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7看过。
关注建筑是因为我喜欢美的东西,喜欢光影艺术,喜欢设计,希望有生之年能真正接触到这些东西。在BJ,在“铁盒子”一般的公司里上班下班难以接触到这些。
关心城市规划是因为在生活过的城市过的不幸福,无论是回不去的家乡,往任学校所在地济南厦门HK,BJ都没有彻底爱上一座城的感觉。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最重要的资产,成为实现阶级飞跃的重要资产(从无产到中产需要一套房,从中产到资产需要N套房),如何在不同城市、不同国家配置资产,我相信国家城市历史城市变迁能够多少告诉我一点答案,至少你能感受一下她历史的脉动吧。
总之,城市经济学很重要,如果想找到让你更适宜生活的城市国家。
如果我们不关注新移民是怎么融入城市的,那城市会被贫民窟化。
参与式贫民窟改造工程,做出毛坯房?剩下的由家庭自己改造。 改造贫民窟的促进作用,人们超着中等收入的方向努力。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将古典建筑林荫大道引入城市,提高城市自豪感。
花园城市构想,同心环设计。
巴西利亚,简单具有现代设计的城市。
波哥大市长,人民的基本权利里面不包括停车权利。限制停车限制出行。
新兴城市市中心不断转移,花重金我修地铁是不理智的,中心转移到地铁不方便的地方,快速公交车道更高效。
哥本哈根:不要看多少人穿梭行走在城市中,要看多少人要为城市停下脚步。
简雅各布,社区功能与城市之心。
美国二战后基于郊区化发展模式,搬离拥挤的城区,美国梦与家庭住房紧紧联系。
Defining sprawl is liking defining ponorgraphy, you know when you see it.定义城市扩张就像定义三集片,一旦你看过你就明白了。即使是美国郊区,每一幢大开发商开发的房子也像是cookie cutter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把人们撒在郊区,侵蚀了田园风光。凤凰城成了城市扩张的反例典型。
底特律:从一个昔日的全球工业生产大城市衰败到今日的农业自治特色城市,200万人口只剩70万。
建筑行业,一个大量才智被浪费的行业,80%的设计规划不被采用。
新奥尔良:没有灾后重建规划,无数的建筑师在这里设计一通,让真哥哥地区看起来更像灾难。
很精致而又典型的城市纪录片,看完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个完全可以在课堂上播出。同时,这部纪录片里的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对策都是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能直接将此引用到普遍的城市规划中,只能对其的创意和想法进行借鉴,对可能发生的同样的城市问题加以避免。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波哥大的公交系统,纽约的高线公园,新奥尔良的街头贴纸和斯图加特的21世纪工程。
这四个都很具有代表性。第一个是城市发展和规划中普遍常见的交通问题的一个合理对策。第二个是拥有美好结局的规划,有学识渊博的专家,志同道合的坚持者,充分的资金支持以及适当的条件和环境,种种因素缺一不可。第三个是理想化的城市规划,充分收集民众的建议,想到什么就在贴纸上写下来,可这毕竟是理想化,提出的建议选择哪个,究竟会不会照此执行,都是需要考虑的。第四个则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一个典型问题:规划部门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矛盾。群众参与,究竟允许参与哪些方面,参与到什么地步,如何参与,都是关键的问题。斯图加特政府在此中没有找到平衡,喷辣椒水,高压水枪,殴打集会者,在群众的尖叫中拆除了斯图加特的心脏--火车站,伐倒了两百年的古树。
城市化在目前是个阶段,是个过程,如何找出并化解问题与矛盾,如何找到一系列要素的平衡,如何有特色的构思与设计,这条路还很长。
1.Copenhagen
-为了鼓励人骑自行车,采用“人行道-->自行车道-->路边停车道-->车道“的从内到外的设计顺序,这样骑自行车的人就知道是车在保护骑自行车的人,不是骑自行车的人在保护车了。
