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斗鱼
看完这部1983年的《斗鱼》,不得不感叹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属于自己的时代中,永远演不好自己的角色,结局只能是自我毁灭或者被毁灭。片中表现的那种青年的迷惘,迷失,迷醉,迷茫真的有种喝了很多酒永远醒不来的感觉。而那个时代的枷锁也把那些年轻人变成了鱼缸里的斗鱼,挣扎,争斗,最后争的头破血流,直至死亡。也许只有像片尾那样奔向大海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那也仅仅存在于电影中,现实生活里我们能做的恐怕也只有静等死亡了吧。这是一部关于迷失,青春,理想,方向的电影,找不到路的群友可以一观。。。
2 ) 我不当大哥很久了
我是个流氓
不 我不是流氓
我是个战士
自尊心是我唯一作为支撑的信念
那年我还很年轻 身体也许没如今那麽强壮 但我年轻 每次打完架 睡一觉起来就像没伤了似的
我怕什么? 老子天不怕地不怕 我不怕惹事儿 就怕事儿不惹我
结果 不过是一场场斗殴留下的战斗经验 以及一些肉眼不可见的伤
但是那些时候 我还真凭借不小的天赋 没吃过多少亏
也闯出了些名号
可是突然有一天 我发觉我喜欢上了那一抹绿色
看阳光底下植物透露出的那一股生机
小狗小猫 小动物
我不是一个很残酷的人麽?
怎麽会去在意这些平和的东西?
难道是我变软弱了?
后来有一天 我想我是明白了
那是安心
不需要随时保持警惕
不需要随时准备反击
渐渐我放松了捏紧的拳头
不再对所有的攻击都给予还击
我发觉的确很多时候轻松了许多
那是个午后 我在宠物店的橱窗里看到了一种鱼
暹罗斗鱼
他们生性好斗 雄性斗鱼看到同类就会互相攻击 甚至会攻击镜子中自己的影子
甚至会攻击镜子中的自己?和我真有点儿相符呢
为什么美丽的外表下 他们会如此极端呢
是不是他们也非常不屑自己的外表 而一心只想用战斗证明自己呢?
这是一部容易掰弯人的片儿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 真有点儿怀疑自己的性取向
他的声音很温柔 虽然他的出场很霸道
他的眼神很哀伤 但是时不时却会流露出些许精光
也许那是过去战斗狂的附赠品罢
他每说一个单词总会牵动下嘴角的微笑
看不出是不屑 还是无奈
也许只是迷失了太久 找不到出去的路
人是不会改变的 改变的只是方式
而依靠的只是时间
开头错 万事错
所幸我除了留下的伤疤外 其实并未做过太多错事
电影中有很多时钟的镜头 我给打个包做了个相册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82323772/
还有俩兄弟的Style区别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796540738/
3 ) 斗鱼 - 在世的人类就像玻璃缸里的斗鱼
詹姆斯哥哥,当年的帮派老大,也去过加州,加州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就像天堂一样让人向往。所以他重回家乡后才能如此平和,那是见过世面的人才有的神情。在他看来一切都如过眼云烟,但是回到生活中,他看到的是如同困在鱼缸中的斗鱼一样的詹姆斯,爸爸,以及那个对自己穷追不舍的警察。他们都活在自己的人生困境里面。詹姆斯斗殴,爸爸酗酒,警察盯着自己不放,这些行为都是一种面对困境无助的机械反应。他想帮助他们,但是又无能为力。因为能帮助自己的永远都只有自己。最后解救宠物店的行为看似荒诞,但却是生活无意义的一种反抗,解救动物对于动物来说或者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我们永远无法避免冲突和斗争,就像玻璃缸里的斗鱼。人如此,集体如此,国家也如此。结尾詹姆斯哥哥救鱼的隐喻其实算是寻找人类生存困境的一种尝试的。
