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理发师的情人

剧情片法国1990

主演:让·雷谢夫安娜·加列娜罗兰·伯汀莫里斯·舍维菲利普·克利夫诺更多...

导演:帕特里斯·勒孔特

播放地址

剧照

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1 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2 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3 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4 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5 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6 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13 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14 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15 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16 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17 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18 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19 理发师的情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7 05:05

详细剧情

 安东尼(让·雷谢夫 Jean Rochefort 饰)从小就对理发师这个职业情有独钟,在他所暗恋的理发师雪弗夫人(Anne-Marie Pisani 饰)猝死后,他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娶一个理发师为妻。长大后的安东尼遇见了马蒂德(安娜·加列娜 Anna Galiena 饰),两人迅速坠入了爱河。虽然母亲不愿承认儿媳妇的存在而父亲又在重要关头心脏病突发过世,但安东尼要将马蒂德娶回家的信念从未动摇。  婚后的两人过着如胶似漆的幸福生活,甚至要比婚前更加甜蜜。他们整日黏在一起,用尽了各种方法探索彼此的精神和肉体,而就在这段美满的爱情即将到达顶峰的时候,马蒂德的自杀给予了安东尼沉重的一击,也让他迅速的陷入了困惑之中。

长篇影评

1 ) 深情即是一桩悲剧


【这是一年还是两年前的一次电影课的课程作业,今天在电影院里看安娜卡列尼娜,突然想起它来,翻出来一看觉得还行,就贴出来了~】


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俄罗斯这个民族,印象中那片土地广袤但却寒冷,凌晨三四点的雪迹虽是纯洁得无暇,但不久就会随着破裂的晨光染上泥土的印辙,浅薄的雪面覆盖不了荒草的枯根,而伏特加的干冽也只消暂时抚慰那些在漫长黑暗中孤寂的灵魂,就好像柴可夫斯基,就好像叶赛宁,都是一干的忧郁、敏感,把苦难当做对生命的感知,沉浸在无休止的漫长冬季的寒冷轮回中,就好像西伯利亚对俄罗斯的意义,那是一种悲壮的美,从十二月党人到陀斯妥耶夫斯基,从车尔尼雪夫斯基到列宁,那些在西伯利亚度过生命中最好的年华的人们,他们用短暂的青春燃烧出俄罗斯人的爱恨,就好像那些十二月党人年轻的妻子,未曾多想过前路的艰险,甚至未曾真正衡量过自己对丈夫的爱,就只为着那一份壮烈,就奋不顾身地投身进去。那些感情炽热明亮,好像冬日里的一把烈火,那红色的火焰照亮了你蓝灰色的眼睛,而最后剩下的,只是一地残骸。
尽管如此,我依然无法否认俄罗斯的美,就如我不能否认我在看这部电影时,这种美所带给我的感动。
骑着白马的沙皇在红场检阅他骄傲的年轻士兵,而所有青春的热忱都随着那一只只漂亮的玻璃杯破碎成晶莹的短暂,脖子挂满面包圈的人们欢快地游荡在俄罗斯民族传统的谢肉节上,喝酒的熊庞大而无力地依偎在一边的车架子上,赤膊的男人们在冰天雪地的莫斯科河畔相互用力地砸着拳头,而每次亲吻面颊都要满三次才算真正完成。他们喜欢狂饮和圆圈歌舞,对纵酒和缺乏纪律的无政府主义状态的喜好也是人所共知;他们简朴粗野,讨厌繁文缛节,而另一面却又崇尚这种场面所带来的高贵,这就是古典时代的俄罗斯,米哈尔科夫幻想中的俄罗斯,生机勃勃、美丽好看的俄罗斯。
而正是这样的俄罗斯,才可以诞生沙皇手下那批高昂着骄傲的头颅、散发着年轻得光彩夺目的气息的士官们,才可以诞生认真起来不可一世、单纯起来却又像个孩子的安德烈·托尔斯泰,才可以诞生托尔斯泰以为自己的爱情受到玷污之后、在滂沱的大雨中躲在墙角瑟瑟发抖的纯粹。

影片中首先出现的是莫扎特的音乐,在缓缓的音乐中,导演通过大远景及广角镜头在观众眼前缓缓展开俄罗斯广袤的森林大地。虽然我不知道确切,但从这部电影来看,米哈尔科夫无疑是深爱莫扎特的,他用一场“费加罗的婚礼”,串起一个俄罗斯的爱恨,他用一句“莫扎特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支撑一个对美好事物单纯的偏执,这是老导演最后一部电影,没有送去任何电影节,我想,米哈尔科夫大概也只单纯地想用自己的喜好拍一部电影,这个出身在文化大家、对俄罗斯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热爱的人,大概也只是如莫扎特般保存着孩童似的纯真、不断地追求着他心中的美吧,而电影中那些被大家理解为美化的兴高采烈和恶作剧,我觉得也可以意化成导演心中莫扎特的影子,那种不切实际的顽劣,对规则的破坏,对美和纯粹的追求,甚至具化成托尔斯泰和珍的爱情,都是莫扎特。
整部片子揉捻了不少东西在里面,如米哈尔科夫对俄国(十月革命之前)帝国的辉煌和对俄罗斯精神的迷恋,以及对这种旧精神中专制一面的批判,再有,就是西方文明对俄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典型的表象是那台巨大的被叫做“西伯利亚理发师”的机器)。然而,电影中让我动容的,却始终是托尔斯泰那近乎赤子的爱恨,他可以用自己的前途乃至生命来捍卫爱的纯洁和高贵,在托尔斯泰身上,爱情和他内在的精神气质高度统一,所以,他捍卫爱情,就像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我后来甚至都觉得他爱得不是珍,而是他的爱情本身,一种理想主义的纯粹的爱情。
有人说,爱情并不值得我们歌颂,因为爱上一个人太简单了,你处在人生的岔口,选择往左或是往右,会爱上一个不同的人,这本身就是一件荒谬的事情。而我觉得爱情之所以美丽,就在于你在一个时候,遇见一个人,而那个电光火石的一刹那,就像歌里唱的“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托尔斯泰和珍在火车车厢里相遇了,他说“从此我再也不会爱其他人,因为我已经不能够爱其他人了”,这是他的爱情,简单直接、赤裸明白,遇上了、爱上了,逃不开、躲不掉,或者,也没想过要逃、要躲,因这都是冥冥之中那个人“眉一皱、头一点”,于是我们热热烈烈地奔赴其中,用青春的注脚,写下没有结局的诗篇。“我曾经幼稚地以为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现在我才知道,生活是一个等待着鲜花的花瓶”,五十岁的珍在给儿子的信中写下这句话。

