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比较费神
看完整部片子,最头疼的就是人名的纷乱,最狗血的就是结局的happy ending。
回过头来理了下逻辑,发现最终还是不知道几个人是怎么凭空消失,捏造死亡的。
倒着回溯,结局透露这是一场解决运毒boss的计划,但是编剧也有点太搞了吧,参加这次任务的人就正好是这次长桌聚会的section8的全部人员么?
既然hardy都安排好手下所有的计划,那何必故弄玄虚,通过医生之口来揭秘换身份的问题,还上演一部机场以一敌众的闹剧,再扯出更不是事实的所谓真相,还让自己陷入差点被styles击毙的危险情景,借Osborne之手解决了毒枭,更像是一场对Osborne进入section8的铺垫。
最奇怪的是,医生并不是section8组织的成员,为什么他要那么轻易的就承认了贩毒,而且非常轻松的告诉他们线索,似乎置身事外的等待判决。
似乎是没有什么男女关系就缺少点什么,所以必须扯上医生和Osborne这种对剧情完全没有必要的关系,又或者其实可以引出点关系,让2人勾心斗角,互相出卖,可惜完全没有。
而hardy如果没有事先跟医生约好,在医生临被带走的前一天,怎么就这么巧合的透露出换身份的问题,如果医生没有说出这句话呢,他要通过什么手段来揭示styles呢?虽然他本来就知道事实,但如果赶不及他的手下被飞机运走,谁来让styles显现呢?
styles作为一个毒枭,不是情势所逼,就凭hardy的几句话就立刻承认,而且直接对其进行收买,还未等结果就光明正大的在办公室开枪灭口,不是很愚蠢么?
总的来说,是部让观众紧张动脑筋的悬疑剧,打分也不低,但是第一遍就有了这些疑问,这也许就是评论好坏兼半的原因所在吧。
希望有机会再有闲情看第二遍,解决这些所有的疑惑。
2 ) 绕啊绕
不可否认,一直到最后一刻,看到女人上楼时看到的那个黑色老人坐在楼梯上的样子,着实让我恐惧了一把,整个故事让我觉得,紧张,一边扒皮吃柚子,一边紧张的看完了整个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环扣一环,总是有你想象不到的东西出现,最后的结局非常轻松,让你觉得,你看电影这一个半小时的紧张有些可笑。
看过电影不多,评价的更少,最近因为戒了网络游戏,所以就开始码字,动作电影,我一般很少评论,看的就是那个场景啊,打斗啊,一般看过就图一个刺激,这种电影没必要看很多遍,娱乐娱乐而已。
这个电影看完后给人的感觉,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真的好想骂人哦,半天的心思,一个劲的猜测,所有的指向,最后得了那么一个结局,我我我真不知道怎么说。
说不好吧,情节让人不由自主的被吸引,不能自拔,说好吧,这个看完后心里跟打了五味瓶一样,真是什么滋味都有。
我觉得要想彻底看明白,最好再看一遍,最起码能把名字给搞清楚点。
3 ) 为了悬疑而悬疑,为了反转而反转
简直毫无推理逻辑可言,为了悬疑而悬疑,为了反转而反转。
谁能回答这几个问题吗?黑人教官韦斯特啥时加入8号组织的?在假死前还是假死后?如果是假死前,毫无逻辑,因为他和8号组织的哈代关系不好,和白人派克关系也不好。难道他是潜伏在军队里的缉毒英雄?为了布这个局在多年前就开始预谋,特意和哈代、派克搞恶关系?韦斯特发现穆勒和某人贩毒,报告了boss。boss其实是贩毒老大,示意穆勒和某人把韦斯特干掉。这个情况8号组织知道了,既然知道的话,那就是8号组织从一开始就知道boss是谁。那我们再假设现在韦斯特不是8号组织成员,那么8号组织是怎么聚在韦斯特旗下的?白人派克、黑人邓巴、还有那个女的,这些名字都是化名,也就是他们入伍前就取了化名,他们早有预谋铲除军队的毒枭们,待会回来继续。
4 ) 《基地疑云》:拿《罗生门》作秀
也许好来坞感觉最近的弱智电影太多了,需要搞出一两个“聪明”点的影片,来向世人表明自己的脑袋还不是完全进水了。可是票房又不能不照顾,要都搞成那些上升到哲学层次的智慧型,恐怕会是票房的恶梦。既要显得比较聪明,又不要吓跑观众,算来算去只能借鉴《罗生门》的成功之路了。这并不表明美国观众有多少真正看过《罗生门》,而是说至少他们听说过该电影的名气;在某种程度上,《罗生门》的叙事已经成为一种使电影“显得”聪明的经典技巧,至于拍出来的电影是否真的很“聪明”,对于一般商业片来说就不用考虑太多了。好来坞的经典准则是:先把你骗进影院再说!
