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呐喊》,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流浪之人们自我放逐的评价了!
果树:
走出很远,是遇见几个不错对象,心还是在你那里。
落霞孤鹜秋水天:
女人和爱是宽广的码头,可暂且休养生息,不能永远停靠,流浪是生活的常态。
coco:
看似是公路的出走,实则是心的荒野。当被迫离开爱与女人的温柔乡,Adlo踟蹰徘徊,无法诉说的爱恋横亘心头,情绪逐渐积压,直至最后一声的呐喊,好似孤独,好似绝望。
给艾德林的诗:
隔阂的决绝态度,新现实主义的颗粒风格,感受是戏剧性话语权的旁落对自我的驱逐,疏离调度不断催促着情感退场但却留下饱满深刻的情绪,可以看到几十年后对墨镜王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米米:
残留在心里的创伤,随着生活的变迁,发生了变化。
每次想寻求一些新的希望,却被生活又一次磨灭。每一次的逃避,只是为了回到最初的样子。越走越远,丢得越来越多,陷入了自己的漩涡之中。
欧.尹:
这是一部闷片,但却是一部足以令人充分共情的闷片。安东尼奥尼极精准地将人的失措感与孤独感刻画出来,热闹是他人的,只有迷茫是自己的。片中景物皆如蒙上层氤氲,生活的意义终在Aldo的漫游中落空,只留下Irma的呐喊冲破残爱。
Pincent:
由小镇、公路、加油站、工厂等场景组成、笼罩着内心迷雾的田园公路片,具有关注底层工人阶级的新现实主义笔触。摄影是情绪化的,逐渐陷入抑郁。场景是战后的、阴沉的、荒凉的,最后女人追逐无爱且爱无能的男人,铁丝网隔开疏离的、很难在镜头里同框的男人女人,结尾一跃的戏剧性收尾定格了这样的隔阂,是来自于自我的将爱放逐,也特意地要在这样废旧的、具有资本主义工业化象征意义的空间里完成。
子夜无人:
一种对于“心中的荒原”的实体化,人的身体不断漂泊流浪在新的地方,但心却被早早地黏着在了旧处;人的情感看似一直在流动,但兜兜转转又追溯回一开始的源头,然后不可逆地陷入干涸。在情绪端口缓慢释放的一切欲语还休、投诉无门,像点了烟草之后延烧开来的苦涩快感,像望着雨夜里漏水的屋子胶顶一动不动的迷人绝望;正因为我从来都是陶醉的,所以伤口永远无法愈合,当我爬上高处最后仍然看见你的脸,遭此一劫无可恕,宿命险阻唯一死。
SONGMJ23:
此时安东尼奥尼的新现实主义笔触正从生涯早期的社会观察向中期的精神世界探讨过渡,《呐喊》大概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体现现代化这一母题的过程中就能同时看到两种风格的影子:对男主窘迫的事业和爱情状况,以及车、船、机械等各类现代化产物的忠实记录与呈现,秉承了早期相对直白的新现实主义;而过度曝光的模糊背景、抬起的地平线、翻转视野的180度切摇等镜头手法所创造的荒凉的囚禁感和疏离感,则开启了安大师对形而上空间的追求与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不管对于安大师自己还是整个新现实主义运动,《呐喊》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完美掌握平衡的作品。
Her Majesty:
暖男对女孩子很有吸引力,有脾气的暖男那就更致命了。镜头跟随人物的走动,组合成为一种元动作、并重建构图的风格,在之后被安东尼奥尼发扬光大。配乐作为一种情绪的烘托,它不同于用配乐来辅助叙事的好莱坞和法国新浪潮式的脑洞式配乐,是后来后现代主义电影和MV电影式配乐的雏形。游离于每个女人之间的线后来被王家卫拍成《2046》,父女的线被谭家明改编成《父子》,师徒二人确是师出同源。结尾家乡的农田被政府强征为飞机场,算是对现实的轻微点题。开头和结尾都是男人站在高塔上,和女人相互呐喊,只不过一次是生离、一次是死别。
在人物的神情只能由演员表演、剧本的走向和剪辑的戏法来表现的时代,安东尼奥尼突破以上所有的手段,真正用电影的手段来表现一个人物的状态。现代主义由此而生。本届个人的金火车。
