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梅罗所创造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恐怖的符号,而是一面镜子——一切恐惧实际上都来源于自身。吃人、行动呆滞、好像永远停不下来的填饱肚子的欲望、虽然成群结队但是彼此没有任何“联系”…这些语句不仅可以用来形容它们、就像片中各种看似失焦的镜头所带来的恍惚感,我们与它们之间的差距其实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一个黑人男性主角,1968年,所有反标签化的特质——口音、勇敢正直的性格、外向的“美国精神”。他最终的结局却极其有意思,众人甚至没有“看清”他便presume他和它们是一伙的,evil!living dead!有意思的是,同年马丁路德金被刺杀,巧合? 用“房子”隐喻美国,瞬间想起了利刃出鞘,对众人的刻画和利刃出鞘对比起来也很有意思,一心想躲进地下室的孤立主义者vs.高举火把的、甚至带有门罗主义色彩的主角…怎样才能保护房子里的人?越战时期的争论到现在还在继续。 整体来说其实是一部既古典又先锋的电影,无论影像还是文本。
作者:David Fear (Rolling Stone)
译者:csh
译文首发于《虹膜》
究竟哪部电影会在匹兹堡这样的地方举行首映?
具体来说,究竟是哪部电影,会在十月某个周六的日场,为了以青少年为主的观众群体,在匹兹堡举行它的首映? 这些年轻人们,在过去可能是富尔顿剧院的常规观众,他们觉得自己会看到某种差别不大的恐怖电影——电影的标题包含着「死人」,所以他们假定也会有某种怪物潜伏在电影中——在每个周末,当他们掏出自己的钞票准备消遣的时候,他们要看的常常就是这样的东西。另外,这部杂凑的、超低预算影片的制作人员们,以匹兹堡为基地,用七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在这里拍出了这部粗粝的黑白片。所以,这部影片为什么要在这里举行首映?为什么要给这些想要被吓一大跳的未成年人放映这部作品?
想象大多数青少年观众呼喊、啸叫、吵成一团的样子是很有趣的——当灯光熄灭,银幕上出现一个漂亮的年轻女人芭芭拉,和她拙笨的哥哥一起在墓地里游走,背景音乐里隐藏着无可名状的凶险。我们可以想象,当一只怪物蹒跚着向他们靠近,那个哥哥用波利斯·卡洛夫式的声调说着「它们来捉你了,芭阿阿阿——芭拉」的时候,人们是怎样尖叫的。当这个奇怪的家伙试图用嘴去噬咬这一对兄妹,让芭芭拉在逃跑时被迫甩掉了鞋子,只能赤脚逃命的时候,人们或许会发出一阵勉强的笑声。她一直在逃跑,直到发现了一幢可以驻足的屋子。很快,其他人加入了她,而在被木板封住的房门之外,那些「食尸鬼」的数量也在不断倍增。他们试图抓住被困在房子里的人们,他们的胳膊贪婪地揽住他们遇到的每一个人。这些生物非常饥饿。最终,他们将开始吃人。座位上的孩子们就不会再发笑了。或许他们会哽咽、哭泣。这个周六,不再是一个快乐的恐怖片之夜了。这就像是一场活生生的噩梦。
这一切都发生在五十年前,在1968年十月一日,乔治·A·罗梅罗的《活死人之夜》在一个平凡无奇的下午举行了它的第一场正式放映。我试图复原的这种观影经历,将在此后被频繁地重述:罗杰·伊伯特在1969年的一次日场放映之后,描述了一个相似的场景。在他的那篇影评(或者说现场报导)中,观众们就像是遭受心理冲击之后,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孩子。不过,在那时,这部影片已经被美国影院业主联合会评为「年度剥削片」(这也能算是个奖项?),而它的「恶名」也像病毒一样开始传播。不过,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他们看到的影片到底是什么级别的东西。直到它开始在汽车影院、刑房影院放映,开始入驻午夜场的长期院线,甚至进驻现代艺术博物馆……很快,这部罗梅罗的公司出品的小破玩意儿,成为了有史以来取得最大商业成功的独立电影之一。在那时,摄影棚之外的电影还是规则的例外,而这部影片居然创造了一个亚类型。至于其他的事情,我想已经众所周知了。
