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说点题外话
其实这部片子我是硬着头皮看下去的。因为真的就是在叙事而已,像我这种本身对电影不感冒的人实在抬不起什么兴趣。但是我觉得这部片子的确说了点什么。
看影评里居然有人说多年以前美国法律制度就比我们好了,我真是服了…………
一些关于美国的微博,只要是跟政治稍微有点关系的,或者是民众发表对美国的意见的po,我一定能在下面看到类似于”唉,这算什么,我们这里的xxx更加糟糕,不信你来看。“这样的评论。
我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似乎现在人们已经把中国的缺点当成了一种说话的资本。以至于我们一直否认别的国家的曾经的或者现在的缺失(除了日本的),”不不不你们绝对没有我们糟糕“好像连苦痛都要分个高下。
从别的国家的缺点反省自己国家的缺点,和”不管其他国家有什么缺点反正我们国家就是比你们差“,这里面有非常非常大的距离。真的非常的大。
2 ) 共犯
说起《女同谋》这个片,就是为了南北战争时代的一美,碟是很早就买的,就是字幕太烂,看了开头就丢一边了,有一度想起来去当了宇宙组压得成品,也是当完就算,如果不是因为《林肯》,大概还会屯很久吧。
关于Mary Surratt,她是作为刺杀林肯的帮凶被美国政府判处绞刑的,影片中她的律师(也就是一美)本着法律的公义而为她进行辩护,虽然一开始他是厌恶这个工作的,但是随着审判的进行,他逐渐意识到被告的清白,但在这样的一个军事法庭,陪审团皆是北方军事代表的情况下,所有人的情绪都旨在将被告入罪,最终Mary Surratt甚至没有得到终身监禁,而是以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绞刑犯的身份结束生命。转年,她的儿子入狱,却已经可以在民事法庭进行审判,并有南北方的民间人士共同参与,于是在长久的争论下,她儿子被判无罪释放。
律师本着法律精神去辩护,却在强大的国民情绪面前败阵,在绝大多数人们眼中这种辩护等于走个过场,没有人会宽容的让一个刺杀总统的嫌疑犯脱罪,哪怕用理智去分析一下那些辩护中的漏洞。了结这场辩护,让凶手绳之以法,平息民众的愤怒大概是当时司法界的共识,而真相已经不再重要,索性,Mary Surratt还有历史和时间来证明自己的冤屈。
3 ) 出乎意料的一部好电影
<图片1>
巨巨的胡子形象当中我……最喜欢的一部,当时因为这部片子很少有人提及的缘故所以接近收尾的时候才去看,而且开头节奏非常缓慢而且色调极其压抑,我几乎是抱着差不多看看看完拉倒的心情去看的,没想到出乎意料收获了一部好电影。
这部剧情总体比较白开水(甚至可以说是流水账),导演也很放飞自我,但是本身题材和剧本的质量摆在那儿,怎么也差不了。
背景设定在1865年,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被刺杀,一位妇女玛丽•苏拉特被宣判为刺杀总统的共犯,而一美饰演的艾金先生被任命为她的辩护律师。
对于总统被刺杀这件事全国上下都感到十分愤怒,艾金也不例外。他本来是一个战斗英雄,回来后当了律师,他不情不愿地为玛丽辩护,一开始态度比较消极,有点走个形式走到判刑拉倒的味道,但是随着他和玛丽的相处以及一步步深入的调查,他发现玛丽极有可能是无辜的,只是政府用来抓捕真正的犯人——玛丽的儿子——的诱饵,所以想方设法证明她的清白,但是最终还是败诉,玛丽被判了绞刑。
整部电影色调几乎是一尘不变的,昏黄阴沉的阳光,凝滞压抑的空气,就像这场注定失败的审判一样。看着一美这么努力挣扎着寻找证据却被其他法官们擅用职权一一驳回,让人产生各种无力和挫败感。然而事实上,导演并没有告诉我们历史上的玛丽是不是真的无辜,她是不是真的参与刺杀包庇自己犯罪的儿子,又或者她确实只是一个毫不知情的母亲……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平静的、淡然的、充满母性的女人。
西塞罗那句出名的“展示无法律”在这部电影里又被老美拿公平和正义出来鞭尸,他们叫嚣着宪法和权力,然而这在国家面前似乎永远矮了一头。
最后表白一下这部电影的导演虽然失控一不小心拍成了流水账,但是编剧的功夫实在是太过厉害,整个剧本的深沉思考完完全全体现在了优秀的台词之中,尤其是艾金在法庭上的一段辩论简直堪称经典:
For the lawyer as well as the soldier, there is an equally imperative command. That duty is to shelter from injustice the innocent, to protect the weak from oppression and, when necessity demands, to rally the defense of those being wronged.
