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士兵:现在有身份牌制度了吗?
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幕:谷子地来到团长的墓碑前,得知集结号根本没吹响,而自己及其最后43名战士被定义为战争”失踪“人员。而谷子地最后想找的也是其战友的战争死亡证明。
这反映了2个情况:
1 团长明明知道九连的战士为断后而陷入绝境,事后没有去寻找幸存者或战争死亡证明;
2 对于被俘:失踪者的相对补偿较低(失踪似乎和被俘/投降同义);失踪人员抚恤金: 200斤小米; 确认阵亡烈士抚恤金: 700斤小米;“差500斤啊”,这是电影中透露的恤金差异。
而现在从新闻中经常可以看到美国寻找战争失踪人员的报道:从朝鲜战争到越战,以及近期的阿富汗和伊战。在失踪人员/幸存者,只要军牌(身份牌)等死亡证明没有交回政府,政府就会认为士兵仍然幸存,家属就可以继续领取到薪资等;而政府会不遗余力的找到失踪者的遗骸或者其他死亡证明。这也许就是不同社会现实对个人价值的观点差异吧……
无论如何:向战争中的牺牲的人们致敬。希望这部电影对于士兵身份牌制度有所推进。
附: 士兵身份牌制度简介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6-06/07/content_4656099.htm
最早把身份牌作为正式装备配发官兵的是美国。1916年,美国为驻法国的海军陆战队员正式装备了身份牌,要求所有军官和士兵在执行野战任务时必须挂在脖子上。在其它时间,可以佩戴,也可以保存在安全处。从1918年开始,美、英军队还为每位参战官兵编制了一个代码出现在身份牌上,官兵称之为军号。开始时是一人一枚挂在脖子上,战争末期增加到每人两枚。当官兵阵亡后,其战友会把阵亡者两枚身份牌中的一枚放入死者嘴里,另一枚随死者衣物一同包裹,供善后人员根据身份牌上的记录妥善处理。当死者无法及时运回国内安葬时,救护队员也可以带走一枚身份牌作死亡证明。官兵退役时,一枚需要上交所在部队统一保管,另一枚可由个人终身保留。
二战初期,各国军队对身份牌又作了新的改进。形状由圆形、六边形和八边形改为椭圆形或两边为拱形的长方形,材料上也用铝合金取代了铜、铝,链子也由布条、细皮绳改为珠串式的铝合金链条,使身份牌更加坚实耐用。
1939年德国为军人统一发配了身份牌,二战期间,日本也为官兵统一配发了铜制身份牌。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03/17/content_1337201.htm
在作战部队中配发军人身份牌
翟振华对记者说:“简简单单的身份牌,体现着一种科学管理,一种政府对军人救护、援助,以至多年以后仍寻找牺牲者遗骨的承诺,体现着社会对踏上战争之路的军人的关怀。”
在衣服上填写身份资料已不实用
长期以来,我军沿用前苏联军队的做法,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历次作战中,都采用在衣服、帽子的指定位置盖一个方章,印有姓名、单位和血型等项目,可以用毛笔、钢笔填写这些个人资料来进行身份识别。这种做法沿用至今。“这种身份识别法在历次战役战斗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但是现代战争中,这种方法的缺陷已十分明显。随着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武器的杀伤力、破坏力空前增大。官兵伤亡时,很多已经血肉模糊、肢体不全。我军现有的身份标识,极易被焚毁、腐蚀和损害,已经不适应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需要,亟需对官兵的身份标识进行改革。“考虑到我军以前没有正式配发过身份牌,缺乏应有的实践经验,建议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先在师以下作战部队中配发,等条件成熟以后,再在全军配发。”
2 ) 吹响生命的号角
《集结号》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中国战争片,冯小刚这次并非是再去塑造视死如归传统的英雄人物,而是以深刻的人文关怀,将个体在战争与政治面前的渺小无奈用谷子地的人生吹响了生命的号角,让人真正铭记住了那逝去的英灵。
不算纯战争片,因为一个小时时长在找番号,那才是重点。不喜欢一次找到政委,二次找到师团,三次找到残骸,最终受勋的光明结局,这tm太不生活化了,假。
那把集结号,终于吹响,让四十七名三营九连的战士终于找到回家的路!他们也终于不再是失踪而是名正言顺,却又姗姗来迟的英雄烈士。连长谷子地也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也终于完成了找回九连战士的愿望。
3 ) 集结号:只有一个人的没有牺牲是有价值的?