电影快结束的时候,安德烈·托尔斯泰看着珍驾车的背影在西伯利亚的大草原上渐渐远去,眼睛抽搐了一下,然后慢慢地,点了一根烟。我的眼眶热了一下,把那一段倒回来又看了一遍。
突然想起不知哪儿看到的一句话,“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用死来句读”,而故事的最后其实你们都还在,我们的镜头甚至叠加着到了因得到胜利而欢快奔跑的美国大兵安德烈•麦加勒处,在他的俄国生父沧桑的面庞衬托下,摘下防毒面具的他恰似个重生的安德烈,年轻、骄傲、单纯、热烈。老实说,这样的结局,俗套,但作为观众,又看着解气。于是我说,伟大的爱情在于,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并为他生了一个长得跟他一样的孩子,当然,这一半是笑谈。

2 ) 当你的马车在西伯利亚原野上疾驰而过

假如我又遇见你
隔着悠长的岁月
我将如何致候
以沉默以眼泪


实际上。
我只是静静的点了一支烟。
当我循你的气息翻滚下山。
当我的容貌已无法辨认。
当你的马车在西伯利亚原野上疾驰而过。
当懊热的空气如往事般瞬间淹没我。
假如你还记得那首曲子。
它像你一样欢快美好。
它像你一样温柔倔强。
它像我们的爱情一样。
将被记念。
将被遗忘。

3 ) 浪花与大海

1.题外

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将近三个小时长的故事;这也是一个流俗的故事,一段爱情牵扯着落难的主角;但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因为它有着剧情、配乐、时代背景的出色组合。有人说只要把《西伯利亚理发师》的男主角移到美国,再把时代背景一换,就是一出彻头彻尾的好莱坞爱情电影,当然,可能出现的前提是“假如”。所以,《西伯利亚理发师》会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隆重地举行“国映”,而不是跑到大洋彼岸,在各大电影院隆重上映,等着去赚美国人的泪水和钞票。

《The Barber Of Siberia》,在没有看完影片之前,一直在寻思故事本身的多种可能,譬如说肝肠寸段的爱情,譬如苦难中不曾泯灭的人性,譬如有西伯利亚茂密的金黄色树林,又譬如俄罗斯人的热情奔放,豪饮千杯,这些都是先入为主,早已是俄罗斯这个民族留给自己的深刻印象。

于是就不难理解拜访过列夫.托尔斯泰故居庄园的吴忠超,面对那辽阔的草原,苍茫的树林,总要不由自主地心旷神怡,而金黄色的蒲公英,成群的牛羊,再辅以蓝天白云、芳草连绵的广阔天地背景,令他感慨只有俄罗斯这样宽广的国度才能孕育出这样博大的灵魂。插说下,《西伯利亚理发师》主角也叫托尔斯泰,不过不是列夫.托尔斯泰,而是安德烈.托尔斯泰。

2.主角

虽然有无数专业或者非专业的人士一再指出影片《西伯利亚理发师》是包含了俄罗斯民族的自我认识和折射出来的、对逝去辉煌的沉重惋惜和难以言表,在复杂感情中融入了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独特体验。遗憾的是观赏影片的过程中,深深吸引我的并不是这种崇高到民族程度的情结,而仅仅是安德烈.托尔斯泰自我的心路挣扎。

男主角安德烈.托尔斯泰是一个被设置好的矛盾体,列车上他对来自美国的女主角简一见钟情,但是当简故意问他爱不爱她的时候,他用肯定的语气回答他爱的是俄罗斯这个国家、民族、沙皇、他的父母,还有他家的女佣等等。这种矛盾交集显然是导演有意为之的安排,也就是所谓的“流俗”,其实我们更愿意他为一份个人的爱情卑贱地活着,而不去为所谓的崇高顽强地依理抗争。他有很强烈的妒忌心,尤其是因爱生恨的妒忌直接导致了他被流放的事实,而这也正是后来教育小托尔斯泰时所说的:任性冲动毁了一个年轻俄罗斯士官生的一生。

冲突最高潮发生在剧院里,上演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一部讴歌自由的歌剧,妒火中烧的安德烈,失去理智,夺过琴弦,朝拉德洛夫抽打过去,他的疯狂举动立刻被其他人制止,剧场内一片大乱。爱情洪流和由之而生的妒火几乎毁灭了这个年轻人的一生。托尔斯泰和简就那样聚散匆匆,甚至来不及安排他们来一场挥泪洒别,托尔斯泰带着对简的误解或者说对感情付诸流水的灰心懈气,去了西伯利亚。这点上,影片又一点都不流俗,也是最让人心碎的一处落笔。

