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杰拉德·福斯在科罗拉州购买了一套汽车旅馆,用来满足偷窥的欲望。 他在其中12个房间的天花板上留下洞口伪装成通风管道,这个位置能让他纵览整个房间。 他在日记中写到: 今天是我的梦想实现之日,这件事情已经萦绕在我的心里太久了。 每个深夜,他蹲在阁楼偷窥,离房客两米有余,透过洞口将满室春色尽收眼底。 杰拉德自称窥淫狂,每次偷窥都会详细记录房客体貌和性爱过程,甚至还会对房客做简单的性格分析,分门别类储存。 他把自己的行为美其名曰是社会科学研究,还一本正经地撰写研究结论报告。 他在窥淫日记中记载到: 1973年,296次性行为中: 有195次是白人异性恋,常用体位男上女下,其中女性仅有33次达到高潮。 1974年,329次性行为中: 12%的男女性欲旺盛;62%的伴侣,性生活频繁;22%性欲低下,3%则基本无性生活。 这种习惯他一直保持到1997年卖掉旅馆。 单纯“看片”远远不能满足杰拉德了,他开始为房客们增加剧情,来达到所谓考验人性的目的。 考验一:在房间里放置色情杂志和“玩具” 有的客人会通知旅馆打扫干净,而更多的客人则性趣盎然地享受这份“好意”; 考验二:声称某个房间里遗留了装有巨款的箱子 大多数客人一进入房间就翻箱倒柜,找到箱子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杰拉德就藏在阁楼欣赏由他设计的闹剧。 这场旷日持久的偷窥不是杰拉德一个人的秘密。 1980年1月,他找了一位盟友——盖伊·特里斯。 盖伊是一位记者,专注于纪实文学创作。 杰拉德找上他不是偶然,彼时他准备出版《邻居的妻子》,这是一本研究全美性行为的书。 杰拉德邀请盖伊一起体验藏在阁楼上偷窥房事的乐趣,两个人臭味相投,盖伊欣然赴约。 这次遭殃的是一对年轻情侣,盖伊因为太过专注,领带伸出了通风口,险些暴露。 记者敏锐的嗅觉告诉盖伊,这则新闻一定能引爆全美,但杰拉德拒绝真名出现在新闻中,这与盖伊求真求实的原则相悖,这件事不了了之。 虽然不能搞个大新闻,但是盖伊和杰拉德仍保持联系,关注着杰拉德所谓的“研究进展”。 2016年,杰拉德偷窥房客的起诉期一过,就联系盖伊着手准备出版《偷窥者的汽车旅馆》,把这个埋藏了47年的秘密公之于众。 当年的房客大多不在人世,杰拉德和盖伊也已白发苍苍,但这本书掀起的舆论风暴却席卷全美,置于风暴中心的两人被媒体扒的一干二净。 网飞制作的纪录片《偷窥者》深度还原两个人的故事,曾经的偷窥者现在被整个社会“偷窥”: 杰拉德生长于一个与性隔绝的家庭,他的父母很爱他,但家庭传统让他们谈“性”色变; 所谓物极必反,少年杰拉德的性启蒙竟来自于偷窥姨妈,因此不到十岁就养成了窥淫癖。 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严肃对待儿童的性启蒙教育真是太重要了! 盖伊作为一名记者,追求事实写作,为求还原事件,常常亲身“试险”; 70年代,为了完成《邻居的妻子》,他加入洛杉矶最大的裸体社区“沙石”搜集第一手资料。 即使是在美国这个“性自由”的社会,这种过线行为也给他的事业发展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冲击。 法律无法惩罚杰拉德和盖伊,但是置身闪光灯底,媒体似乎都“有义务”对他们进行口诛笔伐。 然而舆论背后,这次是谁躲在“洞口”外偷窥呢?
