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比起前作2001来说,略有不足,不足在于前作中没有说明或者说留下悬念的东西,在这一作中依然没有说明,这一点让观众感到很不爽。例如本作中的开头虽然引用前作中鲍勃的最后一句话“上帝,天上全是星星!”,但是后来却又没有对此作任何说明,实在让人觉得遗憾。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想看完前作2001最大的疑问就是大卫到底去了什么地方,以及他后来经历了些什么神秘的事。这些,2010都没有提及,也许是这个问题导演本人也很难给出答案吧,但是作为普通观众,没有看到期待的东西,就会觉得很失望。
不过本作的最后结局,导演也花了点心思,不知道大家真正看懂了没有。就是最后那个木星爆炸诞生了第二个太阳,大家可能以为这就是结局了,有可能还会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搞了半天就弄出来两个太阳想说明什么问题?和前作有关系么? 对,我第一遍看到这,也觉得这结局设定得有点莫名。但第二遍看的时候我发现,结尾大卫命令HAL向地球发送的讯息是:
All these worlds are yours except Europa . Attempt no landing there.
所有的世界都是你们的除了木卫四,不要试图登陆那里。
然后片子的结尾有一处场景是一个冰冻星球然后慢慢出现了树木和湖,石碑立在湖中。其实这个地方就是木卫四!木卫四的表面的确是被冰层覆盖的,由于第二个太阳的诞生逐渐变暖,并产生了新的生命。再回想片子结尾处大段的读白,其中有这样的话:将来总有一天,新太阳下生长的孩子将会和旧太阳下生长的孩子相遇...意思就是木卫四会产生新的智慧生命。不知道这个新太阳是谁创造的?大卫鲍勃?抑或是什么神秘力量?
也许这就是本片的科幻寓意吧:当有一天人类发现了新的智慧文明,要学会与他们和平共处。
期待这一系列的续作,可以再拍的深入一点。
我的天啊,漫天的璀璨繁星!
-----大卫鲍曼(《2001太空漫游》男主角)
自从库布里克在1968年的大银幕之上为全人类展示了那无以名状的巨型星孩后,对《2001太空漫游》的解读与分析从没停止过。即便在2014年的今天,我们的时间线仍然被覆盖在这系列作品的宏大叙事空间体系中。《2010太空漫游》作为其续集的存在,自然也充满了无数的戏剧性,他同样承载了原作者阿瑟克拉克与库布里克在小说跟电影两个文本层面上的巨大能量,以至于我们有必要将探究的目光再度转移到他们的身上来。这场关乎宇宙的终极奥秘以及人类命运的谜题,对其答案的发现揭秘旅程终于开始了。
2001之后的太空寓言续篇
要说《2010》,恐怕我们还是要先说说《2001:太空漫游》。电影故事创意是基于阿瑟克拉克的一部短篇小说《The Sentinel》。原著小说的情节其实只有弗洛伊德博士在月球的部分,那篇原作小说非常的短,只有两千多字。主要是讲1996年一艘月球飞船侦查一个环形山时,发现一座山体上有不明发光物。弗洛伊德博士和他的助手爬上了山顶,发现这一发光物是有智慧的生命体留下的文明遗迹。他们最初以为是发现了月球生物存在的证据,后来又否定了这一假设。这个发光体实际是一个远远超过当时人类科技水平的精密仪器,而且还在完美地运转工作。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研究仍不能破解这部机器的功用,最终拆毁了它。弗洛伊德博士认为,这是距离银河系数亿光年外的一个遥远星系里的生命体留下的。他们可能在地球生命存在之前就已经进化到非常高等的文明了。他们在无限的宇宙中漫游,很可能在数亿年前就发现地球是个适宜生命体产生的星体,但因为他们的母星离地球太远,很可能永远也不能再回来,所以他们在地球的卫星-月球上安装了这个“哨兵”(sentinel是哨兵的意思),数亿年来一直监视着地球的进化。这条主线索后来一直贯穿在整个太空漫游小说的四部曲当中,在当时库布里克跟阿瑟克拉克相互合作最终拟出了《2001》的全部故事大纲(他俩就是电影编剧),而这篇简短的原作其实可以作为电影的前传跟设定大纲来做补充,同时也会解答很多影迷心中多年来的对于影片猜测与解读的谜团。
