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行走在路上的陶
没有大家之前渲染得那么晦涩。晦涩是有的,那是因为人物性格在外人眼里看来难以理解。艺术家在成名之前通常情况下都会被人称之为“疯子”。有时候感觉似乎是一种赞赏。换句话说,你投入的已经不像自己了,这才像个“疯子”。
琳姐可以说是个“疯子”。或许因为某种原因,十年前她将自己幽闭起来,不出门。十年间,和模特之间的相互欣赏或可能成为琳姐发泄情感的一种途径。小山在镜头前感受到自己的美被无限地放大,琳姐在端着相机的时候也心怀难以压抑的情感。这种互动随着时间的延长越来越深刻。小山是个标准的男模,有着精壮完美的身躯,但小山的灵魂却在追随琳姐的影子。小山或许真的爱琳姐,但小山永远只能在远处望着琳姐,她的世界,她想要追求的,他不会理解,也无法理解。所以,只有当小山走了之后,她才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陶。
琳姐是孤独的。那是一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当芳芳喜欢上小山时,她用最惨绝的方式将自己(意识中)的肉体交出去,亲耳听到自己的灵魂生生被剥离。表面上是成全了芳芳和小山,其实,又何尝不是自己的一次重生?小山以为这是报复,却不是,这报复的苦果明明验证在了他自己的身上。小山和芳芳一样,都是很平凡的人。是我们生活中的正常人。小山表面强硬地不接受芳芳,却还是在遭到琳姐的拒绝后选择了芳芳。可怜的芳芳在琳姐面前被压抑,却对琳姐百般依赖。在小山泄恨般地要了她的处子之身便跑到房外抽烟之后,芳芳只能抱着琳姐失声痛哭。此时的琳姐,却是刚刚经历了凌迟一般的灵魂分割,浑身的汗。她来安慰陪伴了自己的十年的助手。只是拥抱,相对无言。
“我的第一次一定是交给陶的。”谁能理解这其中的执着?纵然小山坚持爱她,也不能理解。我说过,小山爱她但不理解她。芳芳也不能。希望自己的身体是连同灵魂一起纯净的。琳姐也是爱小山的,或许琳姐只是爱小山带给她的源源不断的灵感。对陶的追求远胜过了对小山身体上的占有。最后的最后,芳芳拖着箱子带着眼泪离开,小山也不再回来。孤独的,还是琳姐。
小山让芳芳把那只曾断在琳姐体内的陶还给琳姐。或许这就圆满了。这只沾满了她处子之血的陶注定还会跟着她,一直走。琳姐也不会停止,她也停不下来。这是属于她的路。要怎么回头。只有走下去,才看得见前路。
我以为把片中的琳姐比喻为子元也是不为过的。看到子元的坚持与疲惫,实在是与琳姐有几分相似。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让子元在谈及这部片子的时候,不免有心痛的神色。大家肯定对这部片子有很多不满的地方,还没等影片结束就抱怨了出来,刻意表达的长镜头让大家在闷热的室内失去了耐心。如果大家看过子元之前的《失乐岛》,就能明白子元此次的进步已经不能用“长足”来形容了。大家可以想想,子元之前没有拍过长镜头的片子,这次却选择这样的剧本做这样费力的制作,是为了什么?静下心来想一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希望有梦的人都能坚持下去。包括我自己。
2 ) 我的电影
谢谢大家的关注
十六岁那年 我在没经过家长老师的同意下 擅自离开学校 潜入一家酒店打工 由于我不擅于与人相处的性格 最终迫使一周之后我悄悄离开那家酒店 没领一份工钱 从那以后我便决定不再给人打工 不再从事那种需要和别人协作才可以完成的工作 不再凑合着和某个人组成家庭聊度余生
但那次打工经历 却在我心里埋下一颗种子
事情的缘起如下:
在那个炎热的午后 其他人休息 酒店里只有我一个人 我无意推开其中的一间包厢的门 我正对面的墙上 挂着一幅画 几乎占据了整个墙面 当时四周静悄悄一片 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在画上
一个上身裸露的女子 手举陶罐站在海边
我感觉自己灵魂出窍 我站在那里很久 我至今记忆犹新
第一次听说荷尔德林 是在海子的诗歌里
他疯过 神经病过 流浪过 我向往这种东西
我这人固执 我觉得这片子的题目没有任何问题
就像你爱一个人 你的故事没有直接提到他 但你能说那人和你没有关系吗 有些神秘的 命定的 关系是需要解释的吗
这故事写作一周左右 因为拍摄关系 我能感觉到故事的空洞 细节的缺乏
只是一味追求结局和意境 却忽视了过程 这是浮躁的表现 因为时隔一年多之后 我越来越觉得结局有一万种 结局只是另一种开始 结局是什么不重要了 而过程却至关重要 活在当下 体味细节 不要一味追求明天 空谈梦想无用
至于长镜头 我没有后悔过 我生来就喜欢长镜头 但由于拍片经验有限
并且过于关注自身的感受 导致这个片子中的长镜头显得很刻意
