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能通过他们学习表演渗透方法的实录观察明了好的表演好的作品是如何创造的,好的演员是如何成就的,而且能透过人艺老一辈艺术家们的言传身教倾囊相授看到人艺的传承精神以及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冯远征老师的腹式呼吸法到濮存昕老师的气,从曲艺叫卖练习到昆曲念白身段,从古装剧到《雷雨》《北街南院》重点剧目的反复打磨,印象更深刻的反而不是青年演员的成长,而是前辈示范指导时的板正沉稳、贯通自如,散发着经验沉淀和烈火淬炼的独特魅力,对比之下角色的精气神一下子就有了,戏比天大的艺德跃然纸上。
明星、演员、艺人、艺术家,是基本同一范畴内不同的价值选择和职业层次,随着时代变化“慢下来”的演员少了,为了生活而工作而非为了生活而生活的演员多了,聚光灯下的明星让人趋之若鹜。真正的演员要专精且博广,夯实功底以备不时之需,要沉下心来真听实感积累创造,要拒绝盲目的克隆式成长,保持一定原生的干净,要出自己的智慧和人物的智慧,把握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度量,即时对舞台变化做出恰当应激反应,要不断释放好的信号给观众满足观众期待,最重要的是要有人物信念感,研究人、感受人、写自己的人物小传,相信自己不是在演而就是那个环境下的那个人,有了内心的形象节奏灵魂和外在的幽默感爆发力感染力,这才能传达出应有之义。对于非专业的广大观众而言,这些其实也是评判演得好不好、演技真实与否的重要标准,任何功夫其实都能看在眼里。看完了这部纪录片深感舞台剧比电视剧的呈现更难,对于观众而言这也是感受人物和故事更自然美妙亲近真实的方式,有时间有机会定要多看几部话剧。
纪录片最后以群像生活剧目落脚,很有意思。艺术毕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相信故事人物其实是相信生活。
值得第二遍,才會主動找來看。第一遍是認識,第二遍是開始,第三遍是學習和樂趣。感謝尚有閒暇的可能,享受「往返於快樂的悲傷、痛苦的幸福之間,樂此不疲的過程」。
這套片子看兩遍了,春節可以跳著再看一遍。
#曹禺 #焦菊隱 #于是之 #藍天野 #呂中 #馮遠征 # #曹磊 #鄧莉 #學員班
上面是有印象的人名。
#李偉健 #岳秀清 #唐燁 #龔麗君 #濮存昕 #楊
這些人名需要再看一遍才能想起來,的確不擅長記人名。
《雷雨》《天之驕子》《走向共和》《槍炮侯》《李白》《北京叫賣組曲》
有印象的舞臺劇、電視劇、小品相聲曲藝名字。並不是所有作品都有確定唯一的名字,記不住倒也沒關係。
什么是演员,乃至什么是好演员,以前这些不言自明的问题,如今在汹涌的流量经济面前却显得有些暧昧不清。
不论是文娱行业内部,还是更广泛的社会舆论,关于演员的讨论近年来一直都是热点话题。正因其高热度,近来更是催生了不少围绕演员而展开的真人秀节目。然而,尽管这类节目的出发点是期望为行业发掘和输送后辈力量,但实际呈现效果却与初心渐行渐远,「内娱药丸」反而成了观众越来越强烈的观感。
因此,如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演员?如何让观众看到演艺事业的积极面貌与健康生态?这个问题越来越显得迫在眉睫。
幸好,我们遇到了纪录片《我在人艺学表演》。
2019年12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停办三十多年后再次招收学员开设「表演学员培训班」,希望用自己的方法培养一批跟人艺风格「合槽」的演员,而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新纪实(北京)传媒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重磅推出,并在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咪咕视频全网独播的《我在人艺学表演》,正是对「表演学员培训班」历时一年的学习成长纪录。
在这部犹如影像版《演员的自我修养》里,透过对表演的投入与热忱,我们看到的是真正值得尊敬的「前浪艺术家」,与真正立志奉献于演艺事业的「后浪练习生」。
内娱,还有戏。
谁是人艺?