这部影片的制作模式,是距好莱坞千里之外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让一切都显得无懈可击;它看起来就像是从某块石头底下掘出来那样粗粝,而这反而为它那粗野而病态的风格增光添彩。它的背景故事值得所有恐怖电影和独立电影的制作者学习。在布朗克斯出生的罗梅罗,在拍摄过一段时间的工商业短片和《罗杰斯先生的邻居》的某些段落之后,与约翰·A罗素一起创作了一部恐怖片。在几易其稿之后,喜剧元素被滤出了剧本。他们自称受到了E·C·西格的漫画、B级片、理查德·马特森的小说《我是传奇》和希区柯克的《群鸟》的影响,虽然罗梅罗——他曾担任《西北偏北》的制片助理——在之后对这部希区柯克的作品提出了异议。他们组建了一个名为「第十影像」的制片公司来制作这部影片。他们等到每次有余钱的时候,就拍下一个镜头。当没有人愿意发行他们的影片,除非他们改掉悲剧性结局的时候,他们把影片带到了华得·理瑞德集团,这是一家独立的发行商。他们完整地保留了这部影片的阴郁,让它成功面世。
「发行商没有让他缓和、粉饰影片的社会意识」,这句话摘自当时有关这部影片的新闻头条——这当然出自当年十月份的报纸。备受好评的演员杜安·琼斯是一个非裔美国人,他作为主角的领导力,并非体现于传达某些观念,而在于采取了某种精英政治;据罗梅罗所述,这个演员单纯就是本这一角色的候选人中,最具才华的人选。当人们发现自己的敌人是一伙饥饿的死尸时,这位绅士成为了那幢农舍中的领导者。最终,当全部由白人组成的民兵团与他小心翼翼地对峙时,他被士兵击中头部而死。当导演驱车前往纽约,准备与潜在买家谈话的时候,有人在广播中宣布,马丁·路德·金被暗杀。梅罗梅在之后表示,这一暗杀消息给听众造成的惊骇感,正是他安排角色的去向时,想为观众带来的感受。即使用黑白两色来呈现惊悚,更多地是一种预算上的要求,但是,(在那部无价的纪录片《美国夜惊魂》中)导演表示,「崭新的东西就存在于黑白之中」。当他们行军穿过田野,击毙那些活死人的时候,很难不令人想到越南战争。每天晚上,这种「电视战争」都在人们客厅里的屏幕中上演。「我所有的僵尸电影都是它们所处时代的某种缩影」,2010年,罗梅罗对记者如是说道。
如果《活死人之夜》早十年公映,它将成为麦卡锡寓言中的一员(你的朋友和邻人可能会背叛你!);如果晚十年放映,它将融入嗜血恐怖片的浪潮,可能会成为一个「叫醒绵羊」式的隐喻(参见1978年的《活死人黎明》)。但《活死人之夜》恰恰是属于它的时代的电影,属于那个美国历史的特定时期,与某种混乱、无序的魔力交缠在一起。如果我们在今天重看这部影片,凭借后见之明,可以学到一些历史的教训。不过,即使在一大堆其他的僵尸片过后,在那复活的死尸咀嚼着内脏的场景中,我们仍能看到一些真正令人感到不安的东西。在《活死人之夜》上映日的五年以前,赫舍尔·戈登·刘易斯通过喷溅的红色浓浆,为世界带来了「血浆片」,他也采用了新闻影片式的手持镜头。即使这部影片将社区大学戏剧社级别的化妆技巧,应用到其中一个赞助人提供的内脏上(当然,他是个屠夫),但是那种恶心的感觉,那种目睹禁忌、错误之物的观感,从来不曾放过它的观众。即使当小女孩在一个地下室里袭击她的母亲的时候,你可能会提出质疑(明明稍微恐吓一下就足够了,为什么她非得用铲子杀掉她?),这一段落中仍旧回响着某种的的确确令人不安的恐惧感,它曾被压抑,但终将归来。那则新闻为我们带来的惊惶已然消散,但惊惶本身,将永远长存。
所以,去吧,沉浸到「活死人」系列影片与欧洲剥削电影之中,那些影片里充斥着腐化的怪物;在丧尸片中,去体认属于你的生死时速,找到迅速传播的细菌,与缓慢蹒跚的丧尸之间的平衡点——让一千部僵尸启示录爆发吧。但是,当你重返罗梅罗的影片标识的起点时,你会发现自己慢慢坐上了首映时的观众席,成为了那些孩子中的一员。看到墓地场景时,你会因那哥特式的阴郁和那个笨拙、僵硬的男人而嗤笑。但这笑声是为那小火慢炖的恐惧作铺垫的。接下来,我们可以听到你的尖叫声。这起始于一只饥饿的食尸鬼,在匹兹堡城外懒散地站立着。它最终将一口一口地吞噬这个世界。
