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你会在20岁时死去 剧照 NO.1 你会在20岁时死去 剧照 NO.2 你会在20岁时死去 剧照 NO.3 你会在20岁时死去 剧照 NO.4 你会在20岁时死去 剧照 NO.5 你会在20岁时死去 剧照 NO.6 你会在20岁时死去 剧照 NO.13 你会在20岁时死去 剧照 NO.14 你会在20岁时死去 剧照 NO.15 你会在20岁时死去 剧照 NO.16 你会在20岁时死去 剧照 NO.17 你会在20岁时死去 剧照 NO.18 你会在20岁时死去 剧照 NO.19 你会在20岁时死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8-06 20:40

详细剧情

  As soon as Muzamil is born in a village in Sudan, a saint in the village predicts, “This child will die of twenty.” Unable to accept the curse, under the overprotection of his single mother, Muzamil turns 19 years old. It shows the outstanding Mise-en-Scène.

长篇影评

1 ) 关于死亡的预言与寓言

这是一桩关于死亡预言的寓言。

影片最开始就是母亲Sakina抱着她刚出生的婴孩向谢赫寻求祝福与赐名。谢赫为这个男孩取名为Muzamil,仪式里的舞者在一旁跳舞、唱数年龄祈福。不料在数到二十的时候,舞者突然倒地不起。于是大家知道这就是真主的旨意,这个男孩将在二十岁时死去。

余下整部影片都在讲述Muzamil如何生活在关于他自己的死亡预言之中。父亲承受不了儿子将死于是离开村庄;母亲Sakina永远穿着黑衣,生活在她儿子漫长的葬礼中;同龄孩童们叫他“死亡之子”,玩笑捉弄他。Muzamil自己更是从小就不被允许出远门或做任何稍有冒险的事。不过他记忆力极好,成为了村里唯一能够背诵两种古兰经(Hafs and Al-Duri)的人。然而即使是在他的背诵会上、在人们一齐祝贺并赞美他的那天、在他母亲最为荣耀之时,惋惜和哀叹也总是如影随形——“这孩子定能成为伟大的学者,要不是他年纪轻轻就要死的话。”

转机发生在他与Sulaiman的相识。因为给小杂货店打工,Muzamil被迫偷偷为酒鬼Sulaiman送货上门,由此认识了这个在国外生活多年的洋气电影人,并因而大开眼界,第一次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和talking about trees颇有可对读之处)Sulaiman和他聊电影、外国、女人,成为了他生命中近似于父亲一样的角色。两人争吵之后Sulaiman的一段话也最准确地描述了Muzamil的生活:你总是在为你的罪祈求宽恕,可你从未有罪;试着去罪,你才能知道黑与白的区别。

是的,这话我听来有两重认同。一来这就是Muzamil的被刻于死亡预言之中的生活,也就是,从不曾真正地去生活。甚至他的那段恋爱,女孩的热情、快乐、痛苦都那么一目了然,而Muzamil似乎只有无穷无尽的犹豫和退缩(当然完全可以理解)。Sulaiman说印上了墨水的白纸只会更白。Muzamil,温柔的善良的Muzamil,却只是含混的苍白。

另一方面,这部电影给我的观影感受也有点模糊乏味。画面固然精美,构图和光影都相当讲究,但是——作为一个艺术细菌不多更在意故事本身的观众——我总觉得剧情在抽象与具体之间打摆子。虽然设定颇为写实,但一些人物反应的细节、说的台词常常突兀跳戏。以至于看到片尾写着“To the victims of the Sudanese Revolution”,我几乎是不自觉地点了点头:将这部片看成一部更寓言式的作品,所能引发的理解和想象会丰富得多。

在故事的末尾,Sulaiman死了,被葬在本来为Muzamil准备的坟墓里。Sulaiman的长期伴侣、妓女、歌者Set Alnesea用海娜染黑了自己的手指,以Sulaiman未亡人自居。紧接着,Muzamil就在他二十岁生日当夜,拿着他在清真寺工作换得的全部积蓄,跑去找Alnesea,想要和她上床。在Alnesea不断地拒绝中,他强迫地压倒她,反复地说Sulaiman不是想让我试着犯罪(try sinning)、你们不都想要我成为男人、想要我真的做些什么吗……

