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就不多说了,《MIB3(黑衣人3)》作为一部成功的穿越片很好地将《大话西游月光宝盒》中的穿越元素发扬光大,同时对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很多细节有所提及,下面我就来乱谈谈我所知道的。
也没有必要过量介绍1969年的美国,比较重要的:整个国家深陷越战泥潭,马丁路德金遇刺一年之后,嬉皮士运动达到顶峰,还有最值得铭记的同时也是本片的重要内容“阿波罗11号登月”(进来很多电影爱用这一段历史做背景,详情请见《随笔:X战警与变形金刚的真相》)。
这次,让我们把目光回到《黑衣人3》和1969年和摇滚乐相关的历史。影片放到野兽鲍里斯(Boris the Animal)穿越回1969在游乐场门口撞见一对情侣向他(它)卖花,他们口中念道:“Make love, not war(要做爱,不作战)”,这其实是一句当时著名的反战标语,当然野兽鲍里斯不太识趣地说了他两个都要。值得注意的是头戴花圈的女子,无论是服饰还是头上的花圈都能表明她是一位嬉皮士,且这幅样子像是铁定要去参加一个月后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The Woodstock Festival)的。
探员J 和K进入酒馆前服务生问他们暗号是什么,K说:“詹妮斯乔普林(Janis Joplin)”,这是一位女歌手的名字。她亦是一位摇滚乐的指标性人物,当时她正红得发紫,不过令人惋扼的是一年后她因嗑药过量死在了旅馆,享年27岁,一生可谓生如夏花般绚烂。
进酒馆后看到一堆外星人模特儿(囧),旁边一位白发且装扮前卫的中年人便是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大师生平请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89%E8%BF%AA%C2%B7%E6%B2%83%E8%8D%B7),在影片中也有不少对白,最后主角将其拉至一处(看他走路的扭捏姿态和讲话的口气可得出他像一个同性恋,事实上他自称他是双性恋),揭开他是探员W的身份,白发是假的,真身是一秃子(当然这纯属扯谈),也不怪J说他毁了自己的偶像。对白中安迪沃霍尔提到他要画罐头和香蕉,罐头指他的享誉盛名的艺术作品《Campbell's Soup Cans(金宝汤罐头)》,香蕉指的是他在1967年为地下丝绒乐队(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首张唱片设计的封面图案,即一个大香蕉,下面有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签名。这是一张极其富有传奇色彩的唱片,托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67年横扫世界的福,这张专辑销量极其惨淡,不过给予太多人灵感,但凡当年买来听的人都搞音乐去了,并在几年后孕育出新的潮流。
此时酒吧的背景音乐正好就是地下丝绒乐队在“香蕉专辑”中的名曲《I'm Waiting for the Man》,很切合主题,接下来有人对安迪说洋子找他。洋子即小野洋子(Yoko Ono),日本先锋艺术家,是60年代人气天下无敌的披头士乐队的主唱约翰列侬(John Lennon)的第二任妻子,列侬在两年前的一次艺术展上看中了洋子,然后说得笼统些难听些就是他连家都不要就和洋子私奔了。69年披头士乐队成员人各有志,濒临解散边缘,列侬便携洋子“堂而皇之”地开始了和披头岁月同样神奇的单飞生涯。约翰列侬、小野洋子和安迪沃霍尔是好友,种种迹象表明他们经常玩3P。
主角们离开酒馆前的背景音乐是《Strange Brew》,来自当时著名的鲜奶油乐队(Cream),灵魂人物就是后来的蓝调吉他之神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他组鲜奶油的时候才20出头,刚离开高手云集的庭院之鸟乐队(The Yardbirds)……(不能跑题),脑海中依稀想起《Strange Brew》视频中埃里克无病呻吟的滑稽样。