艺术最忌讳刻意为之
我依旧喜爱这个故事 这部片子只能算作练手之作 是大学四年毕业作品
因为题材的原因 当时在学院并不受到领导欢迎 但很感谢几位陪伴四年的老师给予鼓励 感谢几位同道中人的理解
相信 总有人会喜欢这种感觉 谢谢你们 只可惜手艺不精 搞砸了
越来越觉得 艺术就是没人理你 便学会了自己跟自己玩
既然是玩 那就好好玩 就跟自慰是一个道理 无关道德 义务
就是玩 玩死他
3 ) 艺术是一场无尽头的追逐
艺术是一场无尽头的追逐
——《荷尔德林的陶》中的人性追寻
可能很多人知晓荷尔德林这个名字,来源于诗人海子对他极高的赞誉。我不知道是否还有人会吟诵他的诗句,不知道是否还有人为他的疯狂扼腕叹息,抑或只有他踽踽独行的背影还被人们铭记。荷尔德林最令人震撼的不仅仅是他优秀的文学作品,更在于他独自徒步横穿法国回到德国,以及独自在塔楼上度过三十六年的依然坚持创作的精神。也正是荷尔德林这种神圣中走遍大地的孤独打动了海子,因为对于一个平凡的艺术家来说,超越并勇于挑战自我是贯穿其生命的永恒的艺术追求。
《荷尔德林的陶》片长65分钟,导演王子元用细腻的长镜头刻画一方面呈现出了无法打破的连贯叙事,另一方面也展露了不容置疑的真实性。影片讲述女摄影师、男模特以及女助理的故事,呈现的是普通生活中的一隅。曾执导《白丝带》的德国导演迈克尔•哈内克说,电影是每秒24格的谎言。如果艺术中只有虚假的完美,似乎就失去了它独特的魅力。褪去银幕上的繁华,生活的面貌依然朴实,纪录一种真实的电影更加具有别样的生命力。那些被遮蔽的真实,通过这样的叙事方式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不会因为陌生化的表达而忽略了这种原初的震撼。仅仅28个镜头,却将人物关系表现得十分到位,缓慢的节奏丝毫没有拖沓之感。我深切地感受到,在这个故事或是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里,没有人能够超脱出孤独与理想、爱情与欲望的轮回。
孤独行走的诗意
生命之旅迥异/犹如歧路,或群山分界/我们此地之所是,神于彼处/能以和谐,永恒的奖酬及宁静充实之。
——荷尔德林《生命之旅》
“带着陶,穿过森林、草原,去往大海,有人在海边等着你。”中年女摄影师陈琳多次说到要去海边,等赚够了钱就去,在助理芳芳和模特小山看来,这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其实海边,对于十年未出工作室的陈琳来说,象征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同时,更是象征了艺术追求难以到达的永恒彼岸。
她独自生活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摄影写作,反复看着那些照片:森林、草原还有大海。那是她向往的另一个世界,有触手可及的生命力,还能找寻她苦苦等待十年的男子。如果说仅仅因为实现的可能而存有希望,那么希望也只能成为《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口中的“最好的东西”。可是,希望之所以被看作黑暗中照亮前路的深邃力量,不仅是因为有实现的可能,而是在经受残酷的时间考验、令人动摇的绝望之后不会放弃的坚持。鲁迅先生说,“绝望之于虚妄,正于希望相同”,与绝望共存的希望,这才是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状态,掩藏在深处的人性也因为这样的细节而熠熠生辉。
有没有人想要知道看不到尽头的路通往何处,那排列整齐的铁轨会延伸至何方,海的尽头又将是怎样的风景呢,生活本就是仅有一次且无法预知的旅程。以生命的长为标尺,我们都与陈琳一样,只是一直在路上罢了。在去往草原、森林、大海的路上,寻找属于自己的荷尔德林,在精神上相互陪伴。在空洞到窒息的房间里,陈琳显得那么冷漠没有生气,那些色彩斑斓的图片有些格格不入。其实,影片向我们传达的,是她在用生命进行着对于追求艺术的修行,殉难更是一场升华。
每一次独白,在未出镜的男主人公缓慢而温柔的声音中,她一次次逼近了海边,跑向了她一直等待的陶。也不难发现,在她圣洁般的殉难的仪式中,蕴藉着满怀希望的淡淡的殇。
影片高潮,浑然而不破散的古琴声渐入,不悲不喜,那种隐忍却不失触碰心底的情绪缓慢地铺开,陈琳走出了房子,冲破了她一直以来思想和身体的禁锢,走向那个贴满了巨幅图片的走廊,那是属于她的生命之旅。那条路应该是没有尽头的,这就是一个艺术追求者最真实的心路历程。
爱欲交织的边缘
凭借爱的神力/我们挣脱了桎梏,/痴迷的灵魂驰向/群星,自由伟大!/我们盟誓,亲吻,忘却了/时光缓缓流逝,/而灵魂在狂妄地接近/你的乐趣,无限!
