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让苦不成为苦,让苦成为乐
这片子立马让我想到了大卫林奇的《Dumb land》
侏儒和傻子
Linch的傻子是自洽的,Herzog的侏儒却太苦了
苦得一点味道也嚼不出来
像吃了十分钟以后的一口甘蔗
我和很多人一样,庆幸自己还算四肢俱全,庆幸还能爬上那张双人床
孤独,或者失业,或者被抛弃,在侏儒面前都显得可笑了
或者,我们和侏儒一样,本来就是可笑的
苦的东西,再嚼出苦来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让苦不成为苦,让苦的和可笑的都自洽起来,才是成长吧
2 ) 怎样设计一场不无聊的伊甸园
纵贯电影始终的童年笑声让我倍感清爽。
“奥伯豪森宣言”之后,新德国电影和法国新浪潮不同在于:新德国电影并不是彻底的反戏剧、无理性电影,而是有着慎密的构思、完整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现实内涵。法斯宾德、赫尔佐格、文德斯和施隆多夫则把新德国电影运动推向了高峰。
这部片子清澈就清澈在是一种绝对的童年之恶,赫尔佐格像在清水里射精,与所有青年之恶,老年之恶决裂。
从表面上看,赫尔佐格似乎是一种达达主义无政府心态的延续。从作为艺术品的呈现,导演意图只属于符号一种,这部电影所展现的所有符号的面孔,无疑指向一种个人主义条件下的童年之恶。导演安排启用侏儒拍摄,把年龄的性情定格在“长不大”上,只有这样,童年之恶的行使才能越发迫近真实的层面,更显无序荒诞。
具体我能记得的就只有三个场景,全部是以那几个主流侏儒团伙为视点,以彻底的艺术氛围为媒介。
第一个场景是侏儒团伙对地方局长(政治意象)的反动,包括地方局长对警察(国家武器)的渴望,然而这些发生在一种特定场合(艺术之真)下,政府的愿望无疑显得累赘且长尾。
第二个场景是侏儒团伙对一辆汽车(人类文明)的虐待,直至把汽车推下壕沟以毁灭。
第三个场景是侏儒对两个盲人(弱势群体)的“欺之而非辱”,我个人认为这两个盲人的符号是一种勤劳且平庸的正常人的面貌。“欺之而非辱”这也正是童年之恶的绝对所在,一方面凌辱的是成年人世界的秩序和谐,一方面只是以恶为恶,真正陶醉的是一种独立的自娱,而并没有成熟到感受之后的虚无与迫近的死亡。(这可能是恶的最晴朗的时刻)
然后我又记得了最矮的两个小侏儒,一男一女在一张高床边上,从企图爬上高床进行交合(从门外的关注度应该是指向这种不洁倾向),进而偏转成一起感受色情杂志的曲线优美(审美),到最后色情杂志被众侏儒分享,众侏儒出现一种对色情的非刻意嘲笑和对审美的轻盈协同而来的场景,荒诞且清澈。
这样的童年之恶我在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看到过,马猴开锁只是为享受置身别人生活的那种气味,而并不是为物质为动物性,这是一种纯洁的恶,与《侏儒》(实在不爱叫他们流氓)有心智上的相仿。
不管怎么说,这样毁灭渐隐,而又清澈无比的电影,无疑是精湛的。
3 ) 残暴怪诞又何妨——由赫尔措格的《侏儒流氓》想到
德国著名导演赫尔佐格的早期作品《侏儒流氓》(auch zwerge haben kiein angefangen)也译为《侏儒也是从小事做起/侏儒也是同样长大/侏儒叛逆记》,拍摄于加那利岛的兰察罗特,讲述了一所教养院里侏儒们的故事。整个影片充满着诡异、变态的气质,但同时又对现实世界做了既主观又客观的高度概括,展现出赫尔措格独特的个人风格。
一、暴徒心理的展现
影片中的侏儒们展示出一种近乎暴徒的心理。他们似乎长期受着压抑,既无法实现个人欲望,也没有空间自由,被禁闭在一个莫名其妙的“教养院”里,被管理者限制了各种权利。但这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反抗的情绪,当他们抓住了机会,就不可抑制地掀起一场“暴动”,尽管动机可以理解,但手段是非理性的、结果是非建设性的。
