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哈利波特与祖母悖论
哈利波特与祖母悖论
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以下简称哈3)中,最抢眼的魔法大概莫过于时间转换器了:时空的错落扭转乾坤,时间这个永恒的话题经过魔法世界的演绎愈发动人心魄。而几乎所有的关于时空穿梭的想象都绕不开著名的克星——祖母悖论:如果此时的你有幸回到过去却不幸杀死了你的祖母,那么你就不会出生;既然你没有出生,那么杀死你祖母的你又从何而来呢?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给了人类一个回到过去的理论支持,然而直到霍金,这个悖论的责难仍没有完全令人信服地破解。《哈3》用时间转换器这个神奇却并不新鲜的工具替换了爱因斯坦近乎于不可能的理论假设(无限接近乃至超越光速),在无所不能的魔法世界回到过去改变历史;那么罗琳又是怎样化解祖母悖论的尴尬处境呢?即便是在魔法世界也有着不可违背的逻辑必然,回到过去难免跌入悖论,对此邓布利多强调的仅仅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返回起点还有不要撞上过去的自己,仅此而已吗?
在这个故事中,海格的鹰头马身有翼兽巴克比克因为伤了马尔福而被判处死刑,哈利三人有心无力,难施援手;后来阿兹卡班的逃犯小天狼星抓住了小矮星皮特,证实了自己的清白无辜,却由于卢平的突然变身和哈利一起在黑湖畔被摄魂怪追杀,在最后时刻神秘的牡鹿守护神出现救了他们。哈利躺在校医院,小天狼星被关在塔楼顶端等候摄魂怪的处置。后经邓布利多提示,赫敏想起了时间转换器的妙用,和哈利一起回到过去,重走历史,终于救了小天狼星和巴克比克。
结局完满,真相大白。神秘的牡鹿守护神是哈利自己(来自未来)召唤出来的,击退了摄魂怪救了教父和自己,历史改变——等一下,历史改变了吗?如果改变了,那么被改变的是什么?哈利和教父惨遭摄魂怪荼毒?不,这并没有发生,也就是说,历史仍是原来的脚步,并未改变。类推可知,当哈利三人悲痛地望着海格小屋旁的刑场时,巴克比克并没有被杀,刽子手劈下去的是一个:大南瓜。两场主要的救援大致雷同,通过时间转换器返回的主人公作了当时主人公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换言之,由于未来来客的参与,此刻的历史进程实际由两股力量决定,即此刻历史的进展取决于未来的行为,历史只有一个。
假设一下,主人公没能救得了巴克比克,那么也就没有小天狼星最后顺利的出逃;如果哈利最后没能召唤出强大的牡鹿守护神,那么他就会和教父一起被摄魂怪摄走魂魄,那么他就不能躺在校医院,也就不会和赫敏一起返回过去并在关键时刻勇敢地及时地护神护卫。换言之,此刻的事必然发生是因为反之就不会有此刻存在,一个诡异的循环。
还记得影片中击中海格小屋中瓦罐的那个石头吗?它被细心的赫敏装进了口袋,在哈利、赫敏返回过去时又被赫敏(来自未来)扔出去击中了那个瓦罐,然后又被当时还在海格小屋中的赫敏装进口袋。设计得天衣无缝,有始有终。但是,等一下,这又是一个诡异的循环:小屋中的赫敏拿到石头是因为未来的赫敏把它扔出去击中了瓦罐,而赫敏能够把它扔出去是因为她在过去把它装进了口袋,明白吗?完整无缺。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赫敏只有一个,那块石头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了?
不错,这样一个又一个循环避开了“祖母悖论”恼人的逻辑追问,草蛇灰线,前后呼应,设计巧妙。但这些循环本身又有着不容忽视的脆弱和不可推敲之处。循环中的一切行为必须严丝合缝,否则立刻陷入悖论;严密的循环就像一条咬着自己尾巴的长蛇,前者与后者互为因果、互为肇始。既使忽略这个逻辑缺陷,这一切的无缝对接也有着巨大的偶然性,更可怕的是偶然性还构成这一切的支撑。如果偶然不发生呢?因为并没有什么力量保证偶然成为必然,除非归因于宿命。或许这潜藏的巨大风险足以构成魔法部神秘事物司严格控制时间转换器的理由,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连最聪明的赫敏也需要麦格教授的帮助才能申请到一个时间转换器还要保证必须瞒住其他同学。至于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让所有的时间转换器毁在战斗中,难道也是机遇这样的顾忌?
偶然论的解释不足以有力回应“祖母悖论”的诘问,因为“祖母悖论”本身就是一个偶然性的假设;偶然的积累则容易归入宿命的论断。同时,诡异的循环本身似乎也违背了事件的单向度存在,而这一点恰恰是回到过去的根基所在——如果时间是往复的,那么又何必回到过去?
当然,对于“祖母悖论”的解释还有平行宇宙假说、霍金的不可干预理论。平行宇宙毫无疑问会将故事变得极其繁复,比如一个历史中的哈利已经终结于摄魂怪的亲吻,另一个历史中哈利却毫发无损地逃脱了;至于不可干预理论,如果将其作为故事的依托只怕煞风景的可能居多,按照霍金的说法,由于物理规律的干预祖母被杀的偶然不可能出现,那么故事中的一切偶然又如何解释?