互联网时代写点感想,总怕被莫名其妙的评论扣帽子,以至看别人的评论,都担心别人一不留神戴了帽子。所以,得把态度问题首先摆正。就是说,对一部电影提出一些个人的疑问,尤其是最近这些有关近代史(估计还要延续到明年的)的战争题材电影,绝不代表这个疑问的人就没有爱国情结,就遗忘那些为和平而牺牲的人们,就政治上不正确,觉悟上不正确。在我来说,影评首先关注的是影片的叙事逻辑。就是说,在我们能够大约感知导演意旨的时候,他是否能通过一种逻辑的,有说服力的方式,将故事明白而完整的表述出来。
旧事重提是个令人深恶痛绝的毛病。不过,还是要说,至少比前两年大导演们轮流栽跟头的华丽古装片好多了。就是说,《集结号》至少探讨了一个有可能的故事。有可能的故事就是说,人物的深层感情,心理活动,行为选择,各种冲突,转折,都是观众放诸自己,可能做得到的事情。可能的忠诚,可能的背叛;可能的坚持,可能的放弃。艺术就是这样打动人的,比如搬石头的西西弗斯,每个人都可能凭借生命的勇敢和韧性一次,两次,十次,一百次地把石头推上山顶,任凭其滚落,再回到山脚,重推一次。可是,无穷无止地这样重复,却又显得有那么一些不可能了。于是,西西弗斯的卓越就在这里显现出来了。就是他超越了可能性的那个临界点,克服了人性的软弱,到达了那个“不可能”。人性的软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的,比如电影里的王金存,我们当然能理解一个爱整洁的文学青年初上战场尿裤子的怯懦,可是他超越了自己,拿起了枪,拉响了炮,这就令人油然起敬。之所以荒淫无度的古装大片不能打动人,先不说反感,至少仿佛看了一个和我们无关的故事,是因为,那是一种全封闭的叙事,追求权力的欲望,固然每人都有,但绝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一股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权力的疯狂,天生就一副瘫倒在黄金与鲜花中的烂泥模样。这样的故事,还要我们理解,还要我们移情其中,就弄得我们观众也是一群注定荒淫无度的人似的。所以,那样的片子,看得懂,看得叫好,才不正常呢。所以,从《夜宴》回归,至少看得出冯导这次对观众是严肃的,尊重的。而这正是电影与观众发生交流的前提。
前半场的残酷而英勇的战争基本没什么疑问。谁不是屏气凝神,心惊肉跳,黯然神伤。问题是九连全体阵亡之后,通过谷子地的人生起伏,冯导所要传递的“每个人的牺牲都是有价值的”,是否真的例证有力地说清楚了?至少对我来说,我总觉得并没有产生清晰明确的说服。比如,如果真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那么在宣读追认烈士名单的时候,我是完全做好了准备,听到四十七个凝重的名字。每个名字上都凝结了战士的英勇与无畏,每个名字都敲击,叩问着人们对于幸福,责任,真理的抉择。但是,那个“王金存,焦大棚,姜茂财……”之后的“等”字,实在让人失望了。谷子地接受了这个“等”字,让人失望了。我想,每个观众也都会有一样的耐心,并觉得四十七个名字丝毫不是多余的。既然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就要真真正正的“每个人”,一个人也不能少的“每个人”。我不觉得这是个可以忽略的错误,技术处理上的失误之类,我恰恰觉得这是真正表明态度的关键点。既然《集结号》是希望通过具体地对于每个战士的描写,表现出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表现出任何一个人的死亡,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痛苦,悲伤,造成具体的另一个人不可回避的终生的梦魇,那么在这里,每,个,人,就不能被“每个人”这三个字所代替,不能被四十七这样一个数字掩饰,不能被一顶罩有五星的墓碑所概括,就该立体而有尊严,有分量地直接呈现,永远铭记。说到底,所谓的尊重,所谓的爱,所谓的刻骨铭心,都是具具体体,实实在在一个个地爱,一个个地尊重,一个个地刻骨铭心。因为生命的终结,死亡,爱情与美好的灭失,也是一个个地终结,死亡与灭失。是一个个地无法挽回。