After the most thorough investigation in our nation’s history, the government’s entire case against Mary Surratt rests on three acts: one, her acquaintance with Booth; two, her alleged instructions to Lloyd; and three, her nonrecognition of Payne. It is these three acts that constitute the sum total of Mary Surratt’s part in this traitorous and murderous conspiracy.
By themselves, they constitute no crime. And one of you or I might have done the same, but the government insists she did them with evil intent, largely based on the testimony of two men, John Lloyd and Louis Weichmann. Yet, at best, the actions of these men undermine their credibility and, at worst, they have done the unspeakable…they have gained their freedom by falsely accusing another of their crime.
There can be no doubt as to the principal and real reason that Mary Surratt is here today. It’s because of her son, John Surratt. He invited Booth into her home. She did not. And he hid rifles and ammunition in Lloyd’s Tavern. She did not.
If John Surratt was part of this conspiracy, I pray to God that he receives every punishment known to man, but if his mother can be convicted on such insufficient evidence, I tell you none of you are safe.
Members of the Commission, do not permit this injustice to Mary Surratt by sacrificing our sacred rights out of revenge. Too many of us have laid down our lives to preserve them.
(律师也好,士兵也好,都有一种急迫的使命感。我们有义务去为无辜者伸张正义,去保护弱者反抗压迫,必要时,为那些冤民鼓舞打气。
在经历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次调查之后,政府对玛丽•萨拉特的指控基于三点:一,她与布思的相识;二,她对劳埃德作的指示;三,否认与佩恩相识。就是这三点构成了玛丽•萨拉特参与叛国与谋杀的罪状。
他们认为自己是无辜的,你和我也许做过同样的事情,但是政府坚持认为她用心险恶,大部分基于约翰•劳埃德与路易斯•怀特曼的证词。到现在为止,最好的可能是这些人出尔反尔,最坏的可能是,他们干了见不得人的勾当,他们为了洗脱罪名而去撒谎诬陷别人。
我们相信玛丽•萨拉特今天在这里有她自己真正的原因,就是她的儿子,约翰•萨拉特。是他请布思去他家的,不是她。是他把枪和弹药藏在劳埃德的酒馆里,不是她。
如果约翰•萨拉特是个共犯,我祈求上帝用各种方法惩罚他,而如果他的母亲因为不足的证据被判有罪的话,你们会有报应的。
各位庭审法官们,请还玛丽•萨拉特一个公道,而不是出于报复而牺牲我们的天赋人权。为了捍卫它们而倒下的人已经太多了。)
4 ) 备受争议的”战时无法律“
影片即将结束时的这句台词应该是援引自西塞罗的名言”Laws are silent in time of war.“( Marcus Cicero) -----”战时无法律“。
乱世无法捍卫自由,暴政无处伸张正义... 但正义的天平却是在混乱和抗争中逐渐找到支点的,这过程需要有胆识有良知的人去推动。
《共犯》讲的是这种有胆识和良知的人(------以辩护律师Frederick Aiken为代表,历史上还包括议员Reverdy Johnson,支持辩护直到结案陈词。和影片表现有所不同,历史上也有其他辩护律师出庭,并且有更多证人),至少Robert Redford尽一切可能要让观众认同这种勇气和”进步思想“。
但是作为关于美国史的剧情片,讲述一段为人熟知的背景,探讨非常有争议的林肯刺杀案同谋审判,无论怎样的手法和角度,肯定带来同样争议。对很多美国知识分子和”资深观众“来说,这段历史太熟悉,每个人早有固定看法,可能更希望在影片中看到有创新的视点,更犀利的表达,更能引发思考的意见,或者,更客观。
尤其这是一部Redford的电影。他热爱政治,仅仅客观和重复都不够Redford。结果很可惜,《共犯》就好像是另一部无悬念《狮入羊口》,Redford依然重复早已形成共识的见解(对美国人来说,对中国还为时过早),只是毫不意外地表达出来。而且Solomon是一个之前只有TV经验的年轻编剧,年轻又平庸。
Redford在这部电影里立场又鲜明又主流又共和-----战时军事法庭审理普通公民案情一定会带来非公正的审判,军方对平民的管辖权(jurisdiction---司法权,审判权)是一种逾越,在战争行将结束时,对军方和总统的权利收回要越快越好,否则就会造成阻碍司法,进而违宪。
这些写进美国历史是常识。
《共犯》却并没着笔太多在背景环境上,如此复杂富有争议的著名事件,却没有刻画多少众生相。完全拘泥于Mary Surratt和辩护律师的主干。像教科书一样平板。
美国观众不怎么需要一部普及历史的文教片。
Redford对待自己的同胞太小儿科,也过于语重心长。
你不能在法制发达的国家普法,这些观众常看电视和大众媒体上反思法制----通常是过度反思,所以他们才不关心初级教程。
普法,不信法的外国人才买账。
《共犯》可能的潜在观众应该是有待开启民那个什么智的国家,那种电视上不怎么演播律政剧,公民对庭审概念模糊的国家。那种能公开上映这部电影都是一种历史进步的国家.......
