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着电影名字看的,因为本身很喜欢乌托邦这个词,而且也是真的难以想象真的会有乌托邦这么个地方。 最开始,男主角卢克失误了,失误就开始焦虑不安,更加过分在意那个分数,果不其然,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出局。 追求完美本身没有错,可在追求的路上,总是紧盯着目标快速奔驰,而忘记欣赏沿途的风景,忘记享受追逐本身带来的乐趣,如此,何尝不是一种偏执和压力,我们最初追求的快乐反而会一点点变得扭曲。 乌托邦里的老爷爷曾经也有过参加赛事的经历,也曾经失败过,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对卢克格外的珍惜,同样的,他是人生中的导师,一个引领者,帮忙寻回最初的真谛。 电影总体节奏略微有点乱,说教起来有些招人烦,剧情上的违和处也有不少,标准的说教励志片。 美国小镇风景真的挺美的
绍兴游学笔记公众号已经停号,此文本人原创文章。
一、前言
如果你曾看过这部电影,当看到这个标题,就会有种大跌眼镜的感觉:石马情况,这个电影是在谈教育?我想说,在我仔仔细细前前后后看了3遍,对电影做了大量的截图后,我发现确实如此,这是一部谈教育真谛的电影。
二、提问
如果要想让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在二十年之后成为世界拳王,你会如何培养他,谈谈你的思路?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你会如何培养他?
初看之下你可能觉得与电影《在尤图皮亚的7天》无关,看完本文后我相信,一定有人会懂的。
结论提前放出:
卢克父亲采用的就是第一种专业性练习方案,最后卢克除了有些打高尔夫球的技术,在情绪控制、心理平衡都很欠缺,以赢球为第一目的。训练很苦,日子很难熬啊。
而老者采取的是第二种方案,从各种不同的游戏和活动中去体悟其中的相同之处,玩的很开心。同时让卢克体会到以赢球为目的的功利性目标是人生的谎言。
三、正文
(1)关于电影译名
影片英文名为:SevenDaysinUtopia,中文译为:《7日乌托邦》,而不少人就望文生义的以“乌托邦”三字随意发挥想象,导致偏题太远。电影改编自一本小说,而Utopia是美国实际存在的一个地名,因此我觉得译为《在尤图皮亚的7天》更好些。
(2)关于故事情节
影片讲的是一个叫卢克的年轻高尔夫球手,参加职业巡回赛时意外表现的很糟糕。在途经一个尤图皮亚的小镇上偶遇老人约翰尼,而老人竟然也是一个高尔夫高手。在老人7天的谆谆教导下,卢克渐渐明白了过去人生中很多错误的信念,埋葬了自己生命中的谎言后,卢克重新参加比赛终获成功的故事。
为什么说这个电影在谈教育?
在大部分人且把电影当娱乐和消遣来说,很多时候无法弄懂到底导演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豆瓣上的影评更是看不懂的居多。
我对电影的情节做了一个内容概要图,大家可以发现整个电影一半以上的时间在放老人如何循循善诱的教导鲁克。
而在卢克打比赛的过程中,导演穿插了很多小时候练习高尔夫的情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他父亲是如何教他打球的。
你有没有发现:这个父亲跟我们国内的大部分家长和应试教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啊!苦逼的天天做练习题、背课文、记公式,各种考试,然后长大后各种无聊、空虚,因为缺少真正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业余兴趣爱好,童年大量的时间被单一的考试学习占据了。
下面我们来看电影的截图:父亲是如何教鲁克打球的
老者是如何教卢克打球的
第一天:学习基本功,如何握球杆,为什么这么做
第二天:河边钓鱼,体会节奏感、平衡感和耐心,学习控制自己情绪
第三天:通过画画,绘出打球的线路蓝图
第四天:玩扔垫片,体验身体对力的把握感
第五天:学开飞机,面对突发情况的冷静处理
第六天:功利心不改,雨中冲突
第七天:埋葬生命中的谎言,灵魂洗礼后的重生
高尔夫比赛的失败,不是人生的失败
一次二年级英语考试的失败,不是人生的失败
哪怕是中学考试,大学考试的失败,也不是人生的失败
不好好学习(指狭隘的学校知识的学习,应试教育),以后生活会很苦,找不到工作,这些都是家长灌输给我们的生命的谎言。
现在,再回过头看看卢克父亲和老者教育方法有什么不同?
