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不是评论:猫和老鼠
我最初对东方朔的印象来自小时候看的小人书,好像叫什么古代智慧故事之类的,讲的是古代读书人的聪明事儿。讲东方朔的那个故事叫腹射,东方朔如何聪明,如何借耍机巧向皇帝讽谏。那时候我还没上小学。
最近晚上如果没事就和爹娘一起看央4这剧的重播,热闹的剧,看着省心,也不计较它和历史到底有多少差距。
汉武和东方朔之间的插科打诨,就像猫和老鼠。猫拨弄一下爪下的老鼠,老鼠挣扎一番,猫就哈哈大笑,等老鼠老实了准备听天由命,猫又着急了,再拨弄一下。历史上的君君臣臣也大多如此。
这剧其实算正剧,把中国的政治生态演绎的相当好。比如坐镇江山者善用拉一帮打一派然后坐山观虎斗的花招;奸佞小人(王氏父子)屡屡得逞的终极现实;忠臣每每被当做小丑只能在当权者的戏耍下求得一丝生存空隙;当权者为什么偏爱愚忠者(张汤)当自己最坚强的武器;又比如,宦官们在朝廷的特殊作用;还比如,女人不是被当做男人们之间利益交换的敲门砖,就是成为争权夺利的牺牲品,……编剧的脑子很清醒。
ps.如果东方朔改编的美型点,这剧完全可以赢得更多我天朝女青年的眷顾嘛。反正和历史差的老远了,再远点也无妨。学学人日本,大河剧那拍的多美轮美奂啊,能把历史上那些月代头小矮子都变身帅哥,收视率高升,造就历女,美化本国历史,何乐而不为呢?呵呵。
2 ) 评
很久没有看到过这么上瘾的电视剧了,我们寝连续数天不间断地把它看完了。个人感觉跟铁齿铜牙纪晓岚有些类似,只是最后的结局悲凉了些。看过之后对剧中几个人物颇有感触
首先是汉武帝,剧本基本还原了一个比较真实的汉武帝,先明后昏,他既有除奸恶,灭匈奴的气魄,又作了些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不义之事。演员表现很好,除了某些地方稍显生硬,基本还原了千古一帝的风范。如果只谈这些,或许会以为这是部汉武大帝之类的正剧了,但剧中正邪鲜明对立的主戏又把它推出了正剧的范畴。接着说说男主角东方朔了,老实说,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他那一对“7”字型的眉毛,太又特色了~历史上的东方朔究竟怎样我不清楚,之前我对他的印象还仅局限于陈道明版的东方朔——智慧,带点隐士的味道。而在这部剧中,东方朔的形象完全变了样,有趣的是,在大汉天子中,是东方朔抢了汉武帝心爱的女人,到了这一部戏中,倒是汉武帝把东方朔喜欢的卫子夫抢了去。颠覆得够彻底的。戏中的荆楚王应是历史上的淮南王,荆楚王的女儿刘男由刘希媛扮演,当她第一次以女装出现时给人惊艳的感觉。
大概由于主角是东方朔,剧中对卫青,霍去病都作了简化处理,战争场面更是不堪一提。戏中的出彩部分主要集中在东方朔与各方势力缠斗于朝唐之上时的智计百出。但到了后期,尤其是乾坤子当权的时候,东方朔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到最后几集,在皇上若有似无的偏袒下,东方阵营更是损失惨重,先是刘男公主自杀,然后是景逵的遇害,再加上明非的死谏,反方阵营一时气焰嚣天,不可一世。这样的结尾的确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也因此引得网上一片骂声,客观的说,看到最后几集的时候,确实很气闷,公主,大侠死得冤枉,却没有酣畅淋漓的复仇情景出现,反倒是连东方朔都差点死于非命。虽然最后坏人们最终被杀,但却不够畅快人心。另外,在公主,大侠冤死这一点上,汉武帝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却没有受到一点惩罚,作为观众来讲,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
事实上,出现这样一个结局是必然的,编剧在整个剧本架构的设计上就有一些特别之处(不称它为问题,因为不好判断)编剧把一个正剧中的皇帝与搞笑历史剧中的臣子们放在了一起,正是这一点导致了最后那个稍显别扭的结局出现。试想,若是普通历史剧中的皇帝,肯定是嫉恶如仇,最后也一定是坚定地站在正方阵营这一边的,在发现乾坤子他们设计陷害景逵的时候哪里还会保住他们,不说砍脑袋,至少也是革职查办了。可不行,这个皇帝不同一般,他是一个真正的皇帝,不是被编剧们改编的“善良皇帝”,他为了自己的地位,必须除掉一切可能威胁他地位的人。再看那些臣子,如若他们如正剧中的臣子们一般,就不会出现这么分明的正邪对立,只有利益之争,最后哪怕皇帝把他们一并除了,观众们除了感叹几句外是不会又这么多的牢骚的,可偏偏这剧中的臣子们正邪对立如此鲜明,观众天性便是站在好人这边,可惜有这样一个不分正邪以我为主的皇上,他不会帮好人,最后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总体来说,相对的说,这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值得一看。
3 ) 编剧,你玷污了历史!