所以,也许就是欠缺了这一点,弱化了那四十七位烈士的独立不可否认的意义,反而突出了谷子地个人的执着,才会让人产生仿佛是他一个人的没有牺牲是有价值的错觉。在影片的后半部分,观众又被放在一边了。可是,在电影前半场的接触中,他们已不止是谷子地的“兄弟们”,不止是谷子地的梦魇,不止是谷子地脑中日日夜夜的号角声响,他们已经成为每个观众的兄弟,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梦魇,缠绕我们心头,遗憾又焦虑的那一声号。不止谷子地,我们每一个人,也希望他们得到死者应有的名誉与安置。四十七个名字,不止对中原野战军的交代,不止对谷子地前半生与后半生的交代,不止对于一个电影结局的交代,也是对于每一个观众的交代。战壕里的战士们是一个个数得过来的,影院里的观众也是一个个数得清楚的。凡是真实的感情,都是一个个的。孤独和顽强的一个个。拒绝被淹没和遗忘的一个个。
这是我的执着。我深知自己力量微薄,没有办法一目十行,日行千里地爱人。纪念人。我只能一个个爱,一个个纪念。我也希望九连的兄弟们是一个个诞生,成长,徘徊,斗争,坚持,最终重于泰山地死亡。谷子地找回部队,找回档案,将战友们从不明不白,到失踪,到追认牺牲,并没有完,谷子地完全可以更进一步,要求将每一个名字庄重念出。因为每一个死,都有着生命力令人震颤的轰鸣。我等待这个信息在电影里被清晰地传达出来,却没有,终究差了那么一步。意识到“个人”的存在,冯导确实要表明出他这两年在思想上的进步,也确实表现出来了。
就是差了那么一点。不是我故意斤斤计较,因为关乎每一个人的,都是值得斤斤计较的。前两天凤凰台报道美国修建世贸纪念馆,计划在墙上刻上每个死者的名字,就是关于如何排列这些死者名字的事情,政府和死者家属始终意见难以达成一致。死者家属要求,不止刻上他们的名字,同时,还要刻上他们之前曾经的职业,以及工作的楼层。一个纪念,才这样具体而真实。灾难般的历史,是必须一丝不苟地追究到底。
4 ) 小刚,你的牛皮我相信
在《集结号》上映之前,不少人等着看小刚的笑话,甚至已经开始骂开,谁让小刚电影还没上映就一副牛皮哄哄的样子。中国人,特别是当下的年轻人就是这个样子,来个四平八稳的觉得没个性,真来个个性派又都吓得受不了。不管怎么说,小刚有牛的底气,自从他开始“贺岁”以来,基本就没失手过,所以,当他说这部电影怎么怎么牛时,别人相不相信我不管,我信!结果《集结号》上映,为小刚吹响了票房和口碑的集结号,你再个人在“微观”上怎么骂也得承认,在“宏观”上,小刚成功了。
当初看好集结号的一个重大原因是,剧本的故事很好,这一直是小刚一个非常值得提倡的优点。张艺谋如今已经让自己的电影故事上越来越没逻辑,越来越可以忽略不计,而是靠什么大场面,大明星,和他哥们儿的大宣传,但我个人认为他继续这样下去只能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当然,也正是他如今的这个特点,我倒认为他搞奥运会开闭幕式应该没问题。小刚不同,他的片子总是在讲好故事上下足了功夫,力求圆满,哪怕在《夜宴》中,也以莎翁的剧本为底子。毕竟,小刚以贺岁片起家,片子绝少大明星,甚至葛优你都很难说是跟着小刚“贺岁”名气大涨的,还是本来是啥很了不起的腕儿。在《集结号》中,首先战场的故事就很撩拨人心,何况还要兄弟情深,讨回名誉的煽情,有这样的故事,又是由小刚来讲,足以让人放心。
