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会有郭柯宇姐姐了,那如诗如画一般的人儿啊……
我有一个好朋友,跟她相处,难得的轻松,好像没有什么话不能说,没有什么事不能消解。
我早就知道,自己是控制欲强的人,这来源于成长环境,而大多数控制欲强的人,都有类似的成长环境。
我和她交往时,却没有任何的控制她。仔细想了很久,不是因为我多好,而是她很好。因为,她从来没有任何的控制我。
我极其敏感,与人交谈时,但凡感知到别人想要控制我,都会瞬间厌烦,要么沉默,十分冷淡,要么愤怒,严辞反击,我不仅不会让你控制我,我还要控制你,改变你。
我的痛苦,也便来源于此。
从控制欲强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会有两种走向,一种是——当自己长大后,努力控制别人;一种是——当自己觉醒后,害怕伤害别人。
自我监测与自我反省,这是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做的事。我时刻警惕着,我是否想控制他人、是否在控制他人,在这种控制发生的过程中和过程后,我都会非常难受,因为我不喜欢那种交往,不喜欢那种谈话,不喜欢那种思维。
我不喜欢受别人控制,也不喜欢控制别人,所以,我也便不太跟很多人交往了。
而我跟那位朋友在一起时,哪怕彼此有不同的观点,说一说,听一听,也就过去了,然后就会想,一会吃什么。淡淡的,特别舒适,像午后的阳光。
这样的感受是很少的,很难得。
我想到《平如美棠》。
亲密关系不仅是朋友、家人、爱人之间,只要是人与人之间,都会有亲密的倾向,和因亲密而带来的种种问题。
平静是一种相处,激烈也是。也有关系是频繁争吵的,大开大合的,关键在于,双方是否能共同享受它。人性中,是有侵略性的,所以会有战争,有战争艺术作品,有战争游戏。生活中的两个人,如果刚好彼此享受这个过程,那么大吵之后的大合,也是一种境界。
然而遗憾的是,人与人往往很难做到精准匹配,于是往往就成了一强一弱。强弱度把握不好时,一方总是受伤害,另一方也觉得自己受了伤害。
这一季,或许从策划开始,就有意从某一类型中选择嘉宾。不管,是不是演戏,这样的关系,这样的争执,这样的思维,这样的对话,在生活里,比比皆是。而让人们去感受与思考这一类型的关系,或者,这种人性,便是这一季最大的意义。
宋宁峰,张婉婷。
有的人,是喜欢吵架的。
这不是社会学问题,是生理学,是医学。有人曾给罪犯做过大脑扫描,发现他们同理心同情心的区域和常人不同。人类的一切语言、行为,都受大脑支配,吵架的区域,是否有所不同,这,需要验证。
张婉婷说,“吵架吵得不舒服”,与人交流的诉求,是要自己说爽了。
张婉婷说,“你搞不定我”,她想让对方搞定她,但遗憾的是,对方不想搞定。
其实可以理解张婉婷的诉求,她想要的是一种“势均力敌”,她内心也真的觉得,有时面对宋宁峰,是投出去的石头没有水花,喊出去的话没有回声。
张婉婷觉得有意思的,对方不觉得,张婉婷想要激情的狂暴的,对方只想简简单单的,这就是问题。人跟人要是能刚好较着劲,是最舒服的。
营地吵完架,宋宁峰给张婉婷拿披肩、喝热水,观察室觉得被温暖到,沈老师说是一种求助。我却突然仿佛看见了,他们在家中发生过无数次的画面。还记得吗,张婉婷第一晚说的话,描述宋宁峰“冷暴力”,在家里争吵后她气得不行了,宋宁峰不说话,只是拿水,她很无力,甚至要气疯了,要拼死去惩罚他。所以,别人觉得温暖时,张婉婷内心却是崩溃的,她想要的,不是这个。可是经此一吵,也看明白了,宋宁峰才不是没有说,而是说了那么多,却被张婉婷绕来绕去,最后全白说。张婉婷,是一句也听不进去。唉,还能做什么呢,语言是那样无力,喝点热水吧。挺好的,真在乎人,才会这样,而不是在乎说,咱们就好好过生活吧,吃好喝好睡好,别说了。
所谓可恨与可怜总相关,张婉婷就是如此。太希望别人懂自己,怎么可能?这种诉求的结果,只能是互相折磨。宋宁峰说了一句“她教我”,可想而知张婉婷在日常中对宋宁峰的改造,可毕竟宋宁峰是一个人啊,还是一个成年人,人不可能让另一个人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愿活着,他是人,不是工具。至此,最担心的,是孩子。现在孩子还小,如若长大一些,有了自己的想法,那跟孩子之间的摩擦将会更为激烈,孩子又会在这样强控制的环境中而被改变一生。
张婉婷总说“给你生孩子”,我开始还想,不应该啊,这样一个强势的人,怎能说这种本质上看轻自己的话,后来才明白,这是一种手段,“绑架”的手段。而这种手段,未来还可以用在孩子上,“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无穷无尽的循环。
其实张婉婷作为女性,在面对男性时,勇敢,独立,敢于挑战父权社会下的家庭语境,是令人佩服的,我们不能忽略中国社会的性别问题,能这样跟年龄上长于自己、行业上是前辈的男性抗衡,是很多人做不到的。但问题是,张婉婷的方向,偏了。
女性要强,要脑子快,要敢说话,要能做事,但不要把这种强大转化为欺压别人,而是要整体统领,要有能力让每个人都好,都舒服,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如果总是自己气得不行,都是别人的问题,那你的能力在哪呢。让二人的婚姻关系、让集体旅行关系不好的缘由,都在于并不能找准说话做事的出发点,要真正用心让别人感到舒服,才能良性循环互相成全。口口声声说为这个为那个,可但凡别人有一点不顺自己的心,就不行,这是为别人吗,别人就不是人吗,就没有情绪吗,就不需要关照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自己的道理,自己的感受,尊重别人,是沟通的第一前提。
艾威,陈美玲。
如果再没有其他的信息,艾威其实可以了。
确实,艾威也强势。但正如前文所说,很难有完全匹配的两人,生活里大多是一强一弱。再者,从身体健康角度来说,我相信很多人也都认同,身体不好的人,不能熬夜,尤其是熬夜打麻将这种很耗费心神的事,别觉得一周一次不多,身体不好的话,一月一次也不行,就是根本不能熬夜。
生活里,该强势的时候,真的要强势。如果一切都只是好好好,那一切也就都乱了。
至于心情这个部分,当然很重要,但我比较疑惑的是,他们没有尝试寻找其他方式吗。
这两个人一出场,我就落泪了,所谓相濡以沫,也就是如此罢。问题就在于Lisa特殊的人生遭遇。身体病痛,我很能理解,也曾多次忧虑、无力、无望,但我想,还是要尽量找一个平衡。人生,就是在找平衡。
遭遇了这样的不幸,很痛苦,很绝望,但这就是人生的挑战,这就是你的人生,你就是要去面对。何况,Lisa身边还有这样一个人陪着,艾威说谈过几十次,这份耐心,也是真心,应该更有勇气去共同面对。寻找其他的爱好吧,比如运动,如果身体不支持,做修身养性一些的比如高尔夫,姐妹们一起打打球喝喝下午茶,艺术性的画画等等,起码尝试去寻找一下。我很想跟Lisa说,正视自己的内心吧,别怕!人生无常啊,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对于生病的人和不生病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反正人都要死,生病的人可能会早死一点,但起码现在不是活着呢吗。
卢歌在看到画像时的表现,很多人觉得奇怪,我也觉得奇怪,但追踪蛛丝马迹后,恍然大悟。这一场景的奇怪,有剪辑的原因,也有,真正的高手在背后的原因。正所谓:“顶级的捕食者往往以猎物的身份出现”。
就卢歌来说,如果他原本就是像张婉婷一样的人,情绪难以自控,那这次的激烈表现没问题。但是通过前几天的表现可以看出,卢歌其实是非常乐观的人,这次能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一定是他发现了什么惊天的秘密。唉,其实也不算是什么秘密,不过是卢歌自己以为的“苏诗丁”和真实的苏诗丁,完全不一样。他才是没白来的那一个,我指的是从个人心路历程来讲。
登山后的那一桌饭,竟有了《花儿与少年第二季》“最后的晚餐”那一幕的精彩感。经此一战,苏诗丁成功让所有人倒戈,同情她、可怜她、为她感到不值得,讨厌卢歌、不理解卢歌、觉得卢歌配不上她。无论是观察室,还是评论区,都有这样的鲜明倾向。