不过在电影的筹备阶段,克拉克与库布里克这两位大师级人物之间还是发生了一些小摩擦,创作理念以及表述主题上的不同使得克拉克对电影并不十分满意。《2001:漫游太空》的巨大成功令阿瑟克拉克动了向电影领域进军的念头,自己也想捣鼓出一部永恒不朽的佳作。不知道库布里克是不是有这样的诅咒缠身,总是跟电影原著文本的作者不对付。当年拍出《闪灵》后就曾招致史蒂芬金不满,后者在多年后自己亲上阵拍了一部但无人问津。1982年克拉克创作出了一本全新的“旧作”,就他新是因为作品本身确实属于新作,说“旧作”则是因为这部作品就是当年《2001》的续作-《2010: Odyssey Two》。而此次克拉克并没有文人相轻的意思,无非是想多地开花儿赚威名,1982年他写就了一部名为《2010: Odyssey Two》的小说,看标题你也知道是打着《2001》的旗号。并于当年参加了雨果奖最佳小说的竞争,但不料被阿西莫夫的《基地边缘》摘得了桂冠。
显然克拉克写小说续集的第一考虑便是再度电影化,为此他还专门给库布里克打了一通电话,并半开玩笑的说道:“你的任务就是阻止任何人将这部小说拍成电影,这样我就不会被那么多人骚扰了。”言下之意就是想试试请着库布里克再度出山掌镜,说不定还能再捣鼓出一部传世经典来。不过库布里克此时已对这个项目毫无兴趣,而导演Peter Hyams(导演主演作品:《摩羯座一号》《时空特警》《Outland》等等。尤其是《魔蝎座一号》揭露了美国登月阴谋论,而有趣的是很多内幕人士盛传美国伪装登月的全部拍摄工作就是由库布里克主导完成的,是个很擅长老派动作戏路的导演)却对此产生了极为浓厚的拍摄意愿。
狗尾续貂还是大师传承?
据Peter Hyams回忆,在影片开拍之前他还专门跟克拉克与库布里克一起谈论影片拍摄事宜:“我跟库布里克有过一次长谈,他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让我放下曾经的包袱,不要考虑过多,拍就拍吧,按你的想法去拍”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接下这个活儿毕竟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人们难以避免的会将两部影片做一定的比较。但对于Peter Hyams来说,这是个证明自己的好机会,为此他找来不少当时的大牌出演:JohnLithgow, HelenMirren,RoyScheider,设定方面也请来了Syd Mead(著名未来派画家,擅长于描绘未 来世界的景象,曾参与过BladeRunner、Alien、Tron、StarTre前期设定)。而在特效制作方面更是不惜血本,动用了由传统特效大师Douglas Trumbull创建的EEG公司,不过Trumbull并没有直接参与特效制作,而是由刚离开工业光魔并加盟公司的Richard Edlund负责。除了沿用部分模型拍摄外,剧组还使用了当时仍处于启蒙阶段的CGI技术用来模拟片中那些木星表面的气态拟化等等特效场景。
影片从开场就毫不避讳的同《2001》做无缝对接,故事书接《2001太空漫游》后9年,前国家航天委员会主任弗洛伊德博士接受苏美合作计划,带领发现号航天站设计者科诺博士和HAL9000电脑的创始人钱德拉博士与苏联宇航员卡布珂等合作前往木星星域调查九年前的发现号事故原因,再度探索木卫二的神秘黑石,并查明宇航员大卫•鲍曼缘何神秘失踪。然而任务执行尚未过半,美苏关系愈发紧张,双方船员只能暂时分离;与此同时,大卫•鲍曼竟突然现身对弗洛伊德博士发出神秘警告。原著小说中还有中国派出的“钱学森号 ”比美俄飞船先抵达事发地的情节,其率先降落在木卫二并引来巨型榕树状生物最后全军覆没。不过遗憾的是,这段冷战意味浓厚的情节设定并没出现在电影中。