镜头切到探员J和K吃派的餐厅,K在讲述他是如何邂逅美丽的女探员O的时候提到了米克贾格尔(Mick Jaggar)的名字,他是和披头士乐队齐名的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的主唱(这点电影里也有讲),69年披头士乐队大限将至,滚石乐队即将进入鼎盛期……(收回,不跑题)
很遗憾的,游乐园那段和刚进入酒馆那段的背景音乐我没听出来。肯定的是,还有许许多多我不曾发觉的有趣的细节等待着你们的挖掘。希望这篇文章能有助于你对《黑衣人3》的认知,谢谢大家支持。
隔了十年,《黑衣人》3姗姗来迟。令中国影迷感到相当有面子的是,这部电影中国大陆与北美地区同步上映,可以第一时间领略黑衣超警的风采,甚至江湖人称“史皇”的好莱坞一线男星,主演威尔•史密斯,也通过视频联线出现在中国的首映式上。不过,一部典型的好莱坞爆米花,来到中国似乎有点水土不服,多了两处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中国式败笔。
败笔一,翻译过度用力。
网络一代,观看外国影视已经习惯了听原音、看字幕。好的字幕配上原汁原味的人物对白,可以使我们最大限度欣赏到影视原作的神韵。但是,《黑衣人》3的字幕翻译,用上了大量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热词,在我看来有点用力过度,严重的违和感带来的不是开怀大笑而是无奈苦笑。
一部借科幻之名行搞笑之事的电影,台词对白极尽无厘头是应有之义。史皇贵为好莱坞卖座男星,难得的是不耍师不装酷,在《黑衣人》3中嘴贱耍宝、自嘲卖萌,怎么出效果怎么来,毫不介意有损自己一线明星形象。不过,从他嘴里嘣出(应该是字幕看到)“地沟油”、“坑爹”、“hold住”、“2”这一类风行于中文网络的特色词汇,我看得嘴角抽搐。耳边倒是有些笑声,但恐怕和电影中人物台词的原有幽默沾不上边,笑点在哪儿中国人都心知肚明。
翻译的好标准历来有争议,外行人耳熟能详的“信、达、雅”三字,在译界也并非是不可动摇的唯一圭臬。学术争议我们插不上嘴,但对译文感受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自己的一杆称。按我的看法,至少要为原作服务及符合情境。《黑衣人》3中,把中文网络的热点词汇放到一部美国大片中去,不仅和笑点不搭配,还显得有点喧宾夺主。
当然,刚才也说了,好翻译的标准见仁见智,各人的感觉更是各有不同,或许这种网络字幕组盛行的恶搞译法,正是适合你口味的菜。
败笔二,中餐馆的戏被剪碎。
用在外星人上的特效,相对于《黑衣人》的前两部,其实本片有偷工减料之嫌。除了反派大BOSS,外星人出现的数量减少许多。中餐馆黑超特警大战外星生物,是本片的第二个小高潮,也是外星怪物出现最多的一幕戏。可惜,预告片中女侍吐出长舌的镜头没有了,大战过后必定出现的闪光洗脑笔也消失了。有确凿的说法,引进审片时,这部分戏被广电总局的剪刀修理过,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镜头连接突兀、叙述支离破碎的小高潮。
缘何要剪掉这些戏?不可能是因为血腥暴力,那不是《黑衣人》的风格。可以想到的解释,只能是因为那是中餐馆,广电总局认定部分镜头涉及“辱华”,为免国内观众看了不舒服,所以很“贴心”地剪掉了。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连看场电影都有“家长”照顾你什么可以看,什么不应该看,真不知作何感想。以现在影迷的见识,如果确是辱华,自当分辨得出来,对影片也会有反感与抗拒。我们的审查机构自作聪明,把影迷的不满引到自己的身上,这种“我是为你好”的牺牲精神委实让人无语。
是的,翻译如何我们还可以吐槽,对于那把剪刀我们从来都无话可说,不仅仅这部电影,不仅仅关于引进的。
回到《黑衣人》3本身。一部暑期档开始的预热大片,你会觉得剧情一如既往地单薄,穿越及时空等概念的处理相当草率(当然,时光机改写历史会对时空带来什么影响,严肃的著作也不能解决,对一部娱乐科幻片更无法苛求太多),上个世纪60年代的怀古风非常寡淡。至于特效,你觉得现在还有什么离奇场面可以唬得住我们的么?这个系列的笑果为人所津津乐道,本片延续了这一优良传统,但有不少笑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相信我,由于文化的隔膜,你是无法做到与北美观众同步哄笑的。
对以上指责,可用一句话回应:这是爆米花电影,你丫的闭嘴!
