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拉得不能再拉了
全员降智没有任何一个人对得起自己的职业
全戏真就在看全哥颜值
还不如说是张孝全全部安排的,为了变红而安排一切
当然,这是还没看到最后的反转的感受
最后逻辑闭环了,算得上一部好片
正义与事实真的重要吗?对里面每一个人来说都不重要,死去的女朋友,她爸爸,两个男主,警察,富二代……
感觉结尾为了反转而反转,有点扯。
先来说误杀怎么造成的(孙子版),女生要出钱收买,孙子说不用了,女生抢了手机,顺道报假警诬告性骚扰,然后孙子是为了抢回手机,然后一时情急误杀,OK还能说得过去。
那就要问了,最后揭示老太是真凶,一个残疾老太婆到底怎么误杀?
分析下能想到的各种可能性:
情况1.老太婆说看到吸毒要钱勒索,那女生想收买正中老太婆下怀,相安无事无案件发生。
情况2.老太婆被女生发现or女生被老太婆发现(都可以不重要)双方发生争执,女的报假警告老太婆性骚扰????妈的老太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怎么性骚扰,压根儿不成立,逻辑不通,剧情无法推进,案件不成立。
情况3.老太婆要报警,女生抢手机发生争执,然后一个残疾的腿脚不方便的老太婆,近身搏斗,最后身上不沾一滴血,反杀女生,潇洒离开案发现场,当天事后还能冷静跟警察做笔录。妥妥台产女版007退休后精彩生活。
综上所述,除了情况三有那么万分之一可能老太婆杀掉女生,其他都说不过去,而且情况三最大可能性也是女生杀老太婆,老太婆反杀可能能太小。
怎么样讲都圆不过去,而且女生死到临头还开手机录音,搞的像想留存证据,结果也不说关键线索,说些欧巴我好痛痛的p话,匪夷所思。
这个案件告诉各位土豪爸爸,拿钱能解决的事情就别亲自动手了,这么大的总裁这点小事都不搞不定赔了孩子又折了自己。
本片唯一有深思的地方是结尾张孝全的选择,和选择后父女之间的对话,老爸问女儿谁像杀人犯,女儿的回答暗讽现在网络风气。
故事的开始,张孝全一家三口在看棒球赛,同为媒体人的夫妻俩,大概都是工作狂,陪孩子的时候,也没忘了工作。
期间妻子接了个电话,女儿很乖巧的说,去吧,我会替你管好爸爸的。
而另一边,一对小情侣也在棒球场吵架。
男孩出身寒门,但棒球打得不错,已经接到了小联盟的邀约。
女孩出身高贵,但家教很严,能不能和男友顺利去美国,成为了矛盾中心。
在小舅子的“神助攻”之下,小情侣短暂的欢快也欠奉,为了去美国大吵一顿。
奇怪的是,女孩吵完,孤身一人去了荒废的三楼厕所。
然后,女孩死了。
是的,这个漂亮的女孩,出场三分钟就领了便当,而且死状极惨,腹部被角铁刺穿,而且被硫酸毁容。
暴躁的男友听闻,感到现场,却被妥妥的落实了各项证据。
其实,该案件存在太多的疑点,但在“媒体”铺天盖地的舆论之下,很快男友被定罪,终身监禁。
那么多的疑点,被束之高阁。
一转眼七年过去了。
当年的张孝全已经成了颓废中年,大概是因为妻子的过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节目,也基本做不下去了。
反而是女儿,已经成了小大人,兑现了当初对妈妈的承诺——管好爸爸。
事业基本走投无路的张孝全,为了最后一搏,决定采访监狱的大叔。
谁知道,当年的男孩,经过七年的历练,在监狱里头已经闯出了一番天地,倒霉的张孝全,成为劫持对象。
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机智”的张孝全,偷偷开了直播,一下子晋升网红,濒死的节目,忽然看到了翻身的希望。
为了节目,为了妻子遗愿,张孝全怎么也要继续下去。
七年前的旧案,如今要翻过来。
张孝全自然需要走访很多的“当事人”,女孩位高权重的老爸,自然是其中之一。
这个老爸,当年可是非常不待见“未来女婿”的,千方百计的要破坏小情侣之间的关系,值得深挖。
有趣的是,随着调查的深入,网络上又掀起了一番热浪,还没怎么来,这位老爸选择了跳楼自杀,更为这离奇的案件蒙上了神秘色彩。
这“媒体”的滔天巨浪,究竟是如何随心所欲的?