如很多人所料,Peter Hyams在本片中并没有表现出如当年库布里克一样惊为天人的才华,影片只能说是循规蹈矩,对于前作的模仿与致敬比比皆是,最要命的是影片的冷战思潮过重,影响了主题的深入发挥,在思想性上更难以与《2001》有所比肩。影片的主旨在最后鲍曼的信息以及画外音中被急速的拔高:“宇宙的一切都是你们的,但请不要沾染木卫二。团结一致,和平共存。”一种对于全人类的谆谆教诲跃然纸上,试图让影片取得与当年《2001》一样的高度,但这种教条式的总结性说教反倒让影片看起来很可笑。不过随着时代进步与观影口味的变化,Peter Hyams还是融入了一些类型片的要素,影片的节奏感加强,而特效场面的增多也使得影片的可看度加强。起码在科幻迷友看来,影片中出现的太空船,充满未来感的通讯系统,电脑电子元件,太空服,搭乘式重型机甲,无人飞行探测器都是符合当时科技时髦风潮的要素。
本片上映后仅取得了四千万美元的北美票房,也是1984年度北美院线票房排名第17的电影,跟影片在立项之初的设想差距甚远,既没有成为传世名作,也没有赢得多高的商业利益。现在看来这部电影的冤屈颇多,八十年代初期的那几年本身就是经典科幻电影的井喷期,在本作上映之前就已经有《星球大战2》《星球大战3》,《星际迷航2:可汗之怒》,《银翼杀手》问世,上映之后又有《沙丘》,《最后的星空战士》,《终结者》等一系列杰作尾随,其被迅速的淹没在影迷的观影热潮中也是情理之中。不过该片当年还是获得了第59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布景,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化妆和最佳声效五项提名。
1987年当库布里克拿出《全金属外壳》继续震撼影坛的时候,克拉克也发表了新一部小说《2061: Odyssey Three》,太空漫游系列最终成为四部曲(最后两部为《2061》,《3001》)。但在《2010》之后,无论如何也没人敢冒险接拍这一系列的后两集改编电影了。时至今日,大多数人也只识《2001》,不知《2010》。
被穿越!玩笑彩蛋致敬满天飞
2013年8月底,有国内网友突然在网上贴出有关《2010》的一副截图,这是主角弗洛伊德博士在出发前去儿子卧室做告别,在卧室墙上的一副海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张海报以一位田径运动员作为画面主体,同时还配以“BEIJING 2008”的字样。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要知道影片是1984年上映,而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则是在2001年,很多网友不禁猜测剧组有穿越高人存在。不过这个细节其实早已经被国外考据帝们发现,联系到克拉克在原作中对于中国部分的描写,其实并不难理解。故事的背景是2010年,而中国在设定中也早已崛起成为世界强权的一极,联系到2008年正好有一届奥运会,所以在影片中做出这样一个设置也是对“钱学森”号没有出场做了一个呼应式的弥补,而其实在《2061:太空漫游》中有对中国更多的描述。
作为科幻片,自然也要有牛叉的科技道具。本片的不走寻常路之处在于直接跟时代科技进行对接,影片第19分钟出现的弗洛伊德博士在沙滩上使用的电脑,便是苹果公司于1984年4月出品的Apple IIc,这也是苹果公司首次试图生产可携式电脑。比起上述的穿越事件,这其实看起来更有趣。
而影片也没忘记对《2001》中,也是影史最著名的人工智能计算机HAL-9000致敬,其制作者钱德拉博士登场后与其姊妹机型SAL-9000进行了一番颇有意味的对话:
SAL-9000:“我会做梦吗?”