不过,笔者倒是以为《哈利·波特》中另一个桥段可以作为回到过去的完美演绎:邓布利多的冥想盆。是回到过去的效果等同于进入身临其境的回忆,真真切切而又不可变更。逝者如斯,也许不可变更才更符合现有三维世界逻辑的架构吧!不然,聪明的巫师们岂不是可以借助时间转换器回到过去(在它们被神秘事物司之战完全摧毁之前)在伏地魔羽翼未成之际除掉这一“魔法世界有史以来最可怕的黑巫师”吗?因为他们需要注意的仅仅是按时回到现在而且不被过去的自己撞见,这个成本似乎并不甚高。
2 ) 最爱这一部:卢平、直面恐惧、亲子代的传承
加班一周,周五晚上重看了阿兹卡班。 无论小说七部曲,还是电影八部,这都是我最喜欢的一部。跟《天使爱美丽》、《神探夏洛克》S02E01一样,疲惫的时候可以随时拿出来重温。 在我看来,魔法石和密室是经典的儿童冒险故事,拼图线索分明,悬念层层推进,集齐宝物解锁下一关任务。火焰杯其实结构类似,只是加入了更多成人世界的阴暗,老克劳奇对权力的痴迷对妻儿的疏忽,都不是罗琳阿姨的闲来之笔。凤凰社和混血王子里又有了青春期混沌的感情和自我与外界的碰撞,死亡圣器更不必说塑造了教授隐忍终生的情圣形象。但是相比后四部阴谋逐渐走出校园save the world,第三部go deep down inside倒显得特别。 第三部是唯一一部哈利没有直面死亡威胁的,伏地魔自始至终不曾出现,而飘荡游离的摄魂怪,是内心恐惧的外在表现。当面对博格特时,最恐惧的恰恰是恐惧本身。面对恐惧,逃避无济于事,只有真正的快乐,强烈的正面能量,才能够抵挡。承认脆弱并没有什么羞耻,不能坦然面对内心不会示弱才是不够强大的表现之一。 这一部里真正出现了一位好老师,卢平不仅教会哈利召唤守护神,而且在哈利质疑自己内心脆弱的时候,给予了他及时到位的开导。而卢平也是七部曲里我最喜欢的角色,他亦师亦友亦兄亦长,在阻拦哈利面对博格特之后,在哈利因不能去霍格莫德村而失落时,他说,在无人理睬我的时候,她愿意。她总能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即使他自己还懵然不知。我不记得小说里有这段对话,但是容我八卦一句,卢平对于莉莉,要么是超越男女的大爱,要么是远远望着的关怀?但回荡在山谷间的那段笛声A Window to the Past,实在是悠远凄迷。(话说第七部里卢平一度逃避家庭责任想要与哈利三人一同逃亡,其实很能理解。大结局一度哭死) 卢平大抵是此时哈利所认识的与他父母最亲近的人,也是第三部亲子代传承中的关键角色。他从哈利的眼睛认出了莉莉,从守护神牡鹿认出了詹姆。同样地,第三部里贯穿着哈利对于父辈的认识逐层深化。对于每个孤儿来说,内心总是寻根追源的。第一次成功召唤守护神,小说中哈利所用的记忆是得知自己的巫师身份,而电影里成了一年级时在厄里斯魔镜里看到父母,那不是最快乐的,却是最强烈的。这一改编巧妙地契合了整部电影里对于父母的思念。所以当得知小天狼星背叛了父母时,他急切地想要报仇,而在真相大白的那个月夜,走出打人柳的阴影,他又为能与教父同住而欣喜若狂。 电影里一处细节很打动我,小天狼星望着远处的城堡说,多美啊,如果能以自由人的身份回去,该有多好。可惜的是,这个心愿他至死都没能实现。哈利与教父同住的愿望亦是如此。自幼失去父母的哈利,孤儿院长大的伏地魔,单亲家庭的斯内普,与整个家族格格不入的小天狼星,还有因狼人身份游走于社会边缘的卢平,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孤儿,他们都是在进入霍格沃茨之后,才有了家的归属感。有知识,有朋友,有无限悠长的少年时光可以在湖畔挥霍,而我们这些十一岁时不曾收到猫头鹰来信的麻瓜,只能从书本和屏幕里一窥那个世界里的斑斓。
3 ) 几个错误
这部片子上映的时候哈利波特已经非常火了,为了一些商业效果编剧加入了大量喜剧元素和相当大胆的改编。但有一些细节处理不当导致了严重的逻辑问题。
开篇哈利在床单下练习荧光闪烁咒语,违反了未成年人不得在校外使用魔法的规则。(这条规则在所有七本书里都被反复提及,在第五本书里面起着非常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哈利差点因为校外使用魔法被撅断魔杖。)让我们假设编剧本来就是想在这一部里忽略这条规则,可是哈利吹涨姑妈后费农姨夫就不应该威胁说“你不能在校外使用魔法”,哈利回应说“try me”,费农说“他们不会再让你回去了,you have nowhere to go”这说明了未成年人不得在校外施魔法的规则还是存在的。电影里面这么自相矛盾的逻辑就算没读过原著也会发现的。
隐形衣对摄魂怪无效,电影里开学的校长讲话没有说明,这就很容易造成误解,为什么哈利在第一次拜访霍德莫德村的时候没有直接穿上隐形衣溜出去。在原著里正是因为隐形衣是帮不上忙,twins才大发善心把地图给了harry。
书里面卢平上课的时候,是在博格特变成摄魂怪之前先挡住哈利的,他以为会出现伏地魔。电影里博格特都他妈已经变成摄魂怪了,哈利问为什么不让他练习的时候,卢平却说“这不是很显然么,我以为会出现伏地魔”,都已经变成摄魂怪了啊!怎么想的啊!