看完电影,吓得我赶快检查了房间的通风管道,除了灰尘什么也没发现,略微失望。不过还是给大家提个醒,旅游住宿要注意保护隐私啊。
派爷有个不为人知的习惯,一到冬天就爱看恐怖片。
尤其是「日常向」恐怖片。
不需要强大的特效,往往是越日常,越恐怖。
举几个简单的栗子。
洗手间的镜子,床底的声音,衣柜露出的一条缝;
利用简单的物品,就能轻易制造出满分的惊悚效果。
网飞刚上线的纪录片,背后也是一个都市恐怖传说。
当你住进旅馆,关紧房门,自认为「与世隔绝」;
有人正躲在暗处,观察和记录你的一举一动。
这是一个关于变态的故事——
《偷窥者》
今年78岁的杰拉德,这辈子只干了一件大事——偷窥。
他对偷窥狂这个称呼不太满意,自称「窥淫狂」。
别的他不爱看,就喜欢看别人做羞羞的事。
为人相当耿直。
他这辈子的事迹,资深媒体《纽约客》报道用一句话完美总结:
杰拉德·福斯买下一间汽车旅馆,就是为了看他的客人上床。
上世纪60年代,杰拉德买下一栋汽车旅馆,当起了老板。
作案工具非常淳朴:
不需要望远镜、监控或摄像机,只用肉眼。
就通过这个隐秘的通风口。
杰拉德沉迷「窥淫」长达30年,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手写了一本详细的「偷窥笔记」。
记录范围包括房客的年龄、外貌、衣着、身份……
以及他本人最感兴趣的,床上那点事的细节。
纪录片找演员还原的窥视镜头
杰拉德自视很高,认为自己不(仅仅)是个变态;
毕竟他的两任妻子都了解并支持他的行为。
而是人类行为的研究者。
偷窥行为持续多年后,杰拉德不满足于单纯的偷看,不想再置身事外。
他开始钓鱼执法——
往客人房间里塞几个不可描述的玩具,或者一些黄色杂志。
大部分人愉快地接受了这批礼物。
告诉客人自己丢了一大笔钱,再把装有这笔钱的箱子塞进客房。
躲回通风口背后,静静观察客人从惊讶,到惊喜,再偷偷摸摸毁灭证据的丑行。
杰拉德投入地继续他的人类观察事业,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知名记者盖伊,撰写了大量精彩的纪实报道。
80年代,盖伊出版了一本书《邻居之妻》,因为和「性」有关引起争议。
在电视节目上被女观众当面大骂:
你这个恶心的老头。
杰拉德灵光一闪:就是他了!
他相信,盖伊一定会成为自己的知己。
于是杰拉德写了一封长信,希望盖伊能撰写关于他偷窥事业的报道。
甚至邀请盖伊来到旅馆,二人屏住呼吸,共同完成了一场偷窥。
盖伊从此上了贼船。
然而,由于杰拉德不肯在报道中透露真实姓名,盖伊最终表示拒绝——
这不符合我们纪实报道的理念!
多年过去,杰拉德已经78岁,盖伊也81岁了。
他终于同意,公开自己的姓名、身份,接受盖伊的报道。
人都老了,还要脸干什么。
盖伊将杰拉德偷窥的30年整理成书:《窥淫狂的汽车旅馆》。
《纽约客》很看好这本书的发行——至少卖500万册!
盖伊也认为,这本书将成为他职业生涯的巅峰。
书刚一上市,就出事了。
《华盛顿邮报》记者发现,书里的内容和事实有出入——
偷窥根本达不到30年。
早在杰拉德声称卖掉旅馆的6年前,他就已经将旅馆转手。
一本纪实文学,最基本的真实性都不能保证。
盖伊的身败名裂就在一瞬间。
其实,这不是杰拉德第一次撒谎。
盖伊在取材过程中就发现了好几次——
偷窥开始的时间,假的。
证据显示,杰拉德1969年才当上了旅馆老板,他的偷窥日记却从1966年开始。
杰拉德的解释:大概是我把6和9搞反了吧。
……你高兴就好。
偷窥日记里最精彩的一个「凶杀案」,假的。
警察局资料记载,符合描述的凶手案发生在十几公里外的另一间旅馆。
杰拉德的描述,纯属对新闻的二次加工。
不过,这部纪录片好在,不带过多感情色彩。
让派爷看到了真相的多种可能性:
一、30年偷窥,都是杰拉德精心编造的惊天大骗局,他给盖伊挖了个坑。
想出名,想红,哪怕遗臭万年。
这一点,连盖伊本人都怀疑过。
片中的杰拉德在镜头面前表现欲极强,怎么看都是「戏精」型人格。
二、杰拉德没说实话,但谎言都事出有因。
比如击垮盖伊的那个谎言——杰拉德究竟偷窥了多少年。
杰拉德的解释是:
他和下一任旅馆老板是亲密好友,偷窥这件事经常是两个人一起干的。
卖掉旅馆后,对方依然允许杰拉德随意出入旅馆。
对方不肯透露自己的姓名,只好让杰拉德一人背锅。
第三种,则是上述两种情况的综合。
杰拉德说的话半真半假,但偷窥确有其事。
在派爷看来,杰拉德也是万般无奈:
我下了几十年决心才敢当个公开的变态,你们却说我是个骗子。
但无论真相是哪一种,盖伊也不完全是「被坑」的。
最早的时候,是记者对新闻的敏锐度,让盖伊对杰拉德的故事情有独钟。
集猎奇黄暴于一身,怎么看都能搞个大新闻。
而当盖伊有了一次偷窥的体验——
他受到了诱惑。
不止是写出震惊世界的报道的诱惑,同时也包括偷窥的诱惑。
通过杰拉德的偷窥日记,他也完成了几千上万次的「精神偷窥」。
欲罢不能,以至于无视职业操守。
影片结尾,盖伊更是点出——
热爱偷窥的杰拉德,其实也向往着「被偷窥」。
他想红,就等于希望陌生人来窥探他的生活。
每一个观众,都是「偷窥狂」。
你有没有偷看过男朋友/女朋友的手机?
