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理想和愿景,好像大多是相似的,二十多岁的他们,考虑工作,未来,向往安定幸福的生活,希望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并忠诚于自己的想法。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真的大概率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当然,如果没有为之付出努力尽力去做,说明现状也还算过得下去,其实也并不是真的很迫切想达到。
28岁的他们大多数比21岁时更加平和自洽了,在社会和家庭上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和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大家在自己的生活圈里,其实很难看到其他阶层真正是什么样的,早就适应并习惯了固有的生活状态。最妙的是,虽然大家千差万别,但都能找到对自己来说满意和喜欢的位置。
总体来看,出生时的阶层同长大后的阶层基本上是没太大变化的。似乎阶层中下的人更容易安于现状,缺乏向上的行动力,而那几个读牛津的人,倾向于勤奋努力然后获得更优异的成绩,这种选定目标,并持续做出艰辛付出的能力,很好奇是怎样得来的,而且他们21岁时想达到的目标,在28岁时大多已经达到了,而其他人更像是走一步看一步,对人生的规划没有那么清晰。那三个人,看似从出生开始一直被固定着朝既定的路线在行进,不如说是从一开始,就被引导着看清了全局,明确自己的目标,于是可以全力去实现,不至于中途因为纠结摇摆而浪费许多时间和努力。能达到那样的领域和高度不简单,但如果想要选择退下来很容易。
“有些人以为自己有很多选择,其实他们没有。”这句话我觉得蛮意味深长的,甚至像在暗戳戳怼人。
Tony终于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生活貌似不错,只有两个孩子,一个六岁半,另一个两岁。每年可以出国去旅游,现在计划着开一家酒馆,1985年,他的生活还是不错的,心中的高光时刻依然是和偶像参加同一场赛马的时候。对教育的态度也不再那么抵触了,但依然没有重视。
Bruce结束了在牛津的数学专业学习,现在任教与Tony曾就读的伦敦东区小学,我对此是比较遗憾的,但他本人觉得尚可,目前还没有成家,好像也没有女朋友,性格对个人的影响确实很大,感觉他过于内敛。
Suzi结婚五年,有两个孩子,老公是一家律所合伙人,一起住在农场。看起来老了很多,果然女人更不经老吗?21岁的时候颜值巅峰,看起来有一种很妩媚的感觉,现在却是一种隔壁大妈的样子,时光催人老,女孩子们要注意了。
Nick七岁想探索月球,牛津大学核物理专业博士毕业,现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做助教,顺利从事研究工作。结婚四年,妻子在读研究生,目前面临事业家庭难以兼顾的麻烦。
Peter也结婚四年了,但怎么感觉夫妻之间并不恩爱。也没有小孩,可以看出有小孩的话肯定会影响自己的事业安排。小时候也是天马行空,想做宇航员,21岁在伦敦大学历史专业,后来在师范学院遇到了妻子。
Paul14岁和父亲一起去了墨尔本,从一个泥瓦匠开始,现在变成承包商。妻子在理发店工作,四年前放下一切开启了跨越澳大利亚的旅行,其实也是很幸福的。现在也有两个小孩,妻子Susan很体贴,家庭很不错。但是看起来很显老,应该是工作很辛苦吧,内向的性格也开朗起来,妻子对他应该疗愈很多。
John,Andrew,Charles感觉就是三剑客,一直绑定在一起讨论。John已经宣布订婚了,现在是高级律师,对于自己前三部的表现很满意,觉得无需赘言,这一部没有参加拍摄。由此可见其一直以来都有明确的观念,并没有偏离预定轨道。14岁时有私教陪练钢琴再一次击中了我,他的家境应该是三剑客中最好的一个。Charles没有考上牛津,做过一段时间报纸编辑的工作,现在BBC做纪录片助理编辑,没有提及感情状况,也没有参与拍摄。Andrew现在本城最大的律所做律师,已经结婚一年半,妻子是一名秘书,周末和妻子一起在农场买下的住所度假,工作日在伦敦的公寓。三人中John和Charles的性格都比较强硬一些,特别是John,Charles有一种忧郁的气质,Andrew则是个机灵的小鬼。
