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看《冷面赤心》
这是一部有点奇怪的电影,叫《冷面赤心》,我之所以说奇怪是,因为它是一部比利时电影,这是中国第一次引进比利时电影,事实上即使DVD我们也很少看到比利时电影。在豆瓣上这部电影我是第一个看过的人。影片本身倒也没什么特别的,算犯罪悬疑片,制作还算精良,整体感觉作为一部商业片是比较可以的,至少比情人节那天去看的法国片《玩命速递》好看。最近在大银幕上连着看了几部欧洲片,我得出的结论是欧洲中年女演员大多不太好看。《冷面赤心》里有一个妓女全裸的正面镜头(露两点更是有两三次),当一个不好看的女性的胴体出现在巨大的银幕上,我脑子里立刻闪现了两个字:大象。别误会,这部电影本身跟色情或情欲毫不沾边,但它涉及了一个雏妓的问题(那个演12岁雏妓的女孩脸上长满雀斑),使我想起《8MM》里那些无法忍受的性交易。
2 ) 连商业也没了 好莱坞还有什么(于2006)
今天又陪老妈去看电影,选择这部《冷面赤心》时其实有些不情愿,比利时,很俗的名字—因素都让我对它没有太多好感,但因为放映时间问题不得不看它。不过两个小时以后我发现这是05-06年度影院上映的商业片中最好的一部,它也是我看的第一部比利时电影。片中没有任何高科技,那里的人们开着97款的老奔驰宝马,穿着过时的衣服,生活一丝不苟,穿睡衣时也把领带系的笔直,片中几乎所有枪械看上去都像冷战产物,警察甚至没有配行动电话,部长的手机是几年前最老款的爱立信……这些隐约有着中世纪遗风的比利时人却将一个情节简单的案子演绎成了一部情节紧张、丝丝入扣的悬疑片,两个小时的片子结构丝毫没有拖沓之感,所有剧情都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情节十分合理。与之相比,去年一年中所有引进的美国片编剧基本都可以属于白痴范畴。同时,片中杀手雷克的表演让人无可挑剔,从机智、冷静、勇敢到健忘、神经质、怯懦,简·德克莱尔塑造的杀手雷克在某种程度上更胜于让雷诺的杀手里昂。如果把他也拉到美国,金球奖评委会应该考虑把霍普金斯后面这座终身成就奖授予这个长相难看的老家伙。
看《冷面赤心》让我想到个问题,如今电影院放映的电影,基本一沾上美国人一定是部烂片,比如《玩命快递2》虽然有吕克贝松,可在糟糕的剧本和情节设计下,影片的后半部已经有点惨不忍睹了。这就是工业化的后果,你可以把娱乐也工业化,但美国的电影已经开始像中国的电视剧一样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废品了。艺术工业化的后果就是价值观和形式越来越少,大投资高科技吸引人?所有人都来做,搞笑片吸引人?大家也都来做,动画片有大市场了?跟进。所有情节、创意都成了模式,2005年美国片中的小噱头和1995年的几乎毫无差别——因为你永远可以从前面的片子身上知道几个月前观众喜欢什么,那就按这个模式再做一便,久而久之,大部分的编剧和导演都成了傻子,于是美国电影就这样死去。当你看了一年的电影以为全世界已经没有几个编剧可以再编好商业片的时候,你可以去看《冷面赤心》,当你看完这部有灵魂的商业片后你会惊异于原来比利时这么个不起眼的小国,这个都没听说过有自己电影的国家都能把商业片拍得毙掉所有美国鬼子。真是应了那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觉得今天恐怕已经不用害怕什么美国文化侵略,如今除了无聊的时候有谁还热衷看美国片呢?所有鼎盛的后面,跟随的一定是衰败
3 ) “大侠事必靓仔有型只是你们这些星斗市民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
欧洲电影之于美国电影,最大的特点是细腻而真实。没有帅哥美女抢镜头,没有故弄玄虚搞派头,甚至一些看起来已经定形的角色也看不出什么行头。有习惯了美国大片的观众会说此片味同嚼蜡,这种偏见就像是吃惯了麦当劳肯德基的年轻小伙会厌倦行头太多的法式晚餐一样,带着点轻浮浅薄。
