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驱魔人1973 剧照 NO.1 驱魔人1973 剧照 NO.2 驱魔人1973 剧照 NO.3 驱魔人1973 剧照 NO.4 驱魔人1973 剧照 NO.5 驱魔人1973 剧照 NO.6 驱魔人1973 剧照 NO.13 驱魔人1973 剧照 NO.14 驱魔人1973 剧照 NO.15 驱魔人1973 剧照 NO.16 驱魔人1973 剧照 NO.17 驱魔人1973 剧照 NO.18 驱魔人1973 剧照 NO.19 驱魔人1973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3 10:02

详细剧情

  愁云惨淡的华盛顿市,一幢普通公寓内,单身妈妈克莉丝(艾伦·鲍斯汀 Ellen Burstyn 饰)和女儿芮根生活于此。然而近一段时间,克莉丝却被女儿种种怪异的举止折磨得烦躁不堪。芮根的行为举止怪异,迥异常人。克莉丝带她求医问卜,终无所获,甚至精神科医生也束手无策。万般无 奈之下,几近绝望的母亲求助于莫林神父(马克斯·冯·西多 Max von Sydow 饰),一个有着丰富驱魔经验的老者。恐怖的夜晚,神父与藏身少女体内的恶魔展开连番较量。这是一个注定让无数人永生难忘的恶魔之夜……  本片由William Batty根据1949年一起真实的驱魔事件创作的小说改编,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混音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

长篇影评

1 ) 自己的想法。

1.恶魔是被老神父从伊拉克带回来的,他从伊拉克回到美国的时间刚好跟女孩被上身的时间是一致的。2.十字架是脖子被扭断的导演放的,他的举动激怒了恶魔,从而恶魔杀死了他。3.老神父是被告知真相而气死的,老神父身体一直不好,一直在吃药,之前他也说了,恶魔会撒谎,但是谎言里是有真相的,而且他说的话会直接击溃你。在房间里,恶魔告知老神父自己是被他从伊拉克带回来的,加上体力不支,从而死去。4.恶魔为什么上女孩的身,估计跟那个摔断脖子的导演死后,警探从楼梯下面捡到的泥塑有关。那个泥塑就是老神父从伊拉克带回来的。(这个是我的第一种猜想)

1.其实恶魔一直封印在老神父身体里,电影里说过,老神父十几年前曾经驱过魔,而且差点要了他的老命,所以他才要一直吃药,那个时候起恶魔就一直在他身体里,只是元气大伤,从而一直没出现。而唤醒恶魔的时候就是在伊拉克的时候,他挖掘出了一个泥塑,当时他说了句话:以魔养魔。当时有个细节,教会里的时钟停摆了,那个时候就是恶魔苏醒的时候。还有,他回到美国的时间跟女孩被恶魔附身的时间是一致的。在最后,年轻神父给老神父说小女孩的身体里好像不止一种恶魔。而老神父肯定的说只有一种。
2.有个细节,教会里的一个雕塑被人破坏了,估计就是老神父压制不住恶魔的时候去做的。
3.恶魔怎么上的女孩的身,这个嘛。。。我估计是:老神父知道恶魔苏醒了,不知道怎样又将恶魔封印进了泥塑,而小女孩又喜欢那些东西,被扭断脖子的导演不知怎样将那泥塑弄到手送给了小女孩亦或是给女孩的母亲让母亲送给女孩,不管怎样,后来导演得知女孩病了,拿着十字架去看望女孩(这解释了他应该是通过非法手段得到泥塑的,估计是从老神父那偷的),从而激怒了恶魔,然后杀死了他。(这个解释有点牵强,我实在想不起了)
暂时就这些了。。。。

2 ) 没有弗里德金的驱魔人是成不了驱魔人的



电影的高成本和高艺术水准无必然联系。
这是个已被验证了无数遍的基本命题。

大制片厂制度和雄厚资金后备根本就不能保证成本的最终回收。绝大多数时候,大制片厂拍一部影片就好比庄家操作一只股票,大家其实心里都没底,但总得拍点什么。于是就先挑剧本,挑不出好的那就差的里面选一个还过得去的。再请导演,真正有能力驾驱的看不中这个剧本的话,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找不挑食的导演。。。一步步赶鸭子上架,得拍且拍。最后弄出来的成品自己看了都心凉。没办法,得回本啊,那就出钱找人吹,砸钱蒙大众,观众是能蒙进影院一个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

然而:导演是灵魂,摄影是皮肤,剪辑是骨架。

73年的弗里德金已是一个驾驱能力极强的导演了。我们得庆幸小说驱魔人的首版电影改编剧本被弗里德金接受,而未落入平庸之辈之手。在经历了71年的法国贩毒网的历练之后,弗里德金在影片整体把握上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特别适合动作片的表现。其鲜明视觉形式存在于镜头调度和场景切换上。这是种对形式主义的深刻挖掘和创新。
只是我个人惊讶于制片厂会叫弗里德金来拍摄该片,而不是其他的传统恐怖片导演。比如George A. Romero。虽然后者的B级片气质并不能掩盖影片的A级艺术水准,但叫一个从没拍过恐怖片的来拍陌生题材不亚于进行一场赌博。但制片本身既是一场赌博,不是吗?又有哪个制片厂能否认这点?还好,他们赌对了。他们选中了当时最热门也是最志得意满的动作片导演,想给这部传统的宗教降魔影片注入一点新鲜元素。

如果我们注意影片的前半部分,能体会到一种发源于60年代,在越战后期越发成熟的70年代影像风格。那是一种有别于以往,更注重个体、局部、片段的“左派影像”风格。好吧,我得承认,这个新名词是我杜撰的,自从若干年前的一次触电事故之后本人的杜撰名词癖好得以费解式加强。什么“左派影像”,那只是针对70年代以前迷幻药还没有泛滥的,老派共和式的,不思进取的大好莱坞式的,学院教条主义式的影像来说的。要说那些新冒出来的类型,可以用“新浪潮运动对商业电影的重新包装”来简单概括。