(下面部分内容摘自今日学堂张校长文章“超速学习的秘密”,同时补充回答开头的提问)
要让一个孩子在二十年之后成为世界拳王,有两种教育培养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我知道拳王是要打出来的,因此我的孩子从小就要去打,上了幼儿园我们进行小班幼儿园拳王大赛,让那些小朋友开始三岁上去咣咣咣打,鼻青脸肿,好,赢了。
赢了之后晋级,四岁幼儿园二班,接下来五岁幼儿园大班,到了小学,小学和幼儿园拳击冠军赛,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这样pk下来。
当然了我们这样方式的话比较符合一个伟人的观念,毛泽东经常说的:“我们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对吧?我们在拳击中学习拳击,我们当然有可能变成拳击冠军,最后你的孩子一路打过来每年都是第一名,每年都拿一百分,到了成年,再参加世界拳王大赛,光荣登顶变成世界拳击冠军,这是一种方案吧?各位家长,你觉得这种方案怎么样?
这种专业性、目的性很强的训练,会导致一种有99%的可能性是失败,对不对?
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儿园时代就被打败了,他这终生加上的烙印,你的孩子强悍一些,你不停地给他各种养料,然后不停地给他课外补习班,然后不停地补习补习,然后到中学最终到大学他才考下来,但是他最终的结果一般来说都是失败。对不对?
打来打去的结果,淘汰嘛不断被淘汰嘛,能够登顶的多少人,能够考上清华北大的能有多少人?然后其他人都是失败者,清华北大录取率只有万分之三,剩下的比我的99%还高呢,对还是不对?这就叫淘汰式,淘汰赛式的方法。
那么好啦,你说我就是万分之三的优胜者,我就是考上清华北大,我很棒,我是佼佼者,那么就跟拳王一样,拳王你赢了,到最后你当了世界冠军,结果会怎么样?结果一定是这个样子的:你这个孩子恐怕除了拳击之外什么都不会,同意吗?所以输了的话你什么都没有,赢了的话你除了拳击什么都不行。这样的结果是不是你要的结果?仔细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是这样的东西?
“专业化、目的性”训练的结果:战争中学习战争,你有99%的可能性是最终失败,甚至残废,死亡!就算运气好,最终成功了,成为了概率上的1%。但是人却废了,除了拳击以外,什么都不会。这就算中国的教育的现状——应试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除了考试之外什么都不会的人。
大批的孩子从小学幼儿园一直上去,他们绝大多数的孩子就被证明是失败的儿童,大多数都是失败者,只有少数人是佼佼者,而少数人的佼佼者到了最后遍体鳞伤,他们除了读书之外很多人什么都不会。
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另外一种简单的方式去做呢?
我们看看第二种方式,方案二是不是更符合我们的目标一些?
1、从小加强体能和体质训练,以及灵活性,力量速度训练。但是不参加任何拳击“专业训练”,不务“正业”。 2、幼儿园:爬、滚、翻、跑 3、小学:登山、跑步、跳远、跳高、球类运动 4、中学:到处学习见识各种拳派,少林武当峨眉。只联系,不比赛。5、成人后:专业的,集中的拳击训练和比赛。
这个方案就是古人说的一句话:“你想去学作诗吗,不要天天去写诗,你的功夫在诗外”。这是我们大家很多人没有的智慧,我们这个社会太浮躁太功利了!
我们什么事情都太有目的性了!我们忘记了生命才是我们最应该珍惜的根本!(PS:有经验的写作老师教作文,一定不是训练你怎么写,而是大量的阅读,大量的生活体验,肚子里有墨水才是写作文的关键。而不是天天训练写作。)
幼儿园的时候让他学会爬,学会滚,学会跑,学会翻,一起玩的开开心心。
这个孩子到了小学之后他去登山、跑步、跳远、跳高、球类,什么都去玩。游泳,什么都搞。
到了中学的话,中学初中高中,然后全世界到处游,跆拳道,空手道,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眉,每一派都去学,东学西学,花拳绣腿,管你什么东西,乱学一气,无所谓。
等到学到了到成年之后,把他拿起来,训练一到两年的专业拳击训练,然后去参加比赛。
你们认为我们的方案二和方案一相比那种成功的可能性大一些呢?更同意二吧!我也认为二要大一些,他的素质非常全面。但是呢,我们还是考虑他有失败的可能性,对吗?