张孝全调查来调查去,竟然发现自己的东家太子,竟然也在当日出现在凶案现场。
绕来绕去,当年给过口供的几个人,都莫名其妙的出了事儿。
套用女儿的一句话,她第一眼看男孩,就知道他不是凶手,因为他谈起女孩的神情,像极了老爸谈起老妈的样子。
男孩的嫌疑越来越小,但谁是凶手依旧扑朔迷离。
案情最后的缘起,其实极其简单。
不知道在哪里看过的了,说越发离奇的案件,当发现真相后就会觉得极其简单,除了为了烧脑而设计的烧脑外,大部分的案件,其实都归于简单。
这个故事也是如此。
不过,了不得的台语电影,实在是太会讲故事了,即便是到了最后,仍然会让你沉迷其中。
因为,真相,一直到最后都没有揭晓,完全取决于你选择相信哪一个。
在故事的最后,媒体对外披露的“真相”,和我们看故事的“真相”风马牛不相及,而在故事的彩蛋,再一次让我们不寒而栗。
我们,还能相信谁?
不谈时事……。
说点有趣的吧。
故事里头一波一波的网红,带起的流量着实有趣。
没人敢讲,这种话,大概也只有黑人小哥敢说。
封面图片上的“白色代码”,一定要注意是大写+数字,全匹配。
这部电影是一个好故事,它把一个很简单的误杀案,包装得悬疑性很足,前半部分的观感是很优秀的。后半部分通过一个自媒体人的视角,来对诸多社会现象进行揭露与批判,在表达方式的呈现上,有几处环节设计得不错。
通过这起误杀案,故事要探讨的一个核心就是何为真相?
以前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实则有时眼见也不一定为真。大家都以为自己在追求真相,可往往他们所见到的真相,不过是经过加工剪辑后的产物罢了。
电影里有意思的点在于,所有展示出的真相,居然没有一个是真的,包括大结局的反转都充满了人性的选择。它虽然不是真正的真相,却是真正的现实,符合人们在欲望之下的正常逻辑,看着不会让人反感。
故事的起因源自2012年的误杀案,已经被美国签约的天才棒球手陈昊森,被警方认定为杀害其富二代女友王诗云的凶手,遂被判无期徒刑入狱。女友死于棒球馆厕所,致死原因为腹部穿刺。
警方称陈昊森用过盐酸溶尸,企图毁灭证据,并在现场找到三名证人,即保洁奶奶、保安大叔,以及新闻主持许。
2019年,自媒体人张孝全为了已故妻子许的节目报道,去监狱采访一位黑道大佬孝叔,此时陈昊森被孝叔认作干儿子。孝叔安排帮陈昊森劫持张孝全逃狱,没想到却成全了他的自媒体账号。
张孝全是懂如何做节目做话题的,当全网都在黑陈昊森的时候,只有他认真地想从不同角度去剖析问题,探讨陈昊森坚持声称自己清白的真相。
视频一经上传直接刷爆网络,正反声音相互对立,把悬疑的声势做足了。这个案子明显就是个冤案,所以人们看到的主线真相,自然是假的。
王诗云的弟弟告诉陈昊森,她出事前偷偷汇了六十万到一个存折,还私藏了一部手机。陈昊森破解手机密码,发现里面的信息是许拟用他服用禁药打球的话题制作一起节目,六十万是封口费?
可许还没有拿到钱,根本没有残杀王的必要。而且这个消息的爆料人是王,为了坑自己的男友?这个悬疑点设计得很巧妙,也顺利让陈昊森和张孝全走到一起合作查案。
禁药是王诗云父亲老王设计的局,许以为自己掌握了一个惊天真相,殊不知这也是假的。老王还爆出另一个秘密,女儿尸检结果血液里有毒品成分,难道王诗云是毒友?她死前到底经历了什么?
张孝全查到厕所外监控故障无画面,证人保全事发一个月后离职,行为存疑。证人保洁奶奶在已经失智的情况下,仍然说了一句对不起,表现存疑。太太许的那篇拟报道,撰写内容风格存疑,案发当日在棒球馆的行为存疑,日记中写下的SYL字母也存疑。
最扯的是警察手里的录音,是王诗云死前用手机录下的,被认定为是在向男友求饶的意思。这明显需要反过来理解啊,女友受伤临死前对男友说很痛,行为非常合理。警方自以为的铁证不假,却是错误的用法,为反转奠定了基础。
王诗云为了不让许揭发男友服用禁药的消息,把参与校园贩毒的消息出卖给了对方,王的上家就是另一位富二代傅霖。傅霖承认案发当日给王和许送了包毒品,三人在厕所完成的交易。但不承认杀人,监视器是傅霖他爸事发后解决的。
本来已经有了可以翻案的证据,结果被张孝全的主编恶意剪辑,变成了再次钉死陈昊森的罪证。所以民众们看到的二次真相依旧是假的,主编就是傅霖家族的打工仔。
无论如何傅霖没有杀人动机,那凶手会是谁?