——荷尔德林《爱之颂》
“他人即是地狱”,在萨特构造的地狱里,没有刑具、烈火,唯一的折磨和约束便是处于地狱中无法逃离的三人相互的关系。在他的剧作《禁闭》中,这种极端的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被演绎到了极致,人们总是容易陷入“围城”般的僵局。同样,影片中的三人在爱与欲的纠缠中也上演了如同旋转木马般不可能的追求。对于陈琳,爱是坚守不求回馈的迷梦;对于芳芳,爱是不顾一切地付出,永不止息;对于小山,爱是默契中的暧昧和占有。在这些决绝的爱的追求中,留给我们零度的视角:爱与欲无法剥离。
陈琳的爱是那么的圣洁,爱之于她,就像一种宗教般虔诚的信仰。她总穿着白色的衣裙,表明她的纯洁,更是突出了她那孤独的追求,俨然化身为难以理解的白色神话。十年的青春,都沉溺于对于制陶人的迷恋,对于陶的崇拜。她的摄影作品中是陶,模特小山也只是具象化了的陶。她的第一次一定是属于陶的,只为这十年的百转千回,默默守候。她将自己投身于陶的世界里,追寻着,即使那个他再也没有出现过。陈琳多次拒绝小山,看上去她的欲望是最为安宁的,而最深的欲望或许不是占有,不是获得,而仅仅是简单的相伴,哪怕只是在精神世界里。影片结尾处的独白这样说道:“我就是那陶,我感觉我正在从她手中升起。”陈琳已经找到她的荷尔德林了,在路上的她不会孤独。
爱有时候像是毒,因为如果一旦坠入爱河,就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爱让人变得盲目,却毫不在意,心甘情愿,愿意展露一切,哪怕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即使自己饱受痛苦的折磨。芳芳清楚地知道小山爱着陈琳,却依然愿意将第一次献给他并怀上他的孩子。在那个让她胆怯又欣喜的夜晚,那连接在两个房间之中的红毛线传递着生命的颤抖,承担着痛苦与幸福。对于小山对陈琳的爱,芳芳非常明了,那难以抑制的泪水已经说明了一切。如同大多数处于爱中的人一样,她对小山的爱恐怕就是她自己无法走出的牢笼。
小山的欲望和爱情难以分割,他爱陈琳,所以他想要占有与获得。他的爱来源于摄影模特和摄影师间的默契,他的爱来源于对于神秘的陈琳内心世界的好奇。这种爱是深切而真诚的,足以让小山愿意为了陈琳自我阉割,配合她将她的第一次献给陶。最后的镜头里陈琳坐在轮椅上,怀孕的芳芳收回了想要触摸陈琳的手,流泪离去。一切都化作了一场幻梦,只有爱与欲还都是本来的模样。
人与人的情感,无关性别、年龄,以及身体。爱是残酷的,但是相信的人依然愿意奋不顾身,爱是甜蜜的,但是怯懦的人依然在门口犹豫徘徊。如杜拉斯所说,“爱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最为真实的世界里,体现人类精神的,往往不是伟大的追求和梦想,而是平凡中的坚守,艺术如此,爱情亦如此,虽然没有充满着神圣的光芒,却是绝对不可轻易谈笑的东西,那是在任何时候都陪伴着我们的温存与感动。
4 ) 长长的镜头,扁平的诗意
这片子是写感情的,但只是呈现“结果”,没有情感上的纵向深度,缺乏感染力。总之,没有情感厚度,很平面。虽然用长镜头竭力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但是这种情感显得没有时间轴,那种况味没有弥漫出来,似乎只是讲了一个故事,用冷冷的文字组成的故事,然后这个故事讲了一次纠结情感的处理和结果。尽管这个故事的奇观性很强,但是这似乎成为需要为影片的价值进行注脚的东西。影像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以故事的奇观取胜的。这些,跟镜头营造气氛和味道进行的努力相割裂。
剧情。
女摄影师琳有她所属,她的爱全部凝聚于那个用男根做成的陶罐,那种眷恋已经深不可测。而生活中,琳对芳芳非常怜爱。
年少的芳芳爱上小山,是初恋,也像烙印一般难以自拔。以至于初夜直接献身怀了孩子还要生下来,最后听从小山的话,“滚”开并且帮他偷了琳姐惜之如命的陶罐。她“贱贱”的爱无以言表。
小山爱女摄影师琳,但是琳说第一次做爱必须用那只陶罐,小山很愤怒,恨意逐渐酝酿,转而利用芳芳的痴情,以伤害芳芳的方式向琳报复。他对芳芳没有感情,她只是他的工具。
最后似乎小山的行为是一种和解,他偷了陶罐并没有跟琳姐做交易,而是按琳姐说的,用了那只陶罐,而他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替身。导演或许试图借此表达小山对琳姐的爱,这似乎是小山的疯狂的回折。
然而爱是疯狂的。陶罐碎了,被琳姐的下面“吃”掉了一截。这里面或许有两种疯狂:琳姐的疯狂和小山的疯狂——琳姐的爱和小山的恨。
最后的最后,小山用他自己的根做成一样的陶罐,作为对琳的补偿,也象征自己对她的爱。
荷尔德林本人因为爱而疯狂,无法自拔,最终囚禁了自己直到生命的结束。王子元这部片子,或许讲的是爱的疯狂。
总结一下:不太喜欢这部片子。
一是题材。现在国内的青年导演似乎都喜欢一些极致的、有撕裂感的东西,用这样极端的方式表达爱情的痛楚,但是不免缺乏厚度,显得刻意造作。