片子的一大亮点是战争场面,这真的是我看到的国内拍的最好的战争场面,如我意料的一般,又有一群人跳出来说啥这类场面《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都看过了之类。兄弟们,拍文艺片,欧洲已经很成熟;拍商业片,好莱坞已经成熟的冒泡;中国理当吸收他们的成功经验,包括战场的处理,如果你非要中国导演拍出横空出世的东西,那我们干脆一天到晚拍京剧,昆曲算了,问题是你看吗?我的理解不同,当看到本片我脑子里想起《兄弟连》时,正说明了本片在战争场面处理上的成功,因为这个场面已经让你想起了经典的战争场面,因为以前的国内战争片我绝对看时不会想起《拯救大兵瑞恩》之类,只会感到有些荒唐,士兵被机枪扫射了还身上没多少血,一片平原上士兵仿佛金刚不坏之身一样茆足劲儿只管埋头往前冲,士兵们一个二个都不怕死不怕苦对战争毫不抱怨,士兵死后总是身体完整还面容干净。而《集结号》中我看到了血腥的场面,看到了士兵中弹时那飞溅的血,看到了有人被炸成两截,看到了被烧的血肉模糊的尸体。不是我是个嗜血的人,而是这样的战争片才真正的有震撼力,才让你体会到战争的可怕,才让人体会和平的美好,当我看到一群人一天感觉战争像玩儿似的在论坛叫嚣要跟这个打,又要跟那个打时,会更有这样的感觉。
对《集结号》的评论还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打中国人”的问题,这样的说法真的极端无聊,而对小刚指责什么美化了这个,丑化了那个之类更是无趣。我们常常抱怨生活中有些东西太政治化了,太无趣了,可是自己似乎也习惯性的政治化起来,啥东西都往政治上套。那些说《集结号》多么政治的人,自己本身是不是太政治了,太敏感了?我没看出《集结号》有什么明显的偏向性,片子颂扬的是一种战场的兄弟情深,当然要集中于一个集体,表现他们的英勇,表现他们的牺牲,难道非要导演去四平八稳的把这个集体的对立方再相应的集中展现一番?这样拍出的电影你肯定没法看,像《兄弟连》这样的片子对德军也有所正面涉及,但是主题也依然放在E连上,为了突出主旨当然要有所偏向,更别说作为一部打算赚钱的商业片也当然要考虑更稳妥的方式。像那部我打趣说布什肯定会非常喜欢的《300勇士》其实主旨上也是部很美国主旋律的片子,尽管是针对非本国人,但是那片把波斯人丑化的已经令人发指了,比起它来说,小刚已经处理的相当得当了。本来,小刚可以选择更稳妥的方式,干脆将背景放在抗日战争,痛击日本人估计大家都会很舒服。
还是让我们抛开那些争论,来到那片47个血肉之躯对抗大军的战场,47个兄弟坚守着阵地,他们对死亡也有着恐惧,他们对生存也有着渴望,他们也渴望能早一些听到集结号。但是,他们是军人,他们坚守着阵地,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坚守着自己的兄弟。常听人说,战斗打响前,大家都很恐惧,都很紧张,但是一旦打响,特别看到自己的兄弟倒在血泊中时,一种仇恨与热血便会让人无比勇敢。再谈论他们这样值不值,固执不固执,军令残酷不残酷都是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的事后诸葛。我相信刘泽水对谷子地和那些兄弟的愧疚是真诚的,作为一个指挥官,他时刻要做出权衡,作出让一些人活着,一些人死去的权衡,同样的他也被类似的权衡决定了生和死。正是一种残酷的背景下,兄弟间的情谊更显的真挚动人。
当然,我猛赞了一番本片,也要说说个人感觉本片不足的地方,感觉片子最出彩的地方还是在战场上,不光是很有战争现场感的特效,更是对兄弟情谊的充满张力的表现。而战后的部分显得弱了些,感觉谷子地复员后到为兄弟们争回名誉的过程有些急促,特别因为有个团长战友给“罩着”,使得谷子地的这个过程显得有些焦灼但是没有起伏感,几个地方,如谷子地冲县里的人发飙、固执的在煤堆里找战友遗骸的点都刚刚展开,马上又收了回去,本来小刚可以让这些部分更出彩些。我个人的看法是,战后部分的急促与片子的时间长度有关,本片片长不过两个小时左右,留给战后的时间太少,也让导演来不及展开更多的故事,或许再延长半个小时会让小刚更加游刃有余。
