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重生 아티스트: 다시 태어나다》2017年悬疑犯罪韩影。李顺载、柳贤静、朴正民主演。文艺的海报,还不坏的情节;没能让我感到惊艳、却让我有流不出眼泪的悲凉。 我认为,艺术家一生中最痛的有三件事: 1. 生时无力依靠梦想谋生、才华不被世人认可和赏识,甚至屡屡被否定、唾弃、嘲讽。到死了之后,才突然名声大噪、作品价值连城。 2. 生时醉生梦死、江郎才尽,从人生的最低,生不如死地攀爬到最高;然后从最高跌滑入谷底,尸骨无存。 3. 作品就是自己的一部分,每一次的创作都凝聚也耗费了转瞬即逝的才思和灵感。为了生存,就必须妥协、创作、变卖、甚至剽窃作品。当作品找到买家,就如同把自己过去的一部分、最精彩和私密的珍藏;如同手足骨肉般的作品拱手送出、一去不返;那会是多么得难舍与纠结、甚至泣血地哀啼。 纵观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文学家不是穷困潦倒、就是被批斗监禁;钢琴家大多壮年而亡、如玻璃易碎、泡沫易破的短暂一生;画家的作品多数在死后才被视若珍宝,生前连作品的福气都沾边不上。。。艺术是有钱人的特权和消遣;从陋室和穷窟里诞放开花的艺术大多是蒙尘、却拥有着巨大生命力和震撼力的灵魂杰作,也许昙花一现、也许独赏喷芳、也许暗香千年。 祝所有拥有艺术才能的人都能快乐单纯地创作!祝所有拥有眼光和资源的伯乐都有颗爱才、惜才、护才的善心、细心、和用心! 思考+提问: 1. 如何鉴别一个艺术家的才华;估量其作品的艺术收藏和贩卖价值、艺术人的可能性与商业利益? 2. 评判艺术的标准是主观还是客观、或两者兼具? 3. 无法依靠艺术谋生、自恃清高地认定自我价值、却屡遭外界否定,是主观正确还是客观?是该让外界权威决定作品的价值?还是该顺从自我肯定的暗示?
“其实我是一个艺术家”,呵呵。题材其实挺好的,讽刺意味很浓,该拍成喜剧。
一个女艺术家的作品突然被画廊发掘,成名之前却“死亡”,“遗作”拍卖到12亿韩元,画廊主见有利可图依然希望其保持死亡的身份,艺术家表示只想继续创作,于是换了一个名字告之前为抄袭——“重生”,画廊主无奈进行谋杀。艺术家个人创作和艺术市场利益的矛盾,淋漓尽致。
2017 韓國
音乐6 画面6 导演6 故事7 表演7 印象6 平均6.3/10 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应该看着它还是该维护它?可前提还应该是弄明白艺术到底是什么。编造“已故”艺术家生平和砖家煞有介事评述剽窃的段落极具讽刺意味。最终超脱现实落脚:重回原点,初心。
一个挺好的悬疑题材,硬是搞成了艺术家纪录片,四不像
韩式偶像剧电影,三线偶像。用一个挺无聊乱搞的故事讲述艺术家要死后作品才会值钱的道理。
太无聊了,完全看不下去。要看睡着了
讲了艺术界人尽皆知的秘密 就是人死了 作品就值钱了 整体剧情还是可以的 也讲述了面对利益诱惑时的人性
开头那几分钟面试狂想真的是吓到我了,大概能媲美国产直男癌喜剧,人生需要靠幻想来接近成功。中间一度很廉价洪尚秀,洪尚秀是白酒洒在地上留有芳香,这个就是塑料布铺在地上很碍事。结局的讽刺是规定结局中的一种,但不太高明。这个女演员有点撑不起来这个角色。
电影被剪辑破坏了,不流畅,或许是故弄玄虚吧,这个题材比较垃圾。
什么都不想 挺好看的
一个挺好的悬疑题材,硬是搞成了艺术家纪录片。海报设计给一星
点子不错,拍的像女主木着的一张脸一样无趣。
不懂艺术。。。干啥呢。
闹哄哄,凑情节
前半部分整體框架把握得挺好的,充斥著黑色幽默,只是結尾部份感覺跟整體有些脫離,其實想要表述什麼批判什麼沒有能更好的再放大,但,朴正民真的演很棒,套一句訪問中的話「這部電影也同樣適用於演員」
被海报骗了围笑
前半段發展很有趣,與配樂一起營造出強烈喜劇感,可既沒有喜劇到底,也沒有痛批流弊或關注藝術家本身,朝犯罪懸疑方向發展後反而成了一個沒風格的故事。這種情節設置拍成劇也許更好吧。美術圈故事很有帶入感,朴正民演技贊。0302대한극장試映會with鐘
前面喜剧片后面悬疑犯罪片,调性分裂,有些细节荒诞离奇。用艺术家的两次假死讽刺艺术的真死,讽刺那些并不能欣赏画本身,而在追逐画作背后被附加上的标签的那群人。很好的故事,被拍、剪得细碎,可惜。
是导演的学生作品吧,如果是个已出道的那就太惨不忍睹了。女主的辨识度实在太低了,完全的挑不起来。还有,朴正民同学请答应我,不要再在这样的“儿童”片中浪费自己了,只有你一个人对着支离破碎的情节在飙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