二是手段。长镜头用的很有特点,有的镜头确实比较精致,色彩明显也是用了心的,但是有的感觉并不需要。结尾两个走廊“慢”步的长镜头,我感觉没法苟同,虽然配上了煽情的音乐,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我想主要是前面情感没有厚度,从而没有铺垫出情感氛围。
此外,长镜头力图表达的诗意,和摄影机现场录音营造的生活质感,似乎是想表达一种既残酷又诗意的情绪,但是感觉相互比较剥离,有点奇怪。我感觉,这是很难相融的。
感觉导演的能力还是不错的,整个节奏的把握和调度都显得比较成熟,作为90后的导演确实很不错了,应该是锻炼了不少的。但我更期待年轻的导演们拍一些带有现实主义意味的片子,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如果脱离环境刻意营造,无病呻吟太容易遭到嗤之以鼻的礼遇了。
5 ) 疯狂的爱与情欲交织
《荷尔德林的陶》:疯狂的爱与情欲交织
在网上冲浪的时候,有幸看到了国内九零后导演的新作《荷尔德林的陶》。也许,这部60多分钟的电影,在某些地方以二女与一男的情欲纠葛为宣传噱头,更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从而得以欣赏这部影片。
在我看来,荷尔德林这个名字,是最吸引我的,因为,没有无缘无故的将一个外国人的名字用到电影名。其实,熟读外国诗歌的人,都会知道荷尔德林是谁。
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著名抒情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先驱,德国文坛当时最高尚,最优雅的灵魂之一。但他以其后半生处于癫疯的状态生活了36年,同那个最伟大的哲学家尼采一样的结局,最终癫疯致死。但留下了诗稿《塔楼之诗》,在又间隔了百年之后,被人们所认识到这部诗稿的重要,荷尔德林才得以被德国重新发现,他的作品多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古典主义的内涵,同时又注重主观感情的抒发,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反映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如果知道了这样的前提的话,那么网上就不会在观看了《荷尔德林的陶》之后的骂声一片,也不会猛烈攻击那位九零后导演了。只有在真正读懂了荷尔德林的诗歌,才会能够进一步了解这部影片的寓意。
但是,光是这样的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知道荷尔德林与中国那位著名的诗人海子的联系。因为,海子曾经为荷尔德林写了《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在这篇文中,海子毫不掩饰的表达对荷尔德林的欣赏和膜拜之情,他说道:“荷尔德林的诗,歌唱生命的痛苦,令人灵魂颤抖”。
从这里,我们再来欣赏《荷尔德林的陶》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很容易读懂这部电影的含义了。
我叙述下故事的情节吧:
琳姐是位美丽的中年妇女,而且是位处女,她是女摄影师,拥有豪华的房子和用于展出的房间,但是她在摄影工作间里居住了近十年,从来没有出去过。十年的时光里,只有年轻的化妆师芳芳一直陪伴着她。而琳姐的专用男模小山也陪同着琳姐。
电影就在这三个人之间展开了。琳姐虽然是孤单一人,但是早有所属,她的爱全部凝聚于那个用男根做成的陶罐,那种眷恋已经深不可测。原来,这是一个曾经的诗人,我猜想如海子这样性质的诗人,割下自己的男根,和着泥做成这个陶,送给了琳姐,然后,这个诗人去了大海,不知所终,这才有了琳姐十年如一日的守护着这个男根做成的陶。
而生活中,琳对芳芳非常怜爱。年轻的男模小山不知怎么,也逐渐爱上了琳姐,可要命的是,芳芳也早已情窦初开,爱上了小山,但琳姐只对那个陶钟爱,无视小山的狂热示爱。
在琳姐的暗示和支持下,芳芳同小山圆房了,初夜的苦楚,让芳芳失声的痛苦,而影片中安排了琳姐手扯红线感受芳芳初夜的痛苦,又手拿着那只男根做成的陶,情欲暴涨的过程,真的不知道琳姐是不是有点变态和癫疯了。而小山要了芳芳的初夜之后,明知道琳姐就在隔壁偷听他们做爱,故意自慰给琳姐看,这样的场景让人惊叹。
琳姐对小山说,她的第一次必须用那只男根做成的陶,否则她绝不会接受小山的爱。因为小山不爱芳芳,在芳芳怀孕之后赶芳芳走,又利用芳芳对其的真爱,逼她偷出琳姐的那只陶。在芳芳痛心的离开工作室时,也顺便将那只陶偷给了小山。
芳芳走后,小山偷着用自己的男根,做成了跟琳姐所喜欢的那只陶一模一样的陶,而琳姐在不知道那只陶已偷换的情形下,接受了小山使用的假陶,琳姐以为如此献身之后,才可以接受别人的爱。可事实上,已逐渐处于恨意的小山,根本不顾琳姐初夜时的苦楚,狠命的用那只假陶进入琳姐的身体里,而琳姐竟然神圣的以为那只荷尔德林的陶进入了自己的身体,竟然毫不知痛楚的神圣的迎接了!
