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看过《扬名立万》再看《广播时间》的观众,或者先看《广播时间》再看《扬名立万》的观众,定然感受到两部电影的巨大差距。还不只是原创与模仿间的距离,更加暴露出创作者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殊异。《广播时间》以制作一部广播剧为思路,展现广播台工作人员台前幕后的身影,让人爆笑又温暖人心。《扬名立万》的思路与此类似,以剧本创作为起点,引向一起社会血案的侦破。
在某种程度上,两部电影都对影视行业的弊病进行了揭露与反思。但在对人的呈现上,两者又是多么的不同。《扬名立万》里的人际关系只有勾心斗角,人无不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博取生存权利。他们像身处在一片丛林或战场,人人自危,活着才算硬道理。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中国式人情世界,吹牛逼和溜须拍马相得益彰,围绕着话语权的争斗暴露出影视行业各色人等的丑陋嘴脸。
《广播时间》里虽然也涉及利益侵害,比如手握权势的人以牺牲弱者利益来最大化自我的价值。但更多时候,它讲述的是怎样把广播剧这件简单的事情齐心做好的故事。简单从来不会真正的简单,计划也很好能赶上变化,创作不是作者的一锤定音,必然接受演员、指导、老板等的修正。在乱象中,仍有人想尽一切办法,协调各方利益,将事情做成。最终,此机制将被质疑,受到损害的弱者将得到弥补,大圆满结局来临。
日本影视剧的一个核心主题便是对弱者的关怀。它们从不惧于讲述“坏人”的故事,但这种坏从不会是绝对的:一个人走向恶往往受制于现实无奈的因素,将这层缘由揭示出来,也就成为了对社会现状的描摹。那是一种主动关怀弱者的姿态,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齐心努力着。这不正是日影感动我们,让我们获得治愈力的原因吗?完全称得上日影立于不败之地的神奇魔法。
这很难被模仿,因为对人生和生活的观念深深地嵌在民族的情感结构中。从《盗钥匙的方法》到《人潮汹涌》,从《广播时间》到《扬名立万》(虽然并非改编),都能展现出这种困境。不必奢谈立意内核,即便是模仿个大概,也很难让人满意。到底是怎么了?中国的电影人真的这么不堪吗?连“依样画葫芦”都不会。恐怕还得回到文化语境,正如《广播时间》和《扬名立万》比对揭示出的,两国有着不同的影视创作环境。
中国影视业,恐怕很少有一起把事情做好的氛围。照章办事,完成了事,“差不多”精神永续存在。还有一点是中国电影人缺乏对人性深刻的认知和挖掘。往往喜欢把人物脸谱化,非黑即白,妄图在极大的人性反差中激荡观众情绪,让他们发笑或落泪。好像观众不表现出极端化的情绪反应,电影就是不好的。这说明了创作者只懂得拿教科书上的套路作文章,而不亲身考察社会人伦状貌。这样可还能拍出好电影?