弗里德金以他自己的镜头调度和场景切换来表达出的惊秫感是怎么样的呢?有几个场景是非常令人回味的:马车从巷子里突然窜出;主人公以颤抖的手从铁盒里取出药片;那个独眼的打铁匠在叮叮当当的打了一会儿铁之后抬头看向镜头并一边抹着汗;烈日下,主人公望向对面山丘顶上的魔怪雕像,那座雕像犹如处在海市蜃楼里那样似幻似真,仿佛随时会在眼前消失。这几个镜头在脱离剧情的前提下是意义不大的,但在影片中却给观影者以强烈的心理暗示:在这片西亚的陌生土地上,有些事情正在隐伏着,酝酿着,却没有明显的逻辑来提示主人公包括观影者会发生什么。

毫无疑问,弗里德金以该片树立了恐怖片的新样板。我们毫不怀疑该片严谨风格的必要性,这对一个处于创作巅峰阶段的导演来说是必需的。由于弗里德金对西亚原始宗教中邪魔的经典诠释以及一些新类型的心理惊秫表现手法可以这么认为:没有弗里德金的驱魔人是成不了驱魔人的。虽然这个结论略嫌武断。

3 ) 关于《驱魔人》超自然的猜测

《驱魔人》这部电影表达的内涵已经被很多人东肢西解。它改编自真实事件,背景是这样的:根据记载,1949年1月,美国马里兰州,一位年轻的女士多罗希在卧室中离奇死亡,死状恐怖,当时谁都没有想到,她的侄子,14岁的约翰会成为这个悲剧的延续者。不久后,诡异事件接连发生,约翰的床经常毫无原因的剧烈抖动,食品和刀叉会在房间里突然飞行。约翰的性情也变得暴燥,焦虑,并经常做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自残行为,当他的父母试图使他平静下来时,约翰声称自己是多罗希。 一个月后,约翰的身上开始出现怪异的符号并呻吟出无法辨认的语言,一位天主教神父试图用圣水和十字架为他驱走魔灵,但是事情变得更糟,约翰身体却趋近于死尸,五官开始扭曲,牙齿全都脱落,整个身体血肉模糊并且浮肿,流出浅绿色的浓液。3月,圣路易斯的大主教指示会士劳伦斯为约翰进行正式的驱魔仪式,仪式每晚都进行数次,约翰却不见好转。劳伦斯在研究了了所有关于驱魔的古书后,终于找到了驱走恶魔的方法。4月18日,劳伦斯使用一种特制的项链再次为约翰驱魔,衰弱的小约翰长长的呼出一口气,魔走了。

我们不妨根据影片叙事做一些主观假设来更好地理解“心魔是如何击溃人的信仰”这一议题。我们可以从物象特征和人物身份上入手。仅为个人推测,不喜勿喷。

1.项链代表诅咒,碰过的人都得死。原因是刚出场没多久的的两位神父的谈话中,他们逐渐放弃了坚守考古阵地的信仰因此背叛了项链上图案所代表的魔鬼,这个魔鬼转化成心魔来对他们实施报复。这个心魔的终极目的是杀掉或者蹂躏周围所谓有信仰的人们。

2.除了三位神父、医生们、聚会的朋友们和导演,其他人都被心魔附过体。心魔的母体在女孩芮根身上。被附体有女孩的母亲麦妮尔太太、神父K的母亲、雪芙尔小姐、卡尔管家以及那个警察。心魔附了这些人的身体后,既可以折磨一下曾经有信仰的这些个附体,又可以让附体们帮她达到终极目的。被附体和母体是一队的,人和人是一队的。

3.被附过体的被附体都会帮助母体达到它的终极目的。但她们中间有些人很大可能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和自己是一队的。神父是所谓最具有信仰的人,神父们必须死。

