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片头的“出品人”和“联合出品人”里有张一白、张嘉佳两位大师,我就觉得电影“稳了”。
国产青春爱情片的业界,还有比张一白更会把故事揉得稀碎、比张嘉佳更会制作PPT的导演吗?他们能投《后来的我们》,说明这部电影一定秉承了俩人的电影美学啊。
能够被《前任3》感动的稀里哗啦的人,应该也是可以被《后来的我们》弄得梨花带雨的:对于套路近乎相同,情怀营销如出一辙的爱情片,她们可以哭一次,就不在乎多来一万次。
几乎所有急剧成长的城市中都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美学真空地带:大量新观众来不及通过对艺术的漫长接触来培养成熟的判断力,对于他们来说,表层的、外在的、即时的刺激或煽情,才容易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很难想象这是傅谨在《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中,对于上世纪初京剧面临的大众文化环境而做出的总结,它对当下青春片的主力观众其实也同样受用。
穿着光鲜的走近三四线城市的电影院,拉上三五闺蜜甚至挎着自己的男朋友,伴随着电影里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忽然想起那个早就在微信里被拉黑了八百年的前任,伴随着直白的主题曲,宣泄那些由“矫情、虚伪、怀旧、追悔”而催化出的眼泪。
情感共鸣和情感营销,是当下国产电影的关键词。它们瞄准了小镇青年的泪腺,酝酿出了《前任3》19亿4051万的票房,也催生了《后来的我们》的一系列破纪录的新玩法:
一轮情感营销刷新了猫眼“想看”史上最高,也制造了预售1.2亿的惊人成绩,让我都开始反省自己,太不懂电影、太不懂观众。
还好,《后来的我们》在首映当天由各大院线曝出大面积退票事件:利益相关方通过第三方购票平台以超高预售锁定排片,同时向观众制造虚假热度。一方面以一部亮点有限的中低成本爱情片拿到了五一档50%的排片,另一方面也吸引了跟风观众赶紧去看看这一票难求的好电影。
我很欣慰还没有太不懂这个世界,这片的热度确实有猫腻;我也很疑惑,真的不懂你们互联网+电影圈,全新的注水锁场营销套路这么神奇了吗?
都这么神奇,还拍什么好电影啊,电影变成了一种真正可控的生意。大家就比谁的套路新颖,谁的资源给力好了,建议梁静茹的《勇气》也可以马上拍起来。
当《后来的我们》变成了《造假的我们》,本来就令人感到狡黠的“泪点营销”还伴随着金蝉脱壳的“退票魔法”,久病不起的青春片市场几乎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从2013年的《致青春》到2018年的《后来的我们》,国产青春片大行其道的五年,是观众百折不挠的岁月:你刚逃过郭敬明的魔爪,又进入了张一白的地盘,好不容易等来刘若英,其实也只是一场旧瓶旧酒的幻局。
人有梦想是好的,但周冬雨老是对着北京喊话,是不是也挺“君子立长志,小人常立志”的尴尬?
小时候,看着电视里那些到北上广打拼的小镇青年,在公交车上,在广场上,在自行车上,张开双手和太阳肩并肩的时候,总要激动的喊话:“北京!我马上就要发财啦!”
这时,一股油然而生的敬佩之情涌上心头。后来成年以后,再看到有人在电影里喊话的时候,就觉得这也太励(sha)志(bi)了吧?《后来的我们》对主人公的北漂生活展现的细腻程度,几乎要让人以为这是《北漂的我们》。不过在刘若英的手下,北漂也呈现出了光怪陆离之感:
首先就是没文凭的周冬雨,什么工作赚钱干什么,看起来挺正常的。但是男朋友换了一个又一个,都想结婚买房,最后总有各种原因吹掉。充分说明了爱(矮)笑(小)的女孩运气也有很差的时候。
接着是读完大学的井柏然,正经工作不找,要么在天桥下面兜售小泽玛利亚,要么就在电脑城里卖零件。最正式的工作要算游戏客服,结果一个没忍住骂了顾客,被人群殴了一顿。
井柏然觉得自己没本事,老冲周冬雨发脾气。周冬雨觉得井柏然太颓废,就离开他。而当两人分手后,井柏然一下子打满了鸡血,设计出了全城都在玩的爆款游戏,一下子从身无分无的小子逆袭成了游戏界的新星。
两人再次于飞机上相遇了,那叫一个想当年啊!已经有了老婆孩子的井柏然拉着周冬雨愉快地在雪地上奔跑,镜头来回地在回忆与现实之间任意切换,宛若意识流的小说一般无逻辑。
周冬雨不再颠沛流离,井柏然也不再怀才不遇。这说明男女主人公的八字不合,你瞧,分开之后经济条件都变好了。在一起的时候无论多么努力,都只有寒窑漏风,白水煮面。只要不再一起,立刻男帅女靓,红酒言欢。
刘若英对整部电影节奏的掌控极为失控:120分钟的电影没有一场逻辑通顺的戏。北京与老家、过去与现实这两组镜头无序的切换,让故事发展散乱无章,情感的渲染也凝滞不前。你甚至不能说它是PPT,因为就连PPT也是要求每一页有主题和逻辑的。
记得年初的《前任3》,于文文往方便面里掺了一个鸡蛋,韩庚从后面抱住她说:“以后不管挣多少钱,回家都要吃你的一碗面”。
三个月后的《后来的我们》,望着打游戏的井柏然,周冬雨说:“面,我给你剩了一半”,然后用勺子把从井柏然父亲家里带的酱,刮出最后一点放在碟子里,安静地说了分手便离开。
《前任3》里男主女浓情蜜意时,商量以后不再一起了怎么办:于文文说吃芒果过敏而死,韩庚说那我就扮成至尊宝的样子说一遍我爱你。后来,于文文吃芒果全身过敏,韩庚被广场保安架走,俩人说散就散。
《后来的我们》里男女主耳鬓厮磨的时候,也思考了同样的问题:井柏然在开发游戏,说如果男主人公伊恩找不到凯莉的话,它的世界就会变成黑白的。后来,伊恩找到了凯莉,世界恢复了色彩,只是他们变成了后来的他们。
两部电影的煽情点都是“前任”,实在是臭味相投。没有什么事物,能够对二三十岁的青年一击即中,除了大家都有的“前任”。这很容易叫人想起罗曼罗兰那段很著名的话: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改革开放后,单一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话语环境得到了极大的转变,直接导致了青年成长大环境的改变,再到进入新世纪面对着全球化的环境,社会已变得更为碎片化、更多地受到媒介的渗透,造成人们身份的不确定性,迷茫和压抑成为社会的情绪。
于是乎,近几年的青春电影中的理想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表现出来就是要么做着“白日梦”,把成功写的轻而易举;要么是青春“毫无梦想”可言,靠回味过去弥补对现实的空虚和迷惘,对青春理想的书写缺乏对抗社会的青春原始动力和勇气。