日本有这么一位导演,虽然不如北野武、是枝裕和、山田洋次等现役大家的名气那么煊赫,但在日本影坛却极具风格化和辨识度,他的大多数作品几乎一眼就能认出出自其手。纷繁的人物、密集的对话、略显浮夸的表演、既局限又富于变换的空间、对于长镜头与多线叙事的极致追求。集这些特征于一身,想必他的名字已然呼之欲出。没错,这位导演正是被称为「平成喜剧之王」的三谷幸喜。
当然,若是较为资深的日剧影迷一定不会对三谷导演陌生,富士电视台的经典推理剧《古畑任三郎》就是由他编写的。三谷幸喜除了电影、电视节目、广播剧、舞台剧编导之外,还是位侦探小说作者,足可谓多才多艺。但他最重要的身份之一,便是一位狂热的电影迷。惟其如此,才能将电影打造成他的迷影舞台,大胆模糊电影与舞台的界限,用作品指涉人生,彰显自身对于电影与戏剧的情怀,构建出风格独特的「三谷幸喜式」喜剧。
三谷幸喜擅长群像电影,有着相当出色的场面调度以及驾驭故事和人物的能力,这种风格在讲述迎接新年前两个小时内解决酒店住客和工作人员麻烦的《有顶天酒店》和讲述飞机延误期间解决机场候机楼乘客和服务人员烦恼的《大空港2013》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甚至他还在奇幻题材的《了不起的亡灵》与古装题材的《清须会议》里尝试了群戏,也都获得了不俗的口碑。
不过,最能体现三谷导演情怀之原点的当属《爆肚风云》与《魔幻时刻》两片。虽然这两部作品中的角色和线索数量并不如其他作品那么多,然而个人认为与单纯的狂欢化喜剧相比,三谷幸喜在其中注入了更多对广播剧、舞台剧和电影本身的迷恋,以及大量的自我指涉,让人在观赏之余对相关的行业有了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认识。
比如《魔幻时刻》(影评参见《魔幻时刻》: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它的主线貌似是一个黑帮内部纠纷的喜剧故事,实则讲述了电影幕后制作的过程、演员应当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并且传达了三谷幸喜对电影黄金年代的怀旧,以及对幕后工作人员的深情致敬。
而《爆肚风云》则更加纯粹。这部作品是三谷幸喜的电影处女作,日文原名叫《广播时间》,朴素直白。而「爆肚风云」这个译名来自港版,「爆肚」非是指京津地区的风味小吃,在粤语中该词有「事先没有准备,临时现编急就」的意思,与影片讲述的故事倒也十分贴切。本片的格局不如《魔幻时刻》那么大,而是仅仅局限在单一封闭的广播电台直播间里,因而叙事空间和调度设计都比较有限。
但即便如此,三谷幸喜仍然做到了「螺蛳壳里做道场」。他选取了幕前听众平时无法亲眼看到的广播剧直播间作为故事发生地,编剧、项目负责人、制片人、导播、声优、经纪人、录音师、声效师等等工作人员粉墨登场,每个人围绕各自的不同立场不断改变剧本,从而使一出广播剧产生了不断起伏、反转的发展走势,令单一空间下的情节和表演富于层次感。在展示了广播剧制作过程的同时,亦满足了观众窥探幕后隐私的心理。
家庭主妇铃木美弥子参加电台举办的广播剧征选大赛,剧本最终获奖并有幸被录用进行现场演播。不料饰演女主角的声优千本信子耍大牌,执意要改动女主角的名字。男主角的声优看不惯她的作派,赌气也要改名字。眼看着午夜将近,直播在即,制片人牛岛只得一一满足,甚至找来别的节目的编剧修改故事背景。几经周折之后,一出原本发生在日本热海的主妇与渔夫的纯爱故事,竟然变成了发生在美国芝加哥的女律师与飞行员的狗血剧。其间自然是非不断、笑料百出。好在导播急中生智,最终既使得广播剧顺利播出,又基本满足了所有人的心愿,可谓皆大欢喜。