在这个片段,我前面所说的那些隐喻的、模糊的、乏味的叙事仿佛瞬间轰然坍塌。遥远的寓言被迅猛地拉到眼前、拉到地面,影片里人物的情绪和动作没有哪一刻像现在这样激烈饱满。这是全片最让人不适、也最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我其实拿不准这是导演有意为之,还只是出自某种陈词滥调:男人得上一个女人来彰显他的存在,尤其,最好,得是父亲的女人。

这是一种非常丑陋的残酷——这就是惨白纸张一般的、没有真实生活的Muzamil能够想象的最大的生活、最大的罪——残酷之处恰恰不在于这罪有什么惊世骇俗之处,而在于这罪如此单调、如此匮乏,不具备任何实质的大胆与挑战而仅仅充满了腐朽的形式(*因为我们早已知道这男权和父权的宣言、这对女人的罪从未停止重复)。

下一幕里Alnesea完整的衣裙似乎暗示强奸没有完成,我和mq都觉得简直松了一口气。如此这般,当最终镜以Muzamil大步跑出村落为结局,才可算暗含希望。

(可能有过度解读之嫌,观影&讨论 with mq,她和我有很多不同看法)

2 ) 《你会在20岁时死去》结局改编

穆扎米尔20岁生日那天,圣人和村民们一早就到穆扎米尔家里准备来为他操作后事,母亲来到他的房间却发现没有人,而且床上没有任何睡过的痕迹。母亲害怕穆扎米尔死在了荒野里,尸体被野狼给叼走了,惊恐地跑出来向村民大喊:“穆扎米尔消失了。”于是,村民们便分散开来,四处寻找穆扎米尔。

而穆扎米尔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仍然在丽思的房间内,他看了看墙上的日历,确实是今天,但他没有死去,他打破了诅咒,他活过来了。丽思看他醒过来了,便对他说:“你没有死去,塞米会很高兴的,你的母亲也会很高兴的。快回去告诉她这个喜讯。”

穆扎米尔想到自己的母亲,那个可怜的女人,在父亲得知他会死去的那一年由于无法承受这样的结果,无法在惊恐的日子中绝望得活下去就毅然离开了。只剩下他的母亲,不离不弃,顽强得像一堵墙,为他赢得世界上的一个安全角落,默默陪伴,一声不语,接受这命运的“馈赠”。但她又何曾不因此而变得破碎,早在预言的那一日,母亲从此只穿黑色的衣服,从那一日起,便日夜为他守丧,她的世界里再无颜色。

穆扎米尔心疼自母亲,便往家里的方向飞奔而去,母亲,谢谢你的守护,从今日起,你便能脱下那一身黑,从此你的世界里将再有五彩斑斓,再有希望。

穆扎米尔飞奔到家,看到村民们都簇拥在自己的家中,知道大家都是来为自己的事情做准备。他兴高采烈地拨开村民直奔母亲。

“看,是穆扎米尔,他,他还活着。”一位村民惊恐大喊,他最先看到了穆扎米尔。

母亲一听也不由一惊,手上的杯子由于手的松弛瞬间掉在了地上,摔碎了两片。

“母亲,是我,我活下来了。”穆扎米尔跪在母亲面前哽咽地说。

母亲立刻扶起穆扎米尔,两人相拥而泣。

就在这时,圣人的其中一位追随者突然高喊:“这是亵渎真主的意旨!这是亵渎真主的意旨!”

另一位追随者紧接着说:“这是不祥之兆,违抗真主的意旨,会给整个村庄带来灾难!”

村民像被点醒了一样,从对穆扎米尔消失不见的惊恐,到见到穆扎米尔仍活着的喜悦,再到穆扎米尔竟然违抗真主的旨意恐给自己带来灾难的愤怒。便齐声高喊:“穆扎米尔必须死!”

“穆扎米尔必须死!”

“穆扎米尔必须死!”