整个暴乱都是“以众欺寡”——当然,暴乱者们曾经也是被欺的“寡”,如今翻身农奴把歌唱了。个体欲望的满足是最先表现出的,显得尤其迫切。他们高喊的口号中有“我们要逛妓院”,做的事情首先包括促婚(把同伴中他们认为应该撮合的凑到一起,偷窥,有点儿“闹洞房”的意思),有位女士的个人爱好就是收集昆虫标本并给他们做衣服、让昆虫也做婚礼状。他们开始拓展自己的活动空间,“流窜作案”,让自己踏上以往不被允许进入的各种“广阔天地”,并且努力破坏所能破坏的一切,似乎这样就算是“大有作为”了。
然而暴乱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他们的话很有意思:“我们守规矩的时候没人注意,一犯坏就有人知道。”暴乱可能是通过与当权派的斗争争取自己的自由与权力,即使不成功,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动静,凭借这个来吸引当权派的注意,赢取自己存在的意义。行为中隐藏着一个悖论:自己存在的价值并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获得肯定,而是要在极端的情况下靠对立面的认可或关注来实现。没有了“对立面”,也就没有了自己。
而这种“个人价值的实现”又是通过非理性和非建设性的暴乱来实现的,这就更让人难以接受了。暴乱的原因是什么?起先似乎还有个缘由:营救被缚的同伴。后来发展成了为暴而暴、以暴取乐,狂欢。看不到有组织、有长远目的的举措,谁也管不了谁,捣乱的时候集体折腾,但没有自我约束的意图。吃饭前一个女人想带着大家做弥撒之类的祷告,说的都是好词,希望降福于饭菜、保持纯洁美好——但这些美好的愿望似乎不是大家的共同理想与追求,她的祷告刚开了个头,场面又混乱了。(男声音乐)。他们只能乱,并不能控制局面的发展,并且没有真的“斗争精神”,随时可以屈服,比如开头时众人乖乖地坐成一排。
网上有评论称这些侏儒代表着“边缘人”在反抗强权,我不能认同“边缘人”的指称,原因下面再谈。而且当反抗强权的最终目的还是建立强权时,这种反抗本身也没什么可过多颂扬的,只是完成了某种更替,谁也不比谁更正义些。“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然后过两天自己又建了一个”,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二、人物设置上隐含的关系:本质是一样的,势力此消彼长
统治者/当权派/管理者/指望警察/收容所白墙白房/校方(教师、校长、其他管理人员)/西装革履
被统治者/受压迫者/怕警察/被收容囚禁的对象们/深色的破旧衣着
影片中出现了两组人物,呈明显对立关系。但如果能从情节内容中跳出来整体看的话,这两组人物的关系又隐含着一个置换/对调。在片头和片尾很有限的篇幅中,统治者们占强势地位,暴乱的侏儒们被完全镇压;片子中间的绝大部分篇幅则是侏儒们肆意作乱,统治者缺席受审,仅有的一个人躲在屋里毫无作为。
如果全片去掉首尾部分,那么震撼力就减半了,这对置换也就不复存在了。从结构上看,这种首尾呼应、循环往复的结构也是赫尔措格常用的手段。
刚开始看时,大家都觉得这些被审判的囚徒那么弱势、那么可怜,但是看到之后他们的行为就觉得是暴徒、该千刀万剐;开始时统治者/审判者并未出场,只有声音出现,冰冷、强制性的口吻,直逼的镜头,让人觉得霸道,带有当权派/统治阶级的强势,但在整个影片过程中始终缺席受审,唯一一个权力代表还被“囚禁”在屋里,束手无策,饱受“欺凌”和恐吓,时时做出试图妥协(与被绑缚在椅子上的人不断交流)又不甘于示弱的纸老虎样子。我起初还以为这些收容院里的侏儒是社会所不容的异类,是少数的,直到一个开车经过的侏儒女士下车问路,我才意识到这个影片里所有人都是侏儒——这一病态的、畸形的形象在片中成了普遍性,作者没有标明双方的任何外在区别,甚至内质也没有区别。