再说电影相关,和后来的米利根诉讼案(1866年3月)比起来,Mary Surratt可谓罪不逢时。米利根后来被无罪开释得益于最高法院对军事管辖权的驳斥,即便是叛乱罪也启用普通法庭审判,陪审团表决。最终,当片中主角Mary Surratt之子-------真正参与策划绑架,也许进而参与谋杀林肯的John Surratt被捕时,经由普通法庭审判,陪审团最终以8:4判决审判无效,无罪开释。结合片中对Mary Surratt那些充满争议的指控和证词,还有不靠谱证人和法官的objection ,多少算一种讽刺吧。
但是战时法制也有它存在的必要,大敌当前,如果军队受制等于拱手河山,等于战争不知何时结束。战争终止,平衡混乱的局面却不能依赖军队和政府管制,这是治国的平衡点。法治失效,必将贻害子孙后代。
究竟要不要为了眼前的社会和谐牺牲审判程序的正义?社会稳定和司法公正究竟哪一个更重要?--------这是影片后半段辩护律师Frederick Aiken面对的舆论压力、来自军方的压力和内心矛盾。看得观众也压力山大的。
美国内战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由审判激发,最终回归”正义“。所谓正义正需要合理的司法程序才能解释,管制不能带来正义。内战结束,美国最终由军控天下又回复了”律师治国“。当然关于军事法庭的争议却从来没有停止....
这部电影参考阅读《影响美国25个大案》----------总统比最高法院大?
理解起来再合适不过。 推荐阅读链接
http://news.163.com/08/0229/09/45S2A87I00012GGE.html
电影里Mary Surratt的维基词条有详细的审判过程,影片和历史记载毫无创意地保持了高度一致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y_Surratt
Mary Surratt被控密谋刺杀林肯的寄宿屋,现在是一家餐馆,名字叫做”珍味楼“。( Mary E. Surratt House----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Mary_E._Surratt_House.JPG去华盛顿唐人街的朋友~ 可以留意下哦)
5 ) 猿不可杀猿,人可杀人
猿不可杀猿,人可杀人
比之20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哥伦比亚、派拉蒙、米高梅等历史久远闻名全球的大电影公司,“美国电影公司”是一家新晋成立的电影公司。和其他电影公司不同之处在于,该公司题材固定、指涉明确,旨在拍摄更准确的还原美国昔日历史真面目的电影。
这和被誉为电影社会学家的马丁.斯科塞斯并不相同,斯科塞斯的作品虽然也指向美国的真相和真实,但更多的是描述当下的人群生活,“美国电影公司”则专事美国史,尤其是那些已被棺材钉钉死的历史,那些摆放在书架上的精装史书在灯光或日光照耀下的阴影部分。也可以说,这是电影途径的考古方式,不仅仅是艺术,也是学术。
《共犯》(《The Conspirator》2011)就是这家公司的“处女作”。影片叙述美国国家史中最重要的那个章节,林肯被刺案。关于林肯本人和林肯遇刺事件的影视作品已经不少,而其总体是一种对林肯的肯定和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全景式展现。但是,这一次,导演罗伯特•雷德福却将镜头对准了这一事件的小人物,一位当时被认为是谋杀事件“同谋者“的女人玛丽•苏拉特,通过围绕这一事件的司法交锋,再现了一起政治谋杀事件背后更真实的社会现实。雷德福表示,“最让我着迷的正是这个故事并不为人所知,而同时这又是一个应该被大家好好记住的故事。对我来说,吸引我的是,深入这个故事背后的另一个故事,深入到这个故事情感所指的方向。”由普利策奖得主James McPherson、专门研究林肯刺杀案的专家Thomas Turner和美国历史学家Fred Borch上校所组成了电影顾问团,确保了它的学术质地和信史价值。