情绪高昂,像当天的烈日。

穆扎米尔的母亲立刻把自己的孩子扯到自己的身后,眼睛像雄鹰一样盯着渐渐狂颠的村民。穆扎米尔则处于巨大的震惊当中缓不过来。

母亲开口了,她用比平时高八度的嗓门向圣人质询:“圣人,二十年前你说穆扎米尔会在今日死去,但是他活了下来,这难道不是奇迹吗?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圣人对于自己的预言被打破,恐自身的能力被质疑,在这众目睽睽之下,如果认为穆扎米尔活下来是好事,是福音,那么以后将不再有人相信真主,追随真主。真主将遭到质疑,这是他不能容忍的。于是他定了口气,与其是在回应穆扎米尔的母亲,倒不如说是在对村民发号施令:“穆扎米尔如果没有死去,那么将给村里带来灾难。”

母亲听到圣人的话,刚涌起的希望如同地上的杯子碎成两半,她知道一旦被圣人定性如此,穆扎米尔将不再有机会。于是她捡起地上碎成一半的杯子片,让穆扎米尔赶紧往后逃,穆扎米尔恍则惚地跑进屋里。

此刻的村民有了圣人的旨意便成团暴动,直径往屋内冲,穆扎米尔的母亲抢先一步挡在了门口,眼泪从眼睛里四散开来“我来为穆扎米尔赎罪,我来为穆扎米尔赎罪!求你们放过我可怜的儿子吧!”说完,便用手持的碎杯子片往自己的脖子上一抹,向后一倒把整个身体都镶嵌在门框里,让村民无法入内。

村民们先是一惊,静默里片刻。

“让我来。”人群中开出了一条路,第一位高喊穆扎米尔必须死的那位苦行僧带着一个火把从人群中走来,走到门前,便将火把往屋顶一甩,接着陆陆续续有人带着火把朝屋内仍了进去。

瞬间烧成了一片火海。

3 ) 你会在20岁时死去

第一次看苏丹电影,奇异的观感伴随视听回振。摄影极美,光线、尘埃、阴影,自然质朴,在音乐烘托之下,熨烫在斑驳的黄土地里,层叠幽深得迷人,延续千年之久的仪式在其中淌出血泪。好在影片有原始破败,宗教征服人性的一面,也有向上生长,意识觉醒冲破神性的一面。如果20岁还未死去,那一定要永远跑在光里。奇遇字幕组之前刚翻过一部苏丹纪录片叫《与树对谈》,几个导演想运营一家电影院都是犯罪的国家,可以拿来简单地了解一下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回头再看这部电影,能让它加分的地方很多,主要这还是一部完成度很不错的片子,特殊的文化背景赋予了这个青春成长的故事不一样的生命力。

4 ) 生命

首先拍摄这部影片的苏丹,是一个宗教信仰极为虔诚的国家,伊斯兰教可以说是他们的“国教”。 在这里,真主的话高于一切。 穆扎米尔出生时的“祈福”礼上,被告知这个“倒霉”的孩子只能活到二十岁,是“死亡之子”。 穆扎米尔的父亲无法接受,选择了逃避,离家出走。 母亲坚毅果敢,一直用心的抚养着孩子。但她也是一名虔诚的教徒,对真主的话坚信不疑。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墙上用来记录他生命的线一条又一条,距离他所谓的“末日”越来越近了… 赞(0)

5 ) 命运的变数在于自己的心

“我会在20岁时死去,是不是说,我生来就带有罪行?”

“我侍奉真主如此虔诚,真主会给予我祝福吗?”

“我的虔诚,是因为我仅仅想要赎罪吗?”

穆扎米尔从来没有想过改变,因为在他所在的地方——一个渺小的偏僻的贫穷的村子里,与开罗、巴黎、南非、柏林隔绝,与科学、法律、科技疏离,这里的孩子们不学数学,他们只需要去背诵古兰经,向神灵祷告并且祈求神灵的恩赐罢了。

“竞赛富庶,已使你们疏忽,直到你们去游坟地,你们将来就知道了,真的,你们将来就知道了,真的,假如你们有真知灼见,你们必定看到火狱。”

人类惧怕神,是惧怕神的惩罚;可是人类再如何去向神祈祷,都无法躲开神的惩罚——这就是宿命,不可更改的宿命。

那么,所有的祈祷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么,干净的纸,为什么比不过沾有墨迹的纸更洁白呢?

那么,为什么不信仰神灵的人,也可以同样平安喜乐呢?