理论上阿尼马格变形后衣服不会保留的,这点书里没有写,但是第一部电影里面麦格教授从讲台上由猫变成人的一幕说明了这点。同时虫尾巴从斑斑变成人也没有裸体,不知道为什么人变回老鼠的时候那身衣服就脱落了。狼人变身的时候衣服被撑破了倒还是可以理解的。书里对阿尼马格是什么还有必须登记这两点进行了说明,电影里没有,我觉得细细推敲还是有漏洞,没看过书的观众不知道阿尼马格的性质,可能会以为他们还可以变成别的动物什么的。
原书里卢平带着哈利练习呼神护卫的时候,哈利选择的最强有力的愉快回忆不是来自父母,而是来自他被告知自己是一名巫师。我不觉得电影里做这样的改动有什么好处。因为哈利本来就想不起来任何有关父母的事情了,只有恐怖的尖叫和绿光。不过这个不是逻辑错误。
同样在本集没有造成逻辑错误但对其他集有影响的情节还有:三把扫帚禁止未成年人入内。原书里三把扫帚是很多聚会的主战场,哈利在第四部接受采访就是在三把扫帚。
三把扫帚老板娘rosmertta为什么要和麦格教授和部长一起喝茶?原文是一群老师在gossip,老板娘在插话。
哈利穿着隐形衣在霍格莫德横冲直撞地走,又留脚印,又撞到人的,第一不是他性格,就算生气了他也不会这么做。第二隐形衣虽然不是人手一件,但不是特别稀奇的东西,(他的只不过最好而已),他那么鲁莽,人们不可能猜不到是有人穿了隐形衣。他从蜂蜜公爵出来手里拿着红色棒棒糖。你说你是不是傻,你不把糖放在斗篷下面你怎么吃?这不是bug么难道?然后大家看到还不怀疑么?
哈利波特从第一部开始晚上出门就会带隐形衣的。学校有宵禁。偏偏这一次他不穿隐形衣,这是bug。只是编剧为了安排他的地图被发现,从而符合书里的剧情。而书里本来写的是他在霍格莫德打马尔福的时候隐形衣掉了,他的头露出来了,马尔福回去告诉了斯内普。
电影里为什么卢平不用哈利教就会使用活点地图,而哈利却从来不问。书里在结尾卢平说了自己就是月亮脸。电影里明明有这个机会,编剧却偏偏不让卢平在告别的时候说出真相。电影里大脚板虫尾巴尖头叉子月亮脸的名字出现了两三次,其中有一次还羞辱了斯内普。如果没有看过书的话,电影又没有给出解释,这四个名字就毫无意义,还不如不表现。尖头叉子作为詹姆斯牧鹿形象的化称,又是哈利守护神的形态,其实是父子关系的一种神秘轮回,不说出来,实在是遗憾。毕竟后面书里还反复提到四个人的友谊,与哈利父母的死,哈利对斯内普的看法,都有影响。
哈利在水晶球里看到了小天狼星,这也不是逻辑错误,只是不尊重原著。罗琳在小说里反复质疑预言可以被学习的可能性。这是天分。茶叶水晶球什么的都是扯淡。特里劳妮无论在小说和电影里都被塑造成不靠谱的骗子形象,偶尔做的两次预言却都对情节发展有着莫大影响,这是因为她曾祖母是伟大预言家,她被雇佣的原因也只是作出预言后她生命就有危险了,邓布利多相当于把她保护起来了。
电影中能让时间倒转的项链是有铺垫的。书里和电影里赫敏在这学期都表现得神出鬼没,ron说了好几次“where did you come from”。书里我们读到赫敏有这么个东西,所以可以同时修几门课的时候,回过头可以联想起来罗琳的铺垫,而电影里却很难回想导演的铺垫,因为大概只有两三次,ron问了这句话,观众很容易以为是喜剧效果就给忽略了。
邓布利多全7部电影里都不够好,邓布利多的关键词绝对包括幽默和优雅,两个演员都没有抓住他的神韵。太严厉了。邓布利多这个角色几乎每一部的电影里都有漏洞。他是绝对不会在学生当中喊move!move!的。
但这一部对于熟悉原著的人来说其实也有很多惊喜,开学晚宴的合唱,全部电影的配乐,风景镜头,特里劳妮的演出。
书变成电影,肯定有细节缺失。说实话,只是书看得太多人都迂了,在这吹毛求疵而已。
4 ) 大人的童话
在经历了魔法、特技、三维足球、精致的场景、完美的演员搭配和皆大欢喜的结局之后,很难再想像哈里波特还能有什么新的突破。前两部的成功给这一系列设立的基准不低。在走进影院的时候,多数波特迷期望的可能是故事的继续。像007一样,知道期望什么,只要能保持相近的制作标准,两个小时的享受是能保证的。
以这样的期望,你会得到一个极大的惊喜。如果说前两部中,大人会发现自己偷偷地和孩童分享童话的快乐,并为为此感到稍稍难为情的话,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会因为比小孩享受的更多而感到歉疚。“阿兹卡班的囚徒”是一部十足的情节电影,它在魔幻、特技、动作之上增加了剧情、悬疑和惊愫。转折和意外使你很难猜到结果。其实你没有时间去猜,紧凑的情节会一直牵着你走。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意见,它近乎没有节奏,它用百米的速度一口气跑完了三千,不给你片刻回味的机会。
相对于多数青少年读物,哈里波特的精神寓意向来是现实的。在第三部中,这种现实由含蓄变得直接。不公正可以永远延续,恐惧和弱点可以永无摆脱之时,正义和勇气可能是别无选择。在娱乐之外,从这部电影中得到更多的收获,需要一定程度上心智的成熟。加上整部影片极度晦暗的基调,这不是一部适合十岁以下儿童的电影。不过,成人往往会低估孩子的领悟能力,JK Rowling的成功一次次证明了这一点。
结论:三部哈里波特中最好的一部。如果你还没有看过,不建议看情节介绍过多的影评。因为情节转折的突然,一两个关键的字句就能刹风景。
5 ) 从四星改到五星
原本凭印象随便打了个四星,今天再次重温,实在觉得这是拍到如今最棒的一部HP了,于是改到五星,特此更正。
昨天刚说想要一部成人版的HP,今天就得到了。当初看第一遍并没有很多感受,甚至因为没有很专心而有点搞不清剧情,回头再翻了书才想通。这一遍则是完全在享受,整个剧情编排,拍摄手法,细节设置,都非常完美。很多人说发现bug无数,但大概是我粉丝情节过重,始终看到的都是美妙的细节。