保安和许都死了,剩下只有保洁奶奶这个突破口,凶手大方认罪是一个合理的闭环。可导演还愿意再折腾折腾,陈昊森一怒杀死了凶手,却被张孝全说成防卫过当,反正现场没有第四人,民众们得到的第三次真相还是假的。
最惊艳的一环是张孝全最终发现了真凶和真相,无论出于人性的关怀还是名利的自私,他把证据删除了,以至于王诗云一案最终认定的凶手还是假的。
对于陈昊森来说,七年前冤狱真相大白固然是好,可逝去的青春永远无法弥补。而他七年后真的杀了人,却被敢说“真相”的张孝全掩饰得很好,两者的行为充满了讽刺。
这是我2023年看的第一部优秀电影,我一直认为现在台湾的电影无论在艺术手段,人文感情感,案情推理各方面都超越大陆,台湾的电影,也许是为了电影而电影,而大陆的可能就为了钱。而就这部电影本身而言围绕所谓的真相,反转反转再反转情节跌宕起伏,剧情让人目不暇接。真相是什么到最后已经不是最重要了,最重要的是我们心中想要的什么,那才是真相。
少女离奇惨死,疑似被男友虐杀?!有钱千金少爷涉毒吸毒!棒球天才服用违禁药!证据证人怀疑有背后势力收买做假!桩桩件件都让剧里剧外人以为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大案,于是期盼着男友黑暗面的暴露~也期盼着少女也有不为人知的丑陋一面~也以为少女爸爸恨铁不成钢怒变高智商凶手~也以为这里还涉及黑暗势力、更严重的秘密或者官匪勾结~再不济为情为钱为色?总要占一点,结果,结果却是…一个而不想干的误杀~误杀~!不但剧里剧外的观众不愿相信,连两男主角都不愿相信~
男友说:我不相信我的女友死这么惨,还被强酸毁容,就是因为一个误会,就算我相信,但我已当做暴虐杀人狂被世人疯狂做文章这么久,他们会信无关人还是误杀这么平淡无聊的原因吗?且我女友的因帮我而自导自演的涉毒也已然在舆论中发酵让人怀疑人品,他们会因此放弃对她的网暴吗?不会!所以!凶手必须死!并且要被当做更凶残的凶手而死,比如强女千犯!这样我才能真正在人世间洗脱冤屈,我女友才能真正在人世间获得清白同情!
男主播说:我也不能相信,我这么努力寻找真相,却是个这么个的真相,我的正义感让我觉得这真相也很左右为难和无奈,我想要成为名主播的初衷,更是让我知道,这真相不会吸引人们的流量关注,但现在既然正真凶手的孙子他是自愿背锅,并人也已死,我的正义感已然无用了,那么现在就只用想着如何自己利益最大化,来实现自己和老婆的梦想了~
所以真相是什么我们真的不知道,~比如唐山打人案~比如胡鑫宇失踪案~但我们依然能从中呻喊出自己的委屈,害怕,担忧,或自私或正义的想法!