首先,考古的神父拿到项链,发现这个项链不同寻常。其次,麦妮尔太太总是听到自己家阁楼上有蹊跷的动静。接着她和女儿交谈她绝不会和导演结婚,她说她和导演只是好朋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麦妮尔太太多半依恋着这种对于女儿单亲的生活或者说还她还想念着前夫,她是一个有感情和爱情信仰的人,因此她后面被附体,她还在女儿用十字架伤害自己下体的时候被伤害。而女儿渴望一个完整的家庭,她其实并不介意导演和她妈妈的二次组合,甚至在即将到来的生日聚会上邀请导演和朋友们来到家里做客。因此她被心魔母体附体。而心魔选择小女孩作为母体的原因就是一个:为了接近和麻痹神父。注意,麦妮尔太太是不喜欢导演的,可是导演却喜欢她。这个导演有自己的爱情信仰和追求,因此导演最后不是被心魔杀死就是被心魔蹂躏。另一面,神父K在回家后鞋柜上一张看似是麦妮尔太太的照片又或者看似是他母亲年轻时的照片特写,这都暗示着神父K的死亡的宿命。而神父K并没有在意这些普通的照片,这是影片中心魔第一次在嘲笑人类信仰力量的薄弱。神父K的母亲让神父一直陪在她的身边不要离开她,目的就是找个机会帮母体一个忙,干掉神父K。那样的话,母体这边再杀两个神父就够了。可惜她自身的寿命没有坚持住,因此心魔的计划泡汤。小女孩开始变得越来越不正常,性情大变。母亲前期出于母性十分担心,于是把她送去医生那里治疗。当然,越治疗心魔的发展速度就越快。麦妮尔太太在女儿的枕头下发现了十字架,当她询问是谁放的时候,雪芙尔小姐和卡尔互串眼神矢口否认。这时候可以初步怀疑他们俩是心魔的帮手了,并且两个人都知道各自附体的身份。并且雪芙尔小姐说自己家中有事,过了没多久神父就发现神像被亵渎了,这很有可能就是雪芙尔小姐干的。这个时候雪芙尔小姐在帮母体达到更加使神父怀疑信仰的力量从而一步步进入圈套的目的并且此时心魔在挑战神父的底线。这个时候更能进一步了解雪芙尔是心魔被附体的身份。有一次麦妮尔太太实在受不了楼上的动静一探究竟时,一团火突然大燃,又被管家吓了一跳。这个时候,她就开始被附体了。导演离奇坠楼死亡后,心魔刚好让麦妮尔太太继续做她之前一直在做的事情:继续送女儿去治疗。心魔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成长,另一方面是为了使所有人意识到医学治疗小女孩根本不管用,只能采取别的办法。那别的办法就只能是请神父过来,那么不就更容易达成目的?麦妮尔太太被附体后的种种行为,正是在为心魔的行动推波助澜。那么导演是如何死亡的呢?有一次麦妮尔太太回家后发现屋子里特别冷,她责怪仆人们没有关窗户、没有照顾好她的女儿。可是仆人们却说他们把女儿交给导演照看。从这我们就知道,很有可能是两个被心魔附体的仆人把导演勾入房间,让母体心魔杀掉了导演。这样又可以进一步确定卡尔和雪芙尔小姐是心魔的被附体。不知道大家注意到细节了没,麦妮尔太太在影片中有两次表情紧张。我们先说第一次,那是警察去麦妮尔太太家查导演的案子,她和警察交流完事后,端着东西向镜头走来时的表情紧张。她在紧张什么?她是在紧张万一这个时候警察查出来杀掉导演的凶手是她女儿,警察绝对会把她女儿抓走,这样的话,心魔就根本没大的机会接近神父了。这时的麦妮尔太太完全被心魔操控,所以她在紧张母体心魔的计划可能会泡汤。心魔当然早做准备,让小女孩做了一个布偶丢到草丛里被警察捡到,这个时候,警察也开始被附体。终于,小女孩的烂摊子医生接不下来了,神父们开始接手。在神父K第二次进房间与小女孩心魔交谈的过程中,神父问驱魔不会使你更快地从寄主小女孩的身体中出来吗,心魔却说我想要的是你。而这个时候的神父还是个萌新,根本不知道死亡在逼近。神父们为小女孩驱魔时洒的圣水根本对心魔起不了什么作用,可是心魔却假装受到法术表现出很痛苦的样子。这就是影片中第二处心魔在嘲笑人们信仰的力量太过微小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在麻痹着神父。这个时候的神父认为心魔完全可以被信仰的力量制服,况且还是在一个小女孩的身体里。虽然神父K有些疑虑,可是放松心理警惕和自信满满的两个神父终于在钟摆的最后一刻被心魔成功而又高效的杀死。这时母体心魔好像不见了,小女孩好像恢复了人的意识。在搬家的时候,我们发现雪芙尔小姐给麦妮尔太太递过了项链,那么她们俩为什么没死呢?原因就是她们俩都是心魔的附体,本就是不死之身。而雪芙尔小姐可能觉得麦妮尔太太也是个有信仰的人,必须杀死她,所以才把项链递给了她。可是麦妮尔太太早就是心魔家庭中的一员了。这个时候,麦妮尔太太出现了第二次紧张,她在接过雪芙尔小姐的项链时表现出来了紧张,为什么呢?因为她突然想到了一件事,那就是还有一位有信仰的神父没有死。因此在影片结尾处,她让这位神父接触了项链,神父最后还是把项链还给了她。目的就是再次杀死这位神父。后来看似正常的女儿跑出来看到这位神父时,镜头变成对这位神父脖子和领口喉咙的特写。这就向观众在说明:母体心魔虽然不在了,可是附体心魔也足够有能力杀死那些有信仰的神父。因此,小女孩这时是一个被附体的恶魔。原来母体心魔走了,附体心魔还残留着。神父们用生命换来的驱魔其实并没有成功。那么很多人都有疑问了,这位神父最后好像没有死呀。那么你们是否想到了那位被心魔附体的警察呢?他在片尾说要请这位神父看电影。这个话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警察还没被附身时,他说的看电影是打算拉拢神父K陪他查案。片尾处他又邀请这一位神父看电影,那么这里看电影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为是作为附体心魔的警察要干掉这位神父了,因为他碰了项链,虽然影片最后没有交代这位神父的死亡。当然,也没有交代雪芙尔小姐和卡尔是怎么被心魔折磨的。

《驱魔人》作为一部实验色彩浓重的恐怖片,是世界恐怖片的先河。它不仅反映了美国时代潮流下信仰的缺失和低价,更反映了在女权运动、宗教流派融合的新浪潮下,美国社会逃避接纳新事物的心态。

4 ) 非理性·女权主义·信仰缺失·过度阐释

首先声明,下面文字绝对过度阐释了,只是不知道哪一段是过度阐释的。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出彩不在于恐怖——习惯重口味的我几乎没有感受到恐惧,而在于在清澈的画面中折射的社会现实。
当然,我有个习惯就是不看主线看复线。

还是先谈主线吧。
最恐怖的镜头应该是小女孩的头部旋转一百八十度吧,不过因为前面已经有一个人物在幕后被扭了头,所以也算打了一针预防针。倒是小女孩像动物一样翻转躯干倒立着爬下楼梯更为震撼!可惜时间又稍微短了一点,不然我就晕过去了。不过,可能导演正是怕影片太吓人了,所以才让每个恐怖镜头都一闪而过,不让它们来折磨观众吧。
其实吧,最令我心神不定的是那个巴比伦的神或者鬼怪的雕像,不论是开始出现那次还是在小女孩屋里那次:我一直害怕这些远古时期的东西,因为我无法了解它们的秘密。反观当代的恐怖事件,我至少可以试图去解释,给自己一个希望说:我可以找到答案的!然后就不那么害怕了。
这种心理和信仰上帝的原理差不多,就是给你一个最终保障,让你大胆去面对。而对于古代未知文明,我探究一番得出的是什么结论,是在探究之前无法预知的。是神秘感、对终点的未知带来的恐怖。继续还原,总之,是“无法掌控”或者 “不可知”的恐怖。

