拼接:把同一空间内不同时间的事件剪辑到一起播放,从两个视角推进误导观众。当我们都以为杀手就在申玉菲门外的时候,打开门却扑了个空。悬疑、反转和情绪的拿捏非常快速地实现了。这个还是蛮经典的悬疑手法,韩剧美剧都很常见。我补充一个我印象最深刻的例子,来自日本的一个恐怖物语的故事:
一边是一个变态杀手闯进市中心的酒店,从第一层开始挨家挨户地敲门。开门就杀人,走的时候把房间里的灯打开或关闭;一边是一个女生和闺蜜们入住市中心酒店的顶层,开始聊天。随着时间的推进,变态杀手离顶楼越来越近。同时,从女生们的聊天可以得知,女生最近拒绝了一个男生的求爱,感觉自己被跟踪和威胁了。终于,凶手来到了顶层,敲响了最后一个房间的门。女生们也在房间里听到了敲门声。正当我屏气凝神以为凶手来了的时候,女生房门外确是服务生,服务生提醒女生,有位先生希望她这时候拉开窗帘,看看对面的大楼。女生拉开窗帘,发现对面的酒店房间的灯都有序地或关或灭,组成了一个爱心的模样。
第二件事,不知道大伙怎么觉得,我觉得剧版的陈雪特别帅,又干脆又英姿飒爽。偷袭、打击、逼到墙边、拧头真是一气呵成,这段武戏还蛮好的。
第三件事,或许大家会有点疑惑,为什么主已经两年没和申玉菲与叶文洁联系了,但三体组织还能得到如此多的情报(例如安全屋),甚至做出宇宙闪烁的壮举呢?这个其实我也在想,有可能是智子自主配合申玉菲等人的行动(无需告知和沟通,类似于高阶人工智能,尽在掌握),也有可能是其他人有联系主的渠道,潘寒就老喜欢暗示自己知道主的旨意。
最后,感慨一下剧里一闪而过的台词“老常搞得定军队,搞不定铁道部”。我个人还是蛮喜欢这个价值导向的。哪怕是最特殊的情况,民生的正常秩序还是要照旧。大伙都实名制买了铁道部的票,谁也别有什么特殊安排。
(2.8)第十六集,谜团逐渐清晰,开始探秘三体组织,定位叶文洁。
最近认真生活去了,旅游、散步和很多朋友聊天,所以消失了很长时间。但生活的正轨还得回到追三体上,说好了要看完评价,tj了就不太诚恳。
第一件事,这集算是完整说出了三体组织的三个派系,我稍稍总结一下。用抗日战争类比,降临派就是纯正的精日,觉得自己的同胞都该死,所有的行动都想证明《丑陋的中国人》;拯救派就是真心实意积极促成大东亚共荣圈的那群人,既想解决日本资源匮乏的问题,同时也想借日本之手让中国发展快速一点;幸存派就是纯粹的二鬼子,人类死光了没关系,自己和自己的后代能在日本人身边当条狗就行。
降临派接近武装恐怖分子,拯救派在做的事情稍微复杂和理性一点,就是想解决三体运动的问题。求出一个精确解,帮助三体人继续生活在自己的母星。
第二件事,我之前看网上吐槽花絮剧透有点多的,我仔细看了一下,感觉还好。这个剧透就属于看过书的人一下子就懂了,但没看过书的人还是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
第三件事,剧集里提到“聆听”这个词很重要,我倒还真不太记得了,又回去看书查了一下。第一部提到聆听的只有三个人,叶文洁聆听宇宙寂静,伊文斯聆听叶文洁的故事,还有,就是三体文明的无数个监听站在聆听宇宙其他地方的“声音”。再往后讲,就剧透了。(不过我实在落下太多,都不算剧透了)
(1.28)第十五集,先感慨一下三体游戏的还原总是给予我震撼,再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补充。
关于三体游戏的还原,我只有一个意见,外国人奇奇怪怪的口音是为什么。我特意翻了一下书,书里并没有强调他们有口音。而且我认识得会讲中文的外国人,只要讲话流畅口音基本都不重。口音重说明没有掌握中文的韵律和音节,不可能把话讲流畅。但剧里大家中文讲得这么流畅,口音又这么重,让我又出戏又摸不着头脑,好想来一句:好好说话!(doge)
当然,实在想苛责也可以挑一点点画质和建模的毛病。但我已经很满足了。剧版非常明白,三体游戏的目的就是要颠覆我们旧有的世界认知。所以必须要塑造得足够震撼。弥漫在欧洲古堡的雾气、三日凌空的压迫性毁灭,人生人海的人力计算机,旧王朝的威严与肃杀……每一幕都小小让我激动一下。而且秦始皇那段,我很喜欢有中国民俗唱腔的配乐:“军校 备马 抬刀伺候 伙计 哎 抄家伙”
再补充一些东西,第一,这一集里,著名的三体问题终于浮出水面。其实三体问题本质上就是个数学问题,完整地表述是:三个质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是任意的可视为质点的天体,在相互之间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贝加莱等人其实已经证明了三体问题没有通解,只有一些特殊解或者周期解。
第二,我终于明白我总觉得大史越看越少点神韵的原因了。先来看原文的一段表述:
汪淼刚刚退出游戏,电话响了,是大史打来的,说有紧急的事情,让他马上到重案组办公室去一趟。汪淼看看表,已是凌晨三点了。
汪淼来到大史凌乱的办公室时,见那里已被他抽得云蒸雾绕,使得办公室中的另一位年轻女警不停地用记录本在鼻子前扇动。