双方斗争的焦点是统治者最为看重的秩序/纪律,这也正是反抗者最想破坏的,表面上看是对具体物品打砸抢烧,实际上是对现行秩序的打砸抢烧。被困在房间里的教师对暴动的人群提出的要求是“井然有序、恢复秩序”,暴动者报以爆笑和更加疯狂的破坏行为。
想镇压对方,但如果没有“武器”、“人多势众”这两条就毫无可让对方惧怕之处,这一点双方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双方蛮横和恐慌的双重心理。在影片中,当权派与反动派都是一体两面的,本质都是一回事。“革命、反革命都是中性词”,是对立的一伙人。这样的判断和表述是赫尔措格的态度,但也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既主观又客观”,貌似边缘怪诞,其实讲述的全是社会常态。
三、残暴的声画组合
在这场没有真正的正义和非正义的混乱里,影片用强对比的明亮的黑白影调,辅以赫尔措格擅长的写意的自然风光,却是用来配合残暴变态的情节。
侏儒的声音都不太正常,听起来像变调的童声,像KTV里用遥控器变调后的效果,笑起来更是声嘶力竭干嚎一般。原本就让人觉得很病态的侏儒形象再配以刺耳的音色,更显得诡异奇怪。
影片的配乐很有特色,并不丰富多样,只呈现为固定的两三段,全是带有民族特色的器乐加男女人声合唱/独唱。花样不多,但反复出现不少于15次,贯穿全片始终。音乐与残忍的镜头频频结合,例如鸡啄食死鸡、杀猪后小猪崽围在死了的母猪身旁依旧想吃奶、烧毁盆花(男声音乐)、打鸡蛋、砸打字机、剪布、烧树、拉倒电线杆、砸车、鸡追着啄另一只少一只脚的鸡(女声音乐)、斗鸡(混乱的烟雾中女声音乐,环境音效渐渐消失了最后仅剩下音乐)、在十字架上绑上猴子模仿耶稣受难(男声音乐)、砸房屋、攻击盲人、让骆驼下跪等等。本来就让人看到忍无可忍的残暴镜头偏偏配以单调固定的音乐,简直不可理喻。
浏览了中外多部讲述世界电影史的著作之后发现,赫尔措格并不是特别受重视的一位,尽管他是如此之著名,被称为“新德国电影四杰”之一,尽管每一本书都不同程度地提到过他。而在这位略被冷落的著名导演的诸多作品中,《侏儒流氓》又重复了赫尔措格的命运,更加地被淡忘和忽略。此片在《德国电影经典》中没有入选,在《电影的故事》、《世界电影史纲》、《世界电影史思潮》、《西方电影简明教程》、《世界电影史》等书中虽然都罗列过赫尔措格的一些知名作品,但此片也都没有被提及过。在网络上搜索的话,关于《侏儒流氓》的网页也不多,即便是在文艺青年扎堆的“豆瓣”网上,也只有百余人表示“看过”。
这一切或许就是赫尔措格想要的,媚俗、讨好大众、以牺牲自我意志换取他人关注从来不是他的行为。他始终自编自导,作自己电影的绝对作者,不与别人合作,与同时期的那些德国导演关注问题的角度、表述方式、风格面貌都不一样,他的特立独行是绝不肯打折扣的,在别人批判现实分析历史时他则专注于疯狂、扭曲、变态、偏执、没有出路的人物形象。尽管作品不卖座,尽管生存需要妥协,但绝不妥协的偏激往往更能创造出极致的艺术品,怪诞的赫尔措格和他怪诞的作品就是例子。
参考资料:
1、《德国电影经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北京第1版,虞吉等著
2、《电影的故事》,[英]马克•卡曾斯/著,杨松锋/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3、《世界电影史纲》,黄文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4、《世界电影史思潮》,范志忠/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5、《西方电影简明教程》,潘天强/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6、《世界电影史》,[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著;陈旭光、何一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作者: 李群)
