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想拥抱你,用我不会表达爱的心。
父亲以前对奶奶也是一样,他们总是有很多的争执与对彼此的不满,好像对方做什么事情都是错的,然后就开始渐渐少了言语,彼此在同一张饭桌上吃饭,却是想着各自的事,匆匆离去,留下的都是背影。可是也是在奶奶生那场大病的时候,父亲急得整夜整夜未睡,那个高大的男人好像一下子就变回了最无助的孩童时期,我看着他坐在医院手术室门外,双手紧握,低着头沉思的样子,我想我知道了,有时我们只是不会用爱去表达,其实我们很想在那一刻好好拥抱一下那个自己最在意的人。我的父亲是这样,影片中的儿子也是一样。
世界那么大,我们如蜉蝣一样的寄居于此。影片开头,缓慢的节奏,浓烈的生活气息。他们为一些小事大吵着,那个真实的场景就好像是发生在我们的周围一般。我看到母亲脸上无奈而又痛苦的表情,心里一阵难受,怪儿子不懂得体谅。相依为命如此多年,却还是会开始厌恶彼此的那些习惯,优点被掩盖,满是缺点,仿佛要将对方抛却一般的怨怼。无力感充斥全身,他们带着血浓于水的情感过着形同陌路的日子。
死亡缔结起已经渐渐冷漠的情感,他声嘶力竭地喊出来那些话,他说他所有的不满,也不过是因为他太过在乎他,母亲,是刻在自己骨子里的那个人。我想起昨夜,我上完班回来,已经很晚了,最后一班公车下站,母亲等候在车站,夜晚的风很凉,我只穿了一件短袖。母亲把她身上的外套递给我,给我披上,而她单薄的身影就彻底暴露在了冷风中。我走在她的身后,看到她有些发抖的身体,顿时鼻子一酸,眼泪差点要掉落。深夜,没有路灯的路,她在路边等我,给我披衣,给我温暖,而我,在前天还跟她闹,说她不给我自由,说她太把我当小孩了。我们该如何逃脱成为父母的小孩呢,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将永远做他们的小孩,现在想想,又何尝不好呢。因为只有在他们的怀里,你可以肆无忌惮地取闹,可以被隐忍被原谅,也只有他们,会无条件地付出对你的爱。而你又给予了他们什么呢。
母亲得病,病情恶化,他无意间发现了母亲申请安乐死这个事情。此刻的儿子,满是憔悴的面容上多了一份柔和。我看着他在绝望边缘徘徊,面对失去最亲的人即将离去的事实,纵然曾经有过多少的争锋相对,现在都已经不算什么了。亲情里的爱,是爱情所无法比拟的。爱情在有过裂缝有过争执有过猜疑之后就可能破裂,可是亲情里的爱,那样的顽固,好像是怎么也破除不了。不管你们曾怎么样的强烈的抵抗着彼此,可是在死亡面前,一切都算不了什么。她安静地接受死亡,他陪伴在她的身旁。她喝下药之后静静地看着他,躺在床上的身体是那样的瘦弱,看着他站在自己的触手可及的地方,终究是忍不住落了泪。
我爱你,非常爱你。
我也是。
他们拥抱,一瞬间抵过千言万语。
我想拥抱你,用我不会表达爱的心。也许这份爱来得太迟,其实它一直都是在的,只是我们都太不会去表现。离别之际,我想让你知道,我真的很想挽留却已经太过无力。想让你明白,所有的曾经都可以不算数,可是你是我最爱的人这件事已成事实,根深蒂固,不能消除。子欲养而亲不在,人世间最悲痛的莫过于此。迟暮之年,还期待什么呢,在最后一刻听到你说爱,便也是足够了。
2 ) 《春意暂迟》:生命遗存的烙印
(芷宁写于2013年4月9日)
剧情涉及“安乐死”的影片这些年来颇有佳作频出的态势,如《深海长眠》、《爱》、《在瑞士的日子》、《死亡医生》等等,从而令这种特别的生命告别方式屡屡成为人文热议的话题,由此引发的道德争论、社会责任以及人道新论也此起彼伏。法国影片《春意暂迟(Quelques heures de printemps)》也属此类范畴,该片从一对不够和谐的母子关系入手,讲述着一段有尊严的离开。