为什么说《爆肚风云》带有强烈的自我指涉特征?三谷幸喜曾担任过广播剧编导,对电台节目组内部的各种日常工作了如指掌,必定遇到过许多幕后事件,比如要迁就大牌演员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影片中铃木美弥子由于剧本被改得面目全非,忍无可忍之下作出了一点过激举动,制片人牛岛在劝说她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不管这节目有多烂,也是由我负责制作的,我不能逃避责任。这不是自我满足与否的问题,妥协再妥协,我们必须放弃自我,才能使节目得以完成。但我们也一直抱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总有一天,我们要制作出能使我们问心无愧的作品,将毫无妥协的作品奉献给听众。」我们可以将这段话看作三谷导演的心灵独白,很多时候节目编导或者制作人的确身不由己,面对大牌演员或者赞助商势必低头妥协,可要是内心没有对完美节目的执着追求,也是不可能制作出优秀作品的。
同时,我们可以在影片中体悟到三谷幸喜对广播节目的那份热爱。制作人的协调能力、导播的应变能力、声优演员驾驭角色的能力、乃至声效师惟妙惟肖模拟各种声音的才能,都是他极力褒扬的对象。这与他日后在《魔幻时刻》里传达的情怀是一致的。
《爆肚风云》既是三谷幸喜的处女作,也是其固有风格初现的滥觞。群像元素、某个意外事件而导致的连锁反应、特定时间内解决特定危机、描摹舞台化的人生百态等标签式特征都是从这部作品开始慢慢发酵的。而在这背后,是三谷导演对传统戏剧的深深敬仰,令观众充分感受到了真实性工作与戏剧性表演的模糊界限,以及那种回归古典戏剧的别样质感。
♑
①
日本优秀编剧数不胜数,大师当然也辈出,要论「国民编剧」的名号,我认为还是首推三谷幸喜。
与其说是编而优则导,不如说是实在受不了自己的宝贝剧本被阿猫阿狗拿去糟蹋,三谷幸喜就是平成年代的比利·怀尔德。
区别倒也有的,比起怀尔德,他要少一点尖酸伶俐,多几分温厚绵长。
②
开头一个长镜头,干了两件事,第一,大家和和气气地彩排完,一切有条不紊,好,现在你知道这一切过一会儿都要哗啦哗啦垮掉;第二,镜头像针线般在小小的演播室里穿引来去,各色人物自个儿的性格厚度以及相互的关系,不动声色也就罗织起来了。
说是导演处女作,明明三谷幸喜拍起群戏来,那么游刃有余。
后来又有近乎精神姊妹篇的《笑之大学》,都是舞台感十足的封闭空间,都是编剧视角的无限改剧本,正相反,这回他从头到尾只讲两个人的相爱相杀。
③
原创剧本作家,身为业余人士的家庭主妇铃木小姐的遭遇堪称惨无人道,
从跋扈的过气女明星,到油滑虚伪的制片人,到完全马仔级别的音效助手,任谁都能给她的剧本来上几刀,一个闷骚主妇的婚外恋幻想,一路从日本柏青哥店飘移到纽约到芝加哥,律师、黑帮、飞行员、宇航员......
后来她完全绝望了,「随便你们怎么改吧!只要别署上我的名字!」
不行。
道行不上千年的编剧,写不来这种血泪控诉。
④
倒是很适合当做团队建设素材,完美的反面教材。让部门员工周末认真观看,每人写上八百字观后感。
⑤
换我是那个卡车司机,清风明月的夜晚听上这么一出不知所云错漏百出的广播剧,必定恶向胆边生,分分钟驱车撞击广播台,与这丧尽天良的剧组同归于尽。
没成想面向凶恶的司机一跃而下,竟倒地痛哭流涕——「谢谢你们,竟然制作了这么优秀的广播剧!」
你看看你看看,世道就是这么变坏的!