4 ) 酷人酷语
和往常一样,这部电影剧本写的很快,大约就四五天的时间。我把这部电影看作在我眼前上演的持续不断的噩梦,我就把这噩梦写了下来,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在打字时的高度自律,因此没有任何笔误。……开始拍摄时,我生了病,而且满怀怨恨,于是这部电影成了一部比我本意还要激进的片子,相比之下,《天谴》简直是小儿科。……对我的主要谴责是我没有用《侏儒也是从小长大》赞美全世界的革命,反而嘲笑了它。事实上这点他们倒可能说对了。……在某种程度上,侏儒们的起义并没有真的失败,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美好,难忘的一天。你能在这些人脸上看到快乐。注意看最后一个镜头:跪着的骆驼和大笑的侏儒。如果我在三个星期后回到那个拍摄地,他们仍然会在那里,那个小矮人仍然会笑个不停。总之,我告诉那些政治鼓吹者们,这部电影和1968年的运动毫无关系,他们是被一腔热忱蒙蔽了,如果20年后再来看这部电影,他们也许会看到其中对1968年运动的描绘,要比许多电影都真实得多,但我这会让他们更为恼火。总结起来非常简单:噩梦和美梦都不会遵循政治正确的原则。1968年这场席卷全球的思想和运动与我格格不入,因为和当时大部分同龄人不同,我早已深入探索了这个世界。(注:当时导演26岁。)我旅行,拍电影,承担起了在我这年龄很少有人承担过的责任。……从德国最早的神话故事到瓦格纳再到《铁皮鼓》,德国文化中始终充斥着侏儒和小矮人。电影中的侏儒不是怪物,我们才是侏儒。他们都是比例匀称,可爱又美丽的人。……我们所有人心里都有一个侏儒,他就像是每个人的小我,每个人浓缩了的本质,再我们的体内尖叫着想出来,他最能说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就像我们在片尾听到的笑声,这是最本质的笑声,不会有比这更纯粹的笑了。有人真会有这样的噩梦,他们在夜里醒来,明白在内心深处,自己基本上是个小矮人。有时当我在拍电影时,会在夜里从恐惧中惊醒,那时我必须感觉一下自己的四肢:我是否还和睡着时一样高大?发现人们对这部影片的态度基本上取决于他们对自己内心那个侏儒的态度,这也就是影片为什么激起了人们如此复杂的发应,他们要么热爱它,要么痛恨它。
(摘自《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
5 ) 我们不愿面对的不美好
里面那对最矮的一对小侏儒被其它侏儒撮合,让他们同床。那个男侏儒拼命的想表现自己,但却连那么一张床也跳不上去。
那段无奈的桥段让我无法不正视自己的问题。
我们过去都有过朋友,美的,丑的,能干的,蠢笨的,迷人的……但那些只是你的朋友,好不好,如何好,美不美,如何美都与我们自身无关,因为那是别人的事,与我们无关。
然而当你接受过某一项事物后,再过后很久回头看,会发现那时的自己是多么的可怕,接受的是什么?其实那样事物很不美好,但自己却拼命压制自己的思绪,不停的说:那很美好……
但,那根本就是不美好的事物,不愿承认,只是不愿否定自己罢了;因为那样事物过去和自己有过联系;就像男女朋友一样,别人都说人大多不会说上一任或上上一任的坏话,因为那其实就是过去的自己,否定了他们,也就是否定了自己。
幼时,我们美好的一切之所以是美好的,因为那时候我们的智商确实是低;一旦我们长大成人,如果再做出幼时的举动,我们就会觉得难堪,因为我们并不是弱智。
那对小侏儒从外貌体征上很不美好,如果有人说那美好,那请你与他/她做爱,如果你能(除了工作上的需要),那我就佩服您的博爱/特殊审美;如果你不能,就给我老老实实的承认那不美!