比如在背景中不断晃动的钟摆,乌云暴雨中的魁地奇比赛,邓布利多的狡黠小伎俩,幻形怪变的穿着隆巴顿奶奶行头的斯内普……很多小细节都做得非常到位。
另外,始终不明亮、有点阴沉的画面、有些苍翠感的草地树木,无不是英国古典名著电影的感觉,这才是真正的英国,不要美式阳光,却有绅士幽默。
这的确是与其他HP系列完全不同的,其实,光看海报就能发现,哪有儿童电影的海报会做得如此惊悚,全黑白的画面绝对不会吸引小盆友,只有我们这些童心未泯的大盆友,仍然痴迷于这样需要略微动脑思考的儿童魔幻片。
最后要说的是,即使有一点小的硬伤和bug存在,但对于这么一部原著小说就非常难读,情节因为时空逆转而尤其错综复杂的电影,应该不需要这么苛刻吧,它能够把剧情表达得如此清楚明了,五脏俱全又不显繁琐,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而且全剧并没有太迁就儿童的理解力,颇有一些可思考的东西,并不像第二部那样“无脑”,这是我喜欢的。
默默地希望HP能永远出下去,等哈7电影出完,不知道我还能期待什么,sigh。。。
6 ) 我庄严宣誓:魔法永存
我等这一天等了很久了。
我偏要和国家广电阴险政策对着干,暑假里我没有去电影院看过一部电影。
只为了PoA(即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幸好,这部电影没有让我失望。
很多读过原著的人都会认为电影没有书精彩,特别是对PoA,起码在中国,贬远大于褒,说是被改编得不像样子。可是我想,如果排开先入为主的因素,PoA还是一部相当精彩的电影,甚至是HP三部中最好的一部。
下面,乘着印象还深刻,我粗略点评一下,解构一下我心中的PoA。
★人物篇:
Harry Potter (扮演者Daniel Radcliffe) :
第一个评讲的当然是他,这个永远特殊的孩子。
他显然成熟了不少,Daniel的演技也成熟了不少。
在PoA中,Harry经历了前两部没有经历的事——背叛。
背叛者不是别人,是他父母的好朋友,是他将他们推向了死亡。
一个有关于背叛的故事,一次成长的经历。
Danile把握得很好,比较到位地表现出了Harry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虽然有人说Daniel没什么演技,可是我个人认为,比起前两部,他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处理一些感情强烈的戏份时,能让每个人受感染。我特别喜欢那段回到过去自己救自己的片断,当他期望看到自己的父亲来救自己时,我深受感染——他将一个从小丧父的可怜的孩子眼中的那份对父亲出现的希冀与焦虑完美地演绎了出来。最后当他大彻大悟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时,漂亮蓝眼睛里的勇敢无畏执着坚定是那么令人感动。
当然也不是没有缺点,那场哭戏就没有充分表现出Harry当时既悲愤又伤痛的心情,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干哭的、愤怒的被人欺骗的孩子,那层被亲教父背叛的伤心失望痛苦的感情似乎根本就没有表现。还有一些小细节如影片开头在姨父家中遭受姨妈嘲讽挖苦时,刚开始他竟然在笑——也许Daniel想表现一下对那些嘲讽的讽刺的笑,可是给我的感觉就是在傻笑,于是在和下面愤怒一下子爆发显得有些突兀。
无论如何,Daniel在PoA中时始终是一个最可圈可点的演员。
Hermione Granger(扮演者Emma Watson):
这个女孩子还是这么漂亮。只不过已经从可爱的漂亮演变到有些女人味的美丽。
Hermione是聪慧的,在PoA里,她还是体贴的。
在PoA里,小魔法师们开始穿起了自己的衣服,受益最大的大概就是Emma——她终于可以戏里戏外一样爱美了。服饰、发型的变化把这个灵气的女孩衬得越发动人。
她甚至有了些感情戏,尽管不多,可是对于像我一样的shippers来说,还是让我好好激动了一把。
我挺喜欢这个演员,可改变不了她小花瓶的定论。
个人认为她在PoA里的演技没什么亮点——也许是因为三部戏下来,Hermione并没有改变太多,没有像Harry那样复杂的成长经历。
就算是花瓶,Emma也算是做的比较出色。
Ron Weasley(扮演者Rupert Grint):
他是三人组中公认的演技最棒的一个。
事实。
尽管Rupert的戏份不如Daniel和Emma多,可是他的每一场戏都表现得很到位。最有特色的是他的脸部表情变化,生动而不夸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Ron——有些傻气,可是很忠诚。
还有他与Emma的那段对手戏——实在是太可爱了。
他也是PoA里的幽默大师,里面那些可爱的令人捧腹的对白大多出自于他“嘴”。
我现在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有着么多女孩子会很喜欢Rupert。
Draco Malfoy(扮演者Tom Felton):
他是小演员中最最最……最最最帅气的。和Daniel那种温柔的英俊完全部一样——他的帅气混合着锐气,直避你的心房——这种感觉,没有人不会心动。
男孩不坏,女孩不爱,特别是当着个男孩还是要命的英俊的时候。尽管Draco在PoA里一如既往地坏,可是人家坏得有个性有腔调,让人恨都恨不起来。