钱德拉博士:“当然,所有的智慧生物都可以。”
而在片尾HAL-9000也对弗洛伊德博士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而博士的回答则是“我不知道”。
在此之前的很多科幻电影,如《银翼杀手》都试图在阐述关于人造智能体存在合理性的问题,而这样的回答也会让很多人联想到《银翼杀手》原著小说菲利普K迪克的作品标题-《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此外苏美两国宇航员为了登陆发现者号而进行的太空行走在很多设计上显然与2013热映全球的《地心引力》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有意思的是爱说笑话不停絮叨的苏俄宇航员与初涉太空紧张兮兮的美国宇航员也像极了片中乔治克鲁尼与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角色。
不过这其中最出彩的彩蛋可谓是克拉克的两度现身。一次是白宫草坪上弗洛伊德博士正与同僚商谈苏美合作事宜时,老爷子蛋定的坐在画面左边的长椅上晒太阳;而第二次则更有戏剧性,还拉来了库布里克一起开涮-片中一处医院护士拿着一本《时代》杂志,杂志封面赫然是美苏冲突对峙的内容,一方是美国领导人,一方是苏联领导人。而这两位领导人的画像则分别是克拉克与库布里克。
本文原载于《看电影-午夜场》2014年2月刊
图文版请猛戳
http://ethermetic.com/3749.html
看了玉兔登月之后趁热打铁看了这部剧,心情很复杂。网上很多人责问斥资多少来登月,还不如多拨点钱给贫困灾区。我并不能讲出什么大道理,但也能够理解他的现实意义。
借用剧内一句话,大象无形。所以剧中的黑石碑对于渺小的人类来说,也只是一个黑色的大方块,根本触及不到他的一分一毫。从这一点,就能深刻地体会到人类于浩瀚宇宙而言,既弱小又稚嫩,甚至不足一提。
生命无比可贵,可文明何去何从,我们都无从知晓。但我始终相信,人类的征途,不仅仅局限于月球或者我们存在的恒星系,一定是星辰大海。否则蔽塞自大与贪图眼前,终有一天会使人类文明凋零。
毕竟几百万年诞生人类看似已是无比漫长,于宇宙,却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宇宙无穷无尽的秘密,才是人类追逐下去的终极奥义。
就如《乱世佳人》,看完电影断是舍不得看影评写影评,心心念念要把原著读完才配得上写一篇小小心得。《飘》在读,苦心于加班,《太空漫游》的计划怕是要推上几月,索性先记记观感,以免忘记。
《2001》给我最真实的一点是对太空无声环境的刻意营造并与舱内场景切换时的噪音形成的对比。这点细节上的刻画很有诚意。当在舱外时,声音只有宇航员浓重的呼吸声,其余声音尤其飞船喷气声、燃料喷射声,丝毫没有。宁静与嘈杂的对比,让人联想到宇宙的平静与深邃。反观现在科幻片,包括《2010》都为了科幻效果的展现,把这类声音营造出来,各有所取吧。
至于黑石碑,一种神引吧。启发人类使用工具,启发人类由人成神。
《2001》最后一段的cult风格,光怪陆离,眨一次眼切换一个视界。就像《太空堡垒卡拉狄加》里卡维尔所论述的,摆脱肉体的束缚,可以看见光谱的所有射线,得以摆脱工具而感受到所有。
人类的进化,第一次跳跃在会使用工具,第二次跳跃在于舍弃工具。
其实想想科幻,离不开三点:实用科学,时间,空间。实用科学就在于交互上的进步,包括人工智能。至于时间空间,无非就在于广度深度上下功夫,各类悖论与超越,外加哲学性质的思考。
等什么时候人类可以摆脱工具而掌握时间与空间,智人到智神的跨越便实现了。
为什么大卫鲍曼是成佛而不是成为上帝。对于信仰上帝的一神教来说,神是唯一的。但是在影片后面大卫告诉佛洛依德只有两天离开的时候说:我被允许来警告你。被谁呢?联系到大卫留给地球的信息:天啊,满天的星星。说明像大卫一样的意识体还有很多,甚至石碑都是这些意识体的集合。一神教的神具有唯一性,而佛不一样。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然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无碍智、自然智自然现前。”说的是人人皆可成佛。为什么大卫可成佛?仔细看看他在第一部的表现,他表现出来的人类的正能量的一面使他获得了被接引的机会。石碑在第一部房间里让大卫看到了什么?生死轮回!佛法教人放下负面的东西,堪破生死,继而超脱轮回后成佛。大卫去看他的妻子时候,他的妻子问他:大卫,是你吗?大卫说:我不知道。我是我,我也不是我。