除去恐怖,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可以谈论的。
偏一点的:它对当年轰轰烈烈的女权主义打了五十大板(不知是不是对男性社会的埋怨,但奥斯卡获奖影片很少有绕来绕去正过来反过来的讽喻)。男主人的缺失,造成了这个家庭的不稳定感。母亲基本在外忙事业,虽是个女强人(在她饰演的电影中也是反叛的女领导者),但女儿也因此无人照看。强势的母亲虽然据理力争,可是仍旧要服从男性医生的指示,给女儿一堆无益的治疗。从头到尾,她没有对女儿产生正面的、直接的效果,她一直在求助各方帮助。医生都是刻板印象的男性、(几乎)白人、中年以上。
更偏一点的:对流行文化也有涉及,因为男警官去找女明星签名,但是不好意思说是自己喜欢,而说是自己女儿喜欢。
主要的讽刺:对当代医学、心理学和科学的质疑。看看那些堪比恶魔的手术和检查吧,医生们言之凿凿地劝说女主人:相信一切疾病都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吧!
然而,第七封印中的骑士——麦克斯•冯•西多——饰演的老牧师,在接受女主人的敬酒时说:“医生告诫我不要喝酒。但是谢谢上帝,我意志不坚。”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吧!这是本片除却恐怖之外的点题句:上帝教我不要相信医学!
除了这位老牧师坚定地认为魔鬼的存在(可是即使如此,他仍旧需要用速效救心丸!),连亲眼见过附身魔鬼施法的小牧师戴米也不相信:他多次试图用心理学来向女主人解释女儿的病情。这也可以想见他为何当了牧师又去学习精神病学,还用精神病学的原理来写研究魔鬼附身的论文。事实证明他错了,科学错了,理性错了。非理性因素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古巴比伦,在非洲也存在(老牧师经常在非洲驱魔)。这是否受到了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呢?或者借助电影的广泛影响力,同时为后现代思潮推波助澜?

下面谈一谈本片的主角,两位牧师。当然,影片在戏份上的安排非常好,没有给任何一个人物主导影片的机会,让观众把注意力从人物身上稍稍分开,投入到这个满是问题的社会。
戴米牧师心有魔障:他选择了牧师的职业,因此赚不到钱,没钱给母亲治病,反而害她进了精神病院,加速了她的死亡。(对比《黄金三镖客》中的天主教牧师,为了谋生才不得不去当神父,当地只有强盗和神父能维持生计。本片中的耶稣会牧师戴米却过着比别人都清贫的生活。)魔鬼抓住了这一点,几乎让他崩溃——魔鬼向来是抓人的弱点进行攻击。老牧师则说,不要跟魔鬼谈话,他会诱惑你。他的坚定甚至有一种加尔文式的不容辩驳,开始还让我疑惑了一阵,后来发现他是对的。
驱魔的过程有一定的程式,但绝非平庸俗套。一个坚定的有经验的主导者,一个稚嫩的协助者。老者死去,把信念传给新手(不过本片采用了一种变体,给了新手以愤怒)。新手代替老者完成事业。两人对着漂浮的女孩,大声念着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 The power of Christ compels you!这一幕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好激动啊,宗教的力量。

你有没有和我一样的疑问:为什么基督教可以驱走各种鬼怪,无论是非洲的还是巴比伦的?
且看最后的驱魔成功:
这是一处象征,第一遍看几乎没注意,第二遍也没想周全,感谢@圣像之源。 “Son of a bitch! Take me ! Goddamn! Take me! Take me!!”戴米并非有意,而绝对是出于愤怒和绝望,喊出这些亵渎的话,而且马上诉诸暴力解决,这都不是牧师的风范。可是魔鬼听见这些话,竟然顺从地侵入了戴米。这时被附体的戴米想掐死小女孩,但是短暂恢复记忆的戴米选择了自杀(感谢@厚脸皮膀小胱),从而拯救了小女孩。
这不是绝妙的讽寓么?
其一:来自@圣像之源。基督教拿魔鬼是没办法的!不管你多么渎神,甚至只有当你渎神时,你才拥有了足够的力量。所以,基督教实际上是个可有可无的信仰,给观众的绝望。
其二:不想死,不想牺牲,只想战胜的时候(老牧师),却战胜不了魔鬼;一旦说出牺牲,瞬间就成功了——当然是以牺牲为代价。说明我们必须赎罪?可是戴米罪不该死啊。大概还是说,不需要征服,反省自我、自我赎罪才关键吧。越战在1973年结束,本片在1974年上映,有关系么?
第三种讽寓解读:老牧师说,不要跟魔鬼谈话,他会诱惑你,欺骗你。他谨遵他的一套驱魔方式(有效,但很死板)。然而,最后却是小牧师和魔鬼的直接对话,才驱赶走了魔鬼。交流,尤其是和那些看似不可以交流的人交流,是很重要的。心理学讲究这个。政治学也要讲究这个,把人妖魔化可不好。
第四种:或者说,提倡牺牲,提倡为他人承担痛苦。这一点,除了最后一刻的戴米,医生、老牧师,甚至母亲,没有一个做到的,大家都极尽所能地折磨小萝莉。(这一角度应该最靠谱了。)两位牧师在休息时谈起:为什么选择这个小女孩?老牧师说:让我们拒绝相信上帝爱我们。这都是空话。小女孩是无罪的,有罪之人的牺牲拯救了她。
这样,我开始的疑问(基督教的驱魔术,怎么会对古巴比伦的魔鬼起作用呢?这不是成了世界警察么?)已经解开了。本来基督教的作用就不是特别明显的。

虽然死了两位牧师才驱走魔鬼,虽然发出渎神言论才最终取胜,无论如何,基督教在片中扮演了正面的角色。几位牧师都是好人,敢于付出的人。对基督教只是委婉批评:照本宣科的做法、生硬的教义是不够的,也不必言必敬神;交流、牺牲和爱才是王道,有了这些,自来水也是圣水。
另外,通过警察约两个牧师看戏都被回绝说“看过了”,影片告诉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论是哪个牧师,都看过你想看的那出戏,不管是奥赛罗,还是呼啸山庄。
还有最后的一幕:虽然小女孩(和她妈一样)都不信教,却在最后热情地亲吻了牧师,这似乎是对基督的一种肯定,一种信仰的回归。

欣赏本片的摄影。很多推拉镜头。艳丽、饱和的色彩,很漂亮,比较偏冷色调。当女主人踏着欢快的节拍走在大概是红墙绿树的常春藤校园中时,景色是美极了,迎风闪过的几个穆斯林妇女,大概预示了本片的魔鬼即将来临?
音响效果不咋地,结果还获了奥斯卡最佳音效奖,搞不懂。