“人是否有权利选择死”,这个问题长久以来是整个社会面临的严肃命题,特别在老龄化趋势严重的当下,该片在中段给出了“它”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母亲在儿子发现她填写了自愿安乐死的表格时,如是答道:“至少这件事我可以自己支配。”而该片也并不是单纯地讲述老人如何选择面对死亡,亲情是一条贯穿全片的重要情感线,年近天命的儿子莽撞暴躁得仿佛是个叛逆期青少年,不仅一事无成,还刚刚出狱,借居于寡母家,缺工作没结婚无子女,属于“三无型”失败者。年老的母亲孤独而自律,对生活的细枝末节都会尽量做到整洁妥帖,于是,这对性格千差万别的母子,在同一屋檐下的生活充满着看似不可调和的杂音。
母子争吵、儿子出走、母亲病体日渐衰弱,生活中无可奈何的一面似乎总是人生的主旋律,从这个角度看,最后的瑞士之行终结了生而为人的部分痛苦,儿子似乎也藉此长了点心,他之前的暴躁失控似乎也是出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而对儿子的深爱,母亲一直不善表达,只在最后的一刹那才彻底爆发,儿子亦然。影片的其他译名,大抵是从母子关系入手的,如《有限时光的春天》、《春日里的几小时》,似在表明,当母子间终于释然时,就仿佛是有限时光里的春天,是春日里的几小时,短暂却美好。
影片看似没什么形式感,只由一些散落在平素惯常中的细微轻淡的故事组成,然而,这才是生活中最重要也是最动人的部分。该片配乐不错,舒缓悦耳,还有点促进思考的功能,十分贴合影片平实自然的叙事风格。在那近乎白描的光影再现中,观众看到了一位老人最后的生活片段,失落的亲情和真诚的友情在这其间占据着不少分量。片中母子的戏不错,尤其是母亲的,母亲的情感大多呈隐忍状态,有心的观众能从她每日洁癖般的忙碌中,品出她生活的原味,也了解到她的秉性。
可以说,海伦·文森特在本片中的表演并不输于《爱》中的埃玛妞·丽娃。在本片中,因儿子的出走不归,那坐于玄关台阶上哭泣的瘦弱而苍老的背影,仿佛隐含着人物诸多的悲苦酸楚、无助绝望,而对狗狗嘉丽下“毒手”时,母亲那一系列的动作仿佛一气呵成一般,揭示着时日不多的她为唤回儿子的决绝心态。这些戏份,经由海伦·文森特的表演,透着股子坚毅又悲悯的感觉。在表现最后的死亡时,影片显得耐心十足,服药、静卧、等待,在药效发作的空当,母亲起先沉默,继而完全释放,母子相拥而泣,而后死亡降临,母亲永远地睡去。
伊塔洛·卡尔维诺说:“放弃一切东西比人们想像的要容易些,困难在于开始。一旦你放弃了某种你原以为是根本的东西,你就会发现你还可以放弃其他东西,以后又有许多其他东西可以放弃。”对世界的彻底放弃,也大抵如此吧,只是,自愿死在群山环绕的静谧山庄里,是否真的是更好的弃世方式?仔细想来,在终端,不论怎样都谈不上是更好的。而最痛苦的部分总会隐藏在内心最深处,即便肉体已消亡,还会留有残破的印记,在生者的心坎上、记忆里。
母亲在服完防呕吐药,又检查过即将喝下去的药水后,询问儿子是否已把家里的钥匙给他,可见她的离去不是了无牵挂的,若不是绝症恶化的势不可挡,她是不会放心去死的。而此刻的儿子像一个懂事的孩子,眼睛不停地看着母亲、看着药水,那一刻真令人心酸。
(杂志约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85762962_d.html#
3 ) Mme Evrard
C'est un film très émouvant , il m'a touché profondément dans le coeur.