《后来的我们》就更厉害了,既有“白日梦”,也有“毫无梦想”。井柏然可以一夜暴富,看到前任再重温旧梦;周冬雨最大的梦想就是嫁个北京人,不能说嫁得好不算梦想,只是感觉要“七分天注定”罢。
失去对方之后,两个人似乎已经被青春给埋葬了:周冬雨继续换着男友,旺着前任。井柏然听着妻子关于孩子上学的唠叨,心里想着不在身边的周冬雨。除了爱情,男女主似乎什么也怀念不了。而除了大哭一场之外,现实中的人们很难在自己的故事里哭了。
有人把《前任3》的成功,归结为小镇青年文化的胜利。观众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的故事,哭过笑过之后,推荐给身边的人。于是,不常走进电影院的三四线城市青年们被成功发动。
数据显示,《前任3》的观影人群中,来自三四线城市的观众占比达47.4%,是同档期影片中最高的,一线城市观众占比仅12.2%,远低于国内影片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年轻观众占比高,淘票票数据显示,《前任3》24岁以下观众占比达68.9%。
我们还不知道《后来的我们》的票房构成如何,尽管造假事件已足够令人心塞。作为一个歌手跨界导演的作品,《后来的我们》的前期热度都靠着那一首《后来》。
它之所以能活生生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无非是一个可控的成本、一套不必大费周章的剧本,互相勾兑后能够产生不错的商业效益。因而,这样的爱情故事在市场里总有细分的受众,但也仅此而已。千万不要意外,《后来的我们》在全新套路和小镇青年鼎力相助下票房逆袭的奇迹。能把人骗哭,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小镇,倒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
只是这样一部“核算周到”的商业标准件,无疑令国产青春片“屋漏偏逢连夜雨”。
看剧本,《后来的我们》延续着国产青春片碎片化、幼齿化的风格,情节无逻辑,爱情靠口号。看人物,设定是固化的,表演则是僵化的。周冬雨胸小鬼大爱流浪,井柏然天马行空做游戏。除了老家、北京出租房几个镜头外,片中大部分探讨两性关系问题的场景都在航空公司安排的酒店。
从本质上看,它就是一些情感博主的鸡汤式段子与前任情怀相互勾兑的产品,我愿意称它们为10w+电影。有笑料但不够高级,有泪点但有强行煽情。电影感,不存在的。
绝没有鄙视小镇青年的意思,近两年来,这个群体一边频频扛起电影的票房大旗,一边承受着“审美能力不足”的指责。为什么他们愿意花钱买票去看那些在专业人士看来简单粗暴的电影,并且看完之后觉得还不错?因为只要你仔细去购票网站上看评论,就会发现:电影烂是真的,他们的感动也是真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人会永远停留在新观众的阶段,观众会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成熟,这种成熟会反过来对艺术创作者形成倒逼——近两年国产青春片在一线城市的全面溃败就说明了这一点。后来的观众,成了看爱情片流不出眼泪的人,但原因却不在他们自己身上。
电影散场,我一直拉着同伴问,为什么小昭晓不和见清复合?
他说,大概是觉得,对方低谷的时候没有陪伴,如今辉煌,自己也不配再在他身边。
讲实话,我不太满意这个答案。
第一次觉得自己可能有点直男思想,就是因为作为女生我都想不通小晓为什么不和见清复合。
所有现实的阻碍都已经消失,他们也都心存彼此。
我甚至也和见清想得一样——我已经那么努力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也有了你曾期望的一切,为什么,你还是不愿意给我一个机会?
后来想了很久,大概答案,早就有所暗示。
小晓更在乎的是精神的富有,而见清出于责任感,更希望能给爱人更好的物质生活。
就像小晓说的,就算当时没有分手,可能以后也会分手,因为两个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
他们俩坐在宾馆里,见清的儿子发视频过来,天真地说——爸爸,我要看左边,爸爸我要看右边,爸爸,我要看一圈,爸爸,我要看厕所。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说出这些话,当然是背后的母亲在“谆谆教诲”。可是见清只是突遇飞机取消而滞留酒店,妻子为何会如此紧张?
不难想出,两人之间的信任或许并不是那么坚实。又或许,见清早就有过让妻子怀疑的行为。
就像见清还和小晓在一起的时候,他那个怎么说都不能让小晓满意的女网友。
所以在雪地里,见清说,如果当时我们不管不顾结婚了,小晓只是答,也许你已经有了十个小三。
所有女人都渴望安全感,希望在爱人心里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特别的存在。
可惜很多时候,男人的不轨,也许仅仅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是那么差劲。
但或许,这些都不是答案,答案仅仅是,不够爱而已。
比起爱你,也许我更加爱自己。
所以一个没有下地铁,一个没有上地铁。
所以一个选择不解释转身走,一个选择到此为止不再挣扎。
后来的见清问了很多如果,唯独没有问,如果当时我再努力一点挽留你,你还会不会回到我身边?
后来的小晓说了很多也许,唯独没有说,也许当时我再坚定一点,再爱你一些,最后就不会有那么多遗憾。
遗憾之所以令人惋惜,从来都不是因为不可能,而是因为我本可以。
我本来可以拉住你的手,但是我没有。
我本来可以不放开你的手,可是我没有。
说到底吧,所有的分开,不过都是因为不够爱而已。
倒不如洒脱点放手,反正后来的我们也只能说我和你。
从昨天晚上开始不断发酵的,关于《后来的我们》在猫眼平台操作下的“退票事件”,再次用令人震惊的数据揭开了行业乱象。
上映首日,影片创造的1.22亿的预售和单日超过2.8亿的超高票房背后,是“饥饿营销”的又一时代“鲜”例——通过锁票制造“现象级”假象,影院调高排片、观众提前购票,从而形成了循环,终于在循环之下,“热度”被凭空捏造,但又迅速成为了真实存在的东西。
当然,猫眼目前也迅速发出了澄清文,事态如何发展、真相究竟是什么,尚未有定数。
那么,暂且不管退票风波,《后来的我们》这部片子本身的品质怎么样呢?
