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们唯有致以敬意
为了争取自己国家-阿尔及利亚的独立,三兄弟在法国进行着不懈的抗争,那是用鲜血和生命进行的抗争。其实对于那些背叛的,畏缩的本无可指责,因为对于那遥远的祖国,每个身处异乡的人所表达出不同的感情都是可以理解,我们唯有对执念于祖国的独立并为此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们致以无尚的敬意。没有他们,没有他们有时近乎于疯狂、近乎于歇斯底里、近乎于冷酷无情的执念,独立或者革命都只能是一句笑谈。而他们的执念不仅得到的是人民的爱戴,也得到敌人的尊重。如此得到的尊严,才是国家、民族不可被轻视的尊严。
此片在亮相戛纳电影节时受到上千法国人的游行抗议,但最终进入戛纳竞赛单元。在如今的法国(2010)对一部描写上世纪60年代法属殖民地人民奋起反抗,争取独立题材的影片,尚会敏感到这等地步,可见其华丽的外表下存在着何等脆弱的神经,歌颂没问题,而掀开那不堪的伤口时,就会触怒相当一批利益的既得者,哪怕是已经久远陈旧的伤口。恐怕没有哪个历史上的强国没有这样的伤口,而对于曾经的罪恶的反思与惩戒才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
2 ) 《法外之徒》:酷似《教父》的得奖潜力股
关键词:人物结构似《教父》 悲怆 标准得奖潜力股
故事:故事来到20世纪中前期,祖辈都生活在阿尔及利亚的Messaoud一家被殖民者抢去了农田和土地,被迫迁往城市。一家三兄弟长大后,经历了不同的命运,老大Messaoud加入了法国军队,前往印度支那作战;二哥Abdelkader是革命青年,因为参加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被关入监狱;小儿子无心政治,只想远离贫穷生活。终于又一天,三人在巴黎相聚了,退伍的Messaoud和出狱的Abdelkader一起加入了革命组织,小弟Said却一心远离革命,通过开设娱乐场和组织拳击比赛朝着自己的富人梦迈进。与法国大局的斗争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三位兄弟的生活因此天翻地覆,血流成河。
评论:这是导演拉契得·波查拉的2006年的《光荣岁月》之后,又一部接近史诗的作品。当年的《光荣岁月》在2006年让片中的的5位主要男演员联袂举起影帝奖杯,作品本身更是被评论界评价为“关于英雄与无用的史诗之作,带着巨大的力量、壮美和情感”。而这部《法外之徒》虽然不能形容为“史诗级的作品”,但至少具备了一种“史诗的情怀”,加上其大历史背景下个人和家庭的生动透视,让影片十分具有感染力。这是一部有些《教父》调调的作品,影片中三兄弟的生活轨迹和人物结构,跟《教父》有不少相似之处,不知是否是导演有意偷师,还是自我领悟,影片自身的气质,就如教父版“深沉、悲怆、动人心魄”。对于一部电影节的作品来说,有了历史背景的冲突、有了个人视角的切身情感,而两者结合又没有太大纰漏,那么,离得奖就不远了。影片在戛纳首映结束后,掌声几度想起,几度落下,又再度想起,喝彩声接连不断。笔者印象最深的片段来自于开头:一段1945年法国光复的黑白纪录片闪现了10秒,人群欢呼雀跃,随后镜头移至当时的阿尔及利亚,不久,镇压独立游行的枪声想起了——此地的战争结束,彼地的屠杀开始,影片的悲怆基调就此打下。
3 ) 《法外之徒》
一个退伍军人、一个政治犯、一个匪徒,三个亲兄弟架构的一部关于阿尔及利亚独立解放“战争”。叙事本身没有问题,但也并非特别出彩。对于阿尔及利亚算是一部主旋律。
影片从一开始就赋予了三个人物特定的意义,老大作为法军参加了越南战争、老二在巴黎受到牢狱之灾,三弟在阿尔及利亚行凶后来到巴黎谋生。他们一个家庭就代表了整个民族,而老母亲的强势也同样表现得异常民族性。
电影从来没法和政治分开,特别是半个世纪前的事情。拉契得·波查拉 Rachid Bouchareb俨然成为了民族主义的代表导演了。影片能在嘎纳入围竞赛单元也说明法国在艺术方面的“自由民主”追求。
4 ) 神话里面有魔鬼
去年5月戛纳市长率领上千名法国老兵举行大规模散步,试图阻止《法外之徒》亮相戛纳电影节:1945年阿尔及利亚激进分子屠杀法国移民引发塞提夫惨案,影片却把法国政府描写成不分青红皂白滥杀无辜的纳粹,法国凭什么还要资助这部电影的拍摄和上映?市长大人肯定忘了:1975年在炸弹袭击的威胁下,颂扬独立斗争的阿尔及利亚影片《烽火岁月志》照样夺得戛纳金棕榈大奖。戛纳电影节能够成为世界级的电影盛会,与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密切相关。
法国人抱怨影片让年轻一代误解那段历史,作为那段历史的另一位主角,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FLN)有同样的感觉:为鼓动民众反抗殖民者,“法外之徒”无所不用其极。影片左右开弓,不愿呈现某个特定群体所理解的真相和正义,以致于两面不讨好,而这正是艺术家的荣耀所在。
二战后殖民地独立浪潮留给欧美的后遗症之一,就是神话反抗者或将反抗神圣化。《法外之徒》以Messaoud一家三兄弟的反抗经历,掀开了自由法国和反抗神圣的面纱: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后,FLN在巴黎开辟第二战场,用暗杀消除不同派别的政治分歧,诱使当局镇压,进而激起旅居法国的25万阿侨和阿裔的怒火。神圣、正义的反抗殖民统治居然充满不择手段的黑暗,神话里面有魔鬼!