Mme. Evrard, après avoir bu les médicament de suicide, elle s'arrête pas de faire les bises à son fils en disant "je t'aime très fort mon fils,,," Là , je pleurais,,,,,,,,,,à la fin , elle nous a quitté tranquillement,,,,,,,
Mais bon ,choisir le protocole de suicide assisté en Suisse, c'est pas ma façon de voir les choses , c'est pas ma façon de finir ma vie.
on a une vie comme tous les autres, avec des difficulté ,,,etc , mais c'est vie unique et dans cette vie qui existait, on est quelqu'un de très très précieux, je voulais dire qu'il faut profiter votre vie maximum !!
4 ) 母与子
上个世纪80年代一部《母女情深》曾斩获奥斯卡最佳。看早了,忘记讲什么内容。单从题目,讲母女关系。这是电影,最多2个小时。同样讲母女关系的电视剧《吉尔莫女孩》,一下子播了7季,140多集。
本片,首先赞一下中译名。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也要说“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大家公认,中国古典文学如唐诗、宋词对语言的使用已臻化境,决非其它语言可比拟。
诚如所拟标题,本片是讲母子关系。前半部分的冲突,后半部分的融洽。对于前者,饭桌上儿子突然发飙,对母亲做出欲打人的威胁动作,看把母亲吓成什么样。单冲这一点,也决抵消不了后面母亲临终时儿子说那一句“我也爱你,妈妈。”
协会的人来家调查,问母亲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人生么?”母亲犹豫着不好作答。45年的婚姻,老伴几年前去世,此前经历了病痛折磨。这也是促使她在发现患病后做安乐死的理由。有一个独子,40多岁了,也没成家,身为母亲从未体会到当祖母的乐趣。儿子一年半前又犯事入狱。刚回来,已经和自己吵了两次架。母亲说“你口气像你父亲”,估计她已经去世的老伴生前待她也如此。所以,我替她给出答案:她的一生不能说美好。
所幸,这几年,和邻居老汉相处融洽。多少弥补孤寂过日。
儿子犯浑,母子关系转好却是因为狗狗生病。能否给一个更充分的理由呢?后半部分,母子明显缺乏互动。喝药前,母亲也只是问了一句“我把家里钥匙给你了吧?”难道不该是事无巨细,提醒儿子该怎样规划未来和生活。喝药后,也是母亲先流露感情,儿子是被动给出回应。拜托,你妈咪要死了,你就不能抢先表达一下感情么?
母亲穿衣很优雅。性格很坚强。一个人去医院做检查。只是最后一次检查确认病情恶化后,当晚,在床上哭了起来。第二天,又忙活起来。
自杀,还大费周折,跑到别的国家。那些协会,想必也是收费服务。
5 ) 隐含着博大与神圣的爱
2012年出品的法国电影《春宵一刻》(又译《春日里的几小时》),相较于夏埃尔·哈内克的《爱》来说,触动我的东西更多。也许是对《爱》过于期待,一旦看后,反觉混合着难言的不解和痛楚。
无力又阴郁的生命,让人总是想抽身离开。没有尊严的生命,徒劳又小心翼翼的呵护,原本就是一场注定背弃的无奈结局。一切都如幻境。唯有鸽子的驻足,还诗意地铭刻着人生些微阔大和更高远的可能。
冷冷地直面生命也许勇敢,却让“救赎”一词成为泡沫。如同半个世纪前特兰蒂尼昂和里瓦分别饰演的电影《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和《广岛之恋》,直至现在都深深影响着各类艺术工作者。但他俩已韶光不再,本身就说明了生命与艺术的某种惺惺相惜——其暮霭与龃龉之感,在无情的时光面前只是清晰的符号而已。