提醒我们——
哪怕是吃瓜群众,也没那么无辜。
窥淫狂有缺陷,是不完美的残疾人,神也不会祝福他。
他有窥淫癖。
九岁那年,他开始偷窥住在隔壁的少妇,无比酣畅。
少妇不到三十岁,有圆滚的乳房,温软的四肢,贪纵的胃口。夜里常裸着身子,在卧室走来走去,不拉窗帘。
长大后,他娶了太太,买下汽车旅馆,开始偷窥住客。
他在客房的天花板上,锯开了个口子,安上百叶窗式的小屏风,伪装成排风口。
他只要匍匐在阁楼的地板上。
排风口不大,视野却广,能清晰看到客房的床和卫生间,乃至里面的洗手池、马桶和浴缸。
于是良辰美景、旖旎春光,尽收眼底。
好极好极。
他叫福斯。在[偷窥者]里,他这样对记者说:
我知道,很多人会叫我变态、窥淫狂,但我准备好面对了。
窥淫癖(Voyeurism),源自法语「voir」,意为「看见」。
一种通过窥视他人脱衣、裸体、下体或性交过程,获得性快感的癖好。几乎仅限于男性,且多不在公共场所。
11世纪,英格兰有一位贵妇,人称「戈黛娃夫人」,貌美异常。
传说,她丈夫性情乖戾,在当地横征暴敛,鱼肉百姓。
她于心不忍,请求减轻赋税。丈夫说可以,条件是,要她赤身裸体骑马,在城里走一遭。
戈黛娃夫人一口答应,通知全城人紧闭门窗。
然后,她骑上白马,以长发蔽体,走串街巷。这时,一个叫Tom的裁缝,竟偷偷从窗缝向外张望。
自此,人们管这种有窥淫癖的人叫「Peeping Tom」。1960年,鲍威尔的[偷窥狂],原名就是这个。
影片开场,是一只眼睛特写。
但这到底是男主、导演还是路人甲,无从得知。只知是在偷窥,通过一个颇似女性标识的锁孔。
片中,男主是一名摄影师。
他惯常出没于隐秘之地,比如窗后、门缝、天花板。
更爱以摄影机窥视漂亮女郎,然后,将其杀掉,一个接着一个,终于在城中引起恐慌。
这一切,都源于童年时期,父亲对他的虐待。
1960年4月7号,[偷窥狂]在英国上映。
当日的报纸,写满了对这部电影的厌恶之感。尤其《观察家报》的评论家勒琼女士,毫不犹豫判了[偷窥狂]死刑:
这是我看到的最恶心的电影了。
保守的英国人感到由衷的愤怒,他们不接受片中男主如此变态,竟那般对待漂亮女郎。
此时,大洋彼岸,希区柯克正在拍[惊魂记]。
也是杀人案,也有一只窥探的眼睛。而导致这一切的源头,是母亲。
[偷窥者]中,福斯的汽车旅馆内,有一台电视机,正在放[惊魂记]。
是那个经典的窥淫镜头。
不知是否在暗示,福斯和片中男主一样,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有关窥淫癖成因的研究少得可怜,到1976年,也仅有15个可用资源。
其中之一来自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女性没有阳具,相当于被阉割,于男性而言,象征着某种威胁。
男性无法铲除这种「阉割焦虑」,便想要压制、命令那些女性形象。
也就是为什么[偷窥者]里的福斯会在窥淫后说:
仿佛全人类都臣服在我脚下。