佛陀说生命从无始中来。我们可以这样来看,一个类地宇宙环境。诞生了宇宙最初的生命,他们也经历过了争夺,合作,发展,最后有一些人超脱生死变成智慧的终极体形态。然后到处去寻找生命环境,去影响环境,然后守护,等待新生命诞生,加入他们。再去守护。石碑并不能创造,只能影响。木卫出现了绿色出现了生命的初级形态,但是寒冰四处,所以智慧体牺牲了主意识,变成了最纯粹的能量。石碑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文明,但是任何智慧生物的起点都是使用工具。所以才有了第一幕大猩猩拿起骨头棒,觉醒是残酷的,但是也是必经之路。在木星靠近石碑的苏联人,电脑程序哈尔都变成了意识体,变成了守护者,守护着最美妙的事情-生命的诞生。
无论现在佛教界有多少乱象,佛陀本质思想其实就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当有末世,需牺牲时,请我辈教徒先行。
2010看完了。结合知乎上看到的关于太空漫游四部曲后续2部《2061》和《3001》的描述,给像我一样没看过书的讲下大略的后续剧情: 2010年木星变成第二个太阳后,哈尔9000和鲍曼融合成为新的能量体哈曼。碍于最后发送给地球的不要登陆木卫二的警告,人类飞船不敢降落在木卫二上。 然而2061年,一艘名为银河号的木星近地探索飞船上出了由南非财团资助的恐怖分子,为了获取木星爆炸时留在这里的钻石数据,劫持船员降落到了木卫二上。银河号向外求救。 弗洛伊德博士乘坐的飞船此时正在哈雷彗星的考察旅行中,接收到求救信号后便紧急加注燃料改变预定计划,前去营救银河号,并营救成功。但博士也和哈曼融合成为了纯能量体的一部分。 时间过去1000年,来到3001年,人类复活了第一部主角鲍曼的搭档,被冰冻的弗兰克·普尔。由于千年时间里,人类无法和纯能体鲍曼取得联系,便让普尔驾驶飞船游隼号去木卫二通过黑石和哈曼接触,并得知黑石的主人在450光年外,而哈曼则是类似黑石主人们监视主宰银河系的助手一般的存在。 黑石的主人们对于木卫二上的生命进化实验相当热心,不惜引爆木星形成另一个太阳。但是地球人类无视警告的行为惹怒了他们。他们发出指令要消灭地球人类。因为信息传输原因,消灭指令往返前后花费了900年时间。 人类听闻后震惊不已,但想出了办法,通过哈曼传输一种计算机病毒到木星黑石上使它解体,哈曼则被囚禁在了电脑芯片里,需要等后世技术发展才能被解锁。 就这样人类争取到了900年的时间。当黑石解体的消息传给它的主人,它的主人重新计划消灭地球人类时,那已经是900年后的事情了。
结尾之前的部分都太平淡了,又没有2001的味道~结尾部分是精华,HAL和钱德勒以及鲍曼的对话又一次让人觉得HAL很可怜:"thank u for telling me the truth","Dr.Chandra,will i dream?","I'm afraid"…挺感人的… 结局“木星太阳”和“木卫二地球”的诞生绝对波澜壮阔~~~石碑又再一次出现并将再一次启示新的文明…
克拉克的2061跟3001也拍拍算了,落个圆满
非常好看,广袤的太空+瑰丽的木星+神秘的黑石+巨大的飞船+智能的哈尔9000+诡异的鲍曼+美苏争霸战+新太阳的诞生……这些就已经令人心满意足了。
虽不似库老师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大神风范,但也还原了不少原著精髓,值得五星。看完才倒回去找刘翔,好想读遍克拉克老师的作品,看看他有没对我朝经济做过什么预测。
一84年的片儿,现在看都不过时
作为2001太空漫游的续作而言是比较平淡无奇的,填了HAL与其它2001中挖的坑。木星变太阳什么的,不该很有史诗感么,但却没拍出来,84年就这样败给了68年.......