《爱》让我们迫切引颈而待,探视后却无丝毫的眷念,乃至想早早逃亡。人生几何,缘于提前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末路。但清新的《春宵一刻》,却让我们体味到生命间的碰撞,不只有消蚀和磨砺,还隐含着博大与神圣的爱。与命运对峙,让我们可以暂时放下尊严,好好地探询人生的某种可能。
这部由法国导演斯戴芬·布里泽执导的电影,绵绵入心并非没有抑郁,只是她的温暖更加适宜于我们还在路上的凡夫俗子。从监狱释放的阿兰无处可去,只得极不情愿的回到母亲住处。阿兰憋闷的找到了一份分捡垃圾废品的工作,处处不如意,自卑与未明,占领了内心的高地。回到家还要面对家母的管教。
因为母子俩一直相处不好,鸡零狗碎的事都会成为他俩冲突的导火索。失落感的儿子和固执的母亲,共处一室,结果只会更僵。有洁癖的老母,吃饭不能听到“巴叽巴叽”的响声,不能看到阿兰与狗过于亲近,不能把家搞得脏乱差……
总之,阿兰的行为,与家母的价值观格格不入。即使阿兰忍无可忍发通脾气,还是无损母亲的习惯性癖好,这不会让她有丝毫的退让。其实,母亲是沉默的,二人的习性相差所致。母亲不时怒斥他:“你总是跟你父亲一个样。”想必阿兰父亲在世时,也从没让他母亲省心过。
母亲忙完家务事后,就是自得其乐的玩着拼图游戏。生活过得如此井井有条,只能让散漫的阿兰无话可说,或出外走走散散郁气。在酒吧他认识了一女子,二人一见倾心。
浪漫过后,还原于现实生活,阿兰不敢面对,他不愿向所爱之人讲述自己的真实经历。以为能糊弄,却让刚点燃的爱悄无声息的远去。阿兰辞去了垃圾处理的工作,无所事事的他,在家里乱翻时,发现抽屉里,竟有母亲已签立的一份有关“尊严死”的意向书。这让他心头一震。
原来母亲患有重病,每周都要去医院化疗,为了及早免受这常人无法体味的痛苦,她打电话找到瑞士有关“尊严死”的组织(因为法国还没有类似机构),在了解基本事项后,她决定签立了这份意向书。对方告诉她,可随时更改自己的决定。 即使阿兰知道了母亲的秘密后,有时还是会和她争吵几句,只是比之前收敛和礼让得多,毕竟想到母亲将不久于人世。“尊严死”与“安乐死”的不同,在这里找到了最好的诠释。
那一天终于来临了。母亲玩着人生最后一次的拼图游戏,自言自语:“还有两三块就拼好了。”临行前,她依然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平静如常。阿兰提着行李,母亲跟在身后,就好像这对母子是要出门远行一趟。
阿兰开着车。二人没有说话,只有一闪而逝的葱葱郁郁。到了瑞士后,负责“尊严死”的机构接待了他俩,如同置身在一处山间的疗养院。
他们确定无虑后,来到一间洁净的房间。母亲轻轻躺下。女护士给她吃了药,以防到时呕吐难受。一切就绪后,护士给她实施了“尊严死”。女护士微笑的离开。只有母子俩的相互的凝视。儿子轻轻攥着母亲的手。
母亲平静的说:“我爱你,孩子。”
儿子说:“我也爱你。”
母亲支撑不住的缓缓闭上眼睛:“我睡觉了……”
儿子阿兰清楚,母亲这一觉将睡很久很久。
《春宵一刻》告诉我们:原来生命在唏嘘不已后,不必非要大呼小叫,还可以这样通透的安静离开。原来生命仍会如此的明朗,而不必让痛苦变得更加漫长和肿胀。原来生命就如同我们在春光里的几小时,会让人流连忘返而欣慰不已。
2013、5、12
刊于《深圳特区报》2014年6月9日
选自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影评集《看不见的电影》
6 ) 优雅的死去
最近琼瑶阿姨的公开信很多人关注,我是看着她的作品成长的,她是我这一年龄段人的爱情导师,在她将近80之际,她对子女交代了她的后事,她还不放心,放在网上让大家来监督,我想她是真诚的,像她这样对美有着无尽追求的人,对自己的死去也有不一样的安排,比如身体上不插任何的管、不动大手术、花葬等,是对自己身体美和完整的珍惜。我亲身体验过亲人由健康到衰亡的经历,我能感受一个不能自由支配自己身体人的各种痛苦,以及带给亲人无限的痛惜和那种不可安慰的无奈,记得每次去医院都要下足决心、酝酿情绪和说词,但心里知道什么都没有用了。