#FIFF14#DAY3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我想如果重新描述对这部电影的细节,必然是多余的。对于生活本身面貌的表达无疑是既精确又感人之深。他展示得不仅是一个社会底层的悲剧,而是整个庞大生活的整体。同时这样的悲剧又是城市发展的牺牲品。 和安东里奥尼其他同时期的电影要说的问题是一致的——即是现代的生活。未必是批判或是颂扬,而是展现其本身的律动。既有疏离,也有相聚。有悲伤,也有希冀。结尾依然是无法定论,循环往复。 恰好最近看到费里尼早期的现实主义电影(例如《卡比利亚之夜》)显然是异曲同工。再加上更早些的德.西卡的电影。意大利现实主义便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关于描述城市生活的传统。尽管外貌上风格各异但是一种扎实细致的表达让他们拥有相同的气质。或者说一种节制的、恰到好处的描述更容易达到一种微妙的频率。而深深震撼所有的观众。 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的电影还是极具时代特点。尽管生活的挣扎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但半个世纪后的欧洲生活已经不是从前的摸样,如今的电影也是如此。不过对于中国观众我认为却又有不同的意义。恰好是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边缘”人群。关于孤独,物质化的生活环境,爱情观,最终看到的是一群迷茫,又别无选择的年轻人。这种气质甚至能在《小武》里面看到。 在技术上这部电影显然也是无可挑剔。镜头的节奏,黑白电影的色调搭配,都是导演的拿手好戏。而这部《呐喊》的技巧并不是特别显眼,特别是和当时同时期的作品。但这部很有意大利生活的特点,可以说是一部经典的意大利电影。后来安的具有国际影响之后,这种“意大利”的东西便就有所削弱。并且在“爱情三部曲”里头展现了他对于电影更大的野心。对我个人而言,《蚀》和《夜》是我的最爱,而这部则是安的另一面,加上《呐喊》便看到更真实的安东里奥尼。
实在很喜欢安东尼奥尼前期的电影,那时的安东尼奥尼还没那么语焉不详,讨论什么大大方方地给出来,一点也不故弄玄虚。
《呐喊》的观看体验实在美妙,作为一个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电影,它比我2022年看过的所有彩色电影都好看,电影艺术的退步不可谓不大。
影片讲述男小三被情人抛弃后,被迫离开家园、放弃工作,前往他乡谋生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给韩寒拍,大概是《后会无期》那一套,几段声色犬马的猎艳故事加上韩寒结尾的故作深沉,配上韩寒尚可的音乐品位,凑成一盘小镇青年的都市异闻录。
但天才如安东尼奥尼,将这个平凡的故事赋予独特魅力。在这里没有小镇青年的矫揉造作,只有工业化进程下,被逐出土地之人的无所适从。
安东尼奥尼很敏锐地抓住了症结,因为不是小镇青年在矫饰,而是工业化或城市化进程,土地上的人,成了事实意义上的流浪者。
01
流浪者
安东尼奥尼实在天才,他拍工业化进程的无所适从,却不把镜头聚焦在被剥夺土地的农民身上,反而用轻松动人的奇情故事作为糖衣,看见背景中那无法忽视的“无所适从”。
因妻子移情别恋,男人被逼离开故土,离开他所有社会关系的原点。
这与许多被迫离开土地的农民一样,他们被逼成为工人,被迫进入城市。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来去从来由不得自己。男主就这样,踏上了异乡的土地。
第一站:旧情人
旧情人对男主的到访本来是高兴的,她这么多年保持单身,也是为了等男主。
可当男主的前妻来送行李时,旧情人就不那么高兴了。
她才明白,原来男主不是回心转意了,而是被人抛弃,不得不回来找自己。
旧情人也有自己的尊严,她不允许自己被当作备胎。
当旧情人和男主坦陈,质问男主是否曾经想起过她时,男人唯一关心的却是前妻来了,还是没来?
这样的回答让旧情人心碎,他依旧眷念着那块土地,眷念着前妻交往的种种。
第二站:新的老婆
男主寻寻觅觅很久,都不能满足他既能打工,又能照顾孩子的需求。
终于在一个加油站歇脚时,年轻寡妇与男主相遇了。
虽然爱意正浓,但两人依旧分开了,两人的结合是以女儿作为代价的。
女儿的教育被耽误了,余下的日子除了到处捡拾鹅卵石,就是瞥见父亲的交合,就连女儿的生命安全也隐隐有被威胁的风险。
男主不得已把女儿送往前妻处,但和这个新女友却已然是过不下去了,很明显这位新女友并不在意女儿的死活,甚至她连自己父亲都照顾不好,怎么能照顾好他的女儿?
