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烽火母女泪 剧照 NO.1 烽火母女泪 剧照 NO.2 烽火母女泪 剧照 NO.3 烽火母女泪 剧照 NO.4 烽火母女泪 剧照 NO.5 烽火母女泪 剧照 NO.6 烽火母女泪 剧照 NO.13 烽火母女泪 剧照 NO.14 烽火母女泪 剧照 NO.15 烽火母女泪 剧照 NO.16 烽火母女泪 剧照 NO.17 烽火母女泪 剧照 NO.18 烽火母女泪 剧照 NO.19 烽火母女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09:50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躲避战火,坚强的母亲塞西拉(索菲娅·罗兰 Sophia Loren 饰)带着13岁的女儿罗塞塔(艾伦诺拉·布朗 Eleonora Brown 饰)离开了他们的故乡罗马,暂时来到地处偏远的小镇西赛罗定居。在这里,塞西拉结识了准备成为医生的小伙子米凯尔(让-保罗·贝尔蒙多 Jean Paul Belmondo 饰)。  米凯尔是一个生性浪漫的男人,热爱文学,他教罗塞塔识字读诗,久而久之,罗塞塔爱上了他,可是很显然,米凯尔的目光始终锁定在塞西拉的身上。为了帮助塞西拉搞到食物填饱肚子,米凯尔来到了父亲的朋友家,哪知道在那里遇见了一个德国军官,德国军官强烈谴责米凯尔不上战场的行为,并且打算强行把他带走。

长篇影评

1 ) 小时候做过好多被拿枪的士兵屠杀的噩梦

梦里被亲人用身体挡枪子…太可怕了。

战争是真实的梦魇。我们这代人,也是在动乱新闻里长大的。我现在觉得,小时候,无论是受到的正统教育,还是长辈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教会了我们珍惜和平。敌人来了,要保家卫国;他国动乱,要支援弱者。数不清听过多少个提到“国际红十字会”的新闻,记不得看过多少双荧幕里一闪而过的惊惶目光。

印象深刻的是塞西拉和女儿从撒旦的魔爪中逃出后,却收到米凯尔被害的消息。真的太令人绝望了。

现实不断向我们施以痛击,却偏偏施舍一丝希望,然后又毫不留情的撕碎最后一片理想。

课本读物里有类似无数篇现实主义抨击文学,总是不忍却忍不住继续读下去,听故事一样,学习那时的历史。这部电影一样。它是那个时代的文学,远和我们现在不同,甚至格格不入。

随记。算是人生的第一部电影。照常挂完水的秋日下午,哭着看完,被外婆背在背上轻轻摇晃,问我“小丫头也能看懂啊…”,我没看懂,只是特别特别想妈妈了,做梦都梦到妈妈从楼梯台阶上笑着走来。那时,外婆腿脚还那么利索,现在,我回到了妈妈身边,却离开了外婆。

2 ) 女人是不讲道理的

一部可以让人看下去的电影总是复杂的。

罗兰作为寡妇带着个女孩,靠一家小店为生。性格倔强,敢爱敢恨,加上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逢上乱世。放在古今中外都有好多故事,《祥林嫂》《阿信》《篱笆女人狗》《小时代》《万剑穿心》等。母女串起全片,罗兰始终牵引观众的心思。

开场和隔壁小铁匠的床戏将导游核心思想完美展示,无论是啪啪的真情,还是结束时对女儿担心和对小铁匠调情的愤怒反击。加上小铁匠关门关窗的在脸上的光影变化,将人的感情、欲望、矛盾在十几分钟内做了电影史上经典的展现。

返乡路上和老家段落,对日常生活的体现,将时代背景、国民性格、宗教、文化、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家庭关系、政治派别展现恰如其分。这是电影的本来意义。新浪潮后所谓艺术电影可以叫影像,不是纯粹电影。

涉及内容太多,先记录印象深的要点:

1.性,开场的你情我愿,中期的卧倒激吻,结尾的教堂强暴。是重头,和火车捂胸、过路警察调戏女儿、老家女人谈论墨索里尼、母女洗澡被研究生撞见等小场景。

2.宗教,研究生给大家念圣经,大家非常重视,常常跑题。这就是大部分人对宗教的态度。

3.食品。多处表现食品的场景,如聚餐、研究生给人面包、罗兰躲避轰炸后用手收集面粉,德国败军要面包。

4.我看的版本是结尾母女听闻研究生死讯相拥哭泣。不是豆瓣剧情写的还有回罗马一段。但我相信这个结尾,人是有韧性的。在生存和尊严面前,选择生存。《1942》对此反映是客观的,人只有在吃饱后才能讲尊严。