围棋有句行话:恶手招恶手。法国警方猛烈报复FLN,酷刑、秘密处决成了家常便饭;后者大开杀戒,杀得巴黎警察下班后一度不敢穿制服上街。当局干脆成立了一个以恐反恐的秘密组织,大肆暗杀FLN成员,沦为道德侏儒。
当祖国与自由不共戴天,战旗为谁飘扬?用一位金发美女代表支持FLN的法国精英,编导的好恶一目了然。法国知识界的主流“爱国派”和以加缪、阿隆代表的温和、保守派,与萨特领袖的左翼阵营的论战之激烈,影响之深远,甚至超过了阿尔及利亚战争本身。
“用行动而不是言词来承担义务”的萨特,仿佛法兰西爱国贼的照妖镜,他公开号召法国人联合阿尔及利亚人反抗殖民者,以爱国就是不让政府伤害祖国的方式唤醒公众。侥幸躲过数次炸弹袭击后,萨特毫不退缩,与坚信“法国的官方政策背叛了法国的价值观”的让松等名流用游行、声明、演讲、输送资金等方式帮助国家的敌人(FLN)。
日益受到冷落和曲解的萨特,让人想起阿隆所谓的“知识分子的鸦片”,浅薄、随大流并非沉默的大多数所独有。萨特是“躺在资本主义的温柔乡里咒骂资本主义的伪君子”、西方左翼“患有间歇性智力癫痫,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作,在政治狂热的电击之下,陷入迷乱状态”,这些批评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却忽视了萨特真正的价值:反抗纳粹、反对美国种族歧视、批评欧洲在犹太人问题上的虚伪、1964年谢绝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怒斥入侵捷克的苏军为战犯,因冀望于苏联(萨特后来承认自己在苏联问题上撒谎)而备受诟病的萨特从未改变大知识分子独立千秋的反抗者造型:政府无论做什么、怎么做都是“错”;政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偏激自有偏激的价值。意识到极权无法创造出公正、平等的社会,站在萨特肩膀上的西方新左派更加激进,反对跨国公司的“统治”、推崇人权高于主权、积极推动国际社会阻止种族屠杀等人道主义灾难的发生,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空袭利比亚都能看见新左派的强硬立场对联合国和北约的影响力。
《法外之徒》阐释了来自左派的沉痛教训:无论理想有多么崇高和伟大,亦须以正义的方式去实现。1961年10月17日,FLN在巴黎组织游行示威引诱军警镇压,三兄弟当中的老二,从事恐怖活动每每遇难呈祥,和平抗议却惨遭射杀。法国、欧洲以自由平等著称,为何在殖民问题上如此伪善?萨特一针见血:“因为我们大家都从殖民剥夺中得到过好处。”
价值观的迷失、战争的肮脏与血腥、舆论界左右两大阵营的分歧、军队的叛乱,让法国濒临内战的深渊。1958年复出政坛的戴高乐将军,决意让阿尔及利亚人自己决定前途和命运。1962年7月5日,阿尔及利亚宣布独立,《法外之徒》戛然而止。
在细节处理上,影片的艺术成就或许不值一提,但在肯定阿尔及利亚独立具有合理性的前提下,反思战争双方的恶行,“有如干将出匣,寒光迫人”,令表现爱尔兰独立战争的《迈克尔•柯林斯》(1996年威尼斯金狮奖)、《风吹稻浪》(2006年戛纳金棕榈奖)等著名的欧洲左翼电影黯然失色。(新民周刊)
5 ) 开头的大屠杀颇煽
当我们决定有所改变,建造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结果悲哀的发现没有阶级根本就无法进行改变,然后重复着每一次历史,用无法纯洁的开端来进行着一场场无谓的革命。
以上只是单指理想主义者如果真的要或得成功就要把自己变得不纯粹,否则永远就是炮灰,所以炮灰是可悲的,但是必要的,问题是如果真的知道自己是被利用者,还会坦然的去执行吗?