为什么说是“一战”,其实苏诗丁也并不是为了要战赢卢歌,她归根结底是想要战赢自己的人生。
关于她的童年经历,有过不好童年经历和没有过不好童年经历的人,都会共情,都会难过,都会理解,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我们再听听看,为什么卢歌总在说:“这是两回事”。卢歌败就败在,很多重要信息都没说出来,让人云里雾里,这本来就让人很难受很反感,反观苏诗丁把关键的信息一点一点呈现出来,让别人逐渐感觉了到她的饱满。所以,不管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人们下意识地都会得到一个有利于苏诗丁的结果。
卢歌所说的,其实是对的。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好的事,当然,有的人遇到的严重,有的人遇到的轻微,但每个人也正因所遇到之事而成了今天的自己。如果今天的自己想要过好今天,那就按好的方式进行,如果今天有问题,就从今天找问题,而不是总拿过去的原因为今天找借口。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些人来到这个节目,本身就有“被审判性”,你一言我一语,旁人会根据内容进行判断。在法庭上发言是可以被打断被质疑被拒绝的,因为当一个人运用某些元素博取了大家的同情,那么人们就会不自觉地偏向于他,这是人性,难以控制。所以,当大家谈论苏诗丁卢歌二者之间的关系时,苏诗丁突然讲自己的苦难,那么对话的风向一定会发生转移。所以卢歌会说“这是两回事”,卢歌也会说“这不公平”。
观察室非常有意思,不知道是为了节目效果而演戏,还是真没听到,一直在批判卢歌没有做出正常人的反应,要卢歌去同情,要卢歌善良。苏诗丁明明在采访中说了,以前卢歌听到这件事时反应很大,甚至要去找那个人要去打他。而这一次苏诗丁讲这个故事,对于在场的其他人来说是第一次听,但卢歌已经听过一次了,就这样去对比不同人之间的反应,公平吗?
苏诗丁眼神的特写其实特别有意思,那里边有冷漠,有审视,有狠绝。卢歌表达总是差一点,他不想撕破脸皮,他总是说感觉被骗了、觉得苏诗丁不是这样的,其实,这一切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虚伪。表面是一种感觉,相处久了,竟是另一种感觉。然而,这里苏诗丁最厉害的是,她把这种“虚伪”拿到明面上来,所以会让人恍惚,但也让人佩服,既然已经想好了,那就要做一个腹黑大女主,就要不惜一切经营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人生一定要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就像小时候妈妈告诉她的一样。而且,她做到了。
此前,苏诗丁已经在很多细节中表现出来了,只是大家不会留意,都被她看似平静的神态、温柔的语气盖过了。比如,是苏诗丁说“两个人在比”,是苏诗丁说自己是深渊也把卢歌拉向深渊,是苏诗丁说知道朋友嘲笑卢歌不高兴但不想失去朋友。对于苏诗丁来说,这些都不重要,她想要的就是更大的成就。卢歌肯定感觉到过,还说过“考虑做生意支持她”,因为这么大的事要钱啊。
苏诗丁够厉害,我跟你卢歌下明棋,我跟你们所有人下明棋,但你们都下不过我,还要心疼我,还要帮我说话。单独跟卢歌谈话完,你听她的歌声,太畅快了,一切尽在把握之中。
就像,张婉婷,这才几集,苏诗丁就把她看得透透的。张婉婷自己还在车上说,苏诗丁说张婉婷和卢歌很像,只是教养不同。像在哪,像在单纯,像在情绪表达直接,像在好掌控。果不其然,晚上张婉婷展现出了非常直给的同情,不断添油加码。
卢歌是想要艺术的,但他想要的更多的是美好的艺术,他向往美好,而苏诗丁想要的艺术,是会被资本操控的,是要靠拿捏人心的。这也是为什么对于那些嘲笑,苏诗丁无所谓,毕竟已经选择走这条路了,这个圈子里,什么事没有,这些小事算什么呢。而这晚苏诗丁分享童年经历,恰也是在讲这样心态的缘由。苏诗丁的家庭成长环境中,缺少对正确与错误的教育,比如偷东西,没有得到及时干预。当然长大了她早就懂了,但潜意识里,会对恶的包容度高,比如很多人都觉得那样嘲笑别人的朋友不是什么好朋友,而她却可以接纳。
如果把两个人内心想清楚了,再带入他们彼此奇怪的表现和零星的言语,会发现一切都合理了。卢歌太单纯,苏诗丁心机太重,卢歌要享乐人生,苏诗丁要经营人生,卢歌总是看起来主动其实被动,苏诗丁看起来被动其实主动。在人心较量中,卢歌根本不是苏诗丁的对手。这也是为什么从饭桌下来他说“我没必要在这了”,其实后边还有一句,苏诗丁在这自我表现就足够了。卢歌总说“无解”,其实就是,他玩不过的。
卢歌也没必要生气,大家此刻对苏诗丁的表现,跟他最初面对苏诗丁是一样的,他当时是怎么看苏诗丁,大家现在也怎么看苏诗丁。有的人能一眼看到底,有的人不能,慢慢看吧。
看了再见爱人第二季,直接给我冲击的睡不着觉 宋宁这张脸很熟悉,应该在不少电视剧中见过他。 张婉婷属实咄咄逼人了。这让我的好奇心起来了,为什么宋宁不想离婚呢?为什么张婉婷才30出头,就如此暴躁和精神黑洞,需要这么多的情绪滋养呢? 查了查,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宋宁爱前妻爱的人尽皆知。对前妻,三次求婚,最后一次更是请来了所有亲朋好友,非常隆重。前妻觉得生育影响事业,那就不生。前妻出国,他追出去洗手作羹汤几个月当家庭煮夫。认为不但要给前妻物质滋养,还要给精神滋养。为前妻改名。(加了峰,变成宋宁峰)然后前妻婚内出轨王传君,怀了王传君的孩子。。。具体离婚事宜不清楚,但是宋宁和张婉婷结婚的时候竟然身无分文。很可能是离婚之后把钱都给前妻了。 那么他对待张婉婷的态度:交往一个月让女生怀孕,怀孕八个月为了给孩子落户口才领证,求婚很潦草,婚戒是花呗借钱买的,还是张婉婷分期还款的。婚后住在张婉婷的房子里,婴儿室是张婉婷的衣帽间改的。张婉婷照顾孩子,他自己吃饭。面对张婉婷的控诉,他只有沉默。他其实知道张婉婷是要情绪的共鸣,但他就是不给。 再来看张婉婷: 幼时失去父亲,被迫成为妈妈和奶奶的精神支撑人,在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被迫成长为“大人”,不允许软弱,不允许失败,没有人爱她。家庭因素造就了她的性格缺陷。“自卑感”和“不配得感”极其强烈。她一直在怀疑世界,一直想要一个在背后支撑她的人,又一直习惯性的做一个保护者。她的需求很矛盾。 她选择了宋宁,做一个保护者。但她选择宋宁的原因中,也许有这样一条逻辑:宋宁很会爱人,他爱前妻的样子是我想要的丈夫的样子。 作为女人,她知道宋宁是怎样爱过前妻的,所以宋宁给一杯水,给一个毯子,完全温暖不了她。她知道宋宁可以做的更好,虽然在外人看来这已经很好了。这就是她偏执的原因:为什么你那么爱过一个人,不能再那样爱一次我?为什么你要帮别人?不帮我?为什么你现在没钱? 一段婚姻中,女人要的不过就是这几种:要么你给我钱,要么你给我爱,要么你哄我开心,实在不行你和我一起照顾孩子也行。偏偏宋宁什么也没有。偏偏他在外人面前还是个很好的人。她情绪不出问题才奇怪。 在这段婚姻里两人各吃各的苦果。 张婉婷吃了嫁给不爱自己的男人的苦果。 宋宁吃了不用付出经济和爱但需要被情绪打压的苦果。
看了张婉婷和宋宁峰的相处模式,谁不会说一句窒息,全网都在劝他们离婚。这配方我太熟悉了,从小我就是在这样的窒息环境中长大。我爸妈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峰和张婉婷的翻版。
我妈跟张婉婷一样,从来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一点就爆炸。在家里,她永远都是对的,不容任何人反驳。在我爸妈的婚姻里,我爸总是默默的,像一块石头。不管我妈怎么骂他,侮辱他,他都一言不发。如果我爸怼一句,会换来我妈更加猛烈歇斯底里的攻击。所以渐渐的,我爸变成了婚姻里的失语者。
在这段婚姻关系里,他用沉默回避一切的冲突。这样的态度也更加助长和塑造了他们处理亲密关系的模式,甚至一点也意识不到这样做有什么问题。
是什么原因让我爸妈的婚姻相处模式变成这样呢?