历史被篡改的 无语了 编剧是哪家的伙夫 学过历史吗 连你丫的常识都不懂 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平级 还有剧中大量出现汉武帝之后乃至宋朝的词句引用 此剧真是雷剧 神化东方朔 将汉朝主父偃 ,窦婴,韩安国,桑弘羊等一群人的功绩硬加在东方朔头上,最可气的大忠臣窦婴历史尚字王孙 平定七国之乱 反抗外戚干政的大忠臣打为大反贼 这是真无语 还有汉武帝不是你家傻儿子 不是昏君 此内容的历史大事件时间与历史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乱了 演员选的有问题 王太后不行 气场不行 汉武帝不行 太傻 你以东方朔为电视剧名 简直玷污了东方朔 东方朔是一位敢为老百姓说话的人 而不是一个谄媚到没底线与原则以及只会献计出谋的大臣 ......
4 ) 情节不真实,情感很真实
刚不小心在豆瓣看到东方朔八字眉毛的脸,很难过。
前五集是我适应八字眉毛,忍住要去给他修修的冲动;中间三十集八字眉毛让东方朔五官非常生动;最后十集越看这张脸越难过。 说实话,程前这角色造型挺丑的,丑的又合适、可爱。想一自吹自己为美男子的滑稽清寒文人,长成这样情有可原。 最后十集皇帝做出种种令人寒心之事,东方朔也不再狂傲不羁,他那张滑稽的脸上,时时透露的是忧虑,所谓喜衬悲,悲更悲。
武帝对东方朔是又爱又恨,爱他的才也恨他的才。东方朔死后,那么多人包括皇后都披麻戴孝跑上朝廷,武帝的心里应该是庆幸朔已死,死了之后,武帝终于能睡上几天安稳觉了。我佩服程前的演技,朔再三询问武帝是否定要服下药丸,最终含泪服下药丸。这一段不会让人流泪,但是让人心凉。按照这个情节发展,我总觉得东方先生应该死了。结局里反派死去的太轻易,甚至还商量过万一败露如何处理,最后的处理办法商议的跟屎一样。君子已死,小人难活,但剧中的死法透露着篇幅不够,反派集体自杀的意味。东方朔的活着算是剧组给观众最大的安慰了吧,我接受这支强行安慰剂。
全剧篇幅有限,对于战争场面模糊处理,对后宫之争也未提及,事实上,卫子夫的结局是很悲惨的。皇帝除去后宫部分,是个真实的皇帝,危难时求贤若渴,安稳后忠奸牵制,成功自负昏头,真实的没法让人产生爱恨。 剧中着重刻画东方朔与皇帝和对手的纠缠,对其他人物均是简单处理。我喜欢倔驴张汤,霍去病,卫青和敢夫,感谢剧组简单处理,并未让他们受到什么计谋,只是作为正派的扁平人物从头活到尾。
看到全剧最后一幕东方朔穿一粗布衣服回到山东次厌自家农房,我顿感格外悲凉。 最当初朔着粗布,一心壮志赶赴长安;最终还是身着粗布,满心疮痍回到山东老家,见到罗绮还能嘻笑着说出一句“还是东方朔第一吧”。少年时的理想经历了这么多之后变成了失望,可少年的模样却不曾改变。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出自罗曼罗兰的《米开朗琪罗》。
5 ) 还原真实东方朔
程前的《东方朔》,犹如看金庸的《鹿鼎记》陈道明的《绍兴师爷》等剧,这些剧的特点是全凭智慧担当起全片的灵魂,构思精巧,看完后貌似大汗淋漓,畅快啊!本片更比它们多了悬疑剧的感觉。
从历史角度来讲,本片吻合了司马迁笔下对东方朔的“滑稽”两字点评,比起陈道明在《大汉天子》里塑造的东方朔神似诸葛孔明的形象,可以说程前不惜演丑角来还原东方朔真实的历史形象。(PS多看中央电视台科教文频道的朋友应该会熟悉李保田的刘罗锅和张国立的纪晓岚和历史还是差距同样挺大的。)另则,本片尽了全力将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在不对剧情过多铺张的情况下一一溶入了剧情里,不得不为本片编剧的严谨态度称赞一下!(PS不熟悉历史的朋友推荐去听下《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