第三站:独居女人
我不太确定独居女人的职业,她只是对男人一见钟情后,随着男人一起生活。
屋外淫雨霏霏,屋内滴滴答答。男人找到帮人看家的工作,他们却面临无法温饱的威胁。
终于在无法忍受的饥饿中,饥寒交迫爆发了两人最大的争吵。
女人前往餐馆,男人追出去解释,但他们也分手了,因为这是现实的危机,连温饱都成问题,爱人要如何过下去。现实生活中没有“有情饮水饱”。
男主就像被抛弃的老农民,在一次次结合中绝望的徘徊,如何能适应工业化后的社会,男主异常恐惧。
最终男主重新回到故土,故乡的人们正在与工厂交涉示威,他们的田地要被收归征用,成为未来的机场选址。
如同罗大佑歌里唱得那样,“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不是没有,而是被改造了。
当最后一片净土也被工业化改造,面对无法回去的故乡,无法回归的家庭,
男主站上工厂数十米高的高塔,心中一阵眩晕,从高高的塔上摔下……
02
恐惧与晕眩
但需要注意,安东尼奥尼绝对没有反对工业化、期盼回到农业生产的怀古倾向。
他所要表现的是无法适应工业化进程的人们,心中的晕眩与恐惧,这与《红色沙漠》的主旨也是一脉相承的。
注意这个细节,安东尼奥尼特别安排了两场车祸戏。
第一场车祸戏,女儿为了捡学校里踢出的足球,突然闯到马路上,差点出现车祸。
第二场车祸戏,男主听见一声巨大的撞击声,他慌乱跑上前害怕女儿出事,结果只是水果车侧翻了。
这两场车祸戏都没有对女儿造成伤害,而真正造成伤害的反而是男主的过度反应。
是男主第一次的过度反应,让女儿冲进了田垄上聚集的危险怪人,怪人明显有触摸女儿的意图。
这里安东尼奥尼用了悬疑片的拍法,似乎在暗示这里才是真正有危险的地方。
第二次车祸戏,几乎用了和第一次车祸戏一样的拍摄方法,甚至配乐也是一样的,但结果是女儿在一旁笑得很高兴。
男主每一次听到汽车轰隆而过的声音,都会感到害怕,几乎要疯掉。
女儿登上汽车回家上学,反而过得好好的,依旧蹦蹦跳跳、少女的天真烂漫。
但男主的恐惧与晕眩,才是真正让他登上高塔摔下的原因。
工业化不是症结,真正的症结是“时代变化中的混乱与失衡,这种混乱与失衡使弱者变得焦虑惶恐,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机制”。这样的主题在安东尼奥尼之后的作品将不断出现。关注我@朵莲
还不错,比期待的要好。 很好的一部电影。
安东尼奥尼唯一一部反映无产阶级的电影,配乐精美,结尾恐怖得平静。
7.6;唯有死亡可迎接新生
一个来自遥远的空间的浪漫主义事件终结了Irma自身的一致性,当她说出“我依然爱你”时并不完全是谎言,在Aldos身上的误认能指之链破裂的那一刻,眼前的这个男人不再被她指认为恋人之名,而是“爱”他的本真,终结了死亡冲动的Fort-Da游戏,但《呐喊》也是黑色的,Irma的缺位在他身上留下了一个标记物,令其成为一个性无能的,这个大男子主义者无法在企图找回性功能的路途中实现Irma曾经在他身上的错认,父亲与丈夫(恋人)形象从他身上脱落。《呐喊》通过这种现代性的心理结构支撑起父—女流浪的新现实主义叙事。而在影片结尾则象征地宣告了与新现实主义的破裂,比起费里尼更为激进:Aldo回到原点,绕开抗议现代性的人们,爬上一处废弃的工厂的烟囱之中,然后在她面前死去。
#1957#叙事线的逃离,人物的消失创造出无的视角,沉寂时间的发现,空间的脱节,还有普通意义上的无逻辑事端的介入,空白的留存,环境与人,走位的空间创造,剪辑与场景切换有如碰撞,自此,现代主义大师安东尼奥尼登场。
8.5/10。工人阶级渣男男主在几个他爱的女人之间横跳游荡的故事。表达男主精神的漂泊与疏离。影片既想做新现实主义电影(从实景拍摄、整体上去戏剧化的叙事、大量深焦镜头、不少长镜头等可看出)又想做传统故事片(从大量配乐、一些剪辑语法、一些过于华丽复杂的走位调度、对戏剧性的相对倚重等可看出),最终虽平衡地挺好,但影像力量无疑被大大限制。
You can run as far as you can, for as long as you want, but you can never run away from your heart.