苏莱曼叔叔常饮酒,在村里名声不好。可是他能弹吉他,会拍照,看过电影,游历过开罗、巴黎、南非、柏林,还会数学。虽然他常常喝着难喝的酒,可是他并没有受到神的惩罚。

他对穆扎米尔说:“我是你的话,我就沿着尼罗河走,它从这里流往埃及,然后汇进地中海到达欧洲。”

“如果我是你的话,如果有人过来对我说,你将会在20岁的时候死去,我发誓我会像个国王一样坐着,我会让大家帮我做所有事,食物、酒,女人,我会让他们把哈诺玛嫁给我,等到我20岁的时候,就跟他们吐吐舌头。”

穆扎米尔心里是有几分相信苏莱曼的。

他俯身贴在父亲的胸口,听着他起伏的胸膛,然后突然惊醒: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神明让他缺失了完整的生命,他的过去二十年囚禁在没有父爱的时光里。在那之前他把苏莱曼叔叔当做他的父亲,他缺席的父爱在苏莱曼的教导中得到了一丝补偿。

穆扎米尔对苏莱曼说:“我父亲回来了,这是我第一次见他。”苏莱曼告诉他的是:“欢迎回来。”可是后面便用分小麦的问题来告诉他,这个人不值得去爱,因为人不应该因为身份去区别对待,而是要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穆扎米尔意识到父亲并不爱他,哪怕他虔诚地向神明祷告。

穆扎米尔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被禁锢在诅咒中每日哀伤。爱他的母亲没精打采地安排着他“注定悲哀”的命运,为他准备后事,爱他的娜依玛嫁给了她不爱的男人,他爱的父亲在他重要的青春里缺席……

他终于扎进了尼罗河,向荒谬的命运发泄。他本该不害怕的,他不该拒绝娜依玛的请求,他不该不去为娜依玛争取。可是他做了什么呢?他只是问娜依玛:“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囚禁在我这里?”

他终于意识到,他也该问问自己:“你为什么要把我囚禁在神明那里?”

他以为不爱他的父亲,还是在尼罗河畔救了他。他以为爱他的神明,却指使他的信徒要埋葬他。他终于打算要破除神明的禁忌,听从苏莱曼叔叔的话,去做一些错误的事情。

这才是合理的——他犯了罪,所以受罚,而不该是他无罪,却受罚。

可是这个世界的运行逻辑,就是合理的荒谬。他犯了“罪”,却从此重生。

既然如此,那么,所有的祈祷又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真的去改变自己呢。

习惯悲伤的母亲

总的来说,这篇影片对于固守宗教而拒绝进步的思想做出了一定的批判。

影片的最后有这样的话:“献给苏丹革命的受害者们。”

而苏莱曼也有这样的台词:“我曾经四处旅行,给街上的行人拍照,支持政府的人,反对政府的人,战争,党派,喀士穆女孩们,还有欧洲女孩们。”

多多少少,穆扎米尔也是关于苏丹以及非洲的一个影射。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迟钝的非洲终于在战争的打击下缓缓地开始了宗教的文艺复兴。我们看到落后的、贫穷的、保守的非洲,在迷信与科学之间,在教条和法律之间艰难地前进着。

正如电影最后醒悟过来的穆扎米尔,在甩掉了自己心上的枷锁之后,追赶象征着自由和进步的货车。

命运的变数,不就是在自己吗?所以,谁又能预言苏丹革命的失败呢?

6 ) 《你会在20岁时死去》一部苏丹反战电影|隐喻苏丹内战20年

这部《你会在20岁时死去》豆瓣看过人数不到2500。获得了2019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导演是苏丹人Amjad Abu Alala,让我们从这位苏丹电影人的角度来看苏丹20年内战(1985-2005)。

电影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男孩,出生在极度虔诚的苏丹伊斯兰教农村,他被伊斯兰教领袖预言将会在20岁时死去,因此他在周围人的怜悯、欺凌、母亲的过度保护、父亲的抛弃下跌跌撞撞走向那预言将要发生之日,没有朋友,不敢争取心爱的女孩,特长是背诵两种《古兰经》。直到快20岁被一个游历过欧亚非的摄像老伯启智,也因为发现自己20岁那天并没有死,而激动喜悦用尽力气奔跑追逐在运棉卡车的漫天沙尘里……