最后,讲讲拍摄的花絮。
威廉•彼得•布拉迪怀揣着小说跟华纳兄弟公司签了合约,要求自己选导演,结果圈定的三位导演——阿瑟•佩恩、库布里克、迈克•尼克尔斯,都拒绝了请求。威廉•弗里德金得到了这个机会,名利双收:《驱魔人》全球票房达到了8800万美元,成为当时史上最卖座的电影第四位,弗里德金也收获了一座最佳导演的奥斯卡小金人。约翰•布尔曼(John Boorman)也拒绝了导演《驱魔人》的机会,因为他觉得故事剧情“对于孩子们来说太残酷了”。然而,他却接受了驱魔人续集《异教徒》(The Heretic,1977)的导演邀请。库布里克再次拒绝了《驱魔人》续集,事实证明他比布尔曼要有远见:在一个已经极其成功的影片基础上,再有所突破是很难的。《驱魔人》续集不出所料地成了一场灾难。
而库布里克当时在拍的《巴里林登》却遭遇了资金困难,几乎被迫停工。他大概有点酸,耿耿于怀地坚信华纳公司是用《发条橙》的收入投资了《驱魔人》(预算超支了)。或许正是《驱魔人》的成功,促使库布里克拍出了自己的恐怖片《闪灵》(和小女孩一样,闪灵中的丹尼也有一个灵魂附身——东尼)。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来发行的《闪灵》DVD(2007)的碟片中,有一个短片The Visions of Stanley Kubrick是导演和演员们对库布里克尤其是《闪灵》的评论,弗里德金正在其中,他给了库布里克极高的评价,而且留下这样一段有价值的评论:
“艺术家的责任是提出问题,不是给出答案。它得反映社会。库布里克是伟大的艺术家,或许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他的责任是反映社会,说出他自己的看法,不是提供解决之道,或是建议该如何改善生活。”

大半夜的,宿舍都睡了,为了找细节翻看影片,还真是吓人啊!!!再也不说这片子不吓人了!稍微有些(对基督教)态度不明朗的好片!

2011-9-30

5 ) 真正的恐惧源于信仰的坍塌

首先必须得承认社会学是一门伟大的学科,至少某些定律在还能为我们所证实并且接受,比如“怎样的社会产生怎样的文化”。所以,二十世纪的张艺谋拍得出《活着》而二十一世纪的张艺谋拍得出《三枪》。同样,七十年代的美国,诞生了史诗级的恐怖片《驱魔人》。
还是得庆幸,七十年代的美国毕竟还比较严肃,拍的恐怖片也是严肃的。电影的恶魔不是那些从电视里爬出来的孤魂野鬼,而是具有强烈的宗教意味,是教会与魔鬼不共戴天的世仇。偏偏本地教会,还是基督教里最为保守的天主教。魔鬼从何而来,它意欲何为?影片没有说明,但是它侵占了童贞女的身体——这被基督教徒认为是最为圣洁的,这无疑是强烈的暗喻。它亵渎圣像,趋势小女孩当众小便,在医生面前露出私处,用十字架扎自己下体。对于一个70%以上人口为基督徒的国家来说,这不啻于最大的侮辱——还有什么比这对主恩赐的践踏更为荒谬的事情?魔鬼的肆无忌惮,医生的手足无措以及神父的无可奈何,三者鲜明的对比,就好像世界末日来到,却没有看见主赐予的救赎,我们所依赖的,竟给予不了我们力量。面对魔鬼,神父所做的,不过是挥洒圣水,诵读《圣经》,还有用手在胸前划十字架,这些在魔鬼面前,太过卑微,它过于强大,以致于我们几乎绝望。
《圣经》说,魔鬼是天生的谎言家,它摄人心智,偷走人的灵魂。最初的魔鬼撒旦,便引诱最初的人类犯下了原罪。当最后马伦神父惨死在魔鬼手中,被恶魔附体的小女孩露出狡黠诡异的笑容时,一切都恍然大悟:这个恶魔一直在欺骗我们,它假装惧怕圣水,而那不过是卡拉斯神父用来测试它的蒸馏水;它假装会说拉丁文以证实它古老的身份,但在录音回放时才发现那不过只是倒着说的英文;它假装在马伦神父的驱逐下受到伤害奄奄一息,可事实证明那不过是它反戈一击的前奏;它表现出自己的弱点来让我们有了渺茫的希望,又在我们为之努力是将这希望打得粉碎。魔鬼太强大,它无所不知,无孔不入,甚至能够模仿卡拉斯神父死去母亲的声音来哀求他,来干扰他。当观影者发现,以主的名义都不能驱走它,万能的主在他面前毫无用处,三位一体和原罪说构成的基督教基本教义,在魔鬼的肆虐下扭曲,魔鬼的诞生似乎是为了将上帝永生为之赎的罪孽一笔勾销,自己代替了上帝的末日审判,而这审判的结果不是善者上天堂,恶者下地狱——而是全部处死!此刻,对于虔诚的基督徒,终生的信仰瞬间倒塌。就像驱魔的高潮部分,卡拉斯神父随着马伦神父带着颤抖的嗓音一遍遍重复道:The power of God will confess you!似乎他只是通过调大音量来给自己壮胆,而内心的信仰,已经开始动摇。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两句七十年代的美国,那是混合了越战,婴儿潮,女权运动,性解放,嬉皮士的七十年代,就像充满了大麻味的摇滚,不断刺激着当时民风尚保守的美国社会,任何对于主流社会的冲击被当做英雄式的行为,而这让传统的主流社会惶恐不已,处于社会变更期的美国,出现各种离谱的思潮都不为过。这部电影,也许暗示主流社会对新生事物的恐惧,也许暗示了离经叛道在当时的普遍性,映射到电影里,就成了教会的魔鬼的相互博弈。有意思的是,现代医学在电影里被讽刺得一无是处,似乎只有宗教才能代表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和希望。
我承认女孩头部180°旋转和反身做蜘蛛爬行着实把我吓了一跳,但回味之后最恐怖的,是无处不在的宗教神秘主义气氛,是被魔鬼亵渎后流血的圣像和圣母玛利亚毫无表情的面部,以及纯洁的小女孩一系列污秽的行为。
最后不得不再说一句,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6 ) 真正的恐惧源于信仰的坍塌