好,方案二这个人没拿到世界冠军没当上拳王,他失败了之后会怎么样。他会做什么?他就算失败了,说不准他会拿游泳冠军;说不准可以当长跑冠军;说不准可以当跨栏冠军;也说不准可以去做别的行业。
说不准他可以做少林冠军,武当冠军,峨眉冠军,不一定拿拳击冠军。他有着很多可能性,甚至他打羽毛球可能比一般人成功一些,有没有可能?
这就是说如果他失败了,他其他的选择、其他的方向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而如果他成功了,他还兼备了除了拳击之外别的本事,对还是不对?我们一门心思地在培养我们的孩子,后面一种方案就叫“素质教育”。
大家有没有发现,卢克父亲采用的就是第一种专业性练习方案,最后卢克除了有些打高尔夫球的技术,在情绪控制、心理平衡都很欠缺,以赢球为第一目的。训练很苦,日子很难熬啊。
而老者采取的是第二种方案,从各种不同的游戏和活动中去体悟其中的相同之处,玩的很开心。同时让卢克体会到以赢球为目的的功利性目标是人生的谎言。
比较俗套吧。。。
TB番外的错觉。。
原本以为本片会是一部类似于《勇士》这类的体育题材电影,结果它通过宗教来励志,教人做人。闪回部分有点刻意和烦人,但是结尾却很吸引人,不光跳脱一般体育电影的俗套,还和电影的主题相呼应,让人着实的惊喜一下。三星半。
每当电影成了基督教的宣传片总会显得逻辑异常脑残,简单到失去让人看下去的兴趣。尽管美景有了,帅哥有了,高尔夫比赛也有了,但这依旧是一部无聊的教义宣传片,和宗教无关,只是这种美的超现实般的逻辑不适合电影,白白浪费了一群好演员。★
一位被父亲的高尔夫球梦想长期压抑的选手,在一次失利后机缘巧合的遇到了高尔夫球传奇式的人物,更庆幸的是得到了真传。开放式的结尾给了这个影片一些想象空间,就好像梦想必须要走到最后才知道结果一样。
沒有甚麼出彩的地方 大家都是把注意力放在'Jessica'上
我看的第一部关于高尔夫的电影。典型的励志模式,德州的乡野很有情调,音乐也可以
就是那种普通的励志片,主角的演技有限
从小被老爸控制,终于在一次比赛失败后负气出走,来到一个轻松小镇,认识了一个世外高人和一个曼妙美人,于是他学会了生命和自己从事那项运动的真谛。情节模式化,节奏太慢,不停念叨高尔夫相关,一点都不励志。没啥美景,美女也没啥戏份。真心不认为轻轻挥挥球杆就是一项运动。
单调了。 不过可以看
高尔夫球励志片……顺便说一句我不认为高尔夫是真正的运动
披着华丽修饰词汇的梦想,追求地太过分也会成为易使人迷失的欲望、再坚定的目标缺少了信仰做指路灯,追逐起来也显得偏激。冠上信仰与自由之名,凭心听从上帝的召唤与安排。
挺老套的剧情:某个高尔夫球手在比赛中遇到挫折了,去了一个叫乌托邦的小镇,其实就是个世外桃源吧,遇到了一个高手和美丽的女孩子,最终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和金庸的武侠没啥区别啊。这个是我在欧冠决赛后为了治愈看的一部电影,虽然很俗套,但真的有被治愈到一点点。
果然够乌托邦……
did he make the putt? it doesn't matter! Thank the Lord!
很标准的励志片 情节有点俗套 但看着还是很温馨 人最难战胜的永远是自己 你的惯性思维 你的懒惰 你的自我意识 你的不自信 你缺乏自我否定的勇气 这些在你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 必须被你自己移开 先具备思想上的高度 再去推敲行为意识上的合理...
多才多艺的年轻高尔夫人,和僵硬的故事转折。
这不是励志片,这是生活片
SFT,乡村,棒球,信仰,一切平静却有感动人的力量。
阳光多得有点晒,不好也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