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写在抗疫情的文章中,英国人如何从历史中找灵感,其中提到了这部电影,我看了片花,刚开始就有科学家在家里做弹射实验,这些都是我这爱动手的孩子最爱干的事,于是让很少看电影电视的儿子一起来看。儿子看了很喜欢,特别喜欢最后轰炸大坝那一段。观影结束,就在家里用木头搭大坝,滚珠当炸弹,开始模拟轰炸大坝,大坝搭了一次又一次,炸弹从钢珠换成乒乓球,玩的很high,说电影为他提供了很多玩的灵感
1943年,英国统帅部发起著名的鲁尔战役,命令皇家空军从空中重点打击德国的鲁尔、杜伊斯堡、科隆、埃森等工业城市,其中首要目标是炸毁鲁尔附近的3个水库大坝。只要炸毁这三个大坝,就可以瘫痪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为了突破防守严密的大坝,英国专门设计了一款新型的航空炸弹,专门召集了一批飞行员进行严格训练。在准备就绪后,英国空军发生代号为“惩罚”的作战行动,1943年5月16日夜晚,英国皇家空军19架经过特殊改造的轰炸机在夜色的掩护下飞抵目标区域,成功的炸毁2处大坝。
1954年英国人把这个经典战例搬上了荧幕,几乎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3年5月16日晚上英国皇家空军执行的“惩戒行动”。
这部电影堪称智慧和勇气结合的经典之作,为了能够炸毁防守严密的德国鲁尔工业区水坝,英国科学家科学家巴恩斯.沃里斯脑洞大开,利用打水漂的原理设计出一种在水面滑行的“水漂弹”,并不断地进行实验和改进,最后成功地将这个设想付诸实现。以泰勒中校为首的617轰炸机中队,为了满足这款炸弹的投放苛刻技术要求,自行研制投弹瞄准器,不断地加大训练强度和难度。
电影的高潮在最后的轰炸行动,英军617轰炸中队11架轰炸机冒着德军密集的防空火力低空飞行投弹,以被击落8架的代价,最终炸毁了鲁尔工业区两座水坝,成功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2022.01.02
片名中“水霸”是个什么鬼东西?度娘回答是依靠霸占水源或水利设施来勒索人民钱财的人。这就更扯了,名字和剧情八不沾边。其实大家都明白这是片名写了错别字,还有字幕中的错别字比比皆是,比如4分37秒“我想你嗖他谈谈,他会听你的。”1小时59分46秒“叫他时来”。至于内容更是翻译的云山雾罩,词不达意,完全不知所踪,一部电影下来,基本上是连猜带蒙,还不如没有字幕,总不至于带偏。
故事情节大概是英国人要炸德国西部最大的水库上面的3座大坝,莫特水坝、艾达水坝和索巴水坝,狂轰滥炸要浪费几千颗炸弹和损失大量宝贵的飞机,还不一定摧毁得了。水下爆破需要大吨位的炸弹而且威力倍减,也达不到完全摧毁的效果,水面上爆炸不需要太大的炸弹,而威力倍增。华莱士博士发明了“水上漂”技法,设想让英国皇家空军飞机远距离投弹来摧毁大坝。
片中大量篇幅描写华莱士博士与英国政府官僚机构的各级官员不断的扯皮,大家质疑他的奇思妙想,华莱士带着拍摄的胶片,托人找关系来证明自己。就在华莱士灰心丧气的时候,英国首相表示可以考虑华莱士的方案,时间紧迫,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来做炸弹和训练飞行员。首相批准,军方开始积极配合,高效的运转起来。
选定由吉普逊带队组建一个飞行团队,专注训练低空飞行,这是计划的第一步,炸弹要在夜间150英尺高度投下,以240时速在水面漂浮行进,而炸弹的重量达5吨,最少比普通炸弹重20倍以上,投弹位置距离目标600码。测试炸弹的试验不顺利,炸弹落水就炸,这个难题困扰了华莱士好几天,如何才能降低炸弹对水面的冲击力成了难点。
吉普逊和同伴休闲时去看歌舞剧,同伴被舞台上撩大腿的姑娘吸引,吉普逊却注意到照射舞台的聚光灯,由此获得灵感,在飞机上安装两盏探照灯,用灯光聚焦在一起来判定150尺的飞行高度。就在华莱士因为投弹的冲击力而焦头烂额至功亏一篑时,吉普逊主动试验把投弹的飞行高度降低到60尺,这可是个及其危险的极限高度,对飞行员的心理素质和飞行技能是个考验,结果携带模拟炸弹的飞机60尺投弹成功,炸弹的冲击力问题迎刃而解,华莱士和吉普逊欣喜若狂,拥抱在一起。接着,控制600码投弹距离的炸弹瞄准器也发明设计出来,尽管有点简陋,但是很实用。
大战之前,吉普逊团队的飞行员们做着各自的事情来缓解紧张情绪和放松心情,这个时候吉普逊的爱犬不幸被车撞死,吉普逊表面镇定,暗自伤感,这个世界上又少了一份亲情让他牵挂。