剧版史强太少抽烟l,他办公的环境太干净了,太整洁了,不像有生活气,有个性、一头扎在案子里全然不管外界的老刑警。我总觉得大史应该有种农村基层民警的那股气质,乱而练达,粗中有细。
第三,剧版有一处非常细的变动,原文是:
“伟大的始皇帝,这是机器的机械运行,不是智慧。这些普通卑贱的人都是一个个零,只有在最前面加上您这样一个一,他们的整体才有意义。”牛顿带着奉承的微笑说。
“恶心的哲学。”冯·诺伊曼瞥了牛顿一眼说,“如果到时候,按你的理论和数学模型计算出的结果与预测不符,你我可就连零都不是了。”
剧版把“恶心的哲学”这句话删除了。或许觉得这里带有了容易产生争议的东西。
(1.27)第十四集,对应原作其实推进得不多,但还塑造得挺饱满的,雷政委说话非常有政委味儿,觉得很有意思,所以单拎出来跟大伙聊聊。先补充一些细碎的东西:
1.红岸基地老刘的剧情,其实不是重点,重要是为了铺垫叶文洁如何一步步接触红岸核心。原作只聊了一小段,如果大伙没看懂可以再看看文字:
但基地地处偏僻,条件很差,而且红岸系统的主要研制工作已经结束,只是运行和维护,在技术上也没有什么做出成果的机会,大多数人都不安心工作,他们知道,在这种最高密级的项目里,一旦进入技术核心岗位,就很难调走。所以人们在工作中都故意将自己的能力降低很多,但还不能表现落后,于是领导指挥向东,他就卖力气地向西,故意装傻,指望领导产生这样的想法:这人也尽力了,但就这么点能力和水平,留他没什么用,反而碍手碍脚的。
许多人真的这样成功地调离了。在这种情况下,叶文洁不知不觉中成了基地的技术中坚。
2.大家有没有发现,杨卫宁对叶文洁的态度越来越不好了,相反,雷政委倒是日渐和蔼起来,这点原作也给了解释:
在这个年代,作为最高技术领导的杨卫宁在政治上的地位并不高,离开技术就没有什么权威了,对部下也只能小心翼翼的,连对哨兵说话都要客气些,否则就是知识分子对“三结合”和思想改造的态度问题。于是,遇到工作上不顺心的时候,叶文洁就成了他唯一的出气筒。但随着叶文洁在技术上变得越来越重要,雷政委渐渐改变了最初对她的粗暴和冷漠,变得和蔼起来。
但剧版其实还另有用心。杨卫宁的那句“有时候,信任,会把人带入深渊”其实已经暗示了自己在保护叶文洁;而现实叶老感慨“是非对错,一旦在时间的尺度上,就会变得模糊”也是呼应了雷政伟和杨卫宁复杂的人物动机。
3.重点聊聊雷政委,很多台词都是剧集加的,但我觉得很好玩。第一段,雷政委和杨卫宁争吵要不要提拔叶文洁为骨干,雷政委每一句都目的明确:
“专业的东西可以慢慢学,关键是态度”——打消能力上的担忧,而且很符合政委思维“态度大于一切,有事没事就做思想工作”
“小叶积极要求进步,我可以保证…”——把叶文洁拉入自己阵营,把自己的意愿暗示为小叶主动进步要求的东西,而且政委的底牌就是喜欢保证和担保。
“我和卫宁都不是只看历史不看变化的人,我们一定会给你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吵着吵着就把卫宁拉到自己一边来,用一句政治正确的话,让杨卫宁下不来台
“毛主席都说过,要辩证地看待问题”——最后搬出红宝书,终结话题讨论。然后说“我认为小叶来到红岸基地后,表现非常好!”——意思是自己心意已决,不管你怎么认为,我就认为非常好!政委的那股子权力养出来的一言堂气息真是一展无遗。
第二段,叶文洁向雷政委报告了很多机器的不足,事无巨细地讲了很多专业术语,希望雷政委能多点支持,雷政委是这么答复地:
我理解你的担心——先把所有事情概括成小叶的担心,把客观事实转变成一个似乎可以讨论的主观感受,然后先抚情绪“我毕竟能够理解”
但是,咱们国家现在还在建设的初期,具体地说就像一个孩子,百废待兴,就像你们北部林场一样,客观条件肯定是不足的。——话锋一转,用叶文洁切身体会带出国家经费不足的事实,调动叶文洁的同情去化解
但是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克服一切困难,创造奇迹,这就是我们在红岸的全部任务。——最后,来一句没有任何实际内容的政治正确的废话搪塞过去,给年轻人打打鸡血,但什么问题也没解决
剧组确实是懂的。台词挺好玩。
(1.26)第十三集,有效信息非常多,并且暗藏了很多伏笔,我一一给大家梳理一下:
一.关于染色计划,慕星答复大史已经和当初潘寒答复慕星时一模一样了。编剧大概是真的要把染色计划的重要性提得很高。
二.关于三体内部,大家可以细品潘寒的两句话:“我们需要主降临世界,惩罚那些早就该受到惩罚的罪恶”“造成这一切的,不就是统帅吗”;没看过三体的朋友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三体组织内部矛盾会围绕着“降临”二字?谁是三体组织的统帅?
三.关于三体世界太阳运行的规律,当汪淼问到飞星时,叶文洁给出的答案可以说是很明显了“自转和公转周期都不稳定的恒星”,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三颗飞星都是恒星,这意味着什么?什么样的恒星自转和公转周期都不稳定?