Tom的演技也很棒,在表现那场被Emma饰演的Hermione用魔杖威胁时,将那种平日嚣张成性肆无忌惮的坏孩子在面对死亡时的暴露出的恐惧懦弱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被挨揍的头一歪,配合得很好,几乎看不出破绽。
Sirius Black(扮演者Gary Oldman):
这个多灾多难的教父。
这个出众的演员。
Gary Oldman以往似乎十分喜欢那些略带神经质的角色,如《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那个警察,如《吸血鬼惊情四百年》中的那个吸血鬼之父——Dracula。
可是这次他扮演的是小天狼星,一个深爱着他的好朋友和他的教子,命运却又曲折丛生的慈祥、英俊、锐利的教父。
我曾经担心他把这个令人敬畏完美的角色演绎得太恐怖变态,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在尖叫屋棚那场激情四溢的场景,我莫名其妙地看到了Sirius有些神经质的举动,很有点那个警察的神髓。不过好演员毕竟是好演员,Gary Oldman在处理身为Harry教父的那份温柔、关怀时把握得很出色,那个略显神经质的举动在他整个流畅的表演中也可忽略。
Remus Lupin(扮演者David Thewlis):
Remus Lupin是我在HP中最喜欢的成熟男性。
可是当我看到剧照的时候,失落的情绪充斥着我得头脑——我不敢相信这就是Remus的扮演者。那个温文尔雅、具有着忧郁气质的博学的教授到哪里去了?难道就是眼前这个邋遢,甚至颓废的人吗?
我一度认为,PoA最大的败笔,就是请David Thewlis来扮演Remus Lupin。
然而在看了PoA后,我对David Thewlis的观念改变了。
说实话,David Thewlis还是较好地完成了他的任务。起码,他把Remus对Harry这个老朋友的儿子的那份如父亲又如朋友的深刻感情刻画得令人回味。只是,在刻画这个人物的时候,加入了不必要的显得颓废的举动——如有些驼背,在尖叫屋棚这场戏里有一个神经质的抽动(又是这里!是不是受了Gary Oldman的影响啊…… —_—|||)——拜托,Remus只是因为狼人的身份难找工作有点潦倒罢了,没必要把他颓废化吧……
Severus Snape(扮演者Alan Rickman):
这是个令人发指的阴暗的教授。
这是个令人尊敬的慈祥的演员。
如果不是因为HP电影,人们根本不会把他们联系起来。
我曾经看过Alan演的《理智与情感》,很棒。慈祥的皱纹让人看了如沐浴阳光般温暖。
同样的皱纹,在HP里,却让人恐怖。
这就是Alan的魅力。可以让你感到温情,也可以让你感到恐惧。
PoA首映的时候,有些小影迷看到他就害怕,可他并不辩解,只是慈祥地一笑,只为了保存孩子们心中那块纯洁的童话世界。
这样的演员,不单单对艺术负责,同时将孩子们的成长也一并担负起来。
这样的演员,只得我们每个人尊重与爱戴。
还有另外三个演员,值得一提。
他们分别是扮演占卜教授Sibyll Trelawney的Emma Thompson,扮演真正的背叛者Peter Pettigrew的Timothy Spall,和扮演老校长Albus Dumbledore的Michael Gambon。
这个Emma可比那个Emma(Hermione的扮演者Watson)厉害多了——人家可是Oscar影后啊。她扮演的真正神经质的(Sirius…… —_—|||)占卜教授活灵活现,特别是那段Sibyll Trelawney在做有些令人窒息的真正占卜后一下子转到咳嗽着清醒过来的情景,足以见影后深刻的表演功力。
扮演Peter Pettigrew的Timothy Spall本身戏份不多,可是表演同样到位,把一个猥琐的背叛者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还有扮演老校长的Michael Gambon——之所以要提他,是因为我想说根本看不出来换了演员。原来的“老校长”去世后,Warner Bros.找了Michael Gambon来接替校长职务。我不得不佩服现代化妆术的高超——晕,胡子眼睛帽子一戴后,根本就是同一个人嘛!当然,也是同样的睿智幽默。
★场景篇:
最令人心潮澎湃的一段:
是Harry自己救自己的那一段。
正如我前面说得,令人心潮澎湃的原因也许多要归功于Daniel投入逼真的表演——据说他在演这一段时因为太投入太劳累而昏倒在现场。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如音乐天衣无缝的配合,以及电脑特效营造的魔幻宏伟的气氛。
Harry变出的守护神之所以是一头牡鹿,是因为这代表着他的父亲——James Potter。没有看过原著的可能不知道,那份活地点图实际上是当时的四个好友:James Potter,Sirius Black,Remus Lupin,Peter Pettigrew一同制作的,他们分别用“尖头叉子”,“大脚板”,“月亮脸”,“虫尾巴”来表示自己——这也是有原因的——当Remus Lupin每月变成狼人时,其余三人都会变成一种动物来陪伴自己的伙伴,Harry的父亲变成牡鹿(鹿角尖尖像叉子),Sirius变成黑色的大狗(脚底板大),Peter变成老鼠(尾巴明显,为什么是“虫”尾巴我也不知道 —_—|||)。
因此当Harry变出牡鹿时,他实际上“看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父亲,只不过是以这种特殊的形式。虽然到最后结果有点伤感,可是我们还是看到了作为一个正在成熟的孩子对未来的信念。
这是这种浓浓的亲情,让这一段如此经典——当亲情的力量帮助主人公战胜了恐惧,我们还有理由无动于衷吗?