我们邀请到8位影迷聊聊他们的观感,得出的结论是——它远没有及格。
综合评分:4.5分
徐若风
6分
田壮壮的林父值一个金马男配提名;
周冬雨自然、驾轻就熟,再这样下去几年后可能就要金马二封;
井柏然虽被二人碾压,仍是演艺生涯迄今最佳级的开挂。
但除了演员群戏佳和制作水准(摄影/配乐/剪辑)等撑场面外,还是张一白那套矫情不说人话台词+爆款文拼贴的思路,很“国产爱情片”特色;叙事结构则和《匆匆那年》如出一辙般堆砌段落,连贯性经不起细究。
欢乐分裂
5.5分
以过年为主线的十年流离,感人之处都出于「回家」与「漂泊」的乡愁离绪,可惜被爱情戏吞噬得太单薄。田壮壮贡献定海神针般的演技,周冬雨在开挂路上越走越远,井柏然竟也有不小进步。
幸福的标准未必不是物质,精神同步与自我认知则更重要,无疾而终的感情何必再见,我从这个城市的这个地方一百次走过,从不会幻想重逢的尴尬。
剧本太碎难以成戏,奶茶大型怀旧mv集合,对情感的肆意缺乏掌控能力。
杜笃之、李屏宾、廖庆松三人组可以组团成国产片技术团了。
冰山的阴影
5分
用精心粉饰的流水账来诉说故作腔调而无处安放的乡愁。矛盾全靠拼,金句全靠攒,散文不散文,情节也不情节。
国产电影,无论观众还是创作者永远只懂得感知及把握如言谈、道具这类乍看有形实则空洞的情绪坐标;若要塑造个扎扎实实、由内在心理来驱动行为的丰满人物,到头来还得靠田壮壮这种演员自己动手。
PhosphenesRay
5分
能看出来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色彩、布景、对北漂生活的描写都挺到位,田壮壮也的确出类拔萃,在不动声色中令人潸然泪下。
然而,作为一部试图从情感上与观众产生共鸣的片子,它时不时发作的矫情病非常致命。那些用诗朗诵语调说出的微博午夜情感金句与影片整体力求写实的基调格格不入,加上琐碎的剧本和过犹不及的煽情音乐,一不小心就又变成了一白张擅长的MV。
在这样的过程中,主题向下深入的可能性也就被阻断了。
迦南
4分
电影之中所谓的“生活感”是个十足伪命题,在一些细节上展现的一丝亲切感下一秒立即会被文本化矫情的台词所击破。就好似结尾田壮壮俯身写信的这个细节,真的太好了,但是下一秒钟就说出一番关于缘分的见地,真的太分裂了。
观感更像是经过实际考察之后有距离感和居高临下姿态的设计。尽管聚焦的是北漂的爱情与生活却其实几乎触碰不到本质,内里还是无病呻吟。
好在赖于演员的表现能够撑起,田壮壮真的表演得太好了,结尾难得的眼眶一红也是赖于他的演绎,他才是这部电影的“生活本身”。
奥特小曼
4分
不得不佩服金马的团队太强大了,把一个稀碎的文本做得还算有味道。一部关于《后来》的大型MV,献给那些曾经北漂的人,以时间为主线,黑白与彩色影像的撕裂,加情怀佐料制造的催泪弹。
物质欲望与精神需求的交叉,不知不觉中爱情已经变了味道。确实很刘若英,但也只能达到那种程度。台词略做作,演员的表演还尚可,纵观全片,最催泪的是田壮壮润物细无声的表演,一个眼神就能让我哭出来。
杨清宇
4分
一场叹为观止的营销胜利,我甚至认为“据说这片会爆”几个字,也是宣传词的一部分。观影过程犹如被一双黑手掰开了嘴灌下几十篇100000+爆款文。
每当两位主角在他们甜蜜与争吵的间隙说出为观众量身定做的“金句”,都令我瞬间出戏怀疑生活本来的面目。
实在看不到几个带有电影意识的设计,可惜了强大的幕后团队(我倾向于李屏宾等人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把噗
3分
苍白无力的文本,几乎所有设计都源自浅薄又刻意的想象,宛如一份为外省小镇青年量身定做的“北漂”图本。
要爱情没爱情,要回忆没回忆,要北京没北京,要奋斗没奋斗…剩下一点亲情也只发生在田壮壮和周冬雨之间。最好的应该是周冬雨吧,活脱脱一个让人喜欢的水瓶妹子。
首发于公众号:风影电影
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后来的我们》这个电影名字一共包含了三首歌——刘若英的《后来》、陈奕迅 的《我们》、五月天的《后来的我们》。
因为刘若英,大家都想当然的认为,这是歌曲《后来》的衍生电影,但看完片后,观众会发现,这电影除了片名和意境以外,和《后来》的关系似有若无。电影里面既没有白色栀子花、也没有蓝色百褶裙、更没有十七岁仲夏,电影大部分场景都是冬天、拥挤的列车、窘迫的群租房,和《后来》这首歌里加了柔光的清新场景对比起来,《后来的我们》要更接近现实生活本来的样貌。
电影根据刘若英一篇小说《过年,回家》改编的,所以开头就是周冬雨和井柏然在春运列车上相遇,两个北漂年轻人来自同一个故乡、向往同一个北京,共同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惺惺相惜。不得不说,来自台湾、没有北漂经历的奶茶,把北漂生活拍得比近期的《北京女子图鉴》要真实多了。
同样是北漂女子,奶茶镜头里的周冬雨住群租房、深夜忍受隔壁咿咿呀呀的叫床声,卖货忍受老板的脾气客户的挑剔,为了省钱一日三餐吃泡面……再看看隔壁的戚薇,住了不到三集的廉租房就飞黄腾达了,女上司的豪宅廉价租给她、背着LV挤公交、男友送她上千块的内衣、动不动跟客户掀桌子……
这两部作品一对比起来,怎么能让人相信,住地下室吃泡面的周冬雨和背着LV的戚薇会出现在同样的公交上?她们甚至漂的不是同一个北京,可能不在同一个次元里。