5.《万箭穿心》可以和本片在女主人物做对比,非常相似,不觉得是演员或导演刻意,而是好的电影总有类似的地方。

6.专门查了意大利人的手势说明。

7.军人。意大利轴心、盟国派,美军、英军、德军、摩洛哥人。各自表现。

3 ) 烽火母女泪

猫姐推荐的《烽火母女泪》,看完后好心塞,战争是人类最大的罪孽,在战争的旋涡中,一位寡妇带着她13岁的女儿为逃避战乱颠沛流离,历经种种磨难,就像沙漠中的两朵娇嫩的花朵,被蒸发,炙烤,当女儿的处女膜被摩洛哥士兵粗暴的捅破时,我的心也被狠狠的敲碎了!愤怒,悲痛,怨恨,无奈,战争永远的摧毁了她!我亲爱的洛塞塔!看着影片最后母女相拥而泣的凄惨画面,我又能为她们做点什么呢?

4 ) 做一个有力量的好人

爱教皇也好,信圣经也好,把奶酪便宜点卖我才最好。 讲信念也好,洒热血也好,先成为有力量的人才更好。 务实的塞丝娜和热血的米切尔,都认为对方是好人。是好人没错,可他们属于“没有力量的好人”。 现实世界的恃强凌弱是不分好坏的,以至于母女俩陷于教堂里的绝望境地无法反抗,即使那是上帝的地盘。 在最后,当洛塞塔听到米切尔死讯时,也终于难忍泪水,失声宣泄。是应该好好哭一场,哭过之后,但愿有着天使面庞,天使内心的少女,会成长出天使的力量。

5 ) 战火中的普通意大利人

二战中的意大利人民,类似的题材看过的就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索菲亚罗兰本人也是亲历二战的。我一直觉得索菲亚罗兰是我心目中吉普赛女郎艾斯美拉达的化身,脸上永远带着野性和倔强。

从影片可以看到,作为轴心国的意大利定位尴尬,意大利人民要饱受盟军飞机的轰炸,而他们不太明白为什么,而在后世人的眼光中作为非正义的一方一般得不到太多同情。主角母女不过是一对艰难求生的普通人,她们也会像我印象中的非洲女人一样顶着行李行走在山间,人们痛恨盟军的攻击,却又希望盟军能胜得快一些,战争能早点结束就好了。战争双方都是有暴行的,盟军军纪败坏的事也不少,这些年来总是拍的反映苏军的,可实际上美英等西方国家也没好哪去。

男女主就像胡适和江冬秀一样大相径庭,男主米凯拉是个曲高和寡的左翼知识分子,女主是个没啥文化的泼辣女店主,他们异性相吸,都被对方身上自己没有的部分想吸引,女主被男主的博学忧郁吸引,而男主喜欢的恐怕是女主身上的勃勃生机,但他们也有很多地方分歧甚大,女主对男主的评价就只是老实善良,但有点懒不爱干活,恐怕不适合婚姻。

影片勾勒出战火下的众生相,有墨索里尼倒台后落魄逃跑的意大利法西斯,有从城里跑到乡村讨生活的普通市民们,有厌战的德国兵,有直到最后关头也依然残暴的德国法西斯,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官僚们,也看到意大利人重视家庭的传统,一把年纪的男人也要扶着老态龙钟的老母亲躲进防空洞。其实母女的迁徙历程就像是抗战时多少中国百姓一路从家乡迁徙到大后方。而母女俩在教堂里遭到盟军士兵的轮奸,也象征着战争摧毁了人类所有的信仰和底线。就像《廊桥遗梦》里一个最底层的美国士兵都可以娶一个年轻貌美的意大利姑娘,可好歹还嫁到美国去了,更多的是提上裤子就跑,始乱终弃留下私生子,让女性承受荡妇侮辱的。无依无靠的女性在战争中只会是待宰的羔羊。