3.影片

在这个漫长的影片里,除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本身,还有很多描绘俄罗斯风情的段落,甚至费去相当篇幅勾画百年前俄罗斯帝国辉煌的过去。传统节日中热闹的人群,痛饮伏特加的豪爽,还有冰天雪地里的群殴以及充满宗教气息的宽恕日;士官生毕业时接受沙皇检阅时的年轻气盛和豪气冲天,这确实有凭吊俄罗斯帝国之嫌,虽然影片里也有革命党人袭击议员的一段插曲。但这些美化被俄罗斯国内媒体大加批责,与在国外受到不少好评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安德烈.托尔斯泰被押解上了开往西伯利亚的列车,士官学校里的朋友们唱着演出歌剧里的段落,送流放的朋友远去。车厢内的他一动不动,但用尽全力高声唱着——回应站台上戎装一身的朋友们,他此时此刻却已是一名囚犯。车站送别无疑是为了歌颂友情,这群朋友和安德烈在影片前半段留下了诸多闪亮的记忆。先是一起钻进了贵宾车厢,后被罚“鹤立”、给地板打蜡,这些同甘苦共患难都布满了喜剧色彩;舞会上的圆舞曲,一对对年轻人翩翩起舞。慢镜间,英姿飒爽,优雅迷人;而托尔斯泰和同学Polievsky的决斗,其实更像安德烈自己的妒忌心做崇,而决斗之后,彼此也发现了对方才是最忠实的朋友。

4.爱情

不谙世事的安德烈,如果他少一丝冲动和妒忌,或者就死心塌地相信简对他的真爱,这段毁灭于冲动的爱情也不会再出现破碎裂痕。可事实上,作为简这样风尘中走来的外国女子,她难道真在安德烈泪水满眶的一瞬间爱上了他吗?

“我曾经幼稚的以为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现在我才知道,生活是一个等待着鲜花的花瓶”。

她没有直接去西伯利亚寻找安德烈,虽然解释为她被禁止前往,于是她嫁了人,而安德烈的女仆则追随到了西伯利亚。这是简的生存和爱情逻辑,最后她见到安德烈已经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庭,10年间的等待和期盼仿佛一下子都消失了。策马远走,留下了头发凌乱,双眼浑浊,一脸沧桑的安德烈,目送爱人离去。

这时的安德烈显然早已没有了当初的青春洋溢,也不再会为爱情奉献一切。所以,他选择了驻足、点烟,迷茫地望向绝尘而去的身影。他得到象征性安慰的自由,在西伯利亚,了却残生。巨浪渴望自由,挣脱大海,最终被粉碎成浪花,但浪花绚丽的瞬间,远胜过静水的凝滞。对于《西伯利亚理发师》,这段话有太多贴切之处。

4 )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的轻 II

“当时你的母亲尽管年纪不大,但仍认为自己是个聪明的女人。因此在与俄罗斯见面之前并没有做好准备。她知道的只是那里有皇帝,鱼子酱,伏特加,熊,还有在俄罗斯有个大公⋯⋯ 她对这一切都很感兴趣,因此她愿意来到俄罗斯。”影片开头,年迈的珍妮执笔对小托尔斯泰如是写到。

多年后当珍妮回忆着1885年发生的那些往事时,她在窗前从驶向俄罗斯的那辆列车开始写起,似乎这一切都从遇见那个会唱费加罗婚礼与著名作家同名的军校生托尔斯泰开始。混乱的开场中,珍妮唱着卡门吓走了所有闯入她包厢的军校生们,挂着一圈面包圈儿的托尔斯泰被他的同伴们留在了门中。托尔斯泰转过身看着珍妮,两个陌生的人从此有了某种关联,但谁也不会知道接下来命运究竟为他们准备了什么。

生活教会了珍妮绝不轻视偶然发生的一切,为了来到俄罗斯帮助格拉翰姆为新发明拉到投资的目的,她拿着托尔斯泰遗落在车厢的照片来到军校,一切都不再是无意的巧合却又丝毫不在掌控之中。珍妮隐姓埋名以格拉翰姆的女儿的身份接近军校的校长拉德洛夫将军,她驾轻就熟的谎言和讨人喜欢的微笑轻而易举的让她博得了拉德洛夫的欢心。这时的她还不知道那个叫做托尔斯泰年轻军校生,到底是在哪一刻独自为她坠入了爱河。

盛大的集市,传统的忏悔节,跳舞的吉普赛人,豪饮伏特加的熊与人,鱼子酱饼,冰天雪地中群殴至半死的农夫,以及军校生毕业接受沙皇检阅时的阵势⋯⋯电影里反复出现的画面与记忆里的所有俄罗斯印象重叠交错。就是这样一个大悲大喜的国度,即使是帝国时期的辉煌一去不返,但仍骄傲到不可一世。虽然这些情节在俄罗斯被评为有偏袒帝国时代的夸大,但又着实复合了外国观众的口味。而托尔斯泰这个角色无疑吻合了导演心目中完美的俄罗斯少年形象,永远昂的高高的下巴,直挺挺的后脖颈,眼神倔强又不失温存。正是年轻到无所畏惧的年纪,也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年轻,托尔斯泰的任性才显得格外动人。就连当他失去理智的时候去摧毁一切时,都让人丝毫不忍心去责备。因为人人都知道,这样的冲动是珍贵的,去之不再来的。

“我撒过许多谎,连自己都不记得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了。只有当我和你在一起时,我才明白什么是真的。”当珍妮向托尔斯泰倾诉了自己一发不可收拾的情感后,她说。