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专业话剧院,北京人艺在长达70年的艺术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演剧风格,《茶馆》《日出》《雷雨》《伊索》《推销员之死》……每一个作品都可谓是享誉中外的重量级。
而在人艺的排练厅里,有四个大字格外醒目:
「戏比天大」。
这无疑是概括人艺专业态度的最佳形容词,而通过《我在人艺学表演》,我们看到了一群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前浪艺术家」,他们真正诠释了「戏比天大」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核。
「前浪」的第一个特质,是扎实。
如果观众抱着猎奇的态度,以为会在纪录片收获到所谓的「人艺表演方法论」,恐怕会失望。因为在学员的训练日常里不难发现,基本功的训练占据了重头戏。
「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对于冯远征的授课初印象,观众或许会用一个词来形容:
枯燥。
因为在课堂里,学员们不断地重复练习口诀,甚至于有着大量的体能训练。但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背后,是冯远征对学员的不断强调:来到这个表演班,就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
譬如呼吸。即使是职业演员,他们也常常会忽略了呼吸的重要性,在表演时只会表演哭与笑。在冯远征看来,「这只是用上半身演戏,缺少气息」。只有找对了正确的气息节奏,「一个演员演一场戏下来不会有声音或嗓子上的问题,而只是会觉得累而已」。
人艺老师给学员上的第一堂课,便是身体力行示范了扎实的表演究竟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在他们看来,成为好的演员,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当看到冯远征五十多岁的年纪依然会「在地上爬着给我们做示范」时,无论是学员还是屏幕前的观众,都会被这种认真所感动。
「前浪」的第二个特质,是投入。
在濮存昕的课堂里,「真」是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字:
「你们不要现在就建立『我有很多很多办法演戏,我特别会演戏』的这种想法。不,不要,而是要每一次都是真的」;
「不需要用处理的、技术性的状态,就是真的」……
在指导学员们排演《雷雨》的过程里,我们看到的濮存昕至始至终保持着一种状态,那便是对表演的高度投入。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台词他都会耐心地给予指导意见。而在学员眼里,濮存昕身上的「投入」格外令人动容。
学员张晔子便谈到:「他还是有像孩子一样的创造力和激情,有时候我们都做不到。为什么他是好演员,因为他心里永远住了一个小孩儿,我觉得我要跟他学的就是我有一部分要拒绝成长,或者保持干净,这可能是在这个职业中能够坚持下去的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儿」。
「前浪」的第三个特质,则是自醒。
《我在人艺学表演》的第八期题目,叫做「突破自己」。这种不断自我突破的韧劲,恰恰源于真正的自醒。不论是濮存昕、冯远征、吕中、宋丹丹还是龚丽君等表演艺术家,他们从来都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他们对待每一次演出,都像是第一次演出。
譬如濮存昕,他对《雷雨》已经熟悉到能够对其中的每一个角色的每一场戏的细节,都做出自己的精准判断,但他对学员们的期望则是重构与创新:
「我们重新去建立,重新去找,形成一个新解的《雷雨》」。
在此,我们通过这些「前浪艺术家们」看到了表演的真谛:表演基于文本,但表演本身却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解放力量。
《我在人艺学表演》是一组刻画演员生态的群像:有令人感动的「前浪艺术家」,更有令人期待的「后浪练习生」。
尽管来到人艺表演培训班的这十五位学员,都是千里挑一的精英。但在纪录片里,对比「前浪艺术家」,我们在「后浪」身上看到的更多是稚嫩与不足。不过,相信很多观众会赞同1号的观点:这群「后浪练习生」展现出了优秀的演艺后辈所应有的品格与态度。
首先是沉浸。
如今,许多演员常常把「努力」二字挂在嘴边,甚至成了口头禅。但在《我在人艺学表演》,我们看到了学员们真实的努力状态,那便是沉浸。
令1号感到他们大有可为的是这样的一些细节:
在冬日的清晨,学员王俊淇、张鑫也一个站在小区楼下,一个在公园里,一大早便开始训练自己的发声和气息;
学员邓莉在晚上做饭的同时,不停地温习相声表演艺术家李伟建的授课内容;
学员郭为谈到了自己为什么做演员:「我想留在北京试一试,但就这么一直试到这个年纪。但我就是喜欢这个,我觉得这件事干起来特别有意思特别好玩」……
表演之于他们,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职业范畴,而与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这种沉浸里所透露出对表演的热爱,恰恰是目前许多演员身上所欠缺的精气神。
其次,是学习。
表演,其实是一个庞杂的知识体系。掌握这个知识体系既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也需要建立在对人的深刻理解上。
《我在人艺学表演》通过这群「后浪练习生」,让我们看到了表演学习的丰富层次。除了在课堂里认认真真做笔记,在训练中流下的每一滴汗水之外,我们还看到他们努力从昆曲、曲艺等艺术形式里吸收精华,并与话剧表演艺术相融合。