这个电影属于电影故事本身比较老套,但是放入苏丹国家近代概况会后劲很足的作品。尤其现在苏丹武装冲突再起,漫溢效果未知的国际情势之下。

代入苏丹国家近代史来对这个电影文本进行解读。1899年苏丹成为英国和埃及的共管国,1956年宣布独立,1969年发生军事政变成为苏丹民主共和国,1985年达哈卜军事政变改国名苏丹共和国,1989年巴希尔军事政变,任总统,在全国范围实行伊斯兰法,以《古兰经》和《圣训》作为方方面面的准则,当时南方部分省份也就是现在南苏丹国一直对抗、反对,南北苏丹因此陷入长达20年的内战。2005年双方在美国和东非政府组织参与下,在内罗毕签署《全面和平协议》,至此,长达20年之久的苏丹内战宣告结束。6年过渡期之后,南苏丹共和国于2011年成立并获得苏丹承认。

如果把男主比喻成内战的苏丹共和国,他20年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欺凌、内向、无力和孤立更像是导演阿姆贾德对于身陷内战祖国的同情。诸如古兰经训练、同学的一次次霸凌、与唐氏患儿为友、懦弱不敢追求爱情,则是在拟人化这个国家的处境:1989年巴希尔上台解散议会、内阁以及地方政府、取缔一切政党、停止一切非官方新闻机构的活动,实行伊斯兰法,以《古兰经》和《圣训》作为制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针和政策的准则。

编剧如此拟人的写法固然很精妙,能让简单的情节变得涵义隽永,但也不得不说是一把普通电影制作者很难玩好的双刃剑,因为剥离真实历史事件的拍法对观看者要求就提高了,很难保证观众对苏丹历史的知晓程度。

除去剧本和电影文本的解读,电影的视觉呢?有蛮漂亮的构图和灯光,内心外化的超现实手法运用的也还算融合,最好看的是颜色,黄色基调上的白、红、黑,给我留下了很统一的观感。

还记得男孩在电影结尾追随棉花卡车奔跑吗?苏丹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农业,农业人口占全国的80%,棉花、花生、芝麻都是它们的经济作物供出口,而且苏丹的长绒棉产量世界第二。虽然是开放性的结尾我们不知道男主是否在喘息奔跑之后会否死掉,但是用这个镜头寓意苏丹追求经济的发展是来自导演的美好祝愿。

希望苏丹局势早日稳定,希望不会有更多的漫溢效应发生,更希望世界和平。

现在的每一天都要开心哦~

短评

剧情简介吸引我,拍得感觉有点神...

6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

70/100。电影的主题是很有倾向性的,对于一个生来就被认定为带着“诅咒”的人来说,面对整个世界的挣扎和摆脱是那么艰难而又痛苦,在走出阴霾之后又是那么不知所措。可是整个故事的构建却犯了第三世界国家拍电影的通病,你一不拍就啥也拍不出来,一拍就要整一些别人完全不了解的“宗教氛围”“宿命定论”“神秘主义”,看起来一股子高级的模样,其实完全就是给原本不错的故事拖后腿。此片不仅在这个方面做的太过,引入的那个“外人”的角色也很毫无头绪地莫名其妙,再加上大段大段沉闷的凝视段落和冥想瞬间,简直让今天本就身体不适的我雪上加霜。看电影的人固然会对陌生的环境表露出好奇,但这种好奇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在的,你一旦把这种“陌生”做的太过了,那就不是好奇了,是讨厌。

8分钟前
  • 豆友39600184
  • 还行

@IFFR 三星半 电影在相依尼罗河的落后村庄中打造了与现代经验相悖的古世纪,让主角面对二十岁死去的预言。少年在宿命的围困中被死亡趋使得毛骨悚然,又被诱惑地想要更多生命的意义。摄影和配乐都极美,作为处女作,影院观感体验好得想打四星,但还是有不少硬伤,父亲的离去和归来都被弱化了,苏莱曼亦师亦父的角色又有点常见。梦里母亲抱着他的尸体的画面刻意模仿圣母哀悼圣子,突然打破了电影由古兰经、先知和宣礼营造的伊斯兰氛围。

9分钟前
  • Dear deer
  • 还行

奇遇字幕组之前刚翻过一部苏丹纪录片叫《与树对谈》,几个导演想运营一家电影院都是犯罪的国家,可以拿来简单地了解一下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回头再看这部电影,能让它加分的地方很多,主要这还是一部完成度很不错的片子,特殊的文化背景赋予了这个青春成长的故事不一样的生命力。宗教背景让这个故事的设定意味深长,男孩在20岁的那天,有人突然替他死去,而他仿佛走上了那个人的人生。