在林肯遇刺案发生后,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立刻被逮捕,并被指控共谋刺杀美国总统、副总统,以及美国国务卿。那唯一被指控的女性名叫玛丽•苏拉特,42岁,拥有一个寄宿公寓,也正是在这里,朝林肯后脑开枪后在抓捕中遭击毙的凶手约翰•威尔科斯•布思和其他人碰面并计划了这场刺杀行动。昔日的美国内战战士,新晋律师弗雷德里克•艾肯,作为一个27岁的战斗英雄,极其不情愿的接下来为苏拉特在一个军事法庭辩护的任务。艾肯逐渐认识到,判处玛丽•苏拉特绞刑的不是公正的法律及其程序,而是没有陪审团的军事法庭以及因为失去伟大总统举国悲痛所转化而成的仇恨力量所组成的上下一致的“汹涌民意”。此外,玛丽•苏拉特的共犯罪行是否属实也因为仇恨和民意的干扰而模糊不清,最后这个女人的生命和真相被仇恨和民意的洪流彻底淹没。
虽然案件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电影也援引了古罗马的西塞罗“战争之时,法律沉寂”的著名论断,但这部电影没有这么一句话那么简单,它所申述的还有众多政治问题,比如执行正义难道必须抛弃程序正义?民主和暴政的为什么有时会以孪生形象同时出现?“民意杀人”是否正当?为了国家是否可以杀人?
在美国科幻片“猩猿”系列中,带领猿族崛起的猩猿第一代领袖凯撒制定了一条伟大的法令,即“猿不可杀猿”。这显然是对人类历史的反讽和批判。人类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互相残杀史。且不说万骨长枯的战争,所谓和平时期也是彼此侵略、互相迫害、生杀不已。它不仅指犯罪杀人,还包括权力杀人。“生杀予夺”是中国人对权力的描述,虽然赤裸裸血淋淋,但不可否认它的无比精准。中国人的权力崇拜可能是世界之最,一切官方和民间的智慧均基于此。每年拥挤在官衙门前报考公务员的青春群体已说明了这一传统和现实问题,并让人基本可以了解到这个国家的未来状况。此不赘。
关于杀人、法律以及正义,人类法则的大致状况是:一个人无权杀死另一个人,但你如果这么做了,我们就有权杀死你。其中的悖谬之处早已昭然若揭。废除死刑的呼吁基于对这一悖谬的惊醒。“杀人偿命”仅仅是“一命抵一命”的原始设想,事实是命是无法偿还的,血债用血是洗不干净的。也可以说,这不是对杀戮的制止,而是对杀戮的鼓励,因为它仅仅是报复而非有效的惩罚。(专栏)
6 ) 请别把自己当裁决者
看这片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前阶段闹得沸沸扬扬的北海律师案,以及关于刑辩306条的争论。
影片讲的是美国历史上政权干涉司法的一段过去,之所以能公开上映,大抵上他们已经改善了这种状态,更多的大概是反思。有点忆苦思甜的味道吧。当然,各国国情不同,司法的发展阶段不一样,我觉得以此来攻击或者完全否定某些还在探索的阶段或许存在政法委一统公检法的国家是不太厚道的。就做个榜样或方向吧,以此激励业界内的力量。进步总是需要时间的。
除了权力腐败,更深层次的,世人是否总把自己当成裁决者了?
近年来那么多引起社会巨大反应的案件,有些人死了,有些人被放了,当社会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是否会影响控方指控、辩方辩护?是否会影响法官的秉持中立?是否会导致领导层如影片般为了消除社会影响而提前有了判决?
人总是有感情的,会愤怒,会悲伤,会欣慰。但是否这就是失去理性判断诉诸言语甚至物理暴力的理由?