人,要诚实一点。
6 ) 无序的可怕
觉得这部电影是关于革命的隐喻
隐约让我想起曾经的法国大革命
强大的能量没有秩序和组织 吞噬掉遇到的一切
很冰冷的一个故事 悲怆夹杂其中
7 ) 《侏儒也流氓》
《侏儒也流氓》
影片描述了一种反抗和犯罪的幻想、一种冲破束缚和摧毁一切的渴望。导演Herzog创造了一个全部由侏儒组成的奇异的革命世界,每个居民都是侏儒,当他们的朋友被富有的当权者挟持为人质时,大家决定要解救他,决定要反抗这个体制。随着时间的推进,整个行动从开始的解救行动渐渐变得混乱和暴力。看色情画报、放火、打坏东西、折磨动物,甚至把一辆汽车推入悬崖。随着侏儒们愤怒的大破坏和挂在脸上庆祝的微笑以及不停的大笑,奏起了非洲部落的音乐,映象奇异美丽之极……
侏儒也流氓!也译为《侏儒也是从小事做起/侏儒也是同样长大/侏儒叛逆记》)是德国电影导演沃纳.赫尔措格在1968年的作品。
另类反叛,影片从主体角色选取的文化意义和缘由以及影片中寓言化的隐喻去解读!
但是,对于现世现实的具体意义在何处呢?片中确实令人难忘的是---侏儒们的笑声!
8 ) 需要发展
毫无疑问
放出来的侏儒自由了
开始把心的欲望发泄 爆发 放大
当他们玩够了就开始共产主义了
赫老这么早就发明永动机了?还算挺欢畅的!
导演给钱给侏儒在镜头前表演他们的丑态,不要给我谈什么隐喻。他还没厉害到这个程度。
每帧都能截下来做MSN头像
饿滴神哪!赫尔措格的演员怎么找的??
不知是法文還是德文的字幕令我完全不知道他們的對白在說什麽.但抛開對白也覺得這部電影十分有意思.這是我看的第四部WernerHerzog的電影.越來越覺得他的電影風格真的很特別.想用荒誕來形容.但是又覺得這個詞不貼切.反正就是異于常人了.
a neverwaking nightmare. the strangest laughters from Hombré and the scene of a group of mouse-eating chickens add to its already dark colors that makes it so derangedly, and dementedly brilliant. such a nightmare that i can not stand it.