最温馨感人的一段:
是Harry在雪地里哭泣,然后Hermione过来安慰他的那段。
当Harry在雪地里穿着隐身衣哭泣时,Hermione轻轻走到他的身边,慢慢拉下那件Harry用来逃避众人的工具。她温柔地问他怎么回事,关切的神情是如此温馨感人。皑皑白雪将这一对可人儿衬托得如此美丽,让我对他们之间纯洁的感情感慨不已。
无论他们之间存在的是友情或是爱情,都是如此美丽动人。
最令人心动的一幕:
是在上魔药课时,Draco Malfoy向Harry传小纸条得那一幕。
简直太帅了!帅得一塌糊涂的Draco用帅得一塌糊涂的动作用会飞的千纸鹤传纸条,用嘴轻轻一吹,纸鹤翩翩飞去……
我当时就在想:为什么不是给我的呢?如果是这样,晕,我被记大过也值!
最令人感动的一幕:
不是别的,却是当三个孩子受到已经失去心智的狼人的威胁时,挺身而出的Snape。
众所周知,Snape一直十分讨厌Harry,正如当年讨厌他父亲一般讨厌他。可以说,Snape和Potter两父子是互相仇恨着的。
可是当Harry以及他的好朋友遇到生命危险时,Snape没有自顾逃命,更没有幸灾乐祸,而是以一位师长的姿态挡在了危险前面。
他毕竟是他的学生,他毕竟是他的教授。
最隐晦暧昧的一段:
也许有人说是Hermione和Ron无意拉手的那一幕。
不是。尽管这在原著中没有,足以见作者J.K. Rowling的用意。
是Remus Lupin和Harry谈心的那段,谈有关于Harry双亲的那段。
Remus当时首先谈到的是Harry的母亲,而不是父亲。他对Harry的母亲的赞美溢于言表,对于他父亲的评价相比之下却短的可怜。
值得注意的是,当年的5人小组:James Potter,Sirius Black,Remus Lupin和Peter Pettigrew,还有Harry的母亲Lily Evans,除了James和Lily结了婚生了子,其余三人至今单身。如果说Peter因为做了Weasley家的宠物不能搞对象(外表也不好 —_—|||),Sirius因为被关进Azkaban也没机会的话,那么,Remus又是为了什么?撇开PoA中那个邋遢的形象,书中的Remus就算不是潇洒倜傥也算是风度翩翩,至今单身的原因不会因为仅仅是狼人吧。
这一段,也是原著中没有的。
最幽默搞笑的一幕:
相比于前两部,PoA加入了很多幽默元素。整部2小时19分钟的电影处处都有幽默的小亮点。
我所要说得这一幕,只出现了短短的2秒钟,是在Harry和Hermione在医务室通过时间转换器回到过去时,周围出现的事件回顾的情景中。
注意看的话,你会看到一个可怜的人被白色的布五花大绑变成一个活木乃伊的过程……
这让我想到了在看《指环王3》时弗罗多被蜘蛛五花大绑的情景——当时我笑称是“埃及艳后”……
因此,这作为最幽默搞笑的一幕,当之无愧。
最耐人寻味的一幕:
是三个孩子“叠罗汉”的那一幕。
我想这也许暗示了他们三个将来的关系。
显而易见的,在PoA里,Hermione和Ron分明是有点什么。于是当他们看到那个神奇的生物被执行死刑时,Hermione难过地靠在了Ron身上。
别扭的是这时候Harry居然也来挤一脚(当然我是完全支持他的这个行为的^_^),靠在了Hermione的身上……
我想这不仅仅是不解风情的原因吧……
最精彩纷呈的一段:
毫无疑问,是尖叫屋棚那场四名优秀英国演员互相飙戏的那段。
在一部儿童电影里能汇集到如此庞大出众的成人演员,相信只有HP能够做到。
孩子们稚嫩的演技和他们相比而言,如此不值一提。
简直是太精彩了,一次畅快淋漓的享受!