-"A good city is like a good party....If people just get involved into social activties,they will forget places and time and just enjoy.Dont look at how many people walk in the city.But look at how many people have stopped walking to stay and enjoy what is there."如果这座城市里,人们经常在外流连忘返、融入社交生活,舍不得回家,那么这是一个好城市。
2.Highline Park
-"The high line is an extraordinary artifect....As an landscape architect, a question I always ask is,what design actually messup here.What through design wil youl anesthetize?" 高线公园设计师这一番关于叠加设计对现有环境影响的思考与后面德国Stuttgart 21(为了建设铁路拆除百年老树)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断断续续看完,借此机会把对于城市和建筑的思考写一写。
1、片子主要讲了现代城市在构建以及发展中的问题。整个片子列举了一些案例,我愿意这样来理解,一是发展中国家(印度孟买、智利圣地亚哥等等)城市由于发展阶段和贫富分化带来的贫民窟问题、二是发达国家的(底特律、纽约高线)由于产业的没落和公共设施的陈旧而带来的城市更新问题,三是斯图加特为代表的f城市面临的历史与未来、环保与发展、民众参与决策等等因为城市发展升级面临的新问题。最后还有一些个性化的小案例,比如根本哈根的经验,自然环境(景观)和城市发展的协调,还有中国对于空间的利用。案例的数量比较多,但逻辑和结构却比较散乱,点状的观点比较多。
2、城市存在的意义。我们因为更好的学习和就业机会、生活环境来到城市,我们认为从这里开始、通过努力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但这个过程又充满了意外和不确定性,这也是城市的魅力所在(纪录片中断原文大意)。在我看来,城市除了随着自身的发展被外部赋予了更多的功能以外,它的发端以及到今天为止的核心仍旧是给予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让人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早期的城市大多因为地貌以及附带的物流(铁路、港口)优势而形成,它是一个能够为人群、资金、物资和信息的交换和流通提供场所的空间。
3、城市对于个体的情感和记忆。我有时候会想,如何去衡量对一座城市的感情、以及城市之于你的意义,或许可以幻想某天我离开这个城市的时候,我将会有哪些直接的情绪和回忆: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时闻到的清冷空气吗?亦或是跌倒和成长的里程碑,还是心碎、雀跃、痛苦挣扎的场景,或者是一个个来来去去的人?无论是什么,这些都将和这座城市的空间一起尘封在回忆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它即是基石、也是一扇窗。
4、一些启发:
1)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建造的主体,由不同的专业机构共同参与完成,政府、开发商、建筑师、以及民众共同构成,每个可以尽其所能维护自己的利益,表达自己的诉求,如果制度保证相互制衡充分协商,理论上大家都能相对满意的结果,但效率低,损失的是时间。
在明主国家,民众的知情和参与权不仅政治正确、而且民众也直接关系大选选票以及市场(商业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因此民众的参与权当然是重点(虽然也是问题重重,不仅是老生常谈的“效率”问题,最头疼的是民众的参与热情、认知能力、受教育程度)。在我们的国情里,几方格局却并非如此格局,所以形成了我们的速度和粗放,对于求精求细的设计师来说在这种环境下,需要付出更多。
2)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建筑的规划和设计需要解决的核心的问题,是人群贯穿建筑的移动性,环境既可以帮助人们随意选择聚集社交或者躲避人群,确保每个人都有舒适体验,如可灵活搬动的椅子等等——内向的抗拒社交的人群的需求同样值得尊重。