首先必须得承认社会学是一门伟大的学科,至少某些定律在还能为我们所证实并且接受,比如“怎样的社会产生怎样的文化”。所以,二十世纪的张艺谋拍得出《活着》而二十一世纪的张艺谋拍得出《三枪》。同样,七十年代的美国,诞生了史诗级的恐怖片《驱魔人》。
还是得庆幸,七十年代的美国毕竟还比较严肃,拍的恐怖片也是严肃的。电影的恶魔不是那些从电视里爬出来的孤魂野鬼,而是具有强烈的宗教意味,是教会与魔鬼不共戴天的世仇。偏偏本地教会,还是基督教里最为保守的天主教。魔鬼从何而来,它意欲何为?影片没有说明,但是它侵占了童贞女的身体——这被基督教徒认为是最为圣洁的,这无疑是强烈的暗喻。它亵渎圣像,趋势小女孩当众小便,在医生面前露出私处,用十字架扎自己下体。对于一个70%以上人口为基督徒的国家来说,这不啻于最大的侮辱——还有什么比这对主恩赐的践踏更为荒谬的事情?魔鬼的肆无忌惮,医生的手足无措以及神父的无可奈何,三者鲜明的对比,就好像世界末日来到,却没有看见主赐予的救赎,我们所依赖的,竟给予不了我们力量。面对魔鬼,神父所做的,不过是挥洒圣水,诵读《圣经》,还有用手在胸前划十字架,这些在魔鬼面前,太过卑微,它过于强大,以致于我们几乎绝望。
《圣经》说,魔鬼是天生的谎言家,它摄人心智,偷走人的灵魂。最初的魔鬼撒旦,便引诱最初的人类犯下了原罪。当最后马伦神父惨死在魔鬼手中,被恶魔附体的小女孩露出狡黠诡异的笑容时,一切都恍然大悟:这个恶魔一直在欺骗我们,它假装惧怕圣水,而那不过是卡拉斯神父用来测试它的蒸馏水;它假装会说拉丁文以证实它古老的身份,但在录音回放时才发现那不过只是倒着说的英文;它假装在马伦神父的驱逐下受到伤害奄奄一息,可事实证明那不过是它反戈一击的前奏;它表现出自己的弱点来让我们有了渺茫的希望,又在我们为之努力是将这希望打得粉碎。魔鬼太强大,它无所不知,无孔不入,甚至能够模仿卡拉斯神父死去母亲的声音来哀求他,来干扰他。当观影者发现,以主的名义都不能驱走它,万能的主在他面前毫无用处,三位一体和原罪说构成的基督教基本教义,在魔鬼的肆虐下扭曲,魔鬼的诞生似乎是为了将上帝永生为之赎的罪孽一笔勾销,自己代替了上帝的末日审判,而这审判的结果不是善者上天堂,恶者下地狱——而是全部处死!此刻,对于虔诚的基督徒,终生的信仰瞬间倒塌。就像驱魔的高潮部分,卡拉斯神父随着马伦神父带着颤抖的嗓音一遍遍重复道:The power of God will confess you!似乎他只是通过调大音量来给自己壮胆,而内心的信仰,已经开始动摇。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两句七十年代的美国,那是混合了越战,婴儿潮,女权运动,性解放,嬉皮士的七十年代,就像充满了大麻味的摇滚,不断刺激着当时民风尚保守的美国社会,任何对于主流社会的冲击被当做英雄式的行为,而这让传统的主流社会惶恐不已,处于社会变更期的美国,出现各种离谱的思潮都不为过。这部电影,也许暗示主流社会对新生事物的恐惧,也许暗示了离经叛道在当时的普遍性,映射到电影里,就成了教会的魔鬼的相互博弈。有意思的是,现代医学在电影里被讽刺得一无是处,似乎只有宗教才能代表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和希望。
我承认女孩头部180°旋转和反身做蜘蛛爬行着实把我吓了一跳,但回味之后最恐怖的,是无处不在的宗教神秘主义气氛,是被魔鬼亵渎后流血的圣像和圣母玛利亚毫无表情的面部,以及纯洁的小女孩一系列污秽的行为。
最后不得不再说一句,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PS:天主教似乎一直有驱魔的记录不过除了地区主教是接触不到那些档案的。

7 ) 1973《驱魔人》不完全解读之“Evil Against Evil”

未满十八岁者请在父母陪同下阅读本文

让我们真正恐惧的东西是什么呢,当我们看完一部恐怖片后或许都会对其中的危险悬疑时刻和骇人的鬼怪面孔心有余悸,然后我们提醒自己那些只不过是导演通过一些视听技巧来设法引起我们的情绪上的条件反射而已。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每当我们想起“鬼”等一系列被人们赋予了特殊含义的名词时总会感到一些不适。不明其因的人们常常会把自己的信念托付给与鬼相对的神,其实不论是鬼还是神都是人自身所创造出来的产物。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如果要问我相不相信世界上有鬼时,我的回答是:我宁愿相信世界上有鬼的存在。因为几乎在所有涉及到鬼的故事中都会有善恶因果的一层关系在,“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这句话则似乎体现了“鬼”在人类社会体系中的一种正面的作用。如果一个人连鬼都不怕时我们不敢想象他能够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来。

而《驱魔人》这部电影真正可怕之处在于它超出了一般恐怖片所展现的单纯意义上的以吓人为目的的这一角度。此片从表面上甚至看不出来是一个惩恶扬善有着因果关系的驱魔故事,我们看不到魔鬼从何而来。电影展现出来的其实是人们在潜意识里一直选择性无视和一直不敢正视的现实。仔细想一下,这可能便是许多人看惯了众多一般恐怖片后再看此片并没有感受到预期的那么恐怖的原因。

魔鬼对于我们来说是恶的象征。和鬼与神一样,相对应的恶与善也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观念。平常人对于善恶问题通常会劝人行善去恶,但是从哲学角度上看究竟什么是善而什么又是恶呢。如果脱离于人类社会体系客观地看待“恶”,它会不会就像草地上的一块石头一样只是一个合理性的存在呢。