同样身为北漂,虽然我没住过地下室,但去年冬天在大街小巷地铁上看到过拖着大包小包匆忙离京的人深有感触。刚毕业时我也租住过环境很差的房子,被暴脾气的舍友排挤得每天回家低头做人,大多数出身平平的我们,应该都会经历这样一段困顿时光。《后来的我们》把这种年轻人的困顿日常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的主角是在北京、上海、广州奋斗的每一个年轻人,他们没房没车没钱,但有一颗不怕输的心,怀抱着大不了从头再来的冲劲来到大城市,渴望出人头地。
相同的理念让男女主走到一起,他们穷苦的日子因为爱情而生出了一点光。因为有你在,吃泡面也很美味,住地下室也能看到阳光,发传单也有了希望……北漂生活很艰难,如果有一个人陪着自己分担这份艰难,那么一切苦难都有了出口,就像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林见清是方小晓北漂的支柱、而方小晓是林见清继续北漂的动力,他们都是彼此在北京唯一的暖。
看到他们拥抱取暖的戏时,是我第一个泪点,爱情可以成为艰苦日常的救赎,也可以成为对抗命运的武器,你是我的软肋、也是我的盔甲。可惜的是,后来的你,成为我最大的遗憾。
对,这部电影的爱情并没有一直发糖,它并不是那种给你造梦给你王子的爱情片,它不是一派祥和大团圆,里面的主人公除了谈恋爱还要工作,要赚钱生活,这是它最大的真实。也是因为生活,因为现实压力,他们渐行渐远,这是我第二个泪点。两个人在一起可以只有爱,但两个人要一直在一起不能只有爱,后来,你会发现,爱情败给命运是自然现象,任何人、任何事情在命运面前都不得不低下头。我们抱得再结实,都比不上命运轻轻吹一口气,“我绝对不能放弃你”变成了“我终于失去了你”。
就像田壮壮老师饰演的林父在戏里的一句台词“想要不负此生,真的很难”,这是我的第三个泪点。过来人的林父,明白一生中无能为力的事情太多太多,比如两万平方米的大house、比如4S店里的红色跑车、比如夏日街头的大长腿、比如爱情、比如你……就连英国王子,都治不了脱发,你又怎能要求,每个喜欢的人都在身边?别再说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爱而不得,才是人生常态。
所以,方小晓后来也成为了明白人,在林见清说出了“如果当时你没走,后来的我们会不会不一样?”时,她说“如果没有如果”。嗯,世界上没有如果,我们也再也没有后来。不过,还是谢谢你,曾经让我感受到被爱,和我一起走过这城市的每个四季,那些温暖的昨天,都是最闪闪发光的回忆。
可以说,《后来的我们》给“爱而不得”下了一个异常丰满的注解,它把爱情里的甜蜜、纠结、痛苦密密织了一张网,每位观众总能在这张网上找到自己的几个点,大概这就是它让这么多人飙泪的原因。从“爱你”到“错过你”,不过两个词,却花光了我一生的运气。
“如果有一天伊恩再也找不到凯莉了会怎么样?”
“伊恩的世界可能再也没有色彩。”
林见清和方小晓,如同这世间的许多人,为了梦想在北京闯荡。
幸运的是,那段贫穷而艰难的日子,有他们陪伴着彼此一步步走过来。
偌大的北京,卑微而渺小的两个人,在这座城市的高楼大厦,霓虹繁华的对比下,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两个人在大学的夜里舍不得打车回家,起分同一碗泡面。
林见清总是会在方小晓被伤害后出现在她身边。当方小晓看到自己的男朋友在跨年夜搂着自己的老婆孩子出现在商场时,林见清拿下方小晓为了取悦男朋友而戴的长发假发,带到自己头上,说:“我说了不好看的吧。走吧,回家。”在方小晓每一个崩溃而悲伤的日子里,林见清就像黑夜中最后一盏灯。这偌大的黑暗中,有这一点温暖的光亮,就不算太糟糕。
林见清进了局子,方小晓替他回家过年,替他给了老父亲温暖,维护住了他的尊严。方小晓回去的路上,边走边哭,我想,肯能是亲情的感动,生活的艰辛,坚持的倔强,未来的迷茫。无论多艰难,她都陪着林见清度过了拘留的那段日子。
他们,就好像刚好出现在彼此生命中的天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有彼此的拥抱,日子好像也就没有那么苦了。
“他对你好吗?”
“特别好!”
“怎么好?给你买手机不是对你好,他可以为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吗?”
方小晓在经历了很多个前男友后,终于找到了这个可以为他她上九天揽月的林见清。他们就像阴暗的出租屋窗口倔强盛开的小花一样,靠着彼此给对方的信心和温暖,就可以坚持下去。他们因为找到了一个旧沙发而兴奋不已。一起创业的伙伴一个个离开,所有人都不相信他们会成功,只有方小晓坚定的相信他。而这个陪他度过最艰难的日子的人,最后却没有在一起。
“如果那天你没有走,我们会在一起吗?”
“如果那天你跟我上了地铁,我会跟你一辈子”
对不起,在那个倔强而无所依靠的年纪里,我们错过了彼此,我们似乎没有勇气再去面对焦头烂额的生活,支离破碎的感情。没有了方小晓的林见清,在经历了几天的颓废后,看到窗口倔强开放的小花,似乎明白了什么,要在这座城市生存下去,需要的不只是拼命。也许就像方小晓说的,如果没有她的离开,就不会有他后来的成功。
他的游戏终于火了起来,失去了凯莉的伊恩,向每一个遇到的人说:“如果看到凯莉,请帮我跟她说声对不起。”在小摊吃着面的方小晓,看到电视中那个熟悉的身影,诉说着自己游戏的由来,她热泪盈眶的笑着,对!他成功了!我就知道他会成功的。
“I miss you”
“我也想你”
“不是,我是说我错过了你”
十年后相遇,像第一次相遇一样,大雪纷飞,交通滞留。我们又遇到了彼此,但我们已经不是当年的模样,我可以和你笑着谈论当年青涩懵懂傻乎乎的往事,却也会沉默不语暗自神伤。我们还是错过了,不是吗?