从大道理上讲,全片除了秋胡是纯搞笑角色,东方朔是半搞笑角色,其他的角色都不曾刻意的去搞笑,所以个人觉得本片不应该被冠以古装搞笑剧之名,相反,片中无不时时出来为人处事的大道理说教,让我深刻体会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了解了君臣处事的微妙关系。
从演员的选择上看,全片角色众多,除了个别的小角色外,全片演员全都卖力的在清出历史了,奸的奸,忠的忠,可谓栩栩如生。其中不得不提程前的眉毛的牺牲,这样打扮已将角色的性格写在了脸上,不过,我认为和,程前这样的打扮也是为了和陈道明版的东方朔靠近,让他们两咋一看还挺像的。汉武帝的角色人选恐怕也是在和陈宝国的《汉武大帝》靠拢,真的挺像的。其它就不点评了,反正本片美女众多,一一数不过来啊。
6 ) 一部恢弘的历史长诗,教你看清“铁血”江湖
花了几天的功夫,一口气看完了程前主演的央视大剧《东方朔》。总的说来,无论从场景的布置到演员的演技,都是很值得期待的。之前看过一些历史剧,不乏有繁琐拖沓的感觉,而这部《东方朔》看罢却是耳目一新的感觉,剧内剧外,从历史到现实,生活处处充满智慧。
一代汉武大帝,一席圣明的君主;一群贤明的治世能臣,一部恢弘的历史长诗。
自古以来,“亲贤臣,远小人”,这是治世明君的为君之道,汉武大帝不失为一位贤明的君主。然而,在“君子与小人”这方面却显出用人的老道:“亲贤臣,却不远小人”。贤臣,从古至今,总能为帮助君王想出治国的良策,经常“冒死谏言”,虽然是忠言逆耳,但是听多了,难免生厌,东方朔可谓就是这类的忠君君子;小人,总是油嘴滑舌,百般奉承,经常猜透君主的心思,虽然利于耳,但不利于事,乾坤子可谓就是这般的小人。作为君主,自然耳聪目明,识得君子与小人,但君子太过贤明聪慧了,功高盖主,帝王又不得已用小人加以牵制。所以汉武大帝总是在君子和小人的权势之间,寻得权术的平衡。一旦天平将倾,帝王总是会用其特有的权力加以维系天平的平衡。这看似简单的道家老庄文化,美与丑,正与反,黑与白,却被帝王运用的津津乐道。
夹在帝王和百姓之间还有另外的一类人,便是侠客。如《东方朔》中景奎一类人。这类人,经常为百姓鸣不平,惩戒贪官,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侠骨柔情,可谓是菩萨心肠。惩戒官吏,冥冥之中却得罪了官府朝廷,所以不失为朝廷捉拿的要犯。但以侠客自居的他们,却能深明大义,在朝廷有难的时候,也能伸出一把手。只待祸乱平息,便扬长而去。从这一点上看,这类人是最值得敬佩和尊敬的。然而,以礼义尊卑儒家思想灌输的帝王,却容不得这类人,经常把他们看作是“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所以景奎这类侠客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逃不过帝王专制的长鞭。
权、术、士三者紧密结合,构成了亘古不变的帝王与君臣的较量之术。帝王和贤士之间也经常会有“只能同苦,不能同甘”的现实,苦尽甘来,却劳燕分飞,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国人了劣根性。
君子?小人?侠客?帝王?他们之间是一门值得学习的大学问,为君者,能亲贤臣,远小人,包容贤臣的张狂和自大,惩戒小人的错误和过失,忠奸分明。这是怎样的一颗博大之心?