我怀疑过珍妮所给予托尔斯泰的爱是怜悯么?怜悯托尔斯泰那不成熟发了疯的爱。那收放自如的微笑似乎让所有人都难辨真假的落入了陷阱。我曾想过若是珍妮有那么一点点改变为了爱情有那么一点点坚持的话,是不是就不会将托尔斯泰逼向崩溃?也曾想过,或许托尔斯泰有那么一点点世俗认为爱情可以掺染一点点杂质,是不是就不必弄得自己遍体鳞伤?然而青春必定会像奶酪一样布满千疮百孔的错误,只是并不是所有的奶酪都会因为年轻而被宽恕。珍妮的爱也并非如我想象的那般不堪,只不过是经历完千疮百孔的青春后,从坚硬的脆弱变成了柔软的迂回罢了。

费加罗的婚礼演出中间休息时,托尔斯泰不小心听到珍妮假装像拉德洛夫将军示好的告白,他听到珍妮不过称自己的爱为一个孩子的爱时,他的世界毫无防备的被摧毁。他四处躲避,狂奔到雨中祈求寻得一个可以逃避现实的角落,他什么也不说,却让人读懂了一切。带着惊恐的眼神被从雨中捉回舞台继续表演后,他执起提琴手的琴弓跨过乐池观众挥舞着扑向了将军,至此,一切无法挽回的发生。

爱情带来力量的同时也消亡了力量。正如我们的脚步从以开始就朝向了各自的方向一般,没有人能够阻止得了托尔斯泰,更没有人可以阻止得了那个年代严肃的俄罗斯。托尔斯泰以刺杀大公未遂的罪名被判七年苦役五年流放西伯利亚,他没有任何辩解倔强的承担了一切罪名。珍妮想要追上他解释所有的原因,但却未能如愿。直到1895年,十年的时间珍妮才被批准前往西伯利亚。当她摸索来到托尔斯泰的家时,除了摇摆的婴儿床,堆积满地的苹果,她再没有见到其他。这就像是一种崩塌,一种无能为力的崩塌,珍妮明白,她来晚了。

结尾处,珍妮拿着托尔斯泰年轻时的照片来到因倔强而受罚的儿子的军营。小托尔斯泰的脸与苍茫的西伯利亚土地上托尔斯泰衰败沧桑的面容紧紧重叠在了一起。托尔斯泰望着珍妮扬鞭远去的马车,一语不法的点燃一根烟。再这张脸上再也寻不到的是青春的痕迹,然而爱却仍然不曾消亡。