在癫疯的状态下,也即将在琳姐享受到高潮的那样紧要关头,因为用力太猛,那只假陶的一端断在了琳姐的身体里,另一端拿出来后,鲜血淋漓的样子,而癫疯状态的小山已经颓然,他明白,假的就是假的,永远不能代替那人在琳姐心中的位置了。
故事的结尾,芳芳生完孩子又回到了琳姐的身边,她拿出了那只真正的陶,告诉琳姐:小山对她使用的陶,是假的,这个才是真的!
故事结尾黑白的镜头很让人深刻。
也许,这就是全部影片所展现的外部情景。
但是,看了后,让我突然感觉到爱是多么疯狂的事情呀,爱一个人,能够爱到灵魂深处,这份爱是足够疯狂的,疯狂的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是不可理喻的!
荷尔德林这位浪漫的诗人曾说过:
你梦寐以求的已经临近,
它正前来将你迎候。
这个很适合片中的女主角琳姐,这个女人,可以为了爱,坚持十年而心无旁骛,拿着那个变态诗人用男根做成的陶,闭上眼睛是森林,睁开眼睛是大海,想了十年,那种每夜怀抱陶的感觉,仿佛是爱人就在身边,轻轻的呵护自己的感觉!
我想,爱到灵魂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吧?因为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最提倡的是灵魂,他始终认为灵魂是最高尚的,只有深入到灵魂当中,人才可以升华,才会得到幸福!所以海子的癫疯,最终悲惨的结局,正是因为陷入了莫名的灵魂之爱里,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可是,谁若说,爱不到灵魂里,那样的爱,只是世俗的爱,不再年轻的处女琳姐,依然为了这片灵魂之爱,陷入了爱中,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成全伟大的爱,这才有了梁祝的传说,再怎么悲惨,最终能够同心爱的人一起死,也是最幸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灵魂中的爱,是可以让最疯狂的爱得以体现的!
爱,不能说没有情欲!
没有情欲的爱,是胡扯的,是不能让人相信的,只有情欲里的爱,才会让爱有机会升华,当然,也有可能让爱变成纵欲了。
片中芳芳的爱是痴心的,痴心的可以为爱人献出初夜,痴心的在爱人叫滚蛋的时候依然为他做事,在初夜的那天,芳芳的婉转莺啼,正是情欲的体现,而隔壁的琳姐正在偷听叫床,何尝不也是在忍受情欲的煎熬,一如年轻帅气的小山用强时琳姐的芳心早已大乱,情欲上升呢?!
可是,陷入灵魂之爱的琳姐,又有着强大的定力,岂非是年轻的小山所能掌控住的?!对于年轻的女孩来说,小山足以勾起情欲,对于已中年的熟女琳姐,尽管从未有性爱经历的琳姐,已然芳心乱颤了,但是灵魂深处的爱,像个魔咒,她不能去享受,更不想侮辱自己灵魂里的爱人,她的第一次一定要给自己最爱的爱人!
所以影片中才有用了那个用陶做爱的场景,琳姐那样神圣献出初夜的场景,更让已处于癫疯状态的小山恨意深深了,不管如何的粗暴用那个假陶进入琳姐的身体里,琳姐也不觉得痛楚,相反的是,她竟然能够享受到那只陶的性趣了!
但最终陶是断了,假的永远是假的,就像不爱一个人,任其如何用心,都不会真正爱上,何况琳姐已然是灵魂的爱了!
