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倒数五秒,你准备好了吗
太喜欢这个故事。像盘油腻的炸鱼薯条,散发着浓郁的英式没品。
四个想要跳楼的人生撸瑟,用小粉的话总结就是,Jess需要知道自己的重要,莫林需要love,而all 007 needs is a brain。
所以,缺关注,缺爱,缺心眼。都可成为我们拔掉电池停止待机的理由。
啊——,扑通,仅需五秒,但也是long way。
小粉最后讲的金门大桥的故事很抓人,那些真正down的人,坠落的五秒里,是否体会到了人生最大的后悔?
所以,他们彼此感谢,给了彼此五秒,思考,而不是坠落。
我们都有绝望的时刻,像小粉那样,无论怎样改变,即使是去了别国,换了信仰,依旧感觉不到任何希望,依旧觉得自己孑然一身。
这大概是最deep的孤独了。
在海边度假的时候,小粉邂逅了女记者,对方说哪里见过他,甚至说出了乐队的名字。
那个瞬间,屏幕外的我们,能清楚的听到小粉干涸内心中涌动出的那股细流。
所以,我们穷尽一生,其实无非就是在等那个懂我们的人,即使我们是不入流乐队的过期乐手,即使我们是生活的撸瑟,依然有人认为我们是值得被欣赏,值得被爱的,在每个想坠落的瞬间多给我们五秒,接住我们。
就像小粉在电影中写的歌词:我不怕绝望,却是希望杀死了我。
欣慰的是,极品飞车里的英伦妹子又一次接住了他。
所以,希望还是好东西不是吗。
我们每个人都终将落地,也终将被人接住。
倒数五秒,
5、4、3、2——
2 ) 再丰满的人物性格也拯救不了一个松散的故事结构
四个在“自杀圣地”偶遇的人彼此相识,开启了一段相互救赎的故事。
这部片子的人物塑造能力让人万分惊讶,这四个人的性格完全不同,有着完全不同的自杀动机。大哥是外向表演型人格,自杀的原因是事业的失败。二哥是怀疑型人格,自杀的原因是社会认同感和焦虑。大姐是忧郁型人格,自杀的原因是无助和绝望。二姐是享乐型人格,自杀的原因是失恋和存在感。
影片中都通过各种手法表现了每个人性格的不同方面,四个人的性格都相当立体、丰满,有层次。其中大姐的性格塑造尤为突出。
影片中两个场景让我印象尤其深刻。当四个人缔结好情人节后自杀的契约之后,四个人并排坐在医院的长椅上,朝阳慢慢点亮了二哥的脸庞,二哥对大家说:“嘿,伙计们看”。刺目的阳光从地平线上直射过来,将四个人的影子剪到了那副图画之中。那一刻,心中有了一种被震撼的感觉。是啊,人生还有什么事情比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阳还要更让人幸福的呢?
第二个场景是二姐的儿子突发心脏病的那几场戏,演员把各种情绪都分层 地表现了出来。从在家发现儿子发病时的惊慌、害怕。到儿子开始做手术时在外等候时的害怕孤独、期望解脱、担心儿子死后的未来生活。到后来的自我独白和自我救赎。
尤其是那句“我罗列了自杀的理由和活着的理由。但没有一条原因是我不爱我的儿子。”长久的压抑生活已经让她不爱儿子了。但诡异的是她在自杀的时候竟然忽略了儿子的存在,儿子成了一个不存在的人。这与她当初放弃一切照顾儿子的初衷有着多么大的冲突啊。
现实给了她一个结实的牢笼,但漫长生活让她丧失了牢笼之外的一切,她没有社交,没有朋友、没有依靠、甚至没有工作。当她发现只有儿子一个朋友的时候,却跟这个白痴没有任何思想交流。她想挣脱出去,却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竟然对外界产生了恐惧。
这种生活太让人绝望了。
影片人物每个都很精彩,但故事却相对松散。四个人在相遇之前的故事相互之间没有联系,但影片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去逐个介绍,割裂了四个人的整体感。让人心生遗憾。
这是一部对人物心理把握极其卓越的电影,但讲述和结构阻碍了它成为一部伟大的影片。
3 ) 碎碎念--- A Long Way Down
Jess满脑子稀奇古怪的念头,只因为逃避入幻想比直面残酷的现实更容易实现。
一群绝望的人组成的绝望的团体来让大家觉得不那么绝望。
不停地认识新的人、组织新的团体,希望通过新的关系来温暖自己。到头来,却发觉大家还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喜好和选择。而最终的最终,只还是剩下自己一个人。现实永远不像自己预计的那么顺利和美好。
被欺骗被玩弄被遗弃。躲藏一切封闭自我。只希望在我回去的那一天这个世界可以对我好一些。
年轻版凯特温斯莱和小粉是要被打造成荧幕英美情侣组合的意思?