另外,一些精神学会,将窥淫癖的成因描述为「性偏好失调」,认为家庭影响在其中占很大比重。
典型情况是,幼年时无意看见母亲的裸体或双亲性行为,产生身心方面的不良反应。
弗洛伊德也在《本能及其变迁》中,进一步发展了窥淫癖理论。
儿童有想要了解禁看事物的欲望,包括但不限于他人的生殖器和身体机能。
福斯是家中独子。
他出生在一个「与性隔绝」的年代,性事仅能用来生育,父母也对此绝口不提。
每天早晨,福斯起床时,就瞧见卧室里的母亲早已穿戴整齐。
他从未见过,父母对「性」有一丁点儿兴趣。
况且农场里有那么多动物,你怎么能不想呢?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窥探别人的私生活。
这是福斯窥淫癖的起因。
古希腊时期,宙斯偷情。
他深爱奥林匹亚的容颜,就把自己变成蛇,潜进她的房间。
奥林匹亚没有拒绝,于是双双宽衣解带,行云雨之事。殊不知,这一幕,正被她的丈夫窥视。
但事实上,丈夫并未窥见妻子与宙斯云雨的画面。因为宙斯的鹰放出闪电,将他的左眼戳瞎了。
三国时代,曹操好窥淫。
《异同杂语》载:
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
当时,宫中「对食」之风盛行,张让又是个太监,曹操便常跑去,偷窥他与宫女共食。
曹操是宦官之后,我们不妨猜测,他对祖父曹腾的性生活颇感兴趣,想那挨了一刀的家伙,如何与女子做那事?
于是铤而走险,往张让房中一探究竟。
如此说来,窥淫癖,也许只是好奇心驱使。
中国有句老话,叫「非礼勿视」。但弗洛伊德认为,窥淫源自人类天生的好奇心,是人人都具有的欲望。
但到底是「人人都有」,还是如前文所说,「仅限男性」呢?
中世纪,画家罗马诺作有一幅木版油画,叫《两个情人》。
画中,男人和妓女寸丝不挂,同床共枕。最右边,还有个即将关上门,又忍不住多看两眼的老妪。
《世说新语》载,嵇康与阮籍应邀,来山涛家中做客。
山涛给二人安排了一间厢房,妻子韩氏则偷偷猫在外头,窥视二人起居。
书中并未提及嵇康、阮籍究竟在房中做了什么,但韩氏窥了一整晚,达旦忘返、意犹未尽。
公入(山涛)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殊不如(你远远不及)。
李翰祥的[金瓶风月],也有女人窥淫。
庞春梅上了房檐,偷看西门庆与别的女人交合。
不看不要紧,一看,竟激起她一身的渴,直接在房檐上解了肚兜儿,自摸清一色,和得痛快。
还有1992年的[动物性本能]。
是午后,女孩推开门窥淫,嘴唇微张,十分享受。眼神似是在说,里面的人即将迎来壮丽的高潮。
这是一对非常有礼貌、有条理的夫妇,同行的还有一位男宾。
三人瞬间脱了个精光,妻子和另一个男人开始做,还不断变换体位,丈夫则在一旁为他们拍照。
[偷窥者]里,福斯一边在排风口窥探,一边如此记下。
这是他偷窥到的第一起群P。
为什么两人做那事,一定要有第三人从旁观看?