我想,荷尔德林的陶,还有很多寓意,爱永远不能代替,即使进入了那人的身体里,也不能进入她的灵魂里,只有灵魂深处的爱,才是最真的爱。同时,爱可能会引起人的疯狂,一如片中芳芳的过于痴心,或者说愚昧的爱,小山执着的爱琳姐,而琳姐魂牵梦绕的同一只陶的爱,这样的爱会很疯狂,而疯狂的爱,总会引起悲剧!
荷尔德林的陶,还说明了情欲的巨大作用,即使是灵魂,即使是物件,只要是最爱的人的东西,也会产生情欲,也能感受到身体的愉悦,或许,人的本能永远不能忘记,但爱啊,才是决定情欲的根本,没有了爱,情欲的产生是丑恶的,也永远不会享受到灵魂中所感受到的那种快感!
6 ) 从此知道那是陶。
黑白画面对比很突出,我喜欢的类型。虽然镜头微微有些抖动却让人很亲切,柔和的音乐,对赫尔德林这个人的一无所知,带着疑问带着对陶的疑问,一直到影片的结束。 琳姐的想象,小山的偏执,芳芳的世俗,被人为放大了,如果单独看他们每个人很晦涩很阴暗,处处是漏洞,以至于整部影片显得娇柔造作,甚至像某些人说的那样,《荷尔德林的陶》是90后导演的装B之作。 于是给自己提出了几个问题。 1 我可以像琳姐那样为了一个纯净的想象天空而不受外界的骚扰、诱惑而独善其身吗? 2 为了爱情,为了探索未知的神秘,我可以阉割自己,而不是安静的接受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或者离开去寻找新的开始吗? 3 丢掉了尊严,换来了耻辱和泪水,明明知道自己不会幸福,我还会芳芳一样坚持吗? 当然问题有点太苛刻了,如果金钱的诱惑足够的大,我会妥协:如果美色比爱情更美,我会背叛:如果丧失尊严可以活下去,我会活着。这个社会大多数人都会这样做,区别只是有些人,回到自己的房间里会打碎陶,有一些人却不会,诚如小山.芳芳,最后只剩下荷尔德林了在守护他的陶。 一个空荡荡的房间,一个执着而圣洁的灵魂,灵魂已容易融入到陶,睁开眼睛看到的是白或黑,闭上眼睛是森林,是大海,是窜梭于森林的脚步,是安静伫立在海边拿着陶的女人。我也有一个这样的陶,挣扎着走出房间后,插进别人身体里的却不是陶,回来后,捧着陶热泪盈眶.........
7 ) 说些什么呢
谢谢大家的关注
十六岁那年 我在没经过家长老师的同意下 擅自离开学校 潜入一家酒店打工 由于我不擅于与人相处的性格 最终迫使一周之后我悄悄离开那家酒店 没领一份工钱 从那以后我便决定不再给人打工 不再从事那种需要和别人协作才可以完成的工作 不再凑合着和某个人组成家庭聊度余生
但那次打工经历 却在我心里埋下一颗种子
事情的缘起如下:
在那个炎热的午后 其他人休息 酒店里只有我一个人 我无意推开其中的一间包厢的门 我正对面的墙上 挂着一幅画 几乎占据了整个墙面 当时四周静悄悄一片 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在画上
一个上身裸露的女子 手举陶罐站在海边
我感觉自己灵魂出窍 我站在那里很久 我至今记忆犹新
第一次听说荷尔德林 是在海子的诗歌里
他疯过 神经病过 流浪过 我向往这种东西
我这人固执 我觉得这片子的题目没有任何问题
就像你爱一个人 你的故事没有直接提到他 但你能说那人和你没有关系吗 有些神秘的 命定的 关系是需要解释的吗
这故事写作一周左右 因为拍摄关系 我能感觉到故事的空洞 细节的缺乏
只是一味追求结局和意境 却忽视了过程 这是浮躁的表现 因为时隔一年多之后 我越来越觉得结局有一万种 结局只是另一种开始 结局是什么不重要了 而过程却至关重要 活在当下 体味细节 不要一味追求明天 空谈梦想无用
至于长镜头 我没有后悔过 我生来就喜欢长镜头 但由于拍片经验有限
并且过于关注自身的感受 导致这个片子中的长镜头显得很刻意
艺术最忌讳刻意为之
我依旧喜爱这个故事 这部片子只能算作练手之作 是大学四年毕业作品
因为题材的原因 当时在学院并不受到领导欢迎 但很感谢几位陪伴四年的老师给予鼓励 感谢几位同道中人的理解
相信 总有人会喜欢这种感觉 谢谢你们 只可惜手艺不精 搞砸了
越来越觉得 艺术就是没人理你 便学会了自己跟自己玩
既然是玩 那就好好玩 就跟自慰是一个道理 无关道德 义务
就是玩 玩死他
8 ) 艺术是一场无尽头的追逐
艺术是一场无尽头的追逐