极度自卑又极度要面子
我妈极度自卑,又极度要面子。她经常说自己初中成绩很好,但是没有考上高中,又复读了一年,英语一直是她的短板。复读那年,学校传出复读生不能参加考试的消息。她就赌气跑回家不去考试,据说学校老师来家里请她,她也不回去考试。其实她是怕复读了一年,如果还是考不上,就太没面子了。正好有这个机会,索性就找理由不去考试。
她没考上高中,闲在家里。我姥姥有六个子女,她也并不是什么开明有爱的母亲。我妈在她的原生家庭里并没有得到多少关爱。她曾经对我说她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个子又矮,条件好的人她不敢想,怕别人瞧不起她。
跟我爸结婚的时候,她其实对我爸也不是很了解。可能只是看我爸长得不赖,家境贫寒,大概率不会瞧不起她,她就迫不及待嫁了。她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婚恋观和人格,仅仅只是为了摆脱原生家庭,就草草把自己嫁了。
她曾经无数次说过我爸家里多穷,嫁过来不仅没有任何帮助还要还账。她也无数次控诉我爸两个拉胯的兄弟有多么可恶,我奶奶多么可恶,我姑姑也不是好人。在她嘴里这个家里全员都是恶人,她嫁过来,这个家就把她生吞活剥了,她是妥妥的受害者。
贫贱夫妻百事哀,再加上那个年代,在农村,遇上那样一个扶不起的大家庭。我妈一定是吃了很多很多苦,独自承担了很多很多。
我记得小时候她一到农闲就出去收鸡蛋,收废品,收废铁。小小的个子,挑两个大箩筐,走很远的路,有时候还遇到下雨。我爸从来不跟她一起出去做这样的小生意。
小时候印象中,我妈出去做小生意,我爸就在家带娃,做饭。但其实我爸高高大大,他明显更有体力去做这样的事情。我妈一定是对他攒够了失望,又不甘心一直忍受贫困,没办法了,只能自己挑起担子。
她为这个家真的倾其所有,用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付出。她曾经兼职打三份工,却舍不得早餐吃一块钱的馒头。
问题就出在这里,她在做这些的时候,她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选择,做得甘之如饴。她把这一切都归咎为我爸没用。就是因为我爸没用,所以她才这么命苦。所以在婚姻关系里,她把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到家人身上,特别是我爸身上,有时候也会波及到我和弟弟们。
小时候我最烦的就是她跟我们算账,说在我们身上花了多少多少钱。我小时候就会狠狠的想着,等我长大了一定把这钱双倍都还给你。
再来看看我爸,其实我觉得他一开始应该也不是现在这样一副默不作声的懦弱样子。他曾经可能也是一个明媚的阳光少年。但是变成这样,他其实也是没有选择的。
我爷爷在我爸才十六岁的时候就突然离世了。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留下孤儿寡母。为了生存,我爸不得不快速成长起来担起这个顶梁柱的责任。
那个时候,家贫又没有父亲,能讨到老婆就算老天有眼了。我妈来了,帮他操持起这个破烂不堪的家,让它逐渐有了起色和奔头。所以我爸万万是不会离婚的,可以说,他是这段婚姻的既得利益者。我妈对于他,是个拯救者角色。就跟张婉婷在宋宁峰最低谷的时候走进他的生活,给他生了孩子,给了他温暖是一样的。张婉婷也是宋宁峰的拯救者。
再来说一下,为什么张婉婷看起来又可怜又可恶。
张婉婷的可恶之处在于,她内在还是一个小孩。她从头到尾没有用成年人的视角去审视婚姻关系里的付出和爱自己。她认为婚姻里你就该为我负责,我生娃是为你,我带娃也是为你,我工作也是为你,我过得不好就是你做得不好,就是你没用。
她的可怜在于她不懂怎么去表达自己的需求。给自己披上了一张老虎皮,看起来气焰嚣张,飞扬跋扈,占尽上风。其实她只是用了这样虚张声势的态度在祈求对方的关注。而且她所认为的面子,也不是真的有面子,通过贬低伴侣来抬高自己,这是最愚蠢的行为。
成年人的视角应该是,婚姻是我的选择,我可以为我的选择负责。生娃也是我的选择,你有责任,我也一样有责任,我们需要好好合作,共同努力。我的工作,是我的选择。我好好工作,是实现我个人价值的途径。就算没有你,没有孩子,我也一样会好好工作,好好爱自己。
总之,我的一切行为,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有能力为我的选择负责。我对你不设期待,如果你的做法刚好符合我的需求,我们可以继续携手同行。如果不能,那就通过充分沟通,争取改善,实在不行还可以散伙。
宋宁峰真的不懂怎么爱张婉婷么?