“有时候我们认为是生活背叛了我们,但是很久以后才发现其实是我们自己背叛了自己。”当一切还都美好时,珍妮坐在托尔斯泰受伤修养的床边。对他说,也对自己说到。

  那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你我终不能幸免。

5 ) 每个人心中的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这部电影不止看了一遍,却是第一次和这么多人在教室里看。一直觉得,电影这样东西,应该是一个人、几个人一起看而不是一群人挤在一起为看清屏幕上的字幕绞尽脑汁。电影中的喜怒哀乐,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亦不会懂自己心中的波澜,面对凝聚着心血的每一帧画面又怎么能在一嘈杂的、人多的环境中细细品呢?可这部电影却有这样的魔力,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没人期待着下课,但期许着珍和托尔斯泰有个美好的结局。
剧终,教室里弥漫着一股说不清的安静,没有人移动,直至老师说:“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大家才动了起来,依然无人说话,我看到了每个人脸上不约而同的沉重。同样的,我和朋友一言不发地下了楼,出电梯的那刹那,她说,我心里不好受。对了,她破天荒的没在课上玩手机。我说,我懂。那是一种心里堵得慌的感觉。
因为,我们都期待了理想主义的爱情,世事却过于苍茫冷峻。这就是现实。
所以,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是有个西伯利亚的。
十九世纪的后期,一个美丽的美国女人只身离开了故土坐上了前往莫斯科的火车,她就是珍。她肩负着一个秘密,背负着让那个俄国将军拉德洛夫资助格拉翰姆研发的、那个名叫“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机器的任务。珍在去莫斯科的火车上认识了年轻的军校学员的托尔斯泰,或许是珍身上迥异于俄罗斯女孩的气质,托尔斯泰被她吸引,珍也被这个单纯的少年吸引,他们一起堕入了爱河。有了爱情就会有悲伤有误解。在军校学生们演出的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中,托尔斯泰饰演了理发师。在一场戏间歇的休息时间里,他无意中听到了珍和将军的对话,他觉得爱情受到了侮辱,仓皇而逃。珍赶忙追了上去想和心爱的人解释道歉,然而隔着一道上锁的门,珍不知他已走,托尔斯泰不知她的心。这个令人心碎的误会,终成为了他们分开的导火索。即使最后在朋友们的劝阻下,托尔斯泰重新站在了舞台上,他带着骄傲和不妥协,在看见将军和珍坐在一起谈笑风生时,拿起了琴弓从舞台上一跃而下,用它狠狠地抽向了将军。因此,因为爱,因为不屈,托尔斯泰终还是被将军报复,只得被发配服役。那最后一眼即是永恒。
多年以后,当“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终于可以轰鸣着驶在西伯利亚的白桦林中时,珍也终于可以踏上这片有着托尔斯泰的土地。可并没有心爱的人的久别重逢、相拥而泣,他们终究还是错过了。珍在看到小屋中的照片后,她带着遗憾、愤怒、悔恨等等一系列情绪,驾着马车怅然离去。有一个秘密,托尔斯泰再也不会知道了。
珍以为她来晚了,时间消磨完了所有他心中的爱,所以她走了。可在她看不见的地方,有一双眼睛始终带着想念、带着痴恋,一如从前般凝视着她离去的背影。谁说托尔斯泰不爱了呢?时间的流逝,只是让这爱更加的刻骨铭心而已。在山野里打猎的托尔斯泰一定感受到了珍,所以他向着珍的方向,像个野人一样拼命的奔跑。他穿过了树林,越过了溪流,最后,他站在了最接近珍的山顶,点上了一支烟,然后痴望着昔日的爱人消失在原野的尽头。从前英俊的少年,此时早已如同野人一般。过去的就再也回不来了。
这部电影抛去镜头画面,吸引我的只有托尔斯泰和珍之间的爱情,托尔斯泰对爱的忠贞和不屈。他付出了自己的前途和一切来捍卫这段感情的纯洁和高贵,甚至他可以为此和同学私下里决斗,凭他并不擅长的剑术,以至于差点为此丢掉性命。托尔斯泰是多么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他对待爱情的表现和他内在的精神、气质高度的统一,他像捍卫人格一般,坚定不移地捍卫着他的爱情。他的冲动注定着很多东西和水晶一样易碎,但同时,这也使他永远在人群中熠熠生辉。这种光芒蕴含的骄傲、勇气,是可以让我们敬畏的一种气质。
我们在人生的长河中不知不觉中就会被所在的狭小圈子的主流世界观和价值观所同化或淹没,渐渐就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被既定的价值观装在了一个无形的盒子里。许多人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感,便懦弱的接受了世俗给他们设计好的人生道路,背着人生的十字架踽踽独行。我们无法彻底放下脚下熟悉的土地去翱翔,却又日复一日的渴望那飞上天空的感觉,甚至我们都做不到去远方流浪。很多人的一生,终其一生,也不会有离奇的际遇,现实生活的平淡会让人逐渐地忘记哭忘记笑。
然而,所幸,我们会遇见爱情。
可是,爱是什么,我们又为什么要爱呢?
前段时间又重温了《断背山》,第一次看完了整本剧本。李安导演旨在描绘那段纯洁无暇的,超脱于性别的爱情。可是,那真的是爱吗?Jake和Ennis那十多年真的是因为爱吗?如果可以,我更愿意理解为这是一段衍生于情欲寂寞,终结于爱的故事。我一直觉得,这段情的开始,只是因为有了相似的经历,然后在那样一个夜晚、那样一个地点,在寂寞驱使下的理所当然。人是孤独的群居动物,他们渴望温暖,些许的光和热就足以让他们为此奋不顾身。Jake和Ennis的昔日经历和现在的处境给了他们巨大的孤独感,而对方是这山上除了羊群以外和自己最相似的生物,他们产生信任、产生同情,他们不愿再独自漂泊独自承受。于是,他们在断背山上,在那片最接近生命底色的蓝天下,他们,在一起了。
我觉得,他们是不懂爱的。他们在离开断背山后的十几年里的藕断丝连,不过是因为习惯、因为相惜,他们始终相信彼此是最理解自己的,可以在见面中不需要掩饰的发泄出他们自己对于世俗的不满。如果说他们一定会爱人,那个人就是他们自己。Jake和Ennis的在一起本就是为了消除自身的孤独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也许也正是这种依赖,这种难以言喻的感情在年复一年对彼此的期待中悄然变质,最终演变成了超越于寻常爱情的爱。在Jake死后,依循着蛛丝马迹,我发现他们的爱是深刻的热烈的。他们因爱而生,因爱而亡,彼此汲取着温暖和希望。
如果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是自己再也回不去的美好曾经。那么,也应该是有一个西伯利亚的,那里承载着所有的期许所有的爱所有你从前想象过的美好未来。爱从来不会是无理由的,Jake和Ennis因为相似因为依赖而爱,托尔斯泰和珍就是因为不同而爱。珍身上的神秘气质、有别于俄罗斯女孩的气质吸引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身上的单纯、纯粹、勇气吸引了珍,彼此身上那吸引对方的那一个特质都是对方恰好没有的,他们的相爱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托尔斯泰和珍的爱情里,有个不得不提的姑娘,托尔斯泰家里的女佣,那个年轻的俄罗斯女孩。她对托尔斯泰的爱我不能说一定比珍的多,但起码是差不多的。整部电影里,她的出场也就是三四幕戏却刻画了一个为爱奋不顾身的勇敢的姑娘的形象。当她借给托尔斯泰修扇子的三块钱时,我们都能发现她是深深爱着托尔斯泰的,那毫无保留的信任和带着爱意的眼神,不过那时托尔斯泰的一颗心早就系在了珍的身上。当珍来找托尔斯泰的时候,女佣依着女人的直觉藏在眼里的防备,在听到房内传出的情欲声时默默放下的茶具托盘,她的爱纯粹不强求,包含祝福,遗憾深藏。然而,当托尔斯泰被流放时,她在站台上的声嘶力竭又告诉了我们,其实她从来没有放下,依然爱着托尔斯泰。珍在托尔斯泰西伯利亚的家里参观时,有镜头扫到了女佣和她的三个孩子以及女佣和托尔斯泰的结婚照。这才惊叹,原来她如此地爱着托尔斯泰,能够追随他的脚步来到西伯利亚并为他生儿育女。这其中的那份苦楚也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得出了。可她的心里应该还是有恨的,不然她怎么会躲在门背后悄悄举起了丰收用的镰刀…十多年过去了,珍依然是那个威胁啊。
本片的名字是《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一是因为那台伐木机作为了全片的线索,贯穿全片;二是因为托尔斯泰在《费加罗的婚礼》中扮演了理发师并且他现在身处西伯利亚。没有那台机器,珍也不会在前往莫斯科的火车上认识托尔斯泰;没有那台机器,倘若他们相识了也不会产生误会;没有那台机器,珍也不能踏上西伯利亚的土地,去寻找她昔日的爱人..即使青春不再,这个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当时那个会唱《费加罗的婚礼》的帅气小伙那时也与心爱的姑娘相爱…
在俄罗斯这片广袤、寒冷的土地上,散发着一种无比浓烈的忠贞和深沉的味道。爱情带来力量的同时也消亡了力量。没有人能够阻止得了托尔斯泰,更没有人可以阻止得了那个年代近乎不近人情的俄罗斯。时代背景下他们的爱显得那么渺小,却又那么深刻。因为这是所有俄罗斯人民骨子里的一直存在着的特质,冲动、勇气、热情。这就像是一种崩塌,一种无能为力的崩塌,珍明白,她来晚了。
结尾的时候,珍拿着托尔斯泰年轻时的照片来到因倔强而受罚的儿子的军营。小托尔斯泰的脸与苍茫的西伯利亚土地上托尔斯泰衰败沧桑的面容紧紧重叠在了一起。小托尔斯泰是代替老托尔斯泰在爱着珍啊!
爱从不曾消失。
“有时候我们认为是生活背叛了我们,但是很久以后才发现其实是我们自己背叛了自己。”珍似乎很久以前就对她和托尔斯泰的这段感情做了预言。他们之间缺乏信任,缺乏信心,然而最终都迷失了自己遗忘了初心。
爱,是蜜糖也是毒药,是勇气也是懦弱。即使最终结局是曲终人散,我们还是有整片的西伯利亚平原可以用来安放心中那无处搁置的情。
亲爱的朋友,你我虽也不能幸免,所幸,我们心中有属于自己的西伯利亚。