对了,叶老还推荐了两本书,大概是这两本《恒星结构与演化》,英文版是《Stellar Structure and Evolution》,还有《恒星运动和宇宙结构》,不知道为什么剧作在结构这个单词上都打码了。
四.关于叶文洁的过去:叶哲泰与妻子绍琳;这集里在介绍总工程师杨卫宁的时候特意闪回到了他第一次拜访老师叶哲泰的一幕,这一幕非常巧妙。重点在于杨卫宁的一句“搞理论研究,容易在思想上犯错误”。叶哲泰很不喜欢这句话,而妻子邵琳则大加赞赏,“你收了个好学生,稳重,务实”。二者态度的不同已然在为之后人物不同的命运做了铺垫。其实,在原作里,这一幕是没有出现绍琳的,我不得不说编剧这里的变动很妙。我放一下原文,大家可以自己比对一下:
杨卫宁曾是叶哲泰的一名研究生,他毕业时叶文洁刚上大一。叶文洁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杨卫宁第一次到家里来的情形,那时他刚考上研究生,与导师谈课题方向。杨卫宁说他想搞倾向于实验和应用的课题,尽可能离基础理论远些。叶文洁记得父亲当时是这样说:我不反对,但我们毕竟是理论物理专业,你这样要求的理由呢?杨卫宁回答:我想投身于时代,做一些实际的贡献。父亲说:理论是应用的基础,发现自然规律,难道不是对时代最大的贡献?杨卫宁犹豫了一下,终于说出了真话:搞理论研究,容易在思想上犯错误。这话让父亲沉默了。
杨卫宁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数学功底扎实,思维敏捷,但在不长的研究生生涯中,他与导师的关系若即若离,他们相互之间保持着敬而远之的距离。那时叶文洁与杨卫宁经常见面,也许是受父亲影响,叶文洁没有过多地注意他,至于他是否注意过自己,叶文洁就不知道了。后来杨卫宁顺利毕业,不久就与导师中断了联系。
五.红岸基地,开始展露全貌。这里最关键的在于叶文洁第一次目睹红岸天线发射信号,我觉得剧版还原得很好,很震撼,原作提到的元素都有体现:电场、蓝光、瘙痒、鸟群飞向了天线指向的范围然后纷纷坠地。而且叶文洁还问了原作没问的一句话,“目的地是哪里。”这是一句意味悠长的伏笔。
六.叶文洁的性格进一步展现:逃避人类世界,柔韧、隐忍、坚强,当一个人对自己残忍的时候,她也不会害怕对别人残忍。多余的我就不剧透了,我特别喜欢原作对于叶文洁做决定时的描述,放上来给大伙一起欣赏一下:
“我不回去,我们进去吧。”叶文洁的声音仍很轻,但其中有一种斩钉截铁的坚定。现在除了死后不知是否存在的另一个世界,她最想去的地方就是这样与世隔绝的峰顶了,在这里,她有一种久违的安全感。
“还是慎重些吧,你想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我可以在这里待一辈子。”
杨卫宁低头沉默了,他看着远方,似乎强行给叶文洁一些思考权衡的时间,叶文洁也沉默着,在风中裹紧军大衣看着远方,那里,大兴安岭已消失在浓浓的夜色中。
(1.24)第十二集,我期待的三体世界终于进一步揭开面纱,沙瑞山这个角色的巧妙开始显现;慕星进一步展开染色计划,和原作着墨比例非常不同;最后灯泡变成炙热的恒星,让我内心小小激动了一下。
先来聊聊墨子这一段。其实我在第十集的时候就聊过,把原作的这一段当成普及问题意识的典范,并且非常期待墨子宇宙机器的呈现效果,我觉得第十二集算是达成预期了。
改编有两处出彩:一,三体游戏动画与电脑模型交叉讲解;其实我第一遍看原著的时候,一直对墨子所谓的双层结构,和膨胀收缩半懂不懂。在十二集里,不仅用视觉效果呈现了一片火海,而且用电脑建模的方式把火海细节省略,直观揭示模型最关键的信息,看得我如痴如醉。
二,沙瑞山确实是补足了原著。汪淼其实早应该照天体物理学家陪他一起玩,这样逻辑严谨一点。而且沙瑞山的出场,可以帮没读过原著的观众去除掉一些会强烈影响观感体验的疑惑。对于飞星和太阳的消失与出现的解读,我觉得是清晰且到位的(当然,完整的真相还在后头)。我觉得已经是在科普与观剧中平衡得很好了。为了初次探索三体世界并且乐在其中的朋友们,我就不剧透了,但可以说,后面还有哥白尼、牛顿、冯-诺依曼、爱因斯坦相继出场,反正我三体第一部最喜欢的就是这些部分。
墨子这一段再补充一点,不知道大家怎么看,但我很喜欢墨子执拗地被太阳毁灭的那一幕。那是一种朝闻道,夕可死的偏执、疯狂和尊严,原作在这里写得也相当精彩:
汪淼向曙光出现的远方看去,发现地平线发出刺眼的强光,并向上弯曲拱起,成一个横贯视野的完美弧形,他很快看出那不是地平线,是日轮的边缘,正在升起的是一颗硕大无比的太阳!眼睛适应了这强光后,地平线仍在原位显现出来,汪淼看到一缕缕黑色的东西在天边升起,在日轮明亮的背景上格外清晰,那是远方燃烧产生的烟雾。金字塔下面,一匹快马从日出方向飞驰而来,扬起的尘埃在大地上划出一道清晰的灰线,人群为其让开了一条路,汪淼听到马上的人在声嘶力竭地大喊:
“脱水!脱水!!”
跟着这匹马跑来的,是一大群牛马和其他动物,它们的身上都带着火焰,在大地上织成一张移动的火毯。
巨日已从地平线上升起了一半,占据了半个天空,大地似乎正顺着一堵光辉灿烂的大墙缓缓下沉。汪淼可以清晰地看到太阳表面的细节,火焰的海洋上布满涌浪和旋涡,黑子如幽灵般沿着无规则的路线漂浮,日冕像金色的长袖懒洋洋地舒展着。
大地上,已脱水和未脱水的人都燃烧起来,像无数扔进炉膛的柴火,其火焰的光芒比炉膛中燃烧的炭块都亮,但很快就熄灭了。
巨日迅速上升,很快升到了正空,遮盖了大部分天空。汪淼仰头看去,感觉突然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这之前他是在向上看,现在似乎是在向下看了。巨日的表面构成了火焰的大地,他感觉自己正向这灿烂的地狱坠落!