18世纪,英国有个画家,叫威廉·埃蒂,以擅长画裸女闻名于世。
其中有一幅,是吕底亚国王遣了某大臣过来,观看他和王后行房。画上,国王王后宽衣上床,大臣进来小瞥。
电影中也有。
[湿度的爱情]里,有一间公共浴室,老板负责锅炉,老板娘在前台收银。
某天,一对情侣过来洗澡,并坦言,他们做时,喜欢有第三人在旁观看,认为很有情趣。
几番请求之下,老板娘答应做第三人。
开始时当然尴尬,几分钟后渐入佳境,情欲在湿腻的空气中扩张,惊起波涛。
两人做,第三人看——这其实是电影和观众的关系。
电影为观众提供若干快感,「观看癖(scopophilia)」是其中之一。那些窥淫镜头,实是为满足观众的观看癖。
比如[偷窥者]中,不断出现排风口下的男女。
比如[后窗],通篇是男主拿望远镜偷窥对楼住户的主观镜头。
还有丁度·巴拉斯的[奸情]。
女主半夜无眠,起身到阳台透气,觉察到对楼邻居在偷窥自己,竟放肆起来,搔首弄姿。
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中,将窥淫癖视为性本能。
放映厅的黑暗,和银幕的光亮成鲜明对比,有助于观众形成单独窥淫的幻觉。
戈达尔在1963年影片[蔑视]的开头,说了一句非常精准的话:
电影为人类的欲望提供了身体。
美国学者梭罗门也在《电影的观念》中指出:
当代人是有窥淫癖的,这就促使制片人使用两性关系的场景,而不管它是否与叙事有关。
20世纪70年代,「窥淫癖」正式成为电影理论语汇。
法国电影理论家麦茨指出:
黑暗中,放映厅里的银幕方框,犹如一个钥匙孔。
忘不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那个一头波浪、穿短裙丝袜的女人,一举一动都摄人心魄,浑身散发出一种等待男人耕耘的气息。
镜头像观众的一双窥淫的眼睛,将她从头到脚摸了个遍。
再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
马小军闯进米兰的房间,将其推倒。米兰挣扎坐起,两点大露特露。
此刻,银幕前的观众,成了窥淫者。
没错,遮遮掩掩的偷窥镜头,容易激发观众的欲望。但这种直白赤裸、无视观众存在的画面,更令人激赏。
观众喜欢看这风景。
因为好奇心和性本能,使得腹股起了一阵神圣的骚动,看了就像占了便宜。
但这种喜欢,不便说。
打个比方,人当然可以像猪一样,吃了睡、睡了吃,却无法像猪一样心安理得。
[偷窥者]里的福斯深以为然。
九岁那年,他偷窥隔壁少妇。作为第三人的观众,他看见少妇苹果肉一样的乳和臀,像在等待他的涂鸦。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同时深受良心与道德的谴责。
日本的濑户正人和他一样。
90年代,日本出了款有静音快门的相机。摄影师濑户正人,用它在地铁里进行偷拍。
凭借这组照片,他获得「木村伊兵卫奖(日本著名摄影奖)」。也因这组照片,他被告上法庭。
从此,所有日产相机、iPhone或其他手机,均为防止偷拍,取消拍照静音功能。
日本法律也规定,手机拍照,必须要有声音。
英国《2003性侵法案》第67章规定,建立在非双方自愿情况下的窥淫行为,属犯罪行为。
所以,[偷窥者]里的福斯,因道德谴责而饱受折磨。他希望把自己记录的这一切公布出来,以获得某种「救赎」。
窥淫狂有缺陷,是不完美的残疾人,神也不会祝福他。
说这话时,他白发苍苍,步履蹒跚。天很炎热,他满头都是汗。
-
作者/六姨太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流量君],ID:dotammm
关于偷窥的电影君君介绍过不少——
《二重生活》中,女主角为了写论文,跟踪偷窥一个对象,甚至还不惜献身;
《楼下的房客》中,表面和蔼的房东在每一个租客的房间里都装了摄像头,并秘密监控;
整个故事也是集结了偷窥、恋童、虐杀、同性、碎尸、精神分裂、情色……让人不寒而栗。
好在这两部电影都只是电影、是虚构的。
但今天君君却要告诉你——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偷窥事件,比电影里的更变态、更惊悚:
《偷窥者》2017
豆瓣:6.8
君君鉴片
《偷窥者》
适用人群:纪录片爱好者,猎奇电影爱好者
推荐理由:光是故事的真实性,就已经非常抓人眼球了
时 长:96min
推荐指数:★★★★
电影由Netflix拍摄,根据一起震惊全美的偷窥事件改编而成;
讲述了主角杰拉德买下了一间汽车旅馆,却不是为了做生意,而是为了偷窥旅客满足自身的欲望;
这一偷窥,便长达了30年之久。
这起偷窥事件,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丹佛——