男女主之间刚萌芽的感情被战火彻底摧毁。结局是母女在放大炮的屋中抱头痛哭,哭米凯拉,哭自己,哭上帝死了。

6 ) 《 La ciociara》:德·西卡一次理性的回归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一般从1945年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40年代末50年代初,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鼎盛时期,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满怀激情地揭露法西斯主义,鞭挞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同情普通的平凡人、小人物,主张劳动群众的社会团结。他们作品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人道主义思想,他们的创作原则是忠实地反映历史真实和现实的生活真实。为了加强真实感,新现实主义电影时常邀请非职业演员来饰演角色,影片中人物的对白也常使用地区方言。但是他们也有弱点,那就是虽然尖锐地提出了问题,却不能提出问题的根源,找不到解决办法,因而不免流露出小资产阶级的哀伤情调。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改革了喜剧样式,使之更接近现实,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随着意大利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前团结在反法西斯旗帜下的电影工作者逐渐分化,加上资金短缺、政府审查制度的苛刻等原因,新现实主义电影到50年代初便衰退了。虽然它持续时间不长,但对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发生了深刻影响。
而《烽火母女泪》则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大师维托里奥·德·西卡回归理性主义的代表作。《烽火母女泪》主要讲述了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的故事---塞西拉和她十三岁的女儿洛塞塔为逃避战争的炮火,不得不离开他们生活了多年的城市---罗马,乡村小镇西赛罗是塞西拉幼年生活过的地方,面对战火纷飞的罗马,小镇似乎安静了许多。在小镇塞西拉认识了没上前线打仗,还在家安心读书的年轻人米凯尔,米凯尔的志向是做一名医生,米凯尔有点共产主义的信仰,还经常给母女俩人讲一些道理,洛塞塔很喜欢米凯尔,并爱上了他,在一次偶然中,米凯尔还搭救了两个英国的伞兵;塞西拉可没有那些心情,她整天为填饱肚子而发愁,她的倔强和坚强,深深地打动了米凯尔,米凯尔很想帮助塞西拉,也对这个女人怀有一定的情感,一次,米凯尔到父亲的朋友家搞食物,却意外地碰到了正在这家吃饭的德国军官,军官认为作为男人米凯尔没有上前线是一种耻辱,并要把他带走,这时空袭警报响了起来,米凯尔逃了回来,并和塞西拉一起躲过了飞机的炮火。
盟军成功登陆后,德军节节败退,在小镇的德军拿走了他们仅有的一点面包和水,还要把米凯尔带走,作为他们逃跑的向导,经过德军践踏的小镇成为了一片废墟,塞西拉决定带着洛塞塔离开小镇返回罗马,但她们却在路上遭遇了摩洛哥人,并被他们强暴,洛塞塔精神崩溃,塞西拉也痛苦之极,不久有传来米凯尔被德军杀害的消息,母女剩下的只有相拥哭泣。一切都已经发生,两个女人还是顽强地回到了罗马,塞西拉重新开启了丈夫留下的杂货店,时间使人们从痛苦中慢慢走出来,女儿洛塞塔去当兵的恋人又回到了她的身边。
影片出自两位新现实主义大师之手,以朴实无华的画面,展示了法西斯主义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灾难,通过普通人的境遇,真实的再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剧性宿命,以及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无力感。电影中所谓的代表正义一方的军人却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进行了如此残忍的兽行。德·西卡在影片中以精致的细节描写,在情节的发展中给人以启迪,没有任何的说教,所探讨的也并非是谁对谁错,而是表达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普通老百姓所遭受到的不幸遭遇的同情。但影片也已没有了新现实主义的感觉,对于导演德西卡来说,这可能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当属洛赛塔被强奸后的眼神,那眼神里写满了绝望与恐惧。赛西拉对盟军的那番怒吼,喊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愤怒,她所代表的是成千上万个在战争中遭到同样不幸女性的心声。战争的意义究竟何在?两次世界大战,死伤不计其数,有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分崩离析,又有多少亲人、爱人从此天人永隔。赛西拉与女儿的命运正是所有处于战火之下的普通人所共同遭遇的劫难,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影片结尾共产党员的死亡,标志了一种理想的破灭。影片中没有了德·西卡以往作品中尖锐的矛盾和标志性的新现实主义风格。取而代之的是镜头下平实、冷静的记录,这反而更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
当然影片最大的收获是索菲亚罗兰的精彩演绎,动人而又传神,影片也为她与德西卡长达二十多年的合作写上了精彩的一笔,罗兰以此片同时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和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同时也成为了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英语片女演员。

短评

当妈的看这种片需要强大的内心,太绝望了。罗兰当年一举拿下奥斯卡和戛纳的双料影后震惊国际影坛,难以想象演绎如此复杂母亲角色的她年仅28,庞帝独具慧眼。

4分钟前
  • 37°2
  • 推荐

這套也是我其中一部的favourite電影!

6分钟前
  • Ariza
  • 力荐

Anna Magnani比索菲亚罗兰更适合这个角色。

10分钟前
  • 海绵包子
  • 还行

德·西卡的又一部杰作,一曲战火中的平民悲歌。1.聚焦1943—1944年成为各方势力角斗场的意大利,意军、德军、盟军轮番登场,不变的唯有军队对平民的欺压、凌虐与轻视,而最后的摩洛哥雇佣兵更是如二战史中卡西诺修道院拉锯战后那般残暴无情。2.年仅25岁的索菲娅·罗兰与11岁的埃莱奥诺拉·布朗都贡献了令人啧啧称叹的表演,尤其是罗塞塔因猝然的创伤而惊惧绝望到麻木失神的眼神、她对母亲的疏远与失魂落魄自暴自弃,还有塞西拉对此的愤懑与哀绝之泪。3.贝尔蒙多也将一个正直诚挚却充满无力无奈的知识分子演活了。4.片头的男女戏调度与布光赞绝,教堂戏里的快速变焦及汽车上的移焦右推镜头都精准有力。5.艰苦生活中的插曲:对面包赞不绝口的小孩,数次被打断的读经,意欲献奶的疯母亲,草丛中的小瓢虫。6.收尾的无限后拉打破银幕幻觉的长镜头。(8.5/10)

1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索菲亚的奥斯卡影后实至名归...