亲密关系是双方的行为,好的亲密关系都是需要双方都有一些心理能量的。张婉婷张牙舞爪,一副外强中干的样子,一个自己都不懂爱自己的人,也很难能得到别人的爱。
因为别人也看不出来究竟你需要怎样的对待,而且你还动不动就要爆炸,动不动就要贬低他。他的关注点可能只剩下应付不要再惹你爆炸和忍受你的贬低上了。
一个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他需要消耗掉一定的心理能量才能抵御亲密关系里这样直接的伤害。自然就没有多余的能量来考虑对你好了。所以这就变成了恶性循环。俩人都在不断的消耗掉原本就不多的心理能量。而好的亲密关系应该是互相滋养的,可以互相提高自身的心理能量。
我妈经常就说我爸不懂关心她。她不舒服了,我爸不仅不关心,还给她脸色看,有时候甚至还故意揶揄她。看得出来她其实对我爸是有很高的情感需求的。她跟张婉婷一模一样,用最愚蠢的方式来祈求,博得伴侣的关注和爱。这种方式不仅不能得到爱,反而会让对方对你越来越害怕,越来越无可奈何。
所以宋宁峰和张婉婷的关系是无解的。要么离婚,张婉婷去找一个足够强大,足够有心理能量的人。不仅可以让她物质上满足,也给她精神上足够的安全感。宋宁峰去找个温柔又有足够心理能量,足够成熟有独立人格的女性。他们两人在一起就是互相伤害互相折磨,互相消耗掉对方原本就不高的心理能量。
人生低谷的时候,最后能走出来还是得靠自己,提升自己的心理能量。靠任何外界其他人,最后可能还是会反噬到自己身上,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最后说一句,亲密关系里,最重要的是平等和保留相对的独立。
看了《再见爱人2》更新的第二期吗?这期节目一播,“张婉婷让人窒息”的话题一直挂在热搜榜上。
给没看过节目的朋友介绍一下,张婉婷是演员宋宁峰的妻子。两个人热恋了不到一个月,张婉婷怀孕了。他们还没来得及在恋爱关系上磨合,直接进入了爸爸妈妈的角色。
很西方电影的开头,但真实生活并没有那么浪漫。
在生下孩子之前,张婉婷表示自己迫切需要宋宁峰必须知道她是什么样的,发脾气是什么样的,不讲理是什么样,对于事物的所有看法是什么样。只有这样,她才会觉得两个人能真正地“熟”起来。
她毫不客气地把自己最糟糕的模样展现在宋宁峰这个很新很新的爱人面前,宋宁峰对此的感受是:她会因为任何事情爆炸。
这个局面局外人想必都能预料,因为这世界上只有父母才能忍受你最糟糕的一面,再没有第三个人。
所以我们目前看到的张婉婷变成了这样,十分强势,易得寸进尺,无理不饶人,令人窒息。
她会很随便地就攻击宋宁峰是拖油瓶,也打心底里看不上宋宁峰演员的工作。
三对夫妻围坐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天,本应十分惬意。但当聊起宋宁峰的演员工作时,张婉婷的情绪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再也无法控制。她第一句话说的是羡慕演员,紧接着指责宋宁峰身为一个演员却不能洞悉她的情绪。
宋宁峰刚想解释为什么他能共情到剧本里的人物感受,却在枕边人面前木讷。张婉婷立即打断,“你怎么知道你就一定能共情到那个角色?我觉得都未见得,那是你认为。你在当下的表演共情到那个人物了,也许你回过头再看,你都觉得你不一定共情到了。”
宋宁峰还想解释共情角色和枕边人不是一回事,张婉婷情绪更激动了,“观众揣测人物得更好,你凭什么认为你揣测一个人物就更容易呢?”
这时候张婉婷说话已经有些驴头不对马嘴了,和宋宁峰说的不是一回事。但她自己没有这个意识,屡屡打断宋宁峰,不让宋宁峰有说话的机会。
不让人说话的理由很奇怪,因为她觉得宋宁峰没有功成名就,也就没有资格去侃侃而谈对人物的理解。在她的逻辑里,只要出名的演员才配谈理解人物。没名气就没资格?这姿态未免过于高高在上,太瞧不起人了。
情绪正烈,这时有人出来转移话题,张婉婷无法接受,开始攻击在场的其它人。她变得张牙舞爪,但同时她的心里也感觉到了无助——她怎么就成了一个疯子一样?
芒果的文案同理心很强,她看到了张婉婷在伤害自己,看到了张婉婷的脆弱、恐惧。
“拿刀挥舞的人,常常在惊惧中割伤自己。”
“歇斯底里的背后是未被安抚的脆弱、恐惧。”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问:张婉婷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她为什么要让自己这么不快乐?
节目中很多人不能理解的一幕是,明明刚刚宋宁峰念情书时,张婉婷感动得流眼泪了,但环节过后,张婉婷又单拎宋宁峰出门,开始一轮新的控诉:你凭什么说我的不好,你压根就没有资格说我不好。
我大概能猜到原因,因为宋宁峰的那句话,“你爱我、爱女儿,胜过了爱你自己。”
这句话其实很关键,张婉婷在当下有被这句话触到心里最柔软的部分,因为那一刻她发现自己的“牺牲”和“付出”被看到了。
至于后来的反驳、愤怒,也仅仅是因为那句话的感动并不能够持久,回到了原点——你知道我爱你甚过爱自己,可你为什么还是对我不满意?你 竟 然 会对我不满意?
为什么我会这样想?因为我妈就是这样。
我太清楚她的好,她活着就是在为这个家打算,她就没为自己考虑过,哪怕一次。她没日没夜地在外奔波,挣的钱一分都舍不得花,内衣内裤穿了好多年。而我也太清楚她的不好,她一点小事就发大火,总是冷言冷语,我买啥都是错的,我穿啥都是丑的,我脸上长了几颗痘痘也会被念很久,即便那时候我是隔了好几个月才回家。
面对我妈,我常常处于被逼疯的状态,为什么我的妈妈总是要否定我呢?为什么在她的眼里我总是错的?为什么我的想法一点也不重要?
而每当我指出我老妈存在的问题时,她会立马反驳我:我还不好啊?供你吃,供你上学,我这种妈妈,算是很不错的妈妈了。
这样就算一个好妈妈了吗?我的脑海里总有这些记忆碎片。
每次拿零花钱或者学校要收费,我都很怕开口,因为我妈基本都会先骂一通才给钱。
前段时间我问过我妈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不能痛快一点给我钱,一定要骂我一顿?她说不能让我拿钱太容易。就因为这样一个原因,她让年少时期的我心里常常被刺痛。
如果弄丢家里的钥匙更严重,会被数落得好像我弄丢了一百万。有句话离谱得现在还记得:你人怎么不弄丢?
还有一次初三的时候着急去上学,穿着鞋子踩进家里拿了东西,被骂得我学也不去上了,离家出走了,最后去朋友家里住了几天。
更小的时候,也被逼得离家出走过。当时是深夜,我妈没有拦着我,让我一个人离开了。后来好像是我自己害怕了,一个人灰溜溜地回了家。
还有想跳楼的时候。忘了什么原因了,只记得当时自己很小,很想跳楼死了算了,旁边只有奶奶拦着。而我妈一副一点也不害怕我会跳楼的样子,情绪更加激烈:你跳啊,你快点去死掉。
现在回想,我很难理解当时自己为什么没有跳下去。好像是不想随了我妈的意,真的去死掉。
嘶……特别窒息的关系,是不是?
但我现在好像知道我妈为什么会这样。港剧《香港爱情故事》(点击蓝字可阅读我写的观后感)里面有个老头和我妈一样,为了家在外面挣钱很不容易,而回到家只剩下了坏脾气。在外可以忍气吞声,在家就随意发泄。他们仗着自己的“付出”,以“牺牲”胁迫家人认同他们的全部。
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他觉得他自己太委屈了。他选择承担起一个家庭,却认为在外面受的苦都是为家里人受的,自己理应有回家发泄的权利。俗称,总觉得别人亏欠他太多。
没有想过其实是自己亏欠自己太多了,对自己太不好了。
他也意识不到家人应付他的情绪会很累,会很难受很难受。
后来怎么样了呢?他两个女儿一个性格偏激,一个嫌贫爱富,儿子又过分老好人。老婆也跟他离了婚。
我家呢?老实说,我的情绪也不太稳定,一面对我妈脾气就容易上来。我的姐姐,我的爸爸,也都是易怒体质。
我太讨厌这样的我们了。
张婉婷也是如此,她付出了,她牺牲了,她得是老大,都得听她的。在热恋时,她口口声声说自己很想给宋宁峰生一个孩子。可孩子生下来之后,却变成了她的筹码,“我给你生了一个孩子,是我最大的牺牲”。
这个牺牲,让她有了令人窒息的要求:在婚姻里,我要是最舒适的那一方。
美满的婚姻会是这样的吗?老调不是这样弹的吗——好的婚姻是互相包容,互相扶持,携手度余生,而非一个人的舒适。
很明显,一个人舒适不现实,我们看到的是张婉婷不快乐,宋宁峰也不快乐,两个人都不快乐。
在综艺《春日迟迟再出发》里,和王栎鑫离婚的吴雅婷,她明明对另一个嘉宾David有好感,但害怕舆论,害怕节目里的心动是一时的,她哭着拒绝了向她告白的David。她泣不成声,观众也泣不成声。
这时候芒果文案跳出来一句:为什么人要选择那个让自己伤心的选项?