一部续集等上十年,史皇都已经是孩子十五岁的老男人,
伶牙俐齿的狗狗Frank,成了J探员家墙上可怜的“遗像”,
而66岁的汤米•李•琼斯,已老得“回”不到四十年前。
“接班”的乔什•布洛林,相比老琼斯的喜剧天分,差了远不止22岁。
同样是面瘫,老琼斯每道僵硬的皱纹,都潜藏着活跃的戏剧细胞。
至于布洛林,完全可以凭借本片,获得一张面瘫的确诊书。
那做派,那眼神,还有那小模样,
像是布鲁斯南穿越到1969年,拍了《007之女王密使》。
穿越,是这部电影的分水岭。
穿越前的30分钟,堪称今年大银幕上最精彩的半小时,笑点与爆点齐飞,
尤其老K给Z老大的悼词,基情浓郁,让人回味。
后面的70分钟,剧情跟着跳楼穿越的史皇一起急转直下。
——此类“穿越改变历史”桥段翻版的是《终结者》?你确定编剧看的不是《哆啦A梦》?
据说该片拍摄时连完整的剧本都没有,
这种上世纪香港烂片时代的风气,又是什么时候穿越到了好莱坞?
穿越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拯救了编剧贫瘠的想象力,
不需要五花八门的外星人,不需要超炫爆酷的神器
——别以为那独轮摩托车是什么新玩意,法国人早在1910年就让它上路了。
不过那些曾经淫荡下流、如今头秃齿缺的老嬉皮士们,
一定会对这部电影兴奋不已。
1969年的纽约,1969年的美国梦,
颓废与激情,绝望与理想,曾经那么不可思议地揉碎在自由的酒精里。
那年《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的国际公约》刚刚生效,
但那些黑皮肤的兄弟们,依然在美国警察眼里贴着嫌疑犯的标签。
所以J探员刚从罗斯福酒店顺了辆当年最新款的福特,
就被警察堵在了路边。
不过,那时白人靓妞已经可以明目张胆傍着黑金刚
——当年黑白配的比例据说已有千分之一——
面无惧色地冲着凶神恶煞的怪物喊:MAKE LOVE,NOT WAR!
这句当年标志性的反越战口号,后来演变成了美国七八十年代的性革命,
嬉皮士们一厢情愿地把鼻祖的光环授予了约翰•列侬。
但让我意外的是,列侬的名字居然没有被提及,
反倒是一时瑜亮的米克•贾格尔(滚石乐队主唱),成了小K口中的可疑外星生物。
不过列侬的日本女人洋子,在片中安迪•沃霍尔的访客名单里有一笔带过
——纳尼?他们有3P关系,真的吗?