那时候的人们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各种社交APP,甚至连摄像头都不普及;
所以主角杰拉德的偷窥手段非常“淳朴”,就是在客房的天花板上,伪造一个通风口:
杰拉德能够在顶层的阁楼上,通过这个假通风口,窥视到整个房间——
包括卫生间里的一切,也能清晰地看到。
很多时候,杰拉德都会在阁楼上偷窥一整个通宵——
他喜欢看房客的船戏。
遇到害羞的小情侣关灯办事,他还会把自己的车灯照着房间,继续偷窥:
不仅如此,他还会把每次偷窥都记录下来;
从房客的年纪、外貌、性格,甚至到他们在床上的性爱姿势和时间,都一丝不苟地记录着。
就这样坚持偷窥纪录了近30年,比我们工作还认真,全年无节假日,杰拉德最终完成了一本厚厚的《窥淫狂日记》。
日记中,杰拉德还会每年做一次“年终总结”:
什么肤色的人喜欢什么姿势、喜欢同性还是异性、床上功夫如何……
比如在1973年,他偷窥了296次性行为,有195次是白人异性恋,喜欢男上女下……
除此之外,他记录了一些人性测试——
比如在房间放一个行李箱,然后故意对房客说有人在旅店房间落下装有巨额现金的行李箱,再到阁楼偷窥房客的反应。
当然了,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的;
在15个人中,只有两个人将行李箱完璧归赵,剩下的人都会把行李箱私自带走了。
这本日记里,还记着杰拉德对伦理道德、是非黑白的分析。
他写道:“人类本来就狡猾、不洁,他们欺骗他人、编造谎言、自私自利。”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
这个躲在阁楼里的变态偷窥者,突然莫名其妙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他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人性指手画脚;
他似乎并没有把自己长达30年的偷窥视为一种窥淫癖;
相反的,他觉得自己在进行一项科学研究,甚至觉得自己是一名伟大的人性揭露者。
不过人民群众并不对他的“人性研究说辞”买账——
在杰拉德公开自己的偷窥史以及出版日记之后,受到了无数人民的指责和差评,甚至给他下达死亡恐吓:
因为偷窥就是偷窥,侵犯隐私就是侵犯隐私;
无论你是否对被偷窥者造成实质性的伤害,无论你高高在上地说自己是在搞研究——
偷窥,永远是有悖道德的事,是无形的霸凌。
我们必须要对不道德的事说“不”。
包括我们现代社会,经济网络如此发达,我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窥探”——
比如前段时间360水滴直播事件,让很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被直播:
比如之前在朋友圈刷屏的支付宝年度账单——
账单首页那个被默认勾选的“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的蓝色小点,也引发了很多人对于支付宝是否过度采集、侵犯用户隐私的质疑:
但其实这已经不是手机APP唯一一起侵犯用户隐私知情权的争议事件了——
今日头条的麦克风权限,也受过争议:
还有很多时候,君君跟小伙伴微信聊天聊到什么,转头便能在其他APP上看到相关推送……
细思极恐啊。
在如今的互联网面前,我们都像是透明体——
什么隐私和秘密,不存在的。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在正和岛新年论坛上说道)
但是,窥探终究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不管是出于商业还是八卦。
希望每个人都能尊重下别人的隐私!
偷窥,源自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在影视作品中,以偷窥为主题的故事,也向来层出不穷。
经典如《后窗》,靠偷窥来破获一起谋杀案,想象大胆、引人入胜。
恐怖如《针孔旅馆》,因偷窥而引发一场血案,你死我活的虐杀看得人心惊胆战。
还有前年的大尺度华语片《楼下的房客》,借偷窥的外衣,揭露了人性的各种阴暗面。
但是,你能想象现实生活里,偷窥长达30年的真人真事吗?
今天要说的,就是这样一部新片——
《偷窥者》
这是来自网飞的一部纪录片,根据一起震惊全美的偷窥事件改编。
在上世纪60年代,一个叫杰拉德·福斯的男人,在美国丹佛购买了一套有21个房间的汽车旅馆。
在这21个房间里,有12间被杰拉德特殊处理过——
他在这些房间顶部的天花板上,安装了假的通风口。
乍一看,这些通风口并无异常之处。