“在鱼缸里的两条斗鱼会斗到一只死为止,如果看到自己的影子还会和自己斗,但是如果在河里他们就不会这样残杀,因为他们都有足够的空间生存“。
4 ) 小故事 大感动
这是我很少看的类型的片子,况且它还是黑白的……
米基洛克在里头还是这么迷人,说他的外表迷人,不如说他的声线更醉人
很慵懒 很邪恶 很猜不透
故事很简单
小镇上的摩托骑士在消失几年后又重现江湖,但他的出现似乎为这个小镇带来了一些化学作用
崇拜骑士的弟弟、整日酗酒的父亲、痛恨骑士的警察以及崇拜骑士的广大居民
交织成了一副油画
特别是宠物店中华丽的斗鱼显色
大红、大蓝
整本影片中唯一的色彩
让人觉得分外感动
骑士面带着微笑死去
还是那么安详和无法接近
很多人对最后那个弟弟在海边的镜头印象深刻
但是我觉得还是前一个镜头出彩
从事发地点延伸开来
人们陆续往草坪走去
从近处的“哦 骑士死了”
到远处的“发生了什么”
让人有一种奇妙的感觉
是倒叙和顺序结合、时间和距离结合的美丽错觉
5 ) 斗鱼,在青春结束时死去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有两类电影,一类是《教父》、《现代启示录》与《窃听》那般被人铭记的经典;另一类则是《局外人》、《棉花俱乐部》这样个人风格的自由实验,带着新好莱坞式的散漫与棱角,却没能赢得多少称赞。《斗鱼》显然属于后者。影片在1983年上映时票房失利,也没有得到评论界的欢迎,比如《综艺》就批评影片“想太多,做太多”或者如《纽约时报》只是大加赞赏影片大胆美丽的黑白画面而对其他一切嗤之以鼻。但不可否认,仅仅因为米基•洛克的一个眼神,《斗鱼》就像所有纠缠于青春创痛的电影一样,带着一股摸不清的让人发热的魅力。
影片改编自S.E.希尔顿的小说(这是科波拉与希尔顿继《局外人》之后第二次合作),故事发生在俄克拉荷马州的小城塔尔萨,拉斯提•詹姆斯(马特•狄龙)是个满嘴脏话,穿着汗渍坦克衫的街头少年,他在台球室混日子,打架、做爱、无所事事,似乎永远在等待生命中即将发生“什么”。或许正是他哥哥——传说中的人物,摩托男孩(米基•洛克)——从加州返家。詹姆斯希望哥哥帮他成为下一个街头之王,但摩托男孩似乎已经厌倦了权力,他总是带着梦一般迷茫脆弱的眼神,说着叫人听不懂的哲学。而詹姆斯马上遇到了更大的麻烦,他的女友离他而去,他的朋友分崩离析……结尾,当然,我们早已经猜到,摩托男孩这般美丽的人物必然死在青春的尾端——虽然,科波拉把这场死亡编排得几乎像一个玩笑,荒诞得让人想哭——而詹姆斯完成了他的成年礼。
科波拉曾说,这是部拍给青少年看的艺术电影。但显然他太过沉浸在奢侈的黑白色的影像,高光与米基•洛克的忧郁的眼神中,毫无目的的散漫。喝酒打架做爱谈话然后死掉,让你怀疑科波拉是不是完全忘记了自己想要说什么。但另一方面,《斗鱼》却像《无因的反叛》一样,抓住了青春的迷茫与痛苦,就像困在鱼缸中红色、蓝色的斗鱼,如此绚烂却又无处可去。
除了还未毁容时如此英俊的米基•洛克和马特•狄龙,你还能在《斗鱼》中看到另一些熟面孔,比如年轻鲜嫩的尼古拉斯•凯奇(也不知他是不是靠着身为科波拉侄子这层裙带关系才得到角色的),瘦瘦的劳伦斯•菲什伯恩(不说《黑客帝国》中的墨菲斯,大家是不是人不出来了),汤姆•维茨、丹尼斯•霍珀以及还算萝莉的戴安•莲恩。二十几年前的他们让人顿觉岁月恍惚。
6 ) 恣意少年
马特狄龙、尼古拉斯凯奇、戴安琳恩的十八九岁的青春年少时光在电影中定格。俊朗的面庞、青春的活力。米基洛克也不过二十八九岁,慵懒,不屑地轻声低语。
多年轻的时光!