在2007年的末尾,小刚没有给我们带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多年的“贺岁”欢笑,却带个了我们充满震撼力和感动的兄弟情深。小刚这次的“贺岁”依然精彩,让人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47个男人的热血,看到了一个叫谷子地的战士是多么男人的担当,多么男人的执着,足够了,给了我这么多的电影足够了,我期待着小刚的下一个故事,我期待着小刚下一次的牛皮哄哄,他的牛皮,我信!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92bdeca80672942f31fe7ed.html
5 ) 《集结号》:为“死的伟大”讨回“生的光荣”
虽说我没痛哭流涕,可是至少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来着,我同意这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前半部对我们的视觉感官狂轰滥炸,后半部分又似涓涓细流,一下一下挠在心坎上,看完了觉得挺值得。 “值得不值得”?很多事情都可以如此发问。面对战争提问这个问题,你会给出怎样的答案?请看看那个结果吧,47个英勇牺牲被埋在窑里的战士,被当作失踪处理,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死如此不值得,“人家烈士家属给700斤小米,失踪就只有200斤”,失踪战士的家属这样跟幸存连长谷子地抱怨,这是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而从连长谷子地的角度出发,那47个阶级弟兄,全都是好样的,没一个怕死鬼,却连烈士的名头也没有,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像烈士一样舍身战场,却没有证据,而对于没有证据的事情,除了个人的争取,是没有人会为他解决的,战士们就这么白死了吗,值得吗。 顽强的拷问这个问题或许仍是一片茫然。而谷子地为此付出的努力,求人寻找上级,自己去战场挖,这个过程里,47个人的死有了一个值得。他幸存了,并且致力于为他们讨回公道,他的良心,他的固执,被人当作疯子依然无怨无悔,是这些会给我们一个意义。 荒谬的事情永远不会少,被荒谬调派与捉弄谁又愿意呢,但是当无情的命运这样降临,有人选择了迎上去,与命运抗争,谷子地就是这样一个西西弗斯。剧情未免太圆满,因为兴修水利烈士遗体被发现,上级还亲授勋章、为烈士祭奠,但更多的人不会有这样的幸运。更多的人,被命运的荒谬捉弄之后,籍籍无名的走了,自己和家属都得不到该得的补偿。谷子地注定是稀罕的。但有了谷子地这样的人,就让我们觉得人生是有希望的,人们付出了,却未必有回报,但还有他这样的人记得,愿意给讨回公道。 有一幕,无名烈士墓地,一块一块的写着“无名”两字的木板做的墓碑,漫山遍野,当年战场,留下了多少厮杀声,又有多少血肉横飞,那时可想得到以后,有一个老连长和一个家属在这里祭奠。镜头拉开,那一望无际的墓地,整齐摆列的木板墓碑,让人止不住的难受——其实这样的镜头我们见过很多,镜头拉开,整齐的墓碑,一望无际,可哪一个有这么强烈的荒谬感呢。一想想这些无名的战士,以他们的生命作代价却换不回一个有名有姓的烈士的称号,就一阵阵难过。家属得到的只是一个“失踪”,补贴也比人家少的多。失踪是多么的不明不白,烈士又是多么的光宗耀祖。都是一样的牺牲,却得不到一样的待遇。值得不值得?莫问值得不值得,这就是真相。《实尾岛》里的死囚犯经过强化军事训练,有人也付出生命代价,却因为国家局势变化而被当作垃圾一样被扔掉,即使说他们死囚的身份注定了这样一条不归路,但他们依然想为自己讨回个名份,不想被随便抹掉。可是被抹掉,又是多么稀松平常的事啊,那一块块无名烈士碑不就昭示了这些吗。但是人们觉醒了,觉得生命的该被尊重,谷子地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出于兄弟情,出于人的良知,生命的逝去即使无法挽回,生命的价值是不能够被轻易抹杀的,每一个微小的生命,都是值得被尊重的,他努力去为每一个“死的伟大”的生命讨回“生的光荣”。 