看《再见爱人2》这期节目,我又想到了这句文案。既然牺牲换不到你想要的理解、爱,那不如换一种方式去爱你想爱的人。让彼此都快乐一点吧。
我就特别渴望我妈能够多爱自己一点,放下一些包袱,去过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某某的老婆,某某的妈妈。
张婉婷们到底在吵什么
《再见爱人》看到第5集,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开始喜欢张婉婷了?
是的,她太执拗、太敏感、太蛮横、太脆弱、带着太多伤口。
但于此同时,她也太真诚、太坦率,敢于在镜头前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所有真实的、破裂的、甚至丑陋的自己,完全不像是一个本应深谙娱乐圈玩法的明星经纪人。
在第五集中,她谈到宋宁峰的妈妈病危之时,宋的前妻频繁探望令她不爽,在易立竞采访她的过程中,她突然反应过来:她当时的情绪并非来自宋的前妻,而是源自她若干年前父亲去世时的经历和感受,她是在替当年的自己表达当时并未能表达出的拒绝。
看到这里,我真心为她的敏感和自省表示赞叹——张婉婷一直在节目中说她是一个爱反思的人,她并没有说谎,她真的是一个自我反思力很强的人。并非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自己内心对外界所不断产生的投射,很多时候,我们的愤怒和破碎感都来源于曾经的自己,而无关他人。
就好似,为何在网络中会那么容易产生争吵。
很多时候,我们无心的一句话,很容易会引来陌生人的否定甚至谩骂:
“你是错的!”
“你这么说是不公平的!!”
如果你遭受过这种来自陌生人的攻击,不用急于为此感到委屈、愤怒或莫名其妙。
在这种时候,很有可能无关对错,对方往往真正想表达的是:
“你(这么说我)是错的!”
“你这么说(我)是不公平的!!”
——真正让对方愤怒的并非是你说了什么不可饶恕的话,你只是充当了一块幕布,承载了他此时投射而来的情绪。 这种情况在亲密关系中更是非常普遍。
举个前两天在《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这本书中看到的例子:
有一对夫妻常常吵架,如果妻子不小心忘记了什么事,而这件事对丈夫来说又比较重要,那么丈夫就很容易生气爆发。
有一天,妻子买东西时忘了买丈夫要的香肠,丈夫因此暴跳如雷,妻子大吃一惊,对她来说,自己只不过是忘了买香肠,但是对于男方来说就好像是天塌了,她表示难以理解,于是二人再次大吵一架。
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丈夫情绪崩溃时,他并没有意识到,在他得知妻子忘记给他买香肠时,不是当下的他、而是他内心的小孩没有感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
他并不知道,他勃然大怒的原因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妻子或是被遗忘的香肠,而是自己曾经收到的伤害:在他还是个孩子时,他的母亲并没有重视他,总是无法满足他的期待和愿望——妻子的行为无意中触动了他的隐痛,就像是往他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他对妻子的愤怒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对母亲的愤怒。
然而,由于丈夫没有意识到他对妻子的态度和母亲对他的影响之间的关系,所以他几乎没法改变他的感受和行为。
由香肠引发的争吵也并不是这对夫妻关系中唯一的冲突点——这对夫妻经常吵架,可实际上,他们根本不知道,也意识不到,他们真正在吵什么。
这是因为,在妻子心中也有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在幼年时受到过父母严厉的管教、很少令父母满意,因此,她总感觉自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正因如此,丈夫的愤怒让妻子内心的小孩再次感受到了屈辱和伤害,并由此变得十分激动。
从表面上看,这是两个成年人在为婚姻中的琐事而争吵,但实际则是两个小孩在为过去所受到的伤害而买单,导致很多时候,他们甚至认为,彼此分开会更好,因为他们频频争吵、互相伤害。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进入亲密关系后,总感觉自己变得格外脆弱、缺乏安全感、非常容易情绪崩溃的原因——很多人在无意识中,把曾经自己对父母的期待与怨念,统统投射到了自己的伴侣身上。
但事实是,没有人能够替代我们的父母、也没有人能够成为完美的父母,以至于,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他们曾经的创伤与脆弱的自我被一再激发、导致崩溃。
但因为以上的一切都始发于我们的潜意识层面,往往当事双方都对此一无所知。
我们在成年阶段的很多困难和麻烦,都是由童年阶段的消极烙印带来的。 童年有阴影的人即使长大成人,依然会用受伤小孩的眼睛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对事情做出扭曲的解读,时常处于臆想的羞辱、攻击、不安和恐惧中,为了避免再度出现类似童年的伤害和委屈,他们会不遗余力地保护自己。
不过,由于他们所采取的保护策略是对事情扭曲的反应。所以,他们的行为总是与客观事实不符,以至于显得不够理智,甚至令人匪夷所思,他们常常会为一句话歇斯底里,为一个眼神大动干戈,从而使自己的生活陷入困境。
——《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说回张婉婷,她性格中神经质的一面实在表现得太过于典型,而这种高敏感的性格特质,恰恰非常适合去接受心理咨询,并且,因为她本人具有非常强的自我反思意识,咨询后的改善效果往往也会非常明显。
不知何种原因,为何她具有如此强的反思习惯且深受情绪带来的痛苦,却一直没有去找心理医生,但非常明显,她是真的抱着很强的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参加了《再见爱人》这场真人秀,以至于坦诚、真实得令人乍舌——是的,“乍舌”。
她所表现出的真实,在节目剪辑效果的作用力下,尤其具有震撼力,以至于节目初期引起了全网咒骂。
但,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已经开始喜欢上张婉婷了?
或者说,我从来就没有真正讨厌过她。
通过她,我看到了太多自己之前的影子——那个还未完成心理成长、频频向伴侣讨糖吃、找依靠的破碎小女孩。
也正因如此,我真心觉得,她太需要去探寻自己真实的样子了,她太需要去了解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她太需要摆脱过往的伤害与束缚,她需要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的潜意识——但不是通过参加真人秀。
是的,即使是为了挣钱,她也完全没有必要把自己隐秘的伤口作为节目撕扯给所有与她无关的人去看,而是去找一个真正的心理咨询师,专业的、稳定的、能够尊重且保护她的隐私、为她提供安全感与抱持感的咨询师。
但,正是这份敢于袒露自己的真实,也是我喜欢上张婉婷的原因——比起那些热衷于通过网络发泄情绪的键盘侠,她有着极强的自省能力与改变动力。
她的赤诚与坦率值得拥有更好的感情生活与情绪状态。
当然,她也要感谢并庆幸她遇到了宋宁峰。
看得出来,宋是一个温暖善良的人,包括宋的母亲。