对于那场戏,任何赞美都是多余的,只有让我们静静地体会,放心地沉浸其中。
最戆的一幕和最别致的一幕:
之所以把这两个放在一起,是因为我要说的几乎是同一幕:结尾。
当Harry收到Sirius的礼物后,他骑上扫帚试飞。然后伴随着一个令人诧异的笑脸,居然PoA就这样结束了!那个笑脸占了半个屏幕,傻乎乎的,很突兀,特别戆……
可是,别致的一幕来了:屏幕上再次出现活地点图,我听到了Daniel的好听的声音:我庄严宣誓我没有干过好事——
接下来居然是演职人员介绍……
晕,太强了!太有创意了!
★亮点篇:
音乐:
PoA与前两部相比,音乐风格突破了原有局限,原声做的十分精良。我们除了能够听见前两部耳熟的主旋律,还能听见悠悠的苏格兰风笛和具有浓浓墨西哥风情的合唱。可以说,音乐是HP系列电影目前来说最大的突破。
布景:
是在魔法村庄Hogsmeade里的糖果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里面有不少是墨西哥独有的小玩意儿。墨西哥导演看来很爱家乡的风情啊。
服饰:
在PoA我们第一次看到小巫师们脱下千篇一律的长袍,换上自己的衣服,总算是避免了视觉疲劳。尽管服饰是个大亮点,可是还是和原著有冲突——要知道,其实巫师对麻瓜(指不懂得魔法的人,就如你我^_^)的服饰很是瞧不起的……
游戏:
说实话,PoA的游戏傻的可以,尽管画面更加完美,可是可玩度大大降低,令我积极性大减。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是游戏内容,而是电影与游戏的完美契合。游戏比电影要早问世,玩过游戏后再去看电影,你会对电影里面的一些眼熟的小道具小场景发出会心的一笑。
★Bug篇:
石子:
是在Hagrid的小屋外,“未来的”Hermione提醒“过去”的Hermione时所仍的石子。我在想只有两个指甲盖大小的石子要在这么远的距离扔到小屋外墙已经是不容易了,更何况还要穿过小屋的窗户扔中花瓶,其中一个还要准确地扔中Harry的脑袋……Hermione这个正日读书的书虫就算不是近视眼,也不会这么全能吧……
服装:
尽管服饰是个亮点,可是我似乎没有看到Lupin教授在PoA里穿过巫师袍!人家是有点穷困潦倒,可也不用让他整天穿着一件破西装吧……
★八卦篇:
重头戏来了,Harry父辈的八卦事情我已经在“场景篇”说过了,接下来重点谈谈Harry这一代的。
我始终是个“哈赫”派(指支持Harry和Hermione在一起的人),因此说我是有点无奈的看到Ron和Hermione之间的那些朦胧的感情。可是我还是可以提出一些细节问题以支持我的观点。
以下内容两方都会涉及到。
拉手的一幕:
当时人们都注意到Ron和Hermione无意中拉手的样子,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Hermione为什么要抓住Ron的手?答案是害怕担心——在为Harry担心。当时Harry在鹰首狮身马尾兽面前的处境比较危险,Hermione不管是处于怎样的原因,她始终是在担心着Harry,这点无可辩驳。
房子的一幕:
Ron和Hermione在远处眺望尖叫屋棚时,Hermione说你要不要近一点,Ron一愣,说你说什么。后来Hermione说离那座房子近一点啊。我笑了。他一定以为Hermione要他离她近一点。
Ron太可爱了。
写了这么多,我也累了。可是不管怎样,HP系列永远支持着我,让我相信世上存在着童话。
最后像PoA结尾一样说一句:我庄严宣誓——魔法永存!
7 ) 涉及时间穿越的一集
因为之前只看过这个系列前两部的电影,导致我读这个系列的第五本书的时候曾经留下过一些疑问,后来这些疑问都在我看到这个第三部的时候得到了解答。
今天在我重温了一遍第二部后,借机也把第三部再次重温了一遍。如果说今年我第一次看本片是为了对照我对原著的记忆,第二次就完全是为了影片自身来看了。
原著的最终之战是整个《哈利·波特》系列中唯一涉及到“时间穿越”的地方。看起来,J.K.罗琳设想出的穿越时空是属于那种“穿越时空不改变历史”的类型。
这里解释一下所谓的“类型”,根据我看到的一些穿越时空题材的作品,我把穿越时空分成两种类型。“穿越时空改变历史”:穿越时空行动本身对所穿越到的时间就具有修改的作用,而且与这段历史相关的历史也会随着一块改变,这种设定多见于欧美题材;“穿越时空不改变历史”:穿越时空行动本身并不具有修改历史的作用,只是在“过去”曾经感到莫名其妙的事情会随着穿越时空的行动而得到解答,这种设定多见于日漫题材。这两种类型中,前一种比后一种要难以想象一些,毕竟要明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这里因为哈利在之前就已经看到守护神,所以判定为后一种类型。
我看到有人因为本片包含“穿越时空”的剧情而认为本片带有科幻要素,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穿越时空”并非只限科幻题材的作品有,西方人传说的魔法中是有一类“时间魔法”的,利用这种魔法可以改变当前的时间,所以这第三部仍然是纯粹的魔幻题材作品。