6 ) 致那份寒冷中闪烁着的高傲爱情

刚才看了一些评论,都不很看好这部电影,很为这部片子屈。。。
也许自己作为一个学俄语的,对这部片子的理解和别人不大相同吧。。。
故事的背景是沙皇时代的俄罗斯,是华丽的、骄傲的、忧伤的俄罗斯,也许有人觉得里面的宫廷等东西有点不切实际,但那确实是米哈尔科夫想要表现出的俄罗斯,包括她的文化,民俗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这种背景下,展现的是一种高傲的、不能允许一点杂质的爱。。。这是俄罗斯人骨子里与生俱来的高傲,与其说这是一部爱情片,倒不如说是俄罗斯性格的一种真实写照。
从托尔斯泰的行为中,看到的不是那种因为年轻而产生的疯狂和固执,而是对于自己心爱的人的无条件的付出,和对纯洁的爱情的坚定的信仰。
他要的是珍真正的爱上他,能用上半身的意志控制下半身的爱情才是他要的是纯粹的爱情。
也许会笑他傻,为了那样一个女人而牺牲了自己光明的远大前程,也许会怀疑这样的人是否会存在。只要是被认定的东西,就一定要坚持,不论这有多难——这就是俄罗斯人的观念吧。所以,为了珍,他可以做出一切疯狂的举动,尽管有很多事情,他不敢承认,但谁都会看出他那颗火热的赤诚的心。。。
故事也许简单俗套,也许不切实际,但在爱情面前,又有谁能做到铁石心肠,清醒理智的计算着自己在爱情中的收支比例,却一点也不动真情呢?
如果爱,请深爱。他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毫无保留的爱。他明明知道这一鞭子下去的后果,但他却不愿珍把他的爱当做是一个不懂事的毛头小伙子的爱,更不愿看到自己心爱的女人向别人献殷勤,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
开始,很为他感到悲哀,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他的固执的性格。也许再多听一句解释,事情就不会变得这么糟糕了。但是,正是通过这种悲剧的方式,才更能表现出他以及整个俄罗斯人的性格特征——那种高傲的,固执的,永远不会低头的倔强。

对于故事的主要脉络,是以穿插的方式进行的。他们的儿子,在军营中,也是一样用他的坚持最终得到了军官对莫扎特的认可和赞美。那种倔强,那份坚持,也是托尔斯泰的遗传吧。

故事的结局很有些凄凉,当珍终于能够去西伯利亚找他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时过境迁了吧,他们彼此看到了对方,却再也不能向前跨越一步了。托尔斯泰不在英俊的面庞上,闪烁的是怎样的无奈与悲哀?
寒冷的西伯利亚,埋葬了他们的爱情吗?
也许不会,相信他们都不会后悔于彼此的相识和相恋。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