在《基地疑云》(Basic)上映前媒体的广告轰炸中,一个用得最多的词便是“Twist”,用比较文绉绉的中文来翻译的话,大致相当于“变生肘腋”,其实用大白话说就是“故意折腾人”。影片讲述一队美国突击队员,在教官山谬尔·杰克逊的带领下,进入巴拿马的热带丛林演习,结果却是5死1伤的局面,只有剩下没受伤的士兵背着那个伤兵回到了预定的接应地点。问题是他们并没有遭遇敌人,那么那个狂风暴雨的晚上在演习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由约翰·屈伏塔和康妮·内尔森扮演的基地调查官,便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理出个头绪来。可是,回来的这两个士兵的口供根本对不上,而且不断改变,由此引出更多的当事人和幕后故事来……
显而易见,本片的主要情节照搬了《罗生门》的结构:同样一件需要调查的案件摆在那,同样的每个当事人都有不同的解释;所不同的是,本片最后想传达给观众的,并不在于不同的人“为什么”有不同的事件阐述,而在于那个明摆着想让观众大吃一惊的结局。也就是说,中间所有不断变化的解释版本,都只不过是故弄玄虚而已,最终是为了甩出最后那个包袱来。而在《罗生门》中,不同人物对事件的不同描述,却是影片想要表达的重点,最后真相是什么反倒不重要。
不同的表现重点,体现出本片和《罗生门》不同的表现主旨。《罗生门》探究的是为什么不同人物会对同一事件有不同解释,电影的矛头指向的是人性的隐藏一面。《本性》显然不想搞得那么深奥,只要先把观众骗得晕头转向,然后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惊讶就万事OK了。尽管该片也谈人性,所谓“Murder is a basic. Everyone can do it.(谋杀是人的本性,每个人有嫌疑。)”,但那只不过是故弄玄虚的一部分,为的是让影片中间那段“谁是真凶”的游戏变得更可信:既然人人都可能是凶手,自然每种不同版本的叙述,都有可能是真的。于是,大家就在电影中看到山谬尔杰克逊被打死了N次,两次被手榴弹炸死、两次被M-16打成筛子,一次被约翰屈伏塔用军用匕首捅了个大窟窿。当然,这都是不同版本解释中的状况。编导要的就是把观众绕进“谁杀了教官和其他队员”的猜测中去,最后再得意洋洋地告诉你:你们都猜错了!
记得国内《英雄》上映的时候,评论者们就老拿《罗生门》来说事。其实《英雄》和本片一样,都只是借用了一下《罗》“同一事件,多种阐释”的表皮,内里要突出的还是事实的真相。因而可以说,它们都和《罗生门》的表现手法的内涵无关,和不同的“解说人”内在的动机无关。一切都只不过是为了游戏和作秀,为了在给出最后答案前,让观众多晕一会。这样一来,导演就可以期待当观众们走出影院时会说:一部电影居然将我狠狠地玩弄了一把,编导你真牛啊!