可实际上,杰拉德在顶层的阁楼里,可以透过它们清楚窥见房间的全貌。
有多清楚呢?杰拉德形容了一下。
我向通风口中窥视,能够看到整个房间,而且最棒的是卫生间也能看到,里面的洗脸池、马桶,以及浴缸……
无论是卫生间,还是房间的每个角落,都被他一览无余。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在旅店里被杰拉德偷窥过的人数,多达2000人以上。
而且如此行为,持续长达三十年之久。
竟然,一直都不曾被人发现。
半个世纪过去了。
如今,杰拉德却希望将这个秘密公布于众。
偷窥案件已经过了诉讼期,很多被偷窥的客人也都死去。
现已78岁的杰拉德,不想由于自己的死,让这件事情永远消失。
于是,纪录片《偷窥者》由此诞生。
但本片并没有把镜头只对准杰拉德,还有一人也是主角。
他就是,纽约的著名记者,盖伊·塔里斯。
两人的渊源,从一本叫《邻居之妻》的书开始。
书里搜集了大量X文化资料,对床事的描写十分露骨,作者甚至亲自去体验。
那时的美国,X还没有那么解放,所以本书一出版,争议声不断。
曾今在电视节目上被女观众当面大骂:
你这个恶心的老头。
但杰拉德看到这本书后,却很仰慕盖伊的才华。
于是杰拉德写了一封长信,希望盖伊能撰写关于他偷窥事业的报道。
杰拉德希望自己的偷窥行为被铭记。
他知道这种行为不光彩,但他可是抱着研究的心态。
每次偷窥后,他都会拿笔对过程进行描述。
当然,“X行为”是它研究的重点。
他会把男女双方的身份,体貌特征,先做一个细节描绘。
接着是羞羞的过程,会详细到几分几秒。
每到年末,他都会做一个年度总结报告。
什么肤色,是同性还是异性,喜欢什么姿势?这些都有数据。
在1973年,他观察了296次X行为,有195次是白人异性恋,最喜欢男上女下,不过只有33次,女性达到高潮。
而第二年,在329次X行为中,他又总结出——
12%的男女性欲旺盛。62%的情侣或夫妻,X生活频繁。22%性欲低下。3%则基本无X生活。
很显然,他把偷窥当成了X学研究。
盖伊接到长信后,他就去了杰拉德的旅馆。
并与其爬上阁楼,欣赏了一场情侣间的性爱。
这场表演有惊无险,盖伊探出通风口的领带,差点就暴露了他们。
然而,由于杰拉德不肯在报道中透露真实姓名,盖伊最终表示拒绝——
于是,两人的第一次合作告吹。
但他们没断联系,杰拉德还是会把自己观察到的,与盖伊分享。
偷窥者也逐渐看到更多,人情冷暖,人性善恶,都被他尽收眼底。
比如,X生活背后无情的交易,短暂欢愉过后人的孤独与绝望。
还有很多众生相。
有个房客,抱着一桶肯德基,在房间里狂吃鸡。
他一边吃,一边用旅店的床单擦拭油腻的双手。
杰拉德当即就怒了,直接在阁楼骂出声来。
还尝试了整人游戏:
他在每个房间的衣橱里,各放了一个手提箱。
然后,在住客入住时,故意告诉他们,有人曾在旅店房间落下装有巨额现金的行李箱。
几乎每个人,回房间后都在找那个箱子,并试图撬开它。
他们不知道上面还有双眼睛,在盯着看。
现在,这栋偷窥者旅馆已被铲平。
杰拉德年事已高,但他想倾诉,希望秘密见光。
终于,《纽约客》动了兴趣,因为他们觉得杰拉德的偷窥笔记,确实很有研究价值。
倒不是X学方面,而是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写这篇稿件的,当然也不是别人,正是盖伊。
争议再所难免,很多人把它当成故事读,感觉还不错。
盖伊却早有预料,面对批评应付自如。
虽然他经验丰富,但他肯定想不到这部书让他名誉扫地。
《偷窥者的汽车旅馆》一出版,便收到铺天盖地的差评。
舆论攻击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其一,就是人们觉得盖伊的行为,有失道德。
他知道杰拉德在做犯罪的事,可并没制止,也没有报警。
在最该发声的时候,他却选择沉默,现在又来说这件事,显然另有目的。
其二,就是盖伊的文字,真实性遭到了严重质疑。
《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还特意给他发了质问邮件。
盖伊没有核实清楚,就选择相信,并出现了差错。
他文字的公信力,就这样丧失了。
这对于一个非虚构作家来讲,是致命的打击。
杰拉德撒谎了,他并不值得别人相信。
而盖伊,也不知为何丧失了职业判断。
显然,美国民众对于偷窥者,几乎是零容忍的态度。
片中提到的一起的新闻,就很能说明问题——
2009年,美国体育主播艾琳·安德鲁斯在住酒店时,被跟踪者拍下裸照和视频并传至网络。
艾琳随即将跟踪者和酒店告上法庭,进行索赔和维权。
一年之后,法庭宣判:
艾琳打赢了官司,获得了7500万美元赔偿,而跟踪她的人被叛入狱20个月。
可以看出,无论最终是否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在偷窥这件事上,公众和民意始终站在被偷窥的受害者一方。