法律不应是一种达成某张企图的工具,它更应该是一种人人心中自持的底线。
当公安机关抓住了某个嫌疑人时,请不要先行“定罪”进而认为自己的刑讯逼供是正义的;
当检控机关进行举证时,请不要先行“定罪”进而认为自己能够为了正义而阻挠嫌疑人的辩护;
当相关律师进行辩护时,其为嫌疑人做的每一件合法的事都不是为了使其逃脱罪惩而是真正的司法正义;
当法院法官进行审判时,请知道进行判断的不应是你这个人,而是法律。
亲爱的芸芸众生,如果有能力,请去推动更为正义的改革吧。对于个案中的每一个人,在审判之前,他们都不是罪犯,他们只是人。请别把自己当裁决者,你同那些被告一样,都只是人。
我完全没有资格说哪里不好,我不是裁决者,我仅是个人。
7 ) 不造该打三星还是四星
140个字写不完。
林肯被刺杀这事儿被拍烂,但是这个片子的题材和切入点太好了(属于,编剧拿到会全身的血轰一下涌进脑袋的那种)
几对矛盾:
战争正义(政治)vs个人的有罪/无辜;
母亲洗清自己vs拖儿子下水;
律师忠于真相,个人情感还是政治信仰;
但是操作得有点……奇怪:
剧情的反转,画面和打光足够drama,但是台词又很平淡,情节点没能带动观众情绪,跟跑程序一样过去了。同时谢谢一美的渣演技。
也不知道导演到底是想要这部戏足够煽情还是足够沉静,好像几种风格都不搭。
法庭戏写得稀烂。
但是私心里其实非常喜欢(我认为的)导演想要传达的东西,借一句台词:
The Bible bears many interpretaions。(So does history).
最后的结局非常美国主旋律,也确实可以让美国人感到骄傲:
影片里说,law is silent in times of war。 但是因为女主的案子,每一个犯人都应该得到一个公正审判的机会。而她的儿子因为这个审判的机会被免于死罪。
离开法律界的律师男主去华盛顿邮报做了一名记者——总有途径可以伸张正义。
某国屁民真的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
由林肯被刺引出的一个小故事。无论什么时候,公民权利都不该受到侵害,要公平对待之。唉,一个让老美纠结一生,我们只能幻想一生的事儿
导演说戏一定很牛逼 所以才能如此调动演员们的情感和激情 但和观众没交流 打动人的只能是故事本身
8.5和当年“偷走”斯科塞斯的奥斯卡那会儿比起来,雷德福的艺术造诣基本没什么提高。剧本有些莫名其妙,摄影,美术,服装和化妆还算养眼,怀特的表演不错,演员阵容蛮好,不过如果雷德福的电影连表演都没得期待的话,他这样一个靠着纽曼出名的演员还能让我们有什么期待?
“如果我们的权利都没有办法得到保障,那为什么我还要替合众国卖命?” 野史杜撰与真实历史相结合,压抑与不公正贯穿全片,从始至终让人揪心受堵;演员们的表演十分出彩,虽是老套情节,但节奏紧凑沉稳,并不沉闷。我想,如果在同样的情况下,我们会是选择人权还是国家安定?★★★★
好题材,烂电影
好心酸的故事,任何一个文明的进步总是要有牺牲。卡司好棒熟脸好多片尾好美,唯独看到justin long就想笑
with chloe~
本来是非常好的courtroom drama素材,题材绝对值四星;但RR导演还是不够客观冷静,收不住说教欲又缺乏足够的掌控能力,结果拍的平铺直叙又缺少情绪酝酿和角色成长的铺垫。表演倒是不错,配角们出色,但男主角有很大进步空间。
剧本的很强大,演员们的表现也很亮眼,只可惜导演的手法过于刻板说教,尤其在观影情绪的掌控能力上最差劲。导演学院范儿十足的摇移摄影,艺术指导的时代感还原,演员们演开了花,情感却很难和观众对接,告诉我你有没有想睡的冲动?好在有如此强大的故事文本支持,导演再失控,片子至少还能看。★★★
其实她必须死,放在中国就是满门抄斩。不过,通过James McAvoy的辩护,我渐渐同意这位母亲罪不该死,因此我非常憎恨政权的黑暗,他们硬是让正义不见天日。
比白开水无聊的简爱好多了.本来看见古装片 是打算边上网边看的 渐渐就被剧情表演镜头吸引了 7分~
美国的主旋律片总是能让人看到希望……
战时无法律!男主演得很棒!政治片,整体沉闷!
其实说的还是程序正义的问题,美国佬又显摆了一下他们牛逼哄哄的宪法,当然,人家有这个底气
Justin Long是专门来搅一下基而已的吗??
历史题材剧,希望与绝望交替穿插。影片中大量阳光照进冰冷的囚房和法庭给画面增添了一份柔和,也算是一种心灵慰藉吧。无处伸张的正义,孤军奋战的单薄之力。一直到最后,那绳子似乎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使我喘不过气,不禁瑟瑟发抖。。。
哪怕是刺杀总统的嫌疑犯,也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从过去到现在,公义其实一直在流血,战争抑或和平时代,皆是如此。
国家机器绝无善恶观,任何拦路的事物都会被无情地压平
1星是給這部電影的良心,雷德福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