还行吧,但没某些人吹得那么神,华语之光都用上了可真尼玛把我整乐了。他远远不配,就是一部还行的电影而已。
有几个问题不能理解:
1.王诗云的父亲为什么要跳楼自杀?一个大富豪,就因为女儿贩毒,就跳楼自杀了???而且事已经过了7年了。。。。别说富豪,就是一个普通人,至于吗?富豪就这心理素质吗?这是我最费解的一点,是我没看懂吗?当然这个地方对剧情基本上没什么影响。
2.警察已经非常确定男主记者和张正义一直在联系了,干嘛不盯他?这是警察最常规的破案手段好吧。。男记者和张正义一起到处转了很多地方,警察没发现也就算了,愣是不盯,我也是醉了。个人认为这是最不合理的地方了。
3.老太太是真凶,这点基本上确定了,记者找她的时候她嘴里念叨你来了,应该就是错觉的王诗云来找她了。。但是老太太的动机是什么?再来看她孙子的自述,可能就是发生在老太太身上的事,老太太用手机拍下这一段,王诗云收买不成,撕打的时候被误杀。但如果是老太太孙子这说得过去,一个年迈老人就说不过去了,纵使是赶巧了误杀,也觉得很不合理。。。
、
如果真相没有娱乐性,那么,它在这样「点阅即存在」的世界,会形同哑巴吗? 这部电影可贵在没有真正的好人,都是张爱玲所说的「道德观不甚彻底」的人,有了这样真实的人物设定,终于让你买单的真相投射出了你的人性。
真相有山寨版,或是记者失去了权威,都不是新鲜事。 但《罪后真相》有趣的是它没有紧抱对真相的信念,而是跟观众玩起真相的华丽综艺秀,至于沉在深处的,则永远无法在浮夸中显影。
社会推理最重要的是要拍出时代的景深,这部片终于抓到了我们实则处于莽原化的网络生态。
所有被下单的「真相」总是要抢对了时机,有了购讨喜的样貌,因为人们转Po的动作早已比脑袋快,如今的真相更多是膝盖反射的产物。 它活在秀场文化里任人打扮游街,同时也上演「人走茶凉」,隔天供人唏嘘半刻。
而这玩烂的题材,竟被导演陈奕甫玩出了讽刺性。 这位导演之前曾导过好评戏剧《沉默的真相》。 他叙事手法冷静,在那出剧里,他让不同「真相」折射出不同人性。 任何事情都可以变成娱乐,《罪后真相》就有这样的犀利度。
这野心让陈奕甫的主角不至于样板化,台片有许久都困在主角「好人」与配角「坏人」的逻辑里,使得推理题材难以更深入。 但《罪后真相》都是会为利屈从,内心不乏小奸小恶之人。 主角不只人生碎片化,他执念的东西也是一闪即逝的东西,这样的主角设定让整部片有一种莽原生物的特质,时时处于猎物与被猎的冲动与警觉,如此缩影了网络化人生的写照。
这个观察很有趣,拍出来更有意思,网络打破了观看的疆界,也建立了视角即权力的错觉,增加了猎奇窥探欲,有如《惊魂记》诺曼贝兹,当他以墙壁孔观望人时,就跟网络酸民一样,以仿佛有了「生杀大权」的视角,从而产生终于可以裁判人的兴奋与快感。
这样的网络文化也很像是希区考克另一部电影《后窗》,主角在大半部都享受着观看全社区动静的快感,以为自己置身在安全的「狩猎」位置,殊不知他的背后也被人锁定盯上。 这种网络视角决定权力的错觉,让人类这动物从20世纪原本以为关在自己阶级里就安全的状态,一下子全部被放到莽原之中,时时注意力分散,且快速兴奋,同时因此而过劳。 因此大小事件都犹如希区考克的《鸟》一样,不知真正恐惧的是什么,也无法真正坐下来思考。
而人类这样以为跑在自由莽原却活得紧绷的状态,很传神地被拍入《罪后真相》,充分展现正义的速溶式,与气泡水般的真相,推理最重时代语境,这部吻合当代人被网络驯化得如莽原动物的始终分神、警戒与卑微。
有了当代的鲜活背景,电影中那些善恶都不彻底的人物就显得有趣了。 观众也不用抱着追索正义的愤怒(喔,不对,这部起先也拿着这个饵来逗你),但当你拿着它给的线索如毛线球循着观看时,你才发现它想让你看到的人性的八面棱镜,每一面都是截然不同的真相,而真相提供者则往按赞数最多的地方推衍,最后营造好了够多的激情与气愤等,让「真相」穿着闪亮亮的秀服登场了! 每则爆料红十分钟,每个人平均红十五分钟。
它在拍人不自觉的死角,拍以为自己看到的。
而它的人物在台片中也终于出现新意,很像张爱玲说她小说里爱写的人物,都是些道德观不彻底的人,比方一念之慈,顶上就会生出了灿烂圆光的人。 而《罪后真相》里的人物几乎都是如此。 他们都喜欢当一个「好人」,男主角刘立民就很像张爱玲笔下的「振保」——他隔天醒来又变成一个好人了。
男主角刘立民就很像张爱玲笔下的「振保」——他隔天醒来又变成一个好人了。
这样莫名集点似的虚荣泡泡,简直像接力球一样出现在每个角色的对照下,当身为媒体的主角发现自己引导的「真相」变成百万点阅时,他像得到了成功保证与王母娘娘的平安符一样,有了人生终于绑上安全带的安适模样(其他时刻他都只像是在莽原上寻找位置的蹬羚)。 至于被他「真相」庇护的嫌犯(很像受害者的人设),他则轻轻带过,他躁动的神经乘载不了任何善与恶的重量。