20190524
“你还是搞不清楚!你以为我们每次听到自己的名字都会很高兴吗?不只是你,有时候我也不想让念出自己的名字。因为,那意味着责任,不管这节目多烂,也是我制作的,不能逃避责任!这不是自我满足与否的问题...妥协再妥协...我们必须放弃自我,才能使节目完成!但是,听我说,我们也一直抱一个信念,那就是,总有一天,我们要制作出能使我们自己问心无愧的作品,将毫无妥协的作品奉献给听众!但是这次,还不到时候,事已至此,不管你说什么,也会使用你的名字,因为这是你的作品,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因为这段台词来看这部电影。
真实而又夸张的将每天发生在你身上的事呈现给你看。
在你的工作里,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他们大都在你意料之外,而你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解决他们,有时甚至不择手段。所谓的尊严,在结果面前不值一提。
老板从不听你解释,他并不在乎你遇到的挑战究竟有多难,他只看结果。你的合作方从不听你的苦衷,他并不觉得自己的要求是无理取闹,他只提出诉求而你必须令他满意。长期在这样环境下生活的你,为了省力,不再追求所谓的对错好坏,完成就是最大的胜利。
而理想化的结尾,希望能唤醒你心底对职业所抱有的最初理想,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制作出能是我们自己问心无愧的作品,将毫无妥协的作品奉献给听众”。
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Morning、@西北化为乌有、@凸凸凸噗、@Leo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五天,我是本场主持人,接下来讨论的电影是日本影片《广播时间》,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Leo
2星,可能是我太严肃了,作为一部喜剧它不仅没让我感到快乐,相反倒是让我觉得浑身不舒服。大部分喜剧的点都是要让主妇编剧来让步,不断修改剧本,某种程度上对我而言这是种霸凌,翻来覆去到最后,似乎是所有人来努力让剧本里的男女主重逢,说到底这到底是满足了主妇的愿望,还是说工作人员做出一番成果来表示自己的确有所谓的职业精神?我觉得怪虚伪的,为啥要给2星啊,我应该给它一个大大的。
场刊嘉宾西北化为乌有
3星,小空间里高水准的职业群戏,哪怕是戏剧改编,在镜头调度上依然保持很高水准。但我还是会认为在主题表达上稍显自相矛盾使人无法完全达到共情。
场刊嘉宾凸凸凸噗
3星,三谷幸喜的特别在于明明是一件辛酸的事讲起来却趣味纷呈,最后还能挖掘出不算非常鸡汤的温柔,虽然这温柔多半与日式的职人精神有关。群戏的铺展和剧情的推进,都很赞,处女作已经成熟地展现他的专长了。
场刊嘉宾Morning
3星,三谷幸喜是我很喜欢的导演,他的情节通俗又有趣味,并且对角色有照拂之情,这部广播时间改戏的过程是一个相当真实的过程,现实中我很讨厌这样的演员,但看这部戏我可以感受到他的那种温柔,对这样的人给出了自己的理解。这部电影几乎奠定了他以后电影的基调,我觉得他拍的不是具体的职场,只是一个容纳群像的环境。另外就是我觉得文本型的导演通常在影像方面都稍微欠缺,但三谷幸喜的镜头一直都使用的很好,比如最动人的还是那个美弥子在广播间内的顶拍镜头,既对,又有感情,这也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好导演的原因。
第一个话题是关于“作戏”,这部电影观看中我想到了《摄影机不要停!》,剧作本身是依靠强大的戏剧张力、戏剧矛盾建立起来的,而剧情内部也是一群人在作戏,这种嵌套关系本身很有意思,可以谈谈你对此的感受。
场刊嘉宾Morning
因为是广播剧的形式,重点在对白的编写和演员语调语气的部分,外加表情的不同,我没有像其它的戏中戏那么沉浸,完全就是在看剧本和演员的专业表现。
场刊嘉宾西北化为乌有
对,我第一个想到的也是《摄影机不要停》,首先是类似的戏中戏的结构,其次是主题上的相似。
场刊嘉宾Leo
这种嵌套关系指的是什么呀?
主持人子夜无人
简单来说是戏中戏,另外一层是,广播剧直播本身是靠戏剧矛盾推动的,这部电影又是建立在这个戏剧矛盾上。
场刊嘉宾西北化为乌有
然后,关于戏中戏,我比较喜欢《广播时间》中的一个点是,设置了大货车司机这样一个戏外角色,作为对“作戏”故事线的一个补充,喜剧效果非常好。
场刊嘉宾Leo
我觉得算是比较有趣吧,我对戏中戏没有什么明显的倾向,只要是在叙事逻辑之内就好,不要像《谁能带我回家》那种的,那么做作就好。对不起,脑子里没有别的戏中戏了,只能拉踩那部了。
场刊嘉宾西北化为乌有
笑死。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笑死,《谁能带我回家》已经公认后半段是演的了吗?