大地上的湖泊开始蒸发,一团团雪白的水蒸气成蘑菇云状高高升起,接着弥散开来,遮盖了湖边人类的骨灰。
“恒纪元将继续,宇宙是一台机器,我造出了这台机器;恒纪元将继续,宇宙是……”
汪淼扭头一看,这声音是从正在燃烧的墨子发出来的,他的身体包含在一根高高的橘黄色火柱之中,皮肤在发皱和炭化,但双眼仍发出与吞噬他的火焰完全不同的光芒。他那已成为燃烧的炭杆的双手捧着一团正在飞散的绢灰,那是第一份万年历。汪淼自己也在燃烧,他举起双手,看到了两根火炬。
巨日很快向西移去,让出被它遮住的苍穹,沉没于地平线下,下沉的过程很快,大地似乎又沿着那堵光墙升起。耀眼的晚霞转瞬即逝,夜幕像被一双巨手拉扯的大黑布般遮盖了已化为灰烬的世界。刚刚被烧灼过的大地在夜色下发着暗红色的光,像一块从炉中夹出来不久的炭块。汪淼在夜空中看到群星出现了一小会儿,很快,水汽和烟雾遮住了天空,也遮住了处于红炽状态的大地上的一切,世界陷入一片黑暗的混沌之中。
最后聊聊慕星那条线,事关染色计划。其实染色计划提得不多,因为这是一个被三体执政官否决的计划:
“第一个计划代号‘染色’。”科学执政官说,“利用科学和技术产生的副作用,使公众对科学产生恐惧和厌恶,比如我们世界中技术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想必在地球上也存在,染色计划将充分利用这些因素。第二个计划代号‘神迹’。即对地球人进行超自然力量的展示,这个计划力图通过一系列的‘神迹’,建造一个科学逻辑无法解释的虚假宇宙。当这种假象持续一定时间后,将有可能使三体文明在那个世界成为宗教信徒的崇拜对象,在地球的思想界,非科学的思维方式就会压倒科学思维,进而导致整个科学思想体系的崩溃。”
“如何产生神迹呢?”
“神迹之所以成为神迹,关键在于它是地球人绝对无法识破的。这可能需要我们向地球异己力量输入一些高于他们现有水平的技术。”
“这太冒险了,最后谁会得到这些技术?简直是玩火!”
“当然,输入什么层次的技术来产生神迹,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请科学执政官停一下!”军事执政官站起来说,“元首,我想表明自己的看法:这两个计划对杀死人类的科学,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
“但做总比不做强。”科学执政官抢在元首回答前争辩道。
“也仅此而已。”军事执政官不屑地说。
“我同意你的看法,‘染色’和‘神迹’两个计划,只能对地球科学发展产生一些干扰。”元首对军事执政官说,然后转向所有与会者,“我们需要一个决定性的行动,彻底窒息地球的科学,使其锁死在现有水平。
染色计划的核心就是让人类对科技发展感到反感。其实现在看来,我也会觉得有些幼稚,但也有一些现实意义。对照很多极端环保组织。我个人对环保的态度一直是:不存在真实的“自然”状态,只有平衡人类现在与未来的“发展”状态。这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地球或者说非物质体本身,是不存在所谓环保的。地球最开始比现在恶劣得多,充斥着环境条件的剧变。如果要谈环保,消灭沙漠对沙漠生物来说环保吗?消灭赤潮,对那些藻类环保吗?消灭极端恶劣环境,对那些古菌环保吗?所以环保只可能有一个标准:以人为本。我们其实不是在强调自然,我们是在强调“可持续”。在没有更强的实力前,在环保方面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几乎不可能也不现实。自然界的每个生物,都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追逐改造自然以适应自己。
(1.23)第十一集,改编既保留了原汁原味,而且非常好地促进了理解,比单纯照搬文字的呈现效果更好;文戏出乎意料地好,叶文洁和白沐霖都演绎得很好;就是感觉一集的信息量越来越少了。
叶文洁被背叛这一幕戏是这一集的核心,也是叶文洁思想的转折点。从这一幕开始,叶文洁开始彻底地对人类感到失望,原文也把这一段标准为历史的关键节点:
半个世纪后,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1969年的这一事件是以后人类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段戏在我看来非常出彩,原因有二:
第一,改编得很出彩。在原文里,这段戏的人物其实只叶文洁和指导员与张主任。审讯得也非常快非常短。而且夹杂着叶文洁自己的很多内心戏。但这一集的改编里,一是调高了指导员的重要性,让指导员一唱一和地把叶文洁的心声说出来,就不用加很突兀的内心戏,例如:
平时在连队遇到什么事,叶文洁很少为自己申辩,所有的亏都默默地吃了,所有的委屈都默默地承受,更不用说牵连别人了。但这次不同,她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这段内心戏在本集里是由指导员说出来了,配合上口音和地道的表演,显得非常自然和流畅。
二是增长了审讯环节,加上了白沐霖和叶文洁对峙的场景。并且在那个场景里,用白沐霖声嘶力竭地辩护与诬陷,和气急败坏地丢书,让观众更直观到了叶文洁所受到的冲击。而在原文,叶文洁的转变是非常快的:
“可这本书……也不是我的。”文洁无力地说。“
白沐霖同志是上级指定的本书译者之一,他携带这本书是完全合法的,当然,他也负有保管责任,不该让你趁他在劳动中不备时偷拿去看——现在,你从这本书中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进攻的思想武器。”
叶文洁沉默了,她知道自己已经掉到陷阱的底部,任何挣扎都是徒劳的。
改编后,叶文洁先是坚定地否认。然后在被重击之后开始了精神的恍惚。在那一刻,暗红色的鲜血从她额头留下,破裂的伤口让她呆愣在原地,白沐霖撕心裂肺的表演和张主任鲜明的立场性沉默让她彻底明白了。自己的挣扎是徒劳的。到这一步,叶文洁的转折被塑造得非常丰满。
关于白沐霖的后续,剧里面省略没提了,我给大伙补充一点:
与后来人们熟知的一些历史记载相反,白沐霖当初并非有意陷害叶文洁,他写给中央的那封信也可能是出于真诚的责任心。那时怀着各种目的直接给中央写信的人很多,大多数信件石沉大海,也有少数人因此一夜之间飞黄腾达或面临灭顶之灾。当时的政治神经是极其错综复杂的,作为记者,白沐霖自以为了解这神经系统的走向和敏感之处,但他过分自信了,他这封信触动了他以前不知道的雷区。得知消息后,恐惧压倒了一切,他决定牺牲叶文洁,保护自己。半个世纪后,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1969年的这一事件是以后人类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白沐霖无意之中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关键历史人物,但他自己没有机会知道这点,历史学家们失望地记载了他平淡的余生。白沐霖在《大生产报》一直工作到1975年,那时内蒙古建设兵团撤销,他调到一个东北城市的科协工作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然后出国到加拿大,在渥太华一所华语学校任教师至1991年,患肺癌去世。余生中他没对任何人提起过叶文洁的事,是否感到过自责和忏悔也不得而知。
这样一些补充信息或许能帮大家更加体会到叶文洁孤寂地身处在那个时代的漩涡,和白沐霖这个人物的复杂。
第二,王子文和白客的演绎我觉得是非常精彩的。青年叶文洁是个相当复杂的人物。她的思考前期柔软而深邃,后期转向绝望和冷漠的交界处。她本性是坚韧的,不然她撑不过去那些大风大浪,不然她也不可能拒绝签那个字。但她也确实是孤寂而无助的,因此她和那个时代和周遭的一切,总是保持着疏离感,显得分外脆弱。王子文确实演到我心里了。
白客算是打破了刻板印象,发力不浮夸,歇斯底里中藏着害怕与慌张。算是把白沐霖演活了。开始期待后面几集了。
(1.22)第十集,平淡如水,蓄势铺垫。
故事进入到了两条线,一是杨冬之死,二是叶文洁往事。这些线,光看一集很难评价,得多看几集。今天只是跟大伙做一些补充:
就聊聊杨冬。其实杨冬还是三体蛮重要的一个人物,叶文洁(三体组织领袖)的女儿,丁仪(球状闪电学者,观看水滴的男人)的伴侣,汪淼(第一部主角)的柏拉图对象,影响着罗辑(永远的执剑人)的研究。对于杨冬的评价,我可以转引《三体》的一段原话:
丁仪接着说:“在危机初期,当智子首次扰乱加速器时,有几个人自杀。我当时觉得他们不可理喻,对于搞理论的,看到那样的实验数据应该兴奋才对。但现在我明白了,这些人知道的比我多,比如杨冬,她知道的肯定比我多,想得也比我远,她可能知道一些我们现在都不知道的事。难道制造假象的只有智子?难道假象只存在于加速器末端?难道宇宙的其他部分都像处女一样纯真,等着我们去探索?可惜,她把她知道的都带走了。”
所以很多人会猜杨冬的死,是因为她比所有人都更早看到了宇宙的假象。我们只是高级文明战争后的废墟,我们蝇营狗苟于黑暗的森林,并且终将陨落在这个婊子一样的宇宙。
在后面黑暗森林那一块,还专门聊了很多杨冬,她的死,是因为她承受不了凝望深渊的代价,她看到生命伴随着时间能够如此深刻地改变世界,她不禁在想:
从妈妈电脑上的那些信息中可知,宇宙中的生命并不稀少,宇宙是很拥挤的。
那么,宇宙现在已经被生命改变了多少,这种改变已到了什么层次和深度?
后一个问题尤其令杨冬恐惧。
她知道已经救不了自己,就停止了思考,努力把思想变成黑色的虚空,但仍有一个最后的问题顽固地留在潜意识中:
大自然真是自然的吗?
剧作早早把杨冬这条线提上日程,或许是想带出很多东西,这样后面的解释成本会稍微小一点。
(1.21)第九集,观感极差,感觉正在呈现崩盘的趋势:去科幻而重悬疑、去思考而重轻松和越发幼稚化的内核表达。
第一件事,开头那段真的把我尬住了,经典的物理学小剧场+小女孩假的不行的演技(我已经忍了好几集了,我不想批评一个孩子,我只希望剧组选角认真一点)+莫名其妙自我高潮的配乐,完全不知道和剧情以及人物有什么关系。哪怕是不得已而作的服务性桥段,也请用心。至少不要让人看的第一遍就觉得“哦,这纯粹是为了过审完成政治任务”。
另一方面,这反映出来制作方和审核方真的没明白什么才是激起科学兴趣的东西,没弄清楚自己的受众是谁。现在大部分科普,还是采用幼儿园教学那一套,用一个神奇的现象抓住眼球,然后用物理学粗略解释一下,最后来一句:啊,物理学好神奇啊!这本质上是一种应用思维,我先有一种物理结论,然后用它解释一个看似神奇的现象,不需要发展的眼光,不需要批判的意识。
真正面向青少年或者成人的科普,应该主动追求一些更深刻的事情:例如培养一种“问题意识”。什么是问题意识?科学研究从来不是向国内教材那样编写得工工整整来发展出来的,而是一个又一个看似混乱无序的问题推动的。对一些生活中的事情进行超越生活的审视,然后概括出一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顺着这个问题的脉络去寻求解决途径,这就是问题意识的一种。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三体世界里,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太阳运行的规律。于是,从这个问题出发,从伏羲到周文王到墨子(三体游戏人物名)都去贡献自己的思考和模型。这一长串的批判-建构-再批判就是科学发展的过程。这是不是很像天文学的发展,很像物理学的发展,很像数学的发展……?我读原著的时候就在想,如果把这些理论的讨论视觉化,一定很酷,能更加深刻地去传播一种科学的问题意识,让大家在这种不断推翻的过程中感受思辨的魅力。
但第九集干了什么呢?它把墨子提到139号文明那段,变成了和申玉菲在139号文明聊天,把本来要聊太阳运行规律的情节,变成了关于三体组织的悬疑交锋(当然,我希望墨子那段只是放在后面几集讲)……我把此处的原文放出来,因为这就是展示问题意识的典范:
“很对,所以我推出了经过修正的模型,宇宙之球是由两层球壳构成的,我们看到的天空是内层壳,外层球壳上有一个大洞,内层球壳上有大量小洞,那个外壳上的大洞透进的光在两层球壳之间的夹层反射和散射,使夹层间充满了亮光,这亮光从小洞中透进来,我们就看到了星星。”
(ps:提出一种假设,能够解释目前出现的现象,这就是任何领域搞理论需要具备的基本思路)
“那太阳呢?”
“太阳是外层壳上的大洞投射到内层壳上的巨大光斑,它的亮度如此之高,像照穿鸡蛋壳一般照穿了内壳,我们就看到了太阳。光斑周围的散射光较强,也照穿了内壳,这就是我们白天看到的晴空。”
“是什么力量驱动着两层球壳进行不规则转动呢?”