那是一串串的记忆。排长写给家里的家信,提醒着照顾好老人,冬天不让儿子去井沿免得掉下。是吃起来狼吞虎咽像个饿死鬼的排长。是为了给找连长一块手表而被敌军击中的士兵……这样一群活生生的人,粗砺,真实,还有韧劲十足的谷子地,他们都是汉子,讲话直白,打起仗来玩命,举止粗鲁,可就是实诚。这个电影里的这一群汉子都是有人味儿的。团长与谷子地在医院的一场戏,又是非常的轻松,兄弟两个互相撞胳膊的场景,鲜活,缓和了紧张的剧情,而浓浓的兄弟情溢于言表。 《集结号》是部有情的电影。贯穿全剧的兄弟情令人感动。它告诉我们不要绝望。我们需要谷子地。不管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谷子地这样的人的存在,就可以赋予它意义。这个名字来自土地,它象征的意义也不言而喻吧。如同安泰总是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力量,我们需要的力量也来自那里。
6 ) 集结号
电影根据杨金远的小说《官司》改编,故事背景发生在1948年到1956年间,一个连队的战士全部阵亡却无人知晓,全片通过寻找追溯的过程展现了这几个战士的英勇和感人的事迹。影片开始就是个满目废墟的战场,没有任何累赘的前戏和交代,将观众置入硝烟、枪炮和血肉模糊中,开门见山,直插人心,战争场面十分最逼真。冯导说这部影片并非为了探讨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形而上的主题,在他的心目中,这就是一个在漫长的岁月中不被人理解的“英雄受了委屈的故事”。提及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冯导表示可能是因为每个男人的心中都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但是这并非廉价的英雄主义,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动。
7 ) 我看到了诚意
刚刚在电影院里面看了《集结号》。
开了电脑习惯性地到这里来转转,不成想发现了一些扯来扯去的关于《集结号》的评价。
有个人质疑内容的真实性——我个人是没有看到“本片改编自真实事实”的字样的;退一步讲,就算这个故事是假的,能让相当数量的人有所感触,静下来想想渺小的个人在面对战争的时候是怎样的无力和挣扎,那就可以了。用《圣经》来指导自己生活的人也不都一定相信其上故事都是真的吧。
有人说不喜欢看打打杀杀的电影,没有关系,但是这不能成为指责一部电影水平不高的理由。更何况这些“打打杀杀”都是真实存在的事实,你不看到不代表不在发生,你不去看也不能阻止其发生。有这样的影视作品以另外一种视角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对人性的拷打和折磨呈现给大家,绝对是值得肯定的事情。
不打算在这里剧透:我还是希望有经济条件的朋友能够进影院去感受一下,最起码也算是支持了国产影业。
我只是想说,人终归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
我们也许是一群一群的聚在一起生活学习工作,但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各异的,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和取向,都会有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设想。
但是在战争到来的时候,这些都显得多么微不足道。
可正是由于其微不足道,才对于每个人来说变得更加弥足珍贵。
世界可以遗忘我们,事实上世界确实是遗忘了我们大多数人的:试问有几人能把自己的名字长时间的印在书上供他人摩挲?