套用港片大内密探凌凌柒的一句台词“大侠事必靓仔有型只是你们这些星斗市民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现实没那么完美,叶孤城可能脸贴癞皮药膏,西门吹雪可能是地中海老头,杀手也未必要年轻有型动辄杀人前说一句“Are you talking to me?”的世纪偶像,他可能是一个老头,而且是一个糟老头。
他会怀疑自己,觉得自己累了干不动了该退休了,但还是身不由己地替别人卖命。
他会怀念旧情,忘不掉那个已经痴呆的老弟,对一手烧掉老爸的店一直梗梗于怀。
他有老人痴呆,经常忘了自己做过什么,到点了一定要吃药丸否则神经失常错觉连连。
他有一套原则,不会对未成年的少女动手,即便是别人替他动手也绝对不行。
他也会动感情,为一个没样没身材的流鸢出手,也会和她过上一天半晚。
他讨厌宿娼幼女,当他发现这一切的时候他会嫌警察干得太慢而私自执行私刑。
他甚至会有正义感,对雇佣他的老板下手,即便那是一种冒险,一种宁死不屈的决意。
这是哪门子的杀手啊,有胆怯,有亲情,有怜悯,动感情,还有点老人痴呆,甚至很不幸地还有正义感。他跟那些我们熟悉的杀手八杆子也打不上,完全的另类反传统。唯一找到影子的,也许就是让雷诺的LEON,有那么点人情味,而且对像同样是个乳臭未干的小LOLI。
也许在故事的终点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细味其中的逻辑,为这种类同找到点原因:他是一个已经死了40多年的人,当年亲手点火烧了他老爸的铺子开始,他就已经死了。他要杀他爸,因为他爸有恋童僻,他两兄弟受尽折磨。也许是趁他睡着的时候,他点燃了火把,杀了人生中第一个杀的人。他亡命天涯,但始终逃不掉童年的阴影,他讨厌恋童,讨厌宿娼幼女,讨厌这种恶心的交易,这一点他和司法局的警长心生一致。他只能借以执行私刑去了结这种阴影的痛苦,他杀了那个接头人,杀了那州长的儿子,然后决意去杀幕后主使一切的州长先生。可惜的,他已经老了,不是他的身手而是他的脑袋,他已经记不起装枪的时候填上那颗该死的启动栓。但即便老到不记得一切但他还记得自己是一个杀手,他不相信任何人,他的直觉依旧。为警长留下了最后的忠告“不是PIZZA,是PITA,有T的”,借刀杀人干掉那个立心毒死他的精神科医生后,他觉得已经干得差不多了,冲出车外,让子弹结束自己的一生。
好一部让人唏嘘不已的电影。讽刺宝马是个小插曲,在车门把手撒尿是对装腔作势的鄙视,而映射的社会问题才是片中要旨。我喜欢这种话里有话的故事,我喜欢这种反传统。在太多孤胆英雄的年代,还有一部电影一个角色告诉我们,生活并不只有黑白红橙黄绿青蓝紫,它还应该有灰,一种令在压抑令人不安的灰,并警剔我们正邪难定分界,亡命之徒兴许也是英雄,纵然是英雄也会如绿叶繁花般有调零枯败的一天,缤纷舞台也终会以谢幕收场,故事也许会有个不大舒服的结局,生命终结的时候也只能以枪声作悼词。
在这个连最新版的007也有感情也有失败与泪水,是时候扭转审美疲劳与童话过度的年代,如果有朝一日,我可以看到虎胆龙威中的Bruce Willis死于非命的话,我会起立大声拍掌。不过,在此之前,我会大声说句:Bruce Willis,你OUT了!
4 ) 寻找天堂的彩灯
《冷面赤心》这是在大学城新开的夏风影院里看的第一部电影。
老板是个挺有品位的好人,夏风选的片子多是欧洲文艺片
或很少公映的国产片,所以在喧嚷着美国大片和韩片的大学城
内少了市场。并且老板一本正经的告诉我,“要叫
院长!”
那一刻,突然想起福柯笔下的精神病院。我们都是这里的患者,
需要电影来救赎。
这里注定是小众的乌托邦。40个座位的迷你影院里。黑暗中,
只有我和男友两人对着宽屏幕。终于体会到周迅曾描述的幼
时坐在影院首排直看到影院关门的快乐。
可以说,开场就对这部比利时电影充满好感。
当老杀手Ledda拖着迟缓的眼神对态度不逊的雇佣者说:等我睡醒了再办事时就发现,这老头儿实在太酷了。
杀手Ledda和警官Fenke其实是同类人。内心伤痕累累,只不过对抗世界的方式不同。有个电影细节不知可否这样理解。镜头扫过Fenke房间时停在一副全家福的图片上:一个眼神深邃的美丽女子怀抱着可爱的小姑娘。
并且两次镜头都铺陈在Fenke淋浴上,他在洗刷着的究竟是哪些不为人知的痛楚呢?
再后来,Fenke在抓住Ledda后给他讲了一启积郁在心头多年无法破获的交通肇事案。Ledda平静的说,你在讲自己的故事。而Fenke暴跳如雷。这是否可以暗示了片头的那个镜头?