同时,学习的另一层重要内涵,是阅读。
令1号印象极为深刻的一个片段,是第五期节目里学员曹磊的离开。离别之际,曹磊精心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份礼物——书签。书签上不仅有表演培训班每位同学的名字,还有人艺的院训「戏比天大」。曹磊谈到了赠送书签的初衷:
「我觉得做一个好演员,阅读这件事情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在未来的学习、演出的道路上能够看更多的书,能够储备更多的知识量。我希望有一天他们能说:『磊哥,看我这已经掉色了』,说明他用的多」。
更重要的是,学习的对象也包括了真实的生活,以及真实而广大的人民群众。
在第七期内容里,班主任为学员们布置了一道作业:观察生活小品。一开始,他们的小品有着浓重的表演痕迹。而当他们真正沉下心来,去与剧院保安交流,去向街巷老人取经后,他们共同排演的《北街南院》才逐渐生发出了北京四合院里所独有的烟火气。
正是在「前浪」与「后浪」的碰撞中,我们通过《我在人艺学表演》,渐渐明白了「什么是好演员」。
对「什么是好演员」的定义,或许千差万别,宋丹丹认为是幽默感、节奏感与爆发力,李伟建认为是对象感。然而,不论何种定义,好演员从来都与颜值无关。如冯远征所说,「我们招的不是一堆男主角和女主角,我们招的是人艺所需要的各个行当的人」。
因此,在1号看来,这群「后浪练习生」或许距离老戏骨们的艺术境界依然遥远,但他们身上所蕴含的潜能与爆发力,无疑让每个人都感受了内娱的希望。
《我在人艺学表演》尝试以「合槽」人艺的演员,为「什么是好演员」提供一份行业注解。但1号循着《我在人艺学表演》,发现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
咪咕视频。
众所周知,谈及中国移动咪咕离不开体育。的确,咪咕凭借着重大体育赛事IP虹吸海量流量。但与「体育」内容相伴随的标签,其实是对咪咕的一种刻板印象。实际上,如今的咪咕是一个在内容布局上日益完备的视频平台。
如同此次《我在人艺学表演》的出圈,让我们看到了咪咕视频在纪录片领域的持续布局。深耕纪录片领域的咪咕,不仅仅是一个播出平台,更是一个始终对好内容有着执着追求的创作者。1号认为,纵览咪咕出品的纪录片内容矩阵,它对于「什么是好纪录片」这一问题同样提供了行业回答。
所谓「好」,表现在优质内容与宏大主题之间,存在着一种「径深式」的连接。
联合BBC制作、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历时三年完成的遍布六大洲13个国家和地区拍摄的纪录片《一叶茶 千夜话》,是以「茶文化」为切口,通过以茶为线索的人文故事,去讲述「茶」作为一种中国饮品在世界各地的「旅行史」。
人文纪录片《万物之生》使用真8K全流程制作技术和最新的杜比全景声处理技术,通过展现云南的多样生态,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增添时代表达。
从茶到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从地域生态到建设生态文明的远景,这恰恰是好纪录片理应具有的抱负:以细小的切口,去展现恢宏的主题。
所谓「好」,同样体现在技术与内容的融合与赋能。
元宇宙的MIGU演进路线,是咪咕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去年举办的「2021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咪咕指出元宇宙最为坚实的底座是Ubiquitous computing Power算力网络,基于算力网络应运而生全新引擎Gamified interaction engine,基于引擎,打造面向元宇宙的沉浸式社交互动immersive social connection,通过互动进入混合显示Mixed Reality的世界。
按元宇宙演进路线大力发展的咪咕,同样将这种技术变革力量引入到了纪录片领域。《我在人艺学表演》即将播出的第9集番外篇中,观众将看到咪咕原创的数智人R.I.M.瑞米与导师濮存昕之间的联动:R.I.M.瑞米将以「数智学员」的身份与濮存昕进行互动交流。
可见,作为制作和播出平台的咪咕,正在积极尝试通过为纪录片进行技术赋能,从而为观众打造新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碰撞的全新体验。
所谓「好」,还体现围绕IP实现「纪录片+」的复合影响力。
以纪录片《一叶茶 千夜话》为例。一方面,是增加用户在线上的文化体验感。咪咕从看、品、听等多个方面入手,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咪咕视频、中国移动魔百和观看纪录片,还可以在咪咕音乐浸享基于「一叶茶 千夜话」主题的「臻3D」原声音乐。
另一方面,是在线下开发IP衍生品。围绕《一叶茶 千夜话》,咪咕还与福建茉莉花茶非遗大师陈成忠先生共同研发了联名茶礼包,未来还将在乡村振兴、文旅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探索,创新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
不论是《一叶茶 千夜话》、《万物之生》,还是此次《我在人艺学表演》的出圈,1号相信并期待着纪录片市场里能够涌现出越来越多优质的「咪咕出品」,为纪录片行业的精品化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真好!扎扎实实,戏比天大,人艺这些表演艺术家无论是演戏还是做人真是让人崇敬,这批学员班的学生真是幸运,能在表演殿堂跟着老戏骨们学真本事。
最喜欢第6集龚丽君老师和第八集濮存昕老师抠戏的那两集。15个学员倒没有什么亮点。原本想给三星,多出的一星是给那几位老师的,那些老师才能够称为真正的演员、艺术家。
曹磊,你糊涂啊!