琼瑶提到世界上只有瑞士有“安乐死”(她只能用消极治疗或者放弃治疗),由此我想到我看过的法国电影《弥留之春》,讲述了一对母子从对抗到想互理解的故事,其中母亲就选择了去瑞士“安乐死”,喝一杯果汁,在儿子的看护下,平静优雅的死去。其实她在邻居和儿子的眼里,包括在我们观众眼里,还是很健康的,生活都能自理,家里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可能离死还有一段时间,按照“好死不如赖活着”,或者亲人的善意,都会想尽各种方法来延迟寿命,哪怕是植物人,谁叫有人几年后又起死回生的案例。这里面有自身的原因,留恋生存,对生的向往,各种侥幸心理,让人一步步走到最后身不由己的地步;第二是亲人孝的压力。或者说有让人趁机实施犯罪的可能,这也是“安乐死”法规迟迟不能出台的原因,什么样的情况能选择死,自己的意愿会不会被篡改,如果都像电影中那对母子般通情达理,明智的看待生死,又给了呈现了另一出母贤子孝的场景。
7 ) Quelques heures de printemps
2021-07-11 16:18
话题性题材,放到了你我都可能发生的生活场景:不那么完美、总是有不同的矛盾主线来烦、你不但要处理大难题还要它们一起处理、你匆匆被推上路、实际上你永远不可能真正准备好……人物个性形成对比:一方自立优雅、坚强直面,一方暴戾虚张、迷惘逃避,故事就在个性反差双方共处的矛盾冷战中展开,伴随着后者在涉入前者与生命拉扯相处的过程中逐渐被启发开悟,几十年来方第一次认知生命的份量,领悟到活的状态、生之承担;前者即使沉静有力量,在面对人生唯一最大课题时也难免乏力、需要扶持;当有限的时间缩得越来越窄、等待分别随时降临的一刻,确把所有人的情绪都逼到了高点,在这一点各取所需、集中完成最后的交流和遗存——到了这一点,相信前者完成了最后的遗愿,后者也已准备充分今后可以好好活着了(熄灯、出字幕、配乐缓起——论选材和剧情安排,戏剧性与节奏俱佳)。也体现了所谓“向死而生”:当在终极问题上都有自主权时,人就可以有所准备,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好好说再见;家人、活着的人也可以有所准备、完整经历整个的情绪牵动,充分用好这珍贵的人生一课(人物剧情安排可见已将这个问题思考得很清楚)。
台词和表演不着痕迹然而高效直接。配乐可以。画面有注重给出信息。生活流,却功力深厚。
---
故事9 画面8 表演8 配乐8 导演8 印象8
8 ) 弥留之春:三个命题
弥留之春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说过,一个幸福的晚年是一份与孤寂签订的体面合约。电影《弥留之春》里的老太太最后在瑞士接受了安乐死,那是一杯带有橙汁般甜味的药水。笔者对“安乐死”的看法暂且按下不表,因为在《弥留之春》中有更多更多的人生的幸酸苦辣,如果仅仅局限于“安乐死”这个争议性话题,实在是可惜了导演的良苦用心。这是一部野心很大的文艺电影,意图把人生所有之极苦、极悲、尽是无奈之事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不带感情,不带角度,可若真正读懂了电影,却又能发现生命之极乐、极幸的意义。所以,我把这部电影的分为三个主题:母子、爱情、生命。
【About 母子】
影片讲述了一个刚刚从狱中归来、一事无成的儿子和年老独居、身患肿瘤的母亲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讲述他们之间故事的时候,导演运用了“狗”这一道具,除了描绘出母子关系的生疏和隔离,他们之间沟通似乎从来没有通过正常的方式过,与第三人交谈或者当面的争执,总之这对母子的关系就像是放在了冰窖里烈酒,不如不见,不如不说,不如不问。
影片在镜头语言的表达上更是体现出了他们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如果母子二人共同用餐,那必定是长久的沉默、尴尬,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二人共处还是分别独处,镜头中的母亲一直处于右边,而儿子一直在左边,剩下来的镜头画面更多是食物、书籍或是别的杂物。这样大面积的留白空间,人物却置于镜头一隅所表现出来的颇具安东尼奥尼的冷漠感。