对于以上细思极恐的思考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驱魔人》里的“魔”与“恶”。电影里一位女明星的女儿芮根被魔鬼所附身,但看完电影后我们会疑惑,魔鬼为什么会选择她作为自己的目标呢。其实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无疑是所有年龄段中最为危险的人群。随着性的成熟孩子们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渐渐摆脱了成人的掌控,这也预示着他们再也回不去迪斯尼一样的儿童世界了。当青春期的孩子们看到之前近乎乌托邦的美好世界一层层在自己眼前破灭的时候“魔”与“恶”便是趁机而入的最好时期。

芮根已经能够辨别雌马与阉马的区别,这说明了她在性意识上的成熟。一开始她的生活看似温馨但我们仍能从其中感受到芮根的孤独与绝望。电影中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她与同龄人在一块,这说明了母亲特殊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让她与外界或者与同龄人产生了隔阂。从她与母亲玩的问答游戏中我们便能得知她在心中一直有个虚构的“豪斯队长”存在。非正常环境下的青春期孤独是让她被恶魔附体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家庭的破裂更加催化了她被魔鬼所侵蚀的进程。当芮根从别人的风言风语中听到了母亲和一个导演有着一层特殊的关系后她表现了超乎寻常的成熟,她让母亲知道自己并不拒绝母亲与另一个男人结婚。这种感情上的理性和成熟反而让她潜意识里隐藏的排斥与叛逆情绪被异化地扩大。在芮根生日那天亲生父亲连个电话都没有打来,在她听到母亲与生父在电话中吵骂后的晚上她发现她的床开始了异常的震动。而她被魔鬼所附体的时候正是她母亲在家中举办派对的那天,她在楼上几乎生活在炼狱之中,而楼下快乐地弹着钢琴的神父却表达出了自己对天堂的构想。此时芮根感觉自己被所有人背叛和遗弃了。在母亲与众人欢声笑语之际一个12岁的少女来到了大家面前,那也是魔鬼来临的时刻。

糟糕的事情并没有停止,就在芮根的母亲为女儿的病情而近乎崩溃的时候自己的导演朋友死了,死亡现场便是芮根房间外的窗下。对于死因官方给出的结果是醉酒后失足而死。而芮根的母亲知道他的死与女儿有着不可抹除的关系。从剧情中我们可以得知那位导演酒后人品极为恶劣,那么醉酒后的他与已经被恶魔附体的芮根共处一室的时候死亡便是事件发展的最糟糕结果之一。当调查此案件的警察在询问完芮根的母亲并离开她家后魔鬼再次发作,芮根开始了残忍的自残,或许我们可以从自残中看到芮根对自己的自责。把自己的女儿视为残忍的杀人凶手还是与女儿一起共同被魔鬼摆布,很显然这位母亲选择了后者。

电影展现了魔鬼的产生和它肆虐的过程,在绝望深渊中的母亲选择了通过驱魔来解救自己的女儿。她向卡拉斯神父寻求帮助,看到这里许多观众认为这个时候电影才开始进入到主题,但我们可能忽视的是卡拉斯神父这个角色的意义可能比芮根所代表的“魔”还要重要。电影从开始几乎在同步地介绍卡拉斯和芮根,卡拉斯是一位神父,但又不是一般的神父。

卡拉斯的朋友说如果他不当一名神父很可能便是一名优秀的心理医生。卡拉斯的教育受到教会的资助,而崇尚理性与科学的他又与自己的神父身份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其实也代表了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徘徊在科学理性与主观信仰之间不知所措。母亲的过世让逐渐失去信念的卡拉斯神父变得更加迷茫,而这时候便又到了魔鬼闪现的时刻了。卡拉斯虽然有着拳击手一样的身材但在面对魔鬼芮根时却会保持着克制与理性。在芮根隔空让抽屉移动时卡拉斯会让她再做一次以便揭露她的技法,他还会用普通的水来试探芮根是否真的被魔鬼附了身。但人是一种脆弱的动物,从幼年到成人,身体越是强大心理却在世俗的风暴中愈发变得脆弱。魔鬼利用卡拉斯母亲的死去攻击他,失去信念的他逐渐开始沦陷。最终当他看到墨林神父的下场时终于陷入到了魔鬼所设的圈套里。以暴制暴,以恶制恶,难道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吗,卡拉斯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他选择与邪恶的魔鬼同归于尽。

“Evil against evil”,这句话出现在电影开始的片段。墨林神父虽然只出现在了电影开头和结尾但本片所指的真正驱魔人便是他。是的,电影真正的主角却在中间大部分时候都没有出现,即便是现身后也没有询问芮根被魔鬼附身的事件背景而是直接实施驱魔。之所以这么交代是因为墨林神父知道他所面对的魔鬼到底是什么。墨林在伊拉克考古的时候发现了一尊小的雕塑,此雕塑名为Pazuzu,是古代苏美尔人所信仰的魔神。古人对魔鬼的崇拜让墨林神父陷入困惑,他找到了庙宇的遗址并发现了魔鬼的雕像。当他与魔鬼进行对峙的时候旁边有两条狗在撕咬,此画面对应了电影结尾墨林神父与卡拉斯神父在驱魔间隙的谈话。卡拉斯心力交瘁地说:“为什么是这个女孩,一点道理也没有。”墨林说:“我想他的用意是要我们绝望,要我们视自己为丑陋的禽兽,认为上帝不可能爱我们。”作为神父的墨林就算心里清楚也不可能告诉他人世界上根本没有上帝的存在。他的实质任务与其说是驱魔不如说是配合芮根完成一次驱魔的仪式。我们可以看到芮根可以让床震动,隔空移物,让自己悬浮但镜头并没有直接展现她用魔法对人产生什么致命的伤害。而芮根一直被束缚在床上就好像在等待他人对自己进行驱魔一样。所以神父们驱魔的对象终归是人,一个存在着恶念的普通人。