7 ) 兴高采烈及恶作剧之莫扎特再生

看第二遍的时候,就会发现,最精彩的部分绝对只能是薄饼节。
仿佛是一段费加罗婚礼的MV,所有的镜头、急速变换的小情节就像是一首小型协奏曲。一句废话没有,每一个乐句都精彩万分。看,俄罗斯小丑,看,吉普赛人,看,喝酒的熊。一个个花俏的小滑音,接下来是一段静默的调皮的高潮前的前奏,将军喝下了一杯沃特加,又喝下一杯沃特加,再来一杯。哈哈,狂欢开始了,喝醉的将军在跳舞,成为他的士官生们开心的焦点,他看见了拿破仑,那个小矮子,他跳上了舞台追打他——乐曲进入有节制的肆无忌惮的谐谑部分。中间还穿插着另一个声部,推动着乐曲向喧嚣热烈的顶点行进,雪地上的万人角力拳击,鼻青脸肿,兴高采烈。莫扎特,调皮的Mozart在指挥着这次演奏。有时候还偷偷地跑上去来那么一拳,然后又回到自己的位置。“哦,哦。我又迟到了,又迟到了……”
莫扎特他为什么总是这么高兴呢?“Ot Boctopka".这部电影据说遭到了美化俄罗斯的批评,但是对一篇童话你当什么真?描述复杂性的电影又不是没有,莫扎特他就应该是这么简单的、恶作剧的、永远兴高采烈的。何况恋爱中的莫扎特,当然没头脑了。
米哈尔科夫的照片有一张是趴在地毯上的,莫扎特传记片的一个经典镜头就是那小子趴在地上去抓美女,米哈尔科夫老头严肃的表情背后,跪在地毯上的姿势还是暴露了他的秘密。
费加罗说“爱情是地球转动的理由”,因此这部电影用了爱情做主线。那也不过是为了莫扎特,而不是为了把地板打上“surprise"蜡油的托尔斯泰和说将军像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的Jane。当然,爱情主题没什么差错,相当出色,尤其Jane提着波列耶夫斯基的篮子,去看望决斗后躺在病床上的倒霉的托尔斯泰,瞧托尔斯泰又意外又高兴的那德性,还有jane这个老手顾左右言他一会儿食物一会儿名字就像老朋友似的一点不见外的那样子,直切要害,一点理由都没有,简直要命。还有求婚那段,多么新颖巧妙又俄罗斯,还有一点点好莱坞。求婚的这首诗老将军选得多么贴切:“爱情就像出麻疹,一生只有一次,出得越晚,病得越重。”对托尔斯泰而言,除了出得早晚不一样以外,其他的都靠谱。对将军而言,他也病得不轻啊,这个女骗子,吼吼,也是一个莫扎特啊。
莫扎特是一个伟大的作曲家。米尔哈科夫是一个伟大的导演。用自己的最后一部影片,没有送去任何电影节,老导演写了自己的最爱:莫扎特,完全的,从外部:直接用他的音乐,费加罗;到形式:用音乐的方式来结构电影,编排镜头;到内容:男女主人公都是莫扎特;到情绪:那被大家理解为美化的兴高采烈和恶作剧,实际那不过是莫扎特,是米哈尔科夫本人。他为自己的生涯画了一个句号,在电影史的大房间里洒了一泡屎,留下自己的气味,叫历史永远记住他的电影,让自己这样一个存在永不被忘记。

8 ) 论怎么把一张非常薄的窗户纸捅十几分钟

导演用一场戏教会我电影里的爱情艺术。

全片的一段爱情重头戏在于Andre帮助校长去向Jane求婚,结果在念校长的情诗时忍不住流露自己的感情,然后匆匆逃离了现场,留下了尴尬的场面。Jane一边低头弹着钢琴而校长一边慌乱窘迫地收拾东西离开,这场戏的最后给了Jane一个由远到近的镜头:她慢慢从钢琴前抬起头来,泪流满面。

Jane哭了,不是因为Andre的表白破坏了她的计谋,不是因为她的谎话连篇却换来了Andre的真心对待,而是因为她知道Andre的表白会给他带来什么后果——Andre会为此被校长断送他的军事生涯,尽管他是那么地热爱自己的太公,那么地钟情于他的俄罗斯,但因为今天的事他很大可能会被抛弃。

而Andre,难道他不知道会有这样的后果吗?他知道。Jane哭了,因为她知道他明知道会有这样的后果,仍依然袒露心声。这就是浪漫啊!就算面临着自我毁灭,也要向爱情袒露真心。

紧接着是Andre受罚后回到家中,而Jane已在Andre的家里久候多时,随后二人独处。

进门后Jane主动让Andre先坐下,在西方礼仪中男士一定要比女士后坐下以表示尊重,而Jane的反常举动表明了接下来对话的重要性:以谎言存活的Jane向Andre袒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在多年的“高级妓女”生涯中,Jane的肉体与情感显然是分离的,而在此刻她向小奶狗男主展露了自己隐藏了多年的宝贵的少女心。

随后Jane在Andre面前跪下,真诚问他“Do you believe me”,男主回答“Yes”之后,女主这才起身坐在桌旁。Jane从站到跪再到坐,这一个动态变化表现出她对Andre的亏欠之心,因为她的欺骗被Andre以命运与爱情作为回馈,而只有了结亏欠之后,这是二人才能平起平坐地谈爱情。

但是,这时候的Andre面临了那么那么大的信息量后,哪还有心思去谈爱情呢?他满脑子想的就是“天啊那我岂不是完完全全破坏了你的任务我怎么会这么冲动我真的是猪脑子”。当女主角已经在求证上面求婚的问题时,男主角仍然停留在破坏了Jane的任务的亏欠中,于是有了以下戏剧性的对话:

“你难道不是那天向我求婚并希望我给你一个答案吗?”
“对不起,请你原谅我,我不知道。”
“你是在向我求婚吗?”
“对不起,我太冲动了,这都是我的错。”
“你为什么道歉,你后悔了吗?”
“我为发生的这一切都感到抱歉。”
“但是你那天说的是真的吗?”
“Yes……I suppose.”