那沿着上面,这里有一个引申话题是,关于电影中这个广播剧本,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真的关注过它的剧情发展,也就是说这个剧本经历的各种人为改变,大家是否觉得有在遵循逻辑发展还是只是为了戏剧效果而不断变化?以及这个被多重异变后的剧本,它本身还是否是一个好剧本?可以说一下对这方面的看法。
简单来说就是,这个剧本被改来改去的走向是合理的吗,你觉得它最后还是个好剧本吗?
场刊嘉宾西北化为乌有
当然不是好剧本。这就是我说的矛盾点,后半段最精彩的广播过程里,剧中的工作人员在拼尽全力地以最好的效果呈现一个被改得稀巴烂的离谱爱情故事,而这种改剧本在前半段其实是以讽刺的基调呈现的,本来原作者用来抒发真情实感的作品被各种玩弄颠覆变成最后那个样子,而所有人最后都貌似心安理得地接受这种颠覆,这一点让我无法完全共情。
但是好像也可以解释为,广播剧的工作人员只是为了把剧本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现,和剧本本身的好坏无关,《摄影机不要停》也是在说这个。
场刊嘉宾Morning
我觉得重点是写这个改变的过程,各种原因,各种心态,结果没那么重要,因为关于剧本是否好坏的,导演最后也通过其它角色给与了一个“答案”。
场刊嘉宾Leo
我觉得改剧本这个行为是合理的,但是不凑巧的是这个剧本的每次改变都不是细微的调整,而是会导致连锁反应的,这个连锁反应使得剧本的核心也开始偏移,导致这个剧本沦为服务男女演员的样板戏,完全丧失掉原作者的用意。
主持人子夜无人
主要是他们的改动不是为了让它更好,而是出于自己的私心。
场刊嘉宾Leo
对,两个坏逼。
那第二个话题是关于“写人”,电影中围绕广播剧的主体事件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你觉得他们总体而言是基于功能性、工具性被创造的,还是的确可以算作有血有肉的人物?谈一谈本片的人物塑造即可,如果可以,最好聚焦个别人物展开来讲。
场刊嘉宾西北化为乌有
整体上人物还是鲜活的,这也是剧本的出彩之处,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纯粹的功能性人物。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那位老年拟音师,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但是兼具喜剧性和情感输出。
场刊嘉宾Leo
我觉得没有一个人物是真正有血有肉的,主妇是傀儡,其他所有人都是工具,尤其是制作人最后一番侃侃而谈,既然宣言了要做出问心无愧的作品,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妥协,甚至还指摘他人满足自我逃避责任的。回头看承诺不改的是他,后来答应一直改的也是他,我不管什么苦衷,我就觉得他这个人不行。最后货车司机感谢他们风险出了一出好戏的时候,他又开始沾沾自喜找补剧情bug,好像功劳都是他们的,主妇倒是隐去了姓名。
场刊嘉宾西北化为乌有
我不太同意,这种反讽确实是很强烈的,但是并不代表人物就都是扁平的,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而不是纯粹为了推进剧情而存在。
场刊嘉宾Leo
我不是说人物扁平,我是觉得只要是这样的人物都爱这么写,有些模式化了。特点当然有特点,我现在各种人物都还能对上,就是少了点儿什么,觉得他们都是电影里的角色不是现实中的人。
场刊嘉宾西北化为乌有
在如此高度集中的场景和快节奏、强戏剧冲突里,我认为能做到这样已经很厉害了。
场刊嘉宾Leo
我承认是厉害的,就是可能我要求太高了。
场刊嘉宾西北化为乌有
模式化的问题,我也同意,但是可能很多类似强情节的作品连这点都做不到。
第三个话题其实是,我认为这部电影最后的落点其实是在于“职业成就感”的,而这里“成就感”的达成是因为观众满足了,可是作为原作者的女主,她的“作者性”是不断被剥夺的过程,你认为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场刊嘉宾Morning
以长远意义来说,女主因此真正踏上了这个职业。这个电影展示的不是职业本身最基础的事情,要做什么该做什么,恰恰就是不同的成就感的体现。
场刊嘉宾Leo
我觉得最后货车司机来说这是一出好戏,像极了被喂屎还说好吃的中国观众。
主持人子夜无人
哈哈哈哈哈,冯小刚的“垃圾观众”吗?