这时候便又回到了善与恶的问题上了。墨林和卡拉斯神父并没有用暴力作为驱魔的形式,他们更多的是通过物品或者词汇通过一系列仪式化的行为去驱除芮根身上的魔鬼。换句话说神父们并没有以暴制暴,以恶制恶。而对于他们来说真正的难题是他们所面对的很可能是实实在在的“恶”。没错,一个12岁的女孩也会变成一个切实的魔鬼。电影几乎用驱魔的整个过程间接告诉了我们宗教产生的原因之一和它的作用。人纵使把自己从其他一切动物之中脱离出来自称为高级动物,但始终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共属同一个祖先。如果真的要找的一种理想化的高度文明的物种的话那恐怕只能是机器人了吧。人如果处身于地狱那便会变成魔鬼,如果生在天堂便会成为天使,斯坦福监狱实验和前苏联睡眠实验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的实验证明了人在客观环境下主观意识上的脆弱性。电影中芮根的处境无疑把自己变成了魔鬼,而驱魔人墨林神父则通过人类建立起来的宗教体系以非暴力的形式设法让芮根的心智回归到正常的人类社会体系中。为什么不选择以暴制暴呢?“Evil against evil”,如果这么做的话这世界还会有“善”的立足之地吗?

电影的结局是遗憾而又令人欣慰的,墨林神父因为虚弱的身体没有支撑到驱魔仪式的结束,而对科学和宗教都失去信心的卡拉斯神父在陷入魔鬼的陷阱后选择与“恶”同归于尽。两个人的牺牲让芮根看到了“善”的伟大力量,最后她终于恢复了正常。电影最后芮根看到戴尔身上带有神父标示的服装特征时给予了他崇敬又内疚的一吻。不管怎么样,恶魔终究没有获得胜利。

电影之外的话:网络中几乎随时都在出现充满戾气的视频或事件,儿童被拐卖,幼婴被虐待,女生被强暴,死刑被众多人支持,校园暴力让人痛心疾首......生活中似乎处处能看到恶魔的影子,许多人在被施暴后变成了施暴者。如果善与恶是相对共存的,或许恶念无法完全根除。但既然人类创造出了善恶观那我们就应该有信心去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其因胆怯而无视恶的存在并受制于它不如勇敢地正视它,化解它。善始终会战胜恶,这或许便是上帝赠与我们的真理。

短评

9分,确实强,像拍普通都市片那样拍摄恐怖片,惊悚得不动声色,也没有过分渲染,突然来一下,直接吓翻。节奏特别好,慢慢铺陈,耐心推进,时不时都会有重击。没有为什么,生活中的恐怖,用拍摄普通影片的方式拍恐怖片,我果真比较吃这一套。看了导演访谈,在没有数码特效的时代他们的创造力爆棚了。

4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1973年出品。据说本片成为影史经典的原因在于它从故事剧本、氛围营造、音响、配乐、灯光等方面都给后来的恐怖类型片做了很好的演示。不过我认为最屌的地方在于这么一行字: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8.4

5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用这种不急不徐的节奏来拍恐怖片还能这么好看也是不容易!被恶魔找上是不需要理由的,只能怨人品差喽…寻求驱魔师帮助的建议是由医生提出来的,当科学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靠宗教来解决问题了……这配乐已经被国内科普、法制、情感类节目用烂……

7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好莱坞第一恐怖片最恐怖之处是改变自1949年发生在美国马里兰州的一桩真人真事。

10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惊悚片的经典,确实不错。比他后来翻拍的什么大法师前传好多了。原来Ellen Burstyn年轻时是演这个的啊,她的样子跟《梦之安魂曲》里面的嗑药老太婆变化似乎不大。

13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一点都不吓人!

1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一点儿都不恐怖的恐怖片.

17分钟前
  • kingfish
  • 还行

关键中间电影院有人大吼一声,“不要讲话了”,瞬间我就吓傻了。

18分钟前
  • shu
  • 还行

有那么几分钟,能感觉到地狱就在眼前。

20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SIFF大光明1厅重温】我的恐怖片十佳之一。影片内核应该还是异教的恶魔与天主教驱魔仪典之间的悬殊斗争。前半段节奏稍慢,后半段足以令基督徒震悚。PS:本片获得10项奥斯卡提名,最终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及最佳音响。美国恐怖片执牛耳之作,后世惊悚/恐怖片中许多经典桥段均来源于此。(9.5/10)

2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前半部分略闷,原来美式恐怖老早就是这个套路了。先看《招魂》系列,再看这部经典,恐怖桥段已不新鲜,然而氛围和拍摄还是值得称赞。

2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一部多么艺术的恐怖片啊。真希望伟大的弗里德金能多拍几部片子,或者多讲几次课。分镜头写得超好,跳跃的镜头超有感觉,弗里德金的调度超牛。

29分钟前
  • 小A
  • 力荐

《驱魔人》应该算的上美国恐怖电影的鼻祖或牛耳的地位。就算今天来看也不能算落伍的,它无论从音响、配乐、剧情铺设、灯光等方面都给后来的恐怖类型片做了很好的演示。就算把它的海报明眼的摆你面前,也会马上瞳孔缩小,汗毛竖立。

32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推荐

影史最艺术恐怖片之一,依然那句话:事关宗教最恐怖。中后段超神。

34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驱魔片鼻祖,NB。现在看来也盖过什么招魂系列好多啊。画面也音乐都不用一惊一乍也相当吓人TAT

3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由于在社会背景主要是信仰上的差异,总是没有办法更喜欢。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课上看的,我被从教室最后一排的桌子上吓摔倒了……当时影片分析的时候老师把这片子分析的很牛,可是现在想不起来他都说了些什么了……

44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siff11 很多场景都很经典,可以永垂惊悚片影史,故事很普通,没什么太大惊喜,1973年拍成这样足矣。可能以后回想起这部电影只会想到影城中那句响彻天花板的“不要讲话!”

47分钟前
  • 一步之遥陈泣舞
  • 还行

对于无神论的我来说,不够刺激。比闪灵差远了

50分钟前
  • 大刚
  • 还行

完全不记得以前什么时候看过就记得吐得很恶心看完脖子很痛……电影节复习了一下,色彩和场景转换还是很有七十年代FU的,蛮好,细节也做得很用心,全片最恐怖的地方大概在于全场屏息凝气之时前排突然有个男的大喝一声“你们讲话一个小时了讲完没有?!” 23333333

52分钟前
  • JUNWK1334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