“你爱过我吗”
“我一直都爱你”
我们分开了,但我一直爱你。谢谢我们陪伴在彼此生命里,谢谢最艰难的时光有你陪伴,谢谢你教会我勇敢,谢谢你让我懂得如何去爱。你一定会找到那个愿意为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人。就像《后来》里面唱的:如果当时不那么倔强,是不是也不那么遗憾。
最后找到了老父亲写给小晓的那封信,伊恩也找到了凯莉,就在父亲那幢亮着昏黄灯光的小房子里。外面风雨飘摇,这里永远是温暖的港湾。老父亲言语不多,却什么都明白。父亲想要的,从来不是什么繁华的都市,宽敞的房子。不过是希望孩子好好的,生活顺心,开心。无论你们两个最后有没有在一起,在外面累了,就回家。
每个人的青春中都会有这样一个人吧,无论友情爱情,陪你走过生活的荆棘,冬天的寒冷,也许已经从彼此的生活中离开,也许正在经历。谢谢你,陪伴过我的青春,谢谢你教会我的,我们都会坚强,勇敢,笑着去面对以后的一切。你曾经出现过,便已不再是遗憾。还有,在外面累了,记得回家。
整部电影就像奶茶本人的气质一样,平静温婉却又倔强,没有青春影片中烂俗的情节,两个人回忆着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却能让每个人在其中找到自己或者那个人的影子。找不到凯莉的伊恩,生活没有了色彩,终于明白为什么2018的镜头都是黑白的。而收到老父亲信的那一刻,伊恩和凯莉在爸爸熟悉的房子中重新相遇,生活也重新有了色彩。我们都明白彼此都回不去了,但是依旧爱着你,愿你一世安好。
就像《后来》这首歌中唱的一样,你都如何回忆我,带着笑或者很沉默。每句歌词都可以对应到林见清和方小晓的爱情中,也映衬着芸芸众生的爱情。最后彩蛋刘若英《后来》大合唱结束后潇洒的转身,就好像方小晓,这个倔强的女孩,一定会找到那个可以为她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男人。
所以啊,如果你也处在生活的残酷和爱情的繁琐中,请你好好转过头,看看身边的那个他(她),如果可以,让我们放下那些无关紧要的争吵,彼此都放下一点点自己的坚持,好好的度过余生吧。愿后来的你们,终不再错过。
北京,一个在四月被各种影视剧妖魔化的城市,在四月底终于迎来了一次相对正常的展示。没有贩卖焦虑,没有美化成长,没有虚假的灯红酒绿,也没有伪善的心灵鸡汤,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是一位台湾导演刘若英拍出来的。
在《后来的我们》里面的男女主角虽然穷的过分,但至少活的挺真。因为太穷,朋友都开玩笑说这应该是天通苑、回龙观爱情故事。尤其两个人住的那个房子,在群租房被清查之前,也是到处都是。即使在去年,我家的对们也是一个群租房,夏天天天看着门,偶尔路过会看到一个穿白寒山的宅男开着嗡嗡的风扇,对着键盘啪啪啪的拍着,在门口都听得到;还住着送外卖的,一个穿着蓝衣服,一个穿着黄衣服,竞品公司的两个人在同一屋檐下;应该还有一对情侣,会把刷完的鞋子放在走廊的窗台,一双男生运动鞋,一双女服务员的那种黑色矮跟布鞋。林建青和方小小会让我想起,他们两个刷完鞋子,应该也是会放在走廊晾干吧,毕竟他们的那个房间也没有窗子。
在这样一个24小时都要开灯的房间,两个人的感情发展就像没有太阳晒的植物,也是容易营养不良。从风霜露宿里以为找到了一个温室,知寒冷,知保暖,但长时间的没有阳光的滋润,最后也就枯萎了。还好,他们最好的时光都是在这个房间里发生。
和朋友说起这段,就觉得他们虽然生意苦,但生活甜。恋爱的甜是薄荷糖的那种,虽然甜但会麻痹人的,在苦的衬托下,反而更会让人沉溺那种甜。两个人虽然在鼎好一上一下,但在最开始,几层电梯就是两个目的地的起点,一个的起点是有房子的家,一个是有你的家。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电影都会像个HR一样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来北京?大部分都会回答的空而大,小晓的回答倒是目的性明确也很强,之后在电影里就变成了稍微失控的方向盘,偶尔打偏,偶尔偏离轨道,一直到中间才把方向打正。而见清就像副驾驶上的一个磁场,能把她往回拉扯,最后让正负两极吸引到一起,成就了两个人的恋人关系。
但这一路的磕磕绊绊就是恋爱中最容易被回忆起的东西,不管是大东北的嬉笑玩闹,分租房的床上床下,还是过街通道里的相互解围,他们的积累和升温都是缓和的,最后在世贸天阶的对视打趣,才终于把信号正视衔接。(剧透一点,电影里面有个龙套是李剑清演的,一直低着头脸都没露,之后他就成了个自带BGM的人,每次出现都在唱着歌,成了电影背景音乐。第一次出现就坐在林见清旁边,弹着吉他唱着歌,唱的是《匆匆》,歌词是李宗盛写的,第一句就很回温:“分租房每月三百,紧挨着烟囱”。)
之后进入了我最喜欢的一段剧情,两个人的感情有冲动但不drama,琐碎有烟火气。表白的那段很有学生气,尤其上个十年,男生都的惯用套路都是在醉后表白,不知道现在的小孩还用不用,但井柏然演的让我觉得,那场戏他应该就是喝醉了,眼睛一圈红红的,眼神也惺忪,但一笑就呲牙咧嘴,在表白前的烂醉中保持不说错话的清醒,那种好是可以牵起观众回忆的好,而周冬雨刚好给了他一个流畅的回应。
就算他们穷,但他们不贫。多少人为了一个表白大费周折,点蜡烛,放礼花,叫上一群人见证,成就男方或女方的公主梦。这没什么不好,也不是贬低,不是杠精,只是想说,这不是必须品。至少林见青和方小晓不是这样子,也挺好的。