场刊嘉宾西北化为乌有
标题有了。但是那个也挺反讽的,反正是在讽刺和感动“职业精神”之间存在矛盾。
最后大家可以想一想,有没有哪些电影让你感觉到对某一个职业、行业的描写是印象深刻的?作为结束的一个推荐。
场刊嘉宾西北化为乌有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不太有正剧范的,彭浩翔的《买凶拍人》,它拍的是承载影迷情怀的杀手。
场刊嘉宾Leo
《0.5毫米》里面安藤樱饰演的老人护理师(我也不知道这个职业是不是这么叫的),咋推荐呢,我甚至都不知道到底是安藤樱的演技,还是这个职业所要面对的现实现状让我对这个职业以及这部电影印象特别深刻。
场刊嘉宾西北化为乌有
其实我觉得,这种具体的职业题材,最重要的就是呈现出来对职业的热爱吧,在此基础上的展示专业性才更有说服力。
#FIFF21#DAY5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哈哈哈,“在夏威夷上空的外太空!”三谷幸喜您从来就没有让我失望过~
鸡血推荐!!!!!!!!!!!!!!!!!!!!!!!!!!!!!!!!!!
娃~疯~了~!
1.《广播时间》是三谷幸喜的导演处女作。2.目前看过的三谷幸喜作品都是群戏。一群人因一件/些事情关联在一起,进而带动后续剧情的发展。3.因出演《家族之苦》系列大儿子而逐渐被我熟识的西村雅彦豆瓣影人条目显示最常合作的影人就是三谷幸喜;4.因《白色巨塔》而记住的唐泽寿明原来在《有顶天酒店》(觉得国会议员的角色也适合他,结果他却演了个有些许秃头的社长)之前就跟三谷幸喜合作过了;5.我的天,那个司机竟然是渡边谦扮演的!观影过程中没认出来,看片尾字幕才发现!6.…我有时也希望自己的名字被剔除,没那样做是因为我还有责任,再烂的节目都是我自己做的,我不能逃避。满意的作品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妥协再妥协,失去了自己才能做出作品。可是你听好,我坚信着,总有一天还是能完成好作品,让所有参与的人,让所有听众都满意的作品。…→难。
三谷幸喜的本子脱胎于舞台,而广播剧又是另一个“戏中戏”的舞台。幕后的混乱与广播剧的谢幕形成捧腹的反差,亦能够讽刺电视台和演艺圈,尤其是调侃制片、大明星对剧本的指手画脚所带来的“墨菲定律”和“滚雪球效应”的连锁反映,有许多爆笑的片段。
三谷幸喜,日本当今最伟大的编剧,毋庸置疑,是替观众着想写故事的人。这一部电影是由其本人的话剧作品改编而来,承接了他一直以来舞台剧风格强烈,叙事快节奏,台词量大,单一场面镜头调度复杂等特点,悲喜交加,略带荒诞夸张的调侃,刚刚好,突然间觉得有了像山田洋次国民导演那般的慧根,大赞。
7.一出“三一律”室内剧,影片开场以流畅的调度捕捉激昂的表演组合成一镜到底,这也奠定了全片的影像风格,长镜头摇移配单镜头快剪。|三古幸喜有着明确的剧作法结构,人物上也是专门描绘少见的群体/职业,丰富群像不唯单人。本片的冲突层面上基本处在个人层面,内外也仅仅是一些台词带过而已,因此剧作难度上也显得颇为简单。不过呢,对于创作难的诙谐袒露,冲突点的细致把握,神经喜剧般的对白节奏,从头至尾都紧紧的抓人注意力,结尾还能升华一下职业素养并展现社会百态,可喜可贺。