道理其实很简单:
偷窥是一种无形的霸凌。每一个因偷窥受到侵犯的人,都是绝对的受害者。
时隔十年,再次回顾2008年初发生的「艳照门」事件。
不禁感慨,还是有很多人不懂这个简单的道理。
叙述中暗含着一次很有意思的拟合:当偷窥者从阁楼缝隙中看到毒贩勒颈掐昏女友时 毒贩逃走 偷窥者向上帝发誓 看到倒地的女友有着明显的呼吸 叙述之外的世界中 离汽车旅馆不远处有一起凶杀案 女子死在了房间里 而作为偷窥者的叙述者表示 第二天清洁工发现了自己旅馆里的尸体 那么 是直到毒贩夺门而出 女友虽然晕掉但并未死去 偷窥者因为事件不够激烈而觉得惋惜 所以进行了部分捏造呢 还是整个事件都是看过新闻后虚构的呢 这种诘问本身就构成相当值得玩味的小说素材 我没有抱着丝毫的猎奇心去看这部纪录片 在事件之外得到的 甚至包括纽约客对纪实真实的苛求 远比针对事件的好奇要多得多
其实整个事件非常适合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来拍,基本上所有的素材都有了,愚钝如我也能立刻发现例如观众-作家-旅馆主的三重窥淫结构。可惜的是这部纪录片还是为了最后的结尾部分,处理的过于drama了,在看的过程中这种非常对立的情绪一直存在。所以真的可惜这个题材没有被更好的处理,流于表面了。
对于新闻和非虚构写作,任何真实都是相对的,有限度的,这是新闻道德存在的一个大前提。从有限的事件真实中去挖掘更多的人性真实,才是好的记者存在的意义。把这部片子推荐给新闻从业者和新闻系学生。
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不在镜头面前逼问Gerald Foos是否撒谎了呢?至于他怎么回答和观众相不相信,那是另外一码事。现在这个结尾的处理方法,无法苟同啊……
上帝视角
两个偷窥狂的故事。就真的很怀疑这样的书有什么阅读价值。纽约客的fact checker工作不到位啊,这么重要的一个事实都没查出来,被华盛顿邮报的一下就查出来了,哈。
纽约客那篇原始文章是有意思的,足够吸引人们眼球。但这个纪录片比书还失败,非常做作。希望好莱坞能放过这个没什么价值的人物和故事,别再拍了
你们老年人也这么浮躁啊 fact check毁了一个本来特别有趣的故事
读过去年new yorker那篇文章的就没必要看了。信息量不是很大。
之前读过这个的长篇报道 比纪录片讲得好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故事,本来是个性变态,但他三十年如一日的偷窥成果确实有新闻价值,他说自己的行为是学术研究。学术那么严肃的事情,他的研究记录却又在事实核实的阶段疑点不断,作为资深新闻人的作家竟然也没有去核实。
全都像瞎编的,还很无聊。
Netflix...那对老夫妻看起来真是吓人。。。
每个人都有一点voyeur。夸大的窥淫者与傲娇的记者,以及他们共同编织的漏洞百出的故事。
个人觉得蛮有趣的,无论是讨论创作的伦理还是涉及到关于对纪实新闻的采访记录,甚至我们作为观众的看戏和幸灾乐祸这一连串的背后与人们对于人、事件的窥探;但一切都一样吗?似乎又不是
一个渴望成名,渴望倾诉的偷窥者,遇上视作品,视故事为人生的写作者,彼此‘偷窥’
窥探欲就是人类本能,就像gerald自己说的“纯粹出于我对人们的无限好奇”。只是纪录片因为真实性本身的戏剧化转折,没有再继续探讨记者窥探采访者,调查者窥探记者,观众窥探笔后、镜头前的所有人,我觉得也无所谓啊,“你编不出来这样的故事”,事实就这么抓马,如实反馈又如何
前半部分真的很难看下去,感觉像是一个控制狂和一个撒谎精互捧臭脚,后半部分揭露出来的记者和偷窥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分别的动机才是有意思的地方,远远比偷窥行为本身有意思得多(我想不通这个偷窥行为有什么新闻或者社会价值能让一个记者跟三四十年),可惜这个片子也无意或无力去深挖这些。
两个想博出位的傻瓜。但是老实说,比起那个偷窥狂,我更讨厌那个记者,我真的很难理解,作为记者的你被犯人邀请到现场,自己也做了和犯人同样的事情(以取证为由),事后也不报警,任由犯人继续他的偷窥行为,最后等法律追诉期过了,再和犯人配合出书,结果却被犯人的谎言骗得团团转...晚节不保,贻笑大方,后悔莫及,真系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
命題有趣,但處理始終有點造作;偷窺的命題則發揮得遠:真實的、意象的,還有因事態發展而出現的倒置;這個題材足夠拍一季節目,而不只是一套長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