1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抛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命题,若命数已定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呢? @BIFF24th

15分钟前
  • yukicheung
  • 推荐

虔诚信仰陡然变出一条倒数计时的绝路,简直不知从何怨怼。从出生起就被敲定的命数,也许该活得更恣意更烂漫才好,结果大家都在防备睡美人碰到纺锤尖似的,那种憋屈郁闷,但凡被点破些许,日子都更不是滋味。觉醒与成长扭成一股痛苦、压抑、怯懦的混合物,到最后,该犯的错犯得如此潦草,拳打棉花一般,在同类故事中就不算上乘了。但摄影真好,天苍苍地茫茫的,尘与土都好看。三星半。#桃花岛观影团#

17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之前看过一句话,阿拉伯世界的人民拼命想把哈吉布脱掉,而西方又拼命让他们把哈吉布戴上。

22分钟前
  • dddddd
  • 推荐

#BIFF 威尼斯最佳处女作。墨点让白纸更白,向死而生的苏丹男孩经过一段被预言囚禁的生活在20岁时才重生。

27分钟前
  • btr
  • 推荐

死亡之所以成为「电影」永恒探索的母题,正因为「向死而生」是降临并笼罩所有人一生的宿命。人的信仰在原始宗教文化语境里「难产」的根源往往在于,形而上的「精神之父」非但没有承担起启蒙和指引的责任,那些以「先知」之名的预言反倒给信徒们认知自我和了解世界制造了一层又一层的障碍。倘若「真主」的旨意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命中注定,那么「你会在20岁时有所改变」才是《你会在20岁时死去》的真正注解。但这部作品其实不仅仅在见证一位苏丹少年的成长,同时也在聚焦苏丹革命运动的牺牲者和受难者。一份得到「真主」应许了的「赐福」最终没有按时到来,死亡在这片沃土之上或许真的成了一个无法打破的诅咒。

30分钟前
  • Muto
  • 推荐

天堂电影院式由电影拯救的人生,亦电影人美好念想;渴望传递并承载更为开放自由的现代思想观念,但“由预言决定命运”必有不同的解读,可视为挑战人生命运的社会变化,或看作浸入骨髓严肃性信仰的忠诚

34分钟前
  • [Deleted]
  • 还行

可能是一部存在的意义大于内容的电影。阳光下不同的土地不同的信仰生长出不同的文化与人,但同样对于命运的解读让我们心怀敬畏。

36分钟前
  • 荆棘
  • 推荐

第一次看苏丹电影,奇异的观感伴随视听回振。摄影极美,光线、尘埃、阴影,自然质朴,在音乐烘托之下,熨烫在斑驳的黄土地里,层叠幽深得迷人,延续千年之久的仪式在其中淌出血泪。好在影片有原始破败,宗教征服人性的一面,也有向上生长,意识觉醒冲破神性的一面。如果20岁还未死去,那一定要永远跑在光里。

37分钟前
  • 辣手玫瑰陆1萍
  • 推荐

向死而生的男孩。新人导演拍得暮气沉沉啊,感觉后半段已经垮掉了...

3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大运牌汽车亮眼

42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夫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神,也只是为民服务。中国人供奉的神,都是由我们臆想能赐福于我们的神。如果不能,人定胜天,要你这个神何用。片中真主说男主20岁会死,男主的20岁就活在真主的阴影之下。父亲离开了他,所爱的女人嫁作他人妇,没有朋友。只有诚心颂念古兰经,渴求真主保佑。活在一个封闭的世界,日复一日。命运需要抗争,成长需要犯错,坐以待毙就是死,有可能不到20岁你就死了。

44分钟前
  • 梅花野老
  • 还行

7.0题材很吸引人。刻画的太淡了。

48分钟前
  • 大象姐姐KK
  • 还行

不要接受所谓“宗教领袖”的所谓“预言”或“诅咒”!

51分钟前
  • 深情的艾老师
  • 还行

非常棒,感人至深

52分钟前
  • 文休
  • 力荐

预知了结局的旅途,充满了发现的人生。

54分钟前
  • 果樹
  • 推荐

看着表盘上的指针周而复始的转动,我们都知道,死亡的接近。可祂的脚步声太轻,轻到令我们还以为能错下去,周而复始的错下去。

5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