可能很多人知晓荷尔德林这个名字,来源于诗人海子对他极高的赞誉。我不知道是否还有人会吟诵他的诗句,不知道是否还有人为他的疯狂扼腕叹息,抑或只有他踽踽独行的背影还被人们铭记。荷尔德林最令人震撼的不仅仅是他优秀的文学作品,更在于他独自徒步横穿法国回到德国,以及独自在塔楼上度过三十六年的依然坚持创作的精神。也正是荷尔德林这种神圣中走遍大地的孤独打动了海子,因为对于一个平凡的艺术家来说,超越并勇于挑战自我是贯穿其生命的永恒的艺术追求。
《荷尔德林的陶》片长61分钟,导演王子元细腻的长镜头刻画一方面呈现出了无法打破的连贯叙事,另一方面也展露了不容置疑的真实性。影片讲述女摄影师、男模特以及女助理的故事,呈现的是普通生活中的一隅。曾执导《白丝带》的德国导演迈克尔•哈内克说,电影是每秒24格的谎言。如果艺术中只有虚假的完美,似乎就失去了它独特的魅力。褪去银幕上的繁华,生活的面貌依然朴实,纪录一种真实的电影更加具有别样的生命力。那些被遮蔽的真实,通过这样的叙事方式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不会因为陌生化的表达而忽略了这种原初的震撼。仅仅28个镜头,却将人物关系表现得十分到位,缓慢的节奏丝毫没有拖沓之感。我深切地感受到,在这个故事或是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里,没有人能够超脱出孤独与理想、爱情与欲望的轮回。
孤独行走的诗意
生命之旅迥异/犹如歧路,或群山分界/我们此地之所是,神于彼处/能以和谐,永恒的奖酬及宁静充实之。
——荷尔德林《生命之旅》
“带着陶,穿过森林、草原,去往大海,有人在海边等着你。”中年女摄影师陈琳多次说到要去海边,等赚够了钱就去,在助理芳芳和模特小山看来,这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其实海边,对于十年未出工作室的陈琳来说,象征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同时,更是象征了艺术追求难以到达的永恒彼岸。
她独自生活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摄影写作,反复看着那些照片:森林、草原还有大海。那是她向往的另一个世界,有触手可及的生命力,还能找寻她苦苦等待十年的男子。如果说仅仅因为实现的可能而存有希望,那么希望也只能成为《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口中的“最好的东西”。可是,希望之所以被看作黑暗中照亮前路的深邃力量,不仅是因为有实现的可能,而是在经受残酷的时间考验、令人动摇的绝望之后不会放弃的坚持。鲁迅先生说,“绝望之于虚妄,正于希望相同”,与绝望共存的希望,这才是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状态,掩藏在深处的人性也因为这样的细节而熠熠生辉。
有没有人想要知道看不到尽头的路通往何处,那排列整齐的铁轨会延伸至何方,海的尽头又将是怎样的风景呢,生活本就是仅有一次且无法预知的旅程。以生命的长为标尺,我们都与陈琳一样,只是一直在路上罢了。在去往草原、森林、大海的路上,寻找属于自己的荷尔德林,在精神上相互陪伴。在空洞到窒息的房间里,陈琳显得那么冷漠没有生气,那些色彩斑斓的图片有些格格不入。其实,影片向我们传达的,是她在用生命进行着对于追求艺术的修行,殉难更是一场升华。
每一次独白,在未出镜的男主人公缓慢而温柔的声音中,她一次次逼近了海边,跑向了她一直等待的陶。也不难发现,在她圣洁般的殉难的仪式中,蕴藉着满怀希望的淡淡的殇。
影片高潮,浑然而不破散的古琴声渐入,不悲不喜,那种隐忍却不失触碰心底的情绪缓慢地铺开,陈琳走出了房子,冲破了她一直以来思想和身体的禁锢,走向那个贴满了巨幅图片的走廊,那是属于她的生命之旅。那条路应该是没有尽头的,这就是一个艺术追求者最真实的心路历程。
爱欲交织的边缘
凭借爱的神力/我们挣脱了桎梏,/痴迷的灵魂驰向/群星,自由伟大!/我们盟誓,亲吻,忘却了/时光缓缓流逝,/而灵魂在狂妄地接近/你的乐趣,无限!