乔治.A.罗梅罗 处女作品《活死人之夜》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是由乔治·A·罗梅罗所执导,杜安·琼斯,茱迪·欧迪尔主演的一部黑白恐怖电影。(活死人系列第一部)该片的故事是当地狱再也没有空间可以容纳死者的时候,它们只好又走回地面来。这只是故事的开端而已,但已经使座位上的观众坐立难安了!故事从七个男女偶然住进一间偏远、废弃的农庄开始,不久他们就发觉自己被困住了,因为正有数不尽的死人朝向他们所住的农舍进攻。
《活死人之夜》是罗梅罗的长片处女作,很多影评人认为罗梅罗的导演风格深受50年代恐怖片和科幻片的影响,而且影片在不遗余力的嘲讽政府的无能。罗梅罗在谈到他希望营造的意境时说:“影片开头的情形就已经四分五裂、希望渺茫,随着情节发展,影片逐渐陷入真正的绝望和悲剧当中。
1968年10月1日,《活死人之夜》在匹兹堡的富尔顿剧院首映。同5、60年代的其他恐怖片一样,本片的放映时间是周六下午,这样便可以吸引大量青少年观众。由于美国电影分级制度在同年11月才开始实施,所以影院并未禁止儿童观众购票入场。《芝加哥太阳时报》的影评人罗杰·艾伯特曾痛斥允许儿童观看本片的影院老板和父母,他说:“那些孩子不知道自己将受到怎样的冲击,他们像平常一样去看电影,当然以前也看过一些恐怖片,可这部电影非同以往。观众席上的他们全都目瞪口呆了,全场鸦雀无声,有个小女孩就坐在过道对面,看上去只有9岁大,她坐着一动不动,已经被吓得哭了起来。”
罗梅罗以《活死人之夜》从根本上改变了恐怖片,BBC影评人阿尔玛·哈弗里达森(Almar Haflidason)甚至将本片誉为“恐怖片界的新曙光”。后来相继问世的僵尸片都在竞相效仿本片。虽然《活死人之夜》不是第一部僵尸片,但它是世界影坛公认的僵尸片鼻祖,并对僵尸文化具有着深远影响。
原本以为这片里最有头脑的黑人会活到最后。结果第二天早上刚露头出来查看情况就被搜捕人员一枪爆头了。没被活死人咬死被人打死了。这电影总体质量还是不错也交代了活死人的起因是受什么金星辐射的影响死后变异。虽然这电影也有地方说不太好比如车子着火那里女的因为夹克被挂,男的上去帮忙结果车子爆炸两人都被炸死。黑人只喊了一声也不管他们听没听见就不喊了。光头他老婆到地下室看到女儿变成活死人在啃她老爸。她也不跑出地下室直接被吓瘫。被她女儿捅死了。最让人生气的还是这个光头男坑了黑人两次。最后黑人开枪把他打死也是明智选择。就像《釜山行》里的那个坑人老头,就应该一开始把他扔丧尸堆里。谁知道以后还会坑几次。这片比我今年看的《活着》强了不少倍
虽然是越战片,也在影射马丁路德金的刺杀,还是觉得很无聊阿。。
丧尸片鼻祖。黑白片,古典的惊悚的配乐,以及人性的考验。讽刺的是黑人最后的结局。从此后,一种超常理力量、除脑死亡之外其他伤害无效、移动缓慢但后来也有异常迅捷的、拥有吃肉本能且咬合力惊人、全身腐烂、散发恶臭、被咬就会被感染的生物怪物在西方大银幕上长久不衰。8.0
女豬腳是弱智,男豬腳是話癆。
丧尸片鼻祖,第一个吃螃蟹的都是勇士。尽管现在看来没有特别吓人,片中所用的恐怖手法也是最简单的夸张的表演与大量音乐的铺垫,但当时触碰这种前无古人的题材也是需要胆识和前瞻的目光。罗梅罗创造了一个新世界,这就是其存在最大的意义。
作为开创僵尸系列的鼻祖,首部的僵尸背景和挖掘尚处于模糊状态,着力点在于社会隐喻和人性刻画并极其成功。确实很像黑片儿在恐怖类型中的变种,低调打光,大面积不规则阴影,倾斜镜头,焦虑不安气氛,以及黑到底的结尾。很可惜,这是唯一一部黑白的活死人,彩色则注定了此系列必将走向迷恋血浆的不归路
墓地捉迷藏,情侣BBQ,千手破门会兄台,铁铲小儿劈老母,68年的黑人能否活到最后?They're coming to get you Barbara~原来最早的丧尸设定是保留一定智商会开门会用工具的啊