这样的人设在台湾影视里算是一个进步,尤其是以推理题材来讲。 一般而言我们都需要主角像个良知者与类超人,以此来照亮所谓人间黑暗,但也因此我们很难拍出如曾经的日本与现在韩国的上乘推理戏,因为这样的黑白设定往往违反人性,也无法拍出小人物的局限与他背后的时代景深。
这电影里虽然多是卑微的小人,但观众不至于讨厌,因为它讲的就是我们熟悉的「求关注」而产生的群魔乱舞。
被媒体人以「真相」庇护的嫌犯,很像受害者的人设。
当点阅率的游戏益发刁钻,并控制了成功价值时,我们相对地也要欢迎这个真相仅是伴舞,善恶最好易拉罐的时代,毕竟这也是我们求仁得仁,我们脑中的暂存档已经多到我们无法读取。 人类只剩下梦是缓缓烙下的,因此我们许多人无法真正入睡。
这部是拆穿社会假面的痛快电影,用假新闻编织出的当代真相,尽管有些推理线收得仓促,也有破案的Bug,但在台湾一直拥有广大推理迷,却缺乏推理影视沃土的今日,这部《罪后真相》对人性描写算是走出了一大步,狠狠赏了所有伪善一巴掌,也给了被综艺化的这世界一个「真相」。
至于那些躲在「诺曼贝兹洞孔」视角,以为掌控了某种权力,可以三秒定人是非的网路审判者,都在这片中现形,他们不好不坏,就像你不会说莽原上的动物有何好坏常规。 然后,他们在酸骂人一整天后,隔天又会像是个「好人」地醒了过来。
跨年看张孝全,闪回用得太败好感了。还是《沉默的真相》式的故事,但电影和剧不太一样,时间短节奏快,更容易凸显问题,女孩的死有点让人无语。
2023年2月2日。虽然有瑕疵和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比较精彩,推荐观看。2450人在豆瓣标记看过,2162人评分。
其实最后的底不太能撑的起前期为观众布的局,张孝全老婆的死居然真的与案情不相干?往好了说是导演反套路,往不好说就是剧本太散不严谨,全片的节奏也是同样的问题,不够紧凑。最后一层反转算是上了些价值,真相和正义哪个更重要?又是谁在定义正义?心疼下曾景安!!!等下,为啥这个角色和曾敬骅只差了一个字?!(凝视陈昊森)
再一次,在题材方面,台湾影视剧真的是华语之光(另外张孝全真的可以)
8/10 2023.1.22 中后段感觉有点无聊 结局貌似也一般 反转大加分 点题了
立场大过真相
一场冤案引发的对于新闻和真相关系的讨论,不算深刻,过多的闪回和较慢的节奏拖累了整体观感,但整体剧情也算达到了及格线,反转中规中矩逻辑合理 @Netflix
最后吃冰淇淋用的人民币付款?
情杀疑案,逃狱直播,毒品尿检,新闻交易,权贵捂事,真相编辑……社会派推理是可以,但社会到结局那么牵强反转,也是有点浪费感情
节奏可以快一点
真相有时是被正义消解了。
我好奇什么叫真相,我同样好奇说着真与假,判别是与非的故事,不要延迟那么久才告诉我。好么?
好无语的罪案故事。我就问问有哪个逃犯会穿着明黄黄的衣服走在大街上,你是怕路人注意不到你是吧。另外,还是现在台湾电影的一贯问题,这台词这行为逻辑,是符合现实的吗?
离大谱 为了悬疑而悬疑 凶手原来是用问出来的
真相重要嗎?是否最後都是有利於自身的「選擇」?其實劇情bug不少,有些經不起推敲,但由於剪輯節奏緊湊,一般觀眾應該還過得去。還行的商業類型片。張孝全難得演個油腔滑調的角色,把握的不錯。陳昊森就太用力了。男主女兒由去年「美國女孩」大放異彩的方郁婷出演。人小鬼大、反過來照顧老爸的樣子太可愛啦!
在当今社会中,你相信别人口中的真相吗?甚至自己亲眼所见,就一定是真相吗?有些事与己无关,一看而过也罢。有些事情与自己切身相关,就不得不察了。
悬疑是做的挺足的,但最后这真相也是让人无语,不管有没有最后的反转,都有点无聊,差点意思。感觉跟《沉默的真相》差太远了,而且主题也不一样,其实主要批判的是媒体呗,成也媒体败也媒体,就像科技一样是双刃剑,也是比较老套的主题了。女儿演得不错,挺灵的。
有悬疑,有反转,有对人性的批判,有对媒体的揭露,也有对真相的“诠释”……真相究竟是什么?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导下,我们很难得知真相,我们只能选择信或不信,“只要你相信,就是事实”
media make fool of people
什么是真相?那些掌握话语权的媒体想给你知道的就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