这就是《基地疑云》这样的影片所要的效果:为“转折”而“转折”,等把你折腾得够呛了,再给你一个最不可思议的结果,电影结束!往往还要美其名曰“最有思考性”,要让观众回去敲破脑袋地想事情真相的前因后果。这也是商业片中最常用的使自己变“聪明”的招术。事实上,观众们回去想破脑袋也是没用的,因为所谓“真相”是强加给你的,根本不需要任何解释,导演说是这样就是这样,至于和以前的情节有诸多矛盾?对不起,兄弟,你对电影还没有完全了解!就这样,电影说不定还能让人再进影院一次。
可我是再懒得上当了!这类电影,除了给人最后时刻的那个大大的问号和感叹号,别的再没什么了。如果说《非常嫌疑犯》的结尾的出人意料还算有点意思的话,本片精心构思的结局,在前面众多故意歪曲事实的“转折”之后,已经变得很无聊了。老实说,我根本都不在乎它有什么样的结局,只想这无聊的游戏赶快结束。
约翰屈伏塔还是老样子,一切成竹于胸的样子,脸上经常带着“操纵者”才有的微笑。正因为电影将重心放在了事实的真相上面,审讯过程中本应该很精彩的对手戏显得沉闷无比,没有人会聚精会神地去想这个家伙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大家知道他现在说的肯定不是真的,一会导演自然会告诉我们真相,谁会在乎他现在为什么要这么说?康妮内尔森在本片中根本没有什么表现机会,换成任何一个演员,不论男女,都能胜任此片的角色。倒是山谬尔·杰克逊,他那股“损劲”是别人代替不了的。至于那几个突击队员,对不起,如果观众不留心的话,很可能连他们的角色都难以分清楚。
《基地疑云》就是这样一部故弄玄虚的电影,反正我是很难将其归入“聪明”电影一类,最多是有一点点小聪明。其实,聪明的电影并不在于要绕多少弯子,而在于每一个转折背后都要有耐人寻味的意义存在。“猜迷”只能供人消遣,“思考”才能真正提供乐趣。
5 ) 看过10遍还不够的经典悬疑/推理剧
“看不懂” “看似平淡”是悬疑/推理美剧超级精品的标签。本剧是悬疑片中最悬疑,推理片中最需要推理的。一遍看不懂是必然的。看完第三遍之后如果你能明白100%,恭喜你,您的智商在130+,您至少比90%的人聪明同时您的逻辑分析能力很强。此片适合超级美剧迷,好剧烂剧都看过N百部 对一般片子没胃口的不是一般聪明的人看。
第一遍看得迷糊,极大的兴趣促使我去看第二遍。那些只看一遍就贸然下结论说此剧不好的朋友,只能说你没领悟到此剧之精髓。
第二遍看到大概30分钟时候,夜晚丛林中杀人的一幕,你觉得你终于看懂了,有点领悟透彻了,会猜测A这条故事线和结局a;
继续看,你发现A这条线是对的但是结局有偏差,会是a';
再继续看,你觉得A这条线不对,编剧绝对前面是在忽悠你,于是你认为真实的事情是B,结局是b;
再看,你发现与B有偏差,下面情节应该是B';
后面还有C和c, D和d...
……然后你说,我靠,这片真牛,服了。然而,远未结束,事实是有变化地……
对,这是你看第二遍的感觉,看第二遍你依然需要推测和分析。
看到最后结局的时候,你会推翻前面所有的猜测和假设。这时候你基本明白了80%,于是极大的兴趣促使你去看第三遍,来理清故事真正发展路线和全部细节。
夜晚丛林杀人那一幕,反复回闪了8次!8次都不一样。每次都有细节变化,这些细节都对下面故事发展有重大影响。正确理解这8次回闪是能看明白的关键。此剧编剧功力之深,绝非常人能想象到的。表现手法极其独特,同时超级复杂的情节却毫无漏洞。
本剧我看了10多遍并永久珍藏。每次都是惊叹!!!!!
还是那句话:这是一部小众的电影,真正理解本片精髓的人只有一小部分。如果您喜欢推理悬疑的风格,强烈推荐!