HAL说话的时候,一种面对新智能的恐惧
库布里克拍完2001后销毁一切模型,特效组根据照片还原,其还原度很高,值得称赞。HAL温柔冷静的声音语速变快,变味很不爽。弗洛伊德博士与苏联同伴搭乘的飞船总让我觉得是《异形》串片场。黑色石碑吞噬木星比苏梅克-列为9彗星94年的撞击更为震撼。至于用双面胶把笔粘在玻璃上制造漂浮状态也算致敬吧...
ALL THESE WORLDS ARE YOURS EXCEPT EUROPA .ATTEMPT NO LANDING THERE.USE THEM TOGETHER.USE THEM IN PEACE.
这部1984年的电影算是库布里克于1968年的电影漫游太空2001的续篇,也是亚瑟•克拉克小说太空漫游系列改编,对2001年太空漫游这片进行了比较清晰的诠释,但本片比起16年前的前作就显得平庸了,喜欢“太空漫游”这系列科幻作品的可以看看。
这部续作/改编作,把克拉克的原著不偏不倚地呈现在了银幕上,又拥有熟练的叙事手法与先驱般的制作技巧,外加上致敬和预言意外成功的彩蛋。再受争议,也是一部值得掌声鼓励的电影。
这部电影在1984年告诉我们,北京2008年要开奥运会。。相比《2001太空漫游》还是差很多,故事上相承,气质上则不过是个标准普通的好莱坞太空惊悚片。
是《2001太空漫游》的清晰注解,然而16年后,本片只能算《2001》的重复,本身没有任何创新。同时因为彻底分解了《2001》的神秘与未知震撼,反而流于平庸。
在我看过的所有太空片中,这是唯一一部只死了一个人(而不是只活了一个人甚者全军覆没)并且顺利返航的片子。片子主题特积极:开发宇宙要全人类通力合作,宇宙不是任何国家的私属物品。可惜可惜,政治家们是永远也不会这样去看待任何问题的。ps:84年的太空片视觉能做成这样,真是叹为观止。
与2001相比,一个晦涩,一个通俗,个人认为不能因为变成了容易让人看懂的叙事片就看低2010一眼。虽然不及2001的诗意和哲思,2010更多的把重点放在科学与政治无关,人类和平这种主题上,最后包括HAL发疯的原因和那句“Will I dream”的含义也都和2001联系上了,总之算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独立”续集。
哈尔是个好同志~
《2010:太空漫游》原本只算是一本过渡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作品之后内容成了过于平铺直叙而无头无尾的片段。导演改变了库布里克的叙事节奏,在视觉效果上与前作保持吻合,除了极重要的对太空失重环境的展现。同时影片放大了原著的政治因素,但整体而言影片内容仍空洞,这也是很多时候影像逊于文字之处。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克拉克被誉为世界科幻大师了,这是跨时代的电影作品。相较于库布里克极度符号化的2001,这部充满故事性的2010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同时较前作有着密度更大的科学细节,观感极为舒适!
也很好看呀!只是开头的话痨,不喜欢,但是对比2001,什么都不说,看完懵很久,2010解释的清楚多了,还给我们的哈尔平反了。宇宙真美,宇宙对待地球,真的有这样的善意吗?好好珍惜脚下的地球吧,真相肯定没有这么甜蜜。
跟2001比,当然差远了,2001是诗篇,2010是普通的记叙文。博士离开地球之前婆婆妈妈地跟老婆孩子告别,太磨叽了,不喜。不过以1984年的水准,也算一部合格的科幻片。Helen Mirren一开始一直没认出来,倒是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