12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德西卡拍的电影,果然不会让你高高兴兴地看完。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前面出现好了几次男人偷瞄女主胸部的特写,这大概是伏笔吧!

17分钟前
  • 木石子
  • 推荐

生活始終還是要繼續,正如一開始那一曲《活下去》。烽火連天的歲月裡,那些所謂的盟軍,也不過是些禽獸。…一出悲壯深刻的母女情深,1962年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女主角Sophia Loren。

18分钟前
  • TOWNE
  • 力荐

先来的狼吃了农夫的儿子,妻女被后来的虎糟蹋了身子。这是德西卡对母国遭受二战荼毒的一声悲鸣。罗兰虽明艳动人,可惜气场太强反倒不适合。

22分钟前
  • 麻麻睇
  • 还行

最终女性依旧通过「失身」来完成社会对其的迫害,依旧是一种男性的立场;如同漫游城市一般的对战争世界的描述,意大利人在困难中依旧流露的乐观情绪,以及战败国家人民视角下的「入侵者」的心理感受,似乎是沉重现实主义之外的收获。

23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之前还是很明亮的感觉,结果结尾急转直下,对应的力度就出来了。索菲亚·罗兰的角色性格很饱满,也很真实,女儿演得也很好。结尾的情绪深入海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法西斯主义背景下普通百姓的种种遭遇,难过且无奈。德西卡的电影总是给人内心一种怆痛,没有乏味的说教,仅用不同细节就让人为之震撼。索菲亚罗兰的表演朴实动人,要知道当时罗兰才26岁,演绎这样一个平凡又坚强母亲的复杂角色,实为不易,获得奥斯卡和戛纳的肯定也是实至名归了~

28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德西卡——没有希望,只有幻灭。对无辜者,弱者的摧残。冰冷,残酷,之后继续无奈的生活。苦情,悲情,痛苦,希望就是没有希望,没有希望就是希望。睁大眼睛,看着恐惧,认清这一切,直到死亡。

31分钟前
  • 气急败坏女疯子
  • 推荐

勉强及格。26岁的罗兰处于颜值巅峰——当然她长得天生比较老气。受困于二战尾声,罗兰携12岁的女儿从罗马返回乡村,这段离魂之旅有两个层面的主题,一是乱世里底层民众无论怎样都是倒霉,这一点在母女二人遭强奸的戏里达到高潮;二是意大利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割裂,贝尔蒙多扮演的启发民智的大学生角色主要是干这个的,农村人对十二三岁的女孩约会不以为意,对法西斯什么的也无明显的恶感。这两个层面现在看来平平无奇,在60年出口国际影坛还是没什么问题的。摄影美,对意大利乡村的那些俯拍还有横向的调度颇有些法国新浪潮和日本电影的气象,罗兰和贝尔蒙多的那些感情羁绊展示的没意思,还不如开场时罗马的隔壁老王强上罗兰那场戏的台词写的粗犷且直指人心

36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剧情设置有些刻意烂俗,不过罗兰演绎的主人公非常丰富有层次

40分钟前
  • 上林苑
  • 推荐

搞不懂为啥不征用被飞机打死的中年人的自行车。。。片子非常无聊

45分钟前
  • 无涯子抵制修音
  • 较差

所谓纳粹和盟军、敌人和朋友,都是虚假的,只有人性里永恒的贪婪和丑陋;战争炮火剥夺了温情脉脉的外衣;索菲娅·罗兰真是有才又有貌;整部片子猛烈中略单一。

4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索菲亚罗兰无可挑剔的演技,一个坚强女性的疯狂和痛苦。母女俩和米切尔的关系铺垫有点不足,塞西娅的明显多于罗塞塔,所以最后看起来有些失衡。四星半。

51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那一队摩洛哥军队来自法国盟军,这是一支山地成长的骁勇善战的摩洛哥土著骑兵部队,他们翻山越岭,冲上海拔4850英尺的山峰,绕到德军背后发动进攻。德军“古斯塔夫防线”被盟军突破的战役中摩洛哥骑兵团功不可末。

56分钟前
  • 吹风散步
  • 推荐

索菲亚罗兰毕竟是索菲亚罗兰;佩内洛普克鲁兹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59分钟前
  • 翟墨子
  • 推荐

男主角那个戴眼镜的geek居然是Jean-Paul Belmondo演的!这种电影太难过了,唉,太难过了。。。唉……

1小时前
  • Paper Plane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