Neil14岁时在综合学校,21岁辍学在郊区务工,现在居无定所,漂泊无依,靠社会救济金生活。七岁的时候是那么可爱的一个小孩子,可惜16岁之后一直受精神疾病折磨,不难发现他难以集中,身体不受控的晃动,平时动作也不协调。21岁的时候具有很大的野心,渴望有所成就,现在还是没能达到目标,开始反求诸己,对社会有很多意见,目前还没有找到出口。
Jackie,Lynn,Sue则是工人阶级版的三剑客,Jackie和Sue14岁时就读综合学校,Lynn选择文法学校,然后Jackie和Lynn19岁就结婚了,Sue24岁结婚。目前也都是工人阶级,配偶也都是同一阶层,也没有对自己阶层有过多考虑,生活背景和人际交往都很稳定。只是三个人都看起来显老,应该是生活压力所致,对于目前的状况谈不上满意,但也都挺积极面对生活的。只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这句话在她们身上好像不太适用,28岁的年纪都是标准的家庭主妇的样子了,发胖,没有曲线。
Simon13岁离开儿童之家开始和母亲一起生活,21岁在冷库工作,当时是希望能够离开的,现在还是在那里工作,也没有升职,对此也没有打算。21岁结婚,现在有5个孩子,对此也很乐观,一家人住在廉租房,也不想push下一代,对目前的状况都很接受,没有改变的动力和能力。
28UP这一集看下来,女生都已经稳定下来,当然这也是很多年前了,富人阶层的几个都还在攀爬着社会阶梯,很多底层的已经放弃这一打算,开始了自己现世安稳的生活。
LEVEL A @ 伦敦富人区
约翰拒绝采访
查尔斯BBC助理制片人,拒绝采访
安德鲁已婚,律师,老婆是秘书
LEVEL A @苏格兰
苏西已婚,2个孩子,丈夫是律所合伙人,在乡村生活
比21岁时更幸福快乐,会送孩子去私立学校
LEVEL B @ 萨里郡
布鲁斯在伦敦东区教书,住在公租房
背离了自己的成长背景,但认为这样是有意义的
LEVEL B @ 约克郡农场
尼古拉斯已婚,老婆是牛津大学同学,读博之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做教授助教,
LEVEL B @ 利物浦郊区
尼尔失业,靠社保生活,周游英国,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环境
看不到未来的方向,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荒废,有一定心理问题,不希望要孩子
彼得已婚,在综合学校工作,住在莱斯特施,老婆在进修教育学
如果有孩子,不会送他们去私立学校
LEVEL B @ 伦敦东区
杰西已婚,不想要孩子,丈夫是油漆工,在保险公司工作
林西已婚,2个孩子,丈夫在邮局工作,在图书馆工作
苏珊已婚,1个孩子,丈夫是煤气工,住在伦敦东区的公租房
LEVEL C @伦敦东区
托尼已婚,3个孩子,出租车司机,兼职做临时演员,加入了高尔夫俱乐部,很喜欢现在的生活
认为比其他人会更多的关爱孩子,希望开家酒馆
LEVEL C @ 儿童之家
保罗已婚,2个孩子,住在墨尔本郊区,砌砖工,老婆兼职理发师
曾变卖家当开车旅行
西蒙已婚,5个孩子,搬运工,住在伦敦南部公租房
《人生七年》,终于抽时间拔草了。每一集都会带来不同且强烈的感受,尤其是每个人各阶段的横向&纵向的对比,无比现实。
他们7岁时,觉得每个孩子都好可爱好活泼,对世界和未来充满希望。
14岁时,则发现多数人有了青春期的抑郁,部分孩子表现出明显的内向和自卑,逃避镜头。
21岁时,有了鲜明对比,顿觉得阶级固化好严重,一个人太难摆脱ta的原生阶层了。
28岁时,终于领悟到人生的掌控者模式多么重要。
1、掌控者模式
当你一直把自己当成是受害者时,那种将失败归于他人及环境的逃避措施,很轻易就能做到,却对现实没有用。
当你选择了当自己人生的掌控者时,你会看到现状不满的同时,努力去改变它,然后变得越来越好。
同样是出生在条件一般的家庭,有人抱怨和安于现状、乃至徘徊或放弃,长大了靠救济而活;而有人却一直努力做出改变,明确目标和方向,长大后突破阶级固化,变得小有成就、跻身上流;
同样是14岁面临父母离异,有人说自己还是个小孩、很难接受现实,而有人却说我已经长大了、父母离异对我的影响很小;