Fenke选择用隐忍把苦痛深藏于心,而Ledda则选择用行动来释放。
这部比利时片着实好看,尽管有些人觉得他类似于《杀手莱昂》,但我却觉得《冷面赤心》更有深意。不是简单的杀手与女孩,杀手与警察的关系,而是更有质感的相互交织,同时人物自身也在织网解网的过程。同时对为何这个北欧国家电影一直受到外界忽视而感到不平。
就像片头的出租车司机说:“人人来到比利时都在讲布鲁塞尔,布鲁塞尔,布鲁塞尔……其实根本不知道布鲁塞尔的街道又窄又小,
景色也不如我们安特卫普漂亮!”
总觉得这话用意非浅。或许是在影射全球大众文化的大环境。放在那个层面上是不是应该这样讲:“人们一走进影院总是在问,有没有美国大片,美国大片,美国大片……殊不知在欧洲有一个叫比利时的国家也能产出几部好电影。” 我看到此景对着荧幕会心一笑。导演实在太狡黠了。
他是借此在抗诉“文化帝国主义”吗?
就如电影放映前,有一女子询问是否有韩国片放。于是进场观望,看屏幕上没没出现她预期的韩星面孔而草草退场。
有些轻蔑,但同时又马上推翻了自己。你能擅自怀疑一个人的欣赏水平吗?那是大规模文化入侵导致的对所谓“流行文化”情感依附的畸形。我相信她并非没有动容和思索,只要她愿意看完这部电影。但是一瞬间,她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裴勇俊一张儒雅俊秀的脸,那魅力立即战胜了眼前冷酷的比利时老杀手,这意识把她不自动的抽离出来,促使她离开。
晚上在自习室里,接到院长发来的短信。他说正在看到老杀手倒下去的镜头,他问我:“给老头倒下后像摄象机的眼睛找个恰当的比喻吧。”
Somewhere in heaven.
我回到“天堂的霓虹灯,你会找到它……电影其实都告诉我们了”。
想到欧洲中世纪比喻疯人是“被月亮打击的人”,你看多浪漫。老Ledda的疯癫气质实在太迷人了。他此刻已经传染了我。
5 ) 两套警察班子
好电影。我的心得是:在比利时,有一个肮脏的男爵,和两套相互打架的警察班子。我关心的是:此故事有无一丁点的事实作依托?
近年没有听说这种贵族被抓的事儿。倒是教会里恋童有听说。欧洲国家会唱道:“其实我并不是你们想得那么完美。”
另一个心得是:如果将来我来挑选警察的后备力量:正义感是第一标准。
6 ) 一部很沉重的片子
一开始,很乱,很多的部明白,
很多似乎没有联系的事件。
最后,慢慢的被放在一起……
真相被一点点的剥开。
我无法正常的呼吸,因为那种压抑,那种无可奈何的无力状态,
使人多少有点阴郁。
他该死,毕竟他杀了那么多;
他也该死,毕竟他是幕后主使。
一个女孩引发了那么多的血债,原来生活从来都是很沉重的。
这是一部比利时电影,可能是第一部在国内影院上映的比利时电影,片中的电脑,手机等道具明显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产品。另外,这片子实在是太拖沓了。
感觉很好的民族电影
小众比利时片子。。
不明白主办方为何会选择比利时的《The Alzheimer Case》作为欧盟电影节的开幕影片,此片是一部各方面都非常平庸的类型片,原本一个半小时就能说完的故事,非得生生地拖过两小时,况且,影片过半观众都已猜到了结局。想走,对不起之前浪费的时间,留着,却如坐针毡,典型鸡肋。
再回味一次,依然经典,那些校长应该看看这片
没看出鼓吹的那么多别样的深刻
这个。。如果太肥,还是不要漏点的好
飘忽着法国黑色电影,香港警匪电影的影子,高潮段落节奏气氛把握得当,还不错~!
但是那个冷暖色和转场太硬了!
还可以更好,有些情节设置得太过刻意了。但演员的表演值得赞赏!
失忆杀手连同警探,揭露政客恋童丑闻的故事
当年写过影评,这次看了尼尔的记忆把评论补上!还是原版牛!
欧洲的警匪片跟咱香港的不在一个档次上。
的确,是一部警匪的文艺片。但是,感觉剧情不饱满,人物性格可塑性太少。
高中时候和爸爸去电影院看的,哭了,不好意思得很,那个老一点的男主角被包围的时候,哭惨了。谁想到,我就真的到比利时了,安特卫普从一个电影里面的地名变成了我生活的点滴。
刽子手不死简直不能忍
这片其实还行,就是镜头用的太傻了
初看有点像老年痴呆版的《记忆碎片》 灯光不知为何打得无比之暗其实没必要 没信心看下去了
12_9 The.Memory.of.a.Killer.2003.LiMiTED.WS.DVDRip.XviD-SAPHiRE 3.4*
一个对口的人物比故事本身更吸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