(ps:提出理论之后,进一步追问理论的解释力,追问理论有没有漏洞,就是一种问题意识)
“是宇宙之外火海的力量。”
“可不同时期的太阳大小和亮度是不一样的。在你的双壳模型中,太阳的大小和亮度应该是恒定的,如果外界火海不均匀,至少大小应该是恒定的。”
“你把这个模型想得太简单了,随着外界火海的变化,宇宙的外层壳的大小也会膨胀或收缩,这就导致了太阳大小和光度的变化。”
“那飞星呢?”
“飞星?你怎么总是提飞星?它们是些不重要的东西,是宇宙球内乱飞的灰尘。”
(ps:当一个理论有意忽视现实图景中的部分现象时,就暴露出了这种理论解释力的不足。具有问题意识的人一定会去思考这些缺陷和不足。因为很有可能对一个细节的忽视就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理论框架。)
“不,我认为飞星很重要。另外,你的模型如何解释孔子时代太阳当空熄灭呢?”
“那是个罕见的例外,可能是宇宙外面的火海中的一个暗斑或黑云正好飘过外层壳上的大洞。”
汪淼指指大铜球问:“这一定就是你的宇宙模型吧?”
“是的,我造出了宇宙机器。使球转动的那一组复杂的齿轮,模拟着外界火海对球的作用。这种作用的规律,也就是外界火海中火焰的分布和流动规律,是我经过几百年的观测总结出来的。”
“这球可以膨胀收缩吗?”
“当然可以,现在它就在缓慢收缩。”
汪淼找了平台边的栏杆作为固定参照物细看,发现墨子说的是事实。
“这球有内层壳吗?”
“当然有,内外壳之间通过复杂的机构传动。”
“真是精巧的机械!”汪淼由衷地赞叹道,“可从外壳上没有看到在内层壳投射光斑的大洞啊?”
“没有洞,我在外壳的内壁上安装了一个光源,作为大洞的模拟。那光源是用从几十万只萤火虫中提炼出来的荧光材料制成的,发出的是冷光,因为内壳的半透明石膏球层导热性不好,这样可以避免一般的热光源在球内聚集温度,让记录员可以在里面长期待下去。”
“球里面还有人?”
“当然,记录员站在一个底部有滑轮的架子上,位置保持在球体中心。将模拟宇宙设定到现实宇宙的某一状态后,它其后的运转将准确地模拟出未来的宇宙状态,当然也能模拟出太阳的运行状态,那名记录员将其记录下来,就形成了一本准确的万年历,这是过去上百个文明梦寐以求的东西啊。你来得正好,模拟宇宙刚刚显示,一个长达四年的恒纪元将开始,汉武帝已根据我的预测发布了浸泡诏书,让我们等着日出吧。”
(ps:对理论提出一个可供检验证伪的实验,并大胆地接受检验,这同样是一种问题意识)
我一直觉得三体是我们的瑰宝,我真心觉得没必要这么幼稚化处理
另外还想再讲一件事,谁能给我解释一
打开天窗说亮话。
在前段时间动画版《三体》口碑一泻千里的同时,好莱坞科幻大作《阿凡达2》也上映了,人们在世界顶级的视觉技术里看到一个乏善可陈的故事,观众心中不免充满了犹疑和抗拒
——到底什么是科幻?怎么样才能拍好科幻?
《三体》为什么这么多年还没影视化?说实话,因为它就是一个烫手山芋。太出名,太受关注,但又太难影视化。人人都想啃一嘴但又无从下口。
拍好了,那是应该的。拍砸了,那是毁经典,骂声一片。
看了国产剧版《三体》前五集,我万分激动,同时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这一次,国剧,站起来了。
说真的,开局5分钟,我就知道,这次稳了。
第一集,就拉开了大作的格局。既要有气势夺人,又要精准的展现《三体》的气质。
一开场,叶文洁向“三体人”发送信号,收到回复: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导演的镜头语言,和氛围把控,精准的贴合原著的叙述:
“人类文明的命运掌握在这纤细的手指上。”
对人类绝望的叶文洁冷静的葬送了地球的未来,那千钧一发的一个动作戛然而止,但知晓其含义的观众一瞬间被拉进了这个宏伟的科幻巨著!
可以用镜头语言贴合原著埋下伏笔同时还刻画人物,又何必像《动画三体》叶文洁出场那般不伦不类的审问。
魔鬼藏在细节里。仅叶文洁出场这一个镜头,就能看出导演编剧有没有用心做功课。
我心里的石头直接落了地。
导演和编剧显然是找准了创作方向:
《三体》影视化,重心在哪?
贴合原著,用影像和小说互补,使其完整。
还原主题,科幻是借宏伟想象来反映现实。
能不能让观众像读书一样,既无门槛的进入剧集故事,又可以展现其精髓,信息量,想象力,思想,概念,点子,跌宕起伏的故事。
抓住这些,片子就不会差。
细看前五集,主要围绕史强和汪淼第一次碰撞科学边界,也就是三体人带路党降临派。
科学家为什么会自杀?物理学没了是什么意思?
介绍农场主和神射手的理论同时,剧集花了大量篇幅,主要展现汪淼内心的恐惧和震惊和仓皇失措。
但这一切,不过是将军的那句话:
你的人生没有变故,多少年来人类的历史都没有重大变故,你睡醒了,世界如常,这是偶然的幸运。但是,从现在开始,一切都要变了,做好准备吧。
大戏开拔,前菜已经如此精彩,虽然把书读了两三遍,但仍旧止不住的激动。
再说说前面提到的互补。
影像化的信息传达,如何丰满小说?
