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改编自俄罗斯作家 Ilya Ilf 和 Yevgeny Petrov 合著的同名讽刺小说The Twelve Chairs (1928),大多忠于原著,但是整体更偏向喜剧,没有那么黑暗。这部小说被改编翻拍成电影近20次,苏联,英国的Ealing studio,古巴等国的导演都拍过,剧情改编或多或少,但基本都是没落贵族和无耻恶棍搭伙儿寻找藏在椅子里的宝藏的基本故事。
电影里的贵族在革命后家境没落,懦弱胆小又贪财,为了寻宝不跋山涉水,什么贵族精神呀骄傲啊都顾不上了,恶棍督促他装癫痫来骗取路人同情施舍的时候,他还试着反抗,一巴掌扇在恶棍脸上,说自己家族的人从来没当过要饭的。然后理所当然地被揍了一拳,蜷缩在地,恶棍瞬间气势涨到两米八,怒吼骂他是寄生虫!后来贵族当然还是妥协了,到片子末尾,甚至不惜主动装癫痫乞讨,从而希望留住恶棍不要抛下他,努力向恶棍证实他的存在价值,真的是贫贱到尘埃里去了。
有时觉得,在封建社会里,贵族和恶棍都是脱离过多社会约束和道德评判的人,贵族是因为有钱有地位,所以可以为所欲为,而恶棍是一无所有,所以也毫无顾忌,各种荒淫无道的事情都发生在这两个极端阶层里。很难说贵族是没落了,还是暴露了本性。同时,理应守护社会道德的神父,也被讽刺了一把。听闻藏在椅子里的宝藏后就慌忙去寻找,不惜一切代价癫狂的神态真是影片的一大笑点。小说的结尾更加尖锐一些,神父寻宝不成,完全疯掉了,贵族在找到最后一把椅子的下落之前杀了恶棍,想独霸宝物,却发现宝藏已经被变卖修成了公共建筑,这一段电影里也有,象征着旧社会的宝藏变成了建设新社会的物质基础。而贵族发现这个事实后哀号一声,也完全疯掉了。小说末尾颇为诗意,附在此处:
And he gave a cry. It was an insane, impassioned wild cry -- the cry of a vixen shot through the body -- it flew into the centre of the square, streaked under the bridge, and, rebuffed everywhere by the sounds of the waking city, began fading and died away in a moment. A marvellous autumn morning slipped from the wet roof-tops into the Moscow streets. The city set off on its daily routine.
疯狂的人是疯掉了,城市还在继续。
电影保留了一些温情在,至少两个沦落人还可以搭个伴儿,而小说则是暗示着,已经被社会淘汰的那个阶层,没有希望和未来的类群,除了丧失理性、互相残杀、失去自我之外别无他路,崭新的早晨不属于这类人,苏醒过来的城市也不会记得他们的存在。
美国改编起俄国讽刺现实名著真是一点余地都不留。演员们演绎的很到位,周星星二十年后发扬光大到无厘头。布景其实还可以。
套路的太明显
故事架构上极尽讽刺之能事,演员也演得非常到位。但在细节上做的不够,可能跟这片没在苏联境内拍摄有关。
梅尔·布鲁克斯导演,有些段子很不错,演员也很经典,喜欢这类喜剧,哈哈~~
美国人是不可能改好苏联笑话的。。。但霸气总裁攻和傲娇弱气受的cp感真是到位。
移植啊
钟情于影片色调调
A-
93.33
看习惯了导演的闹剧,这一下的悲情跟俄罗斯风情接受不了。
片子里最好笑的神父Dom DeLuise今年去世了。那个高个子帅哥原来是去年的尼克松。
不错的搞笑片。可怜的神父,老贵族。机智的流浪汉。
小时候看过画书电影把喜剧成分完全表现出来了。
俄罗斯讽刺文学的代表作,美国人眼光不错
闹剧一场。
穆迪(伊波里•弗洛比安诺),兰格拉(奥斯达•宾德),德路易斯(费奥多神父),布鲁克斯(帝康)
除神父外,就没什么意思了。
美国版,缺很多罗宋汤味道
无厘头的鼻祖吗?50年后的2020夏夜看简直笑晕。神父太出彩。落魄贵族和帅哥盲流cp也超喜感。
太讽刺了,没落贵族和潇洒恶棍的寻宝之旅,其中的权力关系对调非常有意思,最开始贵族还施舍给假装残疾的恶棍,中途为了筹钱贵族假装癫痫骗路人前,最后贵族的宝藏飞了,俩人身无分文要一拍两散,恶棍没什么损失,和开篇一样用小把戏骗人就是,而贵族则完全丧失了姿态,主动假扮癫痫乞讨,也为讨好恶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