第一次很感动是两个人在车站的一段。北京的冬天有一种特别的冷,那种冷干涩又没人情味,尤其在没有打车软件那些年,更甚。就算在半夜,车也很多,但就没几个愿意停的,就看到有些人就在车站不停的低腰看,有没有车来,而公交车又总是没有时间概念,有时等一个小时不来一辆,一来就来一串,跟火车皮似的,所以就真的很冷。林见清把方小晓抱起来放在防护栏上,然后两个人乐呵呵的笑着,特别甜。后来林见清说的我们打车吧,这句话,就像句情话。
因为电影的感情故事双线并行,所以在中间经历了一次剧情转折,两个人进入了一种很作的状态,有时都作的莫名其妙,针锋相对又互不谦让也互不理解。即使把出发点定为“为了你”也非常的横冲直撞,不是试探彼此底线,是深挖彼此的底线。
我觉得是,我作不是因为我爱你,我作是因为我只能作你。
两个人仿佛觉得既然我们的地基已经打好了,上面再怎么花样也不会塌,但目的都是为了给我们盖一个高楼,楼里的你一直也没跑出去。你要房子,我要你,那我赶紧弄一个房子装下你。
然后经历一次感情地震,房子就塌了,地基是保留下了,但都留在了彼此的心中,它变成了一个钉子户,之后只能在旁处另起高楼。
这部电影啊,是单身观众的回忆录,是情侣观众的预防针。
虽然电影叫《后来的我们》,其实核心是《后来》,到最后就是“你都如何回忆我,带着笑或者很沉默,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只是后来他们不是学会的是不是如何去爱,而是如何安全,这就是另一条感情线。
在这条感情线里,他们克制了行为,却难克制情感。
情感嘛,本来就是难克制的。又不是一个硬盘,说格式化就格式化。林见清给室友修电脑时不也说,你那些东西都不在系统盘,没事。而感情刚好相反,所有的东西都在系统盘,他们格掉了其他的存储,唯独没格干净系统盘。
他们有说有笑有哭有忍,最终保持清醒,笑谈过往,最后拥抱了一下。就放起了电影主题歌《我们》,没有句点,就已经很完美了。
除了感情双线,还有一条线是《回家,过年》,刘若英的那篇小说,片头说的IP源头。而这条线的田壮壮吸干了所有观众的眼泪,电影结尾处,身边形成了立体声式的哭泣,总结了什么是“后来的我们”,只要有我们,就已经准备了一个后来,这个后来就是,缘分这件事彼此不负就够了。
而两个人的结尾最后用了前面埋好的梗来处理,当满屏幕的像网易云音乐的评论一般的弹幕滑过,各种人名,各种道歉,各种对不起出现,他们是在向前任道歉吗?不,他们是其实是向过去和解。和解不要再继续执拗,因为彼此不负就够了。
最初想看这个电影是因为有次听到了刘若英唱《外面》,《如果爱》的那首插曲,刘若英唱的很好。加之后面出的很多物料都是冬天的,总是会想起《如果爱》。有些地方也莫名的有连接,一个男主叫林建东,一个叫林见清,他们都在一个局促的房间,有着类似的椅子,煮着方便面,那时的他们,吃的不好,但好好吃饭。
如果不是我有一段时间没去影院,猫眼也刚好组织了见面会活动的话,我不会去看这部电影。
不是说看了这电影觉得不好,而是没看之前,我就已经对国产爱情片不抱任何希望。
近几年,别说拍好,能算得上合格的都很少。
哪一部在豆瓣打开,不是四分五分?
现在的国产爱情片全都一副德性。
几个三流编剧生硬拼凑出来的故事,找不到半点真实感;
随处可见的霓虹灯装饰搭建起来的粗糙场景,美其名曰复古情怀,而实际上除了在声色场所,你压根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痕迹;
烂俗无下限时刻透露着直男癌气息自以为搞笑的黄段子,好像只有这么拍才符合国情;
还有尴尬到爆、矫情到死、强行感人的正能量,
该有的细节找不到,没必要的想法一大堆。
如果电影院可以按下快进键,我都不知道自己要快进多少遍。
既然没有快捷键,那我宁愿选择不看。
带着这样的心态,或者说现状本是如此,我不觉得刘若英能拍得多好。
而事实上,她也确实没有拍得很好。
整体缺点明显。
电影想要表达的观点太多太散,整体节奏混乱还不紧凑。
导致你观影后,没法明白导演真正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就像男主一样懵逼,不知道女主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瞬间想脑补一下男主的咆哮体:“你不是想要嫁给北京人吗?想要北京户口吗?喜欢有钱人吗?现在我有车有房,啥都不缺了,你想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你却说你不要我?我特么真的不懂你!”
嗯,电影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明确和突出地输出一个价值观。
所以,如果你能从电影里悟出个什么道理,那只能归功于你过往的经历,或者,你的想象力。
好,说完这些,我终于要来转折了。
虽然这电影有结构上和主旨上的问题,但是哪部电影没有问题?
这世上本来就不存在十全十美的电影,豆瓣排名最高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9.6分,这么棒,还不是照样有人不买账。我特意算了下,一共一千零二十个人给了一星差评。
想说,权衡一部电影的好坏,其实很简单。
无非是将它自身优点和缺点去对比,优点只要明显多于缺点,那就是一部不差的电影。
然后对比完自身,你再纵向地和过往其他同类型电影对比,就可以得到一个更加合理的答案。
显然,比起目前大多数国产爱情片,这片已经好很多。
前面提到的那些烂俗伎俩,这片几乎没有,我们能看到的更多是贯穿始终真挚的情感。
是这些真实到好像是我们自己的情感被拍出来一样的东西打动了我。
可能你会说,卖黄碟,说一堆日本AV女优的名字,还有俩人的床戏,这和那些烂片没区别吧?