三谷幸喜的剧本真的是让我五体投地,在有限的空间和一部电影的时间内,那么多的人物,居然每一个都塑造得有血有肉,让人印象深刻。当然复杂度比不上后来的《有顶天酒店》,多条故事线互相呼应。但塑造群像的能力,已经炉火纯青。想不到一本正经的渡边谦居然演过这么二逼的角色,哈哈哈。
真的不是古畑任三郎之出狱再就业吗……做烟花竟然看哭了……
论媒体直播工作的业务素养。以监督的工作流为线索穿插高效地点出各角色迥异个性,画面中角色密集、表演自然松弛,搭得非常好。戏里真实的紧迫、失控显示出戏外的精彩控场。媒体的生存、受众口味、作者权益都谈到了,包括找音效的情节也有其含义,幽默元素始终适时地柔化这种凝重。出色的处女作。
几无废料,完美群像,完美节奏,完美调度,制造意外,解决问题,再制造意外,再解决……一直绷到结尾;三谷幸喜从一上来,就证明了自己的喜剧天赋,调度天赋,剧本天赋,长镜头什么的,对他来说,就是小儿科。
这电影从一开始就舞台感十足,片尾一看果然有同名话剧上演。全片大部分时间所有人都在讲废话,但是这些废话却把剧情一步步推进,三谷幸喜真牛逼!p.s. 唐泽寿明还是这两年更好看点呢!
电影业的缩影,道尽各行电影从业者的心声:热爱、激情、无奈、冷漠、残酷…这也许是理想和现实落差最大的行业了,却也是能让你离梦想和奇迹最近的地方,各种冷暖,难以自拔。三谷幸喜从编剧转导演的处女作,《奇迹餐厅》原班人马,同为关于电影的电影,比《魔幻时刻》要更为一气呵成。
开场是交错走位的三谷幸喜招牌长镜。他擅长在极端环境集中矛盾,这次用一个事故频发的广播剧直播,形象再现了演员因私欲不断干涉剧本、制片方在淫威下不断退让、而弱势编剧只能不断妥协以致作品面目全非的过程。 最近连看音效师题材,本片音效论点“ 别太依赖机器,别摒弃手工,别千篇一律 ”。
说起来,跟日后的「笑の大学」异曲同工,限定的场景和人物但是由于剧本的变化而产生了戏剧性的起伏和冲突。三谷的个人风格非常明显,对时代感的钟情以及对剧本地位的强调是毫无疑问的。总的来说还是正统的路线,走向和结局都不出人意料,但厉害就厉害在从演员的眼睛里就能看到一个异常严肃认真的编剧。
和《摄影机不要停》异曲同工。大部分时候都乱糟糟替他们心累最后还是被治愈了,是真的,一个作品哪怕出再多状况连作者本人都觉得烂得没眼看,只要付出了努力,也总是会有人喜欢的,so, just do it.(下次也想像唐泽寿明那样把毛衣搭身上)
几招鲜,吃遍天。
老爺爺做那個煙花的音效真是笑死我了
唐泽寿明你帅毙了!!戳中笑点!
①时过十载,这个广播业的闹剧完全可以类比于现今的电影业。②三谷幸喜从一个成熟的编剧到一个“年轻”导演的转变,群戏之精彩、掌控之平稳让人很难相信这是导演的处女作。③剧本几乎无懈可击,一气呵成,紧张气氛越炒越高。④最后人体造烟花声效的大爷简直太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