以前看《哈利·波特》的第五本书的时候,对“小天狼星是怎么来的”和“哈利怎样学会保护神魔法”这两点留有疑问,现在看完了第三部,这些疑问终于全部解决了。
这一部换用墨西哥导演阿方索·柯朗来执导。现在对比起第二部来看,本片终于没再有恐怖片的感觉了,而且在前期的一些细节处反而还原了少量第一部的感觉。影片是以原著的最终之战为核心,而前期的剧情全是为这一部分做铺垫,这些从本片对原著的取舍和改编就可以体现出来;到了最终之战这段,影片是详细描述了这一战的每一个细节。这样做虽说未必就一定完全忠于原著,但能使影片的所有剧情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来走,这也使得剧情变得紧凑从而具有条理性。
哈利的教父小天狼星是全片的核心人物,也成了贯穿整部影片的线索。哈利最初是遇到了变成一只硕大黑狗的小天狼星,原著见面地点是在魁地奇赛上,而影片是在路边的灌木丛里(今天看后确认了)。再就是赠送那把“火弩箭”的情节,这次是移到了全片的最后。这两点可以说是影片的改编得比较巧妙的地方,虽说和原著不一样,但用到电影里却正是恰到好处,类似的例子在本片其实不止这些。
另外,我听有人说小天狼星是Homosexual不知是不是因为受了这部电影的影响,如果是的话那我可以说这是子虚乌有的事,原著中并没有这种描写出现。印象中,作者亲自承认的Homosexual只有邓不利多。
之前太过于在意电影对原著的还原了,现在重温并进行对比后才发现,这确实是一部好影片。而且本片的出色表现更多是在于导演的出色发挥,本片在IMDB上的评价也是最好的,但这位墨西哥导演执导了这么一部后就再也没继续执导了,听说是因为票房不理想(貌似他执导的很多电影都是叫好不叫座)。
PS:这是我重温后删掉重新写下的评论,还是用原来的标题,作为我在观看第7部前的最后影评。
《阿兹卡班的囚徒》虽然是《哈利·波特》系列中全球票房最低的一部,但也是极具艺术风格的一部。尽管《哈3》有些缺憾(比如,没道出活点地图的发明者,赫敏上交计时器的对话也没了……),但TA依然是我心中最爱的电影之一,我与「哈利·波特」的初次邂逅就是发生在这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里!
节奏总算快了一点了...早该换导演了
哪头森林里跑出来得发光得鹿!
best of HP movies
不喜欢这版的风格,太好莱坞了(我觉得我都要看不下去了,尤其邓波利多换演员,好不习惯说话还一惊一乍的校长......((对对,而且这部也没有魔法世界的感觉,就是一堆特效堆积的一惊一乍,和校长给人一个感受
回顾一下发现第三部也很喜欢的哎wwwwwwww换了导演整个节奏都不错,双胞胎在这部里各种萌点活点地图也♥♥♥
换了个导演,电影的细节比前两部更经得起推敲,三人的感情纠葛已初见端倪,同样初见端倪的还有赫敏的胸~~~话说,卢平教授的第一节黑魔法课相当有趣啊~~~
这一部比前两部好看
前三部看下来,这一部最喜欢。不仅有人性、有感动,还有背叛、苦难,篇尾字幕的出现也非常用心,用了劫盗地图的概念。当然最钟爱的还是小天狼星这个角色,这一集他的表现还很少,期待下一集!
把原著和电影对照了一遍,感觉这部才算叫作真正的原创改编:节奏感和悬疑氛围不徐不疾,小节上处处精雕细琢。卢平最后那句“mischeif managed”比原著更回味无穷,足见阿方索暗黑大师的功力。相比之下后面的五部简直只能用鸡肋来形容!
比前两作进步多了,hp系列电影第一次走出了平铺直叙。并且居然还有了点儿dark的风格。
注意到售票员韩波脸上的青春痘了吗?三层大巴里弥漫着汗和脚的味道。还有打人柳的春夏秋冬,那些都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墨西哥魔幻南瓜大电影,最爱。
阿方索·卡隆把黑暗紧张,幽默风趣,还有机智巧妙的构思完美地融合在这一部电影中,让人意犹未尽。
好导演出好片...
小天狼星殿下啊啊!《哈》里唯一一部改编得比原著小说还精彩的。
哈利波特系列里除第一部外最喜欢这一部。虽然没有伏地魔,但却记录了哈利成长。脱离娃娃脸的哈利终于不再等待父亲的慈悲,昨日命悬一线的自己被今日的自己拯救。大有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之态。小天狼星提议合住,卢平教授悉心传授救命咒。美好的未来画卷徐徐展开,一切未知都变得温柔。
整套哈利波特。我最爱这一部。最爱的场景是。哈利對赫敏說。你知道嗎。小天狼星剛才給我說叫我搬去和他一起住。這樣我就不用和德克思一家住了。或許我們可以住到鄉下去。那種可以看見天空的地方。我想他在經歷這麼多后會喜歡鄉下的。後來看到小天狼星死的時候。我特別的覺得絕望。 很多的時候我們覺得鄧布利多是最保護哈利。......
斯内普——全校唯一会用PPT上课的教授
原本的故事在精彩程度上或许不如前两部 但却是最富有内涵的 一定程度上抛开了过于浓重的儿童读物气息 电影也是系列中最为优秀的 换了导演之后风格上的突破很大 特别是开头的设置 服装设计也越来越对味了 导演还执导了Children of Men 很能在影片中表达自己的思想
能感觉导演想拍出不一样的Harry Po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