以上这一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女主问“你爱我吗”,男主犹豫了很久回答“爱……的吧,也许大概可能应该爱的吧。”Jane保留已久的珍贵情感大受打击,于是切换到工作模式,用肉体侮辱Andre。而此时的镜头不在于脱衣的女主角身上,而在于男主角身上。

导演给了Andre一个由远到近的镜头:他的双眼闪烁着泪花。他不解、苦恼、伤心、困惑,反问Jane“How you don’t love me”,翻译过来就是“你怎么能这样对我,你怎么能不爱我”。这时候的Jane才意识到,Andre爱她,而且爱她的程度远远超于她的想象。

Jane陷入了绝对的尴尬,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展现了自己身份的职业特性,亲手掐灭了他们之间爱情的火花,丢脸,却更多的是痛心。

导演通过制造误会这一典型的戏剧性技巧,将男女主情感之间一层非常非常薄的窗户纸捅了十几分钟。爱情电影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展现情感上的刺激,而不是“你爱我吗”“爱”就完事了。

Andre是完完全全从感情角度出发的,他不考虑Jane的身份和背景,不顾虑表白的后果,因为他爱她。而当他发现Jane来到他家摊牌时他是手足无措的,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Jane会对他的爱情有所回应。我对你说“我爱你”,但我并不期待你的回应,因为我爱你并不需要你也爱我。这是多么单纯多么浪漫的爱情呀!这也是多少当代人没有的爱情素养呀!当我爱你时你也一定要有所表示,这是多么愚蠢的道德绑架呀。

而当代人的婚恋很多时候都不是从感性出发,而是从理性出发的。你爱我的话,那你的性格如何,工资如何,家里三代情况如何,列出一个表然后算个总分,你比另一个人低分,那我就和另一个人在一起,这完完全全背离了真正的爱情。当代人如此排挤压迫自己的情感,终有一天都会被情感所报复,付出自己的代价。正如今离婚出轨事件越来越多。

尽管Andre与Jane最后分离,但二者之间的爱情却像从未断裂。

短评

看完最深的感受就是那张年轻略带张狂的面孔,高抬的下巴,骄傲的眼神,还有执着。爱情在这里没有太让我动容,可以用看到的这句话来说明:“爱情本身并不值得我们歌颂,因为爱上一个人太简单了,你处在人生的岔口,选择往左或是往右,会爱上一个不同的人。”在内个青春,谁都会有爱上的人吧。不知道十年之后,他在西伯利亚的树下回忆过去时会怎么想。管它呢。也许就是因为不再相遇,才显得那么美好。

7分钟前
  • seeme | 北北
  • 推荐

我曾经幼稚的以为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现在我才知道,生活是一个等待着鲜花的花瓶。

11分钟前
  • 沈书君
  • 力荐

最后一个镜头,我缓缓吐出七个字:“针叶阔叶混合林”

14分钟前
  • 老袁
  • 力荐

火热、冲动、赤诚、无暇,用生命去捍卫的古典式爱情和尊严,大概已经失却并遗留在了那个时代。此片唤回了我对俄罗斯的热爱。

19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以一个蹩脚的爱情故事引出俄国人灼热的浪漫情怀,他们在特定时代遭遇的困境,以及他们的矛盾性。他们向往西方的自由,却又热爱着自己的土地。面对伐木机颤抖的树林,在悬崖上弹奏莫扎特,那些画面极富生命力。反衬着爱情的苍白,和西方女人在这个故事中的格格不入。引出这一切华彩的东西却最缺乏说服力

21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为了爱你,我情愿餐风宿露,不可一世

22分钟前
  • 绿音儿&外星兔
  • 还行

那个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少年军官,变成了目光呆滞十指黢黑的中年猎人,一次无意的嘲讽,换来的是此生永诀。他的爱太认真也太沉重了。最打动我的是士兵们齐声高唱满含热泪送别他们的兄弟,比爱情还要凄绝。

25分钟前
  • 阿凡思蜜达
  • 推荐

即便是在向好莱坞靠近的俄罗斯复兴电影中,依然能够看到“诗电影”的美学传统。

30分钟前
  • Nakedself
  • 推荐

我用全部生命爱过你,用荒凉的残生感应到你,却始终没有跨出那一步,在余生都错过你。

33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⒈一直以为这是讲述「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故事,结果「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竟-然-是-台-伐-木-机-器-,瞬间有点囧到了;⒉前面是滑稽浪漫的青春爱情喜剧,后面则是相爱的人却无法厮守终生的爱情悲剧;⒊看着临近结尾的那些风景空镜,突然好想戴上耳机、听着音乐,一个人在那片秋季的落叶阔叶林漫步。

3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坚持莫扎特是伟大的作曲家有意义吗?十年的苦苦追寻有意义吗?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有意义吗?"有时候我们觉得生活背叛了我们,其实是自己背叛了自己"。即便一切都化为远望时吐出的那口香烟,如果能像<下一站天国>那样,在离世时选择生前的一段记忆留下,我想他们都会选择在车厢里喝香槟,这就是意义。

37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你闪亮一下子,我晕眩一辈子。

42分钟前
  • 宸伊
  • 推荐

悲剧不是一副活不下去的苦逼相,喜剧也不是没完没了的呵你痒。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生命的悲剧,才是大手笔。让你笑到抽筋,痛彻肺腑!

47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篇幅冗长也就罢了,关键还处理的如此喧闹、浮夸、肉麻、煽情,让人看的有些尴尬。而且主要人物也都很不讨喜,男主甚至比女主更令人厌恶。一个大小伙子动辄就妒火中烧、任性胡为,这与小人何异?总之,不管结尾再怎么渲染怎么悲情,都没法打动我分毫。

52分钟前
  • 易老邪
  • 较差

好假的高分。

53分钟前
  • 大 象
  • 还行

她说:“我从没想过我的一生中还能够有一个人这样的爱我”。她说的一定是真的。

54分钟前
  • 卡帕
  • 力荐

笑着开始,沉默结束…

55分钟前
  • sherrylee
  • 力荐

和妈妈早晨起来一起看的好片子~多么美妙的星期天呀~我喜欢大雨把我们都关在家里~09.5.10

57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这部片子非常大气,俄罗斯电影就是不一样啊

59分钟前
  • LipingTaBaBa
  • 推荐

爱情还是太迷人 只要你肯等

1小时前
  • 飘來飘走的甜蜜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