——荷尔德林《爱之颂》
“他人即是地狱”,在萨特构造的地狱里,没有刑具、烈火,唯一的折磨和约束便是处于地狱中无法逃离的三人相互的关系。在他的剧作《禁闭》中,这种极端的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被演绎到了极致,人们总是容易陷入“围城”般的僵局。同样,影片中的三人在爱与欲的纠缠中也上演了如同旋转木马般不可能的追求。对于陈琳,爱是坚守不求回馈的迷梦;对于芳芳,爱是不顾一切地付出,永不止息;对于小山,爱是默契中的暧昧和占有。在这些决绝的爱的追求中,留给我们零度的视角:爱与欲无法剥离。
陈琳的爱是那么的圣洁,爱之于她,就像一种宗教般虔诚的信仰。她总穿着白色的衣裙,表明她的纯洁,更是突出了她那孤独的追求,俨然化身为难以理解的白色神话。十年的青春,都沉溺于对于制陶人的迷恋,对于陶的崇拜。她的摄影作品中是陶,模特小山也只是具象化了的陶。她的第一次一定是属于陶的,只为这十年的百转千回,默默守候。她将自己投身于陶的世界里,追寻着,即使那个他再也没有出现过。陈琳多次拒绝小山,看上去她的欲望是最为安宁的,而最深的欲望或许不是占有,不是获得,而仅仅是简单的相伴,哪怕只是在精神世界里。影片结尾处的独白这样说道:“我就是那陶,我感觉我正在从她手中升起。”陈琳已经找到她的荷尔德林了,在路上的她不会孤独。
爱有时候像是毒,因为如果一旦坠入爱河,就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爱让人变得盲目,却毫不在意,心甘情愿,愿意展露一切,哪怕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即使自己饱受痛苦的折磨。芳芳清楚地知道小山爱着陈琳,却依然愿意将第一次献给他并怀上他的孩子。在那个让她胆怯又欣喜的夜晚,那连接在两个房间之中的红毛线传递着生命的颤抖,承担着痛苦与幸福。对于小山对陈琳的爱,芳芳非常明了,那难以抑制的泪水已经说明了一切。如同大多数处于爱中的人一样,她对小山的爱恐怕就是她自己无法走出的牢笼。
小山的欲望和爱情难以分割,他爱陈琳,所以他想要占有与获得。他的爱来源于摄影模特和摄影师间的默契,他的爱来源于对于神秘的陈琳内心世界的好奇。这种爱是深切而真诚的,足以让小山愿意为了陈琳自我阉割,配合她将她的第一次献给陶。最后的镜头里陈琳坐在轮椅上,怀孕的芳芳收回了想要触摸陈琳的手,流泪离去。一切都化作了一场幻梦,只有爱与欲还都是本来的模样。
人与人的情感,无关性别、年龄,以及身体。爱是残酷的,但是相信的人依然愿意奋不顾身,爱是甜蜜的,但是怯懦的人依然在门口犹豫徘徊。如杜拉斯所说,“爱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最为真实的世界里,体现人类精神的,往往不是伟大的追求和梦想,而是平凡中的坚守,艺术如此,爱情亦如此,虽然没有充满着神圣的光芒,却是绝对不可轻易谈笑的东西,那是在任何时候都陪伴着我们的温存与感动。
不是拍不出好片子,是压抑的太深...
意蕴不错,拍摄技法尚欠成熟
觉得音效从头到尾都很奇怪。
多么美好的回忆啊~
王三导果然是同行…………
我要说我看懂了,你们都不会信。我要说我喜欢这片子,我自己都不会信。
大地还搞艺术片。
嘶……好痛!JJ比那个形状怪异的陶可爱多了好么!用陶来捅处女 绝逼受不了的!走廊可不可以不要辣么长!合着不是割导演的JJ, 一个小时就割了俩。嘶……毫无撸点。
仅限于呈现“结果”,没有情感厚度。长镜头以配合诗意,有的地方显得过了,有些牵强,结尾两个走廊长镜头不敢苟同。不过感觉导演能力还是不错的
看完之后总觉得,如果这不是国内拍的,可能就会有人觉得好了。
鄙人才疏学浅,不认识荷尔德林是谁。
打着艺术片的旗号,故作高深的玩隐喻象征。其实就一装逼之作。看到一半实在不忍卒看了。·受不了这么伪的。
这片比较脑残,文艺文艺没装成,情欲情欲也没装成,长镜头更像是赚片长的,终究还是没看懂想表达什么。
能启发人们对思考爱情和理想以及随之而来的欲望和占有,而从女主角的身上就很明显地表现出艺术在生活中非凡的价值,很有价值的电影。
剧本味道不错,但是导演手法实在不敢恭维,有点替剧本不值。
看懂了,但是拍的总觉得差点。
音乐
话说宣传的时候为什么要用“情欲禁片”这几个字呢?很难想象90后是怎么把握情欲的,或者是什么念头去拍一部情欲戏……除了走廊那段长镜头还可以之外,其他桥段不是很喜欢,而且即便是走廊一段,我都觉得略长了一点。
唯一出彩的大概是摄影
撒么四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