真正好的推理/悬疑片,就应该是这样的,就应该只有一小部分人能看懂而大多数人都不理解,这才说明功力到位!如果绝大多数人都给予一部推理类型的电影好评,那只能说这部电影很浅显易懂。从商业角度说,小众的电影不是成功的。然而抛开赚钱这个因素,本片绝对是悬疑推理剧的NO.1 !
6 ) 你们知道的太多了~
冲着主角的名气看完了,没啥不好看的地方,虽然没看出什么特别的震撼,但不觉得该给什么负面评价。
只能说,这部片如果出现在十年前估计也进名人堂了,悲哀的是这代人太闲,太有时间,盗版商太敬业,网络太廉价,蛋疼的兄弟姐妹们太想抒发感情了。
看完电影没啥不满,看了影评反倒是倒了胃口。十几年前的电影没有伏笔没有梗,你都不嫌简单?十几年后人家精心制作,多点细节,你说花俏?电影其实就是个砸钱买笑-笑者赔钱加利息的行当。人家海外观众是手里攥着钞票买娱乐,不管什么级别,看爽了叫声好,不爽的拍拍桌子走人。个别极端的觉得自己银子花的不值的弄了个金酸梅在那泄泄愤,调侃一下算了事儿,也不为过。
到我们这就变了个模样。这就好像,有人仗着提款机坏了拼命取钱,还骂银行怎么不快点,快点了我能取更多,要不就想怎么不发美元,有美元我能翻倍。你还要脸么?
说这个情节我见过,那个情节有雷同,谁TM叫你看那么多同类型片了?你天天吃米饭,肯定没一粒儿是一模一样的,你能看出来不一样在哪么?你敢不吃么?吃腻了?吃腻了你就换换呗。天朝有没有赋予你言论自由的权利我不知道,但肯定赋予你选影片选伙食的权利了。
下次你要是再挑食可以给自己洗洗脑,告诉自己是第一次吃这东西,给自己一点儿保持客观的资本。一部电影拍出来不容易,别那么没节操的满嘴跑火车。就好像你每天大号之后都必须擦屁股一样,只有这样第二天才是一个崭新的菊花。
7 ) 给电影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
这个片子天生不是为逻辑而生的,实际就是导演调戏观众的一个过程,让你在整个观影过程中,跟着讲述者的思维去走,然后不断打碎你的线索串联。
观众受迫于这种信息差,是根本没有反抗能力的。包括最后的反转也是如此,编剧还可以再反转一层,男主才是最大的幕后boss,他通过最后一幕诱骗了女主开枪打死了上校,也是完全成立的故事,甚至比现在的结局更恐怖,毕竟搞出这么多人假死,在军队体系内对抗调查组,还是有些夸张的,虽然推翻了前面所有的剧情,显得反转力度很大,但是已经到最终篇了,观众在意的就不再是反转了,而是看完电影之后的感受,毕竟这个时候也不需要诱骗观众坐在椅子上不动了,需要考虑的是电影的整体自洽性和艺术高度。
影评里讨论的很多bug,包括军队贩毒,设计的假死局有些脱了裤子放屁等等问题,实际都是基于上面说的点,导演一开始就没想过要跟观众对逻辑,这也不是日本的推理悬疑,本质还是好莱坞商业故事,他包含的元素标签实际是:军队,腐败,有问题的缉毒警察,游骑兵训练死人一个比一个吓人和掉观众胃口,而影片这种叙事的结构是导演按照商业片套路作的一个设计,这个设计也不算很创新,通过足足八次不同视角来阐述雨林一个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了死人,在不少电影里都有此类技巧。
至于剧情主线其实同样很简单就是军队里有人贩毒这种老套故事,然后主角的组织8需要找到幕后boss的证据设计了一个局。
通过这个解构我们发现,影片的主线,影片的商业元素以及导演技巧三者是完美结合的,这种反复是商业电影可以一直被工业化生产的核心。