大量小说里提到的情节,诸如:粒子对撞实验、宇宙辐射为你闪烁等等,都只是几句话写过便把信息传递出来。
而在剧里,考察发现,这些场景是真的去了真实的实验室、科研基地,实景拍摄的。
第五集宇宙辐射,观测峰值、科普、给其他观测站打电话等等,都是小说里没有详细提到的内容,但在这里却被补充完整。
也就是看完第五集,我终于完全确认,这才是我期待的《三体》影视化。
方向,内容,细节,都对了。
除了这些硬核内容的互补,编剧改编小说最基本的人物和台词表现,就更具有讨论空间了。
有人觉得,汪淼不该是张鲁一这样的拘谨,但我反而觉得,张鲁一的表现就特别像正常人,从一开始遇到史强,突然遇到警察上门,紧张但是不慌张。到后来得知杨冬自杀,再到被智子的把戏所震动,渐渐开始怀疑人生。
再到第五集,在史强的安慰下,终于再次振作起来。
这一个闭环之下,前期悬疑的迷雾渐渐被揭开,汪淼和史强两个人物也就立住了。
这里不得不再夸一下于和伟老师,他是属于那种渐入佳境的状态。史强是一个很受欢迎的角色,所以一开始的时候,肯定有很多人会质疑于老师的表演方向。但越往后面,会发现这
个人物越立体,老戏骨的演技值得耐心发力。
比较有争议的是王传君的丁仪和林永健的常将军。
很多原著粉表示,丁仪的形象和气质,都跟原著不符。作为一个沉稳可靠的科学家,王传君的丁仪有点太飘了。
但是我想提醒一下,丁仪在刘慈欣老师的诸多作品里均有登场,本身就是一个性情洒脱,浪荡不羁却又奇才旷世,富有智慧的角色。
而也有网友扒出,他很可能是模仿弦理论物理学专家何颂教授。
在百度百科里,给出丁仪的形象也类似,并且别忘记丁仪是一个成长人物,初期觉得物理学没了,原著里他也曾经心灰意冷,所以现在看到的王传君的丁仪有些飘,说不定是演员功课做得深,在展现消沉,恰是人物最有争议的阶段。
争议一定会有,好剧就是要有各种细节大家各抒己见才有趣,但导演和演员之所以会这么演,肯定也有自己的理解和功课,再说前几集主角是汪淼,丁仪后面还有发挥空间,稍安勿躁。
至于常将军,说起来也很搞笑,很多人拿林永健的春晚装修小品,大锤80小锤40把墙砸穿了,【常将军,我是你的破壁人】
林永健老师今天也发了微博,评论区一片欢声笑语。
老实说,林永健老师的喜剧实在深入人心,突然在如此严肃的科幻剧里演将军,确实让我也反差了一把,看见他我老想笑。
但评论区的玩梗,以及网友的热情,也说明了《三体》的质量是真不戳,大家已经认可接纳了这部国剧,开始了破圈,造梗,二创。
热搜第一!播放量破纪录!广受好评!。。。这些无不宣示着国产科幻进入新篇章。
科幻的重点是什么?
科技效果,奇思妙想?
不同于宣传技术特效、只突出视觉效果,却忽视了文本内容的某好莱坞大片,我认为科幻最核心的,不是一惊一乍的媚俗,不是徒有其表的技术,而是深刻的命题。命题之外,点子
概念服务于主题,又得以飞扬诱人。
在如今这个太多人本末倒置的时代,剧版《三体》不仅能贴合原著,完成互补,甚至还可以加以原创改编,锦上添花。
如此良心好剧火爆,我心里又澎拜又期待,国产剧终于出息了,《三体》三部曲,未来可期,冲!
【声明:本文写于剧版开播之前,是“预测性”评文。首发于公号“黑江湖”上,在豆瓣发表时间略晚于公号,在剧版开播之后】
看到剧版《三体》是于和伟演史强,感觉基本稳了。
刘慈欣写《三体》,有个很有意思的事,就是最忠实的粉丝一般也不会计较它的“文学性”(包括文笔)的问题,知道它的长处和优势,都不在文学性上。
人物塑造当然也是文学性的一部分。
到具体的人物塑造,不管是圣母程心,还是二次元庄颜,骂归骂,基本也不会硬拗人物塑造,说成有多好。
因为从刘慈欣的写作技法论,这些也的确不是他的重心。
“先看到好,再看到不好。”只拗“不好”确实也没什么意思。
但有几个人物,大刘确实是认真勾勒过人物弧光的,遗憾的是,这几个人物,勾勒得也不算太好。
一个是罗辑,这个就不说了。
另一个就是史强。
史强接近于说书艺术的“四梁八柱”中的四梁之一:书筋。是以奇趣取胜的人物,偏诙谐,大胆,比如张飞、猪八戒、牛皋、李逵、程咬金、杨排风、呼延平(记不太清了),这不仅仅是在说书中存在,中国很多通俗小说,类型小说,也多会参照这个写法。比如金庸《笑傲江湖》中的桃谷六仙。
但史强在现代小说的结构中,属于线索人物,又不只是露露脸,插科打诨的次要人物,还要切身参与到剧情中,甚至是核心主角之一,又有区别。
外粗内细,胆大心细,屡出奇招,从外围直抵核心,调和过于严肃和沉重的气氛,大概是对他的初步勾勒。
这个人物属于注定出彩的,一般能写得很好。但《三体》中剧情实在太强,科幻内核实在太强,以至于到写史强时,笔力还是不够深入,很快滑过去了。
比如《三体》开篇,史强对汪淼,激汪淼入局,本来也是可以更有戏剧性,艺术性的处理方式的,还是显得草率了。
中间的核心问题,就是塑造人物的“工序”的缺失。
这一点,就在很多“粗线条”(非贬义)的读者中,不会有太大波动,但对看惯了文学性较强作品的“细线条”读者,有时就会觉得难以忍受(但能坚持读下去的,当然都能GET到小说其他更动人的地方),是很劝退的。
所以,像动画版《三体》中的史强,其实算是很忠实于原著的。
原著怎么写史强的呢?
“五大三粗,一脸横肉,穿着件脏兮兮的皮夹克,浑身烟味,说话粗声大嗓。”
……
动画版是很尊重原著了,但是看到史强,就觉得——这也行?