波普艺术大师沃霍尔,是本片浓墨重彩的文化名人。
小K带着J探员到了一个貌似“二楼足按”的小单元,
通关口令是一个让老流氓们心头一跳的名字“JANIS JOPLIN”(以滥交闻名的摇滚女歌手),
进去却像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现场
——1969年首届音乐节的举办地,就在纽约近郊的贝塞尔。
“沃霍尔”正架着他的宝丽来相机,拍模特妹子,
扯掉一头银白假发,原来沃大师是半秃的特工W。
他每天呕心沥血地拍妹子,是因为地球上的模特全是外星人,
因此拍妹子其实是一项艰苦的监控工作
——这倒可以解释为什么他的电影《帝国大厦》,
会无聊到冲着那栋阳-具般的大楼拍上整整八小时,
其实那就是一个捍卫地球安全的保安,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对于普通美国人而言,1969年最让他们津津乐道的,
还是连续七年垫底的纽约大都会棒球队,竟然咸鱼翻身夺得世界冠军
——有先知能力的外星人格里芬,带J、K“预见”了那场史诗般的胜利。
当然,还有阿波罗的首次登月(你是不是以为美国人只上一次月亮?不,他们上了6次)。
影片不惜笔墨地渲染着一个个静待在电视机前的美国家庭,
这样令人惊叹的时刻,的确值得拥有它的人民无数次重温。
只不过在阿波罗11号伟大的身影之旁,最终的正邪对决,反而黯然失色。
——我更愿意用坑爹来评价这场戏,因为BOSS还未完全变形,就被面瘫007一枪轰散了!
除了阿波罗,我们对美国1969年的种种,都很难心领神会,
——这也是为什么后70分钟影院里老有人上厕所——
但笑点和效点,依然可以让我们一脸灿烂地接受美国式三观的颜射。
美国没有悠久的历史,美国大片也很少拿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做文章,
二战是他们最乐此不疲的题材,其次就是1969年的阿波罗。
正是这些年轻的历史,让美国人在今天影响着全世界,
至于解放和内-战,那只是并不值得骄傲的过去。
-----------------------------------------------------------------------------------
我们的1969:
1月1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清理阶级队伍,一是要抓紧,二是要注意政策。”
2月21日 国内公债全部还清,成为世界上没内债、也没外债的独立社-会-主-义国家(美帝债台高筑)
3月2日、15日 和苏-联在珍宝岛两次发生武装冲突(天朝曾经如此威武)
4月1 日-24日 九大召开,林成为接班人(愚人节彩蛋)
6月3日 许大将含恨辞世
6月9日 贺元帅含恨辞世
7月8日 红旗渠建成(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9月25日 中国药品大幅度降价,比年初降低37%,比1950年降低80%(药罐子们的美好时代)
9月26日 中国无偿援助越南5.56亿元(我们一直是第三世界国家里的高富帅)
10月 北京地铁第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营,这是中国第一条地下铁道(我要在福州坐上地铁,得等到2017年)
10月7日 陈寅恪含恨辞世
10月17日 吴晗含恨辞世
11月12日 刘主-席含恨辞世
11月30日 陶铸含恨辞世
----------------------------------------------------------------------
《新侨报》:
http://daily.cnnb.com.cn/xqb/html/2012-06/01/content_477071.htm
还是那样的酷
还好吧
是我喜欢的类型~
史密斯变。。。白了。。
笑点好多,影院里爆了好几次笑声,强推~
还敢说你们没有基情?KJ啊有木有
史密斯很逗,他是如今好莱坞一线唯一不走装逼酷路线的男星。整体构思不错,预言外星人的设定很好,台词密集,3D不坑爹。但是有点偏于搞笑,基本是二逼青年欢乐多型。至于干爹基情什么的,我会到处说吗?
其实没前几部好看···
最大亮点是混迹在总部背景屏幕上外星人档案里的,有GaGa,姚明和小贝。。。
最开始看黑衣人的时候觉得很少有科幻片拍的这么欢乐。
我早就怀疑姚明是外星人,果然有他...
霉帝也不能免俗,穿越了。[偷笑]
真心刺激啊,因为是3D史密斯从楼上跳下时整个电影院惊叫连连啊,吓死我了
也就那么回事
很冷 很幽默
在电影院看真是亏了,没剧情也没动作,will smith 也没那么搞笑
Will男神❤ 这部爷俩太基情(闭嘴
虽然没有留下太多的记忆,但看的过程中是刺激的。凌晨12点看到将近两点也没有睡着。
机油拯救世界
“该去的还是要去的”,该来的也会到来,但是也要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