电影本身侧重其实还是有点模糊,我相信任何一个政治体制的产生,伴随着的都是无比血腥的内部斗争和外部战争,大义这种东西在实际斗争中永远是昙花而已。获得成功必需不择手段,毕竟革命结果重于过程。
人其实只要农妇、山泉、有点田就可以,所以才有了桃花源般的理想,奴役他人乃至民族,只是从霸占的土地上进行不平等的交换,无谓,少点欲望大家都能过得很好,天天打个屁仗啊,打倒霸权主义的欧美帝国,......主义万岁永存。
不知所谓的不知在讲什么,本片颇闷,可看一次。
6 ) 背景知识
Nanterre bidonville.
Pigale bouge: dans un bouge indescriptible.
FLN 1954 Front de Libération Nationale (Algérie).
La Guerre d'Algérie 1954-1962.
Sétif massacre 1945.
les deux protectorats maghrébins: Maroc et Tunisie, indépendance 1956.
-harki: militaire d'origine algérienne faisant partie d'une milice supplétive de l'armée française durant la guerre d'Algérie
-pied-noir: a person of European origin lived in Algeria
1830: conquête de l'Algérie par la France
IVème République 1946-1958.
Charles de Gaulle
革命哪儿有不流血的哪?
[阿尔及尔之战]的另一面:FLN在巴黎的第二战线。不同于[阿]的大全景式历史书写,影片采用了“三兄弟”的传奇化结构,三兄弟分工明确,老大负责信仰与暴力,老二负责政治,身上集中了对左派乃至托派的深刻反思,老三一线则作为一种消解和制衡的力量。全片的浅焦摄影可看做一种历史观的反映
很真实 最后,你赢了
7分 革命的冷酷和手足的情谊的交织 政治电影拍出了新意 还不错哦【电影资料馆】
看看法国人怎么面对历史的!
选取一家三兄弟最为革命的断层加以表现,可惜故事毫无吸引力,手法也非常平庸。其实这三兄弟的命运根本代表不了革命的进程,导演对于最后胜利的原因也没有丝毫的交代,因此开头结尾独立于故事的纪录片段就成了一种刻意求大的煽情。
2012 08 23 资料馆 with 牛逼的设计师,聊了职业,七夕,和其它。奥巴马和亚当桑德勒演得都不错,是那种影迷们错过会后悔,但非影迷可看可不看的片子。
以法国人对政治的认知习惯,这种反向思维的进步式思考也不奇怪。可这样的后911式的政治问询和反思,也仅仅是艺术家勇敢剔除意识形态之后的痴问而已,不见得不苍白不空洞不敷衍,终究只是一种更合理的思考方式而已,并未触及问题根源。
萨科奇 my son, you are a bitch!
第三世界的无产阶级独立革命万岁!。。。导演Rachid Bouchareb延续了《光荣岁月》中明确的政治姿态
基本上是《光荣岁月》原班人马的卷土重来,相比上回的旁敲侧击,这回目标更加鲜明。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并没有完全的一腔热血,也融入了对反抗的怀疑与探讨。一直很喜欢贾梅尔·杜布兹,缺了一只手的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实属不易。
独立与自由必定会付出流血的代价。但不是只有这么一条路可以选择,当时的阿尔及利亚和现在的叙利亚所面对的并不一样,要想永久的和平只有从停止杀戮开始.
黑帮与革命的杂糅,时刻不忘阴暗面,境地尽是悲怆,民族、国家就像割不断的三兄弟和母亲。
剧情虽然有大义,也并未一味激进,适当反思了当时的历史行为,但是仍旧还是拍得比较乏味冗长。以此类比“教父”恐怕还少了些人文主义的关怀和浪漫色彩。
此地的战争结束,彼地的屠杀开始,政治就是以这般狰狞的面目在人世间轮回。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愿触及的疮疤,一部电影也无法消弭民族间的恩怨情仇,但真的勇士,却敢于直面惨烈的历史。
大时代从小人物讲起屡见不鲜,但是太收敛,往往也小家子气了。
没有胜者
独立战争。其实我对历史没什么兴趣。。。
警惕"正义"的 暴力。
法国是多么言论自由的国家,这是一部批判自己国家侵略史的影片,还能在本国最大的嘎纳电影节上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