吉普逊机组的飞机冒着德军密集的防空火力率先对大坝发起攻击,一声巨响,大坝巍然不动,应该是投早了。莫泽接着攻击,结果在接近大坝时中弹起火,炸弹也投到了大坝外面。现在该皮普机组进攻了,投弹高度距离都刚刚好,一声巨响,大坝依然纹丝不动。苹果机组开始攻击,吉普逊和皮普掩护攻击,苹果投的这枚炸弹落水后速力度很足,一声巨响,大坝还是矗立不动,这可邪门了。在指挥中心等待消息让人备受煎熬,好不容易等来消息,连续3个“没了”,让华莱士心情沮丧到极点。随后强尼机组发起攻击仍然无效,就在大卫机组准备攻击的时候,奇迹出现了,大坝终于出现裂缝,很快决堤,消息传到指挥中心,当听到“成功了”时,人们纷纷向华莱士表示祝贺。
吉普逊带领剩下的3架挂弹飞机来到第二座大坝,德军居然没有布置防空火力,可以没有干扰的投弹,大卫机组率先发起攻击,居然飞的太高而放弃投弹,升空时差点撞上大坝对面的山峰,飞机撞山往往也就是一念之间,大意不得。桑普拉机组的攻击投弹迟了也失败了。伊普拉机组开始攻击,命中目标,大坝瞬间垮塌了。消息传到指挥中心,华莱士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将军向他表示祝贺。
大坝炸开,洪水泛滥,淹没铁路运输线和工业区,导致瘫痪,德国工业命脉受到重创。吉普逊团队两架飞机没有回来,一架在攻击艾达时被击中,另一架在途中座舱中弹,56人有10人没有回来。战争是残酷的,飞行员是个搏命的职业。
2021年5月15日。影片过于工整,趣味性差了一些,但是当做一部科教片或者纪录片看更好一些。248人在豆瓣标记看过。(20221122)
原来是乔治卢卡斯的借鉴对象【。
必看的二战电影之一,纪录片和剧情片的结合,以及受到年代和技术限制导致的粗劣特效,让整部影片有着真实的观感。本片是无数影响了星战系列创作的二战片的其中一部。
此片也是很小的时候看的.依稀记得各种人物想了各种办法,最终貌似用打水漂的方式成功炸掉了水坝...
作为电影来讲,以当年的制作水平已经很不错了,片子的后半部分充斥的大量飞行镜头在当时应该是十分奢华的。就史事本身来讲,这无疑是战争史上非常精彩的案例,用人的聪明才智和英勇无畏把常规炸弹发挥出了极限水平。
180802.中规中矩的老电影,描写全面又极其克制,完爆现在的此类电影。200412.居家隔离期间二刷,依然很好看220415.回到巴黎又一刷,还是很好看,对战争的牺牲也做了克制的表现。另,Richard Todd和银翼情人里的罗素克劳,真是很像啊
Gibson和Bader是中学校友,住的宿舍也是Bader住过的,他很小时就想当飞行员,少年偶像是Albert Ball VC,他曾把Ball的肖像贴在卧室墙上,他第一次申请加入RAF被拒,原因可能是腿短,他因炸鲁尔水坝获得VC,死时年仅26岁,扮演他的Richard Todd则是打过诺曼底战役的第6空降师老兵==
1、老派的战争电影,写实的表现手法。2、战斗本身应该很精彩,但单线叙事比较平庸;节奏偏慢,前80分钟压缩到40分钟更好;角度很单一,如果增加我方谍报人员和敌方的防御博弈,应该更完美。3、50年代拍二战片,武器装备占据天时。
VUE Staines
流水账
全片基本不煽情的记录了水漂跳蛋炸鲁尔区两处(计划三?)大坝的整个过程。从疯狂idea,到说服高层拿到资源。再水槽实验,炸弹定制,真机试验,降高度到60码,设计标定仪。。。到最后实战,牺牲众多,取得战略性胜利。但从后来90年代的纪录片中了解到,实际。。。Lancaster战机实拍镜头震撼而可贵,但剪辑就有点舍不得剪,飞行部分节奏松垮脱节。
55年就能做出这样高难度的航拍不容易 就是最后轰炸部分那子弹显得太水了点~~~~总体还是蛮精彩的
再现真实故事中人的智慧,水漂+探照灯测高真是异想天开了,赞!
科学家废寝忘食,飞行员舍生忘死,不畏失败,一点一点地攻克,一丝一丝的进步,我可太喜欢这种联手推进一个项目的故事了。所有细节都好好看,一点也不会觉得枯燥。最后的一一扫过牺牲的飞行员的无声镜头很让人动容。差不多类型还有部讲ww2初期研究雷达的castles in the sky,虽然只有科学家角度但也非常好看
很有那个时代电影的特点,一场轰炸,从计划、实验、部署等各个细节全方位展示,优雅而细致,放到今天,这样的节奏展现一次战斗,估计观众多半没有耐心了。
属于理科生的那种电影,大胆构想,精心测试,勇武出击,一丝不苟地执行每个细节,充满了对专业精神和执行力的礼赞,但也不乏直男特有的浪漫和幽默
有种纪录片般的真实感,前半段克服重重技术难关,高潮部分执行任务的紧张感既强又稳,结尾感情表达很克制,航拍飞行部分很好,爆炸部分特效受时代限制
跳弹炸大坝,科学家的天才想象+轰炸机驾驶员的精确操作。
EE-2641
最后的轰炸水坝视觉上感觉太假了,剧情还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