“要一个属于我的男人 但没人知道他在哪” 对于画面来说 钢琴是在很文艺啊
多情男人 绝情寡妇 绝望 漂泊 浪迹 最远的距离或许就是爱情
这半天到底说了些什么?被心爱的女人抛弃然后到处游历寻找寂寞女人啪啪啪的故事?
#重看#@电博;4.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从一个怀抱辗转到另一个怀抱,你心里难以愈合的永远是最初的伤口,雨夜里相劝回家一幕真是心碎;现实主义风格明显,侧面提及城市化进程的残酷,工业化不仅造就家园流失,更是心灵残损、幻梦破灭的标识。
TAGV |令我回想起另一部非常喜欢的奥尔米的电影《米兰心事》。无处停泊的未来,无法回到的过去,工人和农民阶级的现在正处在这剧变的风暴中心。Aldo没有抵抗,没有集结,饥饿是他最好的表达,关于对这个世界的不解。
Errance dévitalisée d’une âme souffrante, mélancolisée par un paysage reculé. La beauté plastique d’Antonioni, magnifiée par la partition poignante de Giovanni Fusco, commence déjà à germer.
9.安公风格成型前最后一部作品,同样也是早期唯一讲工人题材的影片。特点依然是人物内心的情感缺失,以及对整个社会问题的思考,我们看到那么多反突出中心人物的,反叙事的画面,以及没有描写却又不断在强调的内心世界,这种持久的、没有任何交代的疑问不断的敲打着观众神经。与安公后面的作品比较,那些所谓的“无为”时刻以本片来结束最后的收敛。|美学特色:视觉上深受后凯恩特点的影响,深焦长镜头调度和构图深意的丰富趣味,以此为基石打造新现实主义风格。|影片同样在新现实主义的道路上开辟出一条全然相反的道路。新现实主义中的人物特点往往因外部环境而被定型化,而本片则是由个体情感来反观外部环境,现实问题不再是社会写照,而是心内世界的投射。800
标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走向转型的重要作品,能看出安东尼奥尼已经开始尝试摆脱周围环境的束缚,并将目光放在角色内心深处之中,最明显的一处例子是在Rosina被Aldo连续打了几巴掌之后的逃跑过程中,她遇到了好几个雕塑般的毫无生命气息的陌生男人,这便是她内心的主观色彩直接投射到了画面之中。长镜头保持了角色情感的连贯性,而该片景深镜头的使用可谓把人世间的无奈给登峰造极,Aldo和Irma重逢的第一个镜头,隔窗凝视却仿佛其中有一片极遥远的天空。前后多次出现车的意象,一开始,车代表着Aldo的心愿,渴望与Rosina一起驶向远方,但到后面,车意味着人的离散,爱人的目光逐渐消逝在远方的地平线,宣告着对人际关系幻想的结束和新的求生之路的启程。这么近,那么远,存在主义展示了资本社会的精神危机,烦恼焦虑,可能只是因为思念着某个人。
与《过客》中的逃避不同,这里的主角一直在追寻,拷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途中一直在做排除法,去掉了稳定家庭、朋友、欲望乃至对女儿的亲情。最终发现自己依旧渴望旧爱,直到最后希望破灭,失去了生存的最后理由。或许得到了答案反而失去了更多
安东尼奥尼的公路片,起点、终点在同一个地方,却是一个悲伤地结局。痴情魅力的男主为什么总要被一个女人抛弃?《2046》有点像这部。另外,又发现电影里的萌到没朋友的小孩。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这部作品是我目前看过的最满意的一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了。特别喜欢影片中男主角这种茫然的游荡,几个女主角也还不错。影片获1957年洛迦諾国际电影节评论獎,以及1958年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银丝带奖。《天堂电影院》中男主角放的最后一部电影就是这部《呐喊》。
安东尼奥尼早期作品,《天堂电影院》里男主角放的最后一部电影就是这一部。有点公路片的意思。男人和女孩,男人和女人。灰暗,沉闷。
8.4 他伤害了其他女人的心,因为那个伤害了他的女人。空虚落寞,空旷大环境更显个人的寂寞,配乐渲染得恰到好处。离开所处之地四处漂泊流浪,最终家已不家,家亦为异乡。
电博 #安东尼奥尼影展# 看到阿莉达出场感觉昨天的维斯康帝感被进一步扩大,然而看完还是深感无关,倒是处处德西卡既视感。一个不合时宜的人,几分露水情缘,四处飘零,最后反对征地一幕瞬间拔高了立意,对奥尔多的性格理解改观,典型“跟不上”社会的人,社会转型的阵痛折磨透了他,只得选择沉寂于此刻的暗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