相较于爱情和生命的主题来说,电影中母与子的关系是被表现的最为完整,也最为细腻的。电影中有一个片段令人意犹未尽,当儿子接到了一个朋友电话,正处于冷战状态的母亲立刻把震耳欲聋的电视声音关小,停下为掩饰愤怒的刀叉,竖起耳朵仔细聆听儿子与电话那头的电话,直至电话中断,她才恢复刚才的冷战情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父母对子女的爱并不是在每一次的大喜大悲中才能表现出来,而是渗透在生活的细节处,真正父母之爱,与空气无异。
写到这里,让人想起了多兰的电影《我杀死了我妈妈》,记得电影中有这样的对话。
电影中所刻画的母与子,像极了爱到深处的情侣。
春意暂停却茂盛无比,迈入死亡边缘的母亲仍是爱着自己的一事无成的儿子,弥留之际,春意暂缓。
【About 爱情】
在我开始议论电影里的爱情之前,我想以卡夫卡的那封给米伦娜的情书起头:一对夫妻以这种方式联系在一起,被带上绞刑架。我想这就是爱情的最初的起源,和最终的结尾。
影片主要描写的是刚刚狱中归来的儿子的爱情,这不是一部主要讲述爱情的影片,没有浪漫的邂逅没有甜蜜的情话,可爱情中该有的起承转合,《弥留之春》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初识、相爱、离开。就像既定的公式,以命中注定似的开始,再以无可奈何结束,
你说,爱情到底藏于何处呢。那些硬是要把电影中对主人公的爱情生活的表现,看作成是导演对于社会边缘人的情感关注,上升于人文话题,那实在是太过于高估“爱情”这两个字眼了。与热烈开始,以平淡告别,如果拿去男主角的身份谎言再换上别的生活磨难,我想仍然会得到最后女主角对于他们之间爱情的评价:蠢货。
导演对于爱情更倾向于冷峻,在“安乐死”小组赶赴主角家中,借着台词导演把他的爱情观表现了出来:
爱情会让人转变身份的,男人会变成父亲女人会变成母亲,所以爱情之所以为爱情,并非仅仅是因为爱情本身。是一种生命的牵绊,不同的是这样的牵绊卡夫卡解释为绞刑架,导演则定义为神圣的婚姻路途。
【About 生命】
在同年法国电影《爱慕》中,生命是弱不可击的、慢慢失去活力和尊严的,是不堪直视的。可在《弥留之春》里,导演把同样的命题,阐释为一部电影。
经常听周边的朋友说:如果我能活得像一部电影就好了。然后叹了一口气,继续自己乱七八糟的生活,而导演告诉观众,你的本身就是一部电影。你所经历的磨难、幸福甚至是每一天的早晨都是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所以,我们实在不用为生活中的不如意,而感到愤恨、忧伤,你之所以为你,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存在。
我的一生并不快乐,可我是我一生之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身逢何时,生命都是无比珍贵的存在啊。
所以,《弥留之春》的老太太最后选择了安然死去,在服下特制的药水过后,她在儿子的目送之下安然死去。这是属于她的人生,无关乎什么历史人文抑或是她的丈夫儿子。
并非是什么阿Q精神的作祟,而是一份释然和超脱。如此,我们便可更加坦然而活。
在自己的选择下,除了对生命的留恋,就不再有对死亡的恐惧。这便是电影对安乐死的阐释。
《弥留之春》获第38届凯撒奖提名
生得体面,死得体面,谈何容易!太难过了……
本月最佳啊
男主角从始至终就一个面孔。医生、陪护人员表演极失败。就老太太有点儿看头。镜头处理死板。
他们的爱是残酷而纠结的,争吵、对峙、分开、等待和解。誓死不愿说出口的爱。唯有死亡,能给他们带来春日的一丝温暖。死亡,不是一个谜题,走过的人自然明了。
耗尽气力在生命之河里浮沉跌宕,不知这一生美好与否,但都是独属于自己的一生。镜头一直清醒地对准这对母子,他们歇斯底里争吵、煞费心思和解、按捺一生拥抱,亲情已这般被日常稀释,怎么舍得浪费。导演最后让每个人看清了那瑞士雪山的拼图,有时候即使知道终点,还是得捱过一个又一个黯然心伤的夜晚。
同是安乐死题材,与《在瑞士的日子》不同,此片的侧重点在于母子矛盾与死别时的最终谅解。
如果让你看着自己的母亲安乐死
最后一幕催人泪下。
子欲养而亲不在,深沉的爱通常是无声的。
赞!!