对,没错,是有这些情节,但你要看导演拿捏的程度。
床戏不等于瞎恶心人的黄段子,重点要看你怎么拍,你拍这个的目标是为了引起观众的生理反应,还是纯粹为了故事需要,其实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
Ok,要开始剧透了,请自行选择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说床戏。
等了太久,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他们都非常渴望和对方成为一体。
啥也不用多说,眼神对上了,嘴唇便顷刻碰到了一起。
随后便是火急火燎地拉起对方的衣服,井柏然和周冬雨俩人抱着彼此滚到了床上。
背景音乐响起。
镜头切换成了航拍的画面,我们看到他们生活在逼仄的北京出租屋里,镜头慢慢往上升,周围是和他们仅仅一块木板作为一墙之隔的邻居。
我不能说我没有看到性,但我知道导演想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们生活里、情感上的困境。
电影全片就是围绕着各种“困境”展开。
周冬雨饰演的女主方小晓是穷人家的孩子,没啥学历,却有一个想闯荡的心。
2007年,在北京返回老家过年的绿皮火车上,丢了火车票,被井柏然饰演的男主林见清捡到了,从而相似,成为了朋友。
方小晓一心想着找个北京户口的男朋友,这样就可以在北京这座大都市扎根。
林见清在北京读游戏专业,毕业后却做着各种奇怪的工作,始终没混出个名堂。
林见清一边吐槽着方小晓的历任男友,一边心甘情愿当着备胎。
我以为是林见清先喜欢方小晓。
但其实,也许早在火车上相遇的那一刻,方小晓就已经喜欢上了林见清,比林见清更早。
方小晓表面上目标很明确,而事实上她压根就没明白自己想要的什么。
所以才会在十年后,哭着说自己错过了,错过了那个她真正爱的人。
她说着“I Miss You”不是我想念的意思,是我错过你的意思。
这样需要解释的对白其实挺尴尬的,还要痛哭流涕更是不能理解。
多年后,如果我有机会和曾经爱过的人相遇,我情愿对话流于表面,也不想出现如此难堪的画面,当然最好是永远都不要再相见,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
电影用两条时间线展开叙述,一条是2007年火车上第一次相识,一条是10年后,也就是2017年飞机上的偶遇,画面很有创意地用了黑白色调,对比着过去彩色画面加了滤镜的美好回忆。
故事从07年讲到08年,再到09年,10年……分分合合,一年又一年持续地讲述下去,不时地跳回来17年,他们偶遇了便和着观众一起回忆过去。
打动我的都是回忆里那些很细微的地方。
有一幕,是他们在等公交车,天气挺冷,他们穿着棉袄,一讲话,能看见嘴里呵出来的热气。
等了很久,车还是没来。
林见清把方小晓抱起来,让她坐到栏杆上,估计是怕她站累了。
方小晓也许领会了林见清的用意,也许只是因为突然被抱起来,带着手套的双手摸起了林见清的头发,把自己脸贴上去,眯着眼开心地笑。
随后又环抱着林见清的脖子,借着拉力,往后仰着头,看着这个车水马龙的城市。
那一刻的他们是穷的,但穷得开心,穷得幸福。
他们对未来还充满期待。
有一次因为卖黄碟,林见清被抓入狱,过年没回家,方小晓替他回去看望他老爸,骗老人家说他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法回来。
后来出狱了,方小晓去找他。
他们走在落满枯叶的林间大道上。方小晓二话不说,掰过来林见清的脸,就对着他的嘴亲了上去。
我觉得那一刻方小晓的爱是伟大的,我吻你,是因为我爱,但我也希望可以给你力量。她希望林见清能振作起来。
还有被迫搬家的那次,因为实在带不了太多东西,他们把沙发扔掉了。
沙发不仅仅是沙发。 沙发是他们过往爱情的见证。
就好像你搬家的时候,把前任送给你的大公仔扔掉了一样的道理。
有些东西在那一刻就已经彻底消失不见了。
后来林见清终于有钱了,买了房,叫了方小晓回老家和林见清老爸吃年夜饭。
“我房子都装修好了,到时候你们一起搬过来。”
他老爸不想搬,俩人吵了起来。“那是你的好日子,我的好日子在这。”
方小晓把林见清拉到屋外说他不应该这样做,他却觉得自己没有错,“我们当初分手,不就是因为我没房子吗?”
方小晓说他不懂,湿着眼眶,转身离开。
他明明不懂你,却还自以为很懂你。
你想要的他未曾给过你,你不想要的,他却以为是你所渴望的。
当初和他分开,从来就不是因为嫌弃他穷,此刻的他仍然不懂。
再后来,林见清谈了新的女朋友,过年带她回家,老爸已经老眼昏花看不清了,但是牵过女孩手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这不是方小晓,那一刻他的内心是恍惚和失落的。
我想大多数期待美好故事结尾的观众,内心也是如此。
但是爱不到想要爱的人,其实才是人生的常态。
为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人,你可能会遇到,但一定不会是我。
“我真希望时间就停在现在这,就永远停在这。”
方小晓和林见清好的时候,说过这句话。
这句话表达的真相是,时间永远都在流逝,它不会为谁停留一丝一毫。
2017年,偶遇的时候林见清问方小晓: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那时你没有和我分手呢?
如果我们一起坚持到最后呢?
如果我当时足够有钱,
我们住进一个有大沙发的大房子;
如果我们当时就是不管不顾,
我们就是结婚了呢?
方小晓回他:
如果当初我们没有分手,
那我们之后也会分手。
如果当初我们冲动领证,
那现在已经离婚很久。
如果当初你一夜暴富,
那你已经有十个小三。
如果我们能坚持到最后,
那你就不会事业成功。
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
却没有了我们。
这世界哪来那么多如果?
没有了原本那些遗憾,也会出现新的遗憾。
这电影好的地方,就在于它对这些或美好或不美好的回忆做了真实又细致入微的刻画。
虽然细节多而散,甚至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但却也是这些细节才更还原和接近普通人爱情的样子,它们真实地存在每一段恋情里。
只要你真心爱过,你很难不被这些可以勾起你记忆的画面打动。
就像奶茶所说的那样,她拍的是每个人的爱情故事,她希望观众会觉得拍的就是自己。
这电影讲的故事,你可以说和奶茶无关,因为拍的不是她的故事,
但你也可以说和她有关,因为她拍的就是每个人的故事,包括她自己。
至于奶茶和陈升的故事,我觉得就没有必要去过多讨论了。
爱一个人本身是没有错的,表达对一个人的爱也是没有错的。
当然前提是建立在不破坏别人家庭的基础之上,所以电影的结局没毛病。
最后补充一点,后来林见清和方小晓一起去了酒店的情节,总让我想起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的王二和陈清扬的故事。
他们也是分开多年后,再次相遇,然后在酒店里聊起过去。
陈清扬说,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
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人生第一次想中途离场的电影居然献给了《后来的我们》,没想到躲过了《栀子花开》,却栽在了这一部上,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支撑着我坚持看完呢,原因是我一直觉得有那么多的明星为它站街,预售过亿的电影,一定有什么过人之处。当我的朋友告诉我还有40分钟就结束了,不会有什么好看的,我还是傻逼的认为我应该看完,然而这部电影用它惨无人道的矫揉造作狠狠的打了我一个大耳光,到最后基本上对电影绝望了,但秉持着看完电影才有资格吐槽的原则,强忍着心理不适和三观崩裂的风险看完了。
怎么说呢,这部电影的基调很稳,非常之稳。比如矫情造作的人物人格,男主说他觉得女主很特别,因为女主喝酒、骂人、打牌,我去你他么从小到大没见过女生是吗?会喝酒、骂人、打牌的女生遍地都是好吗?傻逼吗你;还有女主都最后了,男主说有房子住,有钱花然后你还矫情个屁啊,你俩是他么刚认识是吗?对方到底是什么人心里没点儿13数吗?然后几年之后又搁那儿如果如果的,我他么想打爆你俩的狗头,滚一边儿矫情去;再比如没事找事的态度,时不时吵个架,发个疯,女主说每到跨年遇到男主准没好事,对不起我不同意,你俩一直都没啥好事儿,不过你俩要是学会温和一点的话,说不定就会走到最后了(不过也许也不会,毕竟男主是个觉得女孩子喝酒,骂人打牌就很喜欢的傻逼)到处炸裂三观的剧情安排,男主作为计算机系的大学生居然去买碟,多年之后重逢的女主都知道男主结婚有孩子了还不打算放过,我也真是real不懂,总之看完这个电影我觉得自己的三观还在真是万幸了。现在只想问问刘若英导演,知不知道晚节不保四个字怎么写,她是问隔壁梁静茹要的勇气吗,拍的这么烂还敢上映,关键是还有一票明星为它站街,我写完这些就去查一下到底都有谁说它好看,以后这些人的作品都好好考虑一下,毕竟怎么烂还敢昧着良心说好,他们的三观炸裂成什么样、审美烂到什么了地步。希望看了电影的好好洗洗眼睛,没看的别浪费时间和金钱了,这破电影不值得
台词矫情的令人发指!