好羡慕他们哦 可以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生活在舞台上
…
咪咕视频。因为张晔子找到这个节目的,好看。准备一天看两集。2,冯远征这集上课值得反复看。3、这已经够精彩了,看评论说后边更有货。李伟健不是特别有名气,相声演员,但课程是真好,希望大器晚成
第八集濮老师那集 是最有看头的 果真得本人够nb 抠戏才能抠到点上
《人艺练习生》真的绝,冯远征由浅入深的戏剧理论,还有其他老师那种认真态度,EP6里龚丽君做个示范简直是繁漪秒上身,真正的表演艺术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曹磊啊,你为什么走了呢!
从纪录片当中可以学到一些技巧,原来要把台词说好,需要做这么多基本功,对其它行业,比如主持、讲课都有用。
①一天一集终于看完,很有收获,尤其是后半部分,喜欢龚丽君、唐烨、濮存昕、岳秀清几位老师的表演课(尤其龚丽君教《雷雨》那集);②就如同懂一些导演、摄影、编剧等方面的知识,看电影就会更有心得一样,明白一些表演的门道,看话剧、影剧表演时,也更明白作为观众,我为什么觉得演员演得好,他(她)打动我的具体的点是什么,而不是一句「演技高超」完事儿;③不是综艺,是纪录片,所以重点是纪录,而不是制造学员之间你争我夺晋级名额的看点,甚至到片尾都没有公布14个名额中,哪10位学员最后留在了人艺,哪四位最后淘汰。这是它的优点,但也是令我意犹未尽之处,因为很想知道这四位学员的表演差距在哪里,现在的结局,是更不伤任何学员面子的,是一个相对圆满的大结局;④不得不说的遗憾:经典剧目都是以前的,新剧明显都带着这个时代的烙印。
太好了,第一次觉得表演如此有趣,《雷雨》的那几节课我也几乎流泪,被大师指导过果然直指人心,丰盈饱满,可见如今电影戏剧学院到底都学了什么,如今的“演员”到底都会什么。如果能旁听这样的大师课就好了
干货很多,不用神话这个舞台,就是每个人在做着一件本应该做的,但是被大多数人忘了很久的事情,就是认真投入不浮躁,很难,但是经过淬炼之后的人,沉稳自如十分有魅力,看看那些老艺人们的敦厚谦逊,一个人能好好的干好一件事的魅力,有时候选择太多反而浮了。 再一次感叹,宋丹丹的天赋,那样的自如
一天追平 除了第一集那种文化ego稍微有点不适 后面教学和排戏的内容都很好看 戏比天大但做戏先做人 上了台又很容易忘了人是如何生活 表演也许就是需要拿掉某些自我的 这样才能理解不同的人物 进得去 并生活到那个人物的脉络里去
最好的关于表演的真人秀,没有之一
学员班的演员应该每个人我都在台上看过了,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进入人艺只是起点,人艺老演员言传身教只是一部分,更多是靠悟性和努力,尊重舞台、尊重艺术、尊重观众。
01先学做人不要装腔作势,不要弄虚作假02良好的创作习惯,提前两个小时03认认真真地表演不太重要的事情
“蓝天野老师底下也可蔫儿了。”
每集都很好 李建伟老师甩演员请就位十几条街 昆曲的 龚丽君老师的《雷雨》每一个细节都到位 再看濮存昕的改版也觉得好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妙 是真心用心演戏的艺术家呀 教的不仅是演习 从基础到细节 从生活的真实再到戏剧的框架 无一不是学问 也无一不是对做好任何事情相同相通的专业上的要求 学到很多 值得反复观看 人艺值得
秒杀所有演技类综艺,虽然这样描述其实有点侮辱人艺和表演。扎实的纪录片,拍得细致剪得精到,第一个层面是演技从基功开始,这是技,从冯远征的腹部呼吸濮存昕的气,乃至曲艺和戏曲。99%的年轻演员全部不合格,包括人艺在职的。第二个层次是什么是真正的表演,这是最好看的部分,真正的表演艺术家可以把舞台上每个动机都用自己的表演方法诠释得一板一眼宛若天成,对比龚丽君与濮存晰教学《雷雨》格外有趣,每个导演的调教方法也不一样;第三个层次是以民族主义戏剧为方向的人艺体系,从代表性剧目到排演与剧院生态,更重要的是艺术人格的传承。全片的的确确只在讲四个字:戏比天大。
四舍五入俺也上过人艺表演课的网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