科波拉的镜头语言太美了,简洁流畅,黑白映像,唯一的彩色是斗鱼的颜色,几乎透明:变幻莫测的云朵,行走的影子,从墙壁走到地上,太神奇。
弟弟,犹如打不倒的战士,他憧憬着英雄式的过往。而哥哥,听力受损,色盲,在他口中,打斗的人们也胆怯紧张,人们以为紧张就是勇气。
恣意挥洒的青春,在支离破碎的现实中消解,这是迷茫的一代。
哥哥对弟弟说:我也想做你心目中的哥哥,但是我也不能随心所欲,如同你。
“我想你骑上我的机车,我想你离开这里。我想你到大海去,沿着河流,一直到大海边,好吗?”
影片出现两次彩色镜头:一次是斗鱼的颜色;一次是弟弟在汽车玻璃上映照出来的自己的面孔。这都是理想的色彩,映照现实的惨淡。
影片中出现“希腊”,为多加探讨。是隐喻。
渴望自由,斗鱼在大海里就不会相互残杀,因为有足够的空间。哥哥毙命,弟弟抵达大海,在辽阔的大海前,落幕。
He can do whatever he wants, but he just cannot find what he wants to do.女主和两个男主都非常养眼,另外斗鱼放进河里是会死的吧
有些人的心灵是真正自由的,自由到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如此青春的米基洛克、马特狄龙,尼古拉斯凯奇和黛安莲恩,怎能不刺激眼球,特别是米基洛克完全是电闪雷鸣的型男。科波拉的黑白功底太令人佩服,全片的黑白效果完全就是黑白摄影教科书。
米奇那时候太帅了。我记得我当年看这个片子时说过一句话:“丫就算要饭,也是一王子。”昨天在电视上又看到罪恶之城,第一遍看的时候真没认出来那是米奇,太幻灭了。
1.科波拉式的残酷青春,离弃的母亲与酗酒的父亲,“疯”哥哥与“傻”弟弟,叛逆、迷惘与虚无裹挟了一切,一如哥哥对过往帮派生活的厌倦与对前路了无方向的明示,仿佛被放逐的王子、演错角色的演员。2.质感迷人的黑白影像,契合于哥哥的色盲与弟弟的盲目崇拜,唯二有色彩的是那几尾哥哥痴迷的斗鱼和弟弟在警车窗中照见自己的一瞬。3.超现实场景颇有费里尼与伯格曼之味:无指针的钟表盘,躺在高处的诱惑女友,灵魂出体后的空中飘荡。4.漫过街道的白色雾气与多次复现的延时摄影画面(飘移的云朵,日光洒落阴影游转,叠化与镜映)都让全片弥散着一种迷离与恍惚感。5.大量倾斜构图、低位仰拍广角镜头,杂以手持拍摄,配上多变机位与快节奏剪辑,青春的惶惑不安、躁动难耐呼之欲出。6.如梦似幻的混音。7.米基洛克本色出演,忧郁,颓丧,帅气。(8.5/10)
米基·洛克的阴柔和忧郁真是帅得一塌糊涂...
If you're going to lead people, you have to have somewhere to go.
三星半。画面简洁有力,配乐也非常赞,只不过不是无因的反叛,而是无因的颓废和盲目。影片对于青春和社会都提出了诸多问题,却也没有作答,就像是敲了响亮的一锤,却没有回响。没人是传奇或英雄,死亡的解答有些讨巧了。
“他看起来好老啊,我都忘了他才21岁。”“是啊,21岁已经很老了。”“不,他看起很老,像是25岁的人。”
几个老哥哥年轻的时候真帅,尤其是米机洛克!