史蒂芬·布塞真是一招鲜吃遍天。
如何面对死亡。
临死之际,老人忍不住握着儿子的双手猛亲,“我爱你,儿子”“我也爱你,妈妈”。当时一泪奔。那个体面的女人一生唯一舍不得的是儿子吧。
压抑、隐忍,却是母子生活中最真实的存在;心里有爱,却不知如何表达,还总会被生活的情绪不断冲刷。最后握着手看着母亲离开,只是那句Je t'aime来得太晚。从母亲收拾房间上路眼泪就没停过,强推。
目前最喜欢的一部史蒂芬·布塞,法国版的《楢山节考》,没想到能这样自然的处理安乐死题材。恰到好处的配乐,大量日常的室内长镜头,厨房内做各种吃的,有规律的做家务,庸常与无常的生活与生命,面对死亡问你的一生是否美好时却回答不出,就连记录自己在时间里存在过的泛黄照片也被撇到一边的无用,很复杂矛盾的心理老太太演得真是太好了。林顿和波兰斯基老婆的感情戏从开始到结束交待得十分直接迅速,与这边很慢的母子俩偶然的争吵爆发和默不作声有很大的对比,唯一欣慰的就是那个胖邻居和可爱的大狗狗了吧。法国文化中心。
弥留在《春意暂迟》里的自然主义之风不仅能融化《耶里肖》当中的经济危机,也能将世间所有的冲突彻底平息。我们在布塞这部家庭伦理剧当中看不到一丁点儿政治诉求但又无时无刻不在感受他的政治观点。人到秋年的男主与弥留之际的母亲大概都意识到了人生里那犹如冰冻的现实,然而唯一的问题是,象征终结但又挽留尊严的安乐死并不能在这个处于分裂状态下的家庭社会里施行,天国瑞士显然不是利己主义者的家。母与子最终的和解不是通过以爱之名的谎言而是建立在以《爱》之名的感性互动之上,因此我们必须要从人道主义角度去《衡量一个人》选择《开战》的动机。
病篤老年與失意中年在家相看不順眼,狗成了唯一的接點。母子倆先是爭奪狗的注意,最後也因狗和解,扶持著面對死亡。神奇的狗啊,若不是設置了牠,這剛硬生冷的故事,動人程度將大打折扣吧。
拍得太过沉闷,几乎完全无视了母亲与儿子之间的过往,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什么母子关系这么恶劣,没有任何交代。最后半小时的高潮居然让我差点昏睡过去。。。安乐死在片子的运用充其量只是感情的催化剂,并没有讲述多大的关联。 4.2
我记忆中观影史中第一部关于安乐死的电影。可圈可点。母子男女主的表演实在实力超凡,Vincent Lindon 属于爆发力超凡型,Hélène Vincent实在是法国同年龄段女演员中的皇后。整体趋平的现实主义,避免戏剧化,无比贴近生活。很多设置都可圈可点。家人就是一种长时间生活在一起,但交流方式已经固化以至于交流总是徒劳的存在。
即使争吵恶语漠视还是因为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