但是我们自己不能忘了自己,大环境下也许我们真的没得选,也许真的是被逼无奈,但是我们必须铭记自己内心的坚持和信念。
如果这些都没有了,和死掉的有什么区别呢?
那些为了能让我们保有这样独立思考权利的牺牲还有何意义呢?
我特别赞同冯导的观点:在战争面前,每个人都是恐惧的。
谁不怕死啊?
谁也不是天生的英雄,为了自己心中那一点点光亮,只好硬着头皮卖了性命;最后落得却只是无名。
谷子地争的是世人的铭记。
我们自己,要有自己的坚定。
我看到了冯导的诚意,那就很好了。至于剧情中的裂痕,只不过是“每部电影都会有的缺憾罢了。”
8 ) 不曾吹响的《集结号》
12.12 有幸去了北京点映先睹为快。
《集结号》没有高潮,就像电影里始终没有吹响的集结号。
冯小刚想来对特技效果很有信心,于是广告语写着“我们的战士,我们的导演,我们的故事”。这里其实差了一句,“韩国的特技”。倒没有鄙视的意思,师夷长技总强过盲目排外。毕竟,《集结号》的战争场面,是我看过国产电影的最高水平。如果不是拍摄和剪辑造成的空间上的些许混乱,前10分钟的巷战已经完全赶得上《拯救大兵》的水准。
可惜,看完血肉横飞惊心动魄的前半段,冯小刚卯足了劲儿把观众震了之后,就像那个著名的段子所说的,“下面呢?下面没有了。”
这种太监似的尴尬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集结号》故事情节的限制:谷子地为坚守阵地的四十七个战友正名。作为起因的惨烈战斗表现完了,理所当然进入后面和平年代寻找英雄的部分。换句话说,从时间顺序上,文戏和武戏实际上是完全脱节的两节。好莱坞式的处理方法是一张一弛,文武交错,怎样讲述两端相互风格完全不同的故事,才是冯小刚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可惜,他没有。《夜宴》里最后一场冲突激烈,情绪四溢,多条线索纠结在一起然后一起解开的惊艳高潮,却在《集结号》里杳无踪迹。
退一步说,就算结构上我们不能满足观众对动作高潮的需求,至少让大家感受下情绪上的高潮呀。可惜,冯小刚也没有做到。伟大的老兵谷子地自己哭了好几次,闹了好几次。可是,谷子地为战友正名这个文戏主线的矛盾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对立面。换句话说,在解决谁委屈了英雄这个影片最主要的问题的时候,冯小刚拉来的却是诸多琐碎的解释:时间太长,文件太多,变化太大,挖坑太浅。而真正的症结上,冯小刚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
其实冯小刚也有苦衷。现在国家富强,生活安康,人人手上都有三块表,就算怨天怨地,也不能怨和谐社会啊。那么谷子地能去怨谁?怨那些没有姓名,看不清面目,连生死都只“无算”两字的国民党反动派?不行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台湾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殷切希望。怨那些勤勤恳恳却是没心没肺的农民兄弟父老乡亲?不行啊,军民鱼水一家亲,人民子弟爱人民,你的军功章也有他的一半啊!怨那些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不行啊,鬼子在电影里就没露脸,何况现在中日友好是主流嘛。
电影没有审查是要出问题的,军队没有政委是要犯错误的。冯小刚谨言慎行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作为主旋律电影,英雄受委屈的问题又不能不解决。于是有了影片和谐的尾巴。在部队领导端着那一堆勋章追认英雄的时刻。我忽然想起了一个叫余祥林的农民,和一句毫无关系的话“这个案件从错的又纠成正的,难道不是司法公正的体现吗”。
于是在好莱坞战争电影敢于反思战争本身(《拯救大兵》《现代启示录》),韩国战争电影敢于反思南北政治(《太极旗》《共同警备区》)的时候,我们的电影却和谐得连反思的对象都找不到了。
可是,冯小刚为啥不干脆拍个南征北战类的高大全电影呢?为啥非要拍老兵谷子地,不拍小兵张嘎?非要自找麻烦往人性上加,往反思上靠?因为和谐社会得罪不起,掏钱买票的老百姓更得罪不起。不拍好玩意儿活不下去,真拍好东西不让你活,前有狼后有虎,进退两难。九连的困境即是冯小刚的困境,也是中国电影的困境。困顿之中,冯小刚又怎么可能真的去吹响《集结号》呢?