4 ) 在落地之前,怕是要等很久
失恋第二天。
当然不是因为有多强烈的自杀愿望,只是看到而已。
跳楼不是最好的自杀方式。常常在骑车的时候走神,如果这样被撞死,真是再好不过了。
有烟,有酒,有凉皮凉面海带皮蛋。在家窝两天,死不了。
其实什么都没有失去,因为从来都没拥有过。甚至在重复无聊工作时,想到,应该感谢,这时候被分手,至少生活工作都还没有失去。
要感谢,并且,痛苦的不会是我。
痛苦不让人绝望,希望才让人绝望。
因为一开始就没有希望,所以不存在绝望。
插曲之一,in this shirt。
插曲之二,youth。
自杀其实需要很大的勇气。你会去回顾你的社会网络,评估你的行为将造成的结果。如果这些结果对你都无足轻重,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死亡过程的痛和对死亡本身的恐惧。没有几个人,对死亡本身是毫无恐惧的。
而死亡造成的影响,恐怕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白日骑车路过一个停车场,里面正在停丧。我的葬礼。。。这些年依照自己秉性而活,真没几个人会在意。
不要划手腕,要向上十公分,那里的动脉离皮肤最近。如果划成十字,是不是更难挽回?
闭眼躺在沙发上,手腕搭在边缘外,想象这样的场景。
被告知失恋之时,问自己是不是失去了起床面对一切的勇气?不行,周五,还要上班。面对可爱无知的同事们,很想调笑一番,你们leader我前两天那么高调说男神要我回去结婚,今天可就失恋了哈,这几天不要欺负我哦。
可是管他们毛线事。依然是惯常的姿态,开会,开会,说话,说话。什么都没有改变。甚至都不是那么想酗酒,直接对着酒瓶吹实在不好喝,懒得洗杯子而已。
很久没做寻找食物的梦了。因为中午那顿省了,于是又开始上窜下跳的找吃的。
先是在火锅店,背了背包和斜挎包,很重,而且背包的肩带有问题。等妈妈,先泡了花茶的头道,滤出时漏了几个茉莉花出来,本打算捞的,妈妈来了,唠叨,顺手抓了一把葱花撒进那碗茶,还说就是该这样喝。我气毛了,背上包拔腿走人。路上被妈妈拦截,拐进了一条不太熟的大路。告饿着,仔细打量那些餐馆。然后上了一辆不知道装了几个人的三轮伪装QQ。诉司机目的地,他表示知道,然后从桥上拐下河,落到一艘barge上。司机技术超赞!夜色中月光下,顺河流在城镇里激流,远处的河道在高楼间起伏,那刻只想说,这景色真美。但不清楚当时在哪里,问了,是离我家,我现在住的地方平行的一条大街,还好不远。但车子没在我想的地方转弯,一直向南到了铁路附近。哦哦,原来一个同事也在车上,要送他先。没多久我也下了,是在油榨街,梦里的油榨街,有很多卖吃的临时摊位。没找到中巴站,决定先吃点东西,做公交再转车就好了。转了两圈,买了一个很好吃的面包,还准备吃个炒饭什么的。进到一个要下两级台阶的店,老板问要吃什么炒饭或者河粉。老板是个平头小个子中年男,对食材狂热的类型,推荐一块牛肉,比鱼排好。
还没炒好,就醒了。笑自己还是知道饿的嘛。
电影的话,之前看了《鱼缸》,觉得最近的英国电影不错啊~~冷峻或者黑幽默,慢慢的不知不觉任情节发展。不煽情不做作,或许可以好好找一些来看。
A long way down。在落地之前,怕是要等很久。
5 ) 优雅邦德成绝响,人间不见楚留香
关于自杀的电影,会想到《青木原树海》(日本著名的自杀森林)、《樱桃的滋味》,当然最著名的是《闻乡识女人》。但将一个悲惨兮兮的故事拍成喜剧就很讲功力了。本片完成度不高。
皮尔斯·布鲁斯南是我最喜欢的一个007扮演者,优雅,古龙笔下的《楚留香》就应该是这种,《陆小凤》也算,据说古龙以是肖恩·康纳利为原型来写楚留香的,但显然后来的嬉皮士南才最像楚留香。可惜皮尔斯那么早就结束了007生涯。
6 ) 与原著的异同点
与原著的异同点
大量剧透,慎入~!!!