面对母亲的意外,宋宁峰没有责怪任何人,这充分证明了宋是一个内心非常强大、非常宽厚的人——是的,并非软弱,也并非是“老好人”,而是一份巨大的善良与宽厚,它超越了情绪上的冲动、甚至战胜了人性的本能。
在承受即将失去母亲的伤痛时,宋宁峰并没有按大多数人的思维惯性必须要求分出对错、必须揪出伤害的“罪魁祸首”,他能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场意外,没有人有意制造这场令她母亲丧命的惨剧。
以上这些,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不够善良、不够强大,是绝对无法做到的。
无论张婉婷有没有对宋PUA,事实证明,宋都并没有放弃她。
希望有一天她能看清,致使她情绪反复崩溃的并非是她的丈夫,而是她内心的自己——那个曾经无助的、绝望的、必须伪装坚强的自己。
希望等她真正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她还拥有着所有她误打误撞中收获的美好,而不必再懊悔又发生了哪些新的“追悔莫及”。
张婉婷确实很烦,很有问题,但是我不想再重复她的问题了,一大堆人都在指责她了,指责她的话语里已经可以出本书了每个人变着法的指责张婉婷。
但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七个人的观察团,七个人如果用七张嘴说同一句话,那请一个人不就好了。这七个人里有各个背景的,各个教育水平各个领域的人,却说了同样的话。
本来七个人可以提供很多不同的思路,从很多角度对一件事更全面地阐释。而当张婉婷这一次吵架上头了情绪失控了之后话语失去逻辑之后,所有人都抨击她了。
请问在座的七个人,你们自己情绪是从来不失控吗,还是你们自己情绪失控的时候还是能保持理智逻辑清晰吗?太荒谬了吧。
一群理智的人在那边说一个失控了的人脑子不正常,好像他们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无论她对不对,当下她是失控的,就不要拿她当下失控的样子作为评判她整个人的标准。
这七个人坐着用同一种口气在指责张的样子就让我想起了职场或者校园霸凌,所有人都说一个人错了,就好像他们一定是对的,好像这时候为张婉婷说话的话就变成了一个错误的人。
甚至那几个女的还在那边哈哈笑,简直跟生活中一群人欺负一个人看一个人笑话的模样如出一辙,甚至能看到这几个女的平时看别人八卦的时候的嘴脸了。
就像《十二怒汉》,这综艺里的七个人就像影片开头的十一个人一样,有的是真的有自己的意见,有的是没什么想法所以随波逐流,口供一致全部判张婉婷“死刑”。刑事案件审批尚且有被告和原告辩护,像这样普通的家长里短居然可以集体攻击一个人吗。
“离婚综艺”《再见爱人》第一季的播出无疑引发了一轮热议,豆瓣评分也高达8.9分。最近,这部热门综艺推出了第二季。除了内容本身的号召力,续作能否延续前一部的高质量,同样成为一大看点。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季《再见爱人》呈现了一种难以评判的效果:“延续了,但没完全延续”。综艺还是那个综艺,还是那个味道,但相比于上一季让人痴迷于“玻璃碴中找糖吃”,第二季的播出似乎平淡了许多。
宋宁峰与张婉婷夫妇无疑成为最具争议性,也最受关注的存在。这也使得另外两对更具纯爱和发糖意义的(前)夫妇,对他们的关注转向现实层面,比如生老病死,经济问题,直面婚姻中那些此消彼长的欲望,沟通与理解的必要,以及婚姻中充满压抑的疲惫感。
在此意义上,我们对这一季综艺的探讨,便不能再仅仅是内容(为何评分降低了)来分析,而是更重视真人秀形式上的特征。这部综艺通过怎样的运行模式,实现着自己的目的,让主题最终“落地”?我们不难从这几对夫妻或者前夫妻身上,看到婚姻生活里的平淡与琐碎,或许它更接近婚姻的现状,以及婚姻中的问题与意义。
这篇文章中,作者从综艺有无剧本的争论出发,结合媒介传播理论,剖析真人秀与观众的互动模式与规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综艺节目,对于“剧本”的设定与控制程度不同,而重要的已经不是真假,而是交互的过程中带给观众自身的思考。
撰文 | 王楷文
“不体面”。相对于第一季,这是不少观众给予第二季的评价。宋张之间鸡飞狗跳,节目节奏屡屡被打断,时不时夹枪带棒的对话和其他嘉宾夹在其中两头不是人的尴尬感,这些让整档节目有些失去了作为真人秀那种作为“秀”的味道。但正因如此,节目似乎才变得格外真实。某种意义上,第二季《再见爱人》宛若一出布莱希特式戏剧,或本雅明笔下的“震惊”效果——它让在沉浸式享受内容之中的观众被随时可能到来的“意料之外”所打断,借此思考综艺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实际上,这种效果很大程度上归于综艺“无剧本”的设定。在接受《人物》的采访时(《再见爱人2》:为何婚姻让我们如此疲惫?),导演刘乐也不可避免被问到这则问题:节目有剧本吗?刘乐并没有给出直接的回答,而是委婉地表示,真人秀节目的编剧与影视剧不同,综艺编剧更多的是去挖掘一个人。通过对节目环节、游戏等方面的设定,加上与嘉宾本人的沟通,创造出更好表现人物的契机。同时,根据嘉宾的实际表现,编剧也会动态调整接下来的设定。
这段对话虽然简练,但实际透露出两点重要信息。其一,对于争论不休的真人秀要“真人”还是要“秀”的态度,刘乐给出了一种折中主义的看法,即真人秀当然要表现真实的人物,但这种真实的表现却必须基于一种被制造的“秀”来表现。这种说辞实际相当贴合信息时代或数字时代之下技术研究、媒介研究等流派的观点:在当下时代,真或假之间并没有绝对的泾渭分明,因为作为一种信息的真实本身由某种机械制品所制造和传播而成。麦克卢汉早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的“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的延伸”早已将此阐明。如何看待真与假,实际成为了一种方法论而非认识论的问题。其二,沿着这一理路,实际也就并不存在绝对的“无剧本综艺”。
所谓的“无剧本”,按照刘乐的回答,其意更多指在几个参数之内嘉宾的有限自由,而这种有限自由则更有助于嘉宾在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中,自然达成节目想要完成的某种效果,也即我们看到的“真”。这是一种控制论(cybernetics)的方法,即不要求综艺全过程被控制的机械式组织结构,而是动态、可调整、结果导向的有机式组织结构。
由此,我们可以简单区分出有剧本和无剧本综艺的区别。前者指的是每一个环节、每一种效果都需要被牢牢把控,在编剧、录制和剪辑时提前预料到这种剧情产生的反馈、流量等,并最终形成一种闭环式的精心制作。后者则是并不预设其中的走向,而是按照整体设计思路对其中的参数进行动态调节,最终导向相对合理的结局,实现制作组想要实现的预期想法。前一种模式已反复被人吐槽多次,却仍旧盛行(典型的比如《吐槽大会》)。不仅是综艺节目,电影电视剧提前安排热搜、短视频各类剧本风靡等,都是这种模式的产物。不少人对此深恶痛绝,被爆料出“有剧本”的作品往往不免遭受一波群嘲。
这种愤怒感,通过上面的分析,实际是一种明明是“我在看”,但实际自己是被牢牢控制的支配感。当下学术研究往往用“数字劳动”以及其毗邻的“情感劳动”“情感消费”等术语称呼这一过程。我们用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来表示数字劳动这一概念。按照福克斯(Christian Fuchs)在其《数字劳动与卡尔·马克思》(Digital Labor and Karl Marx)的论述,“数字劳工是电子媒介生存,使用以及应用这样集体劳动力中的一部分,他们不是一个确定的职业,他们服务的产业定义了他们,在这个产业中,他们受资本的剥削。”但这一观点实际仍旧相当模糊,并且极易导致概念的泛化,仿若我们在互联网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潜在包含被剥削的过程——毕竟,我们就算只在微博里点点赞,都在成为企业创收的一部分。因此,亚历桑德罗·甘迪尼(Alessandro Gandini)才发出“数字劳动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吗”的质疑。