同样是长大后当老师,有人是不知道该做什么、最后被动地当了老师,没有热爱;而有人则是遵循了从小到大的梦想轨迹,为理想而选择教育事业,满满动力。
2、明确目标的重要性
片中多数在长大后过得更好的人,都是明确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人。
而如果目标太泛,或者一直在摇摆不定,则很难集中往一个方向去努力。
3、论伴侣的重要性
一个积极向上,且对你好、能包容你并愿意与你并肩成长的伴侣非常重要,ta能协助你去改善原本并不太好的生活现状及性格缺陷,让你的人生轨迹整体都往好的方向去拉动。
4、长大过程中思想一致在变
7岁、14岁、21岁、28岁,我们的想法常常会变,或许会互相矛盾。比如恋爱、比如结婚生娃,都有可能发生“真香”定律。然而这才是意外的有趣之处吧。
5、自我安慰和知足模式
处于底层的人,也许是因为视野不够,看到和感受到的都太少了,同时也会对自身不太好的背景和经历进行自我安慰,所以他们通常都会更加知足和稳定,对未来不会有太多的期望和突破。
看到这些就想到了自己,灵魂拷问: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喜欢和擅长什么?
the sweeney,churchill:the wilderness years,kojak,warren mitchell。
tony:没当成jockey,出租车司机,三个孩子,临时演员。
杀死你身边的人挤占他前面,狗物价女人街头规则马路广场爸妈爱。
bruce:四年数学,教书,唯一的社会主义者。
suzi:和rupert结婚,双亲离异父亲死了,富二代。
nick:农民孩子,牛津物理,教授助理,jackie结婚,也少有官僚体制欢迎来天朝。
peter:大学历史,rachel结婚,所学的出了学校一点用没有。
paul:susan结婚在澳大利亚,走了24000公里,21岁砌砖,两个孩子。
john:法律专业,律师,没展现嗑书的无眠夜晚。
andrew:法律专业,律师,jane结婚。
charles:报纸写文章,助理制片人。
neil:loser,21岁临时工人,走遍英国,靠救济金生活,会说法语,
思想缺失,洗脑过程,注定毁灭,他们没有任何未来,
有满意工作,结婚,可能有孩子,有不错的收入,足够过得舒适,有随时联络的朋友。
jackie:综合学校,19结婚,21岁新家,油漆匠,保险公司。
lynn:语法学校,19结婚,21岁图书馆,邮局工作,两个女儿。
susan:综合学校,结婚四年,两岁儿子,煤气装修工。
simon:结婚生子,yvonne,21岁香肠冷冻室
不逼迫自己就不会长进,我想要愉快轻松的生活
nicholas
看到28岁的感受: 真的有阶级之分,较上层的人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也比较爱思考,不会找理由为自己开脱,思维活络,爬上一个高度以后看到更多的东西。 而较底层的人会比较安于现状,不去考虑太多,出租车司机和黑人小男孩比较乐观平和,他们应该是活着自己想要的人生,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往上爬。而三姐妹说有钱人家的孩子人生太早被定型,其实是不对的,是她们自己的人生太早被定型而不自知,但如果她们满意自己的现状,也挺好,这样社会秩序平稳。片中她们说到周围的人总是告诉她们“女孩子就是要结婚”这样的话,脱离那个说这样的话的环境才是正选,不必反抗或顺从。 最后是Neil,太可怜了。也许就被一个磨难折磨一辈子了,落魄了却只为自己的落魄找理由,注意到他说话总是说“我也一定可以怎么样”“我想有收入不错的工作”,这些都只停留在想,而没有为此付出心动,抱着自己的缺点就那么定型下去,明明三十都不到,看着就像人生还没真正开始过就等着结束了。
28up让我看到了人生和阶级残酷的地方。只有牢牢把握自己人生的掌控力,有独立思考的头脑,有行动力,有毅力,才有可能过上自己期望的人生——而不是一再和现实妥协而不自知的人生。
刚刚看完了所有的影评。
现在说说我的。
首先,就像我一再跟朋友们说的,我认为这部片子不是国内很多人口中说的“穷人与富人的七年”或者是“一部怎么怎么关于阶级的鉴证实录”。我觉得统统不是。
这部片子,描述的仅仅是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们,怎么面对自己的世界、爱情友情亲情、面对生活的琐碎和怀抱怎么样的信仰。