田壮壮老师连续发催泪大招,简直不给金士杰留活路
刘若英实在是太让人惊喜的导演,全篇架构简单却感情真挚细腻,更难得的是在前任的故事再加入了长辈的视角,全篇都没有《后来》反而是一些街角流浪歌手的民谣,好好听,票房超不过前任3我真的要气气气死了!
i miss you, i missed you. 田壮壮才是电影的镇海魂啊。“缘分这事,只要不负对方就好,不负此生,太难了……”人生,全在这封信里了。
不止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追梦过程中的得到与失去,与人生的大是大非相比,爱情是那么微不足道,却又弥足珍贵啊,它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地方和特定的人身上,哪一个不对都不行啊。除了周冬雨最后的选择之外,没有太多戏剧化的处理,但也正因为这个不同寻常的选择,将整个文本升华了。
看电影真的是一件太个人太感性的事 实实在在地被戳中了 就算有瑕疵 也没办法说不好
是《七月与安生》那挂的文艺片,看的时候边上一堆东北大姐在那里泣不成声……前半部:我日井柏然太帅了吧想跟他在隔断房里疯狂做爱了;后半部:追梦男孩不能沾不能沾,长井柏然那样都不行!男主最后成功的那个游戏核心创意根本就是抄Love You To Bits 的吧……
不知道多少人看过网飞出品的《蓝色杰伊》,这故事确实让我想起那部有关重逢和错失的电影,同样的黑白影调,同样的当下和过去之间的交缠。如果说哪里不好,或许在出租车上向北京喊话的桥段太尴尬,或许男孩儿最后的成功太浮夸,但细节和情感都还好,带着真实生活的蒸汽和茸毛。
拜托田壮壮老师多接戏接好戏!!!!太会演太催泪了。
最好的是演员,周冬雨完全开辟出自己的戏路。小井进步惊人,已长出美丽。最差的是编剧,没有一场完全连贯的戏,几乎都是攒的。
1.羡慕你们长得好看的,坐个火车就能艳遇。不像我,坐火箭都没用。2.周冬雨对69真执着,《奇门遁甲》里扇大鹏69个耳光,《后来的我们》说她69岁。3.为什么现在的电影全是拍北京,可不可以给广州上海成都一个机会?4.应该彩色部分倒叙,黑白部分正叙,至少8.5分。
卖光盘的地下通道,鼎好电脑城,北京的地下室和隔断房,舍不得打车,老家的辣椒酱…07年的北京汇成一道回忆光景。“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了我们。“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 前半段和结尾有抹泪…
荤段子还是挺搞笑但不懂片的三观飞机延误住酒店前任俩人进了一间房假如男主妻子没打电话来谁知道会不会发生啥后面还牵着手跑现任绿油油分手分的不明不白 挽回时周冬雨的拒绝也让人不明就里看的真尴尬唯一看点就是田壮壮想不通前任片怎么这么火年轻人更应该学学怎么沟通和表达爱
现在还把北京设定为梦想之城的,大概受众也是瞄准了小镇青年吧(多次冲北京喊话真是挺尴尬的)。剧情拖太长,唯一的泪点还是田壮壮演的老爸,周冬雨老演这种角色不会腻吗?
奶茶的少女心太尬了。男女主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突然开启青春疼痛对白。怕是对能火的网游有什么误解,整个网吧都在打纪念碑谷。。。。井柏然很赞!!!!!!!!!!最后,对不起,还有,谢谢你,你比北京美哈哈哈,感觉最感人的地方是片尾出现的北京站,总是能想起在那里送走的人。
我能指出这个片子一大堆问题,但是,还是会被一些细节所感动,就好像周冬雨说i miss you的时候。看完之后,你就明白,这确实是刘若英的电影,整个电影都非常刘若英。另外,这差不多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周冬雨了。
上九天揽月不难,难的是踏进的车厢没有你;下五洋捉鳖不怕,怕的是后来的结局没有我。我戴上自尊的假发,回到故乡换不回尊重;你留恋幸福的沙发,来到他乡弄丢了幸福。故乡容纳不了灵魂,他乡安置不了肉身。游戏里滚动千句抱歉,现实中只剩沉默。火车停运飞机晚点,现实黑白回忆彩色,最难是不负此生。
没有田壮壮的表演 这应该就是崩了吧 符号化的北漂故事 不成熟的认知 生硬的转折 刘若英还是挺活在自己想象里的
最后半小时你哭完我哭、我哭完你哭的观感特别煎熬,结尾用亲情来煽情好鸡贼。这电影就是清理ddrk义务宣传片。
7分妥妥的。周冬雨迄今最佳状态了吧,角色写的好,演得更好。刘若英做导演就是自带剧透。最佳前女友之外不忘占个亲情戏。宾哥很卖力。黑白段落比较符合刘若英气质,歌太多,结尾崩了。拿「如果爱」或者「相爱相亲」做参考系的话,如果真的是刘若英本人把北漂题材拿捏得这么地道,那真是天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