1
书:
四个人在大楼顶层相遇,相约一起下楼。
四人商量去酒吧找杰丝的男友查斯。
电影:
楼顶下了大雨,马丁自己先下楼开车回家,在路上遇到其他三人,然后依次让他们搭上了车。途中洁丝要求下车去酒吧找查斯,莫琳觉得洁丝的状态不好,最好不要让她一个人呆着。于是三人一同回到酒吧找查斯。
2
书:
在酒吧里,是JJ和莫琳先发现了查斯,查斯的言论很混蛋,让莫琳给了他一巴掌。然后找到了洁丝,洁丝给了查斯屁股一脚,叫他滚蛋了。书中完全没有洁丝去医院这一情节。
电影:
马丁先找到了查斯,但是莫琳没有给他一巴掌。然后JJ说找到洁丝了,洁丝嗑药过度昏迷,于是众人去了医院。
3
书:
众人解决完洁丝的问题,去了马丁的家,发现马丁和主持人潘妮有一腿。
电影:
完全删去这一情节,而且也没有表现出潘妮是马丁的马子这一细节。电影中,潘妮对马丁的遭遇显得很兴奋,有种幸灾乐祸的样子。但是书中的潘妮对马丁有一段感情,而且新年夜当晚,她还在马丁的家中正约会,马丁却跑出去要去跳楼。潘妮为此感到有点沮丧。
4
书:
莫琳发现自己的包包忘在顶层了,于是众人又一起回到了顶层。几个人在楼顶商量六个星期以后的情人节在此相聚。
电影:
在医院里,众人商量六个星期以后的情人节在顶层相聚。然后签字,最后发现是签在了莫琳的遗书上(原著里也说到了莫琳的遗书,但和电影里是完全不同的情节,个人觉得电影情节很赞)
5
书:
之后就是众所周知的,大家都上了报纸,也知道了洁丝是教育部长的女儿。
然后几人杜撰了看到天使的情节,不断接受媒体的采访,四人名气逐渐小火。
马丁被之前的电视台解雇以后,去了一个糟糕的电视台。马丁想起了一个主意,为了让这个破电视台有点名气,就邀请其他三人上了采访节目。节目中,洁丝胡乱讲话,骂街,被马丁的老板把四人赶出去了,并解雇了马丁。
电影:
四人上了潘妮的节目,很显然,是马丁之前的节目。但是被潘妮毫无节操地问了很多敏感的问题,如失踪的珍妮佛之类。激怒了洁丝,洁丝夺门而出。
6
书:
JJ坦白自己的癌症是假的,他弄砸了自己的乐队和搞跑了女友才是自杀的目的。这个情节早在四人聚集在莫琳家中讨论天使的问题时,就已经发生了。但是马丁和JJ没有发生冲突。
之后四人去海边度假。然后JJ遇到了凯西,凯西只是一个看过JJ演出的人,但是第二天吃早饭时,被口无遮拦的洁丝说凯西是JJ的一夜情炮友,凯西不开心地走了。
电影:
JJ向凯西说明了一切,然后还和凯西滚了床单。可是凯西却是一个记者,把JJ说的一切都记录下来了。JJ无法想像自己说谎得了癌症这件事如果见报会怎样,因此向众人坦白。但是马丁十分愤怒,认为他欺骗了自己。于是几人扭打成一团。
从度假回来以后,几个人就再也没联络过。
7
书:
情人节这天,几个人再度上了楼。发现生活没什么大改变。正在沮丧时,众人发现顶层多了一个真的要去自杀的人,就在四人面前跳了下去。这个事情给众人很大的冲击,大家开始不由得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敢自杀?