政府与群众沟通无能的系统中,刻意夸张地展现出无政府主义暴乱行为,用疯癫与荒诞的情景调侃人类社会,用侏儒角色来隐喻社会系统与人类自身的不相协调,这部电影可以有更多的解读方式,但赫尔佐格在其中提供的影像体验则是独一无二的,不停打转的汽车,啄食同类尸体的鸡以及行为怪异的骆驼。
4.3 关于“抵制和嘲笑”。中等噩梦。满片的讥讽、欺辱、诡谲。事情无来由地发生、切换。自然的与疯狂的、平凡的与异数的。插曲赞。
杀猪死鸡,焚花毁树,猴子游行,骆驼跪足,昆虫是珍藏之物。正装有庄重,仪式有在乎,见美有赞叹,餐桌有祷徒。糟蹋食物,世界是孩童的玩物,旋转的空车,投掷杂乱废物,秩序全无,双盲挥舞,小白灯与声空对称game。被绑的欢声笑语,权威只能骂树,文明规律,只是掩饰和束缚。尖利的笑声,对抗虚无
#重看#一则时空背景缺失然而又蕴含普世原理的寓言,纵然竖旗革命,始终无法逾越边界,汽车成为斗争的载体,每个角色都有指代隐喻;充斥着诡异刺耳的笑声与迷魅表情,加上孤绝空洞的环境,仿似一个古怪荒唐的梦境,对动物的特写描绘有深意。
德勒兹认为“行动-影像”在赫尔佐格的电影中发生着有趣的异变,德勒兹指出赫尔佐格挣脱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情境—行动之线性关系,其影像中的情境是“不可控的情境”,人物亦是不可控的人物,在情境酝酿行动的基础上,行动不再依托情境而开始反噬情境,开始呈现出破坏颠覆情境的毁灭性力量。这一特征出现在赫尔佐格所有“大形式行动-影像”中。《侏儒流氓》相比于《上帝的愤怒》在某种程度上更具这一典型特质,赫尔佐格利用一场被阉割的革命性狂欢,试图从纯粹混沌失衡的不可知论意义上颠覆影像中的架空情境,而这一架空情境又具有着强烈现实指涉性。
赫尔佐格说:“当初拍摄这部电影时,有时我会睡到一半,惊恐万分地醒过来,必须马上摸一摸自己的手脚才行。我没有睡着睡着,人也变小了吧?”这恐惧听上去如此滑稽又如此真实。
赫佐脑袋被门夹了
8/10。导演创造出一个无生理歧视的封闭空间,其中有对侏儒结婚,费力上床的镜头体现他们试图像常人般生活。秩序的失调:软禁院长,切断电话线,疯狂的泼散面条和砸碗游戏,焚烧周围事物,互相虐待如啄食同类的鸡,残疾群体并非想得到关注而反抗暴动,这些残暴行径、止不住的尖笑都自来人性异化的冲动。
比起[Freaks]这片艺术许多啊。赫尔佐格式的寓言写作,音乐很不错,笑声好惊悚。资料参见《赫尔佐格论赫尔佐格》第二章。本片并未出现“正常人”,只是通过摄影机的高度暗示(这也是本片一个不自洽的地方)。
破坏欲的完美诠释(虽然有点儿冗长 需要一点受苦精神和耐心)。 影史完美干笑V.S. 影史完美干苦(爱情万岁)。但是,有若干动植物死于其中,虽说只是为了血淋淋撕给你看了以儆效尤,到底多少不适(不过只有触动了这一层,目的也算达到) 后面精神出现问题的教导主任 对树挥臂一节 多么有对希
无政府之心!意义尽可琢磨,赫尔佐格的荒诞喜剧首先是——太他妈好笑。运动服妹,Hombre怎么也跳不上床,笑疯了。火山平地毛胚房,焚烧盆花直冲烟雾而去的跟拍镜头,十分野生。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咳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7.8分★★★★
我就想知道動保人士怎麼還沒把赫爾佐格幹掉(爆笑(是的,仔細想想還是正常人的視角是很遺憾的,但必須如此(音量太大了,各種噪音簡直刺耳⋯⋯⋯⋯⋯@HKAC (201811補充:Herzog談Herzog裡他說這片確實是一個噩夢,是他壓力怨氣疾病等因素的集合,知道會引發爭議但他根本不care)
一言难尽的体验,也可能天山4K厅效果好,通篇处在尖锐、刺耳、焦躁不安的情绪,被歧视的群体也欺凌自身所处人群,更欺凌比自己更弱小的生灵,正常公鸡也会欺负断了爪子的同类,人性乃至动物性本质的寓言,一直绕圈的车,疯狂的宴席,小矮人笑得快喘不过气来,对人类的狭隘、庸俗、无趣的社会的无尽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