——人是怎样的生物,决定了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建筑形态和细节。举例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人的视力范围是不超过100X100m,超过此范围后,人就会因为无法掌握全面信息不适,所以欧洲的广场面积设计大多不会超过这个范围;又举例人的视角是上小、下大……;此外还有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偏好,在工业空间遗产的改造上,可以将自然景观与其结合,营造有趣、真实和适度的一面。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而言,城市的魅力和凝聚力不应该只体现在繁忙的程度上,城市需要帮人们融入社会活动,借此加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链接和情感纽带。如果城市的公共场所能够被更好地合理利用,吸引到更多的人停下脚步,像流连于欢乐的派对忘记深处何处,这才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所在。
——建筑除了自身的功能和实用性之外,还能够凭借自身艺术性的外观和设计,赋予建筑特殊的有意义,带给市民赏心悦目的体验,扩展市民的想象力、并且凭借独特的设计理念为社区的进步提供驱动力。
半夜刷微博不经意看到的片子,想着要对城市化多点了解,拓展知识面,便看了。影片由很多个城市案例拼凑而成,相互之间感觉没有关联。
印象比较深刻的例子是让社区居民参与到节电行动,并在公路上喷涂用电量变化图;以及德国斯图加特公民反对S21项目抗议行动。
印象深刻的话说,城市不在于它的人口有多少,而是有多少人驻足,流连于某处。差不多的话吧。
基本上可已算是城市规划的科普片。
People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see different things in this multidisciplinary topic
城市节能很重要,能源浪费太厉害
我真的是怀着去学习的态度去看这个纪录片的....结果在讲纽约格林威治的规划那段镜头竟然拍到杰西和巴沙了!!杰西戴了红帽子,巴沙戴了个墨镜,他俩真的就只是路人无意间被镜头捕到!!我估计他俩自己都不知道!我当时整个人都石化了!!我发誓,真的是他们俩!!
挺有意思的纪录片,讲述了城市设计的一些粗浅内容。如今设计如上海,东京,孟买这样的超大型城市,难度已经远远超过发展数百年的欧洲城市了,如何保证在功能齐全的前提下提高舒适度,是每个设计师都必然面对的挑战!
在看過這部電影之後,也看了一部叫The Humn Scale,後者更完整清楚。但對完全不了解城市設計的人來說,這是一部很好的入門電影。
开头动画不错,后来就是听一群人balabala,公交优先,自行车优先等等,所谓的民主,体现在城市规划中,就是听大多数人的啊,也不全对吧?#20220504
干货没有多少,但是看了以后还蛮有感触的
设计面对图纸,终究要在现实社会中使用
简直是业界项目和名人大巡礼 绝对适合课堂推广
道路权;快速公交,自行车道,高线公园,有机菜园。分散资源挤出人口,还是集中资源满足新移民?社区精神,郊区化。
对哥本哈根的城市设计理念颇为赞赏!以及,我真喜欢底特律那个说话很直的种菜小哥😆
行人/自行车/快速巴士道路权,人口,能源,治安…具例:孟买=贫民窟、巴西利亚=纸上完美、智利圣地亚哥=廉房、波哥大=BRT+自行车、哥本哈根=自行车、底特律=坍缩+城市农业、北京=飞速发展、凤凰城=郊区蔓延、Brighton=省电、纽约=高线公园、新奥尔良=灾后重建、里约+开普敦=治安、斯图加特21=新旧冲突…
城市化的常识:贫民窟自下而上的自演化、交通出行模式面向个人尺度、隔离导致的街区和城市衰落、群众参与规划、民主和分歧、创新。
喜欢elemental的贫民窟改造和波哥大的慢行系统案例,但一个多小时要讲urbanized这件事,总有一种电影刚开了头就结束的感觉:p
虽然我不见得赞同里面的观点,但是案例都挺有意思的~
道路权;BRT;自行车道;城市退化之后出现的有机菜园;废弃铁道改成高空公园;闹市区的豪华廉租房。很有意思
IFC看的too, 之前卖票的信誓旦旦说会满座,结果成了Furman Center的包场。好片子,又给人旅行的冲动,特别是孟买。international urban planners应该会喜欢这个片子,或者不喜欢,因为举的栗子planner都应该很熟,highline, B
虽然依旧是个泛泛的城市化入门片,但还蛮喜欢哥本哈根做的一些尝试的,里面也提到我很喜欢的高线公园,底特律城市退化之后出现的有机菜园,智利的参与式设计保障房也还有些意思,选浴缸选热水器的问题。http://open.163.com/movie/2015/9/3/H/MB0JQR6IL
清熵B站“稍后再看”列表。边做卫生,边松散地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