最有可能的结局便是电影告诉我们的:
集结号永远不曾响起,眼看战士一个个死去。
不错的战争片,惟一的遗憾,是太圆满了。
中国的电影导演,跟高考考场上在那使着劲儿编作文的考生一样,都是戴着枷锁跳舞啊! 能跳成这样,其实已经算不错的了!
和平年代的谷子地比战争年代的谷子地更让人揪心。战争无需解释,只要以血肉之躯抵抗敌人的坦克和炮弹。而和平年代,却要面对自己人的反复质疑,还有因无知而粗鲁的言语攻击。后者更让人心寒。
张涵予
三星吧:缺少些什么,张力还是不足。和以往大陆的战争片相比,场面更好看,人物也更真实丰满。但对于战争突破性的反思并没有,尤其对于这内战。当然,这要考虑到电影管制。就想啊,当年那些国军后代和共军后代一起看这类电影,会有何感想呢?冯小刚没有正面描述国军一笔,值得玩味。
现先我要感谢党,感觉主席,感谢人民!!抽抽鼻子继续说:谢谢中央 谢谢广电总局 谢谢!这样一部描写内战的片子竟然能通过审查,实在太感谢了!内战啊很那个的,想想《色戒》汤唯被封杀据说并不单纯是裸,而是妖魔化了人女英雄的形象!所以看吧,小刚也说这片子能上映实在很惊险~~看吧!请你去看,最好是电影院,不是电影院你还对不起这样的片子。 首先是音效,感觉,不,是听,听到子弹在我身后飞过来,左边飞右边飞,上下左右前前后后都有子弹,炸弹就在你的身边爆炸,弹片朝我飞了过来!临场感实在太好了。
就是一部主旋律化了的真人同人。当然该煽的地方我还是被煽到了。
我很欣赏这种题材的电影。我更欣赏中国能拍出这种题材这种质量的电影。
含泪看完~!
我也看了一大片~ 一直挺抗拒看这部电影.但抗不住大家各种的赞,昨天跑去看了.果然...是一大悲的!妈的~老娘哭成熊猫眼,本来挺休闲一事儿,结果...其实电影拍的真不错.但不建议家长带小朋友去看,部分镜头狠暴力...不管怎样,我觉得拍的好.至少知道壮烈一词是怎么回事儿了.
对于一个冯小刚影迷来说,批评他是对偶像的不敬啊。但是表扬他是对自己的不敬。
最后吹响集结号那一幕泪流满面
比《投名状》要好看
没在战争片里听到“这是我最后一个月党费”已经很欣喜了。感动。
《看电影》用封面告诉我说:一定要看集结号。我看了,但真没觉得能到一定要看的程度。前半段是战争片,剪得有点乱;后半段是故事片,一没情节二没情绪。关键是,这两段分割的太明显,而实际的感觉是脱节。 冯小刚做了什么?我能记住的只有韩国人的特技,难道冯导只是让主人公谷子地的说出一嘴流利的京片子么? 真不知道冯小刚是导演还是吸引票房的棋子,叙事上竟然以这么没有创意的方式,试图改变观众习惯的电影节奏,真二啊。 哎,这片拍的,还不如夜宴呢。
我证明……
一部比美国超级英雄大片还牛B的电影。
冯小刚的成熟之作!
这部电影真的很不错,剧本扎实,全部都是一群演技派在那里飙戏,看得很爽,现在想想张涵予一部片就立刻登顶不是没有道理的,角色演绎度很好,而且演戏有自己的风格又不是让自己的风格主导角色的那种。
比美国的超级英雄牛逼多了。2015.1.17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