跟《三体》的高级感,科幻性,似乎完全不搭。
这还是建模往马东锡的形象靠近后有滤镜的结果。
但是剧版《三体》一出来,于和伟的史强上镜,就让人觉得,这才是那个大刘想要塑造而没有塑造出来的,具有优美的人物弧光的外粗内细,胆大心细,直指本质的史强。
史强再往深处发掘,其实是能看到中国哲学的光芒的,破除幻象,直指本心,见性成佛。
《水浒》里面,比起李逵,其实史强更接近鲁智深:“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史强接近鲁智深,但并不意味着史强的外貌就一定得“鲁智深”。
这是由小说的类型和调性决定的。
科幻小说独有的现代感,高级感,疏离感会让“五大三粗,一脸横肉”的过分接地气的地摊的形象很……违和。
作为“改编”,要展开原著的长处,再对原著的短处做出补救。“五大三粗,一脸横肉”毕竟只是外象,是可以破除的。
这就不但需要“神还原”,还需要“神超越”。
当然,目前剧还没出来,这么说有风险,但从现在看来,是能让人有充分的期待感的,至少,主创团队能选择于和伟饰演史强,应该是真的理解原著,破除外象,抓住内性的,有过慎重思考后,做出的很好的选择。
一个深入理解原著的主创团队,我们当然有理由期待,觉得这次的改编,很可能是“稳了”。
说到塑造人物,有时候也有“过度”的问题,就是“过度诠释(塑造)”后,有“失真”的可能。
比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尖锐地批评过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塑造: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不能说《三国演义》写得不好,也不能说鲁迅说得不对。
在文学创作的层面上,有时是允许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同时成立的。
并不奇怪。
那么,文学创作中,“过度”和“不及”,哪个更不好呢?一般来说,还是觉得“不及”能再加工一下,会更好。
对我来说,最好奇的其实不是这一版《三体》和奈飞版《三体》怎么样,而是在未来的10年,50年,100年中,《三体》会怎么样。
文学性会否像三体人发射的锁死地球科技的两颗智子一样,影响《三体》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科幻史中本来应该达到的更高的地位呢?
地球人静待《三体》。
基本和原著一毛一样,可惜丁仪不该由王传君演,这样的神级科学家被演成了一管面条一样,太烂了
原著粉看到头皮发麻的程度。有些地方还原度太高了,直接从小说里抠出来的一样。各种背景交待和伏笔穿插也做地非常到位,毕竟小说中可以一两句话补充的背景,电视剧全都要用视听语言去合理地展现。一些情节的改动也是往更好更合理的方向去改的。比如汪淼原著中直接受史强激将法,为了证明自己学识高不会自鲨而答应加入科学边界 改成了当时没有答应,先去了解更多的情况,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选择加入协会帮助军 方破局。这样的改动使得汪淼更具科学家的思维能力,人格更高大丰盈。总之就是太满意了。我要天天蹲电视直播贡献收视率。
第六集把叶文洁的事拍出来了!面对此事,比三体这部剧本身更有意义,不是吗?
能在央视看到这种调调的剧,本身就值得五星鼓励。
他真的读原著了!!!!!我哭了T﹏T
那些“看不懂”/“太平淡”就打低分的人,我只想说,做人不能如此双标吧?崇洋媚外有个限度《暗黑》算不算科幻/悬疑?...开局偷情、恋爱+嗑药,还不够家长里短?看了几集都一脸懵逼,算不算谜语人?《西部世界》好不好?看完一整季都还是有点懵的,怎么忽然不存在看不懂了?《星际穿越》呢?好像也没上来直冲黑洞吧《命运石之门》开局简直就是平淡+中二+谜语人巅峰,难道不是神作?《盗梦空间》《源代码》《十二猴子》《蝴蝶效应》...当然这里面有的好理解些有的复杂些...也没见这般不耐烦啊?看看以上作品的评分?还是说对外复杂看不懂的就是剧组用心自己智商不够,对内的就是要看灭霸打响指才舒服?我完全理解不了这种心态...
直接抠书!比起领会不到精髓的瞎胡搞,最明智地选择就是直接抠书,台词、场次全部按部就班。原著粉松了口气,终于讨到口能吃的。
刚播第一集,说实话比动画版好看太多了。唯一不满意的有两点,一是于和伟演啥都一个赖样,二是王传君把丁仪演的跟一个文艺批精神病一样。不过不影响总体观感,先四分观望。
事实证明,只要你按照原著拍了,就是会很好看啊!!!希望之后的改编都能铭记这一点吧
总是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文字给予我们的想象的可能性,当小说被影视化之后,必然意味着对这种可能性的某种固定化,但如果影视形象抓住了小说人物的弧光,我认为这就是可以的,这部电视剧的卡司的表演让我感觉到这种感觉。
叶文洁放的是虹猫蓝兔,这就是国产剧的魅力。
对原著还原度还是挺高的,动画版已经弃了,《三体》剧版追起来,感觉必是今年的爆款剧!
救命救命,幽灵倒计时这块真的拍的太好太好了,我要疯了,主很满意,主很满意!!!!!
比起流浪地球,我更愿称它为中国科幻开门人。
不服,那破韩剧黑暗荣耀都到8.9,什么玩意儿
卧槽。只要全剧维持第一集这个水准,Netflix的不用看了好吧!于和伟的史强对味了~!主演全员演技炸裂,剧情紧凑到一个废镜头都没有!!不过王传君有点用力过猛了。动作太满,台词却很虚。。。---7↑8↓心情给搞得和剧情一样一样的。希望后续少加些这种意义不大的过渡情节。---古筝行动牛逼!!真“把钱花在刀刃上‘’了。
镜头语言弱、滤镜low、打光差:这是技术的问题。于和伟浮于表面、王传君ooc:这是表演的问题。编剧原创部分台词太白、过于主观:这是剧本问题。置景不合格、服化道不符合、音乐渲染力弱:这是态度问题。此外,剧情节奏松散、双线叙事没有意义。
王传君台词好烂,感觉跟丁仪不贴;第一集有种故弄玄虚感,反正对没看过小说的人群绝对不友好,但看下来没有其他太大的毛病,四星观望下先//古筝行动拍得太详细了,吓疯了,震撼!!!
看到5集再来评分。真人版三体用4集告诉艺画开天什么叫做忠实原著,用第5集告诉他什么叫做改编。只说一点,当第5集最后汪淼揭开电饭锅盖,眼镜被水蒸气覆盖反而如释重负开怀而笑时,正暗示所谓宇宙背景辐射波动不过是智子遮蔽地球耍的把戏,而不是宇宙辐射真的被改变了!果然如编剧所说,他们把书翻烂了!!谢谢腾讯送给原著党们的新年礼物,我非常满意!后记:最后10集更加超神!企鹅桑,赶快拍三体2吧!拜托了!
史强创业未半而接着奏乐接着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