相比较而言,国产电影在这方面也在学习和进步,就好像游戏里的套皮。
所以我觉得片子给个7.点几分问题不大,男主的演技还是很棒的,当年变脸与尼古拉斯对戏毫不落下风,给本电影增添了不少风采。
疑团重重抽丝剥茧但是匠气太重 估计编剧导演的唯一目的就是牵着观众的鼻子走
想法不错,但始终有用力过猛的感觉
结局出乎意料的乏味阿。。。。。。
Action/Sci-Fi/Thriller/Suspence/Crime Drama
典型的John Travolta路线,跟剑鱼异曲同工~
结尾扯淡了点,为什么男主角一定要是好人嘛。。。若是电影在女主角怀疑男主角的身份的时候戛然而止,也许会更好一些吧。。。总体还算不错啦。。。前面看得我一惊一乍的。。。
由於多角度敘述模式的開放性很大,於是也給了編劇很大的想像力與創作空間,在這個程度上,這個模式如同本格中的“不可能犯罪”模式一樣,成為了作品成敗的雙刃劍,有很多作品之所以“失敗”,並不是因為作者的設計問題,反而是由於作者太想推陳出新,結果遇到了邏輯問題。其實拋去這個電影最後5分鐘的大結局來看,如果編導中庸點,把它設計成一個軍隊中的Wild Thing也未償不可,乾脆把特拉沃爾塔弄成幕後大黑手,從邏輯上似乎還通順點,而如今為了達到意外而故意弄這樣一個不討好的意外結局,也就變成了一場失敗的軟件升級。
其实这片子满有逻辑的,只是有些人不喜欢这个编剧的剧本。。。
没有太多悬念,安排的做作。
给低分的唯一原因就是没把丛林的事交代清楚么?拙计啊。可以看完后多想想么?
这个悬疑源悬到我都懒得去推敲细节。故弄玄虚的才对。不动脑子的看完电影就ok了。一边过。
出现野战鸡尾酒这词的时候,我发现以前居然看过这片,几乎忘干净了。反转反转反转…转的我都乱了。少反转几次我能给个4星~~~~
约翰·特拉沃尔塔与塞缪尔·杰克逊主演的反映军中黑幕的惊悚解密片,虽然大约猜到黑幕肯定涉及高层,但剧情一般三折,具体细节及最后真相还是没猜出来啊,呵呵~~
故事发展到宪兵上尉是毒枭的时候,本已就算是有点扯了,之后的环节更是漏洞百出,为连环而连环的编剧把戏,看到最后简直成了黑色喜剧片……如此这种虚假连环扣连环的格局曾在早期粗烂港片里领教,令人无语……
很严谨,剧情变化莫测,虽然有模仿的影子,还是挺引人入胜的。
比较矫情的悬疑,智商还有待提高。
好吧。。我对特拉沃尔塔有偏见 = =|| 感觉进行到后部分有点过了,单纯为了解密而铺设谜题,意图太明显
这电影的题材结构甚至核心角色构造(探案二人组酷哥配美女)都很像是约翰屈夫塔九零年代的那部《将军的女儿》的续集?巧合的是,该片的导演西蒙·韦斯特又刚好与本片中塞缪尔杰克逊的角色同名!……但本片最大意义在戏外:它竟然是约翰·麦克蒂尔南,这位曾经执导过铁血战士虎胆龙威和猎杀红色十月、时年只有五十岁出头的好莱坞商业类型名导的最后一部作品!因为之后不久他就因雇用私侦非法窃听他人电话而锒铛入狱判刑数年,等于直接断送了自己的电影生涯。
对于一个人来说,智商和尊严没什么两样。这种电影容易让人把二者通通放低。可以看成是观众和电影之间迷宫般的游戏,也可以看成是自说自话。付诸影象的更多是虚假的,那么一个失去画面的电影还算是电影么。可是在画面和观众之间已经达成了某种传递的契约,让你相信并接受调戏。哪怕看两遍还是肥皂剧。
一开始是军事版罗生门,然后反转反转再反转把人绕晕,冷静下来想想其实bug不少。特拉沃尔塔巅峰时期作品,虽然没有动作戏,但仍有种热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