摒弃“阶级论”,这部片子才真正的有灵魂。
1人格的高尚。
Bruce 在很小的时候就“我要去非洲,让那边的孩子多多少少变得更好一些”。 多么可爱,多么朴实。这样的一生,即使并不会“飞黄腾达”,他的内心也一定是充实的、美好的。 nick 是个乡村男孩,他说“我觉得乡村让我知道很多东西。城里人一直在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这样的人,很本质。 Susan 也是个工薪家庭女孩,但是她拥有一个 比 Suzy 还要独立自主的人格。 她认为女性不该很早就结婚,要多多探索。 tony 看起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男孩,这来源于他的内心“ 我只关心马路,和爸爸妈妈的爱”。 内心乐观阳光充满爱。 这些灵魂闪耀的瞬间,不应该是这部片子表达的主题吗?
2面对困难时候的态度。
群象性的迷茫在于21UP时。 Suzy 感情不顺。 neil还是性格的问题 他自己也意识到了。 peter 有些悲观 。 三剑客似乎受到外界压力较多。
Suzy 遇到了好男人。 但是这里面没有她自己的努力吗? 我看未必。至少有嫁给他的举动吧。 她走出来了 并且生孩子 努力付出来维护这份爱。 neil 一直在原地打转 但是大家也能看到他的无奈和痛苦。 peter 坦诚自己太懒了。 这也是他最大的问题 悲观。 三剑客有俩选择不说话, 这也是在逃避吧。 但是他们也确实在往自己的方向发展努力。 Paul 跟suzy一样,用行动守护着爱情。 Bruce 一直默默地努力实践自己的高尚情操。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着。 这也是我看到的。
这不仅是起跑线的问题,是每个孩子的跑道都不一样。但是整个系列带给人的思考,又不仅仅是阶级那么简单,无常、心态、自立、健康、家庭、婚姻、教育……每一个维度都烙印在生命里。希望几年后还能看到63岁的他们
看到Neil,我想到了极致的INTP。极度内向,边缘性人格,没有办法很好地适应社会。极度地空想主义。探索人与世界、自然的关系。极度没有计划性。哲学家和流浪汉之间其实也就是一线之隔吧。看评论说很多人为Neil可惜,我觉得他这种个性有他存在的意义。梭罗的瓦尔登湖估计也就是在这么个环境下写出来的吧。
跟俄版区别在于他们实在没有什么国家民族生存这些话题和牵挂,而他们真的是7岁就确定下了气质,而且大部分的配偶都接受了采访。
看的纯英文字幕版,看懂了大概。正如我在看完21岁篇的时候想的,很多人生活发生了变化。Tony已是一个潇洒的出租车司机。Bruce放弃高薪职业去教书,Nick去美国当大学助教…当然也有除了结婚变化不大的Paul和黑人symon。最让人唏嘘的是Neil从开朗活泼小男孩到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人。女孩们除了苏西都没变
burce真是一个从小心中就有大爱的孩子 并且长大后竟然真的超着自己小时候的梦想一步一步靠近了 真的很了不起!nicholas简直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案例,一定是一个很聪明很聪明的小孩,而且从小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穷人阶层在28岁之后已经没有梦想了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圈,不想动,觉得钱也够用。问simon还有什么梦想,他说,让孩子好好长大。 这解答了我们一个问题,穷人阶层安于现状,对自己人生没有期望的时候,生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富人阶层不同,他们也生孩子,但是他们依然有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正在走向的 距离我最近的一个7年 你以为21岁是最动荡最迷茫的时刻就错了 因为28岁的时候可能跌的更惨…… 印象最深刻的是Sue的那句话“不管现状变成什么样子,你最终都会习惯的。” 所以每天一问:我还能不能站起来呢?