为臣者,效忠君主,即使受冤蒙屈,也会肝脑涂地。。这是需要怎样的宽广胸怀?只有君臣同心,才能共创永久的太平盛世。
7 ) 从前觉得蛮好看的 现在看着毁三观
以前看着蛮有意思的,只顾着乐呵,现在根本看不下去。
整个一瞎编乱造不说,就单说一个奇人异士,一个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一个修得治国术,卖于帝王家的才子,居然这么没气节,由着人随意戏弄,比小丑还小丑。这不是坐而论道的君臣,这是坐着的主子和跪着的奴才
为了身份地位,连自尊都不要了,说他是狗都侮辱了他
8 ) 东方朔
武帝对东方朔是又爱又恨,爱他的才也恨他的才。东方朔死后,那么多人包括皇后都披麻戴孝跑上朝廷,武帝的心里应该是庆幸朔已死,死了之后,武帝终于能睡上几天安稳觉了。我佩服程前的演技,朔再三询问武帝是否定要服下药丸,最终含泪服下药丸。这一段不会让人流泪,但是让人心凉。按照这个情节发展,我总觉得东方先生应该死了。结局里反派死去的太轻易,甚至还商量过万一败露如何处理,最后的处理办法商议的跟屎一样。君子已死,小人难活,但剧中的死法透露着篇幅不够,反派集体自杀的意味。东方朔的活着算是剧组给观众最大的安慰了吧,我接受这支强行安慰剂。
我姐姐那时候就说要嫁给皇上,我小姑父臭了他几眼。我姐果然好审美。剧很好看,我喜欢东方朔的媳妇儿。
还不错
新人或出身不那么根红苗正的人,对其自我认同的体系比正统成员更狂热、极端,是种常见现象。表现得最明显地莫过于宗教信徒,英语中就有“皈依者的狂热(Zeal of the converts)”这也是在美很多比普通美国人更反的原因,通俗的说就是二鬼子比鬼子还恶毒
东方朔在历史中是很聪明的人吧!很喜欢这个人物。
挺迷这个东方朔的,洒脱有趣的灵魂,有血有肉有骨气
汉武帝cut。前半段夺权的时候很可爱,后半部变成昏君了。。。
小学时候和我爸一起看的,很好看的
这到底是不是喜剧啊?
我对这版还挺有印象的。靳东当时觉得他还是差着一些,后来到闯关东就很赞了。
小时候印像最深的电视剧之一。
哦天哪,那时我觉得汉武帝真是太帅了。。。每集每集都要冲着他去看,没想到是靳东演的啊,演技好,年轻时真是太帅!
前期喜欢,程前的东方朔演得很好
义纵,没活过10分钟的酷吏
东方朔真的超级厉害了。
小时候还觉得靳东那个唇红齿白的劲帅屁了(●—●) 是在这里才懵懵懂懂地体会到一些政治的左右相搏。
被叫去看试片,真烂。(不过汉武帝的演员真帅气啊,迷~)
原来汉武帝就是日后大红大紫的靳东
最爱里面的胡可
靳东-汉武帝cut 人物其实还不错,就是太久远,拍摄手法过时了
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