电影:
度假回来以后,大家就再也没联络过了。
莫琳的儿子突然假死,在医院里,马丁和洁丝聚集,莫琳激动地说,她自杀绝对不是因为不爱他的儿子。电影里莫琳望着儿子的这一幕,也一定程度感化了洁丝和她父亲之间的矛盾关系。(再赞的一处情节设定)
洁丝发现今天是情人节,但是,JJ没来。想起当初的约定,众人突然意识到JJ情况不妙。于是大家急忙前去寻找JJ,然后到了楼顶,发生了最后的故事。
但是小说中,JJ独自一人要去赴死的情节是没有的。
8
书:
洁丝开展了一个亲友互助研讨会,把四个人生活中处理得很糟糕的关系人士都请到了一起。比如洁丝的父母,JJ的前女友和乐队成员,马丁的前妻和他的女儿,还有他的电视台炮友潘妮。还有莫琳的儿子马蒂。另外,还有两个马蒂的男护士。
当然,最后局面很糟糕,除了莫琳傻不拉唧地呆着,其他人都吵了起来。
但是,故事在这里得到了最后的升华。
马丁看到潘妮在和马蒂的一个高大帅男护士调情,十分不爽,于是走上前羞辱潘妮和男护士。然后马丁就离开了现场,觉得自己的行为很糟糕。前妻辛迪指出他
应该学着自我尊重。然后马丁发现,自己的生活除了搞人家小姑娘,或者在电视台上胡说八道以外,他好像从来不肯承担过一些有意义的责任。比如,陪陪女儿什么的。
莫琳的两个男护士邀请她去参加酒吧猜谜游戏,并还得到了一份报刊亭的工作。莫琳发现自己的生活有了一些奇妙的变化,虽然和之前相比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是就这一点儿变化,就足以让她认可活下去总是会发生些什么的。
洁丝从互助会跑出去的时候和一个叫“没狗”的男人滚了床单。然后她发现这个男人的一席话令她醍醐灌顶。
JJ终于知道前女友离开他不是因为她觉得他不能成名。而是因为他放弃了自己的音乐。JJ重新去买了吉他,在路边进行卖唱。虽然一样很糟糕。但想到自己总算有勇气面对自己喜欢的事,他觉得还不错。
电影:
电影从JJ跳楼直接切换到新年前夜的四人视频,几个人讲着一些话。在小说里,原本是马丁看到的关于自杀跳楼生还者的感触那段故事,则是由JJ讲出来。
个人觉得这个结尾有点平淡,结束的有些突然。
书中的其他——
1,由于莫琳根本不习惯他们三个人讲话骂来骂去的,因此三个人每次骂街时都要说一句“对不起,莫琳。”
2.JJ和洁丝根本没有搞在一起。
3.故事里的JJ是一个长发,瘦瘦高高的美国人
4.故事里的洁丝要比电影里的更吊儿郎当一些,而且口无遮拦,毒舌得很,她连莫琳都张口就骂,比如“你这个老蠢蛋。“
和“Самоубийцы-2012”差不多,略狗血,但不烂。
三星半
生硬。不是每部小说都可以改变成好电影。(布鲁斯南和丹泽华盛顿可以并列成为最讨厌的男明星了…)伊莫琴为什么穿什么衣服都很好看(^O^)喜欢
其实我觉得蛮不错的
诡异又现实,神经质又温暖,英式喜剧与日系清新在治疗创伤后遗症上所发挥的效用是完全不同的,于是有时服用英式,有时日系,都来一点就不错了。此片应该在四月反复播映,这样四月就不再是残忍的季节,如果多5秒。小粉投海时又听到Daughter的Youth,这段可单独剪出个MV。Rosa Pike出镜瞬间仍有激凌感
Fake as fuck, but I don't hate it. It's nice to have friends like this.
180518,很有魅力的开头,故事讲偏了。后面就沦为无聊商业片。
不出意料,是部庸片,本来今天的心情抑郁到想自杀,看完这么一个矫情的心灵鸡汤反而轻松多了。依旧像原著一样分了四个人物的章节,书中大段大段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到了电影里变得节奏散乱,很难让人感觉到叙事张力,人物从头到尾也差不多都是在原地踏步,编剧太把原著当回事儿了。★★
又好笑又温暖。
一如看之前料想的那样,看完出奇的沉重。
略失望 还是去看书吧
典型的好题材烂剧本 导演非得要细化一些无关痛痒的细节弱化剧情线 也就别怪大家打低分。但故事真的好好啊 谁没有个困苦时候呢 小粉生硬的那个5秒钟理论却是真心受教了 也许真的是在自己困难的生活里仍有活的欲望 才以至于对最后莫名其妙的煽情鸡汤那么感触 人生啊 还是走下去才知道它的好。
【65】不看还以为英伦的黑色幽默都能给五星呢。
最屎的结果:最后没有一个人死。。。
超喜欢英国人这种圣诞电影,情人节电影,落落魄魄、刻刻薄薄熬成一锅好鸡汤,人间充满爱。当然演员帅。
大概一年前左右就看过书了,当时就觉得应该出个电影,现在终于出了。不过还是觉得电影的走向应该再跌宕起伏一点。
剧本的想法非常好,故事设置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从开头就变得有趣。这样的电影有两条路,一条是趣味性,布满笑点;另外一条就是说教,感慨人生。影片无疑选择了后一条差一点的路走了下去,遍布生活的感慨压力,人性的欺骗救赎,最后生生成了一锅没炖明白的心灵鸡汤。
i am tired of keeping want to change but dont know how.....
“你们最终都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可我不行。因为我无论做什么,变什么,都什么都不会改变!”………………英式悲喜剧本来是碟好菜,但可惜这4个人真的没一个演出像要自杀的感觉……
托妮·克莱特演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