一直不敢看这一集,因为心里预估到几个小伙伴的人生会发生的变化。看完发现果真如此,《21 up》里人物的青春朝气今犹在,大家都宿命般的走向了各自的人生道路。阶级从未消失,它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趋于稳定。越来越佩服导演当初的慧眼,这几位小伙伴的履历都是社会人类学里的范例。
英国作为创世鼻祖 探讨的还是龙生龙凤生凤问题。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穷和富掌握的资源不同。里面钓丝逆袭成功的 印象有两位。男生是智商一流,念了哈佛数学 转去美国任教。(神奇的是他七岁就有独立意识:主持人问你有女友吗,他道我不想答这个问题。)另外的女生是情商高,不起急,虽然离婚独立带孩
基本上是我看的最认真的一集,因为今年25周岁的我,也在面临28岁的我会怎么样。然而我想要的是明年在乡下把老房子推到重新盖新房,然后在家里的附近找个工作,继续看书看电影,期待在40岁之前写一本书。在家种种地,父母健康,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不知道28岁之前能不能实现呢?
多数为人父母了。顶层人士在成功的轨道上依然很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中低层有些变化太大。 9.2
不怀超出实际能力的欲望,不做大于知识水平的思考,有目标,脚踏实地。这是过上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点,不管什么阶层。
虽然良好的家庭环境基本上决定了孩子未来人生的方向。但是英国的穷人,长大了当出租车司机或者水泥匠,小日子还是很滋润堪比小康,资本主义国家的腐朽生活就是好啊~!每7年一部纪录片,一路看下来,非常震撼~!第3,4集 没有字幕,可以跳到第5集。地址:http://my.tv.sohu.com/pl/6524102/
中产阶级的未来真是一线之间,差距越来越大。为Neil捏一把汗。
28就是人生的定型了吗?觉得Neil有自己的影子,还是说我会变成Neil?那样子太可怕了,不要啊,真的要很留心,稍不留神就走错了长歪了
托尼真是有活力的小伙子,人生目标都完成了,不知道他下一步会干嘛!出人意料的有三位,布鲁斯,苏兹,保罗,还有为什么感觉尼古拉斯要离婚。。。
几个中上层男生基本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Nick的成功和Bruce对底层人的关心帮助仍然让我敬佩。Neil的状态太让人心碎
Nick和Neil是最触动我的两位。前者带来希望,没有决绝意味的“逆袭”,His success just so naturally flowed. 而后者,是对挫败感隐隐的共鸣。遗憾的同时,我对他抱以理解。
28岁的尼尔其实比别人更明白自己,也明白自己的处境,他的古怪正是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却又不想去改变的逃避。28岁在84年代更像一个收获的季节,21岁时候定下的目标,付出的努力,比如托尼为开出租车做准备,比如约翰为学业而努力,等到28岁,这时候的成果就是瓜熟蒂落,而21岁的尼尔也清楚认识到28岁应该有什么,有家庭,有事业,有孩子还有不错的收入,这一切其他人都实现了,但是尼尔却还是一事无成,尼尔只想到了结果,却没有想过其中的过程,这也是尼尔的性格缺点导致的,能有行动的想法,却总是不想去尝试,那不如没有行动的想法,给自己徒增苦恼,这正是托尼和尼尔之间的不同,也是我们普通人最需要警惕的地方,还是无行即无知。
28岁,尼尔流浪英国,尼古拉斯在美国成了教授。查尔斯进入BBC,和约翰一起退出拍摄。有些人结婚生子,大家的脸上少了愤怒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