因此,根据对“有无剧本”综艺的定义,我们需要对数字劳动这一概念进行进一步补全,并真正探究无剧本的价值何在。实际上,回顾文化研究的过往,综艺节目在阿多诺笔下更多作为“文化工业产品”的方式出现。这是一种极为精英视角的看法,认为人们被各种工业性质的文化产品俘虏、愚化乃至操控。这是文化视角对于数字劳动的重要解释,其观点至今被诸多学术研究所使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阿多诺的观点基于二战及之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文化背景,在那时,人们的文化生活尚且属于福柯笔下的“规训社会”模式——福柯曾说如果自己之前看过阿多诺的作品,便绝不会再论述规训社会这一话题。
在这种模式下,人们的生活被标准化为一个又一个样式,细微的个体能够非常容易地归属于某个更大的整体之中。譬如在那时只有广播电视,人们固定时间只能收看或收听固定节目,因而同样一台节目能够虏获更多数群体。但情势发展至现在已然相当不同,社会呈现独异性趋势,人们对某一时刻选择什么文化娱乐产品有着相当大的自由,不同人对于信息的接受有着一定的茧房效应,而这基本不可能使得规训这一过程发生。晚年德勒兹在接受采访时使用“控制社会”代替规训社会,认为文化产品引导人们进行数字劳动的基本方向不变,但资本操控的手段变成了每个人私人订制版的“控制”,流量逻辑需要浸入每个个体之中,毛细血管般地发挥作用。而这就强调了对个体行动引导的作用,就像我们对待某一热播剧的习惯操作:看完剧本身习惯性找热搜、翻豆瓣、刷短视频集锦、看公众号。种种主动的交互行动,才真正构成了一种数字劳动。
所以,问题实际在于交互:数字劳动产生愤怒感,其实因为一切行为都是看似“我主动”,但实际却是“我被动”的愚弄。而“无剧本”则实际站在了它的对立面——可以说,它实现了一种更本真的“交互”。在《再见爱人》中,人们实际无法用一种理所当然的模式享受综艺带来的快感,种种意外成为了主旋律。张婉婷的发疯与宋宁峰的沉默,让节目笼罩在一层随时有可能“发生爆炸”的危机之下。尽管节目用精致的画面、百万金句等手段努力让氛围维持在平缓与和谐,但这种和谐却产生了有趣的错位——危机像镶嵌在节目中的“内在他性”(internalotherness),它一次又一次爆发,人们也就愈加从和谐中抽离出来,由此被迫思考这档节目到底想“表达什么”。第九期中杨迪的尴尬正是这种交互的具象化,代表杨迪常见人设的“幽默”“暖场王”等特质的失效使其频频垂头丧气,而这也是断裂的断裂时刻——当杨迪都不能拯救一对婚姻,婚姻中到底需要什么、意义何在,也就不可避免突破第四堵墙,被抛在观众一侧。
于是,综艺之“真”的效果,在超越节目叙事的层面,在节目与观众互动的层面产生了。“真”不是节目效果之真,而是互动之真,是观众与节目所建立的正向关系。而制造这一关系核心所在的“危机”正是节目组“无剧本”策略才能够产生的:节目组允许录制和剪辑中存在意外。有些吊诡却恰恰有趣的却又在此,当综艺不再追求环环相扣与实现某种意义时,当综艺显得不像综艺之时,它才可能真正从某种数字劳动的陷阱中挣脱出来,建立与观众积极主动的交往关系。
延续无剧本的讨论,节目组的另一设定也变得别有韵味。不难发现,节目实际提供了两个观看版本,其一是正常版本,其二则是沉浸版。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存在着一个阵容庞大的“观察团”。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观察团:三对夫妇的旅行被剪辑完毕后被送给观察团观看,观察团对嘉宾表现的评论一同被剪入最终版本中,并且每一期的后半段都是观察团的总结与讨论。而“沉浸版”则忠于三对夫妇的故事,没有观察团加入。可以说,选择观察团是否介入节目,实际上也就构成了观众选择与节目交互的方式问题,也即关于“交互的交互”这一二阶问题。
关于观察团,这一季中许多观众并不喜欢他们的存在,甚至有人嘲讽其“聒噪”“质量不佳”等。通过嘉宾的选择,可以发现观察团的不同角色其实有着其特定的作用:胡彦斌负责控场,学者出身的沈奕斐提供理论支持,辩手黄执中与访谈主持人易立竞发散诸多观点,离异的孙怡与作为妻子的吉娜则提供亲身体会。可以说,观察团本来就被定义为一种面对他人婚姻的“众生相”,但内在上其评论他者的中肯程度及讨论问题的深度,也确实影响着观看体验。尤其是本季播出后不少人怀念上季控场主持人李维嘉,认为“都是理中客、上价值,实在太缺乏这样一个共情的角色了”。
那么,观察团的设定是本季综艺的败笔吗?在这里,我们并不讨论其应当以怎样的态度介入三对夫妇的旅行中,而是要回答“到底要不要选择观察团”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看为何一定要设置观察团这一角色。其并非是《再见爱人》一档节目的专利,在不少职业洞察类综艺中,观察团同样出现过,并有着类似的人员分工与职能。这类综艺的共同特征是偏向现实观察,因此往往偏向于“无剧本”(尽管实践层面并不一定)。节目走向的碎片化,使得观察团得以诞生,即负责将无序的节目内容叙事化,并提炼节目希望达到的主题。可以说,观察团实际是一种折中的设置,尽管节目将阐述意义的权力交付给观众,但它仍旧提供了一个叙事机器,减少观众的负担,以便让综艺看起来至少“不那么累”。
但因此,观察团反而成为一种意义描述者的角色。按照后期维特根斯坦、奥斯汀等日常语言学派的理路,尤其是按照维特根斯坦“意义即用法”的观点,有观察团的正常版与无观察团的“沉浸版”实际形成了语言游戏的“玩家”和“旁观者”两个位置。这里所谓的游戏,其实就是常识意义上的游戏行为,即不同行为之间彼此交织、互相制约的状态,这种制约产生了游戏规则,比如输赢标准。语言游戏则是其中包含言语行为的游戏。我们简单理解玩家和旁观者的关系:玩家不会关心游戏规则到底如何,因为他们在行为中将其内化于心并使用它,而旁观者才会注意研究并看出游戏规则,这使规则显示出来。规则即游戏的用法,而用法也就是意义。可以看出,观察团成为节目组官方选定的三对夫妇旅行这场大型语言游戏的旁观者,他们意在将三对夫妇行为的意义导向某些特定方面,而这些方面往往与社会目前对婚姻与亲密关系的热点与共识相关。这当然是为了照顾大多数群体的需求。如果选择看观察团,那就是将意义解释的权力交付给更代表社会当下共同价值取向的“大对体”之中。而不看观察团,也就是将旁观者的身份留给自己,自己成为这场语言游戏的意义诠释者。
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就会发现是否选择观察团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一道本身便饱含趣味和深意的选择题:如果选择沉浸版,也就是直接参与到和综艺的交互之中,自行解释婚姻生活的意义与内涵;如果选择正常版,那就是间接参与交互,让观察团代替你阐释婚姻生活。答案并无对错之分,只是通过不同的选择,我们能够看到观众对婚姻态度的差异,这种差异超脱出综艺本身的内容,超越三对夫妇的婚姻,而是直接面向观众发问:对你来说,婚姻是奔向社会的主流观点,并以此构建自己的标准,还是有着不同的、属于自己的想法?在鼠标轻轻点击之时,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实际被抛向了观众,提醒每个人,婚姻对你来说,究竟是什么?