这片子把我惊到了,居然是这么散文式的,科普拉的乳臭少年们总是带着一种凄美的毁灭式浪漫主义(全都写在Dillon的侧脸上),和休斯叔叔的loser/pop girl的高中生心事完全是两回事情。Dillon带给卡普拉两部乳臭电影的就好像Vitti带给安东情感三部曲的,
初恋用来粉碎,青春用来浪费;浓重夜与雾,荷尔蒙书写的残酷物语,再见那一天。
成本虽小可是拍得相当考究。镜头充满诗意,黑白的影像和彩色的鱼,物体变形的特写和不安的长镜头,迷幻的配乐和虚无的对白,八十年代传统价值的回归和逍遥骑士公路精神的碰撞,躁动不安的情绪,无处安放的青春。米基洛克昔日的美型和今日的长残让人再也不相信爱情,尼古拉斯凯奇这瓶酱油打得太值了
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最美的电影!尽管是黑白片,但科波拉的镜头语言、转换调度都呈现出一种优雅,涉及动作场面又十分热血阳刚。主角们Matt Dillon 、Mickey Rourke、Nicolas Cage又都在最美的年华,看着他们当时的脸简直已经就是一种享受了。
我是青春的原色,我是生活的色盲,永远在外流浪,回家的那天就是我的死亡。Coppola将Matt Dillon最美好的轮廓和青春都留在了这黑白影像中,车库打斗那段光影动静融合到完美的极点!Mickey Rourke不肯回头的浪子形象帅到尽头,多年后看HunterXHunter,看到金蹲坐在摩托车边的照片,恍若隔世的浪子形象。
青春期的我们都是一条斗鱼,跟外部世界斗,跟自己斗。当年的Mickey Rourke帅的一塌糊涂,如今老了,胖了,脸也浮肿了。
靠。黄金年代。米基洛克是天人。
感觉科波拉主动修正了自己“电影只看重剧本和演员”的观点。摄影斯蒂芬布鲁姆曾在访谈中回忆,本片受德国表现主义影响至深,他们当时在墙上货屋里画满了影子,科波拉甚至给演员们特别播放茂瑙的最后一笑,“他希望年轻的孩子们从中能学到更多肢体态度,埃米尔雅宁斯那遭受生活无情打击后的绝望身姿。”
不觉得比无因反叛多太多。父子兄弟间台词嗲。摄影狂拗造型,隐喻浅白,始终流动的云与雾。小演员演技稚嫩。传说中的哥,17岁了还像6岁宝宝黏小哥哥一样黏着哥不放的小弟,鉴于我的萌点通常是黏着弟不放的哥,这里并不是,所以没想象中萌。带信黑哥是Laurence Fishburne?!
#补遗#应该是去年看的,两天内连续看了两遍,非常强大,那种宿命的无常、那种小城镇中莫名其妙无处可去无处可逃的压抑,那种让青春窒息的奇怪气场都表现得非常透彻。科波拉实在太懂这种让人说不清楚的东西,并且很好地在电影中流露出来。好几处很有形式感的设置加上强大的镜头设计都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地铁通道那一段印象深刻,巨大钟表的设置也自然而浪漫。看得出那时候黑白片尤其注重光和影子的层次感。节奏也非常棒,慢得时候能沉得下,打斗和宠物店那场又非常紧凑。米基洛克实在太温柔太帅了,那种放荡不羁是从眼睛里淌出来的,浪子回头让人心疼的气质满棚了。红色的运用肯定是影史经典了,配合着玻璃的折射和反光,都非常有设计感。没想到是个这么青春感的故事,宠物店设置很有文学性,结尾也非常忧伤。问题没有解决只是决定上路了。
永远大叔相的小马特狄龙:永远二缺相的小笼子:帅到惨绝人寰的小米基洛克:仙女般的小戴安琳恩:索菲娅的这口暴牙实在不明白是怎么长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