祖师爷僵尸片名不虚传的精彩,可怕的非僵尸而是人性,吃人肉变伦理杀;人物逐渐增加再渐次被灭呈“纺锤形”;幻想题材做出了真实质感,《僵尸肖恩》借故事架构是现代戏仿;黑白影调更显风格,内外交患隐喻时代,结尾讽刺实在是高!想起斯蒂芬·金说好故事是埋在地下的化石骨架,创作者只是将其完好挖掘
四星半,惊悚背后是人性,人性背后是政治,政治背后是社会结构,这样的层次性远远超出了封闭空间的格局,青年死于情人(的失误),母亲死于女儿,妹妹死于哥哥,加之结尾的反转,这样的讽刺也绝非一般B级片的取向,之所以说往后的僵尸片大多走偏了路,是因为越来越迷恋僵尸形象的逼真和感官刺激,而放弃了刻画人物和情节本身的寓言性。
上影节午夜单元纪录,不得不承认罗梅罗在丧尸片领域的开拓性,借用丧尸危机折射冷战阴影,结尾的突然一枪更是让故事带有了一种悲剧式宿命感。黑白色调,声画摄影出色,时代所限,演员的表演和场面调度有明显的舞台感,女演员的表演在今天看来引人发笑,中段太过于依赖对话叙事比较拖沓,整体尚可一观
僵尸片看大,丧尸剧在追,肯定是不会被吓到了,不过作为僵尸鼻祖能同时做到极具讽刺意味,男主看似英明无比的决策却导致灭团,最后靠着“猥琐懦弱”的男配策略躲过一夜,最后一枪更是反类型至极。不过有些设计现在看起来假的可笑,音效略不同步。
不愧是僵尸片的鼻祖,拍的不错,之后的僵尸片几乎都是按照这个模式来拍的,不过如此看来,《行尸走肉》确实是增加了很多细节的,可谓是僵尸片中的大片,而且情节也不乏人文关怀,嗯,从此片的结局来看,僵尸片中的人文精神,大概就是从此片开始的吧
男主给了傻逼女主一巴掌 全场鼓掌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SIFF第24场
评价此类片子的确应该剔除时代局限造成的技术局限
#siff21#最后一部留给这部祖师爷级别的zombie电影。在全场笑声连连下,与左右邻座二位有缘人淡定的看完全片。在观影途中的多重错位感,没看到芭芭拉变僵尸有点无聊。最后救援队那枪,不俗反响。
超乎期待的精彩。镜头语言太动感,摄影不精细但很有力,简直当代巴洛克;各种猛切、猛推特写,打光下手狠,强烈光影对比加深人物轮廓,大量失焦与dutch angle共同打造失衡的恐慌气氛。马丁路德金遇刺那年,出品了这部黑人作为绝对正义主角的好莱坞B级片,但女性在其中仍维持失语与弱者形象,平权运动还远在路上……结局简直了,讽刺性极强。4875
#siff21#本片让我最大的收获是,生化灾难片结尾的黑色幽默原来是伴随该类型片的祖师爷——本片诞生的,某些片子为啥还能以这种老到掉牙的桥段自信……顺便一说,危机中男人煽惊慌失措的女人一巴掌这段把全场看笑看鼓掌了,也算是当下观众对该桥段在日后被程序化的反馈了。
确实是鼻祖级别的电影,不管是人物设置还是故事走向都是开拓级的。而且罗梅罗说现在的丧尸片都跑偏了确实有道理,当初那种隐喻多多恐怖倒是其次的做法现在已难见到,取而代之的反而是视觉刺激。结尾很酷啊。CC 4K 修复版
今年上影的第一个22:45午夜惊奇场献给这部丧尸片鼻祖。时代错置感(原先的恐惧→如今的喜感)强烈,女性角色书写潦草,全场哄笑不断。主题一方面同《迷雾》,未知与意外永远发生在人的生命中,无处可逃;一方面又还在讲政治环境,在同时代的科幻/恐怖片里已形成这类表达套路了。
虽然后面的剪辑不太连贯,但前面无台词的追逐戏让我一窥黑白默片的无穷魅力;结尾的处理放在当时算是很厉害的
因为金星探测器的爆炸导致的辐射,给人类造成基因变异,这便是《活死人之夜》中僵尸的由来。与其说是恐怖片,不如说是建立在科幻基础上的现实主义电影。最初的新闻反应是把它理解为一场‘集体妄想病’,是女主角的‘兄弟’而非恋人被僵尸杀死,这暗含了罗曼司的逻辑,为男主对其的情愫作了铺垫,不至于使这种感情违反伦理。而两个男人关于地下室和地上防卫策略的差异,暗含了美国文明的选择:外向性、接受更多的信息、通过收音机、电视机等媒介获得联系、主动出击等。丧尸的动作其实是人类的原始状态:肉欲,食人,生吃的癖好,怕光,群体行动,手臂处于被解放的初期,四肢还不够灵活,夜间行动,没有审美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