到此,可以说,《再见爱人2》终于让主题能够落地。当然,“主题落地”并不意味节目的成功,毕竟节目需要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相互配合,而不是随意扔来一团质料,完全由观众自行思考和组织主题。在这一点上,第二季明显有些走向极端——张宋夫妇之间的争执与一次又一次的“发疯”,让人在直接的感官体验上感受到厌恶,也让节目显得过于支离破碎。而无论在嘉宾还是观察团的设定上,感情因素的不足又使得剧情本身走向的吸引力下降。最明显的标志是,情感要素最集中的第十期节目,也即艾威照顾生病的Lisa而轻轻道出“不离婚”的话语以及易立竞在荧屏上首次哭泣,成为最受欢迎的一期,甚至以“这一期哭死我”的形式登上了微博热搜。而这几个细节,恰好弥补了上文提及的“缺乏感情线”和“观察团不共情”的缺憾。
综艺本身的大众文化属性,在相当程度上需要我们承认,在对观众的绝对启迪与无脑式的傻乐之间,综艺需要提供一个折中的缓冲地带,至少是“先做好娱乐,再考虑启发”。重要的是,这一季综艺让我们探查到一部综艺不仅需要看,更需要提供“想”的维度。而启发之处一言蔽之,就是考虑如何将观众看作一个有脑子的思考者。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王楷文;编辑:走走; 校对:薛京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再见爱人》中,如果张婉婷的性格是由他前半生的原生家庭以及他的经历塑造的话,那她的当下依然深陷其中,本质上是宋宁峰的老好人进行了推波助澜,什么是老好人,就是他想去拯救张婉婷,以一种弱者和低姿态的方式,如果张婉婷是一个魔,怎么可能让一个天使去拯救呢,他只会践踏天使,就像他践踏宋宁峰一样。 佛要去度化魔,首先他必须自己要化身为魔,佛之所以成为佛,是他不仅有菩萨的心肠更有霹雳的手段,很明显,张婉婷和宋宁峰颠倒了,宋宁峰想当一个菩萨拯救这个家庭,但却没有霹雳的手段,这是一个进入中年男人的犹豫徘徊,瞻前顾后和患得患失。张婉婷有霹雳的手段,就没有菩萨的心肠,有术无道止于术,他永远把剑指向别人,而从不指向自己,即使指向自己(反省,其实连她的反省也是自私的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下一步更狠的指向别人,一切为她的自我与目的服务,她是一个为了自我情绪与证明我是对的,可以玉石俱焚的女人,她的世界观以及她所有的道理的出发点,其实都是维护她自己,满足她的自我意志,她那套自圆其说的逻辑体系背后其实是她对失去宋宁峰的极端恐惧,就像一个孩子越怕失去妈妈,越会撒泼打滚来引起妈妈的重视。 一个只想掌控别人,遇到一个已被掌控的中年男人当下的无力(节目中宋宁峰完全扭曲,失去了自己,在张婉婷的攻势之下,就像丢了魂一样),就促成了他们之间的畸形和虐恋。 所以今天的张婉婷变成这样也一定有宋宁峰懦弱的责任,但宋宁峰又是可怜的,他本来有非常好的性格,责任感以及共情能力,他值的更好的,如果有更好的也会让他变得更好,但他又被他的性格,责任感,以及对张婉婷的共情牵绊住了,他陷在了里面,在张婉婷制造的洗脑与黑洞中,他已掉得太深。 没有一个人可以通过喂养一个人的灵魂而拯救别人,同样,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借助于别人的喂养而拯救自己,但恰恰宋宁峰扮演了前者,张婉婷扮演了后者,二者的本质都是通过他者找自己,但在彼此的内耗中都没有成为最好的自己,甚至完全失去了自己。
唯一想说的就是观察嘉宾真的有点多了,想输出的内容很多但很散。以及充当理性的角色多于感性的角色,道理多于了共性。好怀念维嘉的控场和总结。第一集看下来,郭柯宇真是很难超越的嘉宾了
不喜欢沈奕斐和那个辩手,观察室说夫妻不要动不动上价值,他俩全程都在上价值。还有宋从这一集表现看都在逃避,我觉得是沉默逼疯了张婉婷,只不过张是暴脾气,他俩性格确实不对盘罢了,然后他俩说张PUA宋说得毛骨悚然。。。跟张宋一样窒息情况的香港夫妻,他俩不说艾威PUA 他前妻,最后胡彦斌还找补说艾威用情很深。。。所以有没有可能这并不是PUA,是你俩太爱上价值又上错价值了? 第五期了,张婉婷发疯,节目组不停追问,要她认清她是错的,她伤害了她老公。而艾威和那个舞蹈老师发疯,他俩甚至更顽固更自以为是,但全都是轻轻揭过。太双标。 另:这节目更需要心理专家,而不是婚恋专家和辩手
内娱真人秀天花板了吧...很喜欢苏诗丁来着,看到她来参加很惊喜...不太想看到吉娜...经常娇妻发言
为什么观察室嘉宾总在judge女嘉宾啊?当艾威在一句又一句地在指出Lisa的问题,Lisa完全找不到空隙去解释自己的行为时,观察室说的只是:艾威哥没有给Lisa姐说话的机会,应该多倾听她的心声。但当出现一个“女版艾威”,同样只顾着自己说话而不给伴侣表达机会的张婉婷时,嘉宾室简直开炸了,你一句我一句就开始炮击张婉婷。黄执中先带头说张婉婷这是pua,吉娜说张婉婷好强势怎么说话这么难听还用手指着老公,沈亦斐说她逻辑混乱,完全不能自洽,你一言我一语,嘉宾室已经变成了批判现场。(观望中,观察室扣一星,后续再改评分)
宋宁峰拿到了从艺以来最好的剧本——《我的恐怖妻子》。
胡彦斌和黄执中让我深刻意识到男人之间深深的共情和情谊,舆论质量也让我认识到这个节目的下沉度。听说恋综的观察员不能随意发表感言,换到离婚夫妻观察节目的男观察员就在这乘风破浪了。听说现在几乎全网都在清一色辱骂张婉婷,我很好奇这其中节目组的剪辑和观察员的节奏占作用的九成还是十成呢?孕期的痛苦我没经历过都能共情得到,因为经期已经够难受了,甚至说出“我挺着肚子希望跳楼结束一切”这样的话,观察员作为事外人下意识不是希望了解前因后果,而是率先共情“沉默”的男人。他们第一句话是“好可怕啊”,第二句话是“如果我们代入男方的视角…”男权视角固化到什么程度,会让这群男男女女完全意识不到女方的痛苦,先是说出“如果我是男方”这样的话。这个场景可太熟悉了,一个又一个“可怕的疯女人”欺负“沉默其实可怜的乖男人”的故事。
跟第一季差得十万八千里,第一季是艺术和真情,这一季无聊狗血势利抓马吵闹,吵闹不休,每个人我都没有一丁点好感,都不带真心一样,目的好明显,看完两期就觉得不行,为了第一季顶着看,到现在真是受不了了……
一年一度的“探讨亲密关系”的公开课又开课,这次选择的样本有:1、婚姻异地恋议题;2、闪婚闪孕议题;3、老年婚姻议题。
宋 真的跟素人有壁 太帅了
小孩子谈恋爱的糖哪有中年人离婚有意思
上了年纪就该看看破碎的感情。
节目组把明显有心理疾病需要治疗的病人发疯行为作为噱头赚取流量,让这样的有心理疾病的素人承受网络暴力,节目组不做人
张婉婷不是坏人,但一定是个病人。张婉婷需要的是心理医生,她的病不是宋宁峰一己之力造成的,而是日积月累里自带的敏感又脆弱,是一种病态的自卑又自负
不喜欢吉娜在这个节目…观察团聒噪了…这情感纠葛看累了…
卢歌说自己来这个节目是因为没钱,肯定不是唯一原因,但不太明白嘉宾室为什么要急于帮他“遮羞”。作为舞台剧的舞指,又不是因为懒惰或没有才华,失去工作三年,没钱难道不正常吗?他没什么好羞耻的,该羞耻的不是他。反而觉得这样真诚地说出自己的困境很可贵,时常内观的人,良心真的会因为说谎而感到不安。
还是这种综艺有真东西,恋综那种都是当时的一种表演,激情一过,下节目就拜拜了。都是表演出来的甜蜜。
我一百个理解张婉婷。生活中宋宁峰这样的男人太多了,用最温和的方式把爱人逼疯,自己却显得无辜又脆弱。旁人看起来只会责备女人的疯癫,而忘了她背后的那个令人窒息的伴侣
女嘉宾要是精神有病就去治疗吧,没必要打着追求爱情的旗号pua伴侣
如果说上一季是《蓝色情人节》,那么这一季才真正来到了《婚姻故事》。卢歌和王秋雨是同一种人,他恨苏诗丁不是另一个一无所有的朱雅琼。Lisa保住了性命,但心依然将死,她想证明活着,打麻将是,乞求复合也是。艾威是活给全天下看的男人,他想对所有人负责,Lisa只是其中之一。张婉婷的行为无法理解,但如果把她视作宋宁峰的经纪人,一切就都合理了。她攻击别人不真诚,但也许她才是最会演的那个,也只有他们仍处在婚姻关系之中,同理KK佟